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班戈的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对策

羌塘班戈的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及对策

摘要:西藏属于我国高寒地区,有着广袤的草原优势。但由于人为因素

跟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草原植被在利用过程中,西藏草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呈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退化。面对当前严峻的草原环境,我们需要对此问题进

行深入的剖析,掌握引起高寒草原退化的具体原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保障草原生态系统。

关键词:草原;退化;原因;对策

班戈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东西跨度为364千米,南北宽350千米。

县境属南羌塘高原湖盆地区,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之间以及藏北高原纳

木错、色林错两大湖泊之间。地势上呈现出南凹北凸,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多

风雪天气。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班戈县有高山草原土16775平方千米,高

山草甸土4474平方千米,高山荒漠土3950平方千米。(划定基本草原面积

21.86万亩)

一、班戈县草原退化的原因

1.1 过牧现象严重

随着家庭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牛羊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对草原的蓄草需求

不断增加。家畜养殖数量增加是导致草场资源减少以及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班

戈县承包草场面积为34519907.54亩,核定年末草蓄平衡载畜量(绵羊单位)861644只,2022年牲畜存栏(绵羊单位)1082517只,2023年牲畜存栏(绵羊

单位)1114215只,两年数据对比继续增加超载现象。家畜数量的增加,同样也

降低了草原饲草的质量。比如目前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植被的生长和再生能力,

导致草原土地质量下降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如此恶性发展,更会导致草原沙漠化。

1.2人为因素的影响

随着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使用需求量逐年增加。发展牧业产业及完

善基础设施,使得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近年来西藏当地企业、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也是越来越严重的,草场不断退化。人为作用是草原退

化的诱发因素,通过生态敏感而使草原趋于退化。人为主要作用包括人口增长而

对肉食量增加、经济发展跟城镇建设需求增加;这些人为因素,诱发过度放牧、

采挖药材等对土地过度利用,使得草原的退化、相关植被遭到破坏,草原内的土

壤逐渐变得沙化。甚至包括牧业,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不友好行为。

1.3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变暖问题的不断发酵,全球气候变暖问

题变得愈发严重,这就导致对相关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恶劣。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也在不断减少,气温以及降水幅度越来越大,那曲逐年出现严重风灾问题,导致草场正常生长和草的根系会受到影响,对草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干扰仅次于

过载放牧。

二、针对班戈县草原退化的防治对策

2.1构建有效的立法机制

对于班戈县严重的草场退化问题,当地政府应该从法律层面做出约束,制定立法。结合我国其他省市针对牧区关于天然草场保护的相关经验,加快

建立班戈县当地草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高寒草原保护工作向着法制化制度

化方向转变。通过对引发高寒草原草地退化的原因深入细致的分析,不断吸取内

外的关于草原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清肃和整理,

减少交叉和重叠的相关法律规范,构建完善细化的高寒草原退化保护法律框架体系,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具有可执行性,各项法律标准具有可操作性。

2.2加强人工种草

加大人工种草力度。人工种草能够维持草原的生态,保证草原生态平衡,推

动畜牧业稳定发展,提高牧民的收入,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将人工种草这一计划纳

入到整体规划中。为此,需要成立专门小组来进行调查,开展自主承包制,与承

包商签订相应的合同。在种植期间,必须有效开展项目,确保草地供应人力资源

的可用性,并进行评估管理,建立评估目标和制度,确保草地效益得到充分利用。责任部门必须严格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引进的专业人才,要严格挑选草种与

种植方法,保证人工种草有效性,以此保证草原生态环境平衡,进一步提高作物

产量。在后期,要对种植过程进行总结,为未来的改善和减少草地退化发挥经验

作用,有效解决各项问题。

2.3以草定畜

合理的利用草地资源,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牛羊数量,实行划区

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

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结合草地实际,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保护,要利用

