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miradry多汗症治疗仪

多汗症的烦恼 重要的时刻,令人尴尬的情形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根据国际多汗症学会的统计,一般人对身体症状影响外观所造成的困扰前五名中,腋下多汗弄湿衣服占了60%比例的头把交椅。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某次在上海参加时尚活动,结果因为腋下多汗问题成为全场目光的焦点和现在媒体纷纷报道的一大糗事。 数据显示,美国年龄在18-49岁的成年人中,约有1/5患有腋下多汗病症,数以万计的患者调查统计结果中89%的人明确表示多汗症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 社交场合,腋下湿两块及异味着实令人尴尬。早年只能涂止汗剂,但是效果并不好;若接受手术,在风险的考虑上也让人却步;注射肉毒素价格不斐且效果只能维持半年,也让人不怎么满意。究竟该如何应对和治愈多汗症呢? MiraDry微舒净多汗症治疗仪介绍 MiraDry微舒净微波多汗治疗仪是目前全球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多汗治疗神器。是目前世界上最新,且最安全的治疗腋下多汗与异味的方式。其加热汗腺的范围最大,治疗一次到位,对周围组织的伤害最小,精准度高,非侵入性,无伤口,无疤痕,安全性高,术后可立即返回工作岗位,无恢复期,长久持续效果。 MiraDry微舒净治疗原理 微波热能运用非侵入性微波技术加热,巧妙地将能量集中于真皮与脂肪交接处的特性,将治疗温度维持60℃,有效破坏汗腺细胞;再配合水冷却系统将皮肤表面温度降至15℃,以保护表皮及真皮层上方不受热能影响。可以安全且有效地破坏大汗腺(顶浆腺)与小汗腺,达到持续降低腋下排汗与减少异味之效果。由于汗腺细胞不会再生,因此可以长期持续改善。 专利微波技术将所有能量传递至真皮层与脂肪层交接处的汗腺分布区域。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药方1仙鹤草30g当归20g炒白芍20g熟地黄20g红人参12g炒白术15g 炙甘草20g炙黄芪30g桑葚子15g贞子12g旱连草12g天麻20g炙首乌20g麦芽30g升麻7g鹿角胶12g水煎服,日三次。药方2熟地15g山药15g白芍10g 当归20g牛膝15g杜仲20g黄芪30g党参50g肉桂10g浮小麦30g阿胶15g白术15g蒲公英30g甘草5g薏苡仁30g黄精15g桑寄生20g,日一剂,水煎服。 另,坚持运动,热水泡脚,补钙。药方3虚汗停颗粒(成人.儿童)龙牡壮骨颗粒(儿童)玉屏风散玉屏风口服液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但是,有的人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对于这种身体虚弱引起的多汗,适当吃些中药是有必要的。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手脚冰冷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处方: 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 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治疗。药方4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处方: 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是为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处方: 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无论是何种出虚汗,只要治疗得法,用药合理,一般2~3剂药即可治愈。药方5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治疗上宜补虚敛汗。如果患者出现汗出恶风,动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多汗症的治疗

