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合集共四篇

孙犁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合集共四篇
孙犁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合集共四篇

孙犁小说的特点分析(一千字)

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重要小说集有《荷

花淀》(1947 年)、《芦花荡》(1949 年)、《嘱咐》(1949 年)等。

1、孙犁充分写出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如鲁迅的《祝福》;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如艾芜作品中的某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的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

孙犁所表现的则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孙犁可以说发展了现代文学表现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

2、孙犁集中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妇女识大体、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美的极致”,不愿意让社会的丑恶现象进入自己的作品。

孙犁先说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劳动妇女在伟大民族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艺术手法:

(1)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

孙犁捕捉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典型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

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如《吴

召儿》中对吴召儿的描写。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突出的部分,突出

强调它、它,更多地提到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

照人眼目”,而坚决舍弃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

(2)作品的抒情性。同时在客观形象中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作家写人

物,也就是在写自己,达到了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3)散文性。孙犁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作品中情节往往不完整,而是用

一连串的生活画面,或用一种思想,一组细节串通起来。

(4)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总结:孙犁的小说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比较内在,表现出一种中和之美的原则

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和独特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

以他为首,后来形成了一个荷花淀派。

浅谈孙犁小说几点艺术特色

-- 读孙犁《荷花淀》有感(三千三百字)

对于“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的表现,是孙犁创作的原则。也正是这一原则,凭借作者对广阔的冀中平原和旖旎的白洋淀的风光的熟悉,创作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口舌生津。孙犁文笔婉约而流畅,感情抒发和人物感情的的描述,都同景物与人物的描绘自然融合,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这是就是孙犁小说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芦花荡》是《菏花淀》的姊妹篇,也是写残酷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读来一点儿也没有那种凄惨悲戚的感觉,相反感觉到的只是高昂在作品中的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透过《芦花荡》,我们能充分体会到孙犁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

一、立足于小人物描写来反映时代主题。

孙犁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看不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也看不到烈火中忍着剧痛的邱少云般的英雄??我们所能触摸到的只是一个个生在冀中、长在冀中的普通形象,有勤劳朴实勇敢的水生嫂,有懂事热情的十六七岁的妞儿,更有自信勇敢聪明且带有传奇色彩的老头子。这些都是冀中抗日军民中极普通的一员,特别是《芦花荡》里老头子,小说中连姓名都没有,我们只知道的就是他有高超的驾船本领,不会使枪,藐视敌人,无所畏惧,对战争的警惕性不高,过于自信,是个有缺点的英雄,虽如此,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这位老人的认可和赞许。老人单枪匹马来往穿梭于敌人封锁线,内外联络,运输粮食,运送干部;那“你什么也靠给我”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心力的精神;其中对两个孩子的喜爱更显真切,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的许诺,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在老人内心中所涌动着的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热情和咱中国人是永远不可战胜的自信,他对乡土是那么的充满感情,对侵略者是那么的充满仇恨,而这一切正是那一特殊背景下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老头子,不,冀中平原那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再大险也敢冒,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这就是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这就是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

茅盾先生在论及孙犁小说时说:“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①。在作家孙犁笔下,他永远关注的都是些小人物,一些在抗战大背景下为了民族生存与解放而默默奉献着的普通人。在对他们的个性化描写和传奇式的记述中,展现那个时代的人们永不熄灭的信念,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于生命也再所不惜的精神,《芦花荡》里的老头子是这样的,《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也是。

二、简洁素朴,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凡读过孙犁作品的人,无不赞赏作者的语言

魅力。他的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突出无不与他那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的语言密切相关。在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着墨不多,却深入细致,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瞬间活动,以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

《芦花荡》中老头子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活跃在白洋淀里的老交通员形象,他爱国抗日,爱憎分明,机智勇敢,自信自尊而勇于自责的性格特点就在其极富于个性的语言中得以体现。诸如“你什么也靠给我” “不怕,他们打不着我们”的自信;在遭到敌人的机枪扫射时的一声“趴下”,果敢练道;“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的因爱的深切热烈才恨得咬牙切齿的冀中汉子的直白;发现大菱受伤后觉得丢人现眼而“没脸见人” 的强烈自责等等。虽说小说中对老英雄的语言直接描写不多,但每一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凝练和传神。

而对于老英雄的外貌描写就一句,“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老了的鱼鹰”这一比喻极富于白洋淀的地域特质,把老头子老当益壮的风貌一下就突出了。还有写下垂的月亮,用“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写午后的水淀的烟气着一“浮”字,水淀里的水鸟着上“白绸子”一词,这些语言,都是从人们口语中提炼加工后,使之变得通俗雅致、素朴自然,于平淡中见神奇,于浅显中寓深意,似乎人人都会说,但却人人未必都能付诸笔端。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没有对群众生活的真实体验,没有精湛的艺术修养,是不会把蕴藏在砂砾中的璞玉变成闪光的艺术瑰宝的。

三、细腻真实的内心刻画,突出了人物的心灵美。孙犁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尤其是对

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揭示,更有一番力道。

《荷花淀》中的对水生嫂的内心描写让感受到一位多情而坚强,丰富而美丽的白洋淀妇女形象;《山地回忆》中心直口快、好强泼辣、说话咄咄逼人的妞儿形象更让我们感受到作

者老道的笔法。虽说《芦花荡》中对老头子的内心描写不太多,但笔墨不在多而在精,一

处就足以让我们为之叹服了。

我们来看这一段: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大菱受伤痛苦的哼哼,二菱的絮絮话语,使老头子痛苦到极点。“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没有完成任务,老头子内心的自责通过两个内心深处的自问完成;大菱受伤,老头子伤心内疚。特别是“这老脸呀!”一句更富于感情,这一句作者用的是感叹号,把老头子强烈自责的内心揭示淋漓,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而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其无

地自容

这一节描写老头子因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让我们感受到这位老人的可爱。这是一位有缺点的老英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生活的真,艺术的真,这也是孙犁作品中感人的所在。“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 ②,也正如此,孙犁先生用他那枝“感动”的笔,写下了这位感动了我们的老英雄。

四、景与情的融合,营造出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美。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短篇小说的特点” ③,也促成了其小说的诗情画意美。《荷花淀》如此,《芦花荡》也如此。战争是残酷的,但我们在《芦花荡》中看不到炮火连天,血雨腥风,所能看到的却是雅致隽永,充满水乡气息的白洋淀风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如梦如幻的美好景物背后,真实的拱动个一颗强烈的爱憎之心,真实的使人感受到那一触即发的战争的惨烈。小说开始用“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着力渲染白洋淀水澄澈洁净、星光摇曳带给读者悦目赏心的美

