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最详细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最详细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最详细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

1.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

2.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1.理论任务:通过对自身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实践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

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

2.教育可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当代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其他研究方法

个案分析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六、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奠基、铁欣纳代表)、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士创始、杜威和安吉尔代表)、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创始)、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首创、考夫卡和科勒代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立)。

七、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略)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定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清晰的认知加工。

注意的集中性: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或意识能长时间停留在选定的刺激物上,以便对其作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感官的朝向运动;生理指标及表情的变化。

三、注意的功能:信息选择、维持、监督和调节功能。

六、注意的认知理论: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后期选择和多阶段选择模型、认知资源限制理论。

七、意识的概念: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知觉、体验、记忆等。

八、意识与注意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意识指的是能够觉察到并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心理内容、心理体验,或者是受主观意愿支配的行为表现;而注意指的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强调的是“心理动作”。注意的产生与维持决定了哪些对象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哪些被排除在意识或心理活动之外。在觉醒状态下,意识强调觉知,强调目的性。而

注意有三种。很多情况下,注意的产生、维持与刺激物本身的特征有关,并不受意识的支配,而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

联系:人在觉醒状态下,可以觉知到来自内外的某些刺激信息,并能根据刺激内容的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体验作出调节控制。但即使是在觉醒状态下,人也不能意识到来自主体内外的所有刺激,相当一部分信息刺激时排除在意识之外的。

注意的引起可以是在意识状态下,也可以是无意识过程,但只有处在意识的状态下,人的意识对象才会清晰明确,才能对主体行为和情感体验进行调控。

九、意识的几种典型状态:睡眠状态;催眠状态(指人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在催眠师的言语引导和心理暗示作用下,身体完全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事物或对象上);白日梦。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的概念:人脑对当前作用域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二、感觉的特点:感觉反映的是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感觉的种类

1.按照刺激物与感官的接触方式,可将感觉分为距离感觉(如视觉、听觉等)和接触感觉(如触觉、味觉等)。2.根据医学临床需要,可将感觉按照感受器(接受某种刺激产生兴奋的神经装置)的分布及作用特征分为体表感觉(如视觉、听觉等)、身部感觉(姿势和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饥渴、饱胀等)。

3.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可将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来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痛觉。内部感觉是接受体内刺激,

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四、感觉产生的过程: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外界对感受器的作用)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区),并激活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五、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及其发展

——感受性和感觉阀限

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其大小用感觉阀限来度量。每种感觉均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阀限,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阀限。

绝对感觉阀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阀限:那种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感受性的发展。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以下条件。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使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有计划的联系可以提高感受性。

感觉器官的机能补偿作用(某器官损伤,另一器官感受性明显高于常人)。

2.感受性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的适应:同一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像: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最明显的是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的现象。其共同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另一感觉的感受性。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不同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六、知觉的概念: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七、知觉的种类

1.一般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五种。

2.复杂知觉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时间、速度和顺序的反映。

空间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在人脑中的反映。

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又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3.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某种固定倾向歪曲的知觉。

八、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时,尽管同时接受很多刺激,但人们总是把其中的少数刺激当做知觉对象,而将其余的事物当做知觉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易被知觉;受只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知觉经验的影响。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不多属性组成的,尽管各部分、各种属性彼此不同,我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或属性,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个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尤其是知识和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对任何事物的知觉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去理解和领悟的。

影响因素:经验最重要;言语的指导也有较大的作用;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本身不变,知觉的条件在一定情况下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不变。

视觉范围内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明度、颜色恒常性。

九、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精确性和速度。

2.定势:指主观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

3.其他因素:如注意、情绪、习惯、知觉者的价值观、个性特征等。

第五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机构

1.感觉记忆: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又分为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2.短时记忆: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类别群集(人们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总是倾向于将他们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联想记忆(通过联想把孤立的识记材料建构为一个大的组块。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主观组织;心象话(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存储形式——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情节性记忆和语义记忆。存储的方法——复习要及时;阅读和重现交替进行;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用脑卫生。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和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遗忘两种。

三、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放缓。(艾宾浩斯遗忘取向)

四、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对遗忘的影响:有意义、材料少的忘得慢。

2.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的影响。(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