多汗症的治疗:1、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因素者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伴等内服。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4、电离子透入疗法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手足多汗症 护理“汗脚”要点 在冬季,“汗脚”失去热量的速度比“旱脚”快25倍,容易遭受冻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体会自动关闭浅层皮肤的循环系统,造成对足部的供血不足。供血不足则意味着足部周围的皮肤组织发生坏死,从而造成足部开裂。为此,人们应对足部做以下保护: 1.脚出汗了,应把脚擦干,换上干袜子和干鞋具。 2.有“汗脚”的人,每天至少换一次袜子,同时不要穿着袜子睡觉。 3.“汗脚”应穿丙烯酸类的化纤袜子,而不穿纯棉的,这样可以吸走汗水。 4.所穿的鞋袜不要太紧,以免妨碍足部的血液流通。 5.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足部抹上一些防汗油。 在烫脚步水中加入白矾10一15克,待白矾溶化水中后,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烫脚15一20分钟,每晚坚持一次,连续烫脚5一6天为一疗程,很快,汗脚症就好了。还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青壮年有汗脚可以采用上法,疗效确切。 如果是正值发育期,汗腺分泌旺盛很正常,不宜长期、多次使用白矾。可以改用枯矾(白矾火煅后失去结晶水的产物,药店里可以买到)研成细粉,在清洁后用少许撒在脚趾部,即可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通常作用可以保持8—12小时,且停药后对机体不会有任何影响。此法也可用于发育期的腋臭、体臭等症后的缓解。 治疗脚气九法 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4、夏天脚癣犯了,可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效。 5、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处,有显著疗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简单版】: 通常说的脚气是足部真菌感染,不及时控制会波及其他部位,治疗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主要有达克宁、兰美抒、贵州神奇、华陀膏等多种,只要坚持使用,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一周维持通常可以治愈。同时需保持足部干燥、清洁,鞋子要透气性好。 【完全版】: 脚气(脚臭)是由于身体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出汗促使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脚臭常与多汗症伴发。 自疗注意事项: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民间治疗自汗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人们都知道茯苓是好东西,但是日常生活中却不知道怎么服用它。茯苓的药味很淡,微甜,所以可以和大米一同熬粥喝,味道甜美;也可以做成茯苓羊肉包子,另有一番风味,但是由于羊肉易上火,所以有内热的人不宜吃。而对于上班族来说,用茯苓泡茶喝也颇有保健功效。 茯苓不同部位功效也各不同。王主任说,茯苓嚼之粘牙,以粘牙力强者为佳。茯苓可谓全身是宝,黑色外皮部为“茯苓皮”,皮层下的赤色部分是“赤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就是“茯神”。茯神的作用偏于宁心安神,但是其宁神作用,主要在于健脾补中。习惯上宁神多用茯神,实际上茯苓同样具有宁神作用。而茯苓皮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有良好的效果。 当归炖羊肉 主治:小儿贫血伴食欲不振,怕冷。 原料:当归30克,生姜50克,羊肉150克。 制作:将羊肉、生姜分别洗净,切片,与当归同入锅,加水2碗,煎煮30分钟。加盐、佐料少许调味。 茯苓药食兼备,是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如今,利用茯苓制作的各类保健食品越来越多。以下介绍几种茯苓食疗方。 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薏米60克。共 枸杞茯苓茶取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100克。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用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2次,代茶饮用。能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西医治疗: 一、内服药 1.镇静药:如氯丙嗪,口服,小儿每次0.5~1mg;成人每次1 2.5~50mg,1日2~4次。安定,口服,小儿5岁以上,1~2.5mg/次,1日3次;成人2.5mg~10mg/次,1日1~2次。利血平,口服,每次0.125~0.25mg,1日1~3次。谷维素,口服,每次10~20mg,1日3次。三溴片,口服,5岁以上儿童,每次0.3g;成人每次0.3~0.9g,1日3次。苯巴比妥,口服,小儿1~2mg/kg/次,每日2~3次;成人15~30mg/次,1日2~3次,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口服,小儿0.01mg/kg/次;成人0.3~O.5mg/次,1日3次。复方颠茄,口服,成人每次1~2片,每日2~3次。普鲁苯辛片,口服,小儿2mg/kg/日,分4次;成人15~30mg/次,1日3~4次。均可适当应用,具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二、外用药 1.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钟。 2.3%~5%福尔马林溶液,10%鞣酸溶液,20%氯化铅溶液局部涂搽掌跖部,每日1~2次。 3.掌跖部用乌洛托品粉或足粉搓搽,每日1次。应防止局部过于干燥,脱屑及皲裂。 三、物理疗法 对严重的掌跖多汗症可考虑用浅层X线照射,以抑制汗腺分泌。 四、其它疗法 腋部多汗症可在腋部行激光,电离子或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老中医:主治体虚自汗、盗汗的“牡蛎散”

牡蛎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浮麦麻黄根最易,自汗盗汗心液损,固表敛汗见效奇。 方义:本方证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亦耗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而阴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属阴,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过多,心阴不足而阳不潜藏,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过多,不但心阴受损,亦使心气耗伤,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 牡蛎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偏于阴虚者,可加生地、白芍以养阴。自汗应重用黄芪以固表,盗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疗效更佳。 牡蛎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运用:本方为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所致自汗、盗汗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牡蛎散的禁忌 若为阴虚火旺所致之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属于阳虚欲脱者,不宜使用本方。