感,可我们再仔细读一下前面,这景是“敌人从炮楼”里看到的,美景的旁边是“敌人”的“炮楼”,多么的不谐调,但事实就是这么的存在着。对于这种不谐调的存在,作者在“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一句中用“苇子”这一物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苇子”在这种情况中直钻青天,似要长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的态势,表明了作者对生长在这里的白洋淀人民顽强战斗精神的肯定和深深地敬意。

在孙犁笔下,就是战斗也被写的如诗如画。我们看老头子智斗鬼子这一节的描写:起初用“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写天热。再用水鸟衬人,

烘托出紧张气氛,“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为下文作铺埑。在战斗快要结束时写道“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是解恨之后的轻松、愉快,胜利后的喜庆。自然在老人的眼里,鲜嫩的芦花也就是格外美丽的了。

在作家笔下,白洋淀是美的极致。而这种美的极致的白洋淀风光在作家笔下不仅仅是作品的点缀,而更是人物情感境界的烘托,淀区军民保家卫国,决不允许外敌入侵;淀区草木有情,与军民共筑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白洋淀那极致的美是作者内在气质的外化。

总之,孙犁的小说用独特角度反映主题,以简洁素朴的个性化语言,细腻真实的内心刻画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以诗意的美描摹了“极致” 的白洋淀风光。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又一部“诗化”的作品,特别是其中所蕴涵的对“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的表现的价值取向依然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和借鉴。

孙犁小说鉴赏 -- 诗意美(两千四百字)孙犁的遗言意味深长:“我所走的文学道路,是现实主义的。有些评论家,在过去说

我是小资产阶级的,现在又说我是浪漫主义的。他们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有些评论,因为颠倒了是非,常常说不到点上。比如他们曾经称许的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经过时间的无情冲激和考验,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过程:虚张声势。腾空而起,遨游太空,眩人眼目,

三年五载,忽焉陨落——这样一种好景不长

的近似人造卫星的过程,而他们所用力抨击,使之沉没的作品,过了几年,又像春草夏荷一样,破土而出或升浮水面,生机不衰。”

他和其他有些作家不同的是,他往往更多保留了生活中所发生的那些事件的原始面貌,因而使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更具有朴素的、本色的特点。这样说,并非否认他在艺术上所进行的努力;相反,这恰恰充分反映了他在艺术上的美学观点和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孙犁的创作所以会具有这样的风貌,一方面固然由于他所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本身就富有文学性和戏剧性,因而比较延期地构成了他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别一方面,则是他的严格而认真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重视感情的心理倾向,使他比较容易执着于那些曾经令他深深感动过的生活。他的创作实践表明,在许多作家中,孙犁是一个更加看重事实和感情的人。这一点,啬了他的作品的真实分量和情感分量,提高了它们的现实主义素质。

以《山地回忆》为例,他说,“我描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间,占大多数。她们在我的记忆里是数不清的。”“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进城以后,我已经感到:这种人物,这种生活,这种情感,越来越会珍贵

了。因此,在写作中间,我不可抑制地表现了对她,对这些人物的深刻的爱。”(《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倾注的一个民族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天性。滋养作家心灵的,始终是这种感情和天性。他又说:“作家永远是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的卫道士” 。

孙犁相对短暂的记者工作实践对孙犁文学生命、文学道路的影响,迄今还是孙犁研究的一个盲点。我认为,且不论孙犁为通讯社、报社采写的新闻性报道和文艺性通讯是少是多,这工作本身却极大地促进了孙犁与时代、与现实生活、与人民大众的紧密结合,也极大地促进了孙犁本人作为当代生活的观察者、报道者、参与者、反映者的紧密结合。

孙犁作品的重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景的深刻描写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的浓郁气息的水乳交融的统一。这一点,是和他的美学观察和艺术追求分不开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如此,就不能“表现真善美的极致。”孙犁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勺.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 ,这样的作品“合乎我的气质,合乎我的脾胃。在这些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热烈的感情飞境界” 。在孙犁看来,诗和小说,美和人们的感情,气质、境界飞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可以而且应该结合和统一起来的,他所喜欢的这些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这里,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是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孙犁不断指教文学青年不要写生活和自然中的表面现象,不要只是“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 的东西,而要

把时代精神和人民的高尚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艺术形象中去。他说,“不应该把所谓‘美'的东西,从现实生活的长卷里割裂开来。”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有一只鸟,凌空飞翔或是在森林里啼叫,这可以说是美的,也可以说富有诗情画意。但这种飞翔和啼叫,是和鸟的全部生活史相

关联的,是和整个大自然相关联的。这也许关联着晴空丽日,也许关联着风暴迅雷。如果

我们把这些联系都给它割断,把这只鸟‘捕捉'了来,窒其生机,剖内脏,填以茅草,当作一个标本,放在漂亮的玻璃匣子里,仍然说这就是那只鸟的美',这就是它的诗情画意。这就是失之千里。” 我们在这里可以领会到孙犁的创作的“诗情画意”的实质和特色,他的作品的人物的活动,“鸟儿”的“飞翔” 或“啼叫”,都是和人的和“鸟”的全部生活史和整个大自然相关联的,他确实善于通过每一具体形象的描写而反映了“晴空丽日”或“风暴迅雷” ,令人尝心悦目而思有所作为。这就是他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力量。

孙犁独特的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 。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

用简朴的对话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对话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无论是他的小说或散文,都有含有一种诗的情绪,诗的调子,这几乎是谈起他的作品的人普遍持有的看法。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一、以上也有提到,他很早就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里和高尔基等世界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尤其喜欢他们作品中的那种浪漫气息和诗一样的调子。二、孙犁对于美的事物,向来怀着热烈的追求与向往之心。决定他这一点的,是他对于人生所怀抱的崇高理想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正因此,即使在战争年代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也能在生活中到处看到美。而作为一个作

家,他总是把他在生活中看到

的东西,同他所从事的艺术结合起来、孙犁是驾驭语言的能手。他的语言,

正如论者所说,是在冀中群众口语和“五四” 以来新文学语言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

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大家常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孙犁的作品的语言。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情的笔触来表现它。不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语,都能像诗句一样优雅。