4.识记者的态度对遗忘的影响。

五、遗忘的原因

1.干扰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的相互干扰或抑制造成的。其最有力的证据是前摄抑制(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和后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消退说:认为记忆是暂时联系的形成和留下痕迹的过程,当不再强化时,痕迹就逐渐减弱和消退,遗忘就是痕迹消退的结果。

3.动机遗忘说:弗洛伊德认为,有时人们为了避免不愉快的情绪和内心冲突而遗忘某些事物或人物,这种遗忘常由一定的无意识的动机所致,是个体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4.提取失败理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六、记忆错觉: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异同:同——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异——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并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前者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后者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三、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四、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动作思维——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逻辑思维——以概括、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是否被清晰地意识到或有明确的步骤,可分为两种:直觉思维——思维步骤和思维过程不明确、不清晰,对某些现象或问题直接地迅速地作出某种猜想、假设或判断的思维;分析思维——明确意识到思维的步骤和思维的过程,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方向性和多向性,可分为两种:集中思维——思维沿着单一的方向,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发散思维(分散思维)——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信息,或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特点是求异和创新。

4.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分为两种:常规性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三个特点)。

五、思维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2.比较与分类:比较——在头脑里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分类——在头脑里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种类。

3.抽象与概括:抽象——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4.系统化与具体化:具体化——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推广运用到同类其他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使之建立联系的过程。

六、问题解决的概念及特征: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它有三个特征,即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

七、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

界定清晰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模糊的问题: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语义丰富的问题: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

语义贫乏的问题: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

八、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1.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问题:指弄清楚问题的特点和条件,其依赖的基础是搜集与占有与问题有关的大量材料。

3.提出假设: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要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推测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4.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某些原理、原则、公式相符合。

九、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2.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十、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

1.知觉情境的影响:一般情况,知觉情境越简洁明显,有关的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定势的影响: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即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以后仍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

3.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4.情绪和动机状态:恰当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情绪会使问题顺利解决。

5.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人际关系(从众心理)。

十一、策略的概念、特性和类型

1.概念:在研究若干种行动方案基础上,选择并采取能够最优地实现行动目标方案的决定活动。

2.特性:决策主要是选择、决定;包括研究制定若干备选方案;是针对行动目标而言的;是指向行动的。3.类型:常规型决策和非常规型决策(目标性质);突破型决策和追踪型决策(决策过程的作用);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决策目标的作用);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决策目标的多少);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决策主体);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决策范围)。

十二、决策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1.回避损失(很多情境中人们都会表现出对损失的厌恶)和成本沉没现象(附加资源被用来证明以前的行为是正确的)。

2.框定效应:很多时候我们的决定都会受无关情景的影响的现象。

3.知觉合理化:当人们采纳一个选择而放弃另一个选择时,通常他们都想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且合理的。

十三、判断的概念:形成看法、得出结论以及对时间和人作出评论性评估的过程。

十四、启发式策略和判断

1.代表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愈常出现。

2.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断为更常出现。

3.锚定启发法: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时间的估计。

十五、想象的概念: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十六、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其极端形式是梦。

2.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现有描述,在大脑中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和理想,均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与未来的想象。有两大特点:体现着个人的愿望;不与目前行动相联系,而是指向于未来的活动。

理想:凡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能够实现的幻想,就是积极的幻想,谓之理想。有三大特点:指向未来,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经过人们的努力,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和胜利;体现着个体发展的成熟性。

十七、想象的形成方式

1.综合:把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

2.夸张: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拟人化:把人类的特征、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4.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十八、想象的作用:预见、补充、替代、调节作用。

十九、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和过程

1.构成:创造意识、推理能力、变通能力、灵感、机智。

2.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二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动;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教给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第七章情绪与动机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有弥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2.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

3.应激: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三、社会性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根据社会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四、情绪和情感的动能:适应和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组织功能;感染功能。

五、情绪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2.特点: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具体情绪若超出个体的承受能力或与环境不相适应都需要调节;情绪调节不仅针对强烈感受和过高生理唤醒的情绪,较低强度的、需要增强的情绪也要调节;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并可以区别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情绪调节过程是在一些策略和机制作用下,情绪被管理和调整的过程。

