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状血管瘤的鉴别

草莓状血管瘤的鉴别
草莓状血管瘤的鉴别

专家教您如何识别草莓状血管瘤

很多非专业的专家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因此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是商丘五院专家对草莓状血管瘤的事实真相的解答:

血管瘤主任医师邓娟指出: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的肿瘤,一般在婴儿的出生不久就发现的。草莓状血管瘤不像其他血管瘤,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以逐渐的消退不见。大部分是不会消失的,并且发展速度快,严重的就会引发各种后遗症。所以发现宝宝身上有异常的时候,类似于草莓状血管瘤,学会如何去鉴别。

草莓状血管瘤症状有什么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症状一、颜色: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都表现为红色。

症状二、是否突出皮肤:鲜红斑痣症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红色不突出皮肤,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突出正常皮肤,其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慢慢变厚。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的区别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鲜红斑痣是往皮下增厚,而草莓状血管瘤是在皮肤表面增厚。

症状三、发病时间:鲜红斑痣症状是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一部分在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一部分可在生下来后一直到几个月内才表现出来了大小不等红点、然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红点融合在一起。

症状四、病损表面形状:鲜红斑痣皮肤表面光滑,而草莓状血管瘤皮肤表面不平整,像草莓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呈块状突起。

【专家讲解】草莓状血管瘤危害是什么?

1、很大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生长在面部,但是由于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具有自发消退的特点,而很多非专业的医生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草莓状血管瘤严重吗这个问题认识不够,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因此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持续发展,严重者毁损容貌,引起瘤体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碍,或者在血管瘤发生损伤时出血不止,甚至继发感染,经久不愈。

2、因此,对位于眼、鼻腔、外耳道、口腔等部位的草莓状血管瘤,若肿瘤生长迅速,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外貌、功能和发育,并对患儿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应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

进行治疗。

3、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早期虽然是所有血管瘤类型种最容易治疗的一种,但是草莓状血管瘤一部分发展很块,破坏性极强,严重者引起毁容,器官功能障碍,或发展成混合型血管瘤增加治疗的难度,而早期治疗可以完美治愈,无痛、无创伤、无疤痕、无副作用,专家建议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提醒:得了血管瘤,一定要及早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的鉴别

专家教您如何识别草莓状血管瘤 很多非专业的专家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因此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是商丘五院专家对草莓状血管瘤的事实真相的解答: 血管瘤主任医师邓娟指出: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的肿瘤,一般在婴儿的出生不久就发现的。草莓状血管瘤不像其他血管瘤,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以逐渐的消退不见。大部分是不会消失的,并且发展速度快,严重的就会引发各种后遗症。所以发现宝宝身上有异常的时候,类似于草莓状血管瘤,学会如何去鉴别。 草莓状血管瘤症状有什么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症状一、颜色: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都表现为红色。 症状二、是否突出皮肤:鲜红斑痣症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红色不突出皮肤,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突出正常皮肤,其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慢慢变厚。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的区别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鲜红斑痣是往皮下增厚,而草莓状血管瘤是在皮肤表面增厚。 症状三、发病时间:鲜红斑痣症状是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一部分在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一部分可在生下来后一直到几个月内才表现出来了大小不等红点、然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红点融合在一起。 症状四、病损表面形状:鲜红斑痣皮肤表面光滑,而草莓状血管瘤皮肤表面不平整,像草莓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呈块状突起。 【专家讲解】草莓状血管瘤危害是什么? 1、很大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生长在面部,但是由于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具有自发消退的特点,而很多非专业的医生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草莓状血管瘤严重吗这个问题认识不够,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因此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持续发展,严重者毁损容貌,引起瘤体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碍,或者在血管瘤发生损伤时出血不止,甚至继发感染,经久不愈。 2、因此,对位于眼、鼻腔、外耳道、口腔等部位的草莓状血管瘤,若肿瘤生长迅速,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外貌、功能和发育,并对患儿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应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那么,对于这种静脉畸形要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

