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黄仙钟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一、概论

医源性疾病:指在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所致的营养缺乏症等。病人由社会角度转变为病人,当医患关系处理不当时易造成医源性损害。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本身受到各种职业因素影响,例如,在职业接触中本身受到感染,常见的乙型肝炎、肺结核等;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照射等。

医源性疾病大致可分为诊断性医源性疾病和治疗性医源性疾病两大类。

医源性疾病按发病环节来分有:

①与诊断有关:如医生在判断力所及的情况下发生的误(漏)诊;

②与药物有关:不合理用药引起,有时合理用药也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③与手术有关:如的术适应证或方法错误,操作失误,以致损伤健康组织或器官,术后处理不当;

④与器械有关:如在使用腔道窥镜或导管等技术中,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各种并发症;非创伤性处理不当,如止血带使用过久,石膏绷带包扎过紧,均可造成损伤;

⑤与放射或理疗有关:包括X线、γ射线、核素及各种理疗方法,如使用不当、照射量过大、防护不周,引起损伤;

⑥与用语有关:医护人员使用医学用语不当引起病人心理创伤;

⑦与预防措施有关:如免疫制剂使用和接种方法不当,引起损伤。

医源性疾病按引起发病因素来分,可分为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医疗服务因素及机体因素五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主要是医院内感染。

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密度高,而病人又是特殊的敏感人群,易感性高,所以生物因素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物理因素:医院中存在的物理因素主要是放射线和放射性核素。在肿瘤治疗和疾病的诊断中,如果放射性核素和X射线使用过量,很容易给病人造成损伤而引起放射性疾病。

化学因素:医院中存在的化学因素包括诊断消毒、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药品,包括西药、中药和其他药品。化学因素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主要是药源性疾病。

医疗服务因素:医疗服务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医务人员严谨、细心、负责的态度,可以避免许多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不当也会对患者造成损害,引起医源性疾病。

机体因素:机体因素是医源性疾病发生的内在基本因素。同剂量的某种因素对正常人可能不起作用,但对病人可能就会起作用,引起医源性疾病。因为,作为病人这种特殊的人群,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是不正常的,表现在对医院内感染具有高度易感性,对某些药物具有较低的耐受性。

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和医德修养;

②诊疗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③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原患疾病的轻重。从目前医学发展水平来看,多数医源性疾病是可以防止的,或经努力可以减少发生。

医源性疾病- 发展现状

医源性疾病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普遍。1973年施梅尔在美国耶鲁大学做了八个月研究,发现在被普查的1252人中,240人患有与医院环境或接受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对诊断过程、药物、输血反应和医院感染。其中44人病情严重,16人死亡。

发生医源性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诊断、治疗不当,国外临床统计表明,即使在最先进最发达的欧美大医院,由于诊治过程中发生感染导致的疾病仍然达到5%以上,有1%的受害者因此死亡,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则更高。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感染率随国家经济情况和医学水平而异,波动在3%~25%之间。我国住院病人院内感染发病率据1989年统计,约9.7%,感染率近10%。医院死亡病例有1/3~1/4直接死于院内感染。

医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诊断性医源性疾病的防治

1.丰富临床医学知识:需要医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视新知识的更新,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医学水平。

2.熟练掌握临床诊断基本技术:最基本的诊断技术中医是望、闻、问、切,西医是视、触、叩、听,这是临床诊断的基本技术,要熟练运用。详问病史、仔细检查是防止误诊的重要环节。

3.正确应用诊断仪器及其检测的结果。

4.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诊断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予以确定诊断。

(二)治疗性医源性疾病的防治

1.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不断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总结临床中的经验教训,熟悉和掌握各种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利弊,便于临床具体应用时进行选择。

2.对诊断不明者应更慎重:对诊断不明的疾病治疗,应加强观察,随时调整治疗措施,以防治疗失误或发生意外。

3.力争彻底治疗:对于一些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一定要彻底治愈,绝不可拖延成慢性病症,造成患者的长期病痛。

4.防止治法本身致病:对容易引起医源性疾病的某些治疗方法,在运用时要采取妥善预防措施,如对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时,经常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而使机体衰竭。

5.加强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药物所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和生物因素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主要是医院内感染)是医源性疾病最为常见。

药物性医源性疾病特点

由于使用药物而产生不利于患者的不良反应称为药物性医源性疾病。它常见于疾病防治过程中,当然也可出现在诊断疾病时。一般以药物的不良反应呈现出来。例如:

(1)副作用:副作用是在药物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所引起机体的严重功能紊乱或组织病理变化,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除个别敏感体质者外,绝大多数为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致。

(3)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这种反应与所用药物的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关,仅见于少数对某种药物过度敏感的人。对于一般人,即使使用中毒剂量也不发生过敏反应。

(4)二重感染:二重感染为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或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破坏了机体内菌族的生态平衡,使体内的不敏感细菌或真菌或外来细菌乘虚繁殖起来,引起新的感染。

(5)致畸:致癌致畸是妇女怀孕期间,用了某些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使胎儿发育异常而畸变。

已知能致癌的药物有:己烯雌酚、氮芥、环磷酰胺、洛肉瘤素、非那西汀、液体石蜡和氯霉素等。已知有致癌倾向的中草药有槟榔、肉桂、巴豆等。(6)药物依赖性:某些药物使用后不能停用,一旦停用,即出现精神上、生理上的痛苦,称为戒断症状。主要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吗啡、巴比妥类药及罂粟壳等。

大的药物事件有:"齐二药"假药事件、鱼腥草注射液事件、欣弗药品不良事件、2006年广东佰易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血液制品被指携带丙肝病毒和胶囊剂铬超标事件

医院获得性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nosocomial disease)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简称医院内感染或院内感染。在住

院期间获得,出院后才发病者应列入。而住院前获得的感染,入院时正值潜伏期,住院后发病者不作为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的确定可根据潜伏期推算、流行病学调查和同源性测定方法。除病人外,医护人员或来访者也可获得院内感染。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医院的环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大多数院内感染是由于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的微生物引起。这类微生物在健康人群中不会引起疾病或仅出现轻微症状。因此院内感染发生有其特定条件:

(一)机体因素

一般病人均处于抵抗力低下状况,几乎所有传染因子均可引起院内感染。一个病人的正常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可以转给其他病人。尤其是新生儿免疫机制尚未成熟,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生理改变,故危险性大。

患某些疾病的人,院内感染易感性增高,例如恶性肿瘤(尤其是涉及造血系统的肿瘤)、粒细胞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烧伤和某些皮肤病、严重营养不良、昏迷、糖尿病、支气管肺部疾病、尿毒症、肝硬化等。

(二)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这些人往往对院内感染易感性增加。例如外科手术后保留导管(尤其是静脉内和膀胱内)、气管插管或切开、输血、麻醉、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等。

(三)医院中病人集聚

各类病人密集程度和相互接触机会决定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医院内耐药菌株常多。一般卫生状况不良为院内感染创造条件。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一)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交叉感染是在医院内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可以从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医务人员或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其他病人;病人家属作为带菌者传给病人。

(二)环境感染(environmental infection)