多汗症什么原因

多汗症什么原因 多汗症什么原因 1.在西医看来,多汗症的病因分为功能性失调和疾病性两种。功能性失调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比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恐怖等;疾病性多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有关,比如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妊娠、糖尿病等。 2.在中医看来,多汗症病因多为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为先天禀赋不足,阳气偏虚、津液外溢、奏理不固。 多汗症临床表现 了解多汗症病因后,还要了解多汗症的临床表现。多汗症者汗珠不停的滴流,汗珠呈点滴状,情绪激动时此症状最为明显。不少患者因经常出汗手足湿冷,随着汗量的增多,掌拓皮肤变得青紫。较为严重患者出汗过多会影响工作,并且引发浸渍皮炎。此外,汗液分解后会产生臭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多汗症治疗 一、多汗症西医治疗 全身性多汗症很难控制,重点是医治与之相关的基础疾病。掌跖多汗症以局部处理为主。腋部多汗症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掌跖多汗症。 1.药物治疗

(1)外用药常用的止汗剂包括20%~25%氯化铝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 (2)内用药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治疗相关的原发疾病。镇静药(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等)及小剂量抗焦虑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较大剂量的抗胆碱能药才具有抑制汗液分泌的作用,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口干,故趋向淘汰。 (3)物理疗法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适用于局部(掌跖、腋窝)外用治疗失败的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浅层x线照射可抑制汗腺分泌,仅适用于其他治疗失败的严重的掌跖多汗症患者。 (4)肉毒杆菌毒素a(btx-a)局部注射多用于治疗掌跖及腋窝多汗症。一般注射后5~7天止汗明显,平均可维持9~12个月。 2.手术治疗 选择性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对手掌、腋窝、胸部及面部多汗症均有显著效果,但不适用于足跖多汗症患者。且手术可导致永久性无汗及其他部位的代偿多汗,故应慎用。仅腋窝多汗者,可选择性切除腋下分泌最活跃的汗腺部分,此法有肯定的疗效。 二、多汗症中医治疗 1、脾胃湿热 【主症】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患者多因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

中医辨证治疗房事多汗症

中医辨证治疗房事多汗症 房事多汗 本病属中医学中“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怪,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系密切。本病与五脏相关,尤与心、 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汗为心液,肾藏精,主生殖,故与房劳所 致疾病关系密切。房劳过度,耗伤阴精阳气,若阴津被扰,虚火内生,可见潮热盗汗;若 阳气损伤,则腠理不固,更使气随汗泄。本病的中医治疗需立足于辨证治本,在此基础上 酌加收汗止汗药味兼顾治标,下面介绍一下分型论治。 治疗方法 1、心血不足症 症状:见房事汗出,或伴盗汗,心悸不寐,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治宜补血养心敛汗。 治疗:代表方可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为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龙眼肉、远志、甘草、大枣、木香、煅龙骨、煅牡蛎等。 2、肾气不足症 症状:见房劳后汗出,腰酸软无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夜尿频多,舌淡,脉沉, 两尺尤弱。 治疗:治宜培补肾元,益气敛汗。代表方可用大补元煎加减。常用药为人参、熟地、 山药、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菟丝子、五味子等。 3、心肺气虚症 症状:见行房汗出,动则加重,紧张善思,多梦倦乏,气短懒言,易于感冒,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治宜益肺固表,养心宁神。代表方可用玉屏风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药为 黄芪、白术、防风、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大枣、甘草等。 4、营卫不和症 症状:见房事汗出,微恶风或发热,腰背肌肉酸楚,或伴头痛,或表现#身、某局部 出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疗:治宜调和营卫。代表方可用桂枝汤加减。常用药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甘草、龙骨、牡蛎等。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1.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呢2. 头部多汗症的治疗偏方3. 治疗多汗症要注意什么*二、多汗症如何饮食*三、多汗症如何护理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1、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呢 1.1、西医治疗 外用药: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20%~25%氯化铝溶液,功效为止汗。用药时需注意不要长期用药,长期用药会导致皮肤局部干燥、皲裂。 内用药: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等镇静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等抗焦虑药。这些药物都能治疗全身性多汗症,用药时会引起局部口干。 1.2、手术治疗 可以用手术治疗法。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不适用于足跖多汗症患者,只适合面部、胸部手掌、腋窝多汗症者。手术治疗虽然效果明显,但做完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永久性无汗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其他部位代偿多汗的情况,因此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慎重选用此治疗方法。如果患者腋窝多汗,可选择性用手术治疗,治疗时主要切除腋下分泌最活跃的汗腺部分。