六、情绪调节的方法:理智调节;转移调节;积极的自我暗示;合理宣泄;自我安慰;幽默调节;身心放松调节;自然陶冶调节;颜色调节;音乐调节;寻求帮助;热爱学习和工作。

七、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

八、情绪和动机的关系

1.情绪通常由外部刺激唤起,指向引发它的刺激;动机通常由内部刺激所唤起,并指向环境中的一定对象。

2.动机通常集中注意于指向目标的行动上,而情绪通常集中注意于伴随行为的主观体验上。

3.受动机驱动的主观感受就是情绪体验,而具有指向性的情绪就是动机。

4.动机唤醒作为导致一种特定工具性行为的瞬间状态,瞬间动机也产生瞬间情绪,情绪和动机都能快速的改变。

5.情绪和动机具有相似性,但情绪通常是更特定的,更多地受即时情景的影响,动机设定情绪发生的广泛方向。

九、动机的产生:和需要和诱因两个因素有关。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引发活动和行动,通过活动和行为获取物质产品和社会生活条件以满足需要,这一连续的过程揭示了动机产生的内在机制。而能够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和刺激物就是诱因。

十、需要的概念和种类

1.概念: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是有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

2.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减弱。

十一、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饥饿动机(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那个生理上的不平衡状态而形成的内在的推动力);干渴动机(由于体内水分不足引起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社会性动机:兴趣(个体力求认识食物或从事某项活动,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其品质包括广阔性、中心性、稳定性、效能性);交往动机;成就动机。

2.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错误的地下的动机

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4.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第八章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三、意志与认识、情感和个性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就不可能产生;意志也对认识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既是鼓舞人的意志行动,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

而且对情绪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使情绪服从理智。

3.意志和个性的关系: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意志表现;意志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意志行动过程的概念:指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

五、意志行动的阶段

1.采取决定的阶段

动机斗争。其类型分为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冲突)、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4种类型。

确定行动的目的

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订

2.执行决定的阶段

执行决定的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

执行决定中意志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

执行决定中的挫折: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个体的意志行动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个体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以致于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这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成为挫折。

(韧性:是一种心理能力,指个体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六、意志的基本品质

1.自觉性:指一个人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社会意义,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该目的的意志品质。

2.果断性:指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实现决定的品质。

3.坚持性: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不屈不挠地战胜各种困难,达到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4.自制性: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七、青少年意志培养和锻炼的方法

1.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以锻炼坚强的意志。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学校的纪律对培养坚强的意志有很重要的作用。

5.针对学生的意志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首先,针对学生的年龄发展的阶段特点,锻炼学生的意志:小学阶段,自制性品质较差,应重点进行意志锻炼,培养他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兴趣、冲动、恐惧、懒惰和害羞等情绪和行动;果断性品质则是在小学1—3年纪薄弱,坚持性品质也是在小学2年级后发展缓慢。初中三年级以前受暗示性较突出。初中生,尤其是初中2年级自制力较差等。

其次,应针对各个学生的意志特点,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对于胆小、怯懦、腼腆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大胆、勇敢的品质;遇事无主见、犹豫不决的学生,要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果断的意志品质;对于任性、倔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区分任性和独立性的界线,培养他们自觉、自制的意志品质,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对于粗心冒失的学生,要使他们理解勇敢与蛮干、轻率的区别,培养他们趁着细心的品质;对于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对于虎头蛇尾、缺乏毅力和恒心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坚忍不拔与克服苦难的精神等。

6.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九章人格

一、人格: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的行为和思想的那些心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体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2.稳定型: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或个体的行为在类似的情景中会有一致的表现。3.独特性。4.社会性。

三、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的发展史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童年的早期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

6.学校教育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四、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也就是日常生活所说的脾气秉性。

五、气质的特征:动力性;天赋性;稳定型与可塑性。

六、气质的生理基础

1.体液说与体型说

体液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体型说:将人的体型分为三种类型,即肥满型、细长型和筋骨型。肥满型产生躁狂气质,细长型产生分裂气质,筋骨型产生粘着气质。

2.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易兴奋、易怒而难以控制(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

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反映灵敏、外表活泼,能较快适应环境的变化(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

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坚韧而行动迟缓(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

弱型(抑郁性,相当于抑郁质)

