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对跨文化企业来说,有效沟通是跨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在跨文化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合作者,一切活动都是在异文化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一般的管理活动相比,跨文化管理所遭遇的文化冲突更激烈、更深入。同理,与一般的沟通相比,跨文化沟通难度更大。沟通不当,轻则造成沟通无效,闹笑话;重则造成误解或关系恶化。沟通得当的话,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嫁接”优势。

跨文化沟通的可能结果

最近,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董林雪英(RosalieL.Tun g)博士在北京大学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上提出了跨文化沟通的四种可能结果:文化融合/多文化共存、文化同化、文化分隔、文化边缘化。

(一)文化融合

在文化融合或多文化共存时,人们觉得有必要保存他们自己的文化,同时他们也被主流文化的准则所吸引。把两种文化的精髓相结合应该说是跨文化沟通最为理想的一种形式。2001年

初,董博士在对500多个由北美

派往54个国家的人所做的调查

中,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为了

在国外有效地工作,他们必须把

两种文化的精髓相结合。

(二)文化边缘化

最无效的文化适应方式是文

化边缘化。来自少数文化的成员

既不被鼓励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

准则,也不被接纳加入主流文

化。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在企业

派驻国外的驻外经理人员中极少

出现。

(三)文化同化

少数文化的成员单方面去迎

合主流文化。在董博士最近对外

派与调回人员所做的研究中,许

多外派职员都把这视为一种与当

地人互动的有效方式。然而,外

派职员如果过分被所在国的文化

同化的话,他们就可能被指责为

“本土化”,而总部的人也就会

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们。在处理

国内差异时,来自少数文化的成

员很可能失去自己丰富文化传

统。

(四)文化分隔

少数文化的成员与主流文化

保持距离。例如,在国际环境

中,许多来自少数文化的外派职

员选择住在规定为外国人居住的

区域,很少与当地人接触。在处

理国内差异时,来自某一少数民

族的成员倾向于与来自相似文化

背景的人多接触。这种办法虽然

简单易行,但它既不能产生有效

的协作关系,也有悖于大部分公

司所提倡的包容政策。

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实施

前已述及,有效的跨文化沟

通的结果应当是文化融合。跨文

化企业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才能真正让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精

髓相融合。

(一)端正文化态度

文化态度是决定一位跨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跨文化企业中

管理、经营是否有效的关键。如

果一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不

熟悉或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点,往

往会由于文化冲突而影响跨文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与东道国

员工的和谐关系,从而加大管理

者与员工的社会、人际距离,影

响企业内部上下级的沟通与协作,

造成管理困难。跨文化管理者应认

识到文化差异不是用来使人沮丧

文/左慧玲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企业文化

2001年第8期中外管理导报?57

或局促不安的,而是另一种文化做事的方式。发生跨文化误解时,一定要放慢脚步来想想自己和对方的文化规则及滤镜。这样,你会渐渐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你也能因此抛开无力感,重新掌握自己的方向。

(二)语言沟通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民族语言同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交往的相通或相歧,往往是由不同文化的共同性或特异性所致。当对方不说我们的语言时,我们除了在口头表达时注意表达清楚、缓慢,尽量说简单句、多重复、多用主动语态之外,还可以借助非口头表达手段:如手势、示范、书面总结等,尽可能多用照片、图形、表格、幻灯片等。在和对方进行语言沟通时,要经常停顿,给他人以理解的时间,不要急于打破沉默,一开始如果不能肯定的话,要假定双方之间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完之后,不要认定他们理解了,先假定他们不理解,再检查其理解程度,例如,让他们将他们所理解的解释给你听。

(三)知己知彼

1、知己。即了解自己,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倾向性的简单行为,这些态度不仅帮助我们决定说什么,也有助于决定我们听取别人说什么。隐藏在内心的先入之见,是引起跨文化沟通诸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知己还包括去发现我们对世界其他部分进行描绘所得出的种种印象,即我们如何进行沟通。要想改进沟通,了解别人对我们的反映,我们就必须获得他人怎样感知我们的某些观念。如果对怎样表现自己,对个人的和文化的传统风格都有

着相当明确的了解,我们就能更好

地理解他人的反应,在从一种沟通

情景进入另一种沟通情景时就能

够在沟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

整。

2、知彼。即一方面学习、接近

对方的新文化,一方面善于“文化

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

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

的本土文化,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

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他

文化)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

够对他文化采取一种比较超然的

立场,而不是盲目地落入到另一种

文化俗套之中。据报载,许多跨国

公司的总裁把中国的《孙子兵法》、

《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烂熟,并能

熟练地运用到商业运作中去。此即

为“知彼”也。

(四)跨文化培训

一些西方管理专家提出,跨文

化培训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

在。跨文化企业应通过有效的培

训,培养目光长远、能适应多种不

同文化并具有积极的首创精神的

经理人员。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

有:文化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

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处理跨文化

冲突的技巧、地区环境模拟等。跨

文化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驻

海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促

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

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

定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内信息的

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

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

(五)文化适应和变革

经营者不仅存在着对东道国

的文化学习和适应问题,而且在很

多情况下为了达到自己的商业目

的可能会对东道国文化的某些方

面进行变革。在进行文化适应或变

革时,必须有如下几种考虑:

