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强行管制并非能将金融危机完全屏蔽于国门之外,危机对大陆的外部帐户和某些国际金融指标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就外部帐户而言主要表现为出口的下降,外资流入的减缓。

(一)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

对出口增长给予充分的重视,是由于外贸出口在1997年已占GDP的20.3% ,如果外贸出口下滑,外需减少,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就较为严重1。亚洲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出口的下降,可以从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的升值,抑制了这些国家对国内商品的进口,削弱了中国国内产品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周边国家经济的衰退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会直接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消费需求除了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外,还决定于该国的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的衰退无疑会降低个人的财富及其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同时经济萧条也抑制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图2:中国出口和进口的月度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1997-1999年各期。

从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的进出口增长率同时出现下滑(见图2)。1998年的出口基本上没有增长,而负增长的趋势在1999年的头两个季度之中

1 1990-199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年均7.5%(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1999)。

仍未得到缓解。出口的结构方面,1998年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在亚洲市场上却全面败退2(见图3)。对东亚国家或地区外贸出口增长幅度的下降主要是源于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双重作用,但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增长却可以说明,1998年出口增长率的下滑并不主要是由于东亚国家的汇率贬值提升了这些国家外贸出口竞争力,挤占了我国的出口市场而引起的。

汇率贬值在短期内并未给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带来好处。东亚国家的出口产品中绝大多数是“来料加工”型的,进口成本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值的百分六十。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出口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利益。而且,由于金融秩序的混乱,许多企业根本借不到资金,甚至连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出的信用状,外国银行都不愿接受,因此,企业缺乏流动资金,无法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对于外国购买者来说,按时交货的因素至少和货品价格的因素同等重要。即使汇率贬值使东亚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稍微下降,许多外国购买者因担心不能按时收到货而不敢把订单下给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企业。因此,东亚国家在金融危机时的大幅贬值并未给我国在1998年对欧美的出口上造成直接的威胁。

图3:1998年中国对亚洲和其他主要国家的出口增长率

数据来源:海闻,钟凯锋(1999)。

从1999年5月以来,中国的出口形势开始趋于好转,尽管1-8月的累计

出口额仍为负增长。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对第一大的贸易伙伴亚洲和第三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的出口同比增长率为负(见表5)。东亚经济的复苏无疑会导致其进口需求的增加,中国对东亚各国的出口恢复程度各异,其中对日本、印尼和韩国的出口尤为显著,对亚洲其它国家则仍旧低迷。对欧洲的出口比去年相对下滑,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欧洲1999年经济增长的放缓和欧元的贬值3。相对于中国而言,东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使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了20%-

2

除了菲律宾之外,1998年中国对东亚主要国家的出口都下降了。然而到1997年为止,亚洲市场占到了中国出口市场的40%,到1999年8月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到52.35%。 3

1999年,欧元相对于美元贬值了12%,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也从98年的2.8%下降到99年的 1.8%(IMF,1999)。

-40.0%

-30.0%

-20.0%

-10.0%

0.0%

10.0%

20.0%

30.0%

J a p a n

I n d o n e s i a

M a l a y s i a

S i n g a p o r e

T h a i l a n d

K o r e a

P h i l i p p i n e s

U K

G e r m a n y

F r a n c e

R u s s i a

C a n a d a

U S A

A u s t r a l i a

30%,所以在本国经济状况改善的前提下,竞争力必然有所提高,出口能力也得到了恢复4,但这是否构成了对中国出口的威胁呢?

中国的出口结构与多数东亚国家有所差异,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为主,而东亚其它国家则以电子产品为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出口竞争。中国出口品中正处于负增长的包括5:初级产品中的食品、烟草及其制品、生皮、原油和矿产品、动植物油脂等,工业制品中的化工产品(除肥料)、皮革及其制品、纸及其制品、纺织品与服装、钢铁与有色金属等。能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主要是机械制品。与东亚国家存在竞争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皮革制品、纸及其制品、矿产品、原油和化工制品、钢铁等,而欧盟从大陆的大宗进口品主要是机械制品、纺织品、化工产品、钢铁及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等,日本从大陆的进口品则主要包括纺织品、机械制品、食品、矿产品等。这些均与中国处于负增长的出口品在一定程度上相重合。当然出口竞争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的出口衰减,进口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也同样重要,中国产品在北美市场上的表现能够充分说明此点6。

表5:1999年1-8月中国累计对各国进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及其贸易份额

4我们这里利用东亚各国对中国1999年1-8月份的出口增长来证实此点,其中菲律宾的增幅高

达80%。

5具体数据可参见近期的《海关统计》。

6何况,贸易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波动也并非完全不正常。1999年全球贸易额增长估计会从去年的4.5%,下降到3%。中国自身的出口增长率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1987年、90年、92年、94年、97年的出口增长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后便伴随着一段持平期,出口增长率下滑。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1999年第8期。