七、气质的实践意义及应用(气质在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

1.气质与教育工作

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如对胆汁质的学生不要轻易激怒,要触动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学会坚韧、自制;对多血质学生不要放松要求,或使他们无事可做,应让他们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粘液质的学生应该有耐心,在指出他们的缺点时,应该给予足够的考虑问题和做出反应的时间,要激发他们对工作和他人的热情,多给予在集体中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的完成任务;对抑郁质学生应多关怀和体贴,少批评和指责,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乐观、自信、机敏的品质)

2.气质与职业活动: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职业选择倾向和适合的职业不同

胆汁质:面临择业时,往往有很高的积极性,主动出击,求职和竞争意识很强。倾向于选择且适合于竞争激烈、冒险性和风险意识强的职业或者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如运动员、航空、勘探、演说家、教师等;

多血质:情绪丰富,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工作能力较强,容易应付和适应新的环境,善交际。在职业市场受青睐,有较广的选择范围和机会。如记者、律师、艺术工作者等;

粘液质: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有耐心而不急躁的品质。适合于医务、图书管理、教师等;

抑郁质:感情细腻和敏感,观察力敏锐,悟性很高,但因孤僻迟缓和不善言辞,常给人以木讷和大智若愚的感觉,适合诗人、作家、画家等。

八、性格: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九、性格结构(了解一个人性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如何对待和处理社会个放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

2.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认识的态度和活动方式上的稳定心理特征。

十、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于联系

1.区别

气质表现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特征的综合,而性格时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统一;

气质是神经系统活动特征和类型的心理表现,更多地受到先天生物遗传因素的制约,而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特征,主要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气质是行为的外显特质,与行为内容无关,因此气质在社会意义的评价上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而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具有带着同样动力色彩但却互不相同的性格。

2.联系:气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十一、青少年应具备的性格特征:独立、自信、坚韧、自制、合群。

十二、不良性格特点及其矫正

1.自卑及其矫正

概念: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

矫正:正确的自我省察;寻找成功或失败的正确的原因

2.依赖及其矫正

表现: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自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出决定。

矫正:采取行动;在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关心要适度,要有意识地锻炼子女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培养子女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将来大胆地立足于社会。

第十章能力

一、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活动的关系

1.能力是自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表现在相应的活动之中;

2.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作为条件和保证;

3.能力与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同义性的:一种能力往往对多种活动起作用;一种活动的顺利完成又需要多种能力的互相配合。

三、能力与智力的关系(智力: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不统一,有三种:能力包含智力;智力包含能力;只能相对独立论。

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但在掌握知识和对知识材料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则离不开能力。

2.能力与技能不同。技能是一种通过联系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只是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又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联系才能形成。

4.三者的联系: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5.正确理解三者关系的实践意义:不能凭一个人知识与技能的多少去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在教育工作中,应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不仅关心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关心他们的能力提高,并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努力寻求和发展评价能力的特殊方法,避免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代替能力鉴定。

五、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人们从事各种那个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常称为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种,核心为思维能力。

特殊能力:人们从事专业活动所必备的一些能力的综合。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多种知识,并以相同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和制造新产品的能力。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六、能力差别的表现: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生物因素、环境与教育、个体实践活动

八、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2.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开发(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更具体说是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自信心、自制力、坚持性等,即情商)

3.创设教学条件,积极发展能力:正确处理好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判断依据:统计常模、社会常模、生活适应、心理成熟、主观感受。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乐于学习和活动;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状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为正常,自我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特征: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用于面对现实,同时又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递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人际关系良好;学习方法得当;能应付一定的挫折。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

五、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

1.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接纳和爱惜自己;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

2.形成健康的情绪体验:学会控制和调节;合理宣泄;对挫折进行总结和归因。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端正交往动机;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

4.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实践活动中磨练意志品质;改变不良的意志品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5.培养灵活的社会适应力:了解和正视社会现实;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正确处理自己的各种角色成分。

6.塑造和谐的个性特征:认识和判断自己的人格特点;丰富知识,培养情趣;树立榜样,扬长避短;用于实践,体验成功。

六、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1.入学心理适应问题及其对待

表现: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

对策:了解、接受和顺应环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集体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式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我;努力寻求教师和咨询机构的帮助。

2.学习心理压力及其对待

表现:学习缺乏动力(懒惰行为、容易分心、厌倦情绪、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的独立性差);学习动机强度不当;过度的学习焦虑引起考试焦虑;长期学习疲劳致使学习效率降低。

