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目录

防控乙肝,刻不容缓!------------------------------3 乙肝是什么?--------------------------------------4 乙肝有哪些症状?----------------------------------5 乙肝的危害----------------------------------------6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8 哪些人是乙肝高危人群?----------------------------9 教你看懂乙肝五项检查化验单-----------------------10 如何预防乙肝-------------------------------------11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13 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要一劳永逸-----------------------15 接种乙肝疫苗,到底安全吗?-----------------------16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有哪些?-------------------------18 关爱特殊人群反对乙肝歧视------------------------20

防控乙肝,刻不容缓!

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

在我国,85%~90%的肝癌都与乙肝有关。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可导致肝癌的病毒之一,它会反复对肝细胞进行破坏,从而增加肝细胞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同时还会促进细胞癌变。还有些乙肝患者缺乏科学的防病、治病知识,患病后依然不注意饮食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导致肝炎慢慢发展成肝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肝炎病毒防控机制起步较晚,乙肝的防控意识及条件相对滞后,所以导致其感染呈全国性流行。而在乙肝患者中,每年又有2%~3%发生了癌变。数据显示,乙肝患者患上肝癌的风险比常人高出100~150倍。乙肝病毒正在一步步把我国推向肝癌的重灾区,防控乙肝刻不容缓!

乙肝是什么?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细胞引起的肝细胞炎症、坏死。肝细胞炎症、坏死逐渐累积,并逐渐形成肝纤维化,最终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也有的患者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现急剧加重,表现为重症肝炎、肝衰竭症状。

乙肝有哪些症状?

乙肝的早期症状非常隐蔽,但是人体的一些微妙变化可以传递病变的信息,只要及时把握这些早期信号,一般乙肝患者再患乙肝数月后便会出现这一些症状。现在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乙肝的早期症状表现:

乙肝的危害

第一,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酸(DNA)病毒,这种病毒不同于一般的致病细菌,它有着一层质地坚硬的外核,这种外核对病毒本身有着保护作用,它可以在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下生存,生命力极其顽强,在常温下可以生存六个月,20度时可以存活15年。

它可以随着病人排出体外的各种体液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在病人尿液,唾液,乳汁,羊水,月经,阴道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肝炎病毒,标志物表面抗原,正常人接触这些分泌物,通过血液或溃疡面极易感染。

第二,乙肝具有难治愈性。现在肝炎药品市场药品繁多,但是真正治愈肝病的特效药很少,治疗肝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规范治疗。

第三,乙肝具有恶变性。统计资料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有31.6%-60.1%转化成慢性肝炎,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将恶化成肝硬化,肝腹水,16.5%-51.1%的肝硬化患者将癌变,得了肝癌等于走到了生命的边缘。

第四,乙肝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经过调查许多肝病患者,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有乙肝病史的家庭内得病概率比普通家庭多25.2%,我国患乙肝的幼儿中有22-50%的母体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的垂直传染成为攻克肝炎的

一项世界性难题。

第五,乙肝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当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外界条件成熟,可突然爆发,而且具有不可抑制性。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1.乙肝病毒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播:

血液和血制品。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目前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筛查,经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乙肝感染已较少发生。

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接触微量血液:共用牙刷或刮须刀;共用或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针具来纹身、纹眉、扎耳环孔、修足或注射毒品;重复使用医疗器械、针头、针筒;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

母婴。我国慢性乙肝主要来自母婴传播,新生儿感染后90%成为慢性携带者。分为宫内、分娩时、分娩后传播,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传播。

性传播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唾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病毒,所以可通过性交等传染对方。

2.乙肝一般不会通过以下方式来传播:

共用餐具;蚊虫叮咬;一般生活接触;打喷嚏或咳嗽;拥抱和礼节性亲吻;母乳喂养。

哪些人是乙肝高危人群?

