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介绍及诊疗解答

脉象介绍及诊疗解答
脉象介绍及诊疗解答

诊脉

一般来说,手指对脉搏的感觉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心脏搏动的强度、速率和节律。这是引起脉搏强弱、快慢、节律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2.血管壁的弹性和紧张度。这是引起脉搏软硬变化的主要因素。血管弹性好、紧张度低,

那么脉搏就柔和;而血管弹性差、紧张度高,那么脉搏就僵硬。

3.动脉中血液的充盈程度。这是影响脉搏粗细的主要因素。血液充足,则脉搏形状就粗大;

血液不足,则脉管不能充分扩张,脉搏就细小。

4.血液对血管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是由心脏搏动的力量、血液的充盈度以及血流的速度

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冲击力大,则脉搏就容易触及;冲击力小,则脉搏需要重按才能触及。

5.血液粘滞度大小。这是造成脉搏通畅程度变换的主要因素,血液粘滞度大,则血液流动

时受到的阻力大,血液速度缓慢而涩滞‘血液粘滞度小,则血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小,血流速度快的流畅。

为什么要把“寸口”分为三个部分来分别诊察呢?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上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包括了人体头面五官、横隔膜以上的胸腔以及其中的脏器(如心、肺),中焦包括了人体横隔膜以下到脐以上的上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如脾、胃、肝胆),下焦则包括了人体脐以下的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如肾、膀胱、大肠、小肠)。寸关尺正好和人体的三焦相对应,寸部位置最高,能反应上焦的情况,尺部位置最低,能反映下焦的情况,而关部位置居中,能反映中焦的情况。

浮脉:

中医对浮脉的描述为“如水漂木”指手指感觉到的脉象就像漂在水上的木头,一是脉象表浅,轻按就能感觉到,二是重按脉象反而减弱。所以中医称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是表证(外邪侵犯人体肌肤表,人体正气外出亢邪,在肌肤表发生争斗而产生恶寒发热等症状的,称为表证。)的主要脉象。表证为什么会出现浮脉呢?表证是人体正气和外来邪气在肌肤表发生争斗而产生的一种症候,正气外出抗邪,势必鼓动脉管,从而形成浮脉。

沉脉

沉脉正好与浮脉相反,浮脉是浮在肌肤表的一种脉象,而沉脉则是需要重按才能触摸到的一种脉象。浮脉与沉脉反映了脉象位置的深浅,距肌肤浅的为浮脉,距肌肤深的为沉脉。脉的位置深浅往往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人体肌肉的厚薄。肌肉厚者往往脉位较深,肌肉薄则脉位较浅;二是人体气对脉的鼓动作用。这就好比吹气球,气足的话,脉管就膨胀的大,就容易摸到,从而表现为浮脉;气亏则脉管瘦瘪,脉象深藏于内而表现为沉脉。沉脉多见于两种情况:一是元气亏耗,无力鼓动脉管而引起,这种沉脉常常沉而无力。另一种情况是邪气深入于脏腑,人体正气聚集在体内以抗击邪气,或是正气被邪气围困,不能外出到肌表,这也会导致气对脉管的鼓动作用减弱,从而出现脉沉。但这种沉脉由于元气没有亏耗,所以脉位虽沉,但是脉的搏动力量往往还较强,还可以和元气亏耗所引起的沉脉相区别。

迟脉

迟脉,是指脉搏跳动缓慢,每分钟低于60次的一种脉象。脉的快慢,取决于心跳的快慢。心跳的快慢和寒、热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可以使心跳加快,而寒则可以使心跳变慢。所以尺脉主要是寒症的表现。寒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外寒,也就是外界的寒邪侵犯人体引起的疾病,如关节、胃脘的冷痛等;二是内寒,这主要是人体元阳亏耗,不能正常温煦机

体而产生的疾病,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等。

数脉

数,就是快的意思,数脉也就是脉搏跳动过快,每分钟高于120次的一种脉象。数脉所住的疾病主要是热证。热证和寒症一样,也有内外的区别,外感热邪或火热内生都会表现出数脉。

洪脉

洪是什么意思?洪水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可以用“波涛汹涌、冲墙倒壁”这八个字来形容脉象,足可见这种脉象给人的感觉是极度有冲击力的。洪脉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击力,和脉管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产生的压力差有关,压力差越大,脉象的冲击感就越强。所以当体内邪热极度亢盛,引起心脏收缩过于强烈,就会在脉象上表现为洪脉。