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

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2.4加大虫害与鼠害的防治力度

面对较为严重的虫害与鼠害,要求提高草原监管员和科技特派员等人员责制

和履职力度,认识到虫害与鼠害的危害性,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首先,

可以强化建设更为专业的防治队伍,确保虫害与鼠害工作可以稳定进行。其次,

做好相应的预测工作,建立并健全相关的管理体系。再次,可以建立并健全责任

制度,使得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从而提升工作积

极性,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最后,注重一些先进技术的使用,例如生物防治技

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对于虫害和鼠害的良好控制效果。

结语

总之,草原生态保护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草原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情,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同时广大人群也要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以此为环境保护奠定基础。所以,要全面分析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加大对草原

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保证草原生态平衡,保证畜牧业稳定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大事情,保证国家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佐然木·喀迪尔.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和草原保护长效机制的创建[J].吉林畜牧兽医,2020(06):128+130.

[2]刘玉宏.对草原退化原因与建立草原保护长效机制的探讨[J].种子科技,2020(22):111-112.

[3]刘刚,范康,魏小星,多吉顿珠,夏清华,郑群英.青藏高原草原生态文化对草原治理的启示[J].草学,2020(06):75-77.

[4]姚蒙.发展草原生态产业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J].内蒙古林

业,2020(12):44-45.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要阐述了锡林郭勒盟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从自然因素、放牧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对草地退化与沙化的成因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促进牧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保证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草地;退化;沙化;现状;成因;治理对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长期以来,草原牧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等不利自然因素及人口发展和牲畜超载、滥垦滥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鼠、虫害和毒草滋生,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1-4]。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草地近年来退化与沙化越来越严重,草地的利用性能下降、土壤肥料丧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牧区生态系统[5-6]。研究锡林郭勒盟退化、沙化草地现状和建设措施,对于牧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包括锡林浩特、阿巴嘎、东乌珠穆沁、乌拉盖、镶黄、西乌珠穆沁、苏尼特左、苏尼特右、二连浩特9个纯牧业旗(市、区)和正镶白、正蓝、太仆寺、多伦4个旗县的纯牧业苏木及半农半牧苏木(乡),共21个牧业苏木,564 个嘎查,58 308户牧业户,牧业人口26.56万人。锡林郭勒盟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北纬41°35′~46°46′,东经111°9′~119°58′,总面积19.14万km2,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17.77万km2,天然草地面积是我国重点牧区中面积最大的。海拔800~1 400 m;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4.8 ℃,极端最高气温39.9 ℃,极端最低气温-42.4 ℃;无霜期100~136 d,年降水量150~400 mm,而且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日照时数为2 900~3 200 h;年蒸发量,大部分地区在1 500~2 000 mm,西北部可达2 500~3 000 mm;全年平均风速为3.5~5.6 m/s。土壤以栗钙土为主,植被主要分为3个草原亚带和1个半隐域性沙地植被类型,即东部草甸草原亚带、中部典型草原亚带、西部荒漠草原亚带和沙地,分别占草地面积的15.9%、34.5%、15.8%和33.8%。水资源非常贫乏,严重缺水区域的面积达到了5.3万km2,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26%。 2 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 自从20世纪50—60年代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开始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时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其退化面积惊人的达到了锡林郭勒草原面积的48.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2009年锡盟草地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全盟退化草地面积1 119.54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57.94%;沙化草地面积193.65万hm2,占草地总面积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 境问题和对策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简要分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我们自身的生存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如下: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就酸雨污染而言,由于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