2、头部多汗症的治疗偏方 2.1、敛汗固表汤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固表敛汗、主治血汗、盗汗。 【处方组成】炙黄芪皮15克、党参15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10克、瘪桃干10克、浮小麦10克、五味子7克、炙甘草7克,水煎服。 2.2、五郁散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收敛止汗。主治自汗。 【处方组成】广郁金30克、五倍子9克,共研细木。用时取10一15克,用蜂空凋成药饼两块(以不流动为度),贴两乳头上,用纱布固定之。每日换药1次。 2.3、黄芪龙牡汤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敛明,和营止汗。主治盗汗。 【处方组成】黄芪3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浮小麦18克、五味子9克、地骨皮20克、炒白芍2克,水浓煎,日服3次。 3、治疗多汗症要注意什么神紧避免精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泮等内服。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当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副反应。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 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 [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 [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瓶贮备用。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 [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备注]脐部有湿疹或皮肤破损者勿用。用5-6次无效者停用。 4 .麦枣汤补气血敛汗 [方剂]浮小麦50克,大枣50克。 [制用法]水煎。日服1剂。 [功效]养心神,敛虚汗。用治盗汗。 [验证]此方在农村被广泛应用。 5 .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剂]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盗汗。 [验证]孙xx ,女,15岁,经服3剂盗汗即愈。 [备注]阴虚太重的小儿忌用。 6 .猪心黄芪汤治自汗盗汗 [方剂]猪心1个,黄芪12克,党参12克,五味子4克。 [制用法]将黄芪等三味纳人猪心内,加水炖熟。吃肉饮汤。 [功效]补气血,安心神。用治体虚所致的自汗、盗汗。 7 .酿羊肝主治体弱盗汗 [方剂]羊肝1个,糯米60克,红枣5枚。 [制用法]将羊肚洗净去污,糯米淘洗干净,同红枣放人羊肚内,用粗线缝口,放锅内隔水炖熟。饭时切开羊肚,调好味,佐餐。 [功效]强壮脾胃,补中益气,复元敛汁。主治体虚盗汗、自汗。 [验证]据《新中医》介绍,以上2方在治疗的体虚所致盗汗、自汗均有良效。

肺痨的中医治疗方法

肺痨的中医治疗方法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肺痨的病因病机 病因:①感染痨虫②正气虚弱 基本病机:痨虫蚀肺,肺体受损,肺阴耗伤 肺痨的诊断依据 1.有与肺痨病人的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肺痨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辨病变之脏器,次辨虚损之性质,三辨夹火、夹痰、夹瘀之不同。 1.辨病变之脏器主要在肺 兼有乏力、纳少、腹胀便溏——累及脾

兼有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男子遗精,女子经闭——累及肾 兼有心烦易怒,失眠心悸——兼及心肝 2.辨虚损之性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舌红、脉细——阴虚为主 出现咳嗽无力,气短声低,自汗畏风,舌质转淡——气阴两虚 兼有喘息少气,咯血暗淡,形寒肢冷,脉虚大无力——阴阳两虚 3.辨夹火、夹痰、夹瘀 发热明显,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心烦口渴——夹火 痰黄量多——兼夹痰热;痰白清稀或起泡沫——湿痰、寒痰 唇紫舌暗,反复咯血色暗——夹瘀 治疗原则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 调补重点在肺,注意肺脾肾的生理病理关系,补益脾肾。 根据“主乎阴虚”病理特点,滋阴为主 火旺——兼以降火合并气虚——兼以益气 合并阳虚——兼以温阳 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忌苦寒太过伤阴败胃。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当佐以清火,苦寒之品不宜单独使用。即使内火标象明显者,亦只宜暂予清降,中病即减,不可徒持苦寒逆折,过量或久用,以免苦燥伤阴,寒凉败胃伤脾。