(二)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外流是东亚危机对中国大陆所造成的另外一个不利影响。比较明显的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所流通的国家债券的收益溢价提高,以美元表示于2006年到期的公债为例,其与美国国库券的溢价差在1998年9月一度扩大到400个基本点。12月中国政府成功地发行了10亿美元全球债,这一差距缩小到了288个基本点,但仍高于危机前200个基本点的水平(见图4)。金融指标的变动表明,投资于中国的风险溢价提高7。

图4:中国政府全球债券收益率溢价(相对于美国国债)

资料来源: John G. Fernald and Oliver D. Babson(1999)。

与上述投资预期相伴随的是资本的大规模外逃。为了能够确实地反映此点,我们这里使用了银行的结售汇数据(见图5),以反映经济系统中的某些真实情况,比如按权责发生制所记的出口额,可能并未及时收回货款,或者外贸企业为了逃汇而将外汇收入滞留国外。

7在股市方面,中国B股的市场指数自1997年末以来出现下跌,近期内才有所好转,总体走势与香港H股市场相仿。由于B股多为国内居民所持有,并和A股市场一样更多地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加之其容量甚小,从而不具有代表性。

图5:全国实际同年累计结汇余额月度同比增长率(%)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贸易及非贸易外汇收入同年累计额的同比增长率双双转负,资本项收入自中期开始也进入负增长。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455.8亿元,只比上年增长0.6%,是历史上最低的。外商投资减速体现了国内经济的衰退和投资者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1998年,非贸易支出和资本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这基本上能够说明资本外逃的加剧,企业通过造假报关单,推迟结汇,提前付汇,提前偿还外债等多种方式将外汇滞留在境外。我们难以查考国内违规借入或流出的资本的精确数字8,据估计,1998年资本外逃的总体数额大约在430-600亿美元左右(俞乔,1999),已超过了当年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支出的增长速度减缓,其原因是国内需求的紧缩。1999年的第一季度,资本支出开始了负增长,意示着外资流出的减缓。所以,东亚各国的复苏对大陆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其既在国际市场上已开始形成一定的竞争,又改变了外资在危机之后对大陆的悲观预期。

(三) 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的宏观经济衰退

1996年以来,大陆的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及存货增额、私人的货币资产的增长率均趋于下降,从1997年第四季度到1999年上半年零售物价总指数出现了持续的负增长,而实际GDP 的增长率则从1994年就已经开始逐步下滑9。 外部环境的恶化势必会加剧大陆的宏观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当然紧缩的根本

8

广信公司的破产为政府敲响了警钟。截至1999年1月15日,广信的负债总额为365.65亿元;到4月15日负债总额达到了650.8亿元,未经外管局登记的外债、或有负债以及未入帐的债务高达285.15亿元。违规资本多为官办公司所操纵,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危机的隐患在所难免。 9

不过,衡量一个经济系统是否陷入衰退,不能够只从增长率高低的角度判断,重要的是当剔除变量的趋势项之后,所得到的变量对潜在水平的偏离程度。1997年的真实需求偏离潜在GDP 的幅度为5.5%(见图6)。

-100

-500

50100150

200

原因是内在的。

图6:宏观经济波动幅度(%)

资料来源:宋国青(1998)。

回顾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高涨,其中存在明显的政府干预色彩,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其通过干预银行来实现(这与东亚国家的做法相类似)。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大幅度降低了借款的成本,信贷的高速增长使固定资产投资从“六五”期间的年均增长19.4%和“七五”期间的年均增长16.5%,跃升为“八五”期间的年均增长36.9%,这些投资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立项时便未仔细考察,以后的运营也缺乏效率,从而造成了目前比较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10。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不容易找到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呆帐的上升使银行内部实行了贷款风险责任制度,银行自然会出现惜贷的现象。需求的疲软使企业的市场价值缩水,银行愈加惜贷,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开工不足,对劳动力的使用有限,职工收入下降,进一步加剧消费需求不足,反过来又强化了生产过剩、投资需求不足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出口的下降会加剧萧条的程度,固定汇率下进口又将国际上的通货紧缩传递到国内,信用紧缩使进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从而削弱了出口能力。生产能力的过剩降低了对投资收益的预期,促使资本的进一步外流,这又反过来形成了对货币供给与国内的需求的紧缩。

(四)政府的政策反应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为了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负作用和重新启动经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该政策组合包括,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盯住人民币汇率、对资本外流进行控制、出口退税等。

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八次降低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增加货币供应,放松信贷控制,甚至大幅调低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开征利息税。财政政策上则

10

对于生产能力过剩程度的计算存在较大差异,宋国青(1999)提出生产能力闲置比例已达47%。

-10

-8-6-4-20

24

实行赤字预算,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并于1998年增发1000亿元基本建设国债。但是在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的情况下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利率再低也不能刺激投资,而工人未来的收入和就业安全的预期不好利率再低也要储蓄。财政投资的规模在总体投资中所占比重日渐缩小,对私有企业投资已很难达到预想的拉动作用11。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生产能力过剩一般要靠市场竞争将一些没有效率的企业淘汰掉,并通过市场机制的重新配置来进行调整,但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