指接触到被污染过的物品所获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尿布、被单、床架、床头柜、擦桌布、病历卡、门把手、拖把、食具、玩具等。

(三)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指来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自身感染。

三、污染途径

各种来源的污染可以经一条或几条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

(一)空气

病人近距离接触时,微生物在飞沫中或直接传给他人。轻度咳嗽时飞沫可传播2~3米远。一些存活力强的微生物甚至可在飞沫核或尘埃中存在较长时间并经较远距离传播,如结核菌。有的呼吸道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尽管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经空气传播危险性甚大。

(二)手

手的接触面广泛,最易受污染和传播微生物。这种间接传播对易感者来说获得的微生物量不大,但由于病人机体抵抗低下,对感染剂量要求低,从而引起传播。

(三)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共用的,有的每次用后消毒,但达不到消毒效果。

(四)药品

血制品传播肝炎,静脉用和口服制品受污染引起院内感染机会甚多。有些不宜进行灭菌(因灭菌后失效或改变药性或产生副作用)的非无菌制剂,受微生物污染机会甚多。一些口服液剂,包括糖浆、饮剂等含糖较多的液剂,因呈酸性,不适于细菌生长,但易受真菌污染。一些外用制剂往往在配制过程中受污染。消毒剂、抗菌制剂,原是用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但常因配制时所用洗涤剂或容器被污染而引起制剂污染。

四、防制和监测

(一)医院合理布局

在医院建筑设计时就应考虑到防止交叉感染,兼顾方便病人就诊和治疗,妥善处理各种废弃物,以免污染环境。例如,传染病科应设在单独建筑内;医院的出入口、走廊、楼梯、电梯等应注意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病室中两排床之间最小间距应为1米;每床占用横宽最好为2米;传染病房污水应有消毒处理设施。候诊室最易发生交叉感染,应分科设立,尤其是儿科,应设预检查,发现有传染可疑时,即送隔离诊断室诊察,并有专用出口。我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071-88)对医院候诊室提出卫生标准,其中细菌总数要求不超过4000个/m3。

(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如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无菌操作规程、家属探望制度、病区清扫制度、污物处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限制性使用抗生素制度、高危病人定时巡视制度、高危病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术后监护室)严格消毒制度等。

隔离包括传染源隔离和反隔离(将非传染病病人与有传染可能的人隔开,以免遭病原体侵袭)。

入院时已确诊为传染病者均应进行分类,进入相应的传染病病区。隔离时间和长短视疾病传染期长短和药物治疗效果而定。

对大面积烧伤、粒细胞缺乏症或严重免疫缺陷病人“反隔离”更为重要,但这类病人往往由于他们自身带到医院的病菌引起感染。

当隔离一旦失败或发现有病人已患某些可引起院内感染的疾病并可危及医务人员和其他高危病人时,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病情扩大和疾病播散。例如对某一常见传染病,尽可能动员易感儿童及早出院或在潜伏期的后半阶段置于隔离室。

(三)加强监测控制

监测控制是控制感染的关键。1990年起全国已全面开展院内感染监测控制工作。每个医院建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执行院内感染监测制度。各临床科室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以及早发现和统计院内感染病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问题,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监测制度要求:①各科医务人员严格掌握、正确使用院内感染诊断标准,做好院内感染病例登记工作;②各科住院医师必须在住院病人住院病史上认真记录感染病例的详细情况;③管理委员会按月准确统计全院院内感染病例数和感染率,并按科室和感染部位分别统计分析;④对院内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核查,以统计漏报率和监测中存在问题;⑤定期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

二、医源性感染事件分析

2、1992年9月,某市医院发生志贺氏痢疾杆菌C群十三型的暴发流行,致使26名新生儿感染,10名新生儿死亡。经调查,感染源系一位志贺氏痢疾杆菌慢性携带者的产妇,通过接触将细菌传染给其婴儿。由于该院新生儿室无配奶间,配奶、换尿布、打包操作均在不足两平方米的操作台上进行,致使带菌的婴儿污染了操作台,进而又污染了牛奶,造成志贺氏痢疾杆菌在新生儿之间的传播。此外,经测定,医院新生儿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细菌学检测均超标。这些都暴露了医院在管理上、无菌操作、消毒隔离观念和技术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3、1992年10月北京某妇产医院发生一次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3感染流行。全月发病35例,占同期新生儿的

12.2%;10月中旬为流行高峰期,传播途径以产后感染的可能性大,临床表现一上呼吸道感染、心肌损害为

主。死亡2例。尸检证实为急性弥散性非化脓性心肌炎。部分病例经病毒分离和聚合酶链反应试验确定为柯

萨奇病毒B3。

4、1993年3~4月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婴儿室发生新生儿柯萨奇病毒B3感染爆发。14例患儿发病,10例死亡,病死率71.4%。经调查是由一名感染柯萨奇B族病毒且已发病的产妇将病毒携带入院,感染其婴儿并染及同居一室的其他产妇和新生儿,造成暴发。

5、1993年9月19日至10月18日期间,沈阳市某妇婴保健院共接生了244名婴儿,其中49名于生后3至18天先后出现发烧、拒乳、黄疸及心、肝、肾多脏器受损症状,并有15名重患儿死于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此次感染的感染源系两名已携带柯萨奇B族病毒的产妇,其两名婴儿感染了柯萨奇B族病毒后,又在婴儿室

内引起了交叉感染。

6、1998年4月3日至5月27日,深圳市某妇儿医院,共计手术292例,至8月20日止,发生感染166例,切口感染率为56.85%。

7、2003年2月首次发现于广东后波及香港以及越南的河内等地, 并迅速蔓延到世界 27 个国家和地区。

SARS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呼吸综合症, 大部分感染者表现出急性呼吸困难综合症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和急性肺损伤 (Acute Lung Injury)。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截

至2003年5月18日12时,全国内地共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病例4698例,其中医务人员917例,治愈出院1529

例,死亡224例。在SARS防控中17名医务人员以身殉职,其中内地6人,香港6人,台湾地区5人。

SARS问题的本质是感染控制问题。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情的发展、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SARS

的最后控制也是得力于良好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按卫生部正式公布:医务人员感染率18.38%。时任卫生

部长免职、北京市长免职,各地政府和医院相关责任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或处理。

卫生部认为:这起恶性医疗损害事件是由于宿州市市立医院管理混乱,违法、违规与非医疗机构合作,严

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手术室不具备开展眼科手术的基本条件,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均不符

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造成手术患者的医源性感染所致。

9、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山西省太原某职工医院、山西煤炭某中心医院发生患者因血液透析感染丙肝的事件。47名血液透析患者有20名患者丙肝抗体阳性。调查发现,两所医院没有针对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技术规程;均存在重复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器的问题,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管路;对血液透析器的处理过程不规范,不进行测漏试验和质量监测,消毒方法不正确。

卫生部和省级专家组初步调查分析认为,这4起事件与医院围手术期患者管理不当有关,主要问题:一是医

院管理者及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安全工作重视不够,麻醉科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医疗安全意识比较淡漠,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二是规章制度不落实,没有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科室质量管理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三是对医疗技术准入把关不严,对开展难度较大的医疗技术,没有明确的人员资质要求和规定。四是没有很好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对连续发生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的重大问题重视不够,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干预。五是三明市卫生局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没有很好履行行政监督管理职责,没有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处理结果:三明市第二医院院长、分管副院长、麻醉科主任被撤职;三明市卫生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和医政负责人受到行政处分;4名死者的家属分别获20万元至40万元的经济补偿。