孙犁的小说创作历程及特点(五千五百字)

孙犁( 191 —2002 ),原名孙树勉,河北安平人。孙犁幼时家境贫寒.据说外祖母拆了个破鸡笼才有柴火给产后的母亲熬的饭。但他从小就接触并喜爱文学艺术,上小学时就常看河北梆子和各种地方戏,村里德胜大伯说的评书、村人刘四喜的藏书《金玉缘》、山西来的说书人的鼓词和充满着欢乐与痛苦的童年牛活,都给孙犁深深的影响,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和作品风格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安国县上高小时,孙犁就开始阅读文学研究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14

岁那年,他来到保定西关育德中学读书,更爱上了新文学,尤其是鲁迅的文章。

他也喜欢读茅盾、巴金、叶圣陶的作品和外国作家梅里美、普希金、契诃夫、高

尔基的小说,这些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精练、含蓄、明快的艺术风格,都深刻影响了孙犁。而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文学作品,更使孙犁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因此,本想报考邮政学校的孙犁,选定了以“反映现实生活并推动现实牛活前进”的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此间,他还读了很多哲学、伦理、文化、社会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书。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知识基础。

高中毕业后,他曾在河北省白洋淀边同口镇当了一年小学教员,“清晨黄昏,我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上和人民的劳动、生活”。他作品中白洋淀儿女的形象及荷淀、苇塘的风光就是作家在此基础上的体验。

1937 年,孙犁在冀中投身抗日洪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那“随手可以拾到的碎小石块,随便向那里一碰,都可以迸射出火花来”的时代,给了他深厚的生活体验,加上他独到的分析观察和从古今中外大帅的作品中学到的精湛的艺术技巧,形成了他忠于生活真实、追求和歌颂美、为人生也就是为人民的艺术观,并逐步发展完善为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学习的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

1949 年1 月15 日,孙犁随军进人天津,在《天津日报》社工作。他发现并培育了一批很有才华的工人作者。1956 年后的十年间,孙犁一直在病中,加上文革十年,前后约二十年一直搁笔。从1977 年7 月开始,又重新开始创作,“老作家焕发青春”,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作品。

孙犁从1930 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到1949 年创作了三十多篇小说,结集出版过《荷花淀》(1947 ,小说散文合集)、《芦花荡》(1949 )、《嘱咐》(1949 )和《采蒲台》(1950 )等,还写过辅导文学青年的小册子《文艺

学习》。解放后写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和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81 年孙《犁文集》出版,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散文、杂文、小说、文艺随笔等,结集的有《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远道集》、《如云集》、《曲终集》、《陋巷集》、《尺泽集》、《澹定集》、《老荒集》及《耕堂杂录》、《芸斋小说》等。孙犁一生的创作不算很多,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其早年的主要作品,首先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对这些作品,作者认为:“我最喜欢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写于1950 至1953 年间的《风云初记》,展现的就是伟大抗日战争初期的风云变幻。作者描写了冀中根据地一个叫王龙堂的小村庄。十年前.这个村庄第一次打出红旗。后来暴动失败,但红旗不倒,十年前参加过农民暴动的英雄人物高四海和他的儿子高庆山,如今又带领着劳动群众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战争,人民革命蓬勃地发展起来。通过对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对待抗日的不同态度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高四海、高庆山、春儿、芒种、李佩钟等正面人物和俗儿、高疤这样的反动、落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春儿等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的塑造.更使

这部小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小说与散文的合集《白洋淀纪事》,收入1939 到1953 年间的58 篇作品,其中有32 篇“抗日小说”,而以女人为主人公的就有21 篇,占三分之二,且大多数都篇幅短小,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生活见长,颇有诗意。《出走以后》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羁绊在一个顽固落后的家庭里,出走后则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洗去了愁闷,面颊红润,举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区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巨变。《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热情爽朗,坚定乐观,时代气息强烈。《山地回忆》通过“我”与妞儿在河边拌嘴以及后来她为我做袜子的描写,让我们备感军民鱼水之情的温暖和真切。《白洋淀纪事》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也让人称赞不已。作者往往几笔,就做到了“象、意”并茂,情景交融。如《采蒲台》中,作者这样写解冻的白洋淀:“风越刮越大,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我从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些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的岸边劈劈啪啪的响。”让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立体地感受到了白洋淀的风光。

而写于1949 年初的中篇小说《村歌》,反映了冀中平原土改后农民翻身获得土地的喜悦并自发组织互助组的情形。写于1956 年的《铁木前传》,说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九儿和六儿两代人友谊变化的事。远在抗战前,傅老刚和黎老东就结成“亲家”——亲密无间.相互照顾的两家。抗日开始的那年,傅老刚把女儿九儿带了过来,并生活在黎老东的村里。两家人相依为命,而九儿和黎老东家的六儿也在这相依为命中“青梅竹马”,发展起了友情。到抗战结束傅老刚回老家看望临别时,二人已成了真亲家。黎老东在根据地,上改中分到好地,领到二儿子的抚恤粮,又收到在大津做生意的大儿子的现款,生活富裕起来了。他新买了宅子,还忙着发家致富,盼“亲家”早日回来与他合作打好大车,然后去赚钱。这时,越发贫困的傅老刚带着女儿再次来到村里,_二位老友相聚.可黎老东对老友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最后一次铁木合作中,二人似乎成了“东家和雇工”的关系,于是傅老刚“他叫出女儿来,提起水桶,泼灭了炉灶”,二人多年的友谊宣告破裂。六儿也因他父亲的影响,无心上进。沉迷于赚钱、玩乐,整天和小满儿呆在一起,九儿则积极上进,六儿和九儿也因志向不同,友情(甚至是刚刚发展了一点的爱情)完结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农业合作化初,作者没有像柳青《创业史》那样,通过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父子关系来揭示这种两条道路的斗争对十人们思想的影响,而是从经济状况变化之

后铁木二人的友谊悲剧这样一个侧面来写,这是因为作者觉得“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作者侧重写人情变化,写人生,写内心感受,即从人情与道德角度切入生活,别具一格。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性格复杂的独特人物——小满儿。她美丽、热、大胆、伶俐,却又狡黠、尖刻,乃至有点放荡;她聪明能于却又常常逃避开会、学习,野性难驯;她被人称为“落后的女人”,但内心非常自尊,充满着对幸福的渴求,生命力充盈。这是在那个年代徘徊在人生交叉路口的“圆形人物”。这样丰满复杂形象的成功塑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技巧与风格。