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3.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 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而且治理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原因如下: (一)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是环境污染治理不善的深层次原因。 “十五”期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火电、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出现过热发展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实际达到1.6,是规划预测的4倍。统计数据表明,20XX年全国能源消费量达到22.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了55.2%。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49万吨,超过总量控制目标749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约27%。污染行业排污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污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全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关键字:生态环境原因对策 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 虽然经过近50年的努力,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已增加到13.92%,森林面积达13370.3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7亿立方米。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公顷,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8.75%;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10.39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43%;同时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其次为中南和华北,加之单位面积蓄积量在持续下降,有林地面积逆转较为严重。因而,森林资源的供求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二)草场退化加快 我国共有草地4亿公顷.人口的过快增长和片面追求牧畜头数,使草场退化日趋严重,退化率由70年代的16%上升到现在的37%,平均以每年67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牧草单位面积产量下降1/2至1/3。同时,草地牧畜头数直线增长。畜草平衡遭到破坏,不仅直接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加剧了草地灾害的发生。与草地灾害相伴生的是牲畜饥饿、营养不良和冬瘦春死的大量发生,每年因掉膘和死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 (三)耕地日趋减少,土壤沙化面积扩大 全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各项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量呈直线下降。19571990年,各项建设用地、弃地、浪费与因灾害损失的耕地4273万公顷,目前还在以每年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40年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8公顷,如今仅为0.085公顷,我国耕地承载力己处于严重的危机状态。建国以来,土壤沙化的发展很快。我国沙漠面积几乎扩大1倍,从6667万公顷扩展到130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5%:还有近670万公顷耕地和1/3的天然草场不同程度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与影响,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5亿元,损失粮食5-10亿公斤。 (四)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492万公顷,分布于黄土高原、长江流域、辽河上游、横断山脉地区和南方丘陵地区,年损失粮食103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4060亿元。仅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每年流入海洋的泥沙相当于40万公顷良田沃土,其中N, P, K含量超过我国化肥一年的施用量,折合人民币24亿元。由于水土流失难以遏制,建国以来新建的水库已有25%淤塞,直接经济损失200300亿元,水库工程效益大大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破坏了航运与交通。全国的内河航运里程比50年代缩短6. 4万公里,减少34%。更为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地貌植被遭到破坏,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恶化了我们的生存空间。 (五)资源短缺 我国多年来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降水62076亿耐,低于地球大陆平均水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水资源只有2637m',排在世界第88位。目前,全国有近300个城市缺水,400万公顷耕地及草地总面积的1/3受到缺水的威胁,另有5000万农民和4000万头牲畜缺乏足够地饮用水。在19861993年间,全国灌溉面积减少107万公顷。 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资源的需求量必将迅速增加。这是影响我国末来生态环境状况最根本的因素。