手足多汗症的中医疗法

手足多汗症的中医疗法 ——从举人汗手考场遭难说起 顺治十年初,京都举人复试正在进行中。突然,监考官发现考生谭翰有作弊嫌疑,其右手下面垫有一叠绢。监考官见之立即报告搜检官。清代科举考场纪律十分严明:“士子入场,如有怀挟片纸只字……均枷示问罪。”搜检官当下要将谭翰逐出考场示问。谭翰急忙解释道:“我素有手足多汗之疾,怕将圣上试卷渍湿,故尔垫绢以汲手汗。”并伸出双手给搜检官验视。只见他手掌上汗水淋淋,又见他将手握紧时,汗便从掌中滴落。科场礼部官吏见此情形,又仔细查看那绢,绢竟是湿漉漉的,并无半点字迹,便让谭翰继续答卷。谭翰高中榜首,他的汗手病症,险些误其一世功名。 谭翰的这种汗手,现代医学称之为“局限性汗出异常”,或称为“手足多汗症”。中医谓之“手足汗”。早在1695年张璐所撰《张氏医通·杂病》中就载有此症:“脾胃湿蒸,傍于四肢,则手足多汗。”现代医学认为此症可能是由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使人在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时,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发生多汗所造成。中医认为,此症病因大致有三种: 一、脾胃湿热。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患者多因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阻脾胃,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胃中津液旁达于四肢,致手足汗出。胸脘痞闷,身体困重,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皆为湿热之象。中医内治宜清热燥湿和中,可用厚朴6克,黄连、陈皮、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苍术、白术各8克,茯苓、泽泻、猪苓、焦山栀各10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二、脾胃气虚。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出汗,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食欲减退,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象虚弱。患者多因饥饱、劳倦,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运化失调,津液不能布行,旁注于手足而致手足汗出。乏力、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脉弱均为脾胃气虚之象。中医内治宜补益脾气,可用党参、白术、莲子肉、白扁豆各10克,茯苓、淮山药各12克,苡仁15克,桔梗、陈皮、甘草各5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三、脾胃阴虚。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咽燥口干,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饥不欲食,或干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患者多因恣食辛热厚味,蓄热伤阴,阴虚内热自生,扰动阴液,迫其津液外泄于四肢而见手足汗出。口干咽燥、夜间尤甚,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中医内治宜滋养胃阴,可用北沙参、麦冬各10克,玉竹6克,桑叶、淮山药各12克,白扁豆、天花粉各8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多汗症的中医药调理

多汗症的中医药调理 许多儿童因为动不动就会出汗,家长会在其背部塞上一条吸汗的毛巾,以防止汗湿伤身、寒气入侵。可是,如果青年男女们也整天塞着条毛巾,而且随身带着衣服准备随时更换,就显得十分格格不入了。 在安平王宇亭大夫门诊,经常治疗多汗症的青年男女们。有头汗类型的,也有手足多汗类型的。从小就比同龄人出汗多,到了青年时期,多汗更明显;往往因此造成学习,工作或社交的困扰,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在天气炎热、室温过高,进食、运动后,紧张、恐惧等等条件下,汗大量大量的出,比正常人多很多倍;用患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动则出汗,汗出如浆”。稍微走两步,就全身大汗淋漓,尤其是头面胸背部出汗较多,内衣整天都是潮湿的。长期的汗出如洗使人的身体渐渐衰退,加之四处求医,不间断地吃各种中西药物却收效甚微,病人精神疲惫不振,自信心也收到了沉重的打击。 王大夫指出,这种多汗症,属于先天性,遗传性,并不同于普通的自汗、盗汗证。自汗是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者。常见于气虚,阳虚证。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盗汗是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多因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所致,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也不是湿热蕴蒸所致;湿热蕴蒸的病人往往汗出粘稠并伴异臭味,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而多汗症患者汗出无异味,身体素质一般都不错,可以排除气虚阳虚等情况。《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多汗症,乃

是心肝肾真阴不足,阴虚阳气外张,将阴液带出体外;而肝虚,又不能将汗液震摄回宫;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必然心阴亏损;心阴亏损,则要汲取下焦肝肾真阴上济心阴,汗出不绝,下焦真阴也就逐渐亏虚形成的这样一个阴阳失衡的综合病症。 自研究多汗症以来,王宇亭大夫接诊的多汗症患者越来越多。因为做各种检查后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而容易被一般医生所忽视。一直按照气虚自汗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在这里治疗,2到4个疗程一般都能得到满意的疗效。还有后天性得的多汗,两个疗程就能治愈。王大夫认为多汗症属于亚健康症状,要及时给予纠正,采用多汗停中药和敛汗散胶囊,滋补心肝肾真阴,平肝潜阳,镇心安神,及时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使机体经常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特别是手脚多汗的人,单独服用敛汗散胶囊就非常管用,病情轻的一个疗程就治愈,重的一个疗程就能得到改善。只有治好这种病症,才能改变这种遗传特性,使之不遗传给下一代。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

转发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汗有属腑脏者,经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如胃热,食则汗出如洗。饮酒漏风,汗出如浴。肺虚,腠易疏泄,玉屏风散。心虚,神不安谧。肾虚,元府不闭。肝脾虚,精血久耗。士材亦云∶肺虚者固其皮毛。心虚者益其血脉。肾虚者助其封藏。脾虚者壮其中气。肝虚者禁其疏泄。此从乎腑脏为治也。 其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至如病后气血俱虚自汗,产后血脱,孤阳无根据,大汗不止。 1、《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2、《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此乃思虑伤及心脾,心阴不足,心无所养。 3、《景岳全书》曰:“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