对乙肝病毒无抵抗力、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感染多与血液传染有关,也与日常生活暴露有关。

乙肝高危人群包括:

1)接受输血及血制品者,尤其是血友病患者;

2)注射(尤其是静脉注射)吸毒者;

3)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

4)有过外科手术或其他创伤性行为的人(包括美容,口腔手术等)

5)酗酒成瘾者,乙型肝炎家庭内接触者,尤其配偶;

6)有不正当性行为或同性恋者;

7)乙肝孕妇所生婴儿等。

8)此外,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处理血或血制品者,其的发病率也较高。

教你看懂乙肝五项检查化验单

乙型肝炎五项检查作为健康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拿到化验单后如何判断检查结果是否正常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常见乙肝血清学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如何预防乙肝

一、搞好卫生工作: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蚊子、臭虫、跳蚤等吸血的节肢动物也可能传播乙肝,应该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勤晒被褥,避免乙肝细菌的传染。

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尽量一个人使用自己的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等,养成饭前便后、出入公共场所(公交车、医院、超市等)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三、远离易感染场所: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乙肝病毒污染,如浴池、剃刀、文眉、修脚等均可传染乙肝病毒;同时一些不正规的医疗诊所,对于针剂、器皿、器械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亦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四、注射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新生儿或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是016,(即:0: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注射第一针;1: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注射第二针;6:第一针注射后6个月,即半岁时注射第三针)。

五、输血、血液制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无偿献血成为一种新的乐于助人的方式,在献血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场所,确保医疗用品的卫生,防止病毒输入人体;对于献血工作者来说,要随时检查职业献血员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乙

肝感染标志或者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不能去献血的。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由于乙肝疫苗的问世和广泛接种以及对乙肝传播途径和阻断措施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已为我们预防控制乙肝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乙肝已成为完全可以预防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我国现有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病人,其中绝大多数(60%~80%)源于垂直传染,主要是母婴传播,大多又是围产期感染。围产期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成为乙肝病原携带者和慢性乙肝的比例高达90%,5岁以内儿童该比率为25%~30%,而青少年和成年人仅5%~10%。所以,及时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还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成人中的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

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要尽可能接种乙肝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要一劳永逸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查二对半,若抗一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抗一HBs 滴度。若抗一HBs滴度最高值仅为10~100mIU/m1,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1次;抗一HBs滴度最高值为101~1000mIU/ml时,应于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抗一HBs;若抗一HBs 在1001~10000mIU/ml时,应在2~4年内复测;当抗一HBs 大于10000mIU/ml时,可在4~6年内复测;当发现抗一HBs 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复种,复种仍按初种的剂量和时间方案进行。

还有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一HBs,但仍患了肝炎,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它发生变异后,可变成新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体,原来体内的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免疫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

总之,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劳永逸的。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一HBs滴度,并根据抗一HBs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阈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抗一HBs 滴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接种乙肝疫苗,到底安全吗?

专家认为,在最近有关乙肝疫苗致死事件的报道中,对疫苗不良反应的恐惧被非理性地放大了。

中国接种乙肝疫苗以来出现过零星的疑似不良反应病例,这些报告散见于各中文医学期刊之中。这些病例的临床症状多样化,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人体几乎所有的系统。

有研究者认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疫苗制备时使用溴化钠有关,然而,不同工艺生产出的乙肝疫苗也有类似的不良反应报告。因而,许多事件的发生现在被认为是巧合,而不是真正的不良反应。

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在1600万左右,这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四万多人出生,每个小时有超过1500名孩子出生。就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要求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因为医学研究显示,出生24小时接种乙肝疫苗的保护率明显高于24小时之后接种。

恰恰,新生儿24小时内的死亡率又是最高的。新生儿时期——出生28天以内的孩子——又是死亡率特别高的时期,在中国约为千分之七。这其中又有大约70%的死亡出现在孩子出生一周之内。

因而,在接种疫苗和新生儿死亡之间会出现偶合关系。也就是说时间上存在先后顺序,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世卫

组织驻中国代表处计划免疫项目负责人兰斯表示,世卫组织对中国部分地区疫苗接种率下降的情况“非常担忧”,因为目前包含在中国计划免疫里的传染性疾病仍然对儿童构成重大威胁。

他重申,2013年底的康泰乙肝疫苗事件中,疫苗本身并不是导致婴儿死亡的原因,而中国因为接种乙肝疫苗导致的偶合反应死亡概率并不比其他国家要高。

兰斯表示,世卫组织认可中国对疫苗安全情况的调查,并对中国国产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有信心”。世卫组织会定期评估中国的相关部门,而中国的审批及监督制度一直是符合国际标准的。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有哪些?

