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国古人的名字

趣谈中国古人的名字
趣谈中国古人的名字

趣谈中国古人的名字

去年曾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历史上名字取得好的二十人:初见惊艳,再见依然》,谈的是中国古人的名字,其中有扶苏、高渐离、秦舞阳、魏无忌、谢安、绿珠、柳如是、纳兰性德以及徐悲鸿、戴望舒、林徽因等名字。如果想要挑选一些好听的名字,前述这二十个名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显然还远远不够,我看到下面评论者众多,很多人把自己心目中的好名字列了出来,譬如:司马相如、长孙无忌、霍去病、直不疑、常遇春、蒋介石、杨大眼、颜师古、王先谦、余嘉锡等人的名字。好听并没有客观标准,言人人殊,但汉字之美无外乎形、音、义三个层面。

姓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姓名不仅是一个人的代表符号,还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面貌、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一个家庭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理想追求等,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姓名既是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蕴藏着极其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关于中国姓的起源,学者聚讼纷纷,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姓来源于图腾崇拜,有人认为姓来源于地名,其实关于姓的来源问题完全可以折中调和一下,姓的来源不是单一的。

氏是在姓产生后才产生的,是姓的分支。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并且有不同的功能。《通志?氏族略》讲:“三代之前,姓氏分

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此姓是家族血统的标志,而氏则是身份等级的标志。

《说文解字?口部》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最初产生是因为古人夜晚看不到对方,故以代号相称。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三月后由父辈取的。那么古人有了名后为什么还要取字呢?《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名标志着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字则标志着一个人进入成年。

【排序】

古人在起字时,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季来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如孔子,字仲尼,即排行老二。刘邦,字季,即排行老三。伯、孟这两个字均表老大,但二者又有区别,在古代并不通用,嫡出长子称为“伯”,譬如《古文观止》收录的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庶出长子称为“孟”。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就曾明确提出:“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鲁大夫孟氏是也。”。这种区别性的兄弟排序是古代宗法制度与等级观念的一种体现。

另外,古人排行一般都是在家族之内进行大排行,现在的兄弟排行基本都是同父所生的进行排行,譬如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齐名,由于他们在家族兄弟中俱排行十六,故又称“三十六”,其作品则被称为“三十六体”。

【字】

孔颖达疏云:“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生三月而加

名。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不娶五姓女

唐代社会门第最高的士族大姓是所谓五姓七望:即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以及赵郡李氏。

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小名】

人生三月,所取之名,一般为小名,《白虎通义》:“名者,幼小卑贱之称也。”如果小名不雅,长大之后可再取一新名,也可用至终老。三国曹操小名阿瞒,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晋书·石崇传》:“崇字季伦,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宋代王安石小名獾郎,朱熹小名沈浪。

《新唐书·李白传》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长庚星又叫太白星,所以李白名白,字太白。

宋初钱塘儒生编的《百家姓》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专题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 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而且也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生产既是精神世界的源头,又是精神文明的参与者,由此形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现象。直到封建社会中期,在古代物质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中国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川菜、汾酒、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这些物质文化也被称为文物,它们受到了重点的保护,这体现出我们国家对于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物质文化是相当重视的。而对于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年轻人来说,熟悉古代物质文化将会对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也对于传承华夏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文物特征 华夏文明起于商周,商周文明也被称为青铜器文明。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一说为“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二、文物价值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中华古诗词趣谈

中华古诗词趣谈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一字至七字诗·竹】韦式 竹。 临池,似玉。 裛露静,和烟绿。 抱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一字至七字诗·书(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都作)】范尧 书。 凭雁,寄鱼。 出王屋,入匡庐。 文生益智,道著清虚。 葛洪一万卷,惠子五车余。 银钩屈曲索靖,题桥司马相如。 别后莫暌千里信,数封缄送到闲居书。 【一字至七字詩茶】(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古代“十七字诗” 我国的民间文学遗产十分丰富,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字的长处,创造出许多别具特色文学样式,

“十七字诗”便是其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 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这种诗歌样式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趣味性、通俗性和幽默诙谐的韵味。 十七字诗兴起于北宋中后期,在明清两代盛行。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载:正德年间,有人好作十七字诗,见太守祈雨不成,作诗嘲讽曰: 太守出祷雨, 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 见月。 太守得知大怒,命人把他拘捕,重责十八大板。太守说:“你再作一首十七字诗,我就饶了你。”那人又吟了一首: 作诗十七字, 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 打杀! 太守笑着把他轰出了公堂。 明代《笑笑录》载:一位士子自号西坡,善作十七字诗。因