青藏高原环境

1 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未整体隆升,中国西部的沉积-构造面貌与气候、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成果表明,古近纪期间在日土-改则-班戈-丁青以南的藏南地区为潮湿的热带雨林,当时应该是准平原,以北地区为干旱的副热带高压气候,形成山麓剥蚀平原。在准噶尔、吐鲁番-哈密盆地和蒙古、西伯利亚以南地区,始-渐新世发现大量的哺乳类如吐鲁番犀、新疆巨犀化石[23-25],以及在宁夏同心、甘肃临夏、贵德、广和一带也发现大量犀牛和乌龟等化石[2],都说明当时没有高原的阻隔,南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到达中亚北部地区,广袤的中国西北大地正处于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下的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 2 青藏高原初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由于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引起了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沉积-构造面貌的变化,作为青藏高原西北边界的阿尔金断裂从高程上分隔了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得到了来自高原对盆地沉积的快速补给, 这次隆升是穿时的,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使得柴达木盆地中新世中期隆升剥蚀,而且以不同形式影响了中国西北所有盆地。 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也引起了古气候环境和生物面貌的变化,中新世青藏高原南缘仍为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发育阔叶植物,而北缘则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发育三趾马动物群[22]。22 Ma古黄土的出现[43],恰恰是由于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隆升的阻隔使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开始转变为中亚季候风,才可能在风速减弱的甘-陕地区形成古黄土。黄土作为大气环流的产物,从此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以来给中亚和全球气候带来的变化。青藏高原整体初次隆升后又经历了一段剥蚀夷平,到7.0-3.6 Ma最终形成了高原的主夷平面[44]。 3 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这次快速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48],带来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扩展[56,57]。由于青藏高原阻隔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强劲的西风带和中亚季候风的影响下,高原以北广袤地域开始从草原化向荒漠化转变,同时引起了古人类的迁徙,原来(2.08+0.04 Ma)在低海拔羌塘盆地生活的古人类,由于高原隆升,一部分适应了高寒缺氧环境成为高原人,而大部分则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向东迁徙成为黄河人等。古黄河在三门峡的贯通,长江在三峡的贯通都发生在早更新世末[44]。因此可以说,青藏高原的这次快速隆升对于我国地形地貌和莫霍面起伏的形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也开始退化,藏南垫状植被的高寒草原到藏北羌塘-昆仑山一带逐渐向高寒荒漠化演变[58,59],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广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气候影响 1、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位于东亚副热带地区,屹立高达对流层中部,它以巨大的地形所产生的动力作用( 阻挡和磨擦) 和热力作用, 对大气环流和我国乃至世界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海草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青海草原生态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恶化,这给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就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 草原过度放牧 青海草原的过度放牧问题较为突出,牲畜数量不断增加,不合理的放牧方式导致植被 破坏,草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加剧,生态失衡。过度放牧使草原地下生物土壤食物链紊乱,而且由于草场的开垦过度导致资源的枯竭,动植物种类大量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2.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 青海草原的生态环境一度面临着过度开发的问题。大量的人类活动,包括矿业开发、 旅游业发展等,都对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开采矿产、打破农地、建设 新的基础设施等活动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3.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 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使得草原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敏感。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和雨 量不均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和生态破坏。 二、对策分析 1. 严格控制过度放牧 为了维护青海草原的生态平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严格限制过度放牧。政府应当 建立健全的牧场管理制度,实施牲畜数量和放牧强度的严格控制,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过 度放牧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惩罚,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农业多元化经营,减少对草原 的压力,帮助牧民转变传统的放牧方式。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加大对青海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尤其是对矿业开发、旅游业发展等活动进行 严格的监管和管理。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联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草原 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和提升,保护草原的生态多样性,保护草原的生态系统健康,保护资 源环境总体生态安全。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在长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草原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关的对策。 一、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是草原建设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放牧压力过大,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源保护功能下降,甚至导致草原退化。 2.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是另一个严重影响草原建设的问题。草地退化主要是由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3.生态环境恶化 草原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人为活动、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草原生态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二、对策分析 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源自人类的活动,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推行生态保护,做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大力倡导环保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共同为草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合理调控放牧 针对过度放牧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放牧计划,控制草原放牧的数量和密度,合理分配草场资源,避免过度放牧,保护草原植被的生长,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3.推广生态农牧业 推广生态农牧业是解决草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对策。通过推广生态农牧业,引导农牧民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牧产业,提高农牧业的可持续性。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工作,是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提高草原生产力和保障 草原生态安全的关键之一。草原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草原建设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如施工过程中的浪费、建造后的荒废等。 这种现象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资源的无效使用。 对策一:加强规划设计 在草原建设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方案应该包括草原的布局、草种的选择、草原管理等细节的方案,从而保证建设后的草地能够持续发展。 对策二:提高建设质量 提高草原建设的质量,防止建设后的荒废现象出现,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质量控制来 实现。同时,还可以在建设后加强草原管理,保持草原的良好状态。 问题二:草原退化严重 草原退化严重是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草原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 情况下,草原的退化比较明显。草原下降了耐旱性、草面积减少、草地植物数量减少等都 是表现出了草原退化的现象。 对策一:保护草原生态 通过草原保护,减少草原退化的情况发生。例如,在草原放牧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 放牧时间,使得草地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 对策二:维护水土 在草原建设过程中,保持水土的不流失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用梯田技术、地形修整、防风固沙等措施来保持水土不流失,从而保护草原生态。 问题三:草地质量下降 草地质量的下降是草原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草地质量的下降会导致草地难以 生长,更难以维持草原生态平衡。 对策一:草种的选取