调适:增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课程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防止学习疲劳;学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适当进行心理调节。

3.考试焦虑及其应对措施(考试焦虑:指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和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的特征,以防御和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表现:情绪症状(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犹豫和恐惧等);心理特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低下等);生理反应(头痛、失眠、心慌、出汗、颤抖、甚至昏厥)。

原因:生理因素;认知评价能力;考试准备情况;应试技巧;其它因素如父母期望过高等。

应对措施:认真复习,充分准备;增强考试的自信心;对考试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学会必要的应试技巧(如考试过程中,要保持平静;要了解所面对的考试;考完一门后不要过分关注结果)

4.大学生的恋爱挫折及其调适

(爱情:指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与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

表现:失恋;单恋;恋爱纠葛。

自我调适:失恋的自我调适(敢于面对现实;适当进行情感宣泄;转移注意力,替代消极情感;更新升华情感);单恋的自我调适(避免爱情错觉;大胆表白情感;做好心理准备;即使转移情感);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分清爱情的选择性和排他性;理性对待)。

5.大学生的就业冲突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意识与驾驭自我的矛盾;渴望竞争,缺乏竞争的勇气;只图实惠,忽略其他因素;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

择业前常见的心理弱点:焦虑、急躁、唯美、自卑、怯懦、功利、依赖、从众。

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正确评估自身实力;慎重确定择业目标;努力转变择业观念;熟练掌握择业技巧;灵活处理择业问题;正确面对择业挫折。

第十二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性意识:是对性的心理因素的总称。具体而言,指个体对性发育、性别特征以及两性交往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倾向。

二、性意识的发展

2.爱慕期(特点:相互显示;感情隐秘;对象广泛)

3.恋爱期(特点:两性之间开始按照自己心中的偶像选择自己的“意中人”;爱情带有浪漫性;内心出现交流的感情意向;产生占有欲,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外显的嫉妒心理)

三、性意识发展的特点: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的好奇和爱慕;在异性面前表现兴奋和紧张;性冲动的产生。

四、早熟与晚熟的心理适应:在男孩子身上,早熟更多地与积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在一起,晚熟的男孩子多半与消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在一起;早熟对于女孩子来说,远不似男孩子那样好,性意识的成熟,使她们往往格外尴尬;初中和高中的晚熟女孩在社会交往上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她们易被看成小女孩,但有拒绝别人以小孩的眼光看待自己;一般来说,早熟对女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比较强烈,而晚熟则对男青少年的心理影响较大。

五、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成为认知发展。

六、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1.感知、记忆的发展

感知觉:感知觉的有意识性和目的性逐步提高;精确性增强;逻辑性知觉出现;感知觉仍有波动。

记忆:记忆的整体水平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意义识记占优势地位;抽象记忆显著提高。

2.思维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优势;出现思维的独立批判性;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

3.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青少年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七、自我意识(简称自我):指人对自身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八、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自我意识更加客观、深刻,自我概念还不够完整、系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内心存在着“成人感”与幼稚型的矛盾冲突;内心体验更加丰富、细腻、内敛,表现出情绪的两极性特点;自尊心强,承挫力差,容易体验到自卑感(自尊:指自我作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引起的情感);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易产生亲子间的冲突。

九、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异性间的关系日益融洽,开始互相有好感;与成人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成人的榜样作用日渐削弱。

十、青少年道德的发展及价值观的确立

道德的发展特点:能够按照道德准则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反省自己,注重行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基本形成;道德发展呈现关键期和成熟期。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根本性的总观点。

价值观的发展特点:开始对理论问题的探讨感兴趣;人生观问题成为青少年价值观的核心;其价值观具有个性色彩;青少年的价值观初步确立,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十三章人际互动与态度改变

一、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狭义: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接受信息的人;

广义:指人类的整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里,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兴趣、情绪等信息,而且还交换互相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动。

二、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含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几个环节。

三、人际沟通的类型: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

四、人际吸引的条件:熟悉;个人特征(才能、外貌、个性品质、相似与互补)

五、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六、人际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人际关系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幸福感。

七、人际关系的原则:奖酬原则(指我们总是倾向于与那些能给予我们奖酬的人交往);平等原则;联接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乐于与能唤起我们愉快体验的人交往);增减原则。