11、西安交通大学一附属医院八例患儿死亡

2008年9月3日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新生儿于9月5日至15日期间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相继死亡,1名新生儿经医院治疗好转。卫生部于9月23日接到该事件的举报信息,此后展开调查。

卫生部和省级专家组调查认为:该事件为医院感染所致,是一起严重医院感染事件。调查中发现该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医院管理工作松懈,医疗安全意识不强;二是忽视医院感染管理,未尽感染防控职责;三是缺失医院感染监测,瞒报医院感染事件,医院新生儿科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感染和死亡病例,医院未予报告,存在瞒报重大医院感染事件事实;四是感染防控工作薄弱,诸多环节存在隐患。

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和主管副院长的职务;免去医务部、护理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务;免去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的职务;交大一附院补偿每位死亡患儿家属18万元,并退已经缴纳的医疗费用。

12、2009年3月,天津市蓟县某妇幼保健院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6例重症感染患儿中有5例患儿死亡。

13、2009年10月9日至12月27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某卫生院的38名剖官产患者中,共有18名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调查,该事件是由于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导致的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为快速生长型分支杆

菌。调查发现,该院在院内感染防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主要原因:该院手术器械等清洗不彻底,存有血迹。手术用刀片、剪刀、缝合针和换药用剪刀等用戊二醛浸泡,不能达到灭菌效果,对部分手术器械及物品的灭菌效果未实施有效监测,手术用的外科手消毒剂不达标;忽视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淡薄,防控知识欠缺。

14、2009 年,共有 70 名患者在霍山县某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其中,28 名患者诊断为丙肝感染者,其中 9 名明确为入院透析前已感染丙肝,其余 19 名确定为与血液透析有关的丙肝感染,是一起医院感染事件。调查发现,该医院血液透析室的管理不规范。该院血液透析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技术规程不完善,无血液透析操作流程,透析器复用登记不规范,特别是在透析机的消毒、丙肝阳性患者的隔离及透析器复用的管理方面无具体要求;消毒隔离措施不落实。无论是阴性患者还是阳性患者,未能做到对透析机的一用一消毒,甚至未能做到每天消毒;使用未经许可的消毒液;未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浓度监测,部分透析机使用的消毒液浓度仅为标准浓度的 50% ;未对直接用于患者的动静脉内漏穿刺针进行灭菌,易导致交叉感染;血液透析室的布局不合理,医院感染监控不到位,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淡薄、知识欠缺。

15、2011年8月河南新安6名患者在医院感染丙肝。据河南省卫生厅通报,目前已确认6名患者在该院进行透析治疗时感染丙肝,另有8名抗体阳性患者正在作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调查认为,新安县人民医院出现的问题属于医护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院内交叉感染。多名患者在河南新安县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感染丙肝,该院院长已被停职,业务副院长被免职,对涉及的医护人员,依据医师法和护士条例等有关规定,立即停止执业活动,并按照相关程序吊销其执业证书;对卫生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责任人的党政纪处分,根据进一步调查情况再做相应处理。

16、安徽、河南丙肝感染事件。安徽省涡阳县共有76人初筛检测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河南省永城市卫生部门对马桥镇部分居民调查,也已发现104例丙肝抗体阳性,据安徽省卫生部门初步调查,此次疫情中发现的丙肝阳性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苗浅村吴文义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疫情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和河南永城市的丙肝聚集性感染发生之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辽宁建平县、贵州平塘县等都出现过丙肝聚集性感染事件。

17、河源紫金丙肝疫情

2011年12月,广东电视台《社会纵横》栏目披露了广东河源紫金县自2010年以来出现离奇的丙肝疫情。据媒体报导,丙肝疫情主要集中在紫金县紫城镇响水路,已检验出超过200名感染者。紫金丙肝疫情疑为小诊所一针多用所致。

2012年2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引用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报道,再次披露了广东河源紫金县的丙肝疫情。此后,中国之声、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进行了跟进报导。

南方都市报记者报导,这些感染者,他们几乎都偶然发现自己感染了丙肝病毒,也几乎都是第一次得知这种传染病的可怕。有的是一家多口均被诊断出感染丙肝,但不知如何感染的。丙肝的主要治疗办法就是注射1200元一支的抗干扰素,每周一次,连续注射将近一年,治疗费用高达6万多元。昂贵的治疗费,成为了压在这些感染者身上的沉重负担。有一些感染者,由于没钱注射昂贵的抗干扰素,只能熬草药服用。除了

恶化的健康状况、死亡的阴影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丙肝感染者们还时时感觉到无形的心理压力,目前紫金县绝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丙肝及其传染途径,只知道它具有传染性,所以感觉很害怕。因此丙肝患者的生活中充满了歧视。

媒体报导紫金丙肝疫情后,2月18日,国家疾控中心、广东省及河源市的专家组进驻紫金县进行走访调查,摸排感染源,积极组织救治。紫金县政府已指定紫金县人民医院为设立专门病区收治丙肝病人,33名医务人员经国家和省级临床治疗专家专门培训,并做好治疗丙肝的干扰素等药品储备,制订了治疗方案。卫生监督部门已对当地医疗机构包括诊所医疗器械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置、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等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流行病调查表明,紫金县报告丙肝病例自2009年以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12年2月后当地居民主动检测增加,病例报告数明显上升,病例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聚集性。截至2月28日,紫城镇地区的丙肝感染人数上升至383人,确诊丙肝患者123例,与此前居民自发统计的200多人有较大出入。治疗救治专家组将继续指导紫金县落实规范治疗工作,为患者提供便捷、规范的医疗服务;流行病调查专家组对关联诊所作进一步深入调查处理。同时,紫金县卫生局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监管力度,消除可能存在的丙肝感染危险因素丙肝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就医;加强和规范丙肝疫情报告管理;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国家和省、市联合调查组的专家组认为,紫金县报告丙肝病例自2009年以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12年2月后当地居民主动检测增加,病例报告数明显上升,病例分布呈现一定的聚集性。紫金县城响水路段居民丙肝感染发病与紫城镇城东卫生站诊疗活动有关联,同时有部分病例可能与小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注射、口腔治疗、静脉输液和母婴及性传播有关。由于紫城镇城东卫生站执业负责人黄荫珍违反《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紫金县卫生局吊销其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18、一次移植,5人可能染艾滋

台湾大学医院日前发生一起重大医疗事故,院方误将一名艾滋病感染者的器官移植给5名病患。目前接受移植手术的5人都已验出艾滋病病毒,其中换肺的病患病毒浓度最高。台湾“卫生署”已成立专案小组负责处理事故,台湾检察机关也已介入调查。