1、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小儿,6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2、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疾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

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3、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

4、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

5、过敏性体质和孕妇不宜乙肝疫苗接种。

6、空腹饥饿时不宜预防接种。

关爱特殊人群反对乙肝歧视

虽然“关爱肝病患者,消除乙肝歧视”的口号各地喊了很多年,但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由乙肝引发的“乙肝歧视”现象在我国仍十分普遍,特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学和就业时遭受歧视的现象尤为严重。乙肝歧视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导致“乙肝歧视”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乙肝缺乏一个科学的认识,对乙肝的误解和恐惧导致了“乙肝歧视”问题的愈演愈烈。乙肝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首先除了本手册前文中提及的三种传播途径,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乙肝有另外的传播途径。成年人接触乙肝病毒引起发病的可能极小,至于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玩耍、谈话、看书等等,更不会被传染上乙肝病毒。

其次,乙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通常意义上,人们会错误地认为慢性乙肝患病日久,就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肝病三部曲。实际上病毒性肝炎约有l0%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肝炎,而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有50%可发展成肝硬化。

近年来对“乙肝歧视”现象的报道,应当说多数报道都客观公正地从维护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的视角进行了解析

和反思。请记住,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需要我们真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八期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2014年7月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韩家跃时间:2014年7月26日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患者症状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这时可用杨.氏.乙.肝.方。 2、消化道症状:肝脏的炎症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消化不彻底,在小肠内大量的堆积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1]

3、肝区疼痛: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肝区疼痛是乙肝患者症状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5、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乙肝患者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 1、血液传播 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等血制品或其它血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残疾预防核心知识

残疾预防核心知识 一、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 1.有计划怀孕,避免大龄生育。 2.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 3.主动接受婚前保健服务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4.不偏食,补叶酸,科学补碘,合理控制体重。 5.防止孕早期感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6.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 7.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 8.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定期参加健康体检。 二、着力防控疾病致残 1.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 2.坚持运动,吃动平衡,避免超重肥胖。 3.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4.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 5.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6.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远离传染源,及时全程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7.保持心情愉悦,与他人和谐相处,发现心理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8.及时就医,遵从医嘱,规范治疗。

三、努力减少伤害致残 1.照看好儿童,防止溺水、跌倒、坠落等伤害。 2.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减少老年跌倒。 3.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 4.购买正规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5.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6.学习避险、逃生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7.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科学处理损伤。 四、显著改善康复服务状况 1.尽早开展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2.树立信心,坚持系统康复训练。 3.科学适配辅具,提高生活质量。 4.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走出家门。 5.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 6.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 7.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肝炎的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3.02.25 活动地点:大红沟卫生院 活动形式: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肝炎的防治 组织者:甘春生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农牧民接受健康教育人数:30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12种150份 活动内容: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流行面广的传染性 疾病。目前病毒性肝炎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在目前已被确认的5种主要型别的肝炎中,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或者共用生活用具等也可传播。预防措施 甲、戊型肝炎 1)饮用水管理:自来水要按规程消毒,井水也要定期消毒,不喝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2)粪便管理:甲肝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与一份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用3%—5%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 3)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提倡分餐制,共用餐具要消毒,不要生食贝壳类水产。 4)疫苗接种:对易感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特效预防。 乙、丙、丁型肝炎预防措施 1、防止血源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拔牙、耳垂穿孔、纹身等。医生、护士打针要一人一管一消毒。 2、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3、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和理发器具。 4、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凡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人中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丙、丁型肝炎无疫苗特效预防 活动总结及评价: 1、活动开展顺利,较完整、圆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人员都能积极参与,接受教育、重视健康。 3、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4、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知识 5、促进了我院宣传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填表人:把玉财负责人:甘春生填表时间:2013.02.25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75号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已经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17年7月1日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发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各种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个人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的丧失或者异常,防止全部或者部分丧失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康复,是指在残疾发生后综合运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心理和辅助器具等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减轻功能障碍,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 第三条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支持和帮助其融入社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有关工作。 第五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依法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第六条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从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第七条社会各界应当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公益宣传。 国家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捐助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兴建相关公益设施。 第八条国家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高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流行性乙肝防治知识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