1、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

经营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适应当

地文化的问题,这是多方能够顺利

合作的前提,只有对不同文化引发

的问题达成共识,才能有效的开展

下一步工作。

2、要考虑到东道国对文化变

革的容忍程度或抗拒程度。不同文

化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程度的

排外情绪,对于不同文化的介入,

难免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经营者

对东道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如语

言、风俗习惯、重要集团的重大利

益等抵触情绪较大的方面,应采取

学习和适应的态度,而对一些抵触

情绪较小的领域,特别是消费者的

购买方式和员工的工作方式等等,

应通过渗透与引导,逐步使之朝有

利于本企业经营的方向变革。如肯

德基、麦当劳在全球卖出食品的同

时,也输出了本国的文化,都或多

或少地影响了东道国的饮食习

惯。

3、经营者还应对东道国文化

变化的方向、过程与速度有一个清

晰、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

适应东道国的文化,减少文化差异

对公司经营的影响程度,进而有的

放矢地对东道国的文化施加影

响。

(六)建设“合金”企业文化

在达到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

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

要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

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同时通过文化

的微妙诱导,使个体与集体相律

动,如同一群人随着音乐起舞而不

会相互碰撞。这样可以不断减少文

化摩擦,使得每个职员能够把自己

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

和宗旨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文化

变迁能力。

(作者单位系厦门华远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

58?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第8期

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由于各国的文化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无论是表层的语言、礼仪,还是中层次的建筑、饮食、礼仪或者处于核心层次的民族价值观、思维等等。这就决定我们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会遇到障碍和冲突,如何能有效地跨文化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存在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文化差异层面的有 1.价值取向.2.思维模式.3.社会规范;另外也取决于沟通双方是否有培养文化差异的意识。 具体来说,可以用文化维度这个概念对跨文化进行分析,它主要有以下5个维度: 第一维度,个人身份的认同,具体来说就可以分为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两大类。个人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有:1.关键单位是个人。个人主义文化重视个人自由。2.对物体空间和隐私有更高的要求。3.沟通倾向于直接、明确和个人化。4.商业看作是一种竞争性的交易。集体主义的特征有 1.关键的单位是集体。个人的行动和决策的起点是群体。2.空间和私隐都没有关系重要。3.沟通时直觉式的、复杂的和根据印象进行的。4.商业是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认为促成结果的是关系而不是合同。以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为例,美国文化是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色彩,中国文化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色彩。 第二维度,权威指数,指国家或社会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具体来说就是高权距离文化和低权距离文化。高权文化往往会导致沟通受到各种限制,因为高权力距离文化倾向于具有严格的层级权力文化结构,下级往上沟通会严重受阻,著名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描述的就是在高权距离文化的影响下,组织对外国工作者的排斥。相反,在低权力距离文化影响的组织中,有权力和没权力的人之间的距离更短,沟通可以向上进行叶可以向下进行,更倾向于扁平化、和更民主的层级结构。低权力距离文化正趋于发展的趋势。 第三维度,性别角色权利。具体来说就性别角色在事业、控制和权力的控制程度。 第四维度,对时间的态度,这侧重于区分对目标的长期投入或短期投入。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喜欢把经商比喻为“打猎”,日本则把经商比喻为“种植水稻”。这可以看出,美国侧重于短期投入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日本则侧重于长期的投资来获取长线的发展。 第五维度,对不确定性的指数。不确定性指数高的国家对含蓄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接受和容忍程度高,具体体现在法律发条的伸展度等地方。不确定性指数低的国家,对事物的要求高度精确,喜好制定严格的标准和法律。 在现实交流中,这五个维度往往不会单独出现,而是交叉混合,这也和文化的一体性和交融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的来说,我们常遇到跨文化沟通障碍有以下几种: 1.自我文化中心主义。这种障碍原因在于,在与人沟通时,习惯性的从自我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体系作标准来看待他人的行为。这种障碍通常会造成漠不关心距离,例如对沟通对方的要求(如特殊的节假日不工作)不加理睬;回避距离,例如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礼仪而回避与沟通对方的交流;蔑视距离,例如因不了解对方的宗教生活而对他的行为就行无理干预与批评。 2.文化霸权主义。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沟通双方的地位往往不平等。处于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题(1,2) Case Studies Case One Phil is my foreign teacher. He is very nice and friendly to me and he often asks us to have free talk in his apartment. One day, I decided to give Phil a gift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of his help in my oral English. I called him but the line was busy. So I went to Phil’s apartment directly. He opened the door looking surprised, but didn’t let me in. I stood in the corridor and said a few words of thanks, and gave my gift to him and left quietly with great disappointment and puzzlement.. How could he be so cold to me? All my gratitude and fondness of Phil seemed to have gone. .. Case Two I could never forget my experience of an oral exam with our American teacher Mary.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I