据了解,捐赠器官者是一名37岁男子,8月24日因头部外伤送到台湾新竹市南门综合医院急救,次日宣告不治。家属在不知男子是艾滋病感染者的情况下,联络台大医院器官捐赠小组。器官捐赠协调人员为抢时间,和台大检验人员仅以电话确认结果,却不幸混淆了艾滋病检验结果的“阳性”与“非阳性”,且检验人员也未做二次确认就进行了移植手术。该名艾滋病患者的心脏、肝脏、肺脏和两颗肾脏分别捐赠给了5名病患,其中心脏送到位于台南的成功大学医院进行移植,其他4起手术都在台大医院进行。等到手术完成,协调者收集检验报告纸本资料时,看到捐赠者的艾滋病检验结果竟然是“阳性”,才发现大事不妙,紧急通知移植团队,但为时已晚。

台湾“卫生署”医事处长石崇良也在8月31日公布了此次台大医院的三大问题:一是检验员与协调人员口头沟通失误,二是未再确认书面报告或在系统上确认数值,三是移植小组未再确认检验结果。日前,台湾“卫生署”已根据相关法律,对台大、成大两家医院各开出15万新台币的罚单,同时责成两家医院迅速订出受害病患的后续照顾计划,包括赔偿金额等。此外,最终确认受捐者感染了艾滋病后,失职医护人员将面临3—10年的有期徒刑。

19、2011年7月,山西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发生白内障患者手术感染事件。

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7月16日上午施行的15名白内障手术患者中有7名相继发生术后内眼感染。山西省卫生厅7月19日接到临汾市卫生局关于该事件的报告,立即组织专家组赶赴该院,与临汾市专家组共同开展医疗救治和实地调查,7名患者内眼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6名病情明显好转,1名行眼球内容物去除术后病情稳定。经调查,该事件为医院感染所致,致病菌为绿脓杆菌。处理结果:事件发生后,临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临汾市卫生局已责成尧都区眼科医院暂停相关诊疗活动,限期整改,完善并落实院感管理的相关制度。同时,责成尧都区卫生局对尧都区眼科医院有关责任人做出处理,给予院长行政记过处分、主管副院长行政记大过处分;撤销负责院感工作的护士长、医务科科长、白内障科主任、白内障科护士长的行政职务;给予该事件涉及的1名责任医师和3名责任护士暂停执业活动6个月的行政处罚。

三、医院感染暴发调查处理

一、接到报告:1998年5月25日(星期五)下午5:00,某市卫生防疫站流行病科工作人员接到该市某医院医务科科长如下报告:该院有9例手术后切口感染病例发生。据该医院检验科初步检验表明是细菌性感染,但是何种细菌有待鉴定,请求给予支持和帮助。该院医务科科长建议考虑到已是周末,可请防疫站下周一派员或由该院送样检验。

问题1:假如你是防疫人员,如何对此事件进行反应?

二、初步调查:

该医院是该市妇产专科医院,有300张病床,现有病人200住院;166例术后病人中有98例切口愈合不良,另严重感染者30名,已采样培养9例病人有病原菌生长。

首例病人的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的时间是4月18日,3月28日在该院行剖宫产手术,伤口经久不愈,现仍在住院治疗。

病人以局部症状为主——初期表现为切口处出现1个或多个隆起的小脓疮,切开后流出液化脂肪组织、脓性分泌物及腐烂的组织;切口部位肿痛,有小硬结,呈圆形,有触痛。后期切口部位破溃,有多量脓性分泌物流出,有的形成窦道,部分病人切口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患者无明显发热。

三、初步处置的建议

1、报告基本情况

2、成立调查小组

3、监督执法取证

4、停诊病人

5、请上级专家进行指导

6、媒体应对

四、深入调查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三间分布调查:时间、地区(点)、人群

1998年3月20日-5月31日:各类手术292例;伤口感染:168例

第一手术室(产科)221例手术:139例感染;

第二手术室(妇科)71例手术:29例感染;

年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

2、感染相关因素调查:接触的物品、人员

手术包、缝合线、其它物品:供应室提供;手术刀片、小手术剪由科室提供;

手术医务人员22名,均参与了一、二手术室手术;每位主刀医生的术后病人感染率相近。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检测未发现致病菌。

(二)消毒灭菌情况调查

1、手术室环境污染调查:无异常

2、相关人员手、鼻、口腔污染调查:未查出与病人分泌物相同致病菌

3、手术器械污染调查:手术包、缝线、手术刀、剪均非术前器械;无菌检验合格;

4、手术刀、剪浸泡液(戊二醛消毒液):分离到分枝杆菌;而未启用戊二醛消毒液为无菌生长。

(三)微生物学检验

1、27份切口分泌物检测-20份有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2、312份病灶组织-10份有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3、组织学肉芽性病变-符合分枝杆菌病理学改变特征。

4、抗酸检测-肉芽组织中有分枝杆菌

5、PCR等检测:消毒液中分枝杆菌与病灶等检测样本具有同源性。

(四)感染原因分析

三、卫生监督执法:

1、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应成立调查小组,调查小组一般由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检验人员、卫生监督员组成。

2、卫生监督员主要工作:

(1)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查,如有关制度、规范的落实情况,做好现场检查笔录、录像录音、相关资料的保存。

(2)配合CDC、临床专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操作回顾性调查、检材的取样,做好现场检查记录、询问记录、采样记录。

(3)收集CDC的流行病学报告、检验报告、临床专家的鉴定意见等。

(4)依法提出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意见

(5)依照法定程序,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处罚建议;执行处罚决定。

(6)完成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一、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人中毒,其中110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医源性疾病案例分析 黄仙钟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一、概论 医源性疾病:指在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所致的营养缺乏症等。病人由社会角度转变为病人,当医患关系处理不当时易造成医源性损害。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本身受到各种职业因素影响,例如,在职业接触中本身受到感染,常见的乙型肝炎、肺结核等;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照射等。 医源性疾病大致可分为诊断性医源性疾病和治疗性医源性疾病两大类。 医源性疾病按发病环节来分有: ①与诊断有关:如医生在判断力所及的情况下发生的误(漏)诊; ②与药物有关:不合理用药引起,有时合理用药也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③与手术有关:如的术适应证或方法错误,操作失误,以致损伤健康组织或器官,术后处理不当; ④与器械有关:如在使用腔道窥镜或导管等技术中,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各种并发症;非创伤性处理不当,如止血带使用过久,石膏绷带包扎过紧,均可造成损伤; ⑤与放射或理疗有关:包括X线、γ射线、核素及各种理疗方法,如使用不当、照射量过大、防护不周,引起损伤; ⑥与用语有关:医护人员使用医学用语不当引起病人心理创伤; ⑦与预防措施有关:如免疫制剂使用和接种方法不当,引起损伤。 医源性疾病按引起发病因素来分,可分为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医疗服务因素及机体因素五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主要是医院内感染。 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密度高,而病人又是特殊的敏感人群,易感性高,所以生物因素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物理因素:医院中存在的物理因素主要是放射线和放射性核素。在肿瘤治疗和疾病的诊断中,如果放射性核素和X射线使用过量,很容易给病人造成损伤而引起放射性疾病。

