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8年第10期

四川省情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王光彩

曾俊林

四川GDP 总量变化示意图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本期专版

Column

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在这片占全国5.05%的土地上,承截了全国6.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26%的经济总量。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荡,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系统回顾四川经济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四川特点的发展新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1972年的20年,四川GDP 总量是以10亿元为台阶跨越;1973年~1991年的19年则是以百亿元为台阶跨越;

1992年~2007年的15年则是

以千亿元为台阶跨越。2007年四川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成为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省份之一。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全国及发达省市的差距明显。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5.11%下降

到2007年的4.26%。另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广东、江苏和山东GDP 分别是四川的1.73倍、1.18倍和1.12倍,到2007年扩大到2.92倍、2.43倍、2.46倍。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依旧不快

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四川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周期性特点比较突出。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9%。其中,从1999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增长9.2%,此后四川经济就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4.2%。

从各个时期看,进入21世纪后,四川经济明显加速。2000~2007年是四川发展最快的时期,GDP 年均增长11.9%,比“九五”和“十五”时期快2.9个和0.8个百分点,比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率快2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相比四川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有13年四川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其中,“六五”、“七五”和“八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低0.7、1.1和0.9个百分点,“九五”和“十五”时期略高于全国0.6和1.7个百分点,总体表现是发展不够快。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尽管“十五”以来是四川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居第17位,在西部落后内蒙、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居第5位。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仍旧任重道远

全省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等都得到明显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3.8:36.3。从所有制结构

看,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民营经济

10

四川省情

2008年第10期

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50.2%。从需求结构看,消费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内涵式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进一步协调。

但横向比较,四川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首先是第一产业比重依然偏高,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在全国仅次于广西和海南,列全国第3位。其次是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年以上,城镇化率比全国低9.3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发展质量依旧不高

2007年四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50亿元,财政支出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农业、科技、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务和民生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但四川发展质量仍然亟待提高,突出的表现就是人均水平低,人均财力小,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偏低。2007年人均GDP 只相当于全国的68.9%,居全国第24位;人均财政收入仅相当于上海的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 的比重仅为8.1%,比上海、北京分别低8.5个和9.4个百分点。

民生条件不断改善,但压力依旧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条件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地分享了宏观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098和3547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1.2%和52.3%。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城乡居民金融性资产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发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市区、与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更高期待还有较大距离。首先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一方面,2007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80.5%,在全国位居23位,比重庆市低2617元;另一方面,我省农民人均收入比全国

平均水平低593元。其次,社会保障与外省差距较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偏低,就业压力大。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但制约发展的压力增大

四川自1998年相继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以来,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投入的增加,环境整治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制约四川发展的压力增大。首先表现在资源优势地位大幅减弱。四川矿产资源类型和储量丰富,但由于长期以来掠夺式、粗放式开发,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四川主要矿种的开发强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长期以来地勘投入严重不足,成矿条件好的三州等地的勘探程度较低,资源状况不清。其次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十五”期间,我省万元GDP 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以上,万元工业产值水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7%,万元工业产值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和26%。

优势与挑战

在西部地区枢纽的优势

四川虽然有既不沿边也不靠海这一先天不足,但站在区域联系、市场联动、交通联结的大背景下看,四川的区位优势凸显。从区域联系看,四川是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从市场联动看,四川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交通联结看,四川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因此,要

以更宽阔的视角审视区位特点,科学定位区位功能,创造区位优势,巩固和发展我省在西部经济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以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西部地区中的“龙头”优势

四川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在西部地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部分产品在西部甚至全国市场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投资硬软环境都得到较大改善,市场潜力巨大。这些都使四川在西部地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明显的优势。

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

四川不仅是西部名副其实的大市场,还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四川人口基数大,一方面影响了人均指标的提高,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四川的优势所在:这不仅为四川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为省外资金、人才、技术及投资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家庭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四川人口众多所形成的巨大潜在消费需求,将逐步转化为有效需求,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四川是全国的资源大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仅种类比较齐全,而且储量较大,拥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各时期四川经济增长情况示意图

Column

本期专版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

11

2008年第10期

四川省情

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四川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物美价廉”的劳动力优势