八、人际关系增进的技巧和技术: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学会积极的倾听;培养和展示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训练技术(敏感性训练、角色训练)

九、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道德标准面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助人、谦让、捐献、自我牺

十、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情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天气等;时间压力;他人提供帮助的情境。

2.助人者的特征:助人人格;心情。

3.受助者的特点:我们喜欢的人;与自己相似的人;值得帮助的人。

十一、侵犯:即行为侵犯,指那些故意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影响因素:酒精、身体不适、兴奋迁移(指由其他刺激诱发的生理上的激起会迁移到对侵犯对象的侵犯上);去个体化(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的现象);媒体暴力。

避免与减少的方法:惩罚;宣泄;示范非侵犯性行为;培养移情能力(移情: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别人的思想和处境)

十二、态度:对人、事、观点的评价。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

特点:社会性、持续性、单维性。

功能:实用功能、自我保护功能、知识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十三、影响和拒绝态度改变的因素和方法

影响因素:信息传达者的特点(被人喜爱、可信性);信息的特点(恐惧唤起、重复、论点的有效性);接受者的特点(性别、好心情、承诺、认知需要)

拒绝方法:个人卷入增加;预先警告;态度接种效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心理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笔记(赵国祥版)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图) 1.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3过程6类 2.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感觉 知觉 注意 认识过程记忆 思维 想象 情绪心理内容结构体系示意图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情感 意志动机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意志行为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 个性需要 动机 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 理想、信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其他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的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 二、大脑半球的分区与功能 1,、视觉区位于两半球枕叶的皮质内。2、听觉区位于两半球外侧的颞叶。3、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的皮质内。 4、运动区位于中央沟之前的皮质内。 5、联合区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定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清晰的认知加工。 注意的集中性: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或意识能长时间停留在选定的刺激物上,以便对其作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学概论--课后综合复习与思考题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人的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活动的和。 4、记忆从内容划分有、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5.情绪情感是在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6.人的意志的目的能否达到,决定性的因素是行动目的是否符合。 7.双趋冲突是指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吸引人们的目标时所产生的。 8.神经系统的三种特性是兴奋和抑制的、、。 9.俗话所说“秉性难移”是指人的特点,它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 10.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对,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12.教师的育人观的重点是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 2.创造想象 3.创造性思维 4.道德感 5.定向反射 6.发散思维 7.反射 8.非智力因素 9.感觉 10.感觉适应 三、单项选择题 1.现代科学心理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马斯洛 C、弗洛伊德 D、冯特 2.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紧张性和集中性 D、紧张性和选择性 3.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感觉属于()。 A、外部感觉 B、内部感觉 C、运动知觉 D、空间知觉 4、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重现出的天安门城楼形象是()。 A、再认 B、回忆 C、表象 D、想象 5、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记叫() 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 D、逆向性遗忘 6.思维是以()为基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A、感性材料 B、理性材料 C、推理 D、表象 7.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A、感性材料 B、理性材料 C、推理 D、表象 8.情绪情感是以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识 9.一个小孩得了虫牙,感到非常疼痛,但他又不肯就医。因为他害怕治疗带来的痛苦。因此,他会感到“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这就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以热情但急躁、冲动,刚强但较粗暴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型 B、胆汁质型 C、粘液质型 D、抑郁质型 四、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心理学概论》考研笔记(赵国祥)详细豪华版-各大院校通用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概论》考研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概念: 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 1.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由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 2.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三、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1.理论任务:通过对自身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实践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 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 2.教育可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当代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5.其他研究方法 个案分析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 六、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奠基、铁欣纳代表)、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士创始、杜威和安吉尔代表)、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创始)、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首创、考夫卡和科勒代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立)。 七、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略)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定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对选定的对象进行清晰的认

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之心理学概论-毙考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之心理学概论 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普通心理学冲刺必备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

心理学考研之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

普通心理学笔记背诵版(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1—12 第 1 页 共 12 页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①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②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③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 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 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 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 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9.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 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 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 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 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 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 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