乙肝防治常识

乙肝防治常识 对艾滋病人人民谈虎变色,但人们对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性认识却不足,由此导致对乙肝的传染不够警惕。有人说“乙肝不会死人呀”。其实不然,每年中国死于与乙肝有关的疾病人数要高出死于艾滋病的成千上万。乙肝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全国死于原发性肝癌的超过十万,死于肝硬化的就远远不止十万。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基本相同,但中国是乙肝高发区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带艾滋病的人数相对很少。而且乙肝病毒的感染力比艾滋病毒要强一百倍,使乙肝的预防更紧迫性。幸运的是,不像艾滋病,乙肝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得到预防。下面是关于乙肝的一些常识。 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一种引起肝在发炎的疾病,这种炎症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肝硬化,增加发生肝癌的危险。在中国,人口中近百分之六十感染过乙肝病毒。大约90%到95%的成年人能在感染后六个月内康复,从而不会再被感染。当然验血还能显示出他们曾感染乙肝病毒。大约5%至10%的成年人和25%至90%五岁以下儿童在感染乙肝病毒六个月后,体内还不活病毒,他们为慢性患者,通常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能将病毒传给他人。日前美国大约有一百多万慢性乙肝病人。而中国则有一亿二千多万,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乙肝有那些症状? 多数乙肝病毒的急性患者通常没任何症状,或只有一些轻微的像感冒一样的反应,无食欲、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肌肉或关节以及低热,大约25%至30%人会注意到小便发黑,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甚至轻微便血。少数会有严重的症状,有可能会在染病后短期内死于极度肝衰竭。

乙肝是如何传染的? 乙肝病毒通过接触病毒的体液传染的,如唾液、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月经)。因此,任何接触过带菌者血液或体液的人都有被感染的危险。乙肝最通常的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其它传播途径包括接触被带病毒血液沾染过的锋利物体。如纹身、扎耳环洞、针灸和病人合用剃须刀或牙刷,被病人咬过的口香糖以及输入被染过病毒的血液。大约30%至40%的病人不知道如何被感染的。这个病毒能在体外干燥的表面至少七天,而且比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力强一百倍,艾滋病毒通常不通过唾液传染,但乙肝可以。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定期口腔保健,因此有牙病,包括牙龈发炎出血,增加了口腔(包括接吻)传染乙肝的机会。 高危人群包括: 毒品注射; 学生病人和血液透析病人; 接触输血者; 和病人生活一起的人; 携带病毒孕妇生下的孩子; 与病毒携带者有性接触的人; 犯人; 有许多性伴的人; 进入乙肝高发区的人; 从事需要接触血液工作的人(医生、护士);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中国是乙肝高发区,加上该病毒强劲的感染力,以及最近性观念开放,人口流动性增加都是极大地提高了感染乙肝的机会,你周围至少十分之一

残疾预防知识手册

残疾预防知识手册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1、什么是残疾预防? 因为疾病和伤害可以预防,那么残疾同样可以预防。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2、残疾离我们有多远 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有些人存在着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障碍、听说障碍、精神情感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等。2006年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1名残疾人。人的~生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可能导致残疾的因素,有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则是客观的必然。前者如遗传、发育缺陷、意外伤害、疾病、环境和行为因素致残:后者则主要由于人口老龄化后生理功能衰退而导致功能障碍。但不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措施,当今全球仍未解决预防残疾的全部问题,国际上残疾人比例通常达到10%~15%。随着工业化和城 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增加了残疾发生的风险。 残疾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残疾人。残疾的发生率在各国只有高低之分,没有有无之分。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的致残风险,因此说残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残疾预防需“从我做起”。 3.为什么说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是可防可控的