高三数学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编写了此课时,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考点一立体几何中的数学传统文化题 [典例1]“牟合方盖”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研究球的体积的过程中构造的一个和谐优美的几何体,它由完全相同的四个曲面构成,相对的两个曲面在同一个圆柱的侧面上,好似两个扣合(牟合)在一起的方形伞(方盖).其直观图如图1,图2中四边形是为体现其直观性所作的辅助线,当其主视图和左视图完全相同时,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可能是() A.a,b B.a,c C.c,b D.b,d [解析]A[当主视图和左视图完全相同时,“牟合方盖”相对的两个曲面正对前方,主视图为一个圆,俯视图为一个正方形,且两条对角线为实线,故选A.] “牟合方盖”是我国古代利用立体几何模型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代表之一.本题取材于“牟合方盖”,通过加工改造,添加解释和提供直观图的方式降低了理解题意的难度.解题从识“图”到想“图”再到构“图”,考生要经历分析、判断的逻辑过程.另外,我国古代数学中的其他著名几何体,如“阳马”“鳖臑”和“堑堵”等的三视图问题都有可能在高考中考查.

[跟踪训练1] 《九章算术》商功章有题:一圆柱形谷仓,高1丈3尺31 3寸,容纳米2 000斛(1丈= 10尺,1尺=10寸,斛为容积单位,1斛≈1.62立方尺,π≈3),则圆柱底面圆周长约为( ) A .1丈3尺 B .5丈4尺 C .9丈2尺 D .48丈6尺 解析:B [设圆柱底面圆半径为r 尺,高为h 尺,依题意,圆柱体积为V =πr 2h =2 000×1.62≈3×r 2×13.33,所以r 2≈81,即r ≈9,所以圆柱底面圆周长为2πr ≈54,54尺=5丈4尺,则圆柱底面圆周长约为5丈4尺,故选B.] 考点二 数列中的数学传统文化题 [典例2]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三百七十八里关,初行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六朝才得到其关,要见次日行里数,请公仔细算相还.”其意思为:有一个人走378里路,第一天健步行走,从第二天起脚痛每天走的路程为前一天的一半,走了6天后到达目的地,请问第二天走了( ) A .192里 B .96里 C .48里 D .24里 [解析] B [设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比为q =1 2,依题意有a 1????1-1 261- 1 2= 378,解 得a 1=192,则a 2=192×1 2 = 96,即第二天走了96里,故选B.] 与等差数列一样,我国古代数学涉及等比数列问题也有很多,因此,涉及等比数列的数学文化题也频繁出现在各级各类考试试卷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将古代实际问题转化为现代数学问题,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 [跟踪训练2] 《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其中一个问题大意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晷长损益相同(即太阳照射物体影子的长度增加和减少大小相同).若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长一尺五寸(注: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则夏至之后的那个节气(小暑)晷长为( ) A .五寸 B .二尺五寸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3(75.2分)

1.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成语箕风毕雨 即来源于此。 2. 称“皇帝” 由秦 朝开始,直至 辛亥革命 才结束。 3. 金陵是南京 的古名,扬州的古名叫 广陵 。 4. 古代室内的四角有专名,西南角叫奥 ,西北角叫 屋漏 ,东北角叫 宦 ,东南角叫窔 ,其中以 奥 为最尊。 5. 清人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 》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6. 三桓即孟 桓、 叔孙 桓和 季 桓。 7. 六部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8.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 、 官修目录 、 私家目录 。 9.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宫 、 商 、 角 、 徵 、羽。 10.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浊酒”指的是浇愁 的酒。 11. 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 ?× 12. 墓志也是一种碑刻。汉朝时就有墓志。古人在坟里埋上一块石头,或长或方,上面记载着死者的事迹,其性质与碑刻一样。 ?√ ?× 13.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 ?× 14. 帞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后面的两“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趣谈古人名与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1406877.html, 趣谈古人名与字 作者:桂花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年第12期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地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中情况。再如: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中情况。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是简单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也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北宋词人“秦观”中“观”的读音是读guān,还是guàn时,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字去推断。秦观,字少游,从他的字我们可以断定是读guān。 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