跨文化沟通特点探讨_黎永泰

收稿日期:2007-01-04 作者简介:黎永泰,男,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黎伟,男,博士,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跨文化沟通特点探讨 黎永泰,黎 伟 [四川大学,成都 610064]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特点;探讨 摘 要:跨文化沟通的特点是:文化的对接难度大;文化距离远近的不同使跨文化沟通的难度不同;习惯与传统的冲突大于理解的冲突;跨文化沟通的成本高于一般沟通的成本;跨文化沟通会造成文化休克现象;会造成双方文化的变异性;同时能全面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了解跨文化沟通的特点,有助于把握跨文化沟通的规律,增大跨文化沟通的自由度。 中图分类号:C 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7)06-0046-06 跨文化沟通是当今各个国家、各种企业、各种组织不可回避的一件大事。借助跨文化沟通,可以实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有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相互信任,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妥协、相互改变,寻求共性,找到文化由此达彼的桥梁,使沟通双方受益。了解跨文化沟通的要求,把握跨文化沟通的特点,非常重要。跨文化沟通有如下特点: 1.文化对接的难度很大 文化的对接是指沟通者和被沟通者在一个文化符号中获得一致的意义。只有实现文化对接,才有双方对一致意义的认同,从而达到理解和沟通。跨文化沟通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的。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的不同,各种文化体系均具有个性和特殊性,其文化中的精神体系、思维体系、 智慧体系、规范体系、组织体系、符号体系、编码体系和解码体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共享性差,认同性差,对接能力差,因而沟通中会发生种种障碍。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能够被用来在某些方面代表其他东西的任何物象,它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语言符号系统又是人类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符号,是可以并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符号。语言符号由音像和其代表意义的概念组成,人类用语言符号代表某种意义,语言符号根据一定规则的编码系统形成复杂的意义,语言沟通就是根据一定规则形成的解码系统,得知语言符号意义的过程。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沟通的主客体使用的符号系统、编码系统和解码系统是同一的,他们的沟通不会存在多大的障碍(当然并不是完全没有障碍)。在 · 46·哲学与文化

略论跨文化交流的实质

略论跨文化交流的实质 周永秀,陈月霞 (泰山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泰安271012) [摘要] 我们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我 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传递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建构着纷繁复杂的关系,同时也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身份。“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符号的创造和运用符号进行的创造。符号形成了文化文本、信息和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讲,跨文化交流就是解读不同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最大信息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文化传播力。 [关键词]符号;符号学;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文化传播力 1.引言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 Cassirer) 曾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人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符号学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世界里:人开始从符号的视角看世界。一般来说,事物的表现形态就是某种“符号”,人的认识活动就是认识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发展水平和价值实现都决定于他/她的符号能力。英国哲学家比尔利兹(Beardsley, M.C) 说:“从广义来说,符号学无疑是当代哲学及其它许多思想领域最核心的理论之一。”[3](78)所以,符号学被普遍视为跨学科的元科学。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在当今信息膨胀、全球化趋势加快之际,文化交流成了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世界各国纷纷构筑自己的文化城墙,提升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哈贝马斯认为,人是理性动物,是会说话的动物;理论与其说是认识对象世界和实现目的的手段,毋宁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取得意见一致的“一种交流行为的形式”(a form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符号学是研究各种类型化(非偶然的、非个人的)传达方式(patterned communication) 的理论。只有置于一定系统中的符号才具有明确的意义。譬如,学校的铃声在音质、长度和音量上可能和在其他情况下所听到的铃声没有任何区别,可是铃声符号却有不同的意义:正在上课时响起的铃声发出的是下课的命令,正在休息时发出的铃声传递的是结束休息的信息。[3](p.16) 因此说,分析、设计和改变符号的使用场景是确定符号意义、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统治手段之一。 2.跨文化交流的符号学视角 作为一切符号中的元符号,语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传播力和传播效度。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米德认为,语言本身无非是一个过程,一个个体通过语言唤起另一个个体的反应,同时也对另一个个体做出反应。人类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来代表行为姿态,学会用符号来思考和交流思想。[10](pp.68-69)哈贝马斯认为,符号化了的世界是通过人的主体际的交流形成的。“交流的经验,如这个名称所表露的,起源于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的关系,它 发生于通过语言建立起来的对稳定的意义和理解的主体际的框架中。” [10](p.77) 符号是符号学和符号分析的核心问题。著名符号学家皮尔士(C.S.Peirce)对符号的定义是:能够被