人类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残疾,但可以防止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利用现有的技术就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到控制或使其延迟发生。 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后,有致残作用的四种传染性疾病 (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减少了这些疾病所导致的残疾在儿童中的发生率;我国也在不断减少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导致的残疾:提倡优生优育,可以减少先天残疾的发生;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康复,90%能够达到生活自理,避免或减轻残疾:脑瘫儿童如能早期干预,半数患儿可显着改善功能;开展康复医疗,加强残疾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工作,也能使大量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减轻残疾造成的功能障碍。因此说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是可控可防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4、我国采取了哪些残疾预防的措施?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残疾预防工作。 第一项措施是制定了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了要开展残疾预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领导,宣传、普及优生优育和预防残疾的知识,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制定法律、法规,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戒毒法》、《道路交通法》中都有预防残疾的相关内容。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赵会兀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含量成正比关 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F 降到19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日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 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日性者性

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勺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 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 44.62 %的 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目录 防控乙肝,刻不容缓!------------------------------3 乙肝是什么?--------------------------------------4 乙肝有哪些症状?----------------------------------5 乙肝的危害----------------------------------------6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8 哪些人是乙肝高危人群?----------------------------9 教你看懂乙肝五项检查化验单-----------------------10 如何预防乙肝-------------------------------------11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13 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要一劳永逸-----------------------15 接种乙肝疫苗,到底安全吗?-----------------------16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有哪些?-------------------------18 关爱特殊人群反对乙肝歧视------------------------20

防控乙肝,刻不容缓! 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 在我国,85%~90%的肝癌都与乙肝有关。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可导致肝癌的病毒之一,它会反复对肝细胞进行破坏,从而增加肝细胞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同时还会促进细胞癌变。还有些乙肝患者缺乏科学的防病、治病知识,患病后依然不注意饮食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导致肝炎慢慢发展成肝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肝炎病毒防控机制起步较晚,乙肝的防控意识及条件相对滞后,所以导致其感染呈全国性流行。而在乙肝患者中,每年又有2%~3%发生了癌变。数据显示,乙肝患者患上肝癌的风险比常人高出100~150倍。乙肝病毒正在一步步把我国推向肝癌的重灾区,防控乙肝刻不容缓!

全国残疾预防日的活动总结

全国残疾预防日的活动总结 全国残疾预防日的活动总结篇一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精神卫生防治意识,加快精神卫生防治事业发展,同时为精神疾病康复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推动我市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市精神卫生防治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精防办)举办了以“预防残疾,从我做起”“重视精神健康,享受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大型义诊及精神卫生健康知识宣讲活动。 上午9时许,义诊活动在“悠然工坊”康复机构门前举行,活动开始工作人员为往来的群众发放了大量精神卫生知识方面的手册及材料,让更多的人了解懂得如何预防精神问题的发生,随着时间推移,在义诊台前的人数络绎不绝并井然有序的排起了长队,义诊医生仔细的询问每一名前来问诊百姓的个人情况,并耐心的为其解答问题,需要住院观察的及时告知就诊者,让每一名前来问诊的百姓都有所收获,义诊医生不辞辛劳的付出也得到了大量问诊百姓的真挚感谢。上午活动结束时,据不完全统计工作人员共发放了280余分宣传材料,接待义诊人数达85余人次。 下午1:30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在市精防办三楼培训室召开,活动邀请到了来自各个社区的70余名患者及家属,首先市精防办孙丽霞主任对前来听课的所有患者及家属表示了亲切慰问,

此次健康防范知识宣讲,市精防办邀请到了XX市政安消防宣传中心的王教官为特殊人群普及消防安全意识,以及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所需采取的应对策略。讲座活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及好评,使到场的每一名听众都受益良多。 最后,市精防办向前来参加知识讲座的70余位患者及家属逐一发放了爱心礼物,温暖了这些特殊人群的内心。本次“全国残疾预防日”活动的圆满举办,使得这些特殊人群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的康复之路充满信心。 全国残疾预防日的活动总结篇二 为了活跃全区残疾人文化生活,动员引导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结合我区残疾人实际情况,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全国残疾人文化活动周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有的放矢 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周活动,对于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让残疾人走出家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各街、镇领导高度重视,把此项活动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部署安排各社区、村走访调查、收集各类