盯住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政策在1998年起到了稳定本地区经济的作用,避免那些已发生了金融危机的国家再发生新一轮的竞争性贬值。不过,人民币黑市价一直远高于官方牌价,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1999年固定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作用已渐居其次,对出口的抑制及与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已有所显露。从理论上讲,利率、价格和汇率这三个变量是由经济体系内生所决定,政府不可能随意控制其变化方向。保持名义汇率不变,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水平下跌进一步引起国内的通货紧缩。降低名义利率的水平会加大了货币贬值的压力。无疑,以盯住名义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会使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破坏。但降低利率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值得认真研究。如果同时考虑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也就是实际利率平价成立,而目前的实际利率水平并不比国际水平低。持有人民币虽然利息收入下降,可实际购买力却相应上升了。外资进入中国与否,主要是关心真实经济中的预期收益率,降息并非资本外逃的诱因。

为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在维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条件下,出口退税便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办法12。1998年中国政府先后将纺织机械、船舶、煤炭、钢铁和水泥的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7%、14%、11%、11%和9%;将电子工业的7种出口产品和轻型制造业的5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999年1月,机械装备和工具的退税率上升至17%,化学产品上升至11%,原出口退税率为6%的全部产品均上调至9%。此外,中国政府同时取消了26种产品的出口配额,15%的纺织品配额直接分配给了生产企业,1999年这个比例则进一步上调至20%。需要出口许可证的出口产品数量由1998年的115种降至1999年的59种。但1998年出口退税的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据估计真正的退税率只有7.7%(陈兴动,1999),最终能落到企业手里的恐怕会更少。可见,出口退税对出口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1999年第三季度的出口增长更多的是由于东亚经济的复苏。

总体上讲,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虽然避免了金融危机的传染,但对

11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1992年以来国家投资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5%以下,1997年只有2.8%。从实际效果上看,政府投资所带动的主要是国有部门的生产,其真实效益有多高令人怀疑。

12单从理论上讲,在我国的出口总额中进口成本约占50%,因此,将出口退税提高8个百分点,出口的刺激作用约相当于将人民币贬值16%,从要增加出口的目的来说,使用出口退税和人民币贬值有同样效果,但副作用远比贬值小。

启动国内经济,提高出口规模的作用并不显著。

中国为避免金融危机所应采取的措施

要从根本上防止金融危机,就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尽量避免对实际产业的扭曲性干预,使相对价格能够反应资源的稀缺性。保持金融体制的稳健性,实施银行商业化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避免信贷资金的低效率扩张。同时采取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创造一个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抑制过大的周期性波动,降低国际资本大幅度流入或流出所带来的调整成本。保证总需求的稳定,也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在全面考虑了上述几方面因素之后,我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够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金融危机的隐患才会被消除。

(一)产业政策与比较优势战略

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变量,是一个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

经济发展的真实涵义是所有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或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加。要素禀赋结构的提高,即增加资本在要素禀赋结构中的相对丰富的程度。当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提高了,资本变为相对丰富而便宜,劳动力变为相对稀缺而昂贵,以便宜的资本来替代昂贵的劳动就是经济的自然要求,整体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资本来自于积累,而社会资本的积累水平取决于经济剩余的规模,后者又依赖于生产活动的绩效。积累的水平还决定于储蓄倾向,储蓄倾向越高,社会资本的增加就会越多,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就越快。按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换句话说,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的最佳途径。

当一个国家劳动资源相对丰裕,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这个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廉价的劳动力,节约昂贵的资本,其产品相对来说成本就比较低,因而具有竞争力,利润从而可以作为资本积累的剩余量也就较大。而当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稀缺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就能创造出最多的剩余。要使企业在做技术和产业选择时都能够对比较优势作出正确的反应,需要有一个能够充分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价格结构。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要素的相对价格才有可能准确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不仅有利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按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取得最大的经济剩余;而且,发展中国家按市场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资本价格即利率会相对高,因此,储蓄的倾向也会高。在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推行比较优势战略还能通过发展劳动密

集型产业使劳动者得到充分就业,工资水平随着劳动力由相当丰富变为相对稀缺而不断提高,广大的劳动者因而可以从经济的增长中不断受益。因此,与赶超战略相比,比较优势战略更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我国的产业政策采取比较优势战略,所发展的行业才真正有竞争力,企业的效益高,自有资金的积累快,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就得到实现,实际的收益率不会出现连续下降的情况,从而使银行的收益得到保证。由于企业大多是利用自身资金进行投资,企业对于银行和外资的依赖性比较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低,资产的收益相应较高,这就降低了银行危机和资产市场泡沫破裂的可能性以及危机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同时不会出现过度的对外负债和大量的外债在短期内外逃的现象。由于外债的比重不高,外资对本国经济的信心也会相应增强。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持市场的充分竞争,使价格信号能够准确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除此之外,一个发展中经济如果能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将会相当迅速,从而要求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必须相应作出迅速的调整。为此,政府还能当在信息服务、支持风险资本等多方面以恰当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自由化与银行体制改革