数学趣味常识之我国古代珠算、筹算的历史

2019数学趣味常识之我国古代珠算、筹算的 历史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查字典大学网为大家推荐数学趣味常识,希望大家认真品阅。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主,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其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筹算和珠算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曾经被马克思(1818—1883)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①。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我国的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十万以内的自然数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写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写作(钟鼎文)。这种记数法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实际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时期,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大量比较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我们认为筹算是完成千春秋战国时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商业和天文历法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在这些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比以前复

杂得多的计算问题。由于井田制的废除,各种形状的私田相继出现,并相应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这就需要计算复杂形状的土地面积和产量:商业贸易的增加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换算的问题,适应当时农业需要的厉法,要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和除法。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计算问题,才创造出计算工具算筹和计算方法筹算。第二,现有的文献和文物也证明筹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例如“算”和“筹”二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如《仪礼》、《孙子》、《老子》、《法经》、《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到现在仍没有见到这两个字。一二三以外的筹算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货币(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可见这时筹算已经比较普遍了。因此我们说筹算是完成干春秋战国时期。这并不否认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就有简单的算筹记数和简单的四则运算。 关于算筹形状和大小,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根据记载,算筹是直径一分(合○·二三厘米)、长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圆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为一“握”。南北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数术记遗》和《隋书·律历志》记载的算筹,长度缩短,并且把圆的改成方的或扁的。这种改变是容易理解的:长度缩短是为了缩小布算所占的面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计算;圆的改戌方的或扁的是为了避免圆形算筹容易滚动而造成错误。根据文献的记载,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

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纤腰婉约踏丝履--唐代线鞋

纤腰婉约踏丝履———唐代线鞋 【提起唐代,一定绕不开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盛世繁华,也忘不了“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恨情仇。唐朝从建国到消亡,总共只有二百八十九年的时间, 却在中国的历史之上雕刻了一个无法复制的锦绣岁月, 遗泽着后世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回首大唐,我们发现这个绚丽的朝代不仅馈赠给了后人唐诗和长安,也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扼要讲述唐人足下的独特鞋履———线鞋。】 文四川/余淼 “濯 秀盘根在碧流,紫茵含露向晴抽。编 为细履随君步,织作轻帆送客愁。”唐朝诗人徐夤在《蒲》之中所提及的细履, 其实便是整个唐朝时期女子们最为喜爱的一种鞋式———线鞋。这种出现于唐诗之中的线鞋,不仅样式乖巧,同时也在当时随处可见。由于线鞋制作简单,舒适耐用,所以几乎存在于整个唐朝时期各个阶层的女性生活之中。《旧唐书·舆服志》有记载:“武德来,妇人着履,规制亦重,又有线鞋。开元来,妇人例着线鞋, 取轻妙便于事。”武德为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则是唐玄宗的年号,从初唐再到盛唐,在风云变幻的唐朝历史里,线鞋则一如既往地成为女子们的最 爱,而这些沉淀于历史的蛛丝马迹里,我们也可以发现线鞋在唐朝鞋履史上的源远流长。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线鞋可以被认为是唐朝女子生活方式的一种缩影。在没有程朱理学束缚的社会环境之下,唐朝女性无论在家庭或者外面均有着极大的生活自由,也在浑身上下体现着开放的思想。这种率性的自由,不仅熏陶出了唐朝女子骑马绕街和朝堂议事的巾帼风范,同时也培养了她们对待穿衣打扮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态度。实际上,轻便而又舒适的线鞋,远比魏晋六朝时期沉闷的靴履更加适合崇尚自由的唐朝女性的双脚。穿着方便,制作讲究的线鞋,让唐朝女性可以不像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 女子那样因为顾及所谓的仪态,而不得不束缚自己的双脚,约束自己的步伐,纠正自己的姿态。在开放的唐朝女性眼中,轻便的自由远比端庄的礼仪更加重要。所以线鞋仿佛更像是唐朝女性对于整个时代的一种宣言,自由、开放和灵活。 线鞋的存在反应出了唐朝女性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凸显出了唐朝时期的富庶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一般的线鞋往往是麻绳为底, 丝绳为帮,做工精致。两种不同材质的线绳在线鞋这里被融为一体, 需要制作者高超的技艺,也表明唐朝时期制鞋匠人已经懂得了利用不同的材 质来组成鞋履的不同部分,从而达到延长鞋履使用寿命, 提高鞋SHOES HISTORY ESSENCE -64-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古代的历法,每月最后一日叫做“”,最初一日叫做“”。 2.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诗中借指。 3.六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是从和两条运河。 4.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和两级。 5.清朝实际任宰相之职的在康熙时期是“”,雍正以后是“”。 6.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亦通称。 7.魏晋以后,汉代原先的察举制发展为。 8.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用士人始于。 9.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礼,女子十五岁行礼,是作为成年的标志。 10.在唐太宗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当时称作“”。 11.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在古代的作用是。 12.我国的图书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和。 13.金星晨见于东方为,昏见于西方为。 14.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 15.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16.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文中山东指以东的地区。《汉书·儒林传》: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文中山东指地方。 17.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 18.清人孙诒让所作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好的本子。 19.道教的经典文献叫。 20.成语“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中的衽是,袂是。 21.到了才逐渐出现了精美的文人画,其影响延续至今。 22.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 23.清人张之洞撰写的《》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二、单选题(每择2分,共10分) 1.泉州、无锡和松江的古名分别叫()。 A温陵梁溪广陵B梁溪云间金陵 C温陵梁溪云间D温陵云间梁溪 2.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 A吉礼凶礼军礼冠礼嘉礼 B吉礼凶礼军礼笄礼嘉礼 C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吉礼凶礼军礼仪礼嘉礼 3.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 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 4.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是()。 A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全国十大著名中学排名