在草原建设过程中,应挑选抗旱、耐寒、适合生长的草种进行种植。同时,应注意草地水分、土壤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以保证草地生长的顺利进行。 对策二:加强草原管理 草地管理要做好每一个环节,及时发现草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可以通过种植草地覆盖物、减少放牧时间、进行适度浇灌等措施来加强草原管理。 综上可见,在草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草原的生态平衡和生产力。因此,应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畜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草原畜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草原 畜牧业是草原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保障民生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 口的增长,草原畜牧管理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草原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导致草原资源的减少和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草 原草畜协调问题突出,过度放牧、草原过载等现象频发,草原资源过 度利用导致了草场生态系统破坏和畜牧业生产能力下降。草原畜牧业 市场需求不足,市场供需失衡,牲畜销售价格波动大,农牧民收入不 稳定。草原畜牧管理政策滞后、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手段落后、监 管不力等问题频发。草原畜牧管理技术水平低下,缺乏先进的养殖技 术和管理经验,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草原畜牧管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草原畜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2. 正文 2.1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及影响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草原畜牧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随 着人类对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草原植被遭受破坏,土壤退化 加剧,水资源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影响草原生物多样性。随着草原植被的破坏,许多植物物种 面临灭绝的危险,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种群也受到威胁。这不仅破坏了 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影响草原水资源。草原地区水源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降水,但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草原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水资源供给不足,给草原畜牧业带来了严重困扰。 三是引发草原草原草田紧迫问题。由于草原植被恶化,草原草地 面积减少,导致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草原 生态环境保护,恢复草原植被,推动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加 强草原土地的合理利用,控制过度放牧和草原退化现象,改善草原生 态环境质量;推动草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畜 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草原畜牧管理才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草原草畜协调问题及对策 草原草畜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草原资源利用不合理、畜牧业对草 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方面。草原草畜协调不足导致草原过度放牧,

甘南州天然草地退化及生态保护对策分析

甘南州天然草地退化及生态保护对策分析 摘要:甘南州天然草地环境资源破坏严重,“三化”现象加剧,而牧区严重超载过牧和人为砍挖、环境气候影响,鼠害是该地区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的原因。只有加快草场建设,落实“草畜双承包制”等手段才能逐步实现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为畜牧业生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草地;生态保护;对策 草地生态环境是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天然草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覆盖地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饲养牧畜,美化环境的重要功能。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强度和广度日益加大,大量垦种坡地、滥伐过伐林木、草原超载过牧、鼠虫害和人为破坏、导致草地生态恶化、生产力下降,草地面积大量减少,正在以每年0.03万hmz的速度退化和荒漠化,生态系统和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草地资源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甘南州天然草地资源概况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甘肃省西南部,平均海拔 3 000m,年均气温1—3℃之间,年降雨量600mm,光照充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境内有天然草地272.34万hm2,可利用草地256.55万hm2。草地主要类型为高山草甸类、亚高山草甸类、亚高山灌丛草甸类、林间草甸类、盐生草甸类、沼泽草甸类、山地草原类七种。牧草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有94科、369属、947种。甘南可利用草场牧草的总贮藏量为129亿多千克,理论载畜量为620个羊单位。 2草场退化现状 目前,甘南州有“三化”重度以上草场,退化面积达81.40万hm2,草地中度以上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50%,轻度以上退化面积占草地面积的70%。以碌曲、玛曲、夏河三个县为例“三化”草地面积1998年底已达44.25万hm2。

新时期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摘要:草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的自然环境,对畜牧业的发展也有 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草原生态破坏严重,很多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因此,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草原保护过程中存在 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为有效开展草原建设、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各项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草原生态;现状;保护;平衡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草地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成为了一道美丽的绿色屏障, 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草地资源还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由于环境保护不当,草原环境被破坏现象比 较严重,再加上过度养殖等因素,造成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涵养水土的能力大 幅度降低。水土流失、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近几年,尽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采取了许多 有利的措施,但现实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草原生态保护的现状 在长期地利用草原生态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历史因素 等种种原因,造成草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壤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保护措 施不到位,加上过度放牧,很多优质的草原生态环境被破坏,很多草地成为沙尘 暴的源头,造成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很多部门已经对草原现状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制定了许多保护措施,如设定自然保护区,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移民 工程等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草原植被的覆盖率得到了有 效的恢复和提升。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很多 问题期待得到有效地解决。