要想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首先要明确银行服务的主要对象,换言之,就是要放弃对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将重点转移到那些最富竞争力的企业中去。现阶段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与我国要素禀赋相一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保证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13。对中小企业来说,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成本要远低于直接融资。但是大银行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的,所以发展市场化的中小银行即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90年代以后,我国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改造各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但是目前业务量还不大,而且实际运作很不成熟、规范。地方性的中小银行一定要实现商业化,不能由地方政府行政控制,以致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依附于地方政府,甚至成为地方政府背离当地实际和比较优势,进行盲目投资的工具。如果那样,中小银行就不但会与四大专业银行一样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方便渠道,而且必然产生严重的银行金融风险。另外,发展中小银行需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中小银行并不是越小越好,需要有一定规模,以具备必要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小银行虽然是地方性银行,也要注意引进银行间的竞争机制,防止人为垄断产生低效率。

此外,对大型的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发挥其在支持大中型投资项目

13根据中国工商银行工商信贷部陈志强(1999)的调查,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国有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70%,占其贷款额的44.64%,三资、私营、个体企业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4.42%, 占其贷款额的29.07%, 集体企业的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7.2%, 占其贷款额的13.4%,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质量远高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中小企业的债务状况不仅好于国有中小企业,也好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受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财政和产业发展职能,仍然受到国家政策的有力干预,银行很难以完全独立的法人地位自主经营,不良资产仍然难以控制。在政治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下,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产权改革、建立现代银行治理结构及管理体制方面进展缓慢。针对这种状况,要尽早下决心对宏观经济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解除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职能。与此同时,化解银行巨额呆帐的任务也迫在眉睫。此次发生危机的东亚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可兹我们借鉴的经验。问题的关键在于,参与银行重组的机构应当是市场化的主体(比如国际银团或基金),政府以一次性的方式按一定的折扣将呆帐出售。否则,只不过是将呆帐从一家国有金融机构转移到另外一家,结果于事无补。银行业的重组可以考虑外资银行的进入,放开对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这样不但会通过竞争来提高本国银行体系的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国内的负面冲击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不过,资本性项目的严格管制和对离岸金融业务的控制必不可少,否则国际资本的流入只会让国内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对于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由于中小银行一般来说比大银行更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因为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风险可能更大,因此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对银行系统进行监管和规制。银行规制和监管的根本方法在于改变银行系统的激励结构,以充分信息限制银行对风险的过度承担。对银行规制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定充足的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比率;对银行的资产组合作出限制和规定;制定适当的会计准则,要求银行遵守这些准则并据以披露相关信息;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对违规者(欺骗和隐藏信息)进行严厉的处罚等。

(三)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与汇率制度

中国政府应建立起一套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部冲击富于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和汇率制度,例如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对冲,利用财政政策平抑总需求,以及采取必要的资本控制措施,从而在促进经济自由化的同时,减低国际资本的易变性对宏观经济稳定的破坏。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如果央行采取了有效的对冲政策,则固定汇率下,资本流入不一定会导致通涨压力。这种方法可以是中和性的,也可以是非中和性的。中和性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消除央行购买外汇所创造的流动性。也可以通过降低货币乘数实现,如提高商业银行对外币存款的准备金率、对贷款总额给予控制以及公共部门的存款管理。不过,中和性政策也是有成本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本国货币资产与国外货币资产不是完全替代的情况下提高了本国的利率水平,从而引起进一步资本流入,并且降低了FDI的成分,刺激了外国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国内外利差的加大,因为央行卖出了高收益的本国证券,买入了

低收益的外汇,会使央行出现拟财政赤字。更为关键的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债市场,但这正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提高对存款的储备金要求能够降低货币乘数,并不为央行增添额外的成本,但却与政府对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承诺背道而驰,外国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将资金转移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来规避储备金管理,为此政府要针对实际情况对某些附加的储备要求支付一定的利息。此外,储备金率的上升同样会促使贷款利率的上升,由此导致进一步的资本内流。公共存款管理是将政府或养老基金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到央行,这样可以避免央行的赤字,但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会造成冲击。此外,央行可以充分利用再贴现政策来影响信用规模,其实际作用的大小要视各国的金融发展程度而定。

采取非中和性干预的成本,是一定程度上利率的降低和信贷的扩张,导致国内总需求增大。因此,为防止经济过热,往往配以限制总需求的其它政策。譬如用财政政策抵消央行购买外汇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加所引发的通胀压力。