全国十大著名中学排名 根据各校状元和保送生本评选出中学名校TOP10 能够成为“双冠王”名校自然风光然而除了这些名校还有一些知名的中学在当地乃至全国广有影响力。本报根据这些学校在高分学生的培养对北大和清华等国内重点大学保送生的输出高考状元的产生或者全国数理化奥赛中发挥的作用评选出TOP10。 这其中就有北京四中、湖北黄冈中学、江西临川一中等。百年老校国际奥赛夺得18块奖牌 TOP1湖北黄冈中学生日1904年身份湖北省重点中学、基础教育的全国名校入选理由黄冈中学被当地人简称“黄高”。记者发现尽管湖北的黄冈中学已经连续十几年没有出高考头名就连保送到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不多但是对于黄冈中学来说骄傲犹存在中学阶段数理化的奥林匹克竞赛中仍然赫赫有名。在黄冈中学的官方网页上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黄冈中学在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先后夺得18块国际奥赛奖牌学生邱波还夺得了四块亚运会金牌。2009年高考有12人考上了清华、北大20余人被保送至全国一流大学。 TOP2江西临川一中后起之秀连续两年出状元生日1955年身份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入选理由记者发现在国内众多的知名中学中临川一中算是后起之秀在中国校友网统计的1999年——2008年高考状元中学排行榜中找不到临川一中的影子但是2009年和2010年临川一中却连续两年培养出高考状元。临川一中这样自我评价“恢复高考以来我校已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新生3万余人。特别是近六年临川一中连创江西高考历史之最。” 的确近六年临川一中共有146人考入清华、北大约占这两所名牌大学在江西招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TOP3北京四中京城名校不少校友成“大腕” 生日1907年身份北京市示

趣谈古人退休诗(精)

趣谈古人退休诗 人老了,就退休,此乃古来有之。 算起来,我国的退休制度可以追朔到1000多年前,那时的退休不叫“退休”,而叫“告老还乡”。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二而致仕”。意思是说,为官的到了七十岁,就要“还禄位于君”了。因为,你在朝做官都是皇帝恩赐的,到老了,七十岁了,就把这个位置还给皇上,这也说明告老还乡即退休的年龄是70岁。 但退休后,朝廷是不发给固定俸禄的,对有些特殊的有功人员,皇帝可以酌情赏赐一些田地和金银之类的财产。直到宋代,真宗皇帝赵恒登基后才正式颁诏规定:文武百官退休后,一律按其俸禄发内一半的退休金。从此,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退休金制度。现在的国家工作人员退休后,按在职工资的90%领取退休金,可能就是依照那个时候制定的政策。到了明代,退休年龄提前到了60岁,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历朝历代的一些开明贤达人士,退休年龄一到就主动请求退下来,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自觉让贤,让年轻的官员顶替上来。有的还以诗表明心志,我在此姑且称之为“退休诗”。 南北朝时期梁代的陶弘景,是当时的文学家和医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他就做过一首退休诗: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 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首诗题在一幅画上,画面上有两条牛,一条牛悠闲自在地吃草;一条却被套上笼头,牵着鼻子,受人抽打驱使。两条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弘景作这幅画并题上这首诗,送给请他再度出山任职的梁武帝,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心意。 宋太宗年间,时任苏州太守的孙冕已60多岁,就给皇帝上报了告老还乡的奏折,也写下了一首退休诗: 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 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石泉乐天真。 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 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这位孙太守,自知体力不支,难以胜任,不仅向皇帝写了提前退休的奏折,而且还推荐了陈姓和李姓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此诗表明了他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的决心,坚定中透露豁达,乐观中不乏幽默。 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了大明朝。但他不居功自傲,主动辞官不做。他也自知“伴君如伴虎”和“高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在洪武四年,他刚满60岁就以弘文馆学士的身份要求退休。并做一首退休诗自娱: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2(68.7分)