【良心出品】《跨文化沟通》作业评讲

《跨文化沟通》作业评讲 根据重庆电大制定的教学实施意见和本课程考试要求,为帮助同学们学习和跨文化沟通的理论知识、培养沟通能力和技巧,本课程的作业都采用主观性问题。下面就作业要求作一些简单提示提示内容来自重庆电大),供同学们完成作业时参考。 跨文化沟通作业(1)讲评 论述分析:请看下面的一段话,并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回答。 在奥地利工作的美国子公司人员有时误认为奥地利人不喜欢他们,因为奥地利人对他们总是一本正经。殊不知,奥地利人不象美国人那样随便,待人直呼其名。由于文化习俗不同,海外子公司人员之间产生误解在所难免。许多美国人不理解,为什么法国人和德国人午餐时喝酒?为什么许多欧洲人不愿意上夜班?为什么海外子公司要赞助企业内的职工委员会或向当地幼儿园教师捐款?对美国人来说,这些活动纯粹是浪费,但对于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来说,这些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在不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会由于以下两个因素而受到阻碍。 一、人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有句古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之所以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的文化,也是因为他们总是身处于自己的文化之中。由于从小受到特定文化的熏陶,使其认为在其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一种世人皆知的道理。当问起他所处的文化有何特征,有何优缺点时,从未接触过其他文化的人是回答不出来的。他们只能说,从来都是这样。并且,当遇到文化差异时,他们就会用自己认为正常的标准去判断,而对其他的文化标准大惑不解。 如果把其他的文化拿来做比较时,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不同。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也就无所谓进化。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无视其他文化的优势之处。因而也就不能从其他的文化吸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 二、对其他的文化认识不够。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对其他的文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时,也会对文化的融合造成障碍。如前所述,当外来文化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时就会被吸收。要想达到文化融合就要首先发现外来文化有无有利之处。如果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上发生扭曲,或者了解片面,就不能公正地判断其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如果一种优势文化被理解为对其有威胁,它很可能就会被拒之门外。 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审视其他的文化就不会很全面。所以在理解其他文化时应该换个角度,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去理解,并且要对其他文化采取一种超然独立的立场,给与足够的重视认识。 问题: 1、为什么会存在文化差异? 2、文化差异对于沟通有何影响?

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 内容:权力距离与不确定性规避 提纲 1.权力距离 (1).提问同学们,在中国teacher我们叫什么,老师说的话我们听不听,指出因为我们的权利不同,引出什么是权力距离。 (2).在讲权力距离的同时,介绍权力距离指数,介绍不同权利指数下,国家的层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介绍中国文化中的权力距离,并举见到老师时称呼不同的例子进行比较中国、美国文化中的权力距离差别。 (4).举联想与IBM企业的例子,分析中国企业及员工对待权力距离的态度与美国企业及员工对待权力距离的态度差别并且进行比较。 (5).讲法国的德雷弗斯案件,让大家举一个表现权利距离的例子,讨论并分析权利距离存在的客观原因,进行提问。 2.不确定性规避 (1)介绍什么是不确定性规避,并介绍高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人们的特点。 (2)指出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在不同领域表现不同,举例(1)(2)将中、美进行比较。 (3)举例(3)(4)将日本和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进行比较。 三、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有大小之分,它的大小可以用指数PDI(power distance index )来表示。可以根据上级决策的方式(民主还是专制)、上下级发生冲突时下级的恐惧心理等因素来确定权力距离指数。各国家的权力指数:中国80 沙特80 印尼78 香港68 日本54 美国40 法国68 德国40 韩国60。其中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