医源性皮肤损伤

内四科业务学习 时间内容主讲人 2014 年11 月14日医源性皮肤损伤 参与人员 【概念】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某些仪器故障、操作不当或使用某些医疗材料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不包括外科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损伤、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护理目标】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减少因为操作导致的皮肤损伤,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护理重点步骤】 1.掌握胶布的粘贴和揭除技巧。预防粘贴胶布引致的张力性水疱和揭除胶带引致的非张力性水疱。 2.加强静脉治疗和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防止液体外渗,尤其防止细胞毒性药物及其他高危药物外渗。 3.正确使用保暖装置,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风机及湿热疗法等,控制温度,限制使用时间。老年、循环不良、感觉减退或迟钝患者,水温在50℃以下。 4.给患者进行红外线、微波、频谱、熏蒸、炙疗、拔火罐等物理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章,控制好时间、强度,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避免热损伤。 5.加强监护仪附件使用的日常管理。避免导联紧贴患者皮肤,定时更改电极膜的粘贴位置和夹血氧饱和度的手指,采取双臂轮换测量血压,降低皮肤受损的几率。 6.正确使用各种消毒溶液,预防高浓度溶液的化学性皮肤损伤。 7.正确使用便盆。不可硬塞或硬拉便器,必要时要便器边缘垫软纸或布垫,预防骶尾部皮肤损伤。 8.教导使用石膏的患者,勿用任何物品搔抓石膏下的皮肤。适当时在石膏粗糙边缘放置棉垫。使用夹板固定患者在受伤处放置棉垫保护皮肤。 9.为患者提供身体约束时,检测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注意约束肢体末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 10.为卧床患者翻身时或更换卧位时,不可拖拉,以免损伤皮肤。 11.为手术患者备皮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刀片损伤手术野皮肤。 12.应用皮肤工具确定患者皮肤破损的危险性。 13.监测并记录皮肤情况。上报医源性皮肤损伤。 【护理结局】 1.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保持患者皮肤完整性。 2.医源性皮肤损伤逐渐减少。

医院感染知识问答题

1.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保证患者的诊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和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2.何为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3.何谓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4.何谓医源性感染?医院感染与医源性感染有何异同点? 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医院感染与医源性感染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强调的是在医院这个场所发生的感染,后者强调的是患者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感染发生的场所局限于有住院病人的医院,而在医源性感染中,场所包括了所有从事医院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如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 5.医院感染分哪几类?何谓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通过哪些措 施可以得到控制? 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不同来源,医院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医院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病人家属和医院环境。感染可以散发,也可以爆发。外源性感染通过消毒、灭菌、隔离等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可以得到控制。 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储菌库(皮肤、口腔、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丛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在医院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以为时即可发生感染,这类感染呈散发。就目前水平,内源性感染还难以预防和控制,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类药物等降低感染的风险。 6.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有: (1)医院领导不够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管理制度不健全。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影响机体免疫机能的疾病如血液病、癌症病人的化疗、器官移植时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等均能造成机体免疫机能低下而引起医院感染。 (3)侵袭性操作: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疗法被广泛引进和应用,如各种导管、插管、各种呼吸治疗仪、内窥镜及血液透析等,在使用后难以清洗,缺少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 (4)交叉感染:是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我国发生的多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均为交叉感染所致。 (5)血液制品、药物被污染也是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源性疾病习题

一.单选题 1. 药源性疾病按病因学可分为A型和B型,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A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不能预测的 B、B型不良反应的特点是可以预测的 C、A型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D、B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死亡率 2.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指的是 A、西药 B、中药 C、西药、中药、食物 D、西药、中药 3. 血液系统药源性疾病占药物不良反应是 A、5% B、10% C、20% D、40% 4. 血液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血液病 B、同一种疾病可由许多不同的药物引起 C、药物之间存在交叉反应 D、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一种血液病 5. 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诱发高血压的原因是 A、增强血管阻力 B、收缩血管 C、增强心肌收缩力 D、水纳潴留,增加血容量 6. 硝苯地平,茶碱,硝酸甘油引起头痛的原因是 A、收缩血管 B、扩张血管 C、降低血压 D、引起发热 7. 75岁以上老年人药源性疾病最易发生在下列哪组器官系统 A、心血管系统和造血系统 B、消化和造血系统 C、呼吸和消化系统 D、内分泌和呼吸系统 8. 儿童中应用巴比妥类药、吗啡和其他麻醉剂可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A、心力衰竭 B、肾功能衰竭 C、呼吸抑制 D、休克 9.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主要原因是 A、个体对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B、个体对青霉素所含杂志的不良反应 C、个体对青霉素敏感 D、个体免疫力下降 10.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首先要正确用药时间与临床症状发生的关系 B、了解病人的用药史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史 C、排除除药物以外的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假象 D、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疾病主要是指因医务人员的措施不适当引起的疾病。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与种植学说相关,指因医源性穿刺、破裂、手术局部创伤,手术切口未予保护,操作粗糙,未按操作规程,经期妇科检查等引起疾病发生或播散。具体如下。 1 经期妇科检查 虽属“小事件”但若对月经史询问不清,尤对后位后屈子宫等,检查子宫时,挤压易致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或留置在输卵管,引起相应病变。 2 穿刺 目前,仍存在一些医师不详细询问病史便进行妇科检查,更对超声检查不重视,不会读片或不亲自阅看超声图像,仅依赖超声医师报告的结论,对肿块性质分辨不清,对肿块的诊断更是采用老观念而行肿块穿刺、抽吸囊液。众所周知,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囊液黏稠,细小针头难以抽吸,即使采用输血针头样粗的穿刺针也难以吸净,更不能抽吸完全。但不论针头粗细,拔除后,由于囊内压相对较高,均有囊液会自穿刺口溢出,易致子宫内膜在其他部位种植,致疾病扩散,也是造成粘连及相应盆腔疼痛、影响生育、包裹性积液

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穿刺针通过腹壁也可在腹膜、腹壁各层内种植形成医源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此外羊膜腔穿刺,甚至取卵等均应注意医源性问题。 3 开腹或腹腔镜手术 术时切口等未保护,均可能因牵拉、挤压使子宫内膜在盆腹腔、腹壁、肠道、浅表膀胱浆膜层等部位种植,或收集标本袋在盛装标本或取出腹壁时有泄漏,或剥离时囊肿破裂,囊内液外溢,手术中未冲洗干净或使用冲洗液少,均有形成医源性疾病的危险,使临床上原有病灶复发或医源性播散后形成新病灶,有时两者难以区分。 4 人工流产术 釆用负压吸引时,如取出吸管时未解除负压强行拨出吸刮管,宫颈管外突然转为正压,而宫腔处于明显负压状态,瞬时宫腔内由负压突然转为正压,易致宫内血液和子宫内膜组织、蜕膜等经输卵管进入输卵管或流入盆腔,日后形成输卵管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刮或宫腔操作时使用有齿宫颈抓钳等,对宫颈造成损伤,日后可能形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不能忽视。 5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 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 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 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 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 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 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 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 人中毒,其中110 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 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 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 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三、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 药源性疾病按病因学可以分为A型药物不良反应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两种基本类 型。