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力条件。四川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同时还拥有大批高级科研人才,“三线”建设也为四川积累了强大的科技开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

较强的能源工业优势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水电、煤、石油等常规能源丰富,二滩电站、向家坝电站、瀑布沟电站等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的梯级开发,使四川成为全国重要的水力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同时,四川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普光气田、龙岗气田、苍溪气田等大中型油气田在川不断被发现。

在看到四川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强;产业间也不够协调,产业支撑力不够强,服务业发展不够快;需求之间也不够协调,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长期偏大,消费率较低。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

前景展望

从全国先进省市经济发展历程来看,GDP 突破一万亿后,可以抓住机遇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发展。2001年广东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2005年达到22366亿元,2007年上升到30674亿元,6年上了三个万亿元台阶。江苏和山东GDP 于2002年超过万亿元,4年后的2006年双双超过2万亿元。浙江GDP 在2004年超过万亿元,2008年将跨上两万亿元台阶。GDP 从一万亿元发展两万亿元,广东、江苏和山东都用了4年时间,浙江也是4年。2007年四川GDP 已超过万亿元,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抓住有利时机,发挥优势,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就能实现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

从生产角度分析,四川第一产业发展稳定,第二产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加快增长。

从目前的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四川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深化,四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四川农业基础仍较薄弱,靠天吃饭的特点仍然较浓。总体预测,未来10年,第一产业增速将保持年均增长3%以上。

四川经济与工业发展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工业兴则四川兴,工业强则四川强。从目前的情况看,经过对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四川在水能、矿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兴材料、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重要行业和关键

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四川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提供了支撑。同时,投资的快速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都将为第二产业的较快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拉动。预计未来10年四川第二产业增速将保持在13.5%左右。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服务业水平将不断提升,同时,服务业发展也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目前四川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全省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紧紧抓住现代服务业转移的市场机遇,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旅游业,推动流通业现代化,拓展金融、信息、中介、商务服务业,充实房地产、餐饮、社区服务业。因此,未来10年,四川第三产业增加值将保持13.5%左右的增长速度。

消费需求稳步攀升的态势,投资需求带动作用较强,需求结构协调增长

随着扩大内需各项措施的落实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将进入快速升级的时期,城乡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都将发生较大变化,居民消费的空间可望进一步拓展。同时,国家宏观上将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减少积累率,提高消费率,重点向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倾斜,为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稳中趋升。

对四川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大省而言,发展不够仍是首要的问题,而且四川基础设施欠帐太多,人均投资在全国排名靠后,投资率与全国和发达省市也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四川投资仍有较强的需求。其次,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和四川积极开放的政策环境,仍将支撑着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当然受宏观调控和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影响,投资的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回落,投资结构也将有所调整。第三,从项目上看,四川投资需求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有大型项目支撑,如锦屏水电站梯级开发、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普光气田、龙岗大气田等大型项目的逐步开工,将有力地带动四川投资需求持续增长。按照省委、省政府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和建设“开放四川”的要求,将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措施,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四川出口需求将稳步增长,增速会有所提高。

综合分析,尽管当前四川存在发展不足、水平不高,结构不优、效益不佳、地震影响较大等矛盾和问题,但同时又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趋好、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等诸多有利因素,加上改革开放30年来奠定的雄厚了物资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因此,未来10年,四川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本期专版

Column

12

2017年四川优势产业分析

四川省优势产业分析 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人口、经济大省和科技、文化强省。四川省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一,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和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具有明显的人才集聚优势。 四川省四大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1. 优势资源产业逐步凸显。我省具有丰富的水能、天然气、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4268.8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达7611.20万千瓦,是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探明储量的矿产达89种,有28种矿产储量名列全国前3位,其中,钒、钛、天然气等11种居全国第一位,铁、石棉等10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我省有已建在建的二滩、瀑布沟和拟建的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特大型水电站,到2020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投产规模可达到5170万千瓦,这将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产业基地。发挥我省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形成以高载能产业为特色的一大批优势资源产品。我省已具备了优质钢铁、氯碱化工、钒钛、稀土和电解铝等特色产业的开发基础,钒钛、稀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攀钢集团的系列钢铁产品、天原的聚氯化工产品、泸天化的氮肥、川投的黄磷以及元明粉、聚苯硫醚、有机硅氟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2. 农产品加工业开始呈现出规模发展态势。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油料、蚕茧、苎麻、柑桔、茶叶等多种经济作物的主要