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小。 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权力距离,从奴隶社会时期的奴隶主与奴隶就是最早的权力距离的表现,演变成后来的地主与农民,都有阶级差别,存在权力距离关系,一直到现在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层级差别关系,如春秋时期的孔孟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一直到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在家听父母的话,不顶嘴,在工作中,听从老板的话,老板上司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学校尊敬师长,讲究的都是社会秩序和之间的距离。 案例分析: (1)我有一个高中同学,见老师后行了一个90度的大礼,在班会上老师表扬了她,并倡导我们向她学习,以后要尊敬师长。 美国学生见了老师都是像朋友一样直呼其名,或者是叫Ms,Mr等,叫的很是随意。 (2)联想和IBM 中国联想作为一个老牌企业,是由中科院计算机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发展为股权所有公司,到如今已经收购了IBM,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其中它的管理理念与中国权力距离大的文化背景相吻合。 IBM根植于美国,体现美国的企业文化,权力距离较小,追求上下级的地位对等,信息对等。 他们对于权力距离的概念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的信息传播方式,领导风格。联想企业中“唯上”现象普遍存在,领导者的意志代表公司的发展方向,有相对明显的“等级制”组织架构,信息是自上而下传达,领导风格略显独断。而IBM组织架构更加扁平,企业内部信息流动对等,员工提出建议与上层协商,领导者领导企业是与员工协作。 (3)法国德雷弗斯案件 一个法国的下级军官德雷福斯被错判间谍流放魔鬼岛,素有民主传统的法兰西民族不能坐视正义和真理被强权扼杀,举行了抗议和示威游行,军队甚至酝酿进行暴动。“德雷福斯案件”掀起了法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政治大风浪,几乎使法国走到了内战的边缘,政府总理引咎辞职,新内阁迫于民众的压力最终为德雷福斯冤案平反。

跨文化沟通论文-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及其消除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跨文化沟通》课程考核论文 论文题目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及其消除 学生姓名余华芳学号1351201414437 专业工商管理所在分校石柱电大 指导教师(签名) 课程论文考核成绩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2014年11月3日

目录 1.论文摘要………………………………………………………………(1 )2.论文正文………………………………………………………………(2 )3.参考文献………………………………………………………………(3 )5.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4 )

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及其消除 导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加入WTO,跨文化管理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因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角逐,表面上是资本、技术、商品和劳务间的竞争,其背后则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协调和融合。跨文化沟通作为跨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管理界的重视。 一、跨文化沟通的内涵和意义 (一)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概念 “沟通”一词来源于英语的“Communication",是传递思想并让对方理解的意思,更具体地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它的表达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同文化背景)的沟通过程主要包括发送者、信息、渠道、接受者、译码、理解、反馈和噪音等要素和环节。跨文化沟通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群体及组织之间的沟通,也有使用交叉文化沟通或超越文化沟通等术语。 (二)文化与沟通的关系 荷兰跨文化研究学者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程序”,即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历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正是此程序才将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人类群体得以相互区分开来,而这个共同心理程序的核心就是共有的价值观。与跨文化沟通有关的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性。即文化不是一种个体行为或个体特征,而是生活在该群体中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和特征。 2、习得性。群体文化不是其每个成员生来就有的,而是其成员不断向群体其他成员和环境学习的结果。 3、差异性和同一性。文化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类历史演进中的条件和过程存在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文化的同一性则反映了人类一般的生理特征和他们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般需要。 4、层次性。即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其成员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有些方面是其文化的核心,有些方面则是较次要的。 5、稳定性与变迁性。文化的稳定性是指文化是由数千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而成的,它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不变性。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对跨文化企业来说,有效沟通是跨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在跨文化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合作者,一切活动都是在异文化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一般的管理活动相比,跨文化管理所遭遇的文化冲突更激烈、更深入。同理,与一般的沟通相比,跨文化沟通难度更大。沟通不当,轻则造成沟通无效,闹笑话;重则造成误解或关系恶化。沟通得当的话,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嫁接”优势。 跨文化沟通的可能结果 最近,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董林雪英(RosalieL.Tun g)博士在北京大学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上提出了跨文化沟通的四种可能结果:文化融合/多文化共存、文化同化、文化分隔、文化边缘化。 (一)文化融合 在文化融合或多文化共存时,人们觉得有必要保存他们自己的文化,同时他们也被主流文化的准则所吸引。把两种文化的精髓相结合应该说是跨文化沟通最为理想的一种形式。2001年 初,董博士在对500多个由北美 派往54个国家的人所做的调查 中,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为了 在国外有效地工作,他们必须把 两种文化的精髓相结合。 (二)文化边缘化 最无效的文化适应方式是文 化边缘化。来自少数文化的成员 既不被鼓励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 准则,也不被接纳加入主流文 化。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在企业 派驻国外的驻外经理人员中极少 出现。 (三)文化同化 少数文化的成员单方面去迎 合主流文化。在董博士最近对外 派与调回人员所做的研究中,许 多外派职员都把这视为一种与当 地人互动的有效方式。然而,外 派职员如果过分被所在国的文化 同化的话,他们就可能被指责为 “本土化”,而总部的人也就会 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们。在处理 国内差异时,来自少数文化的成 员很可能失去自己丰富文化传 统。 (四)文化分隔 少数文化的成员与主流文化 保持距离。例如,在国际环境 中,许多来自少数文化的外派职 员选择住在规定为外国人居住的 区域,很少与当地人接触。在处 理国内差异时,来自某一少数民 族的成员倾向于与来自相似文化 背景的人多接触。这种办法虽然 简单易行,但它既不能产生有效 的协作关系,也有悖于大部分公 司所提倡的包容政策。 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实施 前已述及,有效的跨文化沟 通的结果应当是文化融合。跨文 化企业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才能真正让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精 髓相融合。 (一)端正文化态度 文化态度是决定一位跨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跨文化企业中 管理、经营是否有效的关键。如 果一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不 熟悉或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点,往 往会由于文化冲突而影响跨文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与东道国 员工的和谐关系,从而加大管理 者与员工的社会、人际距离,影 响企业内部上下级的沟通与协作, 造成管理困难。跨文化管理者应认 识到文化差异不是用来使人沮丧 文/左慧玲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企业文化 2001年第8期中外管理导报?57