细脉

脉形细小,称为细脉。逆可以试着把手指按在绷紧的丝线上,这种感觉就是细脉的特征。细脉的产生主要和气、血两个因素有关,气可以鼓动脉管,血可以充盈脉管,这两者的充足程度最终决定脉的粗细形状。所以细脉主要是体内气血亏耗在脉象上的一种反映。

滑脉

滑就是指圆滑流利,中医形容滑脉“如珠走盘”,意思就是象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中滚动一样,丝毫没有阻滞和羁绊。脉象圆滑流利,往往是体内气血充足、往来流利的一种表现,所以正常人出现滑脉并不一定是病态。女性还有一种特殊状态下会出现滑脉,那就是怀孕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燥电视上或小说上看到的“喜脉”。这是因为女性在妊娠时期要给胎儿提供营养,体内的气血会异常充盛,同时气血在体内的循环也会加快,所以在脉象上表现为滑脉。除了妇女妊娠以及正常人会出现滑脉,滑脉还是痰饮病的主要脉象。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痰饮的特性是湿浊粘滑,这个特性反映在脉象上就是滑脉!

弦脉

中医形容弦脉“如按琴弦”,从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看出,弦脉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脉管具有一定的紧张度和绷紧感,这才能产生“如按琴弦”的感觉;二是脉象在形态上比细脉要粗略,而且有一定的力度。所以弦脉往往不是体内的气血亏耗所引起。从这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弦脉的产生往往是血管收缩的一种表现。那什么原因会导致血管产生收缩呢?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交感——肾上腺系统是引起血管收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体在某种紧急条件下(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创伤、疼痛、寒冷刺激、失血等),交感——肾上腺系统就会被调动起来,使血管产生收缩。我们再来看中医兑弦脉的认识,中医认为弦脉是肝气郁结、疼痛或是疟疾的主要脉象。肝气郁结是情绪抑郁或紧张导致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人体红细胞的破坏,加上疼痛,这三者不就是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和血管收缩的条件吗?

紧脉

紧脉脉形如按紧绷的绳索。紧脉和弦脉类似,都是血管收缩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脉形,但紧脉在血管收缩程度伤要超过弦脉。从琴弦和绳索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紧脉在脉的形状上要比弦脉更粗大,在力度上更胜弦脉,甚至可以感到脉搏在指下有左右弹手的感觉。紧脉的形成机理和弦脉相似,多见于寒邪侵犯人体。如果结合前面的浮脉或沉脉,就可以判断寒邪所在的位置。如脉象紧而兼浮,那么就说明这个寒邪在肌肤表;如脉象紧而兼沉,则说明寒邪已

经深入脏腑。另外,剧烈的疼痛也会出现紧脉,他的形成也是因为人体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引起的血管收缩。

长脉

脉的长度超过三个手指所按的部位的,中医称为长脉,长脉是体内气血有余的表现,所以常见于体质健壮之人。如果脉象长而兼弦那又常是肝火过旺的表现。

短脉

短脉和长脉相反。就是指脉的长度不能充盈寸关尺三部。三个手指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如果寸部不能满指或是尺部不能满指,这种脉象称为短脉。短是一种不足的表现,如果是寸部不能满指,则说明心肺精气不足(因为寸部对应的是心脏和肺脏),如果是尺部不能满指,则表明肾脏精气亏损(因为尺部对应的是肾脏)。此外,如果体内有痰浊或淤血阻滞经络,气血不能正常流通,也会出现短脉,这就需要结合全身其他症状加以鉴别和区分。

弱脉

弱脉就是软弱无力的意思,中医把沉而无力的脉象称为“弱脉”。脉象无力,当然是人体脏腑气血亏损的表现。脉搏力量的大小和心脏搏动的力度、脉管中血液的充盈度、气兑血液的推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脉象弱,是人体内元阳、气血亏耗的一种外在反映。

