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地貌學發展史與前沿進展

孫然好

(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甘肅蘭州730000)email:sunra02@https://www.360docs.net/doc/1f4217800.html,

簡體原文:https://www.360docs.net/doc/1f4217800.html,/process/download.jsp?file=200410-73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地貌學的發展史,認為現代地貌學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結合,需要深入研究地統演變與全球氣候、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地球陸地系統的關係。文中還探討了地貌學的各個發展方向,認為環境地貌、災害地貌、城市地貌、旅遊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應用地貌學分支近年來發展迅猛。主要是因為這些分支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較好。相比較而言,地貌學理論研究明顯滯後,需要加強。

關鍵字:地貌學數字地貌發展史進展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結構、形態成因、發展歷史、動態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目的是認識地貌形態的發展規律及其演變趨勢,應用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地貌學由於其研究物件時空尺度的變化極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塵的變化移動規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統一和整合就顯得十分困難。同時,研究地貌發展歷史的沉積學方法與研究地貌發展過程的動力學方法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縱觀國內地貌學的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用地貌學的—些分支有所新進展,但從整體學科看,依然存在著深層次的危機,如人才斷層及市場經濟的衝擊,先進實驗設備手段及現代電腦技術的欠缺,傳統地貌數理基礎的不足,理論建樹比較薄弱,對科學方法論及相鄰學科發展新趨勢的瞭解不夠等。任何學科都是在發展的,固守的結果將是“喪失”,只有不斷推陳出新、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有出路。世紀之交的地貌學如何發展,是擺在每個地貌學者面前急需探討的問題。

1.地貌學發展簡史回顧

1.1 古代地貌學知識的積累和萌芽

地貌是地理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都與地貌形態密切相關。從中國的遠古神話,到西方聖經的

傳說,地表形態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人類關注的基礎知識。古人依山傍水而居,據關占隘而戰,利用地勢高低不同引水灌溉,古代文明的發展過程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地貌知識。

近人對《山海經》進行的系統研究表明,中國在4200 年前,確曾組織實施過一次大規模的地理考察和測量繪圖工作,當時所繪地圖,即《山海經》早已失傳,當時提交的地理考察報告即《五藏山經》流傳至今,它記述了26 條山脈,500 余座山峰,彼此存在著良好的分佈與銜接關係。中國西周(西元前8 世紀)時的《詩經》、戰國時的《尚書·禹貢篇》(西元前3—4 世紀)就已有關於地貌類型、山川大勢、土壤類型的記載,北魏酈道元(6 世紀)所著的《水經注》、北宋沈括(1032—1096)的《夢溪筆談》,明代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遊記》不僅詳細描述了中國的主要江河的地形待征,而且對侵蝕地貌、堆積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相關關係有了深入的分析。明初孫蘭(1638—1705)的《柳庭輿地偶說》更是深刻認識到地貌的變化受到外力(人及自然力)和內力的作用影響,且這些作用因時而變、因人而變、因變而變。同時,中國古代地貌學的知識散見於浩瀚的地方誌中。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對地球的形成進行了探討,古羅馬時期由於引水灌溉的需要,對河流地貌和地震引起的地貌變化進行了分析。中世紀對地貌學的描述則是完全按照上帝的意願來解說。

地貌學萌芽階段的特徵:早期均為簡單描述現象和簡單歸納總結,後期伴隨著西方物理學、數學的發展及地質學的出現,地貌學萌芽也初現端倪。本時期地貌學的知識與人類生活、戰爭、旅行等生產實踐活動的積累密切相關,而且依存於地質學及一些綜合性專著中。

1.2 近代地貌學的出現和發展

地貌學(Geomorphology)一詞的首次出現(C.F.NaMmn,1858 年),距今已有140 多年了。近代地貌學的出現和發展與地質學的發展密切相關。17 世紀開始、西方伴隨著工業革命和地理大發現的進行,地質學進入了大發展時期。文藝復興後西方學者通過野外旅行觀察和化石研究了地表剝蝕問題。A.G.Wmner 通過研究沈積岩提出水成論,但很快遭到以James Hutton(1726-1797)及John Plada 以1748-1819)為代表的火成論的反對。他們研究了地球的自然歷史、地球系統理論及其證據,提出了地質旋回的概念。在俄國,1763 年羅親諾索夫提出了地貌的發展是內營力與外營力相互作用結果的思想。科學地質學的創始入Charles Lyell 在自己的地質學原理中提出了現實論,即地表緩慢而不斷變化的理論。19世紀後半葉,Jarmes Hall 的災變論,Janes Geikeie 的大冰期理論,為地貌學的出現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成立(1879)及美國對西部開發的活動,為地貌學的發育成長奠定了基礎。G.K.Gibert(1842—1912)發表的亨利山地質報告,提出均衡發育的思想,對

地貌學影響深遠,標誌著近代地貌學理論的開始(莫仲達,1988)。十九世紀末,李希霍芬、A·彭克、A·巴甫洛夫等綜合性巨著紛紛問世,它們把地表結構和地貌成因的認識系統化,並進行了地貌分類的嘗試。

地貌學分化為獨立的學科是與美國學者大衛斯和德國學者彭克密切相關的,大衛斯發表的《河流發育迴圈》(1889)、《地貌迴圈》(1899),提出了“侵蝕輪回”、“地形是構造、營力和時間的函數”等理論,成為近代地貌學的理論核心,但這種理論也有嚴重缺陷,忽視了地貌演化的複雜性,過於簡單機械。彭克為代表的歐洲地貌學是從水工學和地形調查測量方面進行研究的。他在《地形分析》一書中,試圖用數學方法分析坡面演化,進而解釋地殼運動。20 世紀30 年代,美國、西歐及前蘇聯出現了一系列地貌學的綜合性專著(A.Lobeck,O.Engeln,舒金等)。

近代地貌學的產生與發展,與野外觀測調查密不可分。在大量調查資料分析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是這一時期地貌學發展的顯著特點之一。同時,借鑒相鄰學科的先進思想和技術手段,也是現代地貌學發展的特徵,如大衛斯的地貌迴圈理論明顯受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影響。