茅盾先生曾称赞过孙犁的风格:“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人轻

孙犁晚年的(斋小说)风格大变,古朴凝重,篇幅极短,且后附“芸斋主人” 的议论,蕴含了作者一生的思索和睿智。这位精神田园的执著守望者,在晚年形成了自己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学思想。

下面就来专门谈谈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它写于延安,发表于1945 年5 月15 日《解放日报》副刊。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农村里,有七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厂一个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人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到别人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又与妻子话别,第二天便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给他们捎点衣裳。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部队刚好在前一

晚开走了。于是她们回家,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她们拼命地逃,鬼子在后面穷追不舍。在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的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部队给了鬼子迎头痛击,打沉敌船,全歼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任务,又见到了爱人,高高兴兴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年秋天,这群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和自觉的精神。但艺术表现上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可以说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标志着孙犁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

第一,善于运用日常生活画面来展示时代风貌。作者在五千多字的篇幅中,用来写伏击战的只有十分之一的文字,重要笔墨都用来写夫妻话别、探亲遇敌、

见到丈夫等场面,但这些平凡的场面却别有深意。如夫妻话别,写的是水生他们报名参军抗日,可作者没将笔墨放到水生他们如何报名的场面上,而是通过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勇挑家庭重担,支持丈夫参军的举动,写出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尤其是年轻妇女的崇高品德和革命觉悟。丈夫走了几天后,水生嫂和女伴们想念丈夫,借日去看他们,足见爱之深。而爱得那么深切又能毫无怨言地送自己的丈夫参军,更见民族大义。亲眼见到丈夫的伏击战后,她们说“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这样的“儿女情”,正是对新时代英雄儿女的一曲赞歌。《荷花淀》的续篇《嘱咐》(1946 ),写的是离家八年的水生回家,只呆了一晚又匆匆与妻子离别的故事。水生嫂的临别嘱托看似夫妻告别的日常画面,写出的却是广大人民的嘱托、历史的嘱托,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孙犁的小说致力于挖掘日常生活画面中解放区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新风貌和高贵品质,“至于那些年轻妇女,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时代精神最闪亮之处被孙犁捕捉到了,显示出他小说的敏锐和深刻。

第二,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这、点是和孙犁的艺术追求分不开的。孙犁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勤学

苦练》),要“表现真善美的极致”。《荷花淀》一开篇,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饱含着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同时也是风俗画。“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女主人公在这美丽的画中,愈见其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劳动生活也不似往常那般枯燥,而以一种诗意般的描写将劳动的愉快表现得含蓄、优美,作者对于乡下、对于人民的赞美和想念也全在这画里。这是一幅白描的画,但画中分明有诗,一首不露痕迹的“抒情诗”,显得那么浪漫。又如后面的文字:“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L 生长去了。”描写于净利落,照实写出却处处弥漫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展示出一幅解放区安闲宁静的美好生活画面,更激发人们对破坏这种生活的鬼子的痛恨。

第三,善于运用对话和细节描写人物。如写水生嫂和四个年轻妇女想念丈夫却又找借口的那一段:“我不想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虽每人只一句,却活画出了处于战争环境中的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年妇女形象。她们在见到丈夫后回来的路L 的那些议论也是如此。孙犁不但善于通过外在的言谈举止塑造人物,而目,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典型细节。例如,当水生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苇眉子划破了手”,内心瞬间剧烈的心理活动,借助手指的震动传达出来。听了丈夫的解释后,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说出这句话,与仰着头、歪着头、笑着说、撇着嘴说是不同的。它生动地表现了这时的妻子对丈夫那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复杂感情和矛盾心理。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家乡人民话语、动作的熟悉,是作者生活、思想和艺术修养深厚的一种表现。

第四,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大家常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孙犁的作品的语言。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情的笔触来表现它。不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语,都能像诗句一样优雅。如几个女人没见到丈夫往回走时,有句这样的话:“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一个“慌” 字生动地表现了青年妇女那种既兴高采烈又急不可待的心情,看到了青年们火热的心。而那位女人说到“娶新”时,心里一羞,脸上一红,灵机一动,舌头一卷,忙把吐到嘴边的“媳妇” 两字咽下去了,诗境一般地显现了人物心灵深处的一闪念。

孙犁的小说有其独特的贡献。在40 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创作中,尽管题材风格上有差别,但主题与旋律却基本相同,即对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形成了一种“政治、功利”的叙述模式。而孙犁小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流行格局,并为现代文学民族化、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与赵树理侧重探索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如何成长的“变”的过程不同,孙犁以充满诗意的笔致侧重于歌颂“变”之后的人民群众的“新”与“美”,不按流行格局去表现,而是将艺术的聚焦点对准他们内在的心灵世界,为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习惯于大风沙的“延安读者”带来了“带有荷花香味”的风。在孙犁的影响下,出现了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苑纪久等一批作家,形成了“荷花淀派”,可谓影响深远。

孙犁作品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 《村歌》(中篇小说)1949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 ,《疆定集》(散文集)1981,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 《孙犁小说选》1982,。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 《耕堂散文》1982, 《尺泽集》(散文集)1982。 《孙犁文论集》1983,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