孮脉

孮是葱的古称,中医形容孮脉“如按葱管”。葱管的特性就是“中空”,所以孮脉的特征也就是“中空”。怎么理解,脉象的“中空”呢?那就是轻按可以摸到脉,重按也可以摸到脉,唯独中等力度下却感到脉象空空如也,中医把它形容成葱管,是不是很形象?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血急剧减少,不能充盈血管,而血管却仍然维持有一定的容积和紧张度,所以表现出“中空”的特征,常见于急性失血或大吐、大泻导致津液大量丢失等疾病。

结脉

脉搏跳动过程中出现有规律性的停跳,停跳间隔时间较长,称为代脉,往往是心脏室性早搏所引起。由于心室过早搏动后会有一个完整的代偿间隙,所以表现为停跳有规律,间隔时间长。代脉在中医上的意义类似于结脉,也是心脏所藏的精气亏耗所引起。

以上是疾病状态下常见的脉象,基本上都还具有胃、神、根三个特性。若果脉象失去了胃、根、神三个特性,那就意味着人体胃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生命易经垂危,这个时候,疾病往往已经难以治疗了。这种没有胃根神的脉象,中医称“真脏脉”。亦称怪脉、死脉、绝脉。也叫七绝脉。

釜沸脉

釜是煮东西用的锅子,沸是沸腾的意思,釜沸的意思就是锅子中沸腾的水。脉象和沸腾的水一样,可以说是脉搏极浅,几乎是浮在皮肤之上,按之无根,脉跳极快,不能数清楚脉搏次数,此起彼伏,这种脉象多出现在临死之前。

鱼翔脉

鱼的活动一般是通过尾部的摆动来实现的,所以鱼翔脉的具体表现就是脉搏浮在皮肤表面,头部固定而尾部摇摆不定,就像鱼在水中游动一样。出现这种脉象,往往说明体内阳气耗竭。

虾游脉

虾在水中游动有一个特点,他能产生一种弹跳,因此,虾犹脉是指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跳跃指下,并伴有躁动不安的迹象的一种脉象。虾游脉的出现,意味着大肠精气耗竭。

屋漏脉

破屋漏雨往往是一滴滴下,良久再来一滴,既缓慢又无冲击力。屋漏脉就好比破屋漏雨,脉搏极慢而无力,许久才搏动一下,这种脉象多见于胃气将绝。

雀啄脉

脉在筋肉之间,脉搏的跳动就像麻雀啄食一样,一会儿急来三五下,一会儿又停止不来,脉搏来止无定数,这种脉象是脾气将绝的表现。

解索脉

脉在筋肉之间,脉搏跳动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时密时疏,散乱无序,就像是解乱绳一样,这种脉象是肾气衰竭的表现。

弹石脉

脉位较沉,脉象极硬,劈劈弹指,就像是按在坚硬的岩石之上,毫无柔和软缓的迹象,这种脉象多见于肾气将绝之候。

清朝名医程钟龄在他的【医学心语】中总结11条不可发汗的禁忌证:

脐之左右上下有动气者不可发汗;脉沉咽燥,病已入里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少阴证,但厥无汗者不可发汗;少阴中寒不可发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尺脉弱者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伤寒病在少阳不可发汗;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不可发汗。

探究和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凡正气不足(如阴、阳、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亏耗)的患者都应该慎用汗法。如果非用汗法不可的,一定要在扶正的基础上选择发汗和缓的药物,以免加重对正气的损伤。第二: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的疾病,如果邪易经入里或是进入到半表半里的层次,那就不能再用汗法。

十四经脉的特点

1、手太阴肺经:本经联系肺、大肠、胃、气管、鼻、上肢内侧等处,故有病时可出现腹痛、

肠鸣、腹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手臂内侧前缘疼痛、掌心发热等症候。因与大肠表里联络,故可治疗痔疮,大便有血等大肠疾病。

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联系大肠、肺、下排牙齿、鼻、人迎、颈、上肢外侧等处,故有病

可出现腹痛、肠鸣、腹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下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上肢外侧疼痛、肿痛或寒冷等症候。

3、足阳明胃经:本经联系胃、脾、上排牙齿、乳房、咽喉、胸、膝等处,故有病可出现肠

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易有饥饿感或口角歪斜、咽喉肿痛、鼻易出血;有时还可有乳房、胸部、膝盖等部位疼痛,甚或发热、狂躁等。主要治疗肠胃,头面,口牙齿,眼及发热等病。