1.3 現代地貌學的新進展

二戰後地貌學的發展進入現代階段。著名美國水文和地貌學家霍頓(R.E.Hoton,1932,1945)則從地形形態和水文過程出發,將坡面發育和河流地貌研究推入了嶄新階段;馬爾科夫(1948)提出了地貌水準面的概念;斯川勒(Straler,l950)應用系統方法對斜坡從兩維空間和三維空間(流域)進行分析;L C.King 1953 年發表了《地形景觀演化的基本原則》,提出地貌的夷平大多數情況下是按斜坡後退的方式進行,結果形成了傾斜的夷平面——山足剝蝕面和山足剝蝕平原。

20 世紀50 年代末至60 年代中的地貌學定量革命帶來了地貌發育理論的百花齊放,人們通過實地觀測和模型實驗,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和統計分析資料,從而對地形發育提出了許多新設想。這一時期地貌學的發展出現3 個特徵;大量引進相鄰動力學的先進理論和技術;採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物理探測、遙感、年代測定、微體古生物及孢粉等;室內外模擬實驗發展迅速。地貌學的定量革命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一些學者為模型而模型,有的甚至轉變為數學遊戲,尤其近年來隨著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依賴電腦模型,而輕視野外觀測實驗的傾向。

1961 年英國地貌研究組(BGRG)成立,標誌著現代地貌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W·Q·甘迺迪(1962)根據構造上升、河流下切和普遍剝蝕3 方面的作用速

率對比,提出了九種地形發育模型。舒姆(A.Schumm)和李奇持(R,W.Lichty)1965 年提出地貌發育的三種時間尺度,舒姆還提出地貌閾值和複雜回應理論。這期間,最引入注目的發展理論是哈克(J.T.Hack)和斯川勒(Strahler)把系統論和熱學原理引入地貌學研究中,並指出,大多數地形屬於開放系統,其演化並不是順著固定方向和朝著最終地形而進行的,經過自我調節達到均衡是處於開放系統中的地形發展總趨勢。1976 年《地球表面過程》雜誌出版,標誌著過程—反映學派的成熟,1981,該雜誌又改名為《地球表面過程與形態》,說明過程反映學派重新從僅重視過程轉變到同時兼顧過程的最終結果——地形的變化。R. J. Chorley、S. A. Schumm 和D. E. Sugden 在1984 年合著的地貌學,標誌著動力地貌學派的確立。

進入70 年代,國際合作日益頻繁和重要,1970 年開始的每年一度Binghamtom 研討會反映了歐美地貌學最新發展趨勢。從以下各年度的研討主題可以看出歐美地貌研究的發展:1973,海岸地貌;1976,地貌發育理論(臨界閾值);1981,宏觀地貌學;1982,河流地貌學;1984,構造地貌學;1985,坡地過程。1985 年以後連續召開的四屆國際地貌學大會集中反映了國際地貌學界的最新發展趨勢。由國際地貌學家協會(IAG)主辦的“第四屆國際地貌學大會”內容涉及冰川地貌、乾旱和半乾旱區地貌、河流地貌、構造地貌、海岸與次海洋地貌、熱帶地貌、火山地貌、喀斯持地貌、風蝕與土壤、應用地貌、理論地貌、冰緣地貌等論題,同時還舉行了地貌學與環境影響評價、地貌學的方法與手段、地貌與全球變化、崩塌管理、地貌與全球構造、大西洋地貌和演化過程中的量級與頻率等專題研討會。

我國地貌學解放後得到了迅速發展。五六十年代隨著大規模野外考察和經濟建設的客觀需要,借鑒學習蘇聯地貌學的理論,成為我國地貌學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各分支地貌學科迅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地貌專業人才。1979 年後,我國地貌學又借鑒歐美地貌學發展的長處,朝著縱深方向發展,相繼出現了河流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環境地貌學、旅遊地貌學、動力地貌學等分支。

1987 年以後,4 年一度的地貌與第四紀研討會基本反映中國近年來地貌學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發展態勢。1987 年廣州地貌第四紀學術思想研討會表明,實驗地貌學、地貌製圖學等發展迅速;會上不少學者提出了發展城市地貌和地貌資訊系統的設想,會議號召地貌學者主動參與國家重大國土整治問題的研究;1991 年桂林地貌過程與環境管理研討會上,論文集中反映地貌過程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集中反映了應用地貌學、環境地貌學、城市地貌、災害地貌、旅遊地貌在大江大河治理、國土開發及區域經濟方面的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反映了實驗手段的變化,引人注意的是論文集中有兩篇文章分別探討了環境地貌學及實

驗地貌學

的發展。1995 年廣西大化的地貌、環境與發展研討會,從五個方面反映地貌學的新進展:地貌、第四紀與全球變化;地貌過程與環境;災害地貌環境及其防治;旅遊地貌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地貌第四紀與可持續發展。論文集中有兩篇文章探討了地貌學在環境決策中的作用與任務以及中國城市地貌研究的現狀與展望。1999 年9 月在河北石家莊嶂石岩召開的地貌與第四紀會議再次以地貌、環境與發展為會議主題,充分說明地貌與環境演變和工程應用的結合,依然是現階段地貌研究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這次地貌研討會議題包括地貌過程、地貌第四紀與環境演化、災害地貌及其防治、旅遊地貌資源與開發保護、嶂石岩地貌特徵、成因與利用保護和地貌、發展與展望等;本次會議上,關於夷平面的研究再度受到了關注。

近10 年來,中國地貌學的發展趨勢與主要特點:以系統論為基礎的地貌理論體系日臻完善;與相鄰學科交叉、滲透、融合,在微觀和宏觀方面不斷開拓;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地貌學定量研究跨上新的臺階;現代測年及示蹤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我國地貌學家在定量確定歷史過程的速率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以GIS 為平臺的地貌學定量研究日趨成熟;3S 技術在地貌學講究中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地貌學的定量化進程;實驗地貌學與地貌過程研究不斷深入;十分重視應用研究。中國地貌學進一步走向世界,已成功地舉辦了多次侵蝕地貌、河流泥沙、季風地貌、冰川凍土、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地貌與環境的國際學術討會。

綜上所述,國內外現代地貌學的發展趨向四個方向:應用或工程地貌學,尤其是環境地貌學的飛速發展;注意與相鄰學科,包括方法論科學的交叉與結合,更深入的反映地貌學的邊緣學科的特性;理論上的整合與動力過程研究的加強;現代地貌學的發展將深入研究地貌演變與全球氣候環境變化、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地球陸地系統的關係。