古代驾车以四马 马为常。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 3. 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的翼轸分别指 天上的方位 和 轸两星宿的分 。 4. 《诗经》:“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其中衣指裤子 ,裳指 上衣 。 5.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 6. 春秋初年齐桓公 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 7. 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 ,也通称 言官 。 8.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 ,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9. 古人以牛 、 羊 、 猪 为三牲。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 11. 今天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秦始皇修筑的。 ?√ ?× 12. 殷代称一旬以内的未来日为“翌”,一旬以外的未来日为“来”。 ?√ ?× 13. 郭沫若先生取名的缘由大概是因为沫、若是两条河流的名称。沫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若水就是今天的雅砻江以及与雅砻江合流后的一段金沙江。郭老是四川乐山人,就在沫水之滨,离若水也不远。 ?√ ?× 14.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 ?×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是井宿中的星组。 ?√ ?× 16.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参宿。商,心宿。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所以拿“参与商”来比喻“人生不相见”。 ?√ ?× 17.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之祸。萧墙,就是围墙。 ?√ ?× 18. 周代贵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在贵族中,女子称氏,男子称姓,这是因为氏是用来“别婚姻”的,而姓是用来“明贵贱”的,两者作用不同。 ?√ ?× 19.

小学班级经典诵读古诗词朗诵

古诗词趣谈 甲: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 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同学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 全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说说吗? 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全体:“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全体:“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全体:“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全体:“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全体:“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全体:“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全体:“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全体:“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全体:“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全体:“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全体:“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全体:“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全体:“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全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乙: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 全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全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全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甲: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 全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甲: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的《江雪》。

十首古诗词,尽展古人风雅生活

十首古诗词,尽展古人风雅生活 诗词精品集 品茗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茶清香怡人,能静心静神,一杯一盏间,尽是人生工夫在慢斟细品里,是一种闲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诗人隐居山野,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这样的生活,想想就羡慕呢! 焚香 《焚香》 明·高启 斜霏动远吹,暗馥留微火。 心事共成灰,窗间一翁坐。 曾几何时,燕居焚香,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带着一缕香的温馨渐行渐远。时至今日,藏香、品香、赏香,又已成为众多雅士的爱好。

听雨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听雨,那一声声,尽是离情,尽是思念。梦想中的江南应是烟雨迷蒙,烟雨缭绕,该有霏霏的雨,才有美丽的江南吧! 赏雪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赏雪,其实赏的是一种心情,雪用纯真的愿望接近心灵与身躯的距离,它是天地间不可缺少的精灵。望着片片雪花飞落,是怀乡,是思乡,抑或是与家人闲坐,都别有意趣。 望月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在诗歌中,望月的诗千千万。月亮早已被诗人们赋予了思念的涵意。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月与情感交相辉映,意境绝美,感情绝真。 酌酒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不可想像,如果没有酒,诗歌将失掉多少颜色。诗人在酒中,体会孤独、快乐、喜悦、悲伤。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赏花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文化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基本单元是数字,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规则是数学的基础。其实在虚拟世界和想象中也有空间和数量关系,同样也要符合数学规则。文学则是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形式,以语言文字的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文学的基本单元是文字,文字之间的关系和词法、语法规则便是文字的基础。其实,我借用一个打油诗来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我来自北京周口, 你来自云南元谋, 牵起你毛茸茸的小手, 爱情让我们学会了直立行走。 由此可见,数学与文学是永远分不开的。到底是谁帮了谁,我们是很难说清楚的。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数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也占有一定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二者到底有何联系呢?从中国古代对数学不重视到今天数学成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数学多少次想对文学说:“对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我还是没有改变,美丽的梦何时才能出现,亲爱的,好想再见你一面。”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相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结绳记事”的。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为了不忘记,就在一根绳子上挽一个疙瘩。大的事情就挽一个大疙瘩,小的事情就挽一个小疙瘩。一个疙瘩一件事。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现了:一个疙瘩一件事,事情多了就不好记忆了。特别是加疙瘩易、减疙瘩难。还有,时间长了就忘了。特别不方便。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黄帝的大臣----仓颉(jie)发现鸟兽在泥湿地上的爪印,使他有了创造象形文字的启示。可是,爪印也需要计数呀,于是仓颉就发明了数字。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国字很有意思,1代表个体,而3就表示多个个体的总和了!所以后来,老子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比如“木”字,一个“木”字是指一棵树,而两个“木”就成“林”,也就是双木成林的意思,而三个“木”字就成了“森”,就代表树木众多的意思。再比如“人”字,一个字表示有别于猿或类人猿,手脚有分工,又会说话,又能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而两个“人”字,就成了“从”字,是指二人同行,三个“人”字,就变成了“众”,指很多人的意思。 除了这中数量上的关系以外,有的字还与位置有关系。比如:“”(ji),意思就是带

