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图)

1.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3过程6类

2.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感觉

知觉

注意

认识过程记忆

思维

想象

情绪心理内容结构体系示意图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情感

意志动机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意志行为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

个性需要

动机

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

理想、信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其他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的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

二、大脑半球的分区与功能

1,、视觉区位于两半球枕叶的皮质内。2、听觉区位于两半球外侧的颞叶。3、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的皮质内。

4、运动区位于中央沟之前的皮质内。

5、联合区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定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清晰的认知加工。

注意的集中性: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或意识能长时间停留在选定的刺激物上,以便对其作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二、注意的品质特征

品质特征定义影响因素

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个认知客体和活动上的

时间长短。

注意对象或活动本身的特点;人的兴趣和意志控制力强弱;

范围(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能够清楚觉察到客体

的数量,又叫注意的广度。

知觉对象的特点;任务要求;知识经验

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内,为完成一项任务,

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

对象上去。

任务的复杂程度或难易程度;主体对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

或操作的自动化水平

转移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

换到另一个对象,或者从一个活动转换

到另一个活动上去。

投注在原来对象上的注意强度、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特

五、注意的类型(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及需要努力的程度分类)

类型定义产生原因在教学中的应用应用

不随意注意(重点)事先没有预定

目的及任务要

求,也不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

刺激物本

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刺激强度、新异

性和运动变化及刺激物

之间的对比关系

掌握教学规律,有助于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新颖丰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教学语言准确

生动,富于变化;讲课时适当改变声音大小、快

慢,加重语气突出重点,辅以手势、表情以引起

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主体本身

状态

需要和兴趣、期待、情绪

状态和过去的知识经验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任

务,需要一定意

志努力才能保

持的注意(重

点)

注意目标任务;间接兴趣;组织活动

的习惯;意志品质

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学习

某一学科或某一内容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和

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活动组织习惯,避免安排的无序性、随意性;提

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随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

标但却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授学生完成较复杂的

智力活动或技能活动的时候,要利用丰富的教学

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设法增进学生对该项活动

的了解和熟悉,引导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感觉指人脑对当前作用域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二、感觉的特点:感觉反映的是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及其发展——感受性和感觉阀限

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其大小用感觉阀限来度量。每种感觉均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阀限,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阀限。

绝对感觉阀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阀限:那种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2.感受性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同一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一个木匠随手将铅笔夹在耳朵上,却着急地到处找铅笔,就是触压觉的适应。在河里游泳,初下水时感到水凉,过一会儿就不觉得凉了,这是温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一灰色放在黑色的背景上显得亮些,放在灰色背景上显得暗些,这是无彩色对比。

后象: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最明显的是视觉后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在电灯前闭上眼睛3~5分钟,睁开眼睛注视电灯2~3分钟,再闭上眼睛,发现有一盏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象。随着正后象的出现,将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上,就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黑点,这是负后象。

四、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时,尽管同时接受很多刺激,但人们总是把其中的少数刺激当做知觉对象,而将其

余的事物当做知觉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易被知觉;受只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知觉经验的影响。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不多属性组成的,尽管各部分、各种属性彼此不同,我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或属性,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个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尤其是知识和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对任何事物的知觉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去理解和领悟的。

影响因素:经验最重要;言语的指导也有较大的作用;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本身不变,知觉的条件在一定情况下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不变。

视觉范围内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明度、颜色恒常性。

第五章记忆

一、记忆的结构三个不同的子系统

1.感觉记忆: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重点)。又分为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非重点)

2.短时记忆: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所谓组块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如一个字母、单词、数字、成语。米勒在1956年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的大小既受材料性质的制约,又与个体的知识经验相关。同样的信息,对具有不同经验来说,意义单元的大小是不同的,例如8位数字,如果是相互独立的8个数字,则是8个组块,而如果是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则只有一个组块,数字材料本身的意义特性和个体对自家电话号码的已有经验决定了组块的大小。

3.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遗忘两种。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动作思维——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逻辑思维——以概括、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是否被清晰地意识到或有明确的步骤,可分为两种:直觉思维——思维步骤和思维过程不明确、不清晰,对某些现象或问题直接地迅速地作出某种猜想、假设或判断的思维;分析思维——明确意识到思维的步骤和思维的过程,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方向性和多向性,可分为两种:集中思维——思维沿着单一的方向,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发散思维(分散思维)——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信息,或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特点是求异和创新。

4.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分为两种:常规性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三个特点)。

四、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

界定清晰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模糊的问题: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语义丰富的问题: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

语义贫乏的问题: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

1.知觉情境的影响:一般情况,知觉情境越简洁明显,有关的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定势的影响: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即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以后仍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