2.地貌學研究方法分析及分支學科發展

2.1 現代地貌學的研究方法

現代地貌學研究方法可歸納為3 大類:靜態研究方法;動態研究方法;相關學科引進的研究方法。靜態研究方法包括:沉積物分析、成因分析、歷史分析、年代測定技術、比較描述、數理統計、分形分維、系統綜合分析,區域綜合分析。動態研究方法:野外觀測實驗、室內模型實驗、動力過程分析、過程反映模型的建立、地貌演變與災害預測評估等。

從相鄰學科引進的技術方法:力學與動力學方法——流體力學、岩土力學、工程力學及地球動力學、大氣動力學、河流動力學、泥沙動力學、海洋動力學、冰川動力學、風沙動力學等;“3S”技術——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地球科學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學分析方法、地球生物學方法;方法論科學: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均變性、新災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理論等。

綜合分析以上地貌學的3 類研究方法,結合目前國內研究進展,可以認為地貌學的研究方法中沉積學方法及動力過程方法的矛盾和衝突日益明顯。傳統地貌學的研究多偏重於沉積學的方法。過去是認識現在的一把鑰匙,沉積學方法是研究地貌發展歷史與過程的有力工具,但要深入認識地貌演變的過去與現代動力過程與機制,進而預測地貌過程的演變趨勢,必須採用動力過程分析的方法。動力地貌研究的發展應該汲取過程—反映學派及數學地貌學派的經驗教訓,避免過於重視工具,本末倒置,甚至演變為數學遊戲或模型遊戲。動力地貌學的研究將徹底改變過去人們眼中對傳統地貌學的印象——僅僅是現象描述和宏觀分析。動力地貌學通過引進動力學模型、數學模型及地理資訊系統等研究方法和技術,採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全面深入探討各種地貌產生、發展的機制和規律。它具有動態性和較強的預測功能,從而可以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實踐服務。我國未來地貌學的發展需要繼續掌握好現有的沉積學方法,更加積極地採用動力過程方法,使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才是地貌研究的最有效途徑。

科學的發展一再表明,新技術方法的引進對學科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如20 世紀60 年代系統方法被引進地貌研究中,它明確要求把地貌研究物件作為整體來研究,並力求用定量方法分析系統各因素的相互關係,從而極大的促進了動力地貌學的發展。因此引進和掌握新方法、新技術是未來地貌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2.2 地貌學分支學科結構與發展

現代地貌學已經發展為科學系統。從目前地理學和地質學的發展趨勢看,地球系統科學、人類活動及全球環境變化、區域可持續發展都與地貌學系統的各個層次密切相關;從內外營力看,地貌學分為構造地貌學和氣候地貌學,它們分別從內營力或外營力來研究地貌的形成過程,以及內外營力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學科本身的分化而言,地貌學可分為區域地貌學和部門地貌學。還有屬於方法論和全局性的分支以及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

整個學科系統可分為4 個層次:

(1)週邊的地學最新發展內容與其他學科的新技術新方法:這是目前地學界最

為關注的研究內容,它們與地貌學各個分支交叉滲透.形成目前許多地貌學研究的最新熱點,如全球環境變化與地貌學的交叉可形成極地高山環境變遷研究、東亞季風、多種區域氣候變化模型藕合研究、海平面變化研究、黃土環境研究、水土流失與環境變化研究等;再如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地貌學的交叉可形成區域地貌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地球系統科學與地貌學的交叉可以促進行星地貌學、構造地貌學的發展。新技術新方法如“3S”技術、測年及示蹤新技術的應用極大的促進了現代地貌學的發展。

(2)外層的邊緣性學科:即氣候地貌學與構造地貌學及其有關作用過程。整個外層體現了地貌系統的開放性,這些邊緣學科在現代地貌學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把地貌演化與岩石圈運動和大氣環流變化相聯繫,是構造地貌研究的重要發展,中國學者對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環境影響貢獻很多。

(3)中層的傳統部門學科;包括傳統部門地貌學,如冰川、冰緣、黃土等,以及區域地貌學,如湖沼、河口海岸、河流等。這些學科自五六十年代以來發展迅速,大大豐富了地貌學的研究內容。具體來講,可從以下諸方面分述;①河流地貌學:沿著地理學方法與水力學、泥沙運動力學相結合的方向深入發展,在黃河水沙變化及其地貌回應、三峽大壩泥沙問題、高含沙水流、河型演變、古河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河道運動力學的提出是宏觀河床演變與微觀泥沙運動力學結合的新進展。②冰川與冰緣地貌學:20 世紀80 年代是我國第四紀冰川與冰川地貌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的時代,長期困惑中國地學界的中國東部廬山等中低山地有無第四紀古冰川問題,得到前所未有的討論,累計發表爭論文章不下百餘篇。爭論雙方均使用了新的實驗分析手段,深入分析環境問題,這是不同於過去的顯著待命,關於青藏高原第四紀大冰蓋假說的激烈爭論,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冰川界的交流;臺灣雪山主峰區3 套不同冰川遺跡的發現,為臺灣高山存在第四紀冰川提供了確證。③風沙地貌研究;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鄂爾多斯、科爾沁、青海共和盆地、渾善達克、松嫩平原、巴丹吉林和塔克拉瑪幹等地系統地開展了沙漠形成演變的研究.充分論證了沙漠化過程.初步建立了可以與黃土、海洋沉積和冰期氣候波動對比的沙區第四紀地層序列;同時在沙漠的成因分類和區域分佈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使沙漠學獲得新的理論支撐;1992 年世界環發大會以後,沙漠化和荒漠化概念從內涵基本上達成共識:荒漠化成為風沙地貌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區域由乾旱半乾旱地區擴大到半濕潤地區、濕潤以及海岸風沙地貌,認為我國荒漠化的發展取決於自然和人為兩類因素的疊加效果,自然因素仍是基礎,人為加速值可達到80%左右。

對華南沿海老紅砂進行了研究,認為是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時形成的海岸風沙堆積。土壤風蝕風洞類比實驗,深化了風蝕物理過程的認識,建立了風沙運動的數學模型;對各種風沙工程和防沙作用原理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並在