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其症状表现为: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 血管瘤在婴儿时往往看不到有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现,初起为小的红色斑点,以后迅速增长,有的患儿1岁~2岁左右停止生长,但概率较低。女性患儿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草莓状血管瘤。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 对于草莓状血管瘤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核素90锶的方案治疗。核素治疗的原理是:核素90锶源能释放出0.53兆电子伏的β光线为带有负电,质量很少的电子流,其电子与浅层(1-4毫米)物质碰撞,可产生最大的电离作用,β光线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产生电离从而使血管瘤吸收,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增生组织细胞分裂速度减低、停止,最后消失。90锶β光照射至皮下的有效深度仅3-4毫米,对瘤体有恰到好处的治疗作用,因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对β光线有聚集作用,并充分吸收,所以对深部正常组织无任何损害,经数万例患儿临床实践证明,98.5%以上的草莓状血管瘤都能达到治疗无痛、无创伤、不吃药、不打针、愈后不复发,无疤痕,对小儿健康无任何不良影响。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所以90锶在欧美国家被称为:皮肤血管瘤的克星!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大家都知道吗?如果还不了解的话,请看下文详细解说,相信你一定可以了解到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颊部。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 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呈紫灰色,触之有振颤搏动感。压迫时可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有时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因为动脉短路,含有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不经过蔓状血管瘤病变处表面皮肤微循环,直接流入静脉回到体循环中,蔓状血管瘤病变处皮肤得不到正常微循环供应营养物质,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营养障碍,发生退化坏死,而产生溃疡出血,长期不愈合。大家通过以上的了解,想必大家现在对蔓状血管瘤症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了,希望大家能够有效的早期的预防血管瘤。如果您身边的朋友不幸得了血管瘤疾病,请及时有效的就医,这样才能够彻底的治疗。婴儿草莓状血管瘤该如何治疗? 杨教授特别指出,婴儿草莓状血管瘤是婴儿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表现为,红色、暗红色等异常颜色的增生状突起物,草莓状血管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美观的影响,另外草莓状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从而造成感染等并发症,给家长和患儿本身带来极大伤害。因此,家长朋友们一旦发现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早诊断、早治疗。部分婴儿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伴发,有的是先表现出来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不久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而有的先表现出来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慢慢的再发现草莓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4-1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 也称Cavernous hemangioma、Cavernoma、海绵状血管畸形或血管瘤。为边界清楚的良性的血管性错构瘤,由不规则的厚和薄的窦状的血管性腔道组成。位于脑内,但没有神经实质、大的供血动脉或大的引流静脉。通常大小1-5cm。50%为多发,可能出血、钙化或栓塞。少见于脊髓。 流行病学: 占5-13%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畸形,在大体尸解中占 0.02-0.13%。大多数为幕上,10-23%在后颅凹,并多见于桥脑。 两型:散发型和遗传型。后者的遗传方式是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方式,并有多种表现型,可能更多见于西班牙血统。 临床表现: 癫痫发作(60%)、进行神经功能缺损(50%)、出血(20%)(通常为脑实质内出血)、脑积水或是偶然发现(有报告50%)。这些病灶倾向于反复发作小的出血但极少是灾难性出血。 主要特点: 通常在血管造影上不显示(见上),但可能在MRI上(流空和以往出血)或CT上(尤其是增强)显示出。 通常表现为癫痫发作,少见出血。

其间无正常神经实质,不含有动脉. 低流速 当有治疗指征时,常需要手术。 诊断: CT可能遗漏很多小的,甚至一些大的病灶。 MRI的T2加权是最敏感的检查。一般其所见与AOVM相似(混杂信号的中心,周围为低信号边缘)(见上)。若发现同样特点的多发病灶或家族史,则强烈支持诊断。 治疗: 可达到的部位、有局限性损伤或出血,应予以手术切除;不易达到的部位,有反复出血和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也要考虑切除,即使是在脑干这样的重要部位也要手术。本病对放射治疗没有反应(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放射影象随访困难。 有一个以上家庭成员有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的第一级亲属,应做增强CT或最好是MRI扫描及适当的遗传咨询。 预后: 尚不清楚。明显出血的危险小于AVM,怀孕和分娩是不是出血的危险因素还不清楚。