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古代侠客的鞋履

古代侠客的鞋履 【侠客,一个在古老东方文明里我们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 本文撇开侠客的十八般武艺不论,仅从侠客的寻常服饰———脚下的 鞋履谈起。 在这些忠义之士的飒沓流星之间,我们似乎更容易接近历史上最真实的侠客。】 文四川/余淼 侠 客,一个在古老东方文明里我们永远无法 绕开的话题,在诗和舞的年代里,侠客的存在如同一抹流星,总是以肉眼所不能及的速度飞逝而去,然后留下千古绝响。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中国的侠客是义,也是忠。在乱世他们匡世救国,在盛世他们行侠仗义。杀戮对于他们而言,是老子所言的“不得已而用之的不详之器”,功名是“事了拂衣,从此深藏”的身外之物。 透过侠客身上传奇甚至是神秘的光环,我们看见的是在漫长历史岁月里近乎守恒的快意恩仇和侠肝义胆。 吴钩、胡缨、银鞍、白马,过去的我们总以为这就是侠客的全部,可是细想开去,却又总是在酣畅淋漓的畅快里,少了一些衣食住行的真实存在。毕竟侠客不止是古代传奇和 志怪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里, 身在庙堂之远的侠客们, 一转身便是整个真实存在的江湖。今日里我们撇开侠客的十八般武艺不论,仅从他们的寻常之物———脚下的鞋履谈起,在这些忠义之士的飒沓流星之间,我们似乎更容易接近历史中最真实存在的侠客。 关于侠客的由来,有许多说法,但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是孔子与墨子的说法。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庄子·天下篇》中有云:“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春秋战国的乱世纷争,百家争鸣是一种常态,墨家的兼爱和非攻,守住了整个时代的底线,而这种兼具了道德和正义的理念,自然不可能单靠能言巧辨。 墨家之徒为侠,似乎在侠客的源头便注入了道与义的内涵,天下的黎民苍生和手中的寸尺刀剑,在手掌之内合二为一。这种用武力来实现和平的手段,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武功,更需要的是内心的修炼。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于墨者而言便是一种侠客精神的象征,外在的苦行标示着自己所做之事,与功名利禄无关。同样是杀伐,在挥刀的那一刻,侠客心里装着的是大道与正义,而盗匪心里则藏着的是钱财。所以对于侠客而言,“裘褐为衣,跂蹻为服”既是自己的日常,也是内心的写照, 还是一种苦行的修炼。如果说,裘褐为衣还可以勉强将就, 但是跂蹻为服则当真需要的是决心和忍耐。 所谓的跂蹻是古时—种有跟的草鞋。跂同“屐”,蹻同“屩”。跂蹻这种有根的草鞋, -19-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元代剧作家______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明代剧作家________创作的传奇《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具中的《夜奔》一场至今仍在曲场经常上演。 3.《大雅堂乐府》是明代_______创作的杂剧,剧中写四个古代的风流遗事,表现了文人的雅兴和情调。 4.明代作家_______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 5.孟称舜的《_______》描写了崔护和叶茶儿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他关于婉丽风格的理论。6.延寿马和王十朋分别是南戏《_______》和《_______》中的人物。 7.明代剧作家_______《邯郸记》和《南柯记》都是借梦表现现实的黑暗的作品。 8.明代剧作家_______的“渔阳三弄”,借张建封、杨慎、杜默三人的遭遇,表现了对个性和自我的追求。 9.明代剧作家王衡的杂剧《_______》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 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二、简答 1.简述《梧桐雨》一剧的艺术成就。 2.简述梁辰鱼《烷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有什么样的基本特点? 4.《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有什么特点和局限? 5.举例谈谈《西游记》充满谐趣的艺术风格。 三、论述题(1,2题必选一题回答,3,4题必选一题回答,若二题都答,则只给前者判分。每题20分.共40分) 1.试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 2.以剧本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3.《水浒传》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举例分析《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 一、填空 1.纪君祥 2.李开先 3.汪道昆 4.沈璟 5.桃源三访 6.宦门子弟错立身荆钗记 7.汤显祖