防沙實踐中如沙漠公路沙害防治,鐵路沙害防治中得到較好的應用。④黃土與侵蝕地貌:黃土地貌成因形態分類、黃河中游地區和重點產沙區侵蝕產沙量、風蝕水蝕交互帶作用機制、黃土梁峁坡上坡來水、來沙對下坡侵蝕產沙的影響等繼續得到廣泛關注、動力水蝕、土壤結皮和犁底層對黃土坡面侵蝕產沙的影響、坡度和坡長對土壤結皮、入滲率、濺蝕、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的影響及其臨界值的研究,以及細溝發育過程中水流阻力和侵蝕產沙的變化規律及細溝侵蝕發生的臨界水流條件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⑤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演化的過程與序列、喀斯特發育過程中物質(包括碳和鈣)的遷移,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洞穴石筍微層及所含完整的各種資訊,為全球變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據。應用鹼性鈣溶液通過吸收空氣CO2 進行碳酸鈣風化景觀的複生試驗為解決旅遊活動對洞穴的破壞帶來了曙光。⑥海岸與河口地貌:近10 年來,海岸地貌得到了蓬勃發展。對近幾十年區城相對海平面變化過程進行了分析,考慮區域構造運動及地面沉降作用疊加IPCC 的預測對未來變化趨勢做出了預測,並對其影響海岸地貌發育和經濟建設做出了估計。在海岸侵蝕研究和治理方面,得到的共識是沿岸泥沙的虧損,特別是入海泥沙減少及采沙和海洋動力強化是造成侵蝕的主要原因。黃河三角洲的演變、長江口泥沙輸移規律及珠江、灤河三角洲等得到了進一步研究。在港口選址及淤積治理、航道演變與整治、海岸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等方面取得不少經驗和研究成果。水動力學、數學方法和GIS 技術應用於海岸地貌發育研究使海岸研究定量化得到發展。河口海岸研究更傾向於河口生物、地球化學、物理過程的統一考慮,全面研究河口淤積萎縮、防洪及污染問題取得不少進展;河口數學和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得到進一步加強。

應該看到,有部分地貌學分支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愈來愈緊密,已經被融入其他學科領域,如冰川學、海洋學等。這進一步說明地貌學加強理論整合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4)內層的方法論與全局性學科:它們居於地貌系統結構的最中部,是現代地貌學的核心,其中動力地貌學則、定量地貌學、環境地貌學及應用(工程)地貌學(Hart,1986)是六七十年代以來才逐步發展起來的,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例如,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的應用地貌學分支——喀斯特旅遊地貌、丹霞旅遊地貌、峰石岩地貌等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其他一些較老學科.由於引進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賦予了新的研究內容、也煥發了勃勃生機,如實驗地貌學方面:地貌實驗與模擬已成為地貌學基礎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強有力的手段。目前我國地貌實驗室站已有30 多個,1993 年成立了全國性地貌實驗與類比組織。地貌實驗由常態過程向非常態過程,特別是泥石流、風沙、冰緣塊體運動及喀斯持作用過程發展;在深度上,由平衡態向非平衡態,由線性向非線性,由均變向突變過程發展;在宏觀與微觀、走性與定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就。由於電腦的廣泛應用和其他先進技術的採用,使實

驗類比設計理論、資料獲取系統、圖像分析處理、數字仿真類比及實驗成果的推廣應用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流水地貌實驗、風沙地貌的觀測與實驗、泥石流實驗觀測、侵蝕地貌實驗均取得了較大進展.河口潮灘過程、喀斯特作用過程、冰川冰緣地貌及湖泊動力地貌過程方面,也開始了觀測研究。再如:歷史地貌學,進行了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等地區歷史地貌學的研究.其成果直接應用於區域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地貌製圖方面:近10 年來是我國地貌製圖學在過去多年工作基礎上取得重要發展的時期。編制了1:400 萬中國及其毗鄰地區地貌圖,建立了龐大的全國的資源環境圖形與統計資料庫。專題性和部門地貌製圖方面,《青藏高原第四紀冰川遺跡分佈圖(1:300 萬)》、《黃土高原地區侵蝕強度和侵蝕類型圖(1:50 萬)》;《中國滑坡災害分佈圖(1:600 萬)》、《中國泥石流及其災害危險區劃圖(1:600 萬)》基本體現了我國在這些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地貌製圖對地貌制圖理論的研究和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3 現代地貌學存在的問題及未來展望

3.1 存在主要問題

目前國外現代地貌學發展態勢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自從系統論引入地貌研究以來,30 多年來新的突破性理論建樹不多。(2)現階段地貌模型的發展說明、模型可以用來解釋地貌現象與過程,但多因素耦合模型較少,導致地貌模型的預測功能較弱。(3)存在著重視、信任地貌演變機制和忽略地殼運動研究的傾向。(4)地貌學分支學科發展迅速,但理論的整合較少。(5)成果交流的語言障礙較大,缺乏全球共用地貌資料庫。

國內地貌學的研究面臨著較多深層次的危機和挑戰:(1)傳統地貌學者數理基礎不足,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地貌動力過程的研究;而數學基礎較好的學者又有陷入電腦模型卻忽略野外調查和實驗模擬的傾向。(2)國內地貌學的研究宏觀與微觀、靜態與動態、地貌理論與工程實踐的結合明顯不足。(3)國內動力過程、環境地貌、應用地貌的發展與國外差距明顯,“3S”技術的應用剛剛開始。(4)國內從事部門地貌學的研究人員較多,而體現地貌整體性的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區域地貌學、理論地貌學、動力地貌學的研究者較少、這不利於地貌學整體的發展,繼而也會反過來影響部門地貌學的發展。(5)地貌研究面臨經費不足、實驗設備老化、人才流失的問題,綜合性大學地貌專業不再開設,人才培養機制大為削弱,研究隊伍萎縮,同時基本水文、氣象和其他資料的行業壟斷封鎖現象十分嚴重,使我國地貌學研究面臨很大困難,在不少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已經縮小的差距又重新加大了。

3.2 地貌學發展展望

伴隨人類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環境地貌學、應用(工程)地貌學、動力過程地貌學、災害地貌學、城市地貌學、旅遊地貌學等新興學科進一步蓬勃發展;海陸交互作用及陸地地球系統的研究需要河口海岸動力學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地貌學與其他相鄰邊緣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趨勢越來越強,並會產生—些新的增長點;航太事業的發展是研究構造地貌學、行星地貌學更加容易,網路技術和數位地球的發展將使全球的地貌成果交流愈來愈便捷。