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点

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点 1.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目前保守估计,全球估计已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有3.5亿以上的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慢性乙型肝炎性疾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因此,它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也是最严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它可造成慢性肝病,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极高。 2.地理分布 乙型肝炎在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流行。在这些区域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就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有8%–10%的成年人口受到慢性感染。乙型肝炎引致的肝癌是该区域男性癌症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是女性的一种主要癌症。 亚马逊和中东欧南部地区亦为慢性感染高发区。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估计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西欧和北美有不到1%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 3.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与血液直接接触或与受感染者的精子和阴道分泌物接触而在人际传播。传播途径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相同,但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毒强50至100倍。不同于艾滋病毒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

成感染。 4.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传播途径为: 4.1围产期(分娩时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4.2幼儿期感染(通过与受感染的家人密切接触而受隐性感染) 4.3不安全注射方法 4.4不安全输血 4.5未加保护的性接触 在许多发达国家(如在西欧和北美),传播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模式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中发生的感染大多是通过性活动和注射器共用而在青年人中传播。乙型肝炎是影响卫生工作者的具有传染性的一大职业危害。 乙型肝炎病毒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通常不可能在工作场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90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5.症状 多数人在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造成一些人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6.什么人面临慢性疾病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受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幼儿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残疾预防知识手册

残疾预防知识手册 1.什么是残疾预防? 因为疾病和伤害可以预防,那么残疾同样可以预防。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2.我们身边主要的致残原因有哪些? 我们身边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 残疾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导致先天性残疾的常见原因有近亲婚育,遗传因素,子宫内发育缺陷,父母吸毒、吸烟、嗜酒等不良行为,妊娠期患某些疾病、服用不当药物,生产中胎儿缺氧、损伤等。后天性残疾也称获得性残疾,导致后天性残疾的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等;意外伤害可以导致残疾,如交通事故、工伤、辐射和其他伤害。 3.怎样预防疾病致残? 人类所患疾病通常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传染性疾病有:脊髓灰质炎即小儿

麻痹症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可引起肌肉萎缩、肢体畸形;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影响脑功能,引起失语、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精神失常等;沙眼也是一种传染病,可以影响视力,重者致盲;还有许多传染性疾病如麻风病、麻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都可能致残。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主要措施是:锻炼身体,加强营养,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免受传染病的侵袭。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三个重要环节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的容易导致残疾的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可导致偏瘫、糖尿病可致视力残疾和截肢、帕金森病导致身体运动障碍,还有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导致智力下降。预防非传染性疾病致残,首先要树立爱护身体的意识,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此外还要有合理科学的健康饮食,保证每天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摄取低热量、低盐、低糖饮食;坚持每天适量地运动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戒掉烟酒、毒品,改掉药物依赖等不良行为;如身体感到不适或有症状出现时,应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和康复;遵医嘱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的监测;按时合理服用药物,避免并发症和残疾的出现。 4.怎样避免家庭意外事故致残? 在家庭中发生意外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惨痛例子有很多,关键是人们常常疏忽了一些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在家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慢性乙肝介绍