3.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4.情绪和动机状态:恰当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情绪会使问题顺利解决。

5.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人际关系(从众心理)。

六、决策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回避损失:很多情境中人们都会表现出对损失的厌恶。

成本沉没现象:附加资源被用来证明以前的行为是正确的。

七、想象的概念: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八、再造想象:根据现有描述,在大脑中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十九、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1.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2.特点:变通性(思维变化多端,触类旁通,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易受功能固着和定势等因素的消极影响,能大胆想象,创造出奇特而有价值的事物来。)、独特性(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流畅性(指能在较短时间里表达较多的观念,即反应迅速而众多。)

第七章情绪与动机

一、情绪状态的分类(定义、例子)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

1.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闷闷不乐、恬静、烦躁等。有弥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例如:当心境舒畅时,说起话来和颜悦色,做起事来轻快利落,遇到什么事情都感到满意;当闷闷不乐时则觉得什么东西都笼罩着一层“灰色”情调,使不顺眼。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

3.应激: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突然遇到困难时的行动,在危险情况下刹那间的反应,环境突然变化下的行为。

二、社会性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根据社会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热爱真理等社会需要相联系。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们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美,其美的标准不是凭空捏造的,它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情绪和情感的动能:适应和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组织功能;感染功能。着重了解前三种功能。的特点。

四、动机的概念: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图弄明白P191.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减弱。

十一、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部条件。能够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和刺激物就是诱因。面对色香味俱佳的食物不饿的人也会食欲大开。

第八章意志

一、动机斗争的四种类型。其类型分为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冲突)、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4种类型。

第九章人格

一、人格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体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精神分裂症就是极端的代表。

2.稳定型: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或个体的行为在类似的情景中会有一致的表现。如一个外向的孩子不仅在朋友聚会时表现得比较活跃,而且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也表现极为活跃。人格的稳定性特征使人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测成为可能。

3.独特性。即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同卵双生子人格也不完全相同,它受遗传、成熟、环境和

教育多种因素的的影响。

4.社会性。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的发展史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童年的早期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

6.学校教育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三、体液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各种特征和表现)

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都有可能形成优良的品质或不良的品质。

胆汁质:面临择业时,往往有很高的积极性,主动出击,求职和竞争意识很强。倾向于选择且适合于竞争激烈、冒险性和风险意识强的职业或者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如运动员、航空、勘探、演说家、教师等;

多血质:情绪丰富,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工作能力较强,容易应付和适应新的环境,善交际。在职业市场受青睐,有较广的选择范围和机会。如记者、律师、艺术工作者等;

粘液质: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有耐心而不急躁的品质。适合于医务、图书管理、教师等;

抑郁质:感情细腻和敏感,观察力敏锐,悟性很高,但因孤僻迟缓和不善言辞,常给人以木讷和大智若愚的感觉,适合诗人、作家、画家等。

四、性格结构(了解一个人性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如何对待和处理社会个放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

2.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认识的态度和活动方式上的稳定心理特征。

第十章能力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人们从事各种那个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常称为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种,核心为思维能力。

特殊能力:人们从事专业活动所必备的一些能力的综合,例如分辨音高、音强的听觉能力,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备的特殊能力。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发现的。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的概念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流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20岁以后流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它是人类的基本能力。

晶体能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他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晶体能力一直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二、能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都要看

1、标准化与常模

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验编制时所经过的四个标准式的步骤:第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第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第三、施测程序标准化。第四、统计结果,建立常模。样本施测后,对结果加以统计处理,得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分布,即常模。包括最高分与最低分,样本的平均数,各种分数上的人数。

2、信度和效度

能力测验编制的好坏,关键是看该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一贯性、稳定性,它决定测验的结果是否可信。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的正确度。一个测验的效度越高,即表示该测验结果越能代表想要测量的心理特质。