《孙犁散文选》1984, 《远道集》(散文)1984, 《老荒集》(散文集)1985, 《陋巷集》(散文集)1987, 《耕堂序跋》1988, 《无为集》(散文)1989, 《芸斋小说》1990, 《孙犁文集》(珍藏本)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1992年,《芸斋梦余》,1996年, 《耕堂劫后十种》,1998年 《孙犁文集》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2002年 《孙犁全集》共11卷,2004年, 《耕堂读书记》正、续编,2008年 《耕堂劫后十种》,2012年 《耕堂文录十种》、《铁木前传(纪念版)》、《耕堂读书记》,2012年,《相片》小说型短文, 《报纸的故事》短文 散文 《相片》《识字班》《第一个洞》《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三烈士事略并后记》《塔记》 《书的梦》《王凤岗坑杀孙犁散文抗属》《采蒲台的苇》《安新看卖席记》《张秋阁》《光复唐官屯之战》《学习》《宿舍》《节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 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2012LT0105045 姓名:王淑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4-9-6 指导教师:岳慧丽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内容提要:孙犁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和喜爱。本文讨论的正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白描的写作手法,着重分析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探讨孙犁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化小说现实主义 目录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3) 二、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4) 三、孙犁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 (5)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小说需要一种自己独有的吸引力,需要一种把读者的兴趣、注意力、想象力紧紧吸引住并再次激发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很重要,但以小说艺术显得更为重要。被誉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孙犁,在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同时,尤其以小说的成就更具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孙犁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所塑造的生动的农村妇女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使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谈到孙犁小说的语言,很多人都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赞美它。的确,在创作上,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富有诗情画意、简洁、优美,近似诗的节奏和声韵,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是诗化的语言。 在《荷花淀》、《嘱咐》、《光荣》等小说中,作者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他以抗战时期冀中农村为背景,但他却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武戏文唱的技艺描写明媚如画的白洋淀,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粉红色的荷花,荷叶上的清幽香气,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及其乐观的战斗精神。 孙犁曾经在各类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种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这样的作品,合乎我的气质,合乎我的脾胃。在这些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热烈的感情境界”。(《勤学苦练》)在孙犁看来,诗和小说,美和人们的感情气质,境界,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可以而且应该一起来的,他所喜欢的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孙犁也不断地提倡文学青年不要写生活和自然中的表面现象,不要只是“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的东西,而是要把时代的精神和人物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艺术形象之中去,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孙犁创作的“诗情画意”的实质和特色。孙犁不光追求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要求诗一样美的思想感情,这是与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分不开的。

孙犁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合集共四篇

孙犁小说的特点分析(一千字) 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重要小说集有《荷 花淀》(1947 年)、《芦花荡》(1949 年)、《嘱咐》(1949 年)等。 1、孙犁充分写出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如鲁迅的《祝福》;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如艾芜作品中的某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的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 孙犁所表现的则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孙犁可以说发展了现代文学表现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 2、孙犁集中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妇女识大体、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美的极致”,不愿意让社会的丑恶现象进入自己的作品。 孙犁先说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劳动妇女在伟大民族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艺术手法: (1)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 孙犁捕捉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典型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 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如《吴 召儿》中对吴召儿的描写。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突出的部分,突出 强调它、它,更多地提到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 照人眼目”,而坚决舍弃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

论文: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作者:蔡传稳指导教师:高红卫作为小说家的孙犁,他之引人注目,不在创作数量上的丰盛,而在突出的质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表现的是“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得到一种极致。”(1)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为了给人民以希望、以前途,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明、繁荣和兴旺,以单纯和真诚的赤子之心,致力于对生活中固有的美的事物的发现和讴歌,并使之升华,使之光大。他所要求发现的,所要表现的,不只是那些一般性的事物,而是处于极致状态整合的真善美事物。在表现和讴歌方式上,也力求在艺术上达到真善美的极致境界。在他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单纯情调。这种艺术个性由作家自己的个性、气质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提炼中达到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积累和认识中达到的升华,是孙犁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渗透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作家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他的小说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故事性,往往以散文式的笔法来抓住事物中某些鲜明环节,加以实现,形成自然清新、秀美隽永、质朴单纯、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以纤丽的笔触和真诚的感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散发出冀中平原特有的泥土芳香。 一、表现在题材选择与人物把握上。 孙犁式的“单纯情调”,是作家在艺术选择中产生的。作家注重小

说的生活实感和生活韵味,注重于逼真地和传神地表现群众生活情调。他深受冀中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哺育、感染,所以他的小说多写这里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的事迹。他的题材比较广泛,但写得最多的是农村的妇女生活。受压迫最深的农村妇女,这时与男子平等地参加各项斗争,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一下地迸发、显现出来,从而引起作家的格外关注。他曾说过:“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2)这不仅决定了大批劳动妇女形象的产生,而且造成了为抒发自己敬佩心情所特有的抒情意味。这些劳动妇女具有中国普通群众性格,善良、淳朴。她们心灵流露出来的必然是美的善的东西,作者在表现这些人物性格时,又与作品中的语言风格相谐调,给人以一种淡雅、质朴、诚挚的感觉。孙犁是通过小说人物在相互交往中来表现她们优良品德。以“儿女情”和“同志情”尤为突出。 在表现“儿女情”的作品中,大多是以农村淳朴女子对丈夫、情人事业的理解为题材的。她们对丈夫、情人刻骨铭心、自我牺牲的爱,时对亲人事业的有力支持,从而推广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代表作《荷花淀》一篇较为突出。在月光水色的风景里,展示几位白洋淀乡村妇女平凡、质朴、淳厚和对即将离家抗日的丈夫依恋之情。写出了她们以大局为重,乐观的挑起生活重担的坚韧精神,以及她们拿起武器,投身抗战的英雄行为,写出她们合乎时代精神与内心世界的成长轨迹。她们是那样的单纯、洁净,就像荷花一样秀丽。后来在《嘱咐》中,又写出抗战胜利后,水生从部队回家探亲,只住了一夜,妻子又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孙犁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飘逸,充分表现出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他的小说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满眼“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猎奇,而是采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刻意雕琢,求神韵而不求形似。其选入高中读本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即为若此,全文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设臵的“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重点片断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可归纳如次: 一诗情画意的间境美 《荷花淀》在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时,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小说反映的尽管是残酷的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血污泪痕,相反却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潮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和美丽。比如开头部分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