4、足太阴脾经:本经联系脾、胃、心、舌、咽喉及膝、大腿内侧等处、故有病时可出现胃

痛、腹胀、进食作呕、嗳气、大便稀溏、身体困重乏力、黄疸、舌根强痛、大腿股膝内

侧肿胀、发冷等症候。因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故还可治疗生殖和泌尿系统疾病。

5、手少阴心经:本经联系心、小肠、肺、咽喉、眼、上肢前臂内侧及手掌等处,故有病时,

可有心痛,咽干,口渴,白眼珠发黄,胁痛,前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候。可治疗心胸疾病和神志方面的疾病。

6、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联系小肠,心,咽,胃,眼,耳内,面颊等处,故有病时,可见下

腹痛,腰脊痛并放散至阴囊睾丸痛,耳聋,白眼珠发黄,面颊肿胀,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候。常可用以治疗头面,五官,神志或发热等病候。

7、足太阳膀胱经:联系膀胱,肾,头项,脑,眼,鼻,颈项,背,腰,臀部等处,故有病

时,可见癫狂,疟疾,遗尿,小便不通畅,眼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出血,头痛,颈项,腰,背,臀部以及下肢后侧等部位发生疼痛等症候。

8、足少阴肾经:联系肾,膀胱,肝,肺,心,喉,舌根,下肢内后侧等处,有病时可见咳

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腰痛,水肿,便秘,腹泻,腰脊或大腿内后侧痛,软弱乏力,足心热等症候。

9、手厥阴心包经:联系心包络与上、中、下三焦,并经腋窝至上肢内侧和手掌。故有病时,

可有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腋窝肿胀,臂肘痉挛,掌心发热等病症。

10、手少阳三焦经:联系上、中、下三焦,心包,耳内,眼外角,面颊及肩,背肘外

侧等处。有病时可有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畅,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眼外角痛,面颊肿胀,或耳后,肩,肘部外侧疼痛等症候。

11、足少阳胆经:联系胆,肝,外生殖器,眼外角,头面,颊部,眼外角痛,头侧及面

颊痛,疟疾,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大腿及下肢外侧痛,或足外侧发热等症候。

12、足厥阴肝经:联系肝,胆,胃,膈、脾,眼,外阴部及小腹,胸胁等处。生病时可

见有腰痛,胸满,呕吐,遗尿,小便不畅,疝气或少腹肿痛等病症。

引起阴阳气血变化的关键是掌后高骨。手太阴脉在尺内的运行,犹如水在大江中流,与体内血脉是一致的。至关部,由于掌后高骨的阻挡,经脉从深部出于浅部,血脉忽然变细,所以血流发生了变化。其力量大、阳气足者可以上关,其阴气多而力较小者留于尺内。要冲过关部,到达寸部以上,是阳气最足的部分。所以,寸部的阴阳气血与心肺部之阴阳气血相当,关部的阴阳气血与肝、脾、胆、胃部之阴阳气血相当,尺部的阴阳气血与肾部的阴阳气血相当。

从指下能分清正常脉象,到辨别各种疾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其理论指导仍然是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理论。例如:立春前后一月中,肝中阳气初生,脉当微弦缓而时沉时浮,不弦为肝气不足,弦多为肝气太过,胃气虚;不浮为肝阳不足,不沉为肝血肾水不足。肝气初生,总与震卦一阳二阴之生发相应,气血渐渐入于大经。肝在五行为木,在六气为风。木不足则生发弱。沉取为阴脉必阴盛为病。沉取为阳脉必阳郁为病。木太过为生发太过。浮取为阴脉,为风痰为病;浮取为阳脉为肝风为患。若外邪作祟,必有外证可寻。病本已知,参以望、闻、问的症状,就可分清标本缓急而施治。由此可以明白,每月之脉的阴阳有上限和下限,突破上限为太过,不及下限为不及。总之,读破脉书,仍当以指下所辨之阴阳、与当时令之阴阳相合。

指下究竟怎样辨别阴脉与阳脉呢?来与去也。无论寸、关、尺何部与浮、中、沉何位,皆宜按与举比之。按为去,为阴;举为来,为阳。按盛举弱必为阴;按弱举盛必为阳。警如浮脉在肤,按之盛,举而不鼓指,为阴脉,必内气不足,虽有外证,不可单纯发汗。若按之稍弱,举反而鼓指,为阳脉,有外证当发汗,驱邪外散。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