药理学简答题及案例分析

1. 简述毛果芸香碱和毒扁豆碱对眼的作用和原理。(4 分) 答:毛果芸香碱: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 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毒扁豆碱: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作用,吸收后在外周出现拟胆碱作用。 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 何谓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2 分) 答:肾上腺素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如事先给予α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被翻转,呈现明显的降压反应,充分表现了肾上腺素对血管上β2 受体的激动作用。3. 某女患,32 岁。近一年来情绪暴躁,食量增加,体重减轻,在颈前部可触及肿快。入院诊断: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入内科用甲硫氧嘧啶治疗治疗25 天,在基础代谢率接近正常之后转入外科准备手术治疗同时给予口服复方碘液一周。请分别说明甲硫氧嘧啶和复方碘液的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的意义(3 分) 答:硫脲类作用机理: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但可导致甲状腺腺体和血管增生(1 分) 大量碘剂的作用机理: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可导致甲状腺腺体和

血管缩小(1 分)利于手术(1 分) 岁,由于患有神经官能症,连续多日严重失眠,56 某女患4. 无法入睡。自服苯巴比妥10 片(100片),随后出现昏迷,呼吸抑制,反射减弱,血压下降。入院诊断为急性苯巴比妥中毒时。在抢救过程中除给予吸氧、洗胃等必要措施外,还给患者应用了碳酸氢钠,请说明使用碳酸氢钠的根据是什么。(3 分) 答:应用碳酸氢钠目的在于提高血液的(1 分),促使脑内的苯巴比妥向血中转移(1 分),血中的苯巴比妥向尿中转移(1 分),加快苯巴比妥的排泄速度。 5. 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时,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往往采用隔日一次给药的方法,请问给药的时间应该在几点钟左右?为什么?(3 分) 答:7-8 点(1 分),因为此时对垂体的抑制程度最轻(1 分),可以降低停药后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1 分)。 6. 某男患28 岁,因精神病入院治疗。在大量使用氯丙嗪后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压表现,此时医生立即注射肾上腺素以便提升血压,请问医生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 分) 答:不正确(1 分),肾上腺素是通过α受体而起升压作用,此时α受体已经被氯丙嗪阻断,故无升压作用,其激动β受体的作用不受影响,可使血压进一步降低(1 分)。 7. 青霉素过敏休克用何药抢救?说明其道理。(4 分) 答:肾上腺素(1 分),激动α、β受体(1 分),增加心肌收

预防医学特点

1.预防医学特点 ①.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重点是群体;②.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着眼环境,面向群体,提倡标本兼顾的三级预防措施;③.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④.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与治疗中。⑤.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⑥.研究方法上注重围观和宏观相结合。 2.简述三级预防概念 ①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非特异 性预防措施和特异性预防措施②.第二级预防:亦称临床前预防,即早期发 现、早期报告、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它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 预防措施③.第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主要包括防止病残,康复医疗。 3.预防医学面临的问题 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险仍然存在;②.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 加剧;③.地方病和职业并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④.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⑤.意外伤害发生率不断提高;⑥.人口与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4.预防医学的基本观念 ①.预防为主观;②.大卫生观;③.生态平衡观;④.多病因观;⑤.量化研究观 5.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 ①.受害人群广泛;②.对健康影响时间长;③.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④. 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复杂:既可以作用于局部,也可以造成全身反应;作 用方式有急性作用,也有慢性作用;⑤.污染物浓度往往较低,慢性作用 的因果关系不明显,且混杂因素太多,所以真正的致病因素很容易被忽视。 6.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①.生产性污染:包括工业“三废”、农药、化肥残留等;②生活型污染:包括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③.其他污染:包括交通、医源性、微波、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以及森林火灾、水灾、地震、火山爆发和泥石流等。 7.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①.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时又不断的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动态平衡。②.人 对环境的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发生对人体“有利”或“有害”的改变时,人体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环境状态的变动。③.人改造环境的能动性:人类在适 应环境的同时也会改造环境,但是这种主观上的改造环境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8.食物中毒的特征 ①.潜伏期短,起病急,常在短时间内大量患者同事突然出现;②.临床表现相似,且多见胃肠道症状;③.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显的联系,停止食用该种食物

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及其诊治原则

第二讲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及其诊治原则 在医生诊断任何疾病时,不仅要寻找与某种疾病相符合的线索,还要寻找不相符合的线索,在顺其线索追源的同时,要把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贯穿于所有疾病诊断的始终。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日本电影《典子》吧。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典子的日本姑娘,她天生没有双臂,可是她用双脚学会了写字、做饭、穿衣、游泳,完全做到了生活自理。而且还学会了用脚趾握笔绘画,终成一代艺术大家。她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人们在关心典子的同时也不禁会问;典子的父母都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什么典子会天生没有双臂呢?后来发现,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只因为她的母亲服用了一种叫“反应停”的药物…… ——药源性疾病应该引起人们,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药物也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能对患者造成损害,甚至死亡。药源性疾病古来有之,而且严重的药害事件时有发生。例如,众所周知的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反应停”事件导致万例海豹肢畸胎,其中5000例死亡:近年的严重药害事件有拜斯亭引起的横纹肌溶解使30例患者死亡,以及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关木通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造成不少患者接受肾移植等。药源性疾病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在美国,它位于心脏病、癌症、肺病之后居第4~6位。据报道,美国医院患者发生药源性损害而死亡的每年约为10万例。这一切说明,药源性疾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此,为保障患者安全用药,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全面掌握药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利于处理临床发生的药物性损害。 一、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异常状态。据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 1 简介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

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历史 药源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20世纪50年代,欧洲报告了2000名肾脏病人是服用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所致,有几百人死于肾功能衰竭。非那西丁对人体的危害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还较严重,至21世纪初仍有类似情况发生。 20世纪50至60年代,一种药叫沙利度安,商品名“反应停”,给孕妇治疗妊娠反应,结果产生了近万名严重畸形