阿巴嘎旗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阿巴嘎旗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永海吴晶英图雅斯钦孟和 来源:《北方经济》2021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以阿巴嘎旗巩固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稳步提高牧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入户调研或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访谈等方法,对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

果发现,因人均草场面积差距导致牧民补贴收益差异大,区域划分不够细致导致缺乏对重度退化草场的保护,暖季和冷季的载畜量标准差距过大导致不符合实际养畜规律,草原专职管护员少、监管技术薄弱导致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阿巴嘎旗草原生态补奖禁牧草畜平衡 一、引言 2011年起,我国多地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政策”)。10年来,草原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与居住环境改善、畜牧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帶来了一定的良性效果。在内蒙古,草原补奖政策已覆盖全区12个盟、市的10.2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7.48 %)天然草原,并有53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在阿巴嘎旗,2015年的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54.9%,比201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在收入方面,2015年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90元。其中,草原奖补资金平均直接拉动牧民增收每人每年5,123元,占全旗牧民人均收入的25.5%。 从已有的文献中发现,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中仍然存在补奖标准低、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划分不合理、草原的监管难度大等诸多问题。2019年,阿巴嘎旗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因此,解决牧民增收与草原保护的矛盾成为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的痛点。围绕着这些问题,课题组于2020年8月和2021年6月,两次对该旗的牧户及基层工作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调研。对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阿巴嘎旗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基本情况 阿巴嘎旗地处锡林郭勒盟中北部,旗辖7个苏木镇、71个嘎查,总面积为2.75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全旗户籍人口为4.35万人,其中牧业人口为约2.06万人。目前,该旗重度退化草场面积228万亩(5.59%)、中度退化草场面积1,252万亩(30.69%)、轻度退化草场面积2,553万亩(62.58%)。 (一)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情况(2011-2015) 该旗自2011年起落实草原补奖政策。从表1可知,第一轮补奖政策涉及到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的5,300牧户、18,106人。总补奖面积为4,124.25万亩,其中草畜平衡面积为3,708.55万亩(89.92%),禁牧面积为415.70万亩(10.08%)。草畜平衡区的奖励标准为每年每亩1.71元。禁牧区补助标准为:人均草场面积不足500亩的,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补贴;人均草场面积501-2,050亩的,按每年每亩6元给予补贴;人均草场面积超过2051亩的,每人每年给予12,306元补贴。

那曲纯牧区草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那曲纯牧区草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作者:王娜孔祥琼 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2年第01期

摘要:草原资源是藏族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态承载力能够反映草原系统的健康状况。本文以那曲9个纯牧业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与草地生态承载力相关的1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精简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尼玛县和双湖县草地生态承载力最强,申扎

县、安多县和班戈县承载力次之,巴青县和嘉黎县承载力较弱,色尼区承载力最弱。草地生态承载力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人类活动是影响草地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那曲;纯牧区;草地;生态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2)01-0073-05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1.017 Evalu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Pure Pastoral Area of Naqu County WANG Na, KONG Xiangqi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Shanxi 712082, China) Abstract:Grassland resource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ibetan herdsmen to surviv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can reflect the health status of grassland system. In this study, 12 indexes related to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9 pure pastoral counties in Naqu, were selected, and these indexes were simplified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as the strongest in Nima county and Shuanghu county, followed by Shenzha county, Anduo county and Bangor county. However,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Baqing county and Jiali county were weak, and Seni district was weakest.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Key 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Naqu county;Pure pastoral areas;Ecological bearing capacity 西藏地區草地资源丰富,面积超过0.87亿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0.77亿hm2,居全国之首。那曲地处藏北高原,草地面积0.42亿hm2,占全区草地面积的47%,是草地面积最大、牧业产值最高的地区[1 ]。除东部比如县、索县为半农半牧区外,那曲其他区县均为纯牧区。长期以来,由于超载过牧、缺乏有效保护,那曲草地退化严重,原本极为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2 ]。草地资源是牧民生存的物质基础,生态保护是西藏发展面临的重大需求[3 ]。 草地承载力一般指单位面积草地所能承养的牲畜数量[4 ],而生态承载力则从系统角度出发,强调单因素的变化会引发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5 ],是评价生态环境管理、进行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6 ]。常见的草地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综合评价法、系统