企业文化-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企业国际化的蓬勃发展,然而,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碰到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本文分析了跨文化研究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以帮助跨国企业减少文化冲突,实现其预期目标。 关键词:国际化跨文化研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大量的外资企业来我国投资建厂,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外资企业有20多万家。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其经营领域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以此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利用更为广阔丰富的生产资源,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一大批国内企业蜚声国际,令世人瞩目。 据统计,我国在境外有投资企业6000多家,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而且,还有一大批其他国内企业正准备加入国际经营行业。然而,跨国经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绝非易事。因为要面对的是一个拥有诸多差异的经营环境,这些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环境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 如果一个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不考虑文化差异,而一味地照搬、照抄在自己国内的做法,其结果将是致命的。所以跨国企业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了解所投资国的文化差异,实施跨文化管理,完善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体制。 跨文化管理在企业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跨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效地协同不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管理顾问公司罗兰?贝格曾对我国50家国际化大企业跨国经营进行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受访企业认为,东道国语言和文化是海外经营区位选择中最次要的因素,这一结果十分令人担忧。他们觉得文化和外国市场的知识不是很重要,只要其产品好,什么地方都能卖,这种认识一般发生在企业国际化的初始阶段。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只要有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制度,国外经营生产过程就能顺利进行。这充分说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制度只是外在约束,而文化才是内在影响。 当制度没有形成文化形态时,其成本自然就会很高。而当制度形成文化形态时,员工就会在一种文化环境里自觉工作,制度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制度不能代替文化发挥作用,而文化可以部分代替制度发挥作用。 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按照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G?Hofstede 教授的观点,文化是同一环境中生活的人的“共同心理程序”。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 文化作为一系列观念、习俗、规X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它有自身的特性和运行规律。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就有不同的文化,正如哲学家帕斯卡在其《思想录》中所说的那样:“在比利牛斯山这边是真理的东西,在比利牛斯山那边就成了谬误。” 企业管理中的文化 美国学者戴维?A?利克斯曾指出:“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认为,国际企业其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

跨文化商务谈判技巧

跨文化商务谈判技巧

————————————————————————————————作者: ————————————————————————————————日期: ?

跨文化商务谈判技巧 班级 专业 教学系 指导老师 跨文化商务谈判技巧

【摘要】 现今的社会中,商务谈判的对象遍布全球各地,因为文化的不同导致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能够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衡量一个成功谈判者的重要指标,本文对不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进行了阐述,认为克服文化障碍,应本着包容、接受异文化的心,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淡化文化之间的差异,全力营造适合双方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跨文化商务谈判的成功。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谈判、文化差异、谈判技巧 一、引言 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磋商活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着国际经贸的日益频繁而增多,并且跨文化商务谈判技巧也在随着变化。Ghauri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的传达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最终导致谈判的破裂。因此,研究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和谈判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反面: (一)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商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谋求一致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构建信息方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谈判双方还可以通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一、概述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观察一个文化的角度:交流与语言、自我意识与空间、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时间与时间意识、季节观念、各种人际关系、价值观与规范、信仰与态度、思维过程与学习、工作习惯与实践等。理解一个文化系统,可以考察研究的系统:亲属系统、教育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协会系统、卫生保健系统,娱乐系统等。所谓跨文化沟通,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生的:即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接受者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员。 二、跨文化沟通的研究内容 跨文化沟通研究主要有三个内容:其一是沟通;其二是文化及其对沟通的影响;其三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沟通:沟通是复杂的过程,给出它的唯一定义是困难的。对沟通的定义基本 上可分为两派,一派将沟通描述为一个人有意地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 另一派定义为某一个体发出刺激物以调整其他个体的行为的过程。这两种意义都假定发出信息者是有意的。另有人认为,即使发出信息者是无意识的,信息也可能影响对方,从而构成沟通。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就将沟通定义为人们相互影响的所有过程。还有一种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沟通,认为沟通是与一切有意义的情境相关的过程。萨姆瓦等人对沟通的定义是:一种双边的、影