药品安全性回顾与典型案例的分析张石革

药品安全性回顾与典型案例的分析石革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摘要]目的:药品是把双刃剑,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存,利弊相依。疗效是人们包括医师和执业药师所追求的理想结果,而不良反应(包括毒副作用、后遗作用、三致作用)则是在与疾病搏击中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是潜在的、正常的和不可预知的,但可规避和减少!尤其是药品不良事件应当警戒和防的!本文着重论述药物的安全性,提示临床医学、药学工作者应在药物治疗实践中注意。方法:综述国外近期文献。结果:人总会犯错误的,在给药中同样会发生错误,要彻底的解决给药错误和保证患者安全,需从管理和改革上找出路,解决潜在问题,规避风险,警戒和防,是持续而有效的方法,而非惩罚个体。在人群对医疗保健质量期望值迅猛升高时,主动执行风险处理程序来预防出错,不失为上佳之选。 [关键词]药品安全性;双重性;典型案例;分析药品(Drugs)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是指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或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也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重要武器。其围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西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物(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及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我国有14亿人口,是药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药品作为一类特殊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在商品流通领域中伴随经济规律而沉浮变幻,同时其又具有特殊性(包括专属性、高科技性、双重性、限时性、信息不对应性、无价性和可靠性)。五千年的历史教训告诉人们,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的规律对待药品,人类就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药品除治疗作用外,也存在危害性,它能损害患者,造成残疾,甚至死亡。药物性损害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排序于心血管病、肿瘤、慢阻肺、脑卒中之后,位居第5。据报道,美国医院患者发生药物性损害而死亡的病例每年约为10万例;依据我国ADR监测中心2005年报告:我国每年发生ADR者约250万人次,由此而住院者100万多人次,其中死亡50万人,从而增加医药费40亿元。药物性损害现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依据联合国的公报,除正常和疾病致死外,2005年全球人类主要的非正常死因排序为见表1: 表 1.全球人口非正常死因排序——————————————————————————————————排序非正常死因死亡总数(万人次) —————————————————————————————————— 1 药品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201.0 2 工伤 110.0 3 自杀 101.0 4 道路交通事故 99.9 5 暴力冲突与事件 56.3 6 战争 50.2 7 艾滋病 31.2 8 职业事故 21.0 ——————————————————————————————————因此,应加强药物临床安全性的管理,这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及医务人员的责任所在。药物临床安全性管理涉及药物使用的整个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药物本身的不良作用与用药差错,医、药、护专业人员的药物知识与责任,患者的特征与依从性,以及药物管理体制等。 1药源性疾病的概述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的主要组成部分。药源性疾病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发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药源性疾病是药物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有相应的临床过程;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较为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各类新药的不断涌现,药物品种日益增多,临床上大剂量、长疗程、合并用药愈来愈多,药源性疾病呈明显增多趋势。据国外报道,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急症入院的占住院患者的3%左右,且有15%~30%患者在住院期间因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延长住院期或死亡。药源性疾病发生率也从50年代的1%左右,上升到到60年代的10%~20%,甚至更高。 1.1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类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870年~1890年,人们对于氯仿麻醉造成猝死的原因进行调查,最终了解到是氯仿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造成患者心律失常而死。1937年美国田纳西洲的一家药厂研制的磺胺酏剂问世,但酏剂中为磺胺助溶而含有的二甘醇伴有严重的肾毒性,当年就有大量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出现。二甘醇在体氧化代谢为草酸,造成肾损伤,导致358人发生肾功能衰竭,107例死亡。工厂倒闭,私人厂主自杀。20世纪40年代以后,以青霉素、链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使过敏性休克、第8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等较为常见。60年代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更出现了增加趋势。特别是60年代的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当时德国的梅瑞公司购买的格郁能药厂研制的专利药品沙利度胺,用于镇静治疗妊娠反应的恶心,作为非处方药销售,先后有20多个国家应用,几年在欧洲引发了1万多例海豹肢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70年代“心得宁”上市3年左右,发现严重的“眼-黏膜-皮肤”综合征,致使患者失明,腹膜纤维化,甚至导致肠梗阻而死亡。一系列惨痛的事件引起医药学界和整个社会的极大震惊,也使人们对药源性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警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已将药源性疾病与其他主要疾病一样,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了相应法规和药政管理机构,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进行管理和研究。 1.2几个名词的解译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是不可预见的,同时也是人类在对疾病抗争中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但可以规避。什么是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根据国际惯例,严重不良反应指在任何剂量下出现并造成下列后果之一: (1)导致人体死亡或威胁生命安全的反应。 (2)使患者住院救治或延长了住院的时间。 (3)导致有持续或显著的器官损伤、病变或功能不全。 (4)有先天性异常或分娩缺陷(死胎、畸胎、畸形儿) 。 1.3当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有哪些当前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主要有3个: (1)发生率高,受害人广,累及人次数以亿计,对社会和经济的损失巨大。据统计,我国2002年的有关不良反应的报告达17000份,是过去10年总和的5倍;美国2002年由不良反应而致死者约10.6万人,损失1360亿美金,致死率占住院死亡原因排序的第4位。另据英国报道,2002年因不良反应而死亡1100人,比过去的10年增加5倍。 (2)药品淘汰率高,20世纪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撤出市场的药有100多个。 (3)机制更为复杂,后果更严重,近年来,由于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过去曾不被人所认识的合并用药死因大多被揭开面纱,其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分类 药源性疾病尚无统一的分类及分类标准,常见以下分类方法: (一)按病因学分类 1. A型反应涉及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类型差异所致的各种情况。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的改变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药物浓度升高等。A型反应特点为发生率高(70%~80%),病死率低。 2.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药理学因素相关。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后者主要指病人特异遗传素质,如红细胞中G-6-PD缺乏、遗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一、原因分析 1 胶布粘贴或撕脱所致的皮肤损伤 (1)非张力性机械性损伤其原因是选择的胶布黏性太强或不正确的揭除手法,如:揭除时未用手轻按皮肤;逆着毛发生长方向撕除或暴力撕除胶布。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红肿、破损、刺痛。 (2) 张力性机械损伤其原因是粘贴胶布时牵拉过紧,先粘贴一端后再粘贴另一端。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充血、红肿、皮肤撕脱,典型病例为粘贴胶布的两端出现水疱。 (3过敏反应其原因是患者对胶布本身的粘胶或材料过敏。表现为粘贴部位皮肤红、肿、丘疹及发痒,涉及部位不仅限于胶布边缘,有时涉及胶布四周的广泛部位,胶布粘贴时间越长的,反应越严重。 2 监护设备引起的皮肤损伤 (1)监护仪导联线损伤由于患者年龄大,动作迟缓、感觉迟钝,护士协助翻身或患者烦躁,将导联线压在身下,导联线紧贴患者皮肤,时间过长造成皮肤受损,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皮下淤血、水疱。 (2) 电极膜引起的损伤电极膜中间的黏性物质在患者身体上粘贴时间过长,粘贴部位出现皮肤过敏。引起胸腹部粘贴处瘙痒、发红、小水疱,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溃。 (3)血压计袖带损伤患者需要监测血压,为了减轻工作量,护士测完血压后没有把袖带解下来,使袖带长时间包扎在上臂,上臂皮肤受压,出现线状出血样损害,皮肤淤血,有的形成水疱、破溃。 (4)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损伤血氧饱和度监测需要钳夹手指。由于长时间钳夹在同一手指上,导致手指出现缺血样损害,手指指腹组织变形、血液循环差,局部淤血。 3 各种固定导管的压迫 患者由于吸氧管长时间的压迫、鼻胃管的固定绳牵拉过紧导致鼻前庭、耳后、面部皮肤损伤;有的患者因为尿管、输液管调节器、静脉导管肝素帽的压迫导致局部皮肤损伤。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途径。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局部,因而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据报道,药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20%~40%。ADRS 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道黏膜完整性受损,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药物不良反应作为消化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病因之一,它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病毒、细菌、饮食、肿瘤、精神因素等)所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几乎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便秘等。此外,还可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痛、关节痛等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也可能同时出现其他系统药源性损害症状。其涉及器官包括食管、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腹膜等。 一、药源性食管疾病 1. 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从口腔经食管很快到胃,很少引起食管不良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药物可引起食管黏膜损害,此称药源性食管疾病。药源性食管疾病常见表现形式有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并发食管出血、狭窄、穿孔、食管感染等。表现形式多样,程度轻重不一,但都有相似的起病过程。通常在服药后4-12h 内出现突发胸骨后疼痛、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多呈持续性,进食不能缓解,反而加重。可向颈、背、上肢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咽喉部异物感及紧缩感。常见药物有: (1)抗菌药物 是引起药源性食管损害最常见的药物。化学性刺激是主要原因,其食管损害常不严重。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红霉素、林可