草原退化原因

三、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相应的对策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这些天,我们在草原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和采访调查。虽然我们并不专业,但我们通过对草原现状和调查采访所得的结果的分析,也总结了一下出现草原退化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1、定义:草原退化是指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草原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劣化,导致生产力下降的现象或过程。草原退化活动主要包括:草原沙化、草原盐渍化以及草原污染等。 2、草原现状:我国草原退化面积以每年近2000万亩的速度扩展, 20世纪70年代我国草原退化率为15%, 80年代中期达到30%以上, 目前已上升到57%左右。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蔓延, 内蒙古草原退化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18%发展到80年代的39%,目前已达到7315%(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比例)。内蒙古草原现有退化面积6142亿亩, 较20世纪80年代的3176亿亩增加 了2166亿亩; 其中轻度退化面积扩大了012亿亩, 中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104亿亩, 重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142亿亩。内蒙古由于开垦、沙漠化等, 其草原面积

20世纪80年代较60年代减少了1014%、约1138亿亩, 目前又比80年代减少了019亿亩、约8%左右。草原退化是草原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共同作用下, 其结构特征与功能过程的恶化, 即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总体恶化。退化草原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从稳定的功能较强的多层结构演化为欠稳定的功能较弱的单层结构, 生物多样性降低, 植物群落的结构、高度、盖度以及外貌等明显地劣化, 优质的、可饲的豆科、禾本科、菊科等牧草减少, 不可饲、劣质、有毒、有害的毛茛科、大戟科等植物滋生蔓延, 植物群落呈现小型化与矮化的特征、其高度与盖度大大降低。内蒙古草原已发现有毒害植物50多种, 青海大量出现的毒草有20多种, 东北草原有毒有害植物有30多种。有毒有害植物的蔓延,不仅消耗土壤的养分和水分, 妨碍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 而且经常造成牲畜中毒甚至死亡, 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危害。轻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20%~40%、植被覆盖度减少20%, 中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40%~ 60%、植被覆盖度减少20%~50%, 重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60%以上、植被覆盖度减少60%以上。重度退化草原植物群落平均高度仅相当于未退化草原植物群

2022版人教版地理检测-第一节-第二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含解析

第二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020贵州贵阳高二上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影响严重的活动有( ) A.工矿建设和用水不当 B.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和用水不当 D.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2.治理新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为( ) A.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 B.禁止农业生产和工矿建设 C.改变新疆地区的气候类型 D.因地制宜调整农牧林用地 (2020河北保定高二上期末)针对我国西北地区铁路沿线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对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如下图所示)防风固沙效益研究。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近地面输沙量 B.高空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4.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A.削弱风力 B.稳固沙土 C.适应恶劣环境 D.减少水分蒸发 (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上月考)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阅读资料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石羊河年均径流量/ 亿m3 流入民勤地区年均径流量/亿m3 1957 年 13.31 4.64 2000 年 13.030.98 5.民勤地区成为沙尘暴沙源地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类活动不合理 B.降水不足 C.植被覆盖率较低 D.热量不足 6.针对民勤地区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有( )

A.在山体上撒草木灰,增加融雪量 B.适当提高水价,统一调配流域水资源 C.培育耐旱作物 D.跨流域调水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有( ) ①开采矿产 ②生态移民 ③合理载畜 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题组二其他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