紧缩财政开支,特别是紧缩对非贸易品的购买,或利用税收和转移支付调整支出结构,使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间的需求趋向平衡,能够起到与货币政策同样的效果。不过财政政策的灵活性远不及货币政策,因而其更多的是在长期内起作用。此外,保守的财政政策可以增强公众对国家清偿能力的信心,有助于资本的长期流入。

2、建立更富于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作为人民币稳定性的长期打算,围绕着实际有效汇率水平的灵活的名义汇率政策应是未来的一个主要取向。为了防止重蹈东亚危机的覆辙,保持国内与国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理论上讲,汇率的变化应参照均衡汇率水平的高低。但如何确定人民币的均衡汇率水平是非常复杂的,决定货币币值的因素包含多方面,比如贸易条件、GDP增长率、生产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等。实际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本项还没有开放的国家来说,基于随机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理论模型并不一定适用,因为宏观模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结构性变化。但在基本的原则上,汇率的升值与贬值要大体上根据国内经济的变动情况,而不能单纯地受到某些短期政策目标的影响。

3、资本控制

资本控制包括直接的数量控制和间接的税收,前者是指对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外债头寸进行直接限制,比如禁止离岸借贷或非贸易性的外汇融资等;后者的主要形式是托宾税,即对短期的国际资本交易征税(要求外国投资者对得自基金投资的利息收入付税),提高本国居民的境外融资成本,用以限制投机14。

当汇率面临升值压力时,取代外汇管制的一种做法是进行远期外汇市场干预。即央行将外币买给商业银行,并承诺在将来的某一个时期以一定的远期价

14在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绕过资本直接控制就变得很容易了,特别是对于资本外流管制(例如,限制公司将利润汇回本国)的有效性长期以来受到怀疑。实际上,当外国投资者预期汇率会出现贬值时,他们会在本国的金融市场上采取卖空的策略来逃避风险。

格进行回购。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的增加,会刺激其参与离岸借款,引起资本流出。当存在货币贬值压力的时候,央行可以反向操作上述过程,以稳定币值(比如所谓港币认沽期权)。不过,远期业务一般适用于资本性项目自由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并会给央行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运用之中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部帐户所进行的改革,应当从建立灵活的汇率体制,同时保持资本控制开始。这样作为一个大国,国内政策就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汇率的变化可以成为宏观政策组合的重要依据。否则,一旦国内外政策目标发生冲突,就只能以更严格的资本控制,即降低经济的开放度,来使二者达成一致。将这个过程颠倒过来是非常危险的。进一步放松资本管制的前提是国内的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得到了有效地调整,并且具备了应对资本流动易变性的政策能力。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由于中国实行比较谨慎

的金融政策和前几年采取了的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在危机中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

一、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二、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国与有关各方协调配合,积极参与和推动地区和国际金融合作。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

了加强国际合作以制止危机蔓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为克服金融危机的自主选择三项主张。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在1998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和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中,进一步强调东亚国家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与调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短期流动资本的调控和监管,主张东亚国家就金融改革等宏观问题进行交流,建议开展副财长和央行副行长级对话,并根据需要适时成立专家小组,深入研究对短期流动资本进行调控的具体途径等。中方的建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外贸赤字持续上升。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

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完整版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及启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合生产控制室林勇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危机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这场危机,概括起来,有4个特征:即全球性、持续性、紧缩性和投机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韩国公司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到了大约1200亿美元,泰国借了790亿美元,马来西亚借了690亿美元。发生危机的国家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企业、银行的大量坏账,银行和企业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暴发。日本、韩国、泰国,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0132182 13数学1班韩荀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在亚洲大部分国家都过分依赖于世界市场的经济形态下,由于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和政策以及一些国际投机商的行为,使得当时发展势头迅猛的亚洲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中国由于对资本性项目的严格管制,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情况并不多见,成为中国能够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各国的时候,中国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遭受巨大冲击,但中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经济逐渐走向复苏。我国首先采取了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具体措施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指导性文件,强调要调整投资计划,扩大投资规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由原来的10%调整到15%以上,集中力量建设铁路、公路、通讯、环保、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和扩大投资领域。我国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与扩张型货币政策,以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增加产出和促进就业的目的。中央银行一边下调存款准备金,仅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边,降低银行利率,在98年至03年期间,利率一连降了九次。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同时还加大了出口信贷力度,扩大出口。 我国政府为了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有力的干预,在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下中国的经济开始增长。然而,2006年12月,按年计算的CPI已上升至2.80%,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加速的苗头。政府为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率、抑制房地产泡沫、维持价格稳定,国家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较高的利率,而较高的利率则意味着资本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的稳定与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实施大规模冲销操作,使得央行持有国债面临枯竭的局面。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已经8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减轻冲销的负担。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冻结了大量流动性。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合生产控制室林勇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危机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这场危机,概括起来,有4个特征:即全球性、持续性、紧缩性和投机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韩国公司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到了大约1200亿美元,泰国借了790亿美元,马来西亚借了690亿美元。发生危机的国家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企业、银行的大量坏账,银行和企业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暴发。日本、韩国、泰国,分别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之一、“泰国虎”,居然产生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尤其是企业对银行有如此严重的负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一、亚洲金融危机回顾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而后蔓延到东南亚各国,波及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日本甚至俄罗斯。 1996年之前,依靠推行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泰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直至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率突然急速下跌,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国际投资者的恐慌。1997年1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炒家开始通过做空泰铢套利,虽然泰国中央银行对此反应迅速,及时通过美元储备来挽救泰铢,但最终还是因外汇储备不足而失败。7月2日,泰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停止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比价,让汇率自由浮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使泰铢在一天之内贬值16%。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联系密切,泰铢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东南亚各国,印度尼西亚的印尼盾、菲律宾的比索、马来西亚的林吉特纷纷相继大幅贬值,造成很大的金融恐慌,随后金融危机开始波及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及日本。 二、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实行固定汇率政策,货币定价偏高 固定汇率可以增强国际资本对该国货币的信心,有利于促进短期资本的流入从而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但同时固定汇率降低了