耶鲁心理学导论笔记

第一讲:课程介绍 教材:彼得.格雷《心理学》第五版;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主编的《诺顿读本》。 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能让你们更多地了解与我们日常面对的真实问题有关的真实世界。 该课程的总目标:向大家介绍在人文领域里,对最重要主题,也就是对我们人类的研究现状、人类大脑如何运作、我们如何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现状的样子… 心理学通常分为一下五个子领域:神经科学:通过观察大脑反应来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是如何成灾、发育以及学习的;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通常将心理比作计算机,并探究人类如何行动,如言语理解、物体辨认、游戏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经济学和博弈论如今已经成为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16 该课程将讨论的问题:我们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特别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固有的、内在的、天生的,又用多少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产物、教育的产物;试图找出人性的基本成分究竟是什么;你的人生又有多少是由命运决定的;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如今的样子,这可以从基因和环境的角度加以理解; 是什么使一个人如此迷人;道德: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心理疾病:主要的心理障碍:抑郁和焦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多重人格障碍、。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the child father to the man(三岁定终身) 菲尼亚斯.盖奇病例:菲尼亚斯〃盖奇是一个美国采矿医师,1842年,他用铁橇填塞炸药。当炸药爆炸时,这个铁棍横空飞来,穿过了他的左颊,从头骨中飞出,带出了大脑中大部分前皮层飞出一百多英尺,盖奇浑身是脑浆和血。在去医院的路上盖奇和他朋友居然还去了一个酒吧喝了点苹果酒。 他并没有失明、没有失聪、也没有变成弱智。但在他身上却发生了一些其它变化,他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再控制自己了。他曾经是个努力工作的好男人,而经历了那场事故后,他完全变了,他无法再工作,无法再对自己的爱人忠诚,超不过五分钟就会咒骂一句,他经常打架、经常吵架、经常酗酒,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最终,在一个全国巡游的马戏团里,大钢管打烂了他的脑袋,结束了他的生命.这又是一个说明大脑如何引起心理的非常典型,并且说明了大脑的损伤,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卡普格拉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受到某种打击而产生的。1923年由法国的精神科医生卡普格拉(J.Capgras)首先描述,也称卡普格拉综合征(Capgras syndrome)。核心表现是患者认为一个现实的人(多数是亲属)被另外一个

应用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应用心理学引论 第一节应用心理学的领域 1.1应用心理学是什么 科学心理学往往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室研究基础之上,有时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因此,可以归为基础心理学。 将基础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实验室以外的真实生活和工作情景,期望心理学能够真正帮助人们适应并改善工作与生活质量,这一块成为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跟普通心理学的区分是相对的,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即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是交织在一起的,是特定时期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这种交织和文化时代特性表现在: (1)很多研究课题即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 (2)心理学各个领域即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 (3)很多心理学家既是普通心理学家,有时应用心理学家。 (4)一个时代或文化下的应用心理学研究可以成为另一个时代或社会文化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1.2应用心理学主要研究的领域 第二节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1应用心理学的早期思想 19世纪初德国解剖学家加尔创立了颅相学。根据当时的生理和解剖知识,写了一套名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系列著作。 加仑颅相学的三个基本观点:(1)心理可以区分为相对独立的结构; (2)这些技能相对于大脑的特定的区域; (3)头骨外部的结构于脑内结构有关; 在19世纪普遍英国和美洲大陆,直至20世纪初它们才逐渐绝迹。颅相学不具备科学性。 颅相学的积极作用:(1)它指出了脑是心灵的机构,确定了生理心理学的基础,这对于心理学的独立是非常重要的观点; (2)他提倡的大脑机能定位思想,是近代脑生理心理研究的基础; (3)颅相学使得人们第一次这样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同心理学学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虽然不够科学) 18世纪中叶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发现用磁铁按摩人们的身体,就很容易让人进入现代人所说的催眠状态。这类方法称为麦斯麦术。他用动物磁力来解释这种现象违背了公认的科学和医生。 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创立催眠术。 19世纪英国的天文学家贝塞尔等人发现人差方程。 2.2 应用心理学的先驱者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霍尔在约翰普金斯大学建立美国第一心理学实验室。 1896年魏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第一心理诊所。