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甲氧苄氨嘧啶、麦迪霉素、利福平等均有导致食管损害的报道,其中多西环素是引发食管损害频率最高的抗菌药。 (2)氯化钾 由于氯化钾对食管黏膜的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食管黏膜渗出、出血、溃疡和狭窄,甚至穿孔,无论氯化钾缓释片或肠溶片,均可引起严重食管损伤。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 S) NSAID S引起食管黏膜损害的原因有:①当食管PH<4时,NSAID S可引起直接损害②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黏膜失去保护性③抑制黏液及重碳酸盐的分泌,降低黏膜的通透性和血流量。 有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良性食管病变55例,其中药物损伤所致11例,11例中2例由阿司匹林引起,食管大片溃疡出血1例,行急症手术探查以控制出血,发现在溃疡面上紧嵌着2片阿司匹林。 (4)硫酸亚铁 该药呈酸性,若停滞于食管黏膜上,可引起黏膜糜烂、充血、水肿形成溃疡及狭窄。 (5)其他药物 抗胆碱药物依美溴铵主要用于治疗尿失禁和夜尿症,多在睡前服用。由于该药接触水即膨胀崩解,如果患者在睡前不用水直接服下,可引起食管炎、溃疡和狭窄。普萘洛尔、氟尿嘧啶、卡托普利、氨茶碱、地高辛、泼尼松等均有引起食管损害的报道。 2. 诊断 (1)有服用易损伤食管的药物史,且服药方法和体位不正确,如服药时不饮水或少量饮水,服药后即取卧位或卧位服药。

医源性异常子宫出血AUB-I

医源性异常子宫出血 AUBAUB -I
2015.7。11 上海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任慕兰 renmulan@https://www.360docs.net/doc/1f6918589.html,
renmulan

出血 — 从初潮到绝经的 从初潮到绝经的老 老话题
过去: 月经过多 月经失调 功血 不规则出血 血崩 血漏 现在: 异常子宫出血 月经紊乱
renmulan

abnormal uterinebleeding AUB
异常子宫出血AUB:指非妊娠妇女源自子宫腔的出血 排除宫颈 /阴道/外阴/ 泌尿道/ 直肠/肛门出血
(下生殖道病理性的出血abnormal reproductive tract bleeding )
异常子宫出血是涵盖月经紊乱的最合适称呼
第19届开普敦FIGO会议来自17个国家和6大洲的国际团体达成共识(2009)
renmulan

AUB 的出血模式
AUB出血模式:(四要素)
1.月经规律性:不规律 2.月经周期频度:频发(<21天); Cycle Cycle 稀发(>35天但<6个月); 闭经(>6个月) 3.经期:延长(>7天);缩短(<3天) 4.经量:过多(>80ml);过少(< 5 ml) 根据患者主观感觉/描绘失血评估表判断
renmulan

FIGO保留的术语
经间期出血
intermenstrual bleeding IMB:
规律月经之间的出血,可随机或固定时间出血
不规则子宫出血 irregular bleeding IRB :
完全无规律可循的子宫出血
突破出血
breakthrough bleeding BTB:
激素治疗过程中非预计子宫出血 需用卫生巾 bleeding 量少不用卫生巾 spotting
renmulan

药源性疾病事件

1、醋酸铊中毒事件:治疗头癣引起铊中毒,近半数用药者中毒,死亡万余人。 2、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退热、止痛,粒细胞缺乏,死亡大于2082人。 3、乙烯雌酚:保胎,阴道癌(女儿),大于300人。 4、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减肥,白内障,万人失明。 5、磺胺酏剂:二甘醇做溶剂,肝肾损害,358人中毒,107人死亡。 6、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止痛退热,肾损害大于2000人,死亡大于500人。 7、三苯乙醇:高脂血症,大于一千人患白内障 8、苯恶唑啉:减肥,70%用药者患肺A高压。 9、异丙肾气雾剂: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大于3500人。 10、氯碘喹啉:肠炎,骨髓变性、失明,中毒大于7856人,死亡5% 11、心得宁事件:抗心律失常眼-皮肤-黏膜综合征大于2257人。 12、替马沙星事件:1992年上市,截止到1992年6月,FDA收到了318例不良反应报告,包括溶血性贫血、DIC、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发生率相当于其他喹啉类药物的4倍。该药品在美国上市仅4个月,收到8例肝损伤、低血糖休克报告,死亡3人,即迅速从市场上撤除该品种。 13、拜斯亭事件(西立伐他汀) 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全世界80多个国家超过600万患者使用该药,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 2001年拜耳公司主动撤出拜斯亭。 14、2006年欣费事件 安徽华源药业擅自降低药品消毒时间和温度,导致不合格“欣弗”流入市场,致多人伤亡。 15、齐二药事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等5种含假药成份的药品流入市场,这些假药是用有毒化工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制成,在临床使用中连续发生致人死亡事件 16、蝮蛇抗拴酶致出血 17、环丙沙星致双手剥夺性皮炎,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致过敏性紫癜。

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试题-常见药源性疾病及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常见药物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常见 药物 1.【单选题】齐二药厂假药事件“亮菌甲素”事件罪魁祸首() A. 主要成分亮菌甲素有关 B. 工业的二甘醇代替药用的丙二醇 C. 主要成分的分解产物和降解产物有关 D. 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 A. 与药物剂量有关 B. 与药物剂量无关 C. 与长期用药有关 D. 与药后效应有关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通过收缩血管平滑肌导致血压升高的是() A. 阿司匹林 B. 糖皮质激素 C.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D. 伪麻黄碱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庆大霉素引起的典型药源性疾病是() A. 胃肠道 B. 肝毒性 C. 听神经毒性 D. 血液系统 正确答案:C 5.【单选题】发生药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如: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出现灰婴综合征属于() A. 年龄因素

B. 性别 C. 遗传因素 D. 过敏反应 正确答案:A 6.【单选题】机体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属于药物方面的因素是() A. 口服避孕药或绝经期后激素替代疗法所致的心肌梗死,在吸烟的妇女中发生的危险性加大。 B. 阿司匹林制剂中分解产物游离水杨酸含量超过限度诱发明显腹痛 C. 中国人多为异烟肼快代谢者,所以容易诱发肝损害,而白种人多为异烟肼慢代谢者,所以容易诱发神经炎。 D. 老年人应用普萘洛尔,因肝功能减退和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可诱发头痛.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B 7.【单选题】下列哪一个属于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分类当中的长期用药致病型() A.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引起低血糖 B. 青霉素引起药热 C. 长期使用可乐定降压停药后导致高血压加重 D. 口服激素避孕药导致肝脏良性肿瘤发生 正确答案:C 8.【多选题】属于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A. 追溯用药史 B. 确定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与临床症状发生的关系 C. 询问用药过敏史和家族史和排除药物以外的因素 D. 致病药物的确定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正确答案:ABCD 9.【多选题】属于药源性疾病的治疗() A. 停用致病药物 B. 排除致病药物 C. 拮抗致病药物 D. 调整给药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