中國地貌學21 世紀的發展目標應包括:(1)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地貌學基本理論;(2)由地貌大國變為地貌學大國,成為國際地貌學舞臺的主角之一;(3)以高水準的基礎性、前沿性、前瞻性、戰略性成果,使地貌學為21 世紀國家資源環境戰略決策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包括:(1)加強地貌學基本建設,包括地貌學基本理論、野外觀測網路和實驗室的建設及全國地貌基本資料庫的建設。

(2)加強動力地貌過程研究和實驗研究,應該從靜態研究轉向動態研究,從格局的研究轉向過程的研究,從而闡明機理,預測未來。應加強觀測資料的統籌設計,實現資料共用,並加強實驗室建設,使野外實驗、室內實驗和數學模擬成為地貌學發展的主要支撐條件。(3)瞄準國際前沿的重要生長點,加強國際交流,展開知識創新研究,關注學術前沿問題的研究,如陸海交互作用、山地地貌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地貌系統中物質通量的變化與人類活動及氣候變化的關係、地貌系統中生物與非生物過程的相互作用、地貌過程中的頻率——量級關係、尺度效應、臨界現象與複雜回應過程、地貌系統中的多相流研究及我國獨特優勢地貌研究,使我國在國際科學前沿占據重要地位。(4)發展數位地貌學,結合3S 技術與野外工作,建立全國地貌資料庫,實現GIS、數學模型、視覺化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的一體化,進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數位地貌學。(5)要將學科目標與國家目標緊密結合在——起,開展為國家基本建設服務的應用研究、在國家資源、環境與發展研究中發揮骨幹作用,並通過任務帶動學科基礎理論的發展。這既是地貌學所肩負的責任,也是地貌學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6)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

過與國外合作,推動國內地貌學的發展。

回顧地貌研究的發展史,可以發現,18 世紀只有幾個人成為真正的地貌景觀學者,19世紀地貌研究成為一個職業,本世紀地貌學已經發展為使大眾受到教育的學科,展望未來,數位地貌學的發展前景廣闊,可以相信地貌學一定會在解決人類發展所面臨的環境、資源、人口問題及可持續發展方面有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地貌與第四紀研究進展,北京:測繪出版社,1993.1

[2] 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地貌過程與環境,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

[3] 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地貌與環境發展,北京: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1

[4] 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地貌與環境發展(嶂石岩會議論文集),北京:環境科學出版

[5] 崔之久,高全洲,劉耕年等,夷平面,古岩溶與青藏高原隆升,中國科學,1996,26(4):378—384

[6] 李吉均,方小敏,馬海洲等,晚新生代黃河上游地貌演化與青藏高原隆起,中國科學(D),1996,26(4):

316-322

[7] 劉東生,安芷生,黃土第四紀地質全球變化(第二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

[8] 施雅風,李吉均,李炳元,育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與環境變化[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463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

神经外科 一.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需要具备哪些? 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如显微镜、头架、显微手术操作器械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神经外科医师、神经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 二.说说鞍区的解剖结构 鞍区的血管: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及前穿动脉(回返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穿动脉;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双侧海绵窦:颈内动脉C4、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室内肿瘤、脑干肿瘤等) 2.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梗塞) 3.椎管内疾病(肿瘤、血管畸形) 4.功能性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症等) 5.先天性畸形(环枕畸形、环枢椎脱位、扁

平颅底等) 四. 神经外科新技术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2.立体定 向神经外科技术 3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 4.血管内介入技术 5.放射神经外科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有那些疾 病?如何进行病因诊断? 答: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疾病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和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CT和CTA,MRI和MRA,DSA;CT和CTA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在诊断上有逐步取代DSA可能;目前DSA仍然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 六.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 深部病灶活检 肿瘤内放疗(颅咽管瘤、胶质瘤等) 高血压脑出血 Parkinson’s Diseases 脑深部肿瘤切除 引导显微外科手术

当代科技前沿论文

当代科技前沿 论文 姓名: 学院:电信学院专业:计算机093学号: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崛起与壮大,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在21世纪,我们既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又拥有难得的机遇。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学习,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江泽民总书记在为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作的序中指出:“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干部要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认真学习和领会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高度认清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从思想到行动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科学技术加速化发展。当代科技以指数规律增长。科学知识更新快;科学成果迅速增长;从科学发现——技术实现——生产应用时间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换代快。 (二)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科技进一步分化和综合。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在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的出现;科技的数学化、数字化,是整体化的又一体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化。 (三)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当代许多科技研究开发活动规模大、复杂性增加,非一国之力所能承担;某些科技研究开发活动具有国际性、全球性。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促进了全球科技资源的流动和科技信息的共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四)创新成为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包括原始性创

外科学总论教材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此,现代外科学必然要涉及实验以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与内科学的范畴是相对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术的,而常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才需要手术,例如化脓性感染,在期一般先用药物治疗,形成脓肿时才需要切开引流。而一部分内科疾病在它发展到某一阶段也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时,常需要手术治疗。不仅如此,由于医学科学的进展,有的原来认为应当手术的疾病,现在可以改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结石可以应用体外震波,使结石粉碎排出。有的原来不能施行手术的疾病,现在已创造了有效的手术疗法,例如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了低温麻醉或体外循环,可以用手术方法来纠正。特别在近年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迅速进展,使外科与内科以及其他专科更趋于交叉。所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将会不断地更新变化。

计算机网络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

浅析计算机网络的浅析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计算机网络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前发展速度最快、生命力最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摘要:新技术新工艺涌现最多和最猛烈的前沿技术。目前比较热门的关键技术有云计算、软交换以及IMS 等。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软交换、IMS 21 世纪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极大普及,成为了计算机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在迅速地发展着,对世界、社会和人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计算机网络学术界和技术界对许多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进行着认真刻苦的研究工作。其中比较热门的研究技术涵盖了云计算、软交换以及IMS 等。一、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也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云计算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软件和数据的能力。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未来如手机、GPS 等行动装置都可以透过云计算技术,发展出更多的应用服务。进一步的云计算不仅只做资料搜寻、分析的功能,未来如分析DNA 结构、基因图谱定序、解析癌症细胞等,都可以透过这项技术轻易达成。笔者认为,云计算技术具备以下四个显著特征。第一,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到,数据保存电脑里实际上并不安全。电脑可能会因为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上的数据无法恢复,而有机会接触私人电脑的不法之徒也可能利用各种机会窃取里面的数据。反之,当用户的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 Docs 的网络服务上,当用户把照片上传到类似Google Picasa Web 的网络相册里,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完整