心理学图解入门读书笔记

心理学图解入门读书笔记 一、心理学概论 1、何谓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包括认知、动机、情绪和人格,以及团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等。 2、心理学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3、心理学可以分为趣味心理学和系统心理学,二者的差异在于系统心理学可以预测别人的行为,帮助人类分析自己,解决心理问题。 4、心理学研究人以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社会心理。 5、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试法、实验法、 6、现代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人文主义心理学派。 7、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8、现代心理学大致可以分为研究性心理学与应用性心理学。其中研究性心理学包括(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应用性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消费心理学)。 二我们如何感受世界 9、人脑是信息加工处理的器官,有着非常复杂的构造和机能。个体的一切行为均与神经系统有关,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统管着人体的所有行为。 10、大脑的结构:人类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半球的表面覆盖着的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较灰质,也就是大脑劈成。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大脑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和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1

11、大脑的分区和功能:运动区,控制身体运动的神经中枢。感觉区,身体管觉得主要投射去。视觉区,控制是觉得神经中枢。听觉区,主管两耳听觉的神经中枢。 12、神经系统由神经元构成,分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13、周围神经包括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14、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和脑。 15、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16、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反应的所有因素,心理学上称为刺激物。刺激物作用导游集体而产生的影响,就是所谓的刺激。 17、根据接受刺激的来源,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跟内部感觉。 18、并非所有的刺激作用于任何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大多数感觉器只能对一种特定的刺激产生感觉,即适宜刺激,其他刺激称为不适宜刺激。 19、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能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0、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21、颜色的三种基本属性既是明度、色度和饱和度。 22、色觉的两个重要理论:三原色说和对比色学说。 23、听觉的奇观是耳朵,人的耳朵分内耳、外耳、中耳三个部分。 24、声波的重要特征是频率和振幅、波形,体验到听觉对应的是音高、音箱和音色。 25、感受性与感受阀限。绝对感觉阀值: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感觉的下限。绝对感受性:人的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阀值和局对感受性成反比。 26、差别感觉阀值: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变化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变化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阀值限成反比。 2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笔记

1.Introduction 2.Foundations:This is Your Brain 3.Foundations:Freud 4.Foundations:Skinner 5.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by: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6.How Do We Communicate?:Language in the Brain, Mouth and the Hands 7.Conscious of the Present;Conscious of the Past: Language(cont.);Vision and Memory 8.Conscious of the Present;Conscious of the Past: Vision and Memory(cont.) 9.Evolution,Emotion,and Reason:Love(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Peter Salovey) 10.Evolution,Emotion,and Reason: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11.Evolution,Emotion,and Reason:Emotions,Part I 12.Evolution,Emotion,and Reason:Emotions,Part II 13.Why Are People Different?:Differences 14.What Motivates Us:Sex 15.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Morality 16.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Self and Other, Part I 17.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Self and Other, Part II 18.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Mental Illness,Part I 19.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Mental Illness,Part II 20.The Good Life:Happiness 第一节课Introduction 教材:彼得?格雷的《心理学》第五版 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诺顿读本》 心理学研究领域: 1、神经科学 2、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成长、发育以及学习) 3、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方法研究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 5、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疾病) 如今,经济学和博弈论已经成为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心理学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广。 问题: 1、人是如何发展的?哪些是先天的?哪些又是后天的?【发展心理学】 2、是什么让我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每个人都不同?这些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环境决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什么样的人是迷人的?怎样才算好看?【美】 4、人性的善与恶【道德】 5、心理疾病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盖奇的建筑工人被一根钢管刺穿了脑袋,但奇迹是,他并没有死,他也没有失明、失聪或是失忆。但是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曾经是一个非常努力工作的好男人,但是现在他无法控制自己,他丢了工作,背叛妻子,不断骂人和打架。(这是一个大脑如何影响心理的例证) 卡普格拉综合症目前只有几百例它通常是由于某种打击而产生的。每个人的症状差异也很大。它表现为病人幻想自己亲爱的人被另外的人替换掉了。并且通常与暴力并存。一个澳大利亚男子就因为幻想他的父亲变成了机器人而将他父亲的头砍了下来。 科塔尔综合症表现为你认为自己已经死了。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受损而产生的 对这些极端例子的研究并不是因为对病态心理的好奇,而是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正常的心理和各种问题,能使我们了解正常生活。 第二节课Foundations:This is Your Brain 这一节课我们来讲一讲大脑见《心理学与我们》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有人认为,我们的一切情感、道德、自由意志,最终来源于大脑神经元集合,我们只是一堆神经元集合而已。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持二元论,笛卡尔就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一方面,人类和动物一样拥有生理基础,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点在于人类具有无形心灵。总的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