响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信息源)有意向地将信息编码并通过一定渠 道传递给意向所指的另一方(接受者),以期唤起特定的反应或行为。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意向所指的信息接受者感受到信息的传递,赋予信息以意义,并受其 影响做出反应。 2.文化及其对沟通的影响:文化是复杂的人类生活现象,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是宠杂多样,据说有数百种。对于文化,大致可以这样来把握:人类的非本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都可以称为文化。有人把文化分为三类,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可称作对文化的形态学意义的描述,但对文化的实际分类要复杂得多。文化的最本质的方面表现为它是活动、行为,人们有时注意人类活动和行为的凝结物,也还是为了把握活动、行为本身。例如房屋,为什么中国的房子讲究平面扩展,有龙的文饰,中国人赋予它什意义,等等。文化定义的广泛性,使人在思想上准确把握它有一定困难。大多数人都认为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赋义方法、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空观念、社会角色的认定、宇宙观、财富观等,都属文化范畴。如果将文化的基本点放在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方式上,也可以从人的活动和行为过程的角度把握文化,大致包括人们感知事物的方式、对信息和事物赋予意义的方式、确定注意对象的方式、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实施目的计划的方式、反思与评估行为后果的方式。在《跨文化沟通》一书中,萨姆瓦等提出了6项把握文化的参照点,即世界观、行为取向、时间取向、人性取向、自我感知、社会组织。这6项参照点对于把较空泛抽象的文化概念具体化很有意义。文化对沟通有重大影响,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沟通的8个要素中,渠道属沟通的物理工具,文化对其作用不大,其他各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在编码、赋予信息以意义、解码,以及是否可以发出、接受、

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及策略

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双学位课程“管理沟通”结课论文 题目: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及策略 姓名:杨英龙 学号:PB09206265 专业:材料物理 班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跨文化的统统变得越来越频繁,如何很好地避免和解决跨文化沟通问题所造成的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很多组织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的跨文化沟通的含义,以及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并分析了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策略和技巧。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才会使企业和组织打破枷锁,获得新的机遇和活力。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障碍、策略

目录 内容摘要·······················································(I) 1、跨文化沟通的含义 (1) 2、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1) 2.1、认知因素 (1) 2.2、价值观 (2) 2.3、语言因素 (2) 2.4、非语言因素 (3) 3、影响跨文化沟通的主要因素 (3) 3.1、感知 (3) 3.2、成见 (3) 3.3、缺乏共感 (4) 3.4、种族中心主义 (4) 4、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策略分析 (5) 4.1、合理预期,识别文化差异 (5) 4.2、发展共感,理解对方文化 (5) 4.3、求同存异,弱化文化冲突 (5) 4.4、取长补短、坚持开放心态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1、跨文化沟通的含义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国际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具体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如通过经商、婚姻、遣使、求学、传教等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互相碰撞、相互接触,从中互相学习,彼此融合,从而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跨文化沟通主要包含三个要素跨文化沟通发生的前提是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过程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是获取对方的理解。 跨文化沟通特点:在传统的跨文化沟通中,面对面的沟通较多,通常是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下进行,包含了直接、丰富的沟通线索(声音、非语言信号、语言、即时反馈)等。随着以计算机为媒体的沟通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网络进行跨文化沟通成为可能,可以在不同时空进行,且沟通线索减少,只有直接性这一特点保留下来。 2、跨文化沟通障碍 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差异性,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感知、价值观、规范、信仰和心态带入沟通过程。文化的异同性是影响跨文化沟通的关键因素,从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 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这种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方式加以理解。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沟通时可能遭遇“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又称为“文化震荡”或“文化冲突”。“文化休克”必然造成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2.1、认知因素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在交流信息时,常常会在认知层面上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的认知因素主要有:(1)类我效应:从沟通的角度来说,即人们不管文化、情景如何,总是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似的思维与行为。这种常常以自己的文化规范和标准作为参照系,去评估另一种文化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做法非常普遍。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2)沟通主体无意识的先入为主:通常,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习得定型观念,形成认知。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使歧视性的大众传播媒介,极易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产生先入效应和晕轮效应,使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存在成见和错

跨文化交际相关案例分析

材料: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 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 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 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阿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 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是由 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正是因为这样,加 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 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 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问题2:民族中心主义。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而美国学生的直呼其名和与老师争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这是出于民族中心 主义而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准确的概括所形成的“文化成见”的影响。 解决2:尊重不同文化,这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美国学生如 此表现并不像王兰所认为的那样不尊重老师,而是在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的“独