一.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需要具备哪些? 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如显微镜、头架、显微手术操作器械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神经外科医师、神经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 二.说说鞍区的解剖结构 鞍区的血管: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及前穿动脉(回返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穿动脉; 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双侧海绵窦:颈内动脉C4、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室内肿瘤、脑干肿瘤等) 2.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梗塞) 3.椎管内疾病(肿瘤、血管畸形) 4.功能性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症等) 5.先天性畸形(环枕畸形、环枢椎脱位、扁平颅底等) 四. 神经外科新技术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2.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 3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 4.血管内介入技术 5.放射神经外科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有那些疾病?如何进行病因诊断? 答: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疾病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和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CT和CTA,MRI和MRA,DSA;CT和CTA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在诊断上有逐步取代DSA可能;目前DSA仍然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 六. 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 深部病灶活检 肿瘤内放疗(颅咽管瘤、胶质瘤等) 高血压脑出血 Parkinson’s Diseases 脑深部肿瘤切除 引导显微外科手术 七.内窥镜神经外科—手术适应症 脑积水 脑室内囊肿和小肿瘤 脑内血肿 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斜坡胆脂瘤) 内窥镜活检和脑内寄生虫病 动脉瘤夹闭、垂体瘤 八. γ-刀手术适应症 <2.5cm 的听神经瘤 动静脉畸形 <3cm 的转移瘤,包括多发转移瘤 颅底肿瘤术后残留 垂体微腺瘤(ACTH除外) <2.5cm其他颅内肿瘤

工业工程前沿论文

1.工业工程简介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它已经走过100 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及泰国等地方,都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同时相对的IE 技术在这种环境下亦得到迅速的成长。 关键词:工业工程区域发展效率改善 Manufacturing sentiment, sentiment IE Maj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bstract: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from the scienc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n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expertise.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it has gone through 100 years of history.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integrated content to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lower production costs, ensure product quality, the production system can best run state in the highest overall efficiency, so in recent decades has been the attention of States, especially those experiencing change over, or are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or regions, such

外科学的发展史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来源: [ 07-09-12 17:33:00 ] 作者:唐汉钧编辑:studa20 【关键词】中医外 [摘要]面对医学的挑战,如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医学,传统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

前沿论文

网络招聘本科毕业生方法分析摘要:人员招聘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而又连续的程序化操作过程,招聘到一个合适的员工可以降低企业的机会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招聘的方式各种各样,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传统的招聘方式已经不适合他们的需要,本文就针对网络招聘本科毕业生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招聘毕业生时代潮流 正文:跨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是经济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招聘到并且留用新时代的知识型员工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本科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型员工正符合企业的需要。如何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招聘方式的选择 (一)时代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网络无处不在。据2000年的美国一家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追踪研究报告表明,《财富》全球500强中使用网上招募的占88%。所以企业在招聘方面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选择一种新型的、受大众欢迎的招聘方法。 (二)本科毕业生的特征 对于70后的工作人员来说,本科毕业生有一下几个特征: 1、自我意识增强

对于目前的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再希望受到他人的掌控,更加倾向于自己规划与设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与目标。对于他们的管理与指导,应该着重在引导和帮助上面,而不是传统的指挥、下命令。 2、有较高的个人素质 本科毕业生都是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有着较高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精神文明素质,他们不再是仅仅出卖劳动力的“机械”,他们掌握着对于经济和管理有关的较多的知识,掌握着最新的技术。 3、容易接受新事物 现在的毕业生应用电子产品等高科技的产品比较多,新的产品对他们有大的吸引力,新的招聘方式也是他们选择的首要求职渠道。 (三)企业招聘现状 世界竞争日益激烈,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工作效率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面对众多的毕业生,企业能够快速的招聘的合适的人才是经营发展的基础。所以,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网络招聘,在众多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二、招聘的基础:工作分析 本科毕业生是具有初级管理能力、掌握初级技术的人员,他们没有丰富的工作实践,在刚刚入职时适合从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所以,如果企业需要招聘毕业生,首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有基础的岗位空缺,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中医外科学学科进展综述 海南省中医院外一科吕生辉 随着临床学科的发展,中医外科学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走向专科化,甚至有发展至专病专治的趋势。如中医皮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泌尿男科、中医疮疡科等等。在其诊治方面,临床特色鲜明,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其区别于西医外科学的显著特点。 西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去除病灶,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更重视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现就中医外科学近5年来的学科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外科学内治法的哲学思辨:当前中医外科学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质疑和挑战,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病种结构严重分化。对中医外科学现状进行哲学层次上的分,有益于完善中医外科学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内治法是中医外科学临床实践中整体观的表现,其立论依据不但包含有整体辨证思想,亦具有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观念融合的影子,充分体现了中医传统外科学重视由表及里、以里达表的外科学术思想,与哲学系统论中的联系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内治法依据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结合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选择适宜的方药施治。例如外科疾病病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相应的局部辨证病灶为肿疡、脓疡、溃疡,而结合整体辨证立有

消、托、补三法,这种内治法体现了哲学系统里有序性原理,这是中医外科这一系统科学进行科研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但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体运用以上治法,又是极其灵活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外科病期的划分也不是绝对有明显界限的,病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取决于疾病病程的变化和发展。 2.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方面的研究进展 “煨脓长肉”首见于《外科启玄》,“在凡疮毒已平,脓水来少…… 肌肉未生……故将太乙膏等贴之则偎脓长肉……诸疮岂能致于败坏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煨脓长肉机制研究逐渐深人,逐渐从伤口局部变化向分子水平进展。研究证实,经外用中药“煨”出之“脓”,主要由机体血液内各种物质自血管内向血管外渗出而形成,其中包括不同细胞、炎症介质及多种生长因子,并包含创面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锰等)。另外文献报道在应用某些祛腐药物后可使坏死组织液化,与创面中的白细胞及微生物碎片共同形成所“煨”之脓。上述因素共同“脓”在形成时段作用为创面愈合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湿润的、微酸性的、富含基质的环境,为肉芽组织及上皮生长提供必要条件。研究进一步证实,外用中药可显著提髙创面纤维蛋白原、透明质酸、溶菌酶含量,进而促进巨噬细胞转化、刺激内皮细胞生长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在创面愈合后期目前常应用生肌象皮膏、生肌玉红膏、太乙膏、煨脓长肉膏、生肌散、复黄生肌愈创油联合红油膏、石香膏、正阳膏等实现惯脓长肉作用。上述外用中