产区和五大牧区之一,猪牛羊肉年总产量居全国首位,麦、棉、丝、茶、柑桔、白蜡、桐油、乳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五粮液集团、剑南春、泸州老窖、华润蓝剑、希望、通威、光友、成都卷烟、丝丽雅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以及高金、四海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白酒、啤酒、软饮料、卷烟、饲料、粮油、肉制品、丝绸等领域形成了同业聚集型和龙头带动型的产业链,初步形成邛崃市的白酒基酒基地以及成都市武侯区簇桥的皮鞋、成都市新都区和武侯区的家具制品、南充市和遂宁市的丝绸与纺织、达州市的苎麻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 3. 装备制造业形成优势产品链。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抓住近年来重化工业化带来的市场机遇,我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整合力度,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了东方电气集团、二重集团、资阳机车厂、神钢、成飞、宏华、川大智胜、九洲电器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发电设备、大型冶金化工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重型机械、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机车车辆、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大型环保成套设备、航空及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套设备以及数控技术与设备等在国内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链。以东方电气集团、二重集团为龙头,带动200多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德阳装备制造业基地已成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 4. 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亮点。我省是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重要电子工业基地,依托雄厚的科教基础聚集了长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8年第10期 四川省情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王光彩 曾俊林 四川GDP 总量变化示意图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本期专版 Column 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在这片占全国5.05%的土地上,承截了全国6.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26%的经济总量。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荡,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系统回顾四川经济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四川特点的发展新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1972年的20年,四川GDP 总量是以10亿元为台阶跨越;1973年~1991年的19年则是以百亿元为台阶跨越; 1992年~2007年的15年则是 以千亿元为台阶跨越。2007年四川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成为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省份之一。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全国及发达省市的差距明显。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5.11%下降 到2007年的4.26%。另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广东、江苏和山东GDP 分别是四川的1.73倍、1.18倍和1.12倍,到2007年扩大到2.92倍、2.43倍、2.46倍。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依旧不快 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四川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周期性特点比较突出。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9%。其中,从1999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增长9.2%,此后四川经济就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4.2%。 从各个时期看,进入21世纪后,四川经济明显加速。2000~2007年是四川发展最快的时期,GDP 年均增长11.9%,比“九五”和“十五”时期快2.9个和0.8个百分点,比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率快2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相比四川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有13年四川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其中,“六五”、“七五”和“八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低0.7、1.1和0.9个百分点,“九五”和“十五”时期略高于全国0.6和1.7个百分点,总体表现是发展不够快。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尽管“十五”以来是四川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居第17位,在西部落后内蒙、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居第5位。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仍旧任重道远 全省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等都得到明显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3.8:36.3。从所有制结构 看,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民营经济 10

论高速铁路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

论高速铁路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 杨沁兰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指导教师:刘玉萍 摘要:本文将具体分析四川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针对高速铁路建设的情况来研究其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在宏观上比较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在四川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发现;其次是具体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接着再详细的阐述高速铁路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旅游业、运输业、城镇建设等各方面的影响);最后将综合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未来四川经济发展的导向。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使四川铁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动了四川经济全面高速的发展。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四川铁路运输能力的有效供给,为四川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了四川区域内外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与产业转移,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带动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总之,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为四川经济带来新的变革与发展契机。 关键词:高速铁路;经济发展;四川;促进作用 Role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Yangqinlan Th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Grade 2011 Instructor: Liuyuping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analyze current situation in Sichuan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gainst the case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to study it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Firs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and reality; Secondly, a detailed

四川旅游业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微观环境)

