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背景资料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

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

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语文】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部编版人教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诗歌赏析】12-2《黄鹤楼》崔颢 主题:描写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明丽的阳光下,诗人从黄鹤楼上眺望对岸。阳光照耀下的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绿绿的芳草覆盖,生机盎然。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答: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诗人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4、试比较文中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百云,空自飘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诗歌赏析】12-3《使至塞上》王维 主题: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1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总体:这一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为千古名句。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描绘景色: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首·其二》是宋代苏轼创作的诗词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 读。 原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注音: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 dàn zhuāng nóng mò zǒng xiàng yí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 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 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字词解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2.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3.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4.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 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 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 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 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 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 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 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 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 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 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 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 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 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 在风神韵味上, 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 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 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 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 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 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 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 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 “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 何者指浓妆, 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 如果一定要使浓妆、 淡妆分属晴、 雨, 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个人资料 :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 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解析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注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 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 雨, 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

八年级上诗歌赏析及答案

八年级(上)诗歌赏析 (一)赏读下面的古诗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 7、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然后答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四)阅读下面《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然后答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人教版【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17 饮湖上初晴后雨1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陈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背景资料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

八年级初二上课外古诗赏析习题

欢迎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表现诗人晚年生活十分凄凉的一句:(1分) 僵卧孤村不自哀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4、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学习总结(1)】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幸福的个性签名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帮会名字 因喜“山色空?佑暌嗥?”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貌。[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貌。[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学习总结(2)】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1】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十分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2】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十分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诗意1】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 期间。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 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 对大自然的热爱。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显得美。 ④空蒙: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亦:也。 ⑥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⑦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⑧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⑨相宜:合适、适宜。 [1]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 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解释 1: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 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解释 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 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含义 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 雨, 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 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 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是一首赞美西 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 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 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 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 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 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 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 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 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共有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 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 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 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 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 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 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也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最有名的 一个哦。不管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 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 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 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 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 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汇总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3、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

八年级上册课外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阅读 专项复习题精选 命题热点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诗词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1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模式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二、赏析诗歌语言 (一)赏析字词 1.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闻笛赋”怎么理解?—— 2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

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是显得很美。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八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解析与答案

八年级诗词鉴赏上 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4题。 春望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2分)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 答案:1、破、深 2、望(1分)山河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3、忧国思家4、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答案:(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

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答案:D 4、阅读下面古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 喻(1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 是。(1分)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答案: 1.(1 分)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儒家经典(1分)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

苏轼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原 文译文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朝曦:早晨的阳光。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

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扩展阅读:人物轶事之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诗词赏析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诗词赏析 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联) (赏析:首联写诗人在秋天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望”字起点题的作用,引出下两联写得景,“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名时间)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颔联) (赏析:颔联承“望”字而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写远景、近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 (赏析:此联对“牧人”和“猎马”进行特写,写了一幅带有田园生活气息的画面。写近景、动态)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尾联) (赏析: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情) 【重点题目】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饮湖上初晴后雨1(最后)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昭乌达小学王会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二、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三、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预习了21课《古诗两首》,谁来说说,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哪的景色?那你们更喜欢先学哪一首? 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西湖,因为它太美了。你看,(出示图片)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它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看过她的人,无不被她的美丽所倾倒。 二、明诗题 西湖的美真是无处不在呀,宋朝大诗人苏轼,一生曾两度任职杭州,对杭州西湖的美景情有独钟。话说,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和好友泛舟

湖上,饮酒赏景。湖面上先是——晴空万里,后来又——细雨蒙蒙,诗人看到这样不同的景象,有感而发,不禁吟诵出这首千古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那么这西湖的晴姿雨态,在诗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这首古诗,走进美丽的西湖吧。 三、读诗句 自己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谁想读一读? 诗中还有几个生字呢,会读吗?谁来读?一起读。字音读准了,相信你们能把古诗读得更好了。咱们一起读。 四、解诗意,悟诗情 读通古诗,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我们要想真正理解一首诗的内容和感情,还需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回想一下,以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一首诗的?(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结合插图、看图片、结合上下文、反复诵读) 总结了这么多方法,你们可真会学习。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在预习的基础上完善你的批注,有不懂的地方,和小组同学商量商量。 汇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同学们,看看这两行诗句,你都读懂了什么? 1、学生汇报:水光潋滟;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水光潋滟”的?看注释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那请你来读一读吧。 就第一行诗句,谁还想谈谈自己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