阴囊壁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表现一例

·病例报告·阴囊壁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表现一例 焦丹宋军杨冬艳孔丽丽戴路 患者,男,19岁,因左侧阴囊皮肤肿物就诊,既往无发热,平日素食,睡眠良好,缘于6 7年前发现左侧阴囊皮肤肿物,未予治疗,此后该肿物逐渐增大、增高,近6 7d疼痛明显、活动受限。查体:左侧阴囊皮肤大面积隆起,呈片状,表面不光滑,无渗出,无触痛,无红肿(图1),偶有隐痛。超声所见:左侧阴囊皮下脂肪层及肉膜增厚,较厚处达2.9cm,内可见丰富血窦回声,呈网格状,较宽处血窦内径0.68cm,边界不清(图2),CDFI:可探及动、静脉血流频谱(图3),部分血窦内可见实质性低回声(图4)。超声提示:左侧阴囊壁血管瘤。手术记录:沿肿瘤边缘取左侧阴囊弧形切口,探查发现肿瘤呈团块样生长,侵及肉膜层,部分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范围约9.0cm?5.0cm?2.0cm,钝锐性相结合分离至左侧阴囊根部,结扎将肿物切除。术后病理:左侧阴囊壁海绵状血管瘤(图5)。 图1左侧阴囊皮肤大面积隆起,呈片状,表面 不光滑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1.09.021 作者单位:130033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超声科 通讯作者:宋军,Email:songjun19682003@yahoo.com.cn

图2二维超声显示丰富血窦回声,呈网格状 图3CDFI探及动、静脉血流频谱

图4二维超声显示血窦内可见实质低回声 图5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图片(HE?40) 讨论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异常形成的静脉扩张畸形,又称软组织海绵状静脉畸形,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头颈、躯干及四肢等部位[1],阴囊壁者极少见。其在出生时或儿童时即可出现,但有60% 80%的血管瘤可能在8岁前消退,其余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正确判断血管瘤的性质,根据其类型及分期选择正确治疗方法,尽早治疗,大部分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2]。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积极主动的治疗不仅疗效确切,更使得患者不再因血管瘤在面部和肢体上明显的畸形而产生精神上的痛苦。本病患者6 7年前即发现肿物,但并未及时就诊,至今肿物增大、致活动受限,并侵及肉膜,使手术难度增加,创伤增大,增加患者的痛苦。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区超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22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 检查。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 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I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脑肿瘤;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e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发病率仅次于动一静脉畸形。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颅内IC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2例颅内型ICA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11~76岁。临床无特异表现,其中以运动和感觉障碍(8例)等为主要症状。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CT机使用飞利浦MX8000 dual CT扫描机,常规头颅轴位检查,层厚8-10mm。增强扫描对比剂用碘海醇,剂量1ml/kg体重,流率3.0 ml/s,注药后延迟18秒扫描。MRI检查使用东软SUPEROPEN 0.35 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采用SE序列,梯度回波等。MRI增强检查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2 mmol/kg体重,注药后即行常规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检查。成像参数:TlWI:TR 360ms,TE 11 ms;T2WI:TR 6090ms,TE 192ms,层厚5-9mm,间距1mm。 2 结果 8例CT增强扫描发现3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其余无强化。本组中1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为CT检查后又行MRI检查确诊,多数病灶表现为混杂Tl、T2信号,呈“桑葚状”,其中12个病灶在稍长T2信号周边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包绕,周边多呈长T2信号区。有5个病灶瘤周可见出血。增强后示病灶为不规则轻度强化,内部信号不均匀,多呈絮状、斑点状,但无明显占位效应,有1例周围脑组织有萎缩征象。 3讨论 3.1 发生与病理颅内型ICA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是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1],是由微动脉延伸出来的血流缓慢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窦构成,而且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瘤内血管窦的存在,窦间没有正常的脑组织,而有神经纤维分隔。血管窦壁由单层上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组织学上缺少肌层和弹力层,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易发生出血。玻璃样变、纤维化、血栓形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现结合印第安纳大学影像科的Nicholas Koontz 医生在auntminnie 上的病例对该病进行介绍。病史 老年女性,健忘和糊涂 影像学检查和发现图1 为CT,右侧小脑半球上部一高密度病灶(红色箭头)图2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图3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 CT:示右侧小脑半球上部见一直径约5 mm 的高密度影,周围环绕低密度区。脑室增宽,脑沟、裂弥漫性增宽加深,表明脑组织弥漫性萎缩。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弥漫性低密度区,表明有陈旧性的腔隙性脑梗塞。 MRI:可见数个小的、类圆形的低信号灶,横断GRE 序列上显示最佳,病变位于小脑、右侧脑桥、左后和腹侧丘脑以及放射冠区。 鉴别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高血压性出血,创伤后遗症,弥漫性轴索损伤,实质挫伤,淀粉样血管病,多发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 讨论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生物学表现多样,可进展、退化或扩大。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脑动脉造影隐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发病率约为0.5%。约75% 的病例为单发,10% 到30% 为多发或家族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0 到60 岁,但儿童也可以发生。发病率无男女差异,所有人种都可以发生。 海绵状血管瘤可大可小,大着直径可大于6 cm,平均大小为0.5-4 cm。多含有不同时期的血性成分,周围可有完整的含铁血黄素环。有三个基因位点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CCM1, CCM2 和CCM3。多发性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综合征,多见于墨西哥裔西班牙裔美国人,以CCM1 上的KRIT1 突变为特征。在这个综合征中,该基因突变导致KRIT1 蛋白发生截断,导致受损的内皮细胞微管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这些未成熟的内皮细胞成熟和形成毛细血管的能力受损。而更为常见的是,散发的海绵状血管瘤没有KRIT1 基因的突变。 海绵状血管畸形与发育性静脉异常(DVA)、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以及皮肤异常,包括咖啡é-斑和角化毛细血管静脉