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 (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 脉、24 脉、27 脉或28 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26种脉象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

中医脉象之长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长脉的介绍 长脉亦是具有单因素的一个脉象,它的特点是脉体长。长脉见于古籍亦很早,尽管早期没有记载它的指征,但《内经》、《难经》中是屡屡提及的,说明它是一个重要常见的脉,博粹堂中医介绍。 在《内经》提到季节脉时已见到长脉的一些端倪,例如在《索问·平人气象论》上说:“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日肝平,……如循长竿,日肝病……”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日弦,……”《难经·第五难》的提法亦大致相同,当然这种说法还不能与弦脉完全分开,正式提出长脉在《内经》上亦不少,例如:“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肺脉搏坚而长……,肝脉搏坚而长,……胃脉搏坚而长……,脾脉搏坚而长……,肾脉搏坚而长……”(《素问,脉要精馓论》)。在《难经》上有“……然牢而长者,肝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难经·第四难》)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长;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难经-第七难》)。按此文亦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但阙三阴经之文。又如:“诊病若闭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难经-第十七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难经·第二十难》) 《内经》、《难经》虽然没有正式提出长脉脉形,但一些联系和沦述亦给后人以启发,因而迢迢、长竿等都为后人作为长脉脉形的解释了,在《脉经》的二十四脉中没长短二脉,这可能是在内、难中长与弦联系密切有分有合,而短又极易与涩脉相台,故尔《脉经》就没有另立长短二脉,但揆诸实际,长短二脉还是有它们独立意义的,故而后世脉书多数是有长短二脉的。 正式提出长短二脉并记载了它们的脉形是自《中藏经》开始的,说是“长人脉长”,这还不能算是很具体的对病脉的解释,另外《中藏经》是宋人伪撰,亦非华佗所着,再就是伪撰《脉诀》提出:“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日长。过于本位亦日长。”除“举之有余”不确当以外,基本上对脉形的说解还是对的。李时珍的解释是:“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又说:“过于本位脉名长。”(《濒湖脉学》)李时珍肯定了过于本位这个提法是很正确的。因为长脉亦和缓脉有相类似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是正常脉,亦可以是病脉,故尔在正常脉形的基础上,加上过于本位是正常人出现的长脉不算病脉,且果既过于本位,力度又强则是长脉的病脉,李时珍说:“实、牢、弦、紧皆兼长。”实际这些脉不一定都有过于本位的脉形,实、牢、紧兼有弦的因素是肯定的,前人所提实、牢等脉的长是受古人弦长不甚分别的影响,因此亦认为与弦紧都兼有长了,紧确实是弦再加上一些条件所构成的。 历代脉学书籍所说长脉脉形,虽然有简有繁,但大多与《脉诀》、《脉学》相似。如崔氏《脉诀》说:“过于本位,相引日长。”《诊家枢要》说:“长,不短也,指下有余,过于本位。”《脉诀图说》说:“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医学入门》说:“长脉过指出位外。”《太素脉秘诀》说,“过于本位,通流而长。”《脉诀汇辨》说:“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医碥》说:“溢出三指之外为长。”《医灯续焰》说:“脉位有三,寸关尺也,长则透出本位,唯其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中医脉象图谱讲解

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kōu)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rú)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gù)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sōu)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lóng)、【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qiāng)。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yōng)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与,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jiǎn)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wěi,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得病)痹(bì,由风、寒、湿等引起得肢体疼痛或麻木得病);右尺火 衰,寒证蜂起。

中医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口诀记住您也能号脉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就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就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就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与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就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与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与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与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就是代脉,代就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中医七种危险脉象

中医七种危险脉象 中医七种危险脉象 即釜沸、虾游、屋漏、雀啄、解索、弹石脉等,称为真脏脉,又叫七绝脉,凡见七绝脉,必死无疑。 雀啄脉是一种脉来急速,节律不齐,止而复发,犹如雀喙啄食的脉象,表现为脉搏在连续快速跳动3—6次之后,出现一 次较长时限的歇止,并反复发作,短促而不规则。是脾气已绝的表现。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屋漏脉是一种脉来迟缓,许久方来,如屋漏滴水的脉象,这种脉搏约为每分钟20———40次。可见于冠心病、风湿热、 白喉、室间隔缺损等病症,反映了体内营养胃气的绝乏。 弹石脉是一种来势沉实,指下如以指弹石的脉象,由于血管高度硬化,弹性极差而伴有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所致。常见于 各种心血管病症,如桡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病症等。 解索脉是一种脉来如绳索之解散,节律紊乱,忽疏忽密的脉象,其脉率多在每分钟80—150次。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