前沿技术课程论文范文

计算机发明以来,各种高新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人工智能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关注而人工智能也不负众望正沿着既有的方向在不断的前进。 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总的来说分为两个,一是人工;一是智能。 人工便是代替人类来完成一些危险的工作或是一些需要长时间具有重复操作的简单工作,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人类从一些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来进行更加有意义的工作或研究。 智能便是赋予机器思想,包括意识(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维(MIND)(包括无意识的思维(UNCONSCIOUS_MIND))。所以想要发展人工智能就要涉及到机器的学习。 于是深度学习便成为了人们研究的前沿技术。 深度学习的基础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一门专门研究计算机怎么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该上自身的性能的学科。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的结构。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方法。观测值(例如一幅图像)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表示,如每个像素强度值的向量,或者更抽象地表示成一系列边、特定形状的区域等。而使用某些特定的表示方法更

容易从实例中学习任务(例如,人脸识别或面部表情识别)。深度学习的好处是用非监督式或半监督式的特征学习和分层特征提取高效算法来替代手工获取特征。 利用深度学习的种种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等。 语音识别相对于手动控制来说更加快捷、方便,可以用在诸如工业控制、语音拨号系统、智能家电、声控智能玩具等许多领域;智能对话查询系统,根据客户的语音进行操作,为用户提供自然、友好的数据库检索服务,例如家庭服务、宾馆服务、旅行社服务系统、订票系统、医疗服务、银行服务、股票查询服务等等。 将机器学习领域深度学习研究引入到语音识别声学模型训练,使用带RBM 预训练的多层神经网络,极大提高了声学模型的准确率。在此方面,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率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使用深层神经网络模型(DNN)后,语音识别错误率降低了30%,是近20年来语音识别技术方面最快的进步。 机器翻译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机器翻译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在促进政治文化经济交流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3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逐渐兴起。其技术核心是一个拥有海量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自动的从语料库中学习翻译知识。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表示形式,再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

外科学授课教案

第一篇外科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外科学范畴及我国在外科方面成就 掌握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古代外科学和外科学的发展及我国在外科领域成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如何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为什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外科学的范畴 四、教学内容: 1.讲授内容: ①外科学简史 ②外科学范畴 ③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2.讲授要点: ①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疾苦 ②贯彻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 ③狠抓“三基”教育,较好坚实外科基 五、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 裘法祖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 六、复习思考题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三基”指什么?如何抓好坚实的外科基础? 我国在外科领域中有哪些成就?如何学习外科? 第二章无菌术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掌握基本概念。 掌握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术中无菌原则。 了解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灌输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2、难点是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三、教学内容 1、无菌术的发展史。 2、有关无菌、消毒、抗菌的基本概念。 3、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4、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无菌术,消毒,灭菌法。 试述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试述术中无菌原则。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一、教学目的及重点 1.了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熟悉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掌握外科水、电解质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水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体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内容 1.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体液代谢失调。 3.酸碱平衡的失调。 4.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六、复习思考题 1.试述等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试述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论

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论 郑州大学商学院王伟副教授 领导变革 管理理论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管理者们必须超越传统的管理学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束缚。传统的管理学理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控制并束缚员工,如何实施企业制定的管理规章制度,如何通过不同的管理层来引导员工,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必须变革了。新的管理理论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思维,新的管理方法,使员工发自内心地热爱企业,为企业的兴衰而努力工作。领导在新的管理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管理关注的不再是如何控制员工,而是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使员工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与管理者共同分享信息和决策的权力。团队精神、合作和学习,成为管理者和员工携手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指导性原则。管理者们的任务是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而不再是控制员工的行为。唯有如此,管理者们才能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并实现组织目标。 新旧管理理论在今日的企业管理中并行不悖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管理理论的一个框架 第一部分:管理的基础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 管理,从根本上讲,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与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 ——彼得·德鲁克 一、管理和管理的职能 管理:管理就是通过对人和资源的配置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优秀的管理者做事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有效果就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效率就是通过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目标,也就是最优化利用金钱、时间、材料和人。一些管理者两个标准都达不到,有些为获得其中一个而牺牲另一个。最好的管理者是保持对效率和效果的关注。 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我为什么要学管理,我要成为会计师。” “我为什么要学管理,那全是常识。” “我为什么要学习管理,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四、管理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高级执行者并负责全面的管理。 中层管理者:位于组织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有时也被叫做战术管理者, 负责将战略管理者制定的总目标转化为更为具体的目标和活动。 基层管理者:或称运作管理者,是监督组织运作的低层管理者。他们通常的头衔是 工长或销售经理,直接涉及组织内非管理性的员工,实施中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

精选-机械工程前沿论文

机械工程前沿研究与优化设计 摘要: 本论文指出了现代机械工程科学前沿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它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另一方面,它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机械优化设计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使得在解决复杂设计问题时,能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到尽可能完美的或最适宜的设计方案,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简述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基本概要,并列举了其目前的应用现状。关键词: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优化设计遗传算法蚁群算法 机械工程是一门与机械和动力生产有关的工程学科,它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学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和仿生技术。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无不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1 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制造简单工具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的漫长过程。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系统、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重大工程等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和发展着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着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温州医科大学外科学进展考试题库

神经外科 一.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需要具备哪些? 显微神经外科器械,如显微镜、头架、显微手术操作器械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神经外科医师、神经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神经影像技术和设备。 二.说说鞍区的解剖结构 鞍区的血管: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及前穿动脉(回返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穿动脉; 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双侧海绵窦:颈内动脉C4、滑车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哪些?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脑室内肿瘤、脑干肿瘤等) 2.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梗塞) 3.椎管内疾病(肿瘤、血管畸形) 4.功能性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症等) 5.先天性畸形(环枕畸形、环枢椎脱位、扁平颅底等) 四. 神经外科新技术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2.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 3内窥镜神经外科技术 4.血管内介入技术 5.放射神经外科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有那些疾病?如何进行病因诊断? 答:蛛网膜下腔出血除高血压病主要疾病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和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CT和CTA,MRI和MRA,DSA;CT和CTA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在诊断上有逐步取代DSA可能;目前DSA仍然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金标准。