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营造的全然是一个优美的境界,让读者在自然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即使战斗就在眼前,作者仍不忘记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既富美感,又成为天然的隐蔽屏障,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胜利在握的游戏,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这些或率直、或乖巧、或老实、或急躁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环环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如同出水之芙蓉,具有冀中平源水芙蓉的清丽,其写湖上观战,从容镇定地写了一场伏击战,充分显示了如诗如画的创作个性,本来,这几位妇女划船去看望丈夫,在作品的规定的特殊场景中是一次欠考虑的鲁莽行动。当他们嬉戏着将船划到白洋淀,探亲不着而返回时,日本鬼子来了,她们只好向荷花淀逃去,敌人的汽船往荷花淀里逼追,在这关键时刻,荷花淀里响起了排枪。原来这急切之下的逃避行动,却起到了把敌人引进部队早已布好的“口袋阵”的作用,从而帮助部队干净、彻底、全部的消灭敌人。文学描写之生动洒脱,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读此美文,不断咀嚼,闭目瞑思,似一行行的文字已变成动感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一,由实出虚,因情见志。 他膺服古典散文“避虚就实”的原则,重“实”而轻“虚”。年轻时他那种感奋的激情淡泊了,增加的却是深思的哲理气息。他认为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不靠“感情”而只凭“理智”即可成文,就反映了他重“理”、言“志”的总体倾向。但“有真情”、“写真象”的主张又反映着他以“象”寓“情”的执著努力。可以说,“物”(象)——“情”——“理”——“文”这散文“四大要素”在孙犁作品中是较好地统一的。而《黄鹂》这篇带有“转折性”标志的名篇就反映了他这种以“象”来寓情见志(理)的特色。此文由初见、再见黄鹂娓娓写起,写到在太湖才窥见了它全部的美丽;至此似乎文意已尽,却不料笔锋一转说到事物都有它们的“极致”;然后又由各种事物的“极致”突然转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之上——其寓象于情、以情说理的意图始一目了然,真可谓神来之笔! 第二,真中求美,美中显真。 孙犁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一切虚构、编织,矫饰、雕凿者面对孙犁散文都将无地自容);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而且,“真”与“美”这二者间也是精神沟通、交相辉映的,即在“真”中探求“美”,在“美”中显现“真”。《亡人逸事》就是最好的例征。此文为悼亡之作。祭奠亡妻,分四节次第写来:第一节“天作之合”,写事巧;第二节“看戏相亲”,写其贞;第三节“劬劳持家”,写其能;第四节“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真正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 第三,平易冲淡,睿智幽默。 这是孙犁散文在语言表现上的个性风格。孙犁“后期”散文与“前期”相较是有变化的,“前期”的“清丽柔美”被“后期”的“深沉苍劲”取代了;但它们在“变”中亦有“不变”之处,那就是自然、平易、冲淡、沉稳。这是和他创作时取“直感实言”的态度分不开的。《报纸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此文写他早年失业居家,订了一个月“大公报”的故事,其中向妻借钱、骑车送报、投稿用否及以报糊墙等,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郭志刚 “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 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

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①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②他“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吗?没有。让我们还是用他自己的话做一个回答吧:“就算文字的风格有如合奏中的粗细乐器,表现得有所不同吧,但无论是一支箫管,一面铜锣,在表现生活大乐章的时候,都不能忽略表现那决定乐章精神的主要的旋律。”⑧例如,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拥爱子弟兵的真情表诉;在《光荣》里,我们听到了庆功祝捷的欢快鼓点……这些作品,或者象《荷花淀》,描写的是几个妇女寻找丈夫的遭遇;或者象《嘱咐》,描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度过的一晚;或者象《山地回忆》,描写的是一次河边的磨擦与和解,以及居家度日等生活细事;或者象《光荣》,描写的是对一个立功回来的战士的等待与欢迎……总之,①《文艺学习·第一章》,《孙犁文集》第六卷。②《<农村速

孙犁

孙犁 概述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简介 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3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 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6771672.html,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作者:刘玉梅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 摘要:孙犁是跨越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人们对孙犁小说的研究在具体创作风格上有“诗化”“散文化”的评价,且偏于“诗化”的分析,而对散文化的特点论述不多,即使有所表述也是基于小说文本的精细推敲,对除文本以外作家缘何形成这种散文化风格缺少必要的追问。而本文联系作家的个人生活经验,审美情趣,文人脾性等对孙犁小说散文化特点进行简要地述评。 关键词:孙犁;小说;散文化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有着“散”的一脉。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废名的田园牧歌小说,沈从文的边城湘西小说,师陀的果园城回忆小说,萧红的追忆家园小说以及汪曾祺的文人雅士小说等都充溢着作家独特的散文化特点。其中,孙犁的小说也始终以独特的“诗化”、“散文化”久负盛名。一直以来,关于孙犁小说呈现出的诗歌般的意境,散文式的笔调,人们更乐于研究前者,而对于后者则着墨不多,或者干脆将“诗化”和“散文化”混为一谈。而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纵观孙犁整体的小说创作,我们已能认识到,孙犁的小说,整体更符合散文化小说的气质。在孙犁研究愈加深入的今天,对孙犁小说风格特点丰富而准确的把握仍很有价值与意义。 一、囿于文本分析下的散文化特点表述 曹书文在其《试析孙犁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中认为,孙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用一种主观色彩较深的散文笔法写人叙事、状物写景,淡化情节,不讲究篇章结构,自觉地追求文学的真,重在感情的抒发。温江斌在其《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中认为,孙犁小说描摹朦胧、隽秀的环境以追求诗的意境;描绘生活的片段、侧面或场景以淡化情节;运用朴素典雅、含蓄凝练的散文语言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景和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以上研究不外乎从孙犁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人物形象、情感等出发,不同的语言描述,得出的都是作家小说散文化风格的结论。正如杨义概括地,所谓散文化小说,既是“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结构的自由随意化”。这些评论,深入细致而又准确生动地分析了孙犁小说的独特因素,论证了孙犁小说独特存在的原因。不过,以上研究资料都是囿于文本的细腻分析,创作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审美取向,或论及创作手法及浪漫主义色彩,着重分析的是作者小说所具有的散文化倾向,而对作者缘何形成这种风格倾向没有论述。不过有的研究者不仅深入把握了小说文本的特质,还论及了作家散文化风格形成的原因。 二、出于文本之外的散文化研究

荷花淀孙犁原文

荷花淀孙犁原文 篇一:《荷花淀的诗意美》郑春红微课程设计方案 《荷花淀的诗意美》微课程设计方案 《荷花淀的诗意美》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填写说明:该文档用于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学习,并说明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等。 篇二: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美 龙源期刊网.cn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美 作者:陈清政 来源:《教育实践与科研》2013年第04期 【摘要】孙犁的小说被誉为“诗体小说”。其代表作《荷花淀》更是世人公认的美文,是“荷花淀”派的开山之作。他将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本文从语言的美、景美、人美、情美以及独特的审美视角等五个方面来论述《荷花淀》的艺术成就,并以此来研究孙犁先生小说艺术美。 【关键词】《荷花淀》;孙犁;小说;艺术美 1 孙犁及《荷花淀》简介 孙犁:(1913-2002)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与周立波、赵树理、柳青被称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是一个很有风格的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荷花淀》是孙犁的小说的代表作,选自《白洋淀纪事》,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小说以抗日战争这一关系中华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以小小的白洋淀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温柔多情、善良勇敢。在战火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质,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2 《荷花淀》的审美价值 2.1 美在语言:通篇用朴素无华的语言,真实自然的完美再现生活本色,形成了一种融小说、诗歌、散文文体特点的散文诗小说,给人以清新、明净的纯艺术享受,极富艺术感染力。 2.1.1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很有抒情意味 文章开头,描写水生女人编席:作者完全将这一场面诗化了。请看第一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先点出时间,空间、对象。简练、动听、优美,还反衬人物的勤快利索。劳动场所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切准备工作,都安排好了。现在,“苇眉子正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劳动的怎么样呢?没有直接点明,只写了劳动场面,简单的两句话,就把女人编席的场面完全形象化了:“那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手指上缠绕着,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样的动词用得多么生动,把劳动场面写活了。好一个勤快、手巧的青年女人。 篇三:荷花淀