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 概念:蔓状血管瘤(cirsoidangioma,racemoseaneurysm)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 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位于颈部、颊部。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迂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触之可感到有震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联结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成紫灰色,触之有震颤搏动感。压迫时可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互相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有时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初学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因为动静脉短路,含有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不经过蔓状血管瘤病变处表面皮肤微循环,直接流入静脉回到体循环中,蔓状血管瘤病变处皮肤得不到正常微循环供应营养物质,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营养障碍,发生蜕变坏死,而产生溃疡出血,长期不愈合。 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瘤往往发展很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而侵入板障静脉,并可与颅内静脉连接。 诊断: 蔓状血管瘤诊断选择性动脉造影是目前蔓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前准备的最常用的辅助检查,可以采用快速连续摄片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记录到主要的动一静脉瘘所在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滋养动脉、回流静脉和它们与其他血管的关系,部分病例在造影后即可进行栓塞。此外,可进行周围静脉压测定和血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动脉血的分流情况。 危害: 1、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 2、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 3、蔓状血管瘤长在四肢引起畸形,特别是手术部位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学习、生活。 4、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路往往发展很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治疗方法: 那么目前为止常规蔓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下,分别有八种:超导介入治疗、激素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手术切除、硬化剂治疗、电化学治疗(高频电极治疗)、介入栓塞治疗。 一、超导介入消融技术: 超导介入消融技术包括超导光波介入、超导射频介入、超声微介导方法等消融技术,是在超声的引导下将头发丝粗细的微导管介入到引起异常结构的营养支管腔及膨大处,同时导入药物,再结合各种物理治疗,使深部异常静脉血管瞬间凝固闭塞,并阻断瘤体的营养供应,血管瘤内壁腔隙及静脉血管腔内大量血栓形成,最后导致血管瘤内皮细胞失去活性,血管瘤逐渐消退,最后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