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论文

跨文化交流中冲突的产生与解决 经过8周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学习,我学到很多东西,也感悟到了关于跨文化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图书馆借阅过的书上了解到跨文化的冲突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及产生原因。各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即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据我自己的了解,我觉得一国文化在其他国家不同宗教信仰下发展时势必会引起习惯、认知、语言、价值的冲突,这个冲突涉及到两国的文化差异,就叫做跨文化冲突。 首先我想先举一个例子: 3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徐波先生做客中欧,徐波先生以一段世博会介绍短片揭开他演讲的序幕。他首先举例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世博会作为世界三大盛事(奥运会、世界杯)之一,在场馆建设、活动组织等方面临着诸多跨文化之间的冲突:譬如参展方和组织者的利益冲突,一方关注能否能够按期开馆,而另一方则关注良好的回报;譬如思维方式的冲突,一方注重系统分析,另一方注重数据、定量、逻辑分析;譬如表达方式的冲突,一方含蓄,一方直接;譬如行为模式的差异,一方注重灵活性,另一方则严格程序;譬如价值取向的

差异,一方讲究集体合作,愿意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权益,一方则喜欢标新立异,维护个人权利;譬如体制文化的差异,一方是“举国体制”,另一方是PPP模式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因而,一方在接待时讲究职位大小,而另一方则看谁出钱多礼遇谁。随后徐波重点谈了“软”(文化)的机制,各方的默契,包括所有发生的问题都在指导委员会平台上化解,接受不同文化的约定,不把有争议的问题----譬如领土争端、意识形态等放到世博会上。徐波先生又介绍了一些解决跨文化冲突的策略,第一是大家庭文化的融合策略;第二是逻辑推理,以理服人;第三是追随世博主流文化的策略(学习策略)。徐波先生还以自己的经验谈了解决跨文化冲突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要掌握对话技巧;熟悉业务,有公信力;善于洞察,有人格魅力;不仅懂外语,还要懂世界。在演讲最后,徐波先生强调:上海世博会将接待192个国家,50个国际组织,这是上海世博会赢得成功的前提,要举办这一届成功的世博会,需要赢得参展方和观众的心,前提就是要懂得对方的文化,学会与他们沟通,遇到问题能够妥善处理。“我们虽然不是来自一个共同的国家,但我们是可以沟通的,我们方法很多,理论也很多,归根到底就是让大家意识到世博会这件事情是共赢的关系,多赢的关系。”在精彩演讲之后,中欧的党员及在校学生踊跃提问,徐波先生对此进行了一一解答,同时也将论坛的气氛推至了最高潮。由此我们可以粗略的知道跨文化的冲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与科学的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际学选读》John Condon&Fathi Yousef 《跨文化交际学入门》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Richard Porter 8 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规定、语言、空间的组织与 利用、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 Porter&Samovar 3 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语言过程(语言、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对于空间的使用)Michael Argyle 心理学家6 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行为准则、家庭和同事的关系、做事的动力和动机、思想观念。

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名词解释: 1.emotional culture: A culture in which emotions are expressed openly and naturally. 2.diffuse(分散的)culture: A culture in which public space and private space are similar in size and individuals guard their public space carefully, because entry into public space affords entry into private space as well. 3.ascription(归属)culture: A culture in which status is attributed based on who or what a person is. 4.GLOBE(Glob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ffectiveness): Amulti-country study and evaluation of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leadership behaviors among more than 17,000 managers from 825 organizations in 62 countries. 5.polycentric(多中心的)predisposition(倾向): A philosophy(原理) of management whereby(借以) strategic decisions are tailored to suit the cultures of the countries where the MNC operates. 6.regiocentric predisposition: A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whereby the firm tries to blend(混合) its own interests with those of its subsidiaries(附属物) on a regional basis. 7.globalization imperative: A belief that one worldwide approach to doing business is the key to both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8.family culture: A culture that is characterized(以……为特征) by a strong emphasis on hierarchy(等级制度) and orientation(方位、定位) to the person. 9.Eiffel Tower culture: A cultur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emphasis on hierarchy and orientation to the task. 10.token(象征性的) group: A group in which all members but one have the same background, such as a group of Japanese retailers(零售商) and a British attorney.(律师) 11.groupthink(集体考虑): Social conformity and pressures on individual members of a group to conform and reach consensus.(共识) 12.upward communication: The transfer of meaning from subordinate(下级)to superior.(上级) 13.personal distance: In communicating, the physical distance used for talking with family and close friends. 14.polychronic time schedule: A time schedule in which people tend to do several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and place higher value on personal involvement than on getting things done on time. 15.negotiation(协商、谈判): Bargaining with one or more parties for the purpose of arriving at a solution acceptable to all. 简答题: 一、Hofstede’s Culture Dimensions: Hofstede’s massive study continues to be a focal point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The four now-well-known dimensions that Hofstede examined were (1) power distance,(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