孙犁的风格剖析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 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他通过一高级住宅处川流不息的拣破烂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时遇见一个刚从一幢楼房的垃圾间出来,满身满脸是黑灰的外地来的小姑娘所带给他的心灵震撼,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国家已经有不少人,先富了起来。这些从农村来城市觅生活的,可以说是后富起来的人吧。”在《芸斋书简——致韩映山》的信中,他列举了一次因简单的答话,使人家认为受了挖苦,以至怀恨在心,结果当这个人后来成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头头时,并极尽报复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几乎使我丧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险恶。 2002年辞世。孙犁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0年代前期在北平求学时。抗战时期,孙犁才真正进入一种经常性的创作状态,并以一系列别具风味的“抗战小说”而著名。从抗战爆发到1956年,是孙犁创作的第一阶段。1956年,孙犁因患严重的神经衰弱而长时间住院、疗养,基本上停止了文学创作。这一停就是二十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孙犁是中国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深受“五四”新文学和鲁迅影响的孙犁一直坚持艺术为人生的主张。他的代表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风格优雅隽永,《荷花淀》和《嘱咐》等短篇小说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孙犁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时的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主要内容是再现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矛盾曾经这么评价孙犁:“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化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这是孙犁写作风格的一大重要转变。 早期孙犁小说的风格是隽永别致,比如,同样是描写战争题材,他很少描写正面战场,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战争描写,而是在文字中展现出人物的心灵美。这种淡淡的文字,却有一种吸引读者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荷花淀》和《芦花荡》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种风格在孙犁的散文中体现的更加突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描写回忆过去,思念家乡,还是咏物之作,平淡的文字和语气背后都融入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宁静沉潜,不喜欢热闹,自甘寂寞的孙犁先生进入了一种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孙犁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在文字中富于思考,并且伴随着形象一起出现。他经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得到人生感悟,并且暗示一些人生的真谛,在给人审美上的享受的同时,更是让读者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比如,散文《黄鹂》中 他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这就是孙犁早期的风格,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在他到了晚年之后,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像“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种消沉悲观的诗句就是他晚年所写。 和中国大部分的现代文学知识分子一样,作家的命运总是和时代仅仅相连。毫无疑问,孙犁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否则他无法写出那么优美的文字,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充满了矛盾,后期解放区的现实让他感到困惑甚至是紧张,1942年的整风运动,1946年因为发表小说而被批评,以及后来一连串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满腔热血的孙犁在这一连串打击中精神甚至在1956年那个春天走向崩溃。 “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激发了孙犁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隽永的创作风格,开始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代表作品,《后富的人》,对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过于悬殊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不得不说这篇小说是有一定的时代预见性的。 同样,孙犁也对当时越来越商贾化物质化的文坛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并多次指出:“因为文坛文风不正,致使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作者,经不住诱惑,走入歧途”。 孙犁的文学生涯开始于抗日战争风云初起之时,延续了近70年。值得一提的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从早年作品的清新、优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时弊,不平则鸣和悲悯情怀,他实现了一种享受生活,享受文学,到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不平则鸣的思想境界转换。回顾平生,孙犁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我现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时所梦想的,所追求的。……”晚年的孙犁独居陋室,远离了社会的尘嚣,体弱多病,著书不辍,时常思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孤独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况味,有时不免唏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

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 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

孙犁的小说

孙犁的小说 孙犁,一九一三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一九三六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一九三七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根据地的杂志和刊物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一九三九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编印出版了《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一九四一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冀中一日》,并将编辑心得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课本》(后改名《文艺学习》于一九四六年出版)。一九四四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短篇。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他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另外,中国青年出版社于一九五八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一九七八年又在一九六二年再版的基础上稍加订正,重新出版。新版本计收入作者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三年写的五十八篇作品。另有诗集《白洋淀之曲》于一九六四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艺学习》曲作者增订后,于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一九五六年后,作者因病很少写作,但从他现有的作品看,绝大部分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一位卓具才能和风格、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作家。 孙犁解放后写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位在短篇、长篇和中篇三个方面都有显著收获的作家,兹分述于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的大多数篇什,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荷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首先,作者一般不怎么讲究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而是十分看重作品的生活内容,使作品尽可能多地蕴蓄着生活的诗意,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和历史感。例如《山地回忆》、《正月》等篇,都是通过看来很平常的事件,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生活的健康脉搏和时代的深刻变化。作者善于对生活的矿藏进行深入开掘,从中提炼和描写那些真正可以构成文学作品的语言、情节和场面。正因为这样,《山地回忆》通篇写的,虽是家常闲话、纺纺织织,却表现了我们军民关系的团结融洽和根据地人民淳朴、愉快的生活气氛;《正月》所写的,虽是“大娘”三个女儿的婚嫁,却可以从中窥见人民的苦难和祖国的新生。由于作者阅世之深和行文之力,他往往着墨不多而使作品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如《正月》中“大娘”一家围坐在炕上给多儿提亲的描写,就具有这种特色:“娘给她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母女三人对多儿婚事的不同主张,准确地表示着三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觉悟水平,显示着他们各自的生活烙印。象这类朴素而寓意丰富的描写,在《白洋淀纪事》里是很多的。这样,作品所给予读者的,才不单单是故事的曲折;而是现实中生活和人物的丰满印象。 其次,作者很注意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作者曾说:“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①他的《白洋淀纪事》,正是要努力反映出这种变化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绪乃至行止状貌上所铸成的最明显的特