汇率变化的灵活性,实际币值同固定汇率下的币值往往会出现很大偏差。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币值被高估20%左右,韩国币值被高估10%左右。货币定价偏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推动了进口的增长;同时,从1995年开始美元对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开始升值,致使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东南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危机国出现巨大的贸易赤字,引起国际投机者的恐慌,国际投机者开始对该国货币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大量跨国资本流出。 2、金融自由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危机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降低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同时允许金融机构境外融资。在这些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引导下,国际资本可以轻易进入危机国国内市场。1996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五个亚洲国家(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印尼)国外融资总量达到了1006亿美元。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而国内却缺乏成熟的金融运行、监管体系,逐渐导致了资本和人力资源整体的不合理分配,当借款国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时,危机国的外债负担也会随之加重,容易造成经济恐慌。不合理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3、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固有缺陷 危机国普遍实行出口替代战略,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其经济具有很强的对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强行管制并非能将金融危机完全屏蔽于国门之外,危机对大陆的外部帐户和某些国际金融指标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就外部帐户而言主要表现为出口的下降,外资流入的减缓。 (一)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 对出口增长给予充分的重视,是由于外贸出口在1997年已占GDP的20.3% ,如果外贸出口下滑,外需减少,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就较为严重1。亚洲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出口的下降,可以从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的升值,抑制了这些国家对国内商品的进口,削弱了中国国内产品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周边国家经济的衰退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会直接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消费需求除了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外,还决定于该国的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的衰退无疑会降低个人的财富及其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同时经济萧条也抑制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图2:中国出口和进口的月度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1997-1999年各期。 从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的进出口增长率同时出现下滑(见图2)。1998年的出口基本上没有增长,而负增长的趋势在1999年的头两个季度之中 1 1990-199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年均7.5%(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1999)。

仍未得到缓解。出口的结构方面,1998年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在亚洲市场上却全面败退2(见图3)。对东亚国家或地区外贸出口增长幅度的下降主要是源于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双重作用,但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增长却可以说明,1998年出口增长率的下滑并不主要是由于东亚国家的汇率贬值提升了这些国家外贸出口竞争力,挤占了我国的出口市场而引起的。 汇率贬值在短期内并未给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带来好处。东亚国家的出口产品中绝大多数是“来料加工”型的,进口成本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值的百分六十。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出口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利益。而且,由于金融秩序的混乱,许多企业根本借不到资金,甚至连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出的信用状,外国银行都不愿接受,因此,企业缺乏流动资金,无法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对于外国购买者来说,按时交货的因素至少和货品价格的因素同等重要。即使汇率贬值使东亚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稍微下降,许多外国购买者因担心不能按时收到货而不敢把订单下给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企业。因此,东亚国家在金融危机时的大幅贬值并未给我国在1998年对欧美的出口上造成直接的威胁。 图3:1998年中国对亚洲和其他主要国家的出口增长率 数据来源:海闻,钟凯锋(1999)。 从1999年5月以来,中国的出口形势开始趋于好转,尽管1-8月的累计 出口额仍为负增长。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对第一大的贸易伙伴亚洲和第三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的出口同比增长率为负(见表5)。东亚经济的复苏无疑会导致其进口需求的增加,中国对东亚各国的出口恢复程度各异,其中对日本、印尼和韩国的出口尤为显著,对亚洲其它国家则仍旧低迷。对欧洲的出口比去年相对下滑,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欧洲1999年经济增长的放缓和欧元的贬值3。相对于中国而言,东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使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了20%- 2 除了菲律宾之外,1998年中国对东亚主要国家的出口都下降了。然而到1997年为止,亚洲市场占到了中国出口市场的40%,到1999年8月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到52.35%。 3 1999年,欧元相对于美元贬值了12%,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也从98年的2.8%下降到99年的 1.8%(IMF,1999)。 -40.0% -30.0% -20.0% -10.0% 0.0% 10.0% 20.0% 30.0% J a p a n I n d o n e s i a M a l a y s i a S i n g a p o r e T h a i l a n d K o r e a P h i l i p p i n e s U K G e r m a n y F r a n c e R u s s i a C a n a d a U S A A u s t r a l i a