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人。 鱼翔脉是一种脉来时起时伏,似有似无,如鱼之翔在河水的脉象,表现为严重的心律紊乱,脉率为每分钟160次以上,发作初期脉体尚清楚,持续时间长时脉搏即突然减弱,似有似无。可见于心脏实质严重损害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克山病等。 虾游脉是一种来隐隐约约,去时一跃即逝,如虾游之状的脉象。其表现为严重心律紊乱,脉率快至每分钟160次以上,脉位表浅而脉搏无力,并反复隐没,血压甚至降为零。持续隐没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常见于低血钾症、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病症。釜沸脉是一种脉来极快,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绝而无根,时出时灭的脉象。其表现为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以上,脉律突发突止,常见于阳热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的低血钾等。 偃刀脉是一种来势弦细而紧急,如同以手摸刀刃之口的脉象。原因是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中小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常可 见于肾性高血压等动脉硬化症病人脉中。 转豆脉是一种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的脉象。具体原因是由于心脏节律过速,血液流动过快导致脉管圆滑、流利不

正常人中常见脉象的研究(一)

正常人中常见脉象的研究(一) 【摘要】目的观察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脉象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出现的比率分别为13.75%,10.26%,5.46%,4.33%,11.11%,12.90%,15.35%,9.23%,8.85%。洪脉则未出现。结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皆可在正常人中出现,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这些脉象时,必须注意辨别是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 【关键词】常见脉象正常人比率 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除了出现平脉外,还可出现28脉中的多种脉象,可反映不同的机体状况,对防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对脉象的研究中,定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笔者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对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观察对象共1062例,为2003-04~2007-01广西中医学院进行脉诊实验课程学习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医疗美容、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均身体健康,无全身器质性病变病史,无任何自觉症状,无阳性体征;年龄19~23岁;男524例,女538例。 1.2研究方法 1.2.1医师诊脉以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常见脉象表现为标准〔1〕,由具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并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专业教师用寸口诊脉法进行诊脉。 1.2.2脉象仪检测采用上海中医大科技发展公司2003年出产的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受检者取自然坐位,于左手寸口脉关部安置脉象换能器,调节换能器压力调节螺旋纽,对50、100、125、150、175、225g6个取脉压力段的脉图进行连续采样、储存,并从6段系列脉图中由仪器自动选择最佳脉图、调整参数后,调整到屏幕所提示的最佳取脉压力再次采样,并由脉象仪进行分析、辨脉。 1.2.3脉象确定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一致者即确定脉名。对于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不一致者,则让受检者休息15min后,再次用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脉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相同者确定为该脉,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者以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同者为准。 2结果 1062例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沉脉为109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0.26%;迟脉为5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5.46%;数脉为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4.33%;弦脉为11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1.11%;细脉为137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2.90%;滑脉为16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5.35%;缓脉为9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9.23%;实脉为94例,占受检者总数的8.85%;洪脉则未出现(注:相兼脉者分开计算,如浮细脉分别计为浮脉和细脉)。 3讨论 浮脉脉位表浅,见于表证,也可见于虚证。但浮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浮脉。本研究中,13.7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浮脉。生理性浮脉的出现多与体型消瘦有关,各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伤寒杂病论》曰:“瘦人当浮。”《脉说》曰:“瘦人得浮脉,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医碥》曰:“瘦人多浮,有变于时令者,春夏气升而脉浮。”瘦人肌肉薄,脉位表浅,故出现浮脉。

中医脉象口诀歌_学会你也能号脉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 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