3、实施程序与计分方法

计分方法必须遵守客观、正确、经济、实用的原则。

三、IQ作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当其值为100时,就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类型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方面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先露有早晚之别,有些人在儿童期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被称为神童、早慧。但有人智力表现比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 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一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九)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几个重要概念 1.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3.文化差异:被一种文化视为正常的性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不一定也是正常的。 4.性爱的五个层次:人类的性爱分为五个层次,性行为问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层次上。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和性功能。 第二节性功能障碍 1.人类正常的性反应:性反应足由五个阶段组成的;欲望期、唤起期、高原期、高潮期、恢复期。 2.性功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1)性欲障碍:性欲障碍的主要类型为长期性欲缺乏和性交恐惧障碍。长期性欲缺乏的个体,对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没有兴趣;性交恐惧障碍的个体,对关于性的想法或者偶然接触到性都会感到害怕、恐慌或厌恶。 (2)性唤起障碍:性唤起障碍可以分为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性唤起障碍。很多性唤起障碍的个体对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欲望和幻想,但是,男性很难达到或维持勃起,女性不能达到或维持润滑。 (3)性乐高潮障碍:是一种在女性中最为普遍的性功能障碍。男性的性乐高潮障碍分为两种:早泄和射精延迟。 (4)性交疼痛障碍:个体发生性交时伴随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只有当没有发现任何医学原因时,才可以被诊断为性交疼痛障碍。 3.性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 (1)生物因素:药物的使用、衰老可能导致性欲的失去;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也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性欲和性兴奋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性失调。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性机能障碍的解释有所不同。. (3)社会文化因素:亲密关系的显著恶化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 (4)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一种性功能障碍是由单独的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更多的时候,这些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等。 第三节性别认同障碍 1.性别认同障碍的概念: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宜的观念感到不舒服。性别认同障碍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等相区别。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1、心理障碍 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痛苦(suffering) ?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 ?不合理(irrationality)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 3、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 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

4、判定建议 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图) 1.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3过程6类 2.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感觉 知觉 注意 认识过程记忆 思维 想象 情绪心理内容结构体系示意图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情感 意志动机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意志行为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 个性需要 动机 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 理想、信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其他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的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 二、大脑半球的分区与功能 1,、视觉区位于两半球枕叶的皮质内。2、听觉区位于两半球外侧的颞叶。3、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的皮质内。 4、运动区位于中央沟之前的皮质内。 5、联合区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定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清晰的认知加工。 注意的集中性: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或意识能长时间停留在选定的刺激物上,以便对其作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1.1 变态心理学概论

1.1变态心理学概论 我们现在就介绍变态心理学的这个概论。变态心理学的英文是abnormal phychology,你可以看得很清楚,ab这个字头,我们就知道是一种“变异、异常”这样的,normal是”正常“。所以,我们这个词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这儿要声明一下,因为我们的这个课程一直以来都叫《变态心理学》,我们在编那本变态心理学书的时候,我们也有过考虑,题目想改为《异常心理学》,因为“变态“,多少有一些贬义,因为有的时候说这个人,你说不好听的话,说贬义的话,就是说这个人变态,这个的词是带有贬义的。如果说“异常”,那么和“正常”对应,我们相对的觉得那个词更好一些,但是因为传统上这个课程是一直是这样叫的,我们就没有能够改得了,就是从编辑和从课程安排就都按照这个,但是大家知道,你现在看到一些书,也有翻译作“异常心理学”的,实际上,从我们的角度看,”异常心理学“相比”变态心理学“的翻译要更好一点。那我们再接着来说,就是心理学里边有不同的分支,大家一上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了《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讲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学方面的一些规律、感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等。我们这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异常心理学现象,异常心理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这样的一个科学,所以这个和正常的是不一样的。那么正常人是怎么样,我们经常都有一些研究的基础在那,那我们对异常也有很多的研究。我们想要了解异常的现象,我们就需要从一些症状、描述性的现象入手。所以,我们看了变态心理学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描述异常的表现和正常现象的区别。对于异常现象,我们又可以把它看作是障碍、是疾病,还有病程和预后,他如果发病,从起病开始,他大概是怎么样一个发展,这个过程会多长,他得病以后未来的情况会是怎么样的,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病程和预后的一个情况。这个就是变态心理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这个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就是我们只知道他的现象和正常现象的区别还不够。一个人,好像看起来好好的,为什么他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他怎么就会得病了、出现心理障碍了呢?我们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它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等各个方面来看,为什么一个人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

心理学概论--课后综合复习与思考题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人的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活动的和。 4、记忆从内容划分有、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5.情绪情感是在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6.人的意志的目的能否达到,决定性的因素是行动目的是否符合。 7.双趋冲突是指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吸引人们的目标时所产生的。 8.神经系统的三种特性是兴奋和抑制的、、。 9.俗话所说“秉性难移”是指人的特点,它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 10.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对,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12.教师的育人观的重点是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 2.创造想象 3.创造性思维 4.道德感 5.定向反射 6.发散思维 7.反射 8.非智力因素 9.感觉 10.感觉适应 三、单项选择题 1.现代科学心理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马斯洛 C、弗洛伊德 D、冯特 2.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紧张性和集中性 D、紧张性和选择性 3.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感觉属于()。 A、外部感觉 B、内部感觉 C、运动知觉 D、空间知觉 4、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重现出的天安门城楼形象是()。 A、再认 B、回忆 C、表象 D、想象 5、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记叫() 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 D、逆向性遗忘 6.思维是以()为基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A、感性材料 B、理性材料 C、推理 D、表象 7.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A、感性材料 B、理性材料 C、推理 D、表象 8.情绪情感是以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识 9.一个小孩得了虫牙,感到非常疼痛,但他又不肯就医。因为他害怕治疗带来的痛苦。因此,他会感到“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这就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以热情但急躁、冲动,刚强但较粗暴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型 B、胆汁质型 C、粘液质型 D、抑郁质型 四、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2010年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7)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 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第四,他创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潜意识,这对于重建个人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第一,他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