慢性乙肝介绍 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是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表现在肝部的是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而较为严重的患者会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等,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慢性乙肝潜伏期一般是3-6个月,这个的长短与受传染的途径及感染病毒多少与人体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即使是在潜伏期,血液的检查还是可以查出来的。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乙肝,大家可以去做乙肝两对半的检查,是可以查出来的。 在感染乙肝的初期,也会出现腹胀、腹痛或腹泻等,还会出现尿黄,这时候检查应该先排除肝病,然后再考虑是否是乙肝。 常常胃痛的人也要注意了,因为肝上面的问题也可能会导致胃不舒服,常常感觉胃痛、吐酸水或苦水,也要提高警惕。 慢性乙肝传染吗 慢性乙肝是会传染的,慢性乙肝患者身体所携带的乙肝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它主要通过母婴、血液、体液等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最重要的途径,我国就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导致的。 生活中的一些接触也会传播乙肝病毒,这也是在一些地方乙肝患者遭受排挤的主要原因,因为密切的生活接触会导致乙肝病毒通过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传播到健康者的身上,在亲密的生活中难免会有这些体液的接触,所以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另外,性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因为性过程中也会有体液的传播。同时接吻等也会传播乙肝病毒,尤其是最里面有粘膜破损,就会被传播乙肝病毒。 除了这些直接接触的传播以外,在医疗过程中,一些手术器材、针管等,如果携带乙肝病毒,都可能传播给下一个接触的人,这些传播方式都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慢性乙肝能治好吗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差别较大。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通常为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4岁以下,在托幼机构,小学校及部队中发病率较高,且可发生大的流行;如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水中养殖的贝壳类动物食品,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是不会传染}。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 条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75号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已经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17年7月1日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发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各种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个人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的丧失或者异常,防止全部或者部分丧失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康复,是指在残疾发生后综合运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心理和辅助器具等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减轻功能障碍,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 第三条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支持和帮助其融入社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有关工作。 第五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依法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第六条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从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第七条社会各界应当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公益宣传。 国家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捐助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兴建相关公益设施。 第八条国家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高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乙肝知识讲座

乙肝知识讲座 对付肝炎,预防乃上上策。有不少孩子患上了肝炎,可他们的爸爸妈妈竟然毫无察觉,直至病情“原形毕露”才想到上医院,既贻误了治疗时机,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 发现肝炎征兆并不难,只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它的“蛛丝马迹”。 1、看精神 多留意孩子的精神状况是否良好。如果原先一直顽皮、活泼、好动,突然变得懒得活动,经常疲倦,想睡觉,这就要引起重视了。 2、看食欲 观察孩子的食欲是否正常。需要和过去进行比较,看他最近吃饭香不香,饭量是否下降了,如果一见到肉或闻到油腻味就呕吐,那就要特别当心了。 3、看面色 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白眼球)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4、看大小便 孩子时常腹泻,大便不成形,颜色变浅,变得像白陶土一样;或者小便呈深黄色,看上去像浓茶水一样,有时尿液沾在衣服上,会留有黄色的痕迹……这些都是黄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 5、看上腹部是否疼痛 孩子患有肝炎,肝脏发生肿大时,会表现出右上腹有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疼痛感在夜间尤为严重。个别肝炎患儿会表现为脾脏肿大,并伴有脾区疼痛,常用手自觉不自觉地按抚上腹部。发现孩子有捂肚子的动作,细心的妈妈就要详细问问孩子“哪里疼”,还要亲自动手摸摸,确定疼痛的部位。

乙肝治疗的五个错误观点 一、小三阳,可以不治疗 错误。不管是大、小三阳,只要肝功能不正常且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就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反之,如果肝功能正常,近期可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必须要定期复查。 二、查乙肝就是查乙肝两对半 错误。查乙肝在医院检查要查三样东西:即肝功能、乙肝全套、做B 超。 三、抗病毒治疗就是干扰素治疗 错误。在对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中,主要有干扰素、核苷类两类药物。 四、治愈后检查不需要复查乙肝全套 错误。治疗后,宣布有疗效时,部分患者可能在随后几个月出现复发,所以要定期复查乙肝全套和肝功能。 五、肝功能正常就可以不管了 错误。在大小三阳中,如果DNA是阳性,肝功能正常,可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一定要定期复查(最好3-6个月)。 中年人须防肝病上身 目前从临床上观察,有很多的肝病和饮食也密切相关。首先,长期酗酒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其次,经常吃油炸食品也可使肝病特别是肝癌的发生率增加33%。据悉,有些肝病如肝癌,其早期症状就比较隐蔽,只是有全身乏力的感觉,不易被发现,但一旦发病后,就病情凶险,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案例:正值中年,在商界比拼多年,现供职于瑞安某企业的钟先生,由于工作需要,平时应酬较多,生活缺乏规律。近日,由于周身乏力,食欲不好,经诊断不幸患上肝病。 案例分析:既往有肝炎病史或肝功能指标不健康以及酗酒、疲劳、经常吃油炸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最容易患上慢性肝病。另外,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