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

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滑脉的介绍 滑脉亦是单因素并且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流利。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内经》中屡见,滑与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不流利及其程度,博粹堂中医介绍。 滑脉是流利的脉象,向来是与涩脉对举而言的,从《内经》起总是与涩先后并列,后世脉学书亦往往与涩相比较的说明滑脉。如《医宗说约》说:“滑脉行动不涩也。”对于这个问题《医学探骊》说得清楚:“滑与涩对,以体状言。”所以说它的性质只是脉的流利程度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是滑脉的定义和界限,如果随领在滑脉中加入其他素质条件等则必将引起概念的混淆,这会影响滑脉指标的标准性。由于滑脉是具有独主、单一素质的脉象,所以它亦是一个纲领性的脉象,领如戴启宗、滑寿等人就用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作为脉象的纲领。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滑脉脉形的形容,可以看出在《脉经》的说法是:“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日“浮中如有力”,一日:“漉漉如欲脱啬”)《脉经》指出了滑是流利的这一点很重要,其他则除:“浮中如有力”这句话以外我们可以认为都是流利的说解,《脉经》这个“流利”的解释成为对滑脉的权威性解释,后来的脉学书籍如《千金方》、《活人书》、崔氏《脉诀》、《察病指南》、《诊家枢要》、《难经集注》引杨玄操、《外科精义》、《脉诀刊说》、《脉诀指掌》、《医学人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四明心法》、诊家正眼》、《新着四言脉诀》、《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学心悟》、《洄溪脉学》、《脉诀启悟》、舒诏《辨脉篇》、《脉法统宗》、《三指弹》、《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脉如》、《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医述》、《中医脉学研究》等都采用了这个说法,这是因为流利之说既道出了滑脉的性质,又在脉形和指感方面提供了基本条件。 滑脉的形容除了《脉经》的“前却”、“展转”、“替替然”、“漉漉如欲脱”等具有说明流利这个原则说法的意义并为若干脉学书籍采用以外(多为《干金方》等早期着作),孙思邈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如动珠子”,后人继承了这种说法如宋崔紫虚《脉诀》说:“如珠”亦有人再补充为“珠走玉盘”、“如珠走盘”、“荷珠”、“荷露”等等来形容滑脉的流利与指感,很生动形象,在学习中也容易掌握多了,因为这些都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客观的感受去反映滑脉的脉形,同时滑脉在指下亦确实有如珠滚动向前的感觉,因而成为滑脉脉形最主要的描述。自崔氏《脉诀》以后有《察病指南》、《诊家枢要》、《医经小学》、《医学人门》、《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脉语》、《景岳全书》、《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诊家正服》、《医学真传》、《四诊抉微》、《医宗金鉴》、《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脉确》、《沈氏尊生书》、《脉法统宗》、《三指禅》、《医学探骊》、《渗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脉如》等,其中如徐灵胎在《脉诀启悟注释》中说:“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黄琳的《脉确》说::“流利如珠便是滑。”都很生动具体简要,尤其以康应辰的《脉学探骊》说:“往来流利,如珠应指,比拟最妙。”又说:“通行流动贯如珠,一串牟尼指下摸,营血根深能胜气,去来滑利自无拘。”将指下如珠的感觉形容得淋漓尽致。通观各脉学书以《濒湖脉学》形容的,“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为最全而,且少语病。并解释说:“滑为阳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15种常见脉 象的疾病对应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中公卫生人才网带着大家学习几种常见脉象对应哪些疾病。 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4.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5.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6.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7.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11.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浮木。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兼紧,为外感伤寒,浮而兼缓为太阳中风;浮而兼数为风热表症;浮而兼缓无力,因久病内伤,气血亏虚,虚阳外越。浮 涩为气虚,浮芤为失血。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病为里症。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沉为阳气被邪所困,以致营气不能鼓搏脉气外现而致。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外 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症。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虚寒。寒邪凝滞,阳失健运,故脉迟。迟而有力为冷积郁结成实,气滞不通,故寒实疼痛之征;迟而无力为阳气不足,失于健运,故成阳损虚寒之证。此外邪聚热结,阻滞血脉流行,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以迟 为寒。 4、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症。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数为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病变。阳热旺盛,则血流薄疾,故令脉数,这种数脉,但必数而有力。脉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阴液亏损,阳气偏亢,其脉也数,但必数而有力。脉数是有热的症候。但儿童稚阳,脉来较成人快,一息六至是为正常,不作热看待。 5、虚脉:轻按大而迟缓,稍加生按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症。如署伤元气,心虚血少等。气血不足则虚。凡虚脉见身热,而在夏季的为暑伤元气。气行则血行,脉虚的出现乃由元气不足。例卫气不固的自汗,心虚血少的怔忡,心神虚怯的惊悸,都是因元气不足而成。虚脉是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则脉体空虚;虚脉又包括气血俱虚。 6、实脉: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主实症,热蕴三焦。正邪相搏,脉道坚满,故脉来劲实有力。其所以成实,主要是三焦的邪热蕴结过甚而成。热壅于里,以苦寒泻下以清热;热结于表,用辛凉发汗以解表解热;祛邪正安,才能恢复正常。 7、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血少、伤精,不能濡养经脉,所以脉气来往艰涩。故见于反胃、亡阳、大汗出之后。也有寒湿凝滞血分的血痹,血行阻 滞难通,故脉现涩象。 8、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主痰、食、实热、胎妊。滑阳气有余的象征。气盛血涌,脉象充实,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饮内盛,饮食停滞,邪实成热,多见滑脉。但有无气衰