亚洲金融危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启示 发表时间:2009-09-27T14:49:51.92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4期下供稿作者:张程程[导读] 2006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如今已蔓延到世界各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2006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如今已蔓延到世界各国,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但上个世纪爆发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对现在中国的政策走向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治理;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9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 收稿日期:2009-03-29 2006年下半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次危机。本文主要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分析得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一些启示。 一、各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及效应分析 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株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由泰国引起的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北部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日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均受重创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这场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经济衰退。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IMF的要求下开始实施双紧政策,但效果不好。于是从1998年第一季度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允许这些国家采取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具体措施包括:(1)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2)规定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增长率。(3)削减银行储备金和下调中央银行干预利率。 实施双紧政策不但不利于危机国的复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危机国的矛盾。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东亚国家走出危机困境,实现经济复苏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危机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如何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二)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经济周期运动中,由于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的固有缺陷,以及金融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所以在金融体系内部会不断地产生和爆发金融危机的能量. (三)汇率制度调整 自1997年7月起,在货币投机者的冲击下,从泰国开始,许多东南亚国家相继放弃了传统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允许本国货币自由浮动。由于对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缺陷存在不同认识,补救措施也多种多样,这些措施既有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也有进一步强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四)控制资本的不合理流动,实行资本项目管制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流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大量资本流入导致了外债规模累积,而其中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使得总外债中的短期外债比例过高,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造成了许多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控制资本的不合理流动主要是通过资本项目管制和“谨慎性”控制手段来实现。资本项目管制是加强外债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要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公众信心,有的时候金融危机完全是由公众的信心危机引爆,所以对金融危机的治理必须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实际上,单纯的财政危机、货币危机并不可怕,它们往往通过中央银行的救助、同业援助和存款保险等措施予以解决。真正可怕的是由财政危机、货币危机而导致的公众信心危机,这种信心危机一旦蔓延就有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甚至是经济机体。要维护公众信心,首先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其次是要有一整套能够稳定公众信心的紧急救援机制。 (二)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应有效并严格执行 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的次贷危机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而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对受到次贷危机冲击的中国而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了应对这次的危机中国采取了很多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的政策,如:降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拉动内需、加强金融监管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但这些措施实施的力度及效果在中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就提出要拉动内需,十年后的今天还在叫着要拉动内需,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那些所谓的拉动内需政策的有效性。 (三)要注意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协调配合 由于金融行业在社会中处于特殊位置,所以要求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必须要有多个部门、多种政策手段的配合。在金融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两难选择,选择的治理政策可能会给经济的其他方面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前后两种政策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坚持成本—收益原则,即选择任何一种政策都必须权衡其成本与收益。从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效应的探讨中也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都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所以要求一国政府在采用任何一种治理措施前应先对其可能产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郑振龙.大警示:冷观亚洲金融危机[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2] 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 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https://www.360docs.net/doc/20809982.html, 2009年09月08日16:40 新华网 索罗斯 【前言】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导读】 曾荫权:直面金融风暴压力巨大哭过两三次 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 索罗斯操盘手透露制造亚洲金融危机全过程

索罗斯其人:业余哲学家喜欢为别人花钱 泰铢贬值点燃导火索 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 对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的,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金融危机一夜席卷亚洲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金融市场生死保卫战 千亿港元与金融大鳄“豪赌”

亚洲金融危机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专业: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

【内容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等连锁反应,而后重心又向东北亚转移,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而这场在给地区经济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改变亚洲人民平静美好的生活。 时至今日,那段艰难的日子仍然让亚洲人民记忆犹新。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又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关键字】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启示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一点,亚洲各国过分依赖外资,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但外资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泰国经济开始起飞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汇率相对稳定,在此情况下,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泰国从中谋和当泰国流入大量外国游资时,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以有利于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以大量资金贷放给房地产业,金融管理部门监管不利。了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外资力量的推动,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对短期游金利用,必然增加经济的不稳定。 第二点,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增长较快。但年期的高速增氏,却积累起一些严重的结构问题。在这些回家沾沾自喜的同时,更加迫切地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然而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普遍高估房地产供给、制造业的产能;同时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并非完全是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导致一场“成长性的衰退”,“泡沫经济”明显。 第三点,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而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商业建筑严重供过于求,造成大量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由于一些银行擅自放松向房地产业贷款的际准,结果导致大量资金因房地产过剩变成呆帐。银行呆帐增加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些金融机构濒临破产。 第四点,不能正确处理国际收支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的关系。在长期国际收支平衡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就试图开放资本项目来实现短期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国内经济的均衡,这样做是很容易导致外国投机资本侵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对于一国的汇率往往具有助涨或助跌的作用,而这正是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的国家极易发生货币或金融危机的原因。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