北大自考心理学概论(2011新版教材).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定义与学科特点 一、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研究方法,从此心理学与哲学划清了界限。 二、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的学问。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要素:科学方法、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 三、心理学的特点 1、心理学的第一特点是强调科学方法。 2、心理学的第二特点是专注于研究个体。 3、心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源自早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相信“天赋观念” 三、心理学在中国历史境遇: 1、第一个阶段是思想启蒙期 20世纪初,在蔡元培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在191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2、第二阶段是学科成型期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有影响力的学科,1922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 3、第三个阶段是学科低潮期 4、第四个阶段是重塑辉煌期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堪称是里程碑会议。北京大学1977年开始恢复心理学系,并于1978年开始招生。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四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所谓范式指的是理论主张、概念表述、研究方法的统一性。 2、心理动力学学派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体内部的本能驱力。人的行为源自生本能和死本能。3、行为主义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成功的关键在于它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强调具体可操作的变量定义。 4、进化论学派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科学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性学研究、社会生物学研究和进化心理学。女性择偶历来关注男性的社会经济条件,因为男性得有社会经济实力来养家;男性择偶则看重女性的年轻貌美,因为年轻女性更具有生育能力。进化心理学的优势是分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化心理学通常无法做严谨的实验研究。 5、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拓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钱铭怡)-TangDi

变态心理学 1.正常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最符合正常定义的人可能是那些在童年时期就学会了各种应对技巧并能在紧张状态下应用这些技巧,能完善地适应特定的内部或外部紧张事件而表现出灵活性的人。 2.异常的界定标准是什么:(1)经验标准:病人主观上感到不适,有求医意愿,或者医生以自身的经验加以判别。(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标准:与社会规则不相协调,不能有效履行社会功能、(3)病因与症状标准:存在器质性疾病,症状如何。(4)统计标准:其心理与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3.重性精神病的界定标准是什么:重性精神病是相对于轻性精神病而言的。(1)重性精神病症状: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受控体验。(2)社会适应能力丧失。(3)明显人格改变:退缩、孤独、过分激进。(4)自知力缺失:自知力是一种对自身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感受、体验正常与否的检验能力,属内省力范畴,缺失则表明无法自我判断和检验自身是否处于病态。 4.焦虑障碍 4-1恐怖症:对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目前常用的分类标准吧恐怖症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三类。 4-1-1广场恐怖症又叫场所恐怖症: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和独自在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的地方。 DSM-IV诊断标准(1)对置身于某处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难堪,或感觉到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惊恐发作时找不到帮组。(2)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景或带着痛苦忍受着,或者带着焦虑心情担心惊恐发作的发生或者就此提出要有人陪伴。(3)排除社交恐怖症,特俗恐怖症或分离焦虑等引起的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4-1-2社交恐怖症也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社交恐怖恐怖症与广场恐怖症的不同在于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狈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怕无法离开某处。 4-1-3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 4-1-4行为主义Mowrer提出的恐怖症形成和发展的两阶段模式:①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一个人习得了对条件刺激的害怕反应;②为了减少对条件性的害怕反应,习得了回避性条件反应的行为。 4-1-5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放松,确定害怕的等级,循序渐进的暴露。不同于系统脱敏法从最轻微的等级开始暴露,满灌疗法是从最令其恐惧的情境开始。优点是简单疗程短收效快,但患者难以忍耐不易接受。模方法是治疗师作为榜样去面对患者害怕的事物或情境,患者观察学习。 4-2强迫症:OCD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4-2-1强迫观念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患者意识到其无意义性并极力摆脱但无能为力,因而十分苦恼。包括: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性回忆)强迫表象(反复呈现的逼真形象多为患者难堪厌恶的内容)强迫性恐惧、强迫意向。 4-2-2强迫行为又名强迫动作,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仪式化动作,患者感觉到这样做不合理,别人也不会这样做,但却不能不做。常见的有: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计数、强迫整理、强迫仪式行为、强迫性迟缓。 4-2-3两者共同点;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觉察,症状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症状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患者明知道症状表现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并想要抵抗,但难以控制和摆脱。强迫症往往伴有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回避行为。4-2-4相似症状甄别:强迫性恐惧是对自己情绪的恐惧,害怕自己失去控制、会发疯作出违反社会规则甚至伤天害理的事,区别于恐怖症对特殊环境和物体的害怕。并且却别于强迫意向,强迫恐惧没有马上要行动的内在驱使。 4-2-5行为主义Mowrer用来解释恐惧和回避行为获得和维持的二阶段理论通常也用来解释OCD。认知理论认为一部分人难以消除那些重复性、闯入性、消极的念头的原因有:他们常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对品行和道德有僵化过高的标准,持有过高的责任感,认为应该极好的控制所有的想法和行为。 4-2-6认知治疗对强迫症治疗的基本目标:使患者重新分配注意力恢复认知过程的平衡,建立一个合理更灵活的思维世界。常用的技术:挑战强迫性的思维、思维阻断法、挑战消极的自动式思维。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认为强迫症根源于儿时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或幻想引起的恐惧虽然被压抑进入无意识但并没有消失,成年以后在一定诱发因素作用下这种幼稚的恐惧情绪再现出来,患者不自觉的用幼年方式来排除这种幻想和恐惧情绪,此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强迫症状。其治疗不勉强追忆幼年经验,主要让患者领悟症状是用儿童幼稚逻辑推断出来,是不切实际的儿童态度对待某些事物的结果。鼓励患者用成人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放弃儿童模式,用成人方式思考形事。 4-3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又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