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正常的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

或28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中医28种脉象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脉象。 一般而言,脉来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属于平脉。而常人的脉又会随着时令、年龄、性别、体力、生活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于这些都是因为季节而有的脉象变化,因此并不属于病况,所以称为「平脉」。年老人脉较快且硬,成年人脉较慢而柔,小儿脉更快;男子脉较慢,女子脉较快,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脉象差异;至于经常劳动体力的人,脉多大而有力,经常用脑的人,脉细且无力。 在运动后、饮酒、洗浴、激动之后,脉会较快。相反地,安静或睡眠时,脉会较慢,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平脉。大体而言,这些脉象的变动,只是会稍微地变化,与正常的脉象并不会有太大出入。 在切脉时,必须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小儿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则。如果超过了这些范围,又出现了其它的病象时,就属于病脉。 ◎病脉 与「平脉」相出入时,就称为「病脉」。古人将它分为二十八脉:浮、沈、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弦、虚、实、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各自描写出不同的脉象与主病。在临症上,言二十八种脉象,很少只见一种脉象,通常都是兼见几种的脉象。为了便于记忆,清代名医陈园将这二十八脉分为八大类,并且以浮、沈、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纲,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与主病。 浮脉:(附洪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濡脉) 浮脉的脉象,是指用轻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脉象,虽然彰明易见,但是重按反而不见。它的主病,是表症、阳症与腑病。在浮脉相类的脉象中,又包括洪、虚、散、芤、革、濡等六种脉象。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脉,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无力的是虚脉,主要是气血虚弱;浮且中空如管的是芤脉,主病为失血;脉象浮而散乱的是散脉,主病是肾气衰败;浮而外强中空较芤为剧的是革脉,主病是阴阳不交而极为细软的是濡脉,主要为阳虚有湿。以上各病症与脉象,是以浮脉为纲。 沈脉:(附伏脉、牢脉、弱脉) 沈脉的脉象,是用重的指力才能取得的脉象。用轻的指力,是无法取得的。主病为里症、阴症与脏病。在沈脉相类脉象中,又包括伏脉、牢脉与弱脉。凡是沈而着骨,隐伏不现的叫做伏脉,主病是病邪深沈在里之症;脉来大而弦实,沈取才能得到的叫牢脉,主病是坚积寒实之症;脉来细小而沈,重按才能得到的叫弱脉,主病是阳气衰微之症。以上的各种脉象与病症,都是以沈脉为纲。 迟脉:(附缓脉、涩脉、结脉、代脉) 迟脉的脉象是脉来次数减少,一息只有三至,甚至两至,主病的内容是内脏阴寒之症。在迟脉相类脉象中,包括缓脉、涩脉、结脉、代脉。凡是脉来宽缓和匀,一息四至的,就叫做缓脉,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学》27种脉象背诵版 作者:李时珍 浮脉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 沉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 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4— 数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5— 滑脉 体状诗:

28种脉象(各种脉与主病)

1、各种脉与主病: (1)浮脉 浮脉脉图 [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 表证。亦主虚证。 [说明]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但久病体虚,也有见浮脉的,多浮大无力,不可误作外感论治。 (2)沉脉 沉脉脉图 [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说明]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3)迟脉

迟脉脉图 [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说明] 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但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故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4)数脉 数脉脉图 [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说明] 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必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鉴别,还当脉症合参。 (5)洪脉(附大脉) [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气分热盛。 [说明]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