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摘要:发生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大幅度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起因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借鉴,对中国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启示 正文: (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席卷亚洲接近30年的97年金融危机,对亚洲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其原因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从中吸取教训并加以借鉴。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泡沫经济导致巨额不良债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时,东亚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各国政府普遍沉浸在“东亚奇迹”的喜悦之中,企业普遍高估市场潜力,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股票等行业,泡沫经济就此产生。随着这些国家泡沫经济的破灭,这些被大大高估的资产价格暴跌,造成大量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沉淀难以收回,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呆坏帐急剧增加,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在这些不良债权的影响下,金融挤兑风波和挤兑事件时有发生,金融风险在所难免。由此可见,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是这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 (2)外汇政策失误,使货币失去稳固的基础。亚洲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外债繁重且结构严重不合理。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际竞争力下降,对外收支持续出现逆差,为弥补日益扩大的项目逆差和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不得不大量借用外国货币,以维持自身国际收支的平衡。更严重的是,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主要不是通过直接投资弥补,三分之二是靠举借短期外债弥补,潜在风险极大。由于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外债负担,并外债结构严重不合理,使其货币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陷入被抛售,贬值,再抛售的恶性循环之中。 (4)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度和金融监管不力。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比较典型的是韩国政府要求银行对企业发放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剥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银行缺乏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性评估和筛选。由于银行的过度干预,使得企业愈来愈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经营,造成企业的高负债经营,从而动摇了企业的经营结构和基础。另一方面,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在经济繁荣时期成立的金融公司,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致使其为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跟风,将巨额资产投入到房地产等行业中,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而形成大量呆、坏、死帐。正是这些盲目发展的金融公司资产状况恶化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蓄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外贸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的自由兑换和市值的稳定。当前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案例: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7-1998)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1998) 一、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俄罗斯于1996年起对外投资开放,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对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债市和汇市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罗斯政局不安;第二、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 1998年8月,俄罗斯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外债;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下跌85%。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郑惠茹谢颖茵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之时,先后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后出现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四小虎”。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所谓的“东亚模式”帮助了大多数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起步,吸引了世界关注。然而,这种模式虽然外表看起来激动人心,振兴了本国的民族工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东南亚奇迹”,然而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弊端,比如过分依赖外资,汇率制缺乏弹性、严重结构性问题等,这些都为97年的经济危机埋下伏笔,以至于等到危机真正发生后,让这些亚洲国家一招打回原形,十年的经济增长成果化为泡沫。下面我们将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揭开这场危机背后的面纱,以及说明中国应该从此次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亚洲四小虎、固定汇率制、投机家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 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掀起的大量抛售泰铢风潮,导致泰铢贬值,引起周边国家连锁反应式的货币贬值狂潮。实际上,早在那些国际投机家们选中泰国之前,泰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早已显露弊端。首先,泰国不应该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尤其盯住美元,一边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制度汇率,另一边为了解决经常项目逆差,开放资本项目,利用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这样的做法无疑导致国家外债高筑,市场稳定岌岌可危。1997年的泰国,经济疲软,出口下降,汇率偏高,维持与美元一样固定汇率的泰铢已经严重高估,这让那些聪明的国际投机家从中看到有机可乘。他们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利用远期套汇交易借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泰铢换取美元,这样一来泰铢就会贬值,最后再购入打压完的泰铢来完成远期合同。其次,虽然泰国政府不甘示弱,坚守阵地,耗资大量美元来吸纳泰铢,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在说到“亚洲货币绞杀战”的时候是这样形容泰国的:“泰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死拼阵地战,战略意图完全暴露,战术缺乏灵活性和突然性,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泰国政府的不当干预手段反被那些国际投资家们利用,他们不断地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把泰国政府最后一丝力气都给消耗殆尽,最终泰国政府不得不于1997年7月2日当天宣布放弃盯住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泰国在这场货币绞杀战中成为第一个牺牲者,并且,泰国的经济危机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到亚洲各国:7月11日,菲律宾的比索开放与美元的比价,比索贬值;同一天,马来西亚也缴械投降,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8月4日,印尼放弃抵抗,宣布汇率自由浮动;10月16日,中国台湾放弃与国际投机家的厮杀,台币实行自由浮动;11月,韩国经济危机爆发;98年初,国际投机家们卷土重来,再度重创印尼。最后,香港特区与投机家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以香港胜利告终,至此东南亚金融危机才算是告一段落。这场“瘟疫”横扫了东南亚和日韩港台,所到之处,遍地哀鸿,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事实上没有几个发展中国家能经受得住。国际投机家们的疯狂攻击,掠夺东南亚各国十多年来积累的财富,更有很多人把矛头直指索罗斯,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蒂尔指责索罗斯就是“魔鬼”,应该把这样的“魔鬼”绳之于法!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