古诗词趣谈

古诗词趣谈 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 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为什么突然对古诗词有了兴趣? 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同学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什么古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田。” 就这么两句古诗词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在这是什么意思。 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 太多啦! 能说说吗? 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没问题。 带“一”的。

“碧玉撞沉一树高”带“二”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带“三”的 “白发三千丈” 带“四”的 “四面荷花三面柳”带“五”的 “五月人倍忙” 带“六”的 “毕竟西湖六月中”带“七”的 “七月七日长生殿”带“八”的 “平林云鸟八窗秋”带“九”的 “疑是银河落九天”带“十”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带“百”的 “采得百花成蜜后”带“千”的

“千山鸟飞绝” 带“万”的 “万里长征人未还”(得意)怎么样?满意吗? 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太容易啦! 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太多啦 不错不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 “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送春朝(zhao)” 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天的《江雪》 怎么样?(得意洋洋的抬头挺胸)满意吗? 马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个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小菜一碟 写梅的。

2012中国十大名校排名

2012中国十大名校排名 1 清华大学 (建于1911年,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国家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 (建于1898年,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浙江大学 (成立于1897年,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 4 复旦大学 (成立于1905年,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中央部属高校) 5 上海交大 (创办于1896年,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母校国际知名大学,国内一流大学) 6 中国科技大学 (创办于1958年,全国唯一由中国科学院直属管理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百强高校,海外创新人才基地之一) 7 南京大学 (1902年,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国家重点大学,国务院/教育部第二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院校) 8 西安交通大学 (创办于1896年,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创建于1920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 10 中国人民大学 (创办于1937年,综合性国立大学,新中国创办最早的新式大学之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211工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211工程大学名单: 东北地区?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 海) 华北地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华东地区?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福州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 东) 华中地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 汉)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唐代 1. 调节官员进出口 2. 以礼致仕 3. 造成贫富悬殊 解释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宋王禹再《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唐代 调节官员进出口 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玄宗时,机构逐渐臃肿,国家机构职官总数为18805人,其中内官2620人,外郡县16185人。另一方面是通过“礼”,即道德手段,其主要方式是官员致仕。唐代要求官员年老致仕,形成礼法上的约束机制;同时提供诸多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致仕官员,唐代统治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尊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致仕荣耀、知止求退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唐初和盛唐以前,官员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情况比较正常,官员“进出口”大致平衡。 以礼致仕 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所以,“君以恩御臣,臣以义事君,贪以是息,而让以是作。”这种和谐融洽的君臣关系对巩固统治基础非常重要。唐初君臣关系比较融洽,得益于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如贞观二十年,长孙无忌要求解免太子太师之位,太宗不许。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坚持要求辞去职务,以地震请求逊位,高宗不许。永徽三年,以天下大旱上书请求辞职,高宗频降手诏,敦谕不允。君臣之间就这样反复请辞和回绝,显得客气有礼。 但这种自行申请、以礼致仕的制度,也给那些驽马恋栈的官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满八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率领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将皇帝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误称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弹劾,罚一季俸。“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这种情况任其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会导致群臣对君王纵容和姑息不按时致仕者的不满,同时也难免使君主对臣下产生猜忌。唐末杨复恭拒不接受致仕诏令,指使手下杀害来使,就是由执行致仕制度直接引发的君臣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对立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造成贫富悬殊 唐代致仕官员待遇优厚,造成官民之间极大的贫富悬殊。致仕官员从九品到一品,他们的土地收入和俸禄收入相当于一般丁男家庭的2.5到60倍和5.6到114倍(唐代丁男家庭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