孙犁小说特色

悠悠荷面依依情 ——论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孙犁以一种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卓然自立、诗意盎然的“荷花淀”世界,形成了诗、画、文三位一体的崭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犹如自然天籁,浑然天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关键词:孙犁;艺术特色;诗情;画境;散文化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独具艺术魅力,他将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又舒缓自如的画卷。他追求一种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朴中见隽永,于轻柔中透刚强。孙犁小说集诗、画、文三者于一体,形成了孙犁小说清新脱俗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芙蓉仙子欣来游”的诗情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浓郁的抒情像河流一样贯穿于孙犁的小说中,成为其小说艺术魅力所在。孙犁很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不是轰轰烈烈地表达出来,而是像小桥流水般慢慢地渗入小说的字里行间,令人品之不尽味之无极,显示了一种似淡实浓的独特的抒情韵味。孙犁小说多以诗意的方式表现对纯美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道德,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他喜欢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韵律来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具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真挚深切的情感,充满着浪漫、美好、动人的诗情。 (一)“美人采红莲”:人物美 孙犁独创了自己的美学人物体系,他用灵巧的笔触刻画了一群识大体,顾大局,具有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系列。孙犁以抒情的笔调渲染气氛,不论是对话,叙述,还是描写,他都能从中挖掘出诗意,并用诗的笔触去赞美人物的美好心灵和积极向

孙犁简介《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乡里旧闻》的作者孙犁晚年,

孙犁简介《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乡里旧闻》的作者孙犁晚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曾有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他的思乡之情。不绝如缕;故园柳色。魂牵梦萦。从1980年开始。他以《乡里旧闻》为总标题。另以不同的小标题。用系列作品描述了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离奇曲折的故事。到1987年共写了二十余篇。涉及二三十人的身世遭际。感情深沉诚挚。用笔凝重洗练。其中一些篇目。如《菜虎》《疤增叔》《根雨叔》《玉华婶》《凤池叔》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为乡里这些终生默默无闻。自生自灭的芸芸众生留下了一鳞半爪。咫闻管见。让子孙后代窥视他们的先人是怎样度过或淡然超脱。或痛苦悲凉的一生。

书名,乡里旧闻。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页数,267页。开本,32。定价,。作者,孙犁刘宗武。出版日期,2016年5月10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9787020167449。品牌,人民文学。 基本介绍。《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是一个世纪前。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略图。《乡里旧闻》让我们想到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平凡的故乡人物。琐碎的生活情节。令人唏嘘的命运故事:甘甜的琼浆顷刻饮尽。生命的凯歌转瞬落幕。天地无情。逝者如斯。孙犁曾说:“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乡里旧闻》正是体现人道精神的作品。孙犁。现代著名作家。河北安平人。1927年他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凝练。清新明快。有“诗体小说”之称。他所塑造的丰满灵动的农村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难

忘。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深湛。意味隽永。 媒体推荐。故乡是人生的起点。是作家创作的源泉。 孙犁晚年的《乡里旧闻》最有力地证明:作家与故乡有割不断的绵绵情思。——刘宗武《乡里旧闻》令我想到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平凡的故乡人物。琐碎的生活情节。令人唏嘘的命运故事:甘甜的琼浆顷刻饮尽。生命的凯歌转瞬落幕。天地无情。逝者如斯。——汪家明。 图书目录。序第一辑乡里旧闻度春荒村长凤池叔干巴木匠的女儿老刁菜虎光棍外祖母家瞎周楞起叔根雨叔吊挂及其它吊挂锣鼓小戏大戏玉华婶疤增叔秋喜叔大嘴哥大根刁叔老焕叔第二辑童年漫忆父亲的记忆母亲的记忆亡人逸事报纸的故事童年漫忆听说书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牲口的故事住房的故事夜晚的故事吃饭的故事昆

11.论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论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摘要:善于描写女性是孙犁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孙犁笔下的女性既有纯情的少女,又有青年媳妇,有正面人物、中间人物,也有反面人物,甚至有另类人物,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以其自身的独特个性,展示了她们的美,令人们常读常新。同时在女性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赋予女性一定的时代意义。这种独特的女性形象的选择与塑造,与作者的女性崇拜思想、个性气质和情感经历及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孙犁小说女性形象独特个性 前言:孙犁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反映农村生活和斗争的,他的战争生活小说,几乎全部远离战争中心,而津津乐道于战争状态下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善于从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中再现农民群众的美好心灵,尤其是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这些自然清新、秀美隽永的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深深扎根在读者心里。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分析 孙犁“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他笔下解放了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活泼可爱、多姿多彩。 孙犁曾长期在根据地斗争生活,对那些可爱可敬的青年妇女有着深深的了解,他说:“我在农村遇到的那些妇女,她们并没有多少学问,但她们都能直觉地认识到斗争的实质,她们总是那么奋发、乐观、勇敢,特别是那些青年妇女,为了解放斗争,情愿献出自己最心爱的人:丈夫、情人、儿子,献出她们全部的爱,她们不光有民族解放的要求,再共产党的领导下,还有她们本身的要求,从封建压迫里得到自由和解放,紧接着又打蒋介石,土地改革,经济上也要得到民主,因此精神才那么焕发。” 正是基于这种了解和对她们的高尚情操、美好心灵的敬佩,作者才能够把满腔的热情和炽热的爱倾注于笔端,为我们塑造出栩栩如生,纷然多姿的玉女群像。这些妇女,个个像明澈的淀水,又像妩媚的荷花。在斗争和劳动中,和男子一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敌人和困难面前,亦无反顾,从不退缩。她们乐观、向上、热情的生活给残酷的战争生活添上了光辉的一笔,也为现代文学史贡献了崭新的女性形象。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勤劳能干,通情达理;《嘱咐》中的水生嫂,刚强乐观,性格柔中有刚;《光荣》中的秀梅,爱憎分明,大胆泼辣;此外《浇园》中的香菊,《芦花荡》里的大菱、二菱、《麦收》中的二梅、《钟》里的尼姑慧秀、《丈夫》中的媳妇,以及《藏》中的浅花······这些女性神采各异,在恶劣的环境下,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坚毅的品质,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作者从她们的身上挖掘出了时代的精神的美,看到了“美的极致”。 文学是人学,塑造各种各样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其主要内容。纵观孙犁的小说,他笔下的女性大概有三类:正面型的女性人物、中间型的女性人物、反动落后型的女性人物。下面将着重论述这一部分。 1.1 正面人物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