六.立体定向手术适应症 深部病灶活检 肿瘤内放疗(颅咽管瘤、胶质瘤等)高血压脑出血 Parkinson’s Diseases 脑深部肿瘤切除 引导显微外科手术 七.内窥镜神经外科—手术适应症 脑积水 脑室内囊肿和小肿瘤 脑内血肿 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斜坡胆脂瘤) 内窥镜活检和脑内寄生虫病 动脉瘤夹闭、垂体瘤 八.γ-刀手术适应症 <2.5cm 的听神经瘤 动静脉畸形 <3cm 的转移瘤,包括多发转移瘤 颅底肿瘤术后残留 垂体微腺瘤(ACTH除外) <2.5cm其他颅内肿瘤 心胸外科

电子及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姓名:XXX 学号:XXXXXX 院系: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第一讲先进信号处理理论及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 这次报告主要讲了四面的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压缩感知理论框架、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处理领域和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老师结合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压缩感知理论,介绍了这些先进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研究状况,并通过实例给出了相关理论在无线通信和多媒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联合在研的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 第二讲未来通信技术——认知无线电与协作通信 穆晓敏讲课的主要容有:当前频谱利用现状、静态频谱分配的瓶颈及解决案以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AI)、工业4.0、DT时代等相关容。 认知无线电技术已经向“网络与系统”的框架转变,为增强认知能力、降低认知成本,协作手段成为必然。物理层链路技术面临进一步提升性能的“瓶颈”,通过不同网络元素间的多维度协作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是下一阶段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背景信息和用户业务特征的广泛感知是智能化协作与联合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认知无线电与多维度协作通信的结合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智能可穿戴设备概念、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式产品 文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以及文老师所创建公司研发的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产品。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最早的可穿戴设备用于军事、户外运动、人体检测等。苹果手表、微软手环和谷歌眼镜是当前最热门的智能穿戴设备,国也涌现出大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像小米手环等。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就像皮肤、手臂一样。在更远的未来,手机可能只需向人体植入芯片,而Siri将能直接通过对话帮你打,帮你订餐馆,了解你的一切隐私,跟你的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你的家人——可能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都不再是植入人体的芯片了,他们已经成为人体基因的一部分,可以参与人类的繁衍和进化。

前沿技术进展论文

化工与能源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前沿进展小论文 题目:通过实验对MPV反应的影响因素浅析 班级:2015级化工与能源学院三班 姓名:邹俊鹏 学号:201522232929 日期:2015年12月28日

通过实验对MPV反应的影响因素浅析 摘要:α,β-不饱和醇,为分子中含有共扼C=C和C=O的不饱和醇,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应用于香料、香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方面。α,β-不饱和醇一般通过α,β-不饱和醛/酮还原制备得到。C=C键比C=O键更易加氢还原,因此反应中如何提高对C=O键加氢还原的选择性非常重要。MPV(Meerwein-Ponndorf-Verley)反应是α,β一不饱和醛/酮制备α,β一不饱和醇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温和的条件下以醇为氢源对碳基的C=O双键进行高选择性加氢还原的反应。MPV反应中含Zr催化剂活性高。 催化剂载体结构和酸碱性质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大,中性、比表面积大、孔径大、孔径均匀的载体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而酸性、碱性载体均使催化剂活性降低。 关键词:MPV反应催化剂载体催化剂活性

引言 醛/酮的还原制备相应醇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MPV(Meerwein-Ponndorf-Verley)反应是醛/酮制备相应醇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在温和条件下,以醇为氢源,当反应物中既有羰基(C=O)又有其它不饱和键如碳碳双键(C=C)等时,只对羰基进行加氢还原而不影响其它不饱和键,尤其适合不饱和醇的制备(如α,β-不饱和醇等医药中间体)。醛/酮MPV反应中早期研究较多的是金属烷氧基化合物均相催化剂,催化效率较高,但难以重复使用,分离困难,且反应后产生大量污染物。多相催化剂能较好解决以上问题,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氧化物型催化剂、介孔材料接枝型催化剂和沸石型催化剂等。 在相同条件下,与醛相比,酮MPV反应速率明显较低,可能是反应过程中酮羰基位阻较大,且较难活化所致。Maria等人以镁铝类水滑石(MgAl-LDH)为前驱体,500℃下焙烧,制得镁铝复合氧化物(MgAl-LDO),发现其在酮MPV反应中的催化活性比单独MgO好,他们推测反应机理为:Mg2Al1-LDO表面具有的强Lewis碱活性中心(O2?)和配位不饱和Lewis酸活性中心(Al3+)对,可起协同作用:碱中心(O2?)可吸附醇羟基导致其容易脱氢形成烷氧基化合物,邻近酸中心(Al3+)可吸附酮羰基使其活化,酮和醇在酸碱活性中心对上先形成六元环过渡态,然后将氢原子从氢源醇转移到酮羰基上使酮还原,六元环过渡态,Mg/Al为2时,酸碱活性中心对之间的协同作用最强。类水滑石化合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其焙烧所得的复合氧化物(LDO)中各金属离子高度均匀分布类似固体溶液,能充分发挥各金属离子间的协同作用。Maria等人制备的MgAl-LDO催化剂制备简单,成本较低,但其具有所需焙烧温度较高、反应的时间较长,重复使用性能较差等缺点。据文献报道,含Zr催化剂对醛MPV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但在酮MPV反应中的研究较少。目前MgZrAlO型复合氧化物在酮MPV反应中催化性能研究的报道还是较少。因此,本文利用Mg2Al1-LDO的结构记忆效应,将其浸渍于Zr(NO3)4溶液来制备MgZrAl-LDHs,对其焙烧制备MgZrAlO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以环己酮为模板反应物,对其在环己酮的MPV反应中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并与Mg2Al-LDO进行对比。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一)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Success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perspectiveonthehistory ABSTRACTFacingthechallengeofmodernmedicine,howtodevelop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saques tion.Thetremendous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springheadofthedevelopme ntandinnovationofTCM.Successionandinnovationisaneternalsubject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 traditionalsurgery.Inordertoimprove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weshouldexploretraditionalmedica lliterature,andcarryforwardthetheories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 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着约有447部,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时代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的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方。晋末出现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隋唐期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观察到疮疖中有疥虫,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如在“漆中毒”条目下有“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的记载。孙思邈《千金方》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年。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恶”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作为判断病症预后与转归的依据。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后世医家传承、开拓与创新奠定了基础〔2〕。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薛己通过《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疬疡机要》等著作,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病必求其本”。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