变态心理学教案设计

社会文化理论 变态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基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含义,了解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社会文化治疗的一些具体方法。 二、教学分析 个体所认同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个体所在的家庭结构是什么样的?其他人如何看待个体?社会文化理论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的异常行为。 理论依据:教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小组讨论,对比分析,综合探究等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课设计思路的理念之核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在于了解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含义,了解社会评价的标准,而本节的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社会文化治疗的一些具体方法。

四、教学课时 针对本节内容,我准备利用两个课时来完成,因为两个课时的话时间相对宽松,两个课时有利于学生充分学习理解本章内容,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 五、教学准备: 查找一些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一些有趣的事例,增加学生的兴趣。要求同学们查找一些社会文化理论的问题,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所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辅助教学。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学习水平:能让大家理解社会文化。 媒体内容与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用方式: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课内容,我将分三阶段来进行:一、社会文化理论家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一)家庭结构和沟通 1、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依靠家庭各个成员的互动维持平衡。也就是说,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以一

part1心理学概述(网络版)

第一讲心理学概述 参考书目: 《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是什么》崔丽娟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心理学的误解: 误区一:学了心理学能看穿他人想什么。 误区二:每个人的心理各不相同,学了心理学也没用。 误区三:学习心理学就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 误区四:心理学里全是好玩的东西。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p5-8)具体来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部分 (一)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为什么说“对心理活动的探知开始于对外显行为的观察”? 第一,人的行为受其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而内隐的心理活动也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第二,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的复杂性引起的。 总之,由于人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二)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体心理 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差异 心理过程的稳定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群体共同的心理现象:从众、模仿、暗示、感染、风气等社会心理 个体各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需要与动机、社会知觉、态度等(三)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①对外部事物的觉知。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③对自身的觉知。即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构成。④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心理学不等于一般常识 1 、你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梦? 1) 难得或从不做梦;2) 大约每隔几夜一次;3) 大约每夜一次;4) 每夜做好几次。 2、牛奶一样多吗? 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去。在厨房的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大玻璃坛里。她的眼睛溜溜地转,目光从那只装满牛奶的瓶子转回到坛子。这时妈妈问:“瑶瑶,是瓶子里的牛奶多呢,还是坛子里的牛奶多?”瑶瑶的回答可能是:1) 瓶子里的多; 2) 坛子里的多; 3) 一样多。 3、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 现在运用外科手术能使那些天生的盲人在晚年恢复视力,你认为这样的人在拆除绷带的头几天里:1) 什么也看不见.;2) 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3) 只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在晃动; 4) 不用触摸就能认出熟悉的东西;5) 看到的一切东西全都上下颠倒。 4、哪一种决定风险大? 一群朋友准备合资赌马。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分别写出赌注的意见,然后集中商讨,做出全组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为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也不押;较为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赌金;而非常冒险的决定是在不大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大量赌金。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的决定可能:1)更为谨慎;2)更为冒险;3)既不更谨慎也不会更冒险 二、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描述和测量(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解释和说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3、预测和控制(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1832—192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科学,在科学系统中居于核心位置。 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二)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