偏方秘方验方治疗自汗盗汗

偏方秘方验方治疗自汗盗汗 1. 燕麦米糠治疗虚汗不止(Oats and Rice bran for overwhelming sweat) 燕麦50 克,米糠25 克,饴糖15 克 Oats 50 g, Rice bran 25 g, Malt sugar 15 g. 水煎燕麦和米糠,取药汁加饴糖服。 Cook the oats and rice bran in water. T ake the herbal tea. Mix it with malt sugar to drink. 2. 浮小麦大枣汤治疗盗汗(Light wheat and Chinese date for night sweat) 浮小麦50 克,大枣50 克 Light wheat 50 g, Chinese date 50 g. 水煎服。 Cook in water. Drink the tea. 也可单独将浮小麦焙干研细末,每服10 克,每天三次,饭后两小时用米汤送服。浮小麦可用麦麸子代替。 Alternatively, bake light wheat to dry, grind it into fine powder. Drink it 2 hours after meal with rice soup to swallow, 10 grams each time, three times a day. The light wheat can be replaced by wheat bran. 3. 五倍子敷脐治疗自汗盗汗(Chinese gall for day sweat and night sweat) 五倍子研细末,加温开水调成糊状,睡前敷脐部。适当包扎固定。用药5-6次无效者停用。 Grind Chinese gall into fine powder. Add warm boiled water to make it into mud form. Apply it onto the naval before go to bed. Fold and seal it properly. Stop to continue if it does not work after 5-6 times of use. 也可将五倍子,枯矾各等份(五矾散),研细末,同法敷脐。 Alternatively, grind equal amount of Chinese gall and Dry alum into fine powder. Use it the same way on to the naval as above.

多汗症

什么是多汗症希望大家多看一下从中能得到帮助 多汗症概述: 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交感神经支配全身的出汗。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是[1]症病人的出汗和面部潮红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多汗和面部潮红使患者每日处在无奈、焦躁或恐慌之中。 [编辑本段]病因 多汗症是由小汗腺分泌过多所致,表现为全身(泛发性多汗症)或局部(局限性多汗症)异常地出汗过多。多汗症可继发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肿瘤,药物等,称为继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病因未明,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手掌、腋窝和足底,偶有发生于头颈部、躯干部和小腿。发病年龄多为自幼开始,至青少年期加重并伴随终身,病情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参与正常社交等。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往往难以奏效,其中包括收敛剂、止汗剂、镇静剂、催眠疗法、心理疗法、电离子透入法和针灸等。胸交感神经节或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多汗症唯一有效而持久的方法,但是以前双侧开胸施行手术创伤大、切口疤痕影响功能和美观,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目前北京军区总院胸外科开展的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创伤小、显露好、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而持久,可同期完成双侧手术,患者乐于接受。到目前为止,医院已经为数例患者成功实施了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术后患者多汗症状立即消失,2~3天出院,无并发症。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出院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未有复发症状,疗效满意。总之,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是目前治疗多汗症最安全有效的手段 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 多汗症从发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的 ,如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等 )、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 (疟疾、结核等 )和长期生病造成体质虚弱。只要这些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后多汗的情况就能得到解决。二是精神性出汗 ,由于高度紧张和情绪激动造成 ,是因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 ,内服一些镇静药 (如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 )具有暂时性的效果 ,但有口干等副作用。三是味觉性出汗 ,属于另一种生理现象 ,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 )后引起的多汗 ,这种情况一般不必进行治疗 ,只须忌口。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有全身性及限局性多汗两种。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常伴足臭。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 [编辑本段]多汗症在临床表现上分两型 : 一是局限性多汗症 ,多开始于青少年 ,有的有家族史 ,可持续数年 ,但在 25岁之后会有一个自然减轻的趋势。最多见的部位是掌跖、腋下和腹股沟 ,处理上要注意皮肤的清洁 ,手足多汗可用 4%甲醛、5%明矾、0.5%醋酸铝等外涂或浸泡 ,至手足有些干燥为止 ; 二是泛发性多汗症 ,主要是由全身疾病引起 ,除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外 ,也有人选择使用口服药物、外科手术、但须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来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