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研究 四川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是其主导产业之一。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得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为四川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出三种战略:构建大西南旅游经济圈战略、科教兴旅战略和环境优化战略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以及西南金融中心。近年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566.23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8.6%,国内旅游收入达542.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280.96亿元;旅游业及带动的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842.89亿元,占同期GDP的12.9%[1]。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由与旅游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或行业构成,包括旅游产业资源、旅游产业需求主体、旅游供给主体、旅游产品[2]。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必须遵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四川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战略对策。 1.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在80年代初提出。SWOT分析法也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3]。图1就是典型的SWOT战略选择图。当研究对象处于第一象限,外部有众多机会,又有强大内部优势,宜采用发展型战略;处于第二象限,外部有机会,而内部条件不佳,宜采取扭转内部劣势,先稳定后发展战略;处于第三象限,外部有威胁,消除劣势可采用紧缩战略;处于第四象限。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宜采用多角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机会。 2. 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四川素称中国“风景省”,无论是自然、人文景观还是民俗风情,种类多、品种全,分布广泛,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特别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国宝大熊猫、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等,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通过表1中国及四川省旅游资源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

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四川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局性抓手和综合性载体,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川农村经济实现了粮食七连增、农民增收幅度再次超越城镇的良好态势。 一、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为确保2013年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四川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2013年,省财政落实惠农补贴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扶贫解困、农村教育助学、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培训、专合组织扶持、农业保险等各项补贴资金达到612.9亿元,为2013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一)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较好 1、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虽然2013年小春粮食生产因受冬干春旱影响产量有所下降,但大春粮食作物栽播、生长及收获期除极少数地区外整体为难得的风调雨顺,大春粮食生产丰收,弥补了小春损失后,四川省2013年粮食生产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3年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04.9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单产5235公斤/公顷(345公斤/亩),每公顷比上年提高110公斤,增长2.1%;全年粮食产量3387.1万吨(677.5亿斤),比上年增产72.1万吨(14.4亿斤),增长2.2%(见图一),增幅排位全国第13位,比上年上升12位。其中,小春粮食575.5万吨,减产12.1万吨,下降2.1%;大春粮食2811.6万吨,增产84.2万吨,增长3.1%。 图一:2007-2013年粮食产量增幅图(%) 2、特色效益农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的同时,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油料生产实现七连增。据统计,2013年四川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898.2万亩,比上年增长1.4%;油料产量达到290.4万吨,比上年增产3.9万吨,增长1.4%,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其中,花生65.4万吨,增长3.1%;油菜籽224.0万吨,增长0.9%,实现连续十二年创历史新高。二是蔬菜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2013年四川省蔬菜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1-01-28 10:41:54)稿件来源:四川日报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形势,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发展取得

四川区位优势分析

四川区位优势分析 要素: 产业集群 政策支持 一:产业集群 1、 含义: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2 附图1 从附图1中看出,四川省上市公司中制造业的比例居于第一位。下面我们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这个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 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分析 3% 1% 40% 9% 1% 0% 21% 6% 1% 7% 5% 2% 4% 四川上市公司行业比例图 A 农、林、牧、渔业 B 采掘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交通运输、仓储业 G 信息技术业 H 批发和零售贸易 I 金融、保险业 J 房地产业 K 社会服务业 L 传播与文化产业 M 综合类

附图2 由四川省上市公司制造行业分布图知,从事制造业的167家公司中,从事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占20%)、食品、饮料业(占17%)、金属、非金属业(占14%)、医药、生物制品业(占13%)和机械、设备、仪表业(占11%)的居多,均超过了10%。电子业(占7%)、纺织、服装、皮毛业(占7%)、其他制造业(占5%)介于5%-10%之间。木材、家具业(占3%)和造纸印刷业(占3%)都低于5%,说明其发展程度较低。 下面,将结合四川本地情况,对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和食品、饮料业作具体分析: (1)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占20%):依托自然资源和地缘优势 四川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因此,四川的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借助于其丰富的原材料资源——石油和油气,借助核心的产业对上下游产业产生的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生产链条,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尤其像石油和油气,只存在于特定的地区,切其获取和采集需要大量的其他资源支持,受勘探和采掘技术发展的限制,加之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石油和油气更加稀缺。因此,为了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四川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使石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生产厂商而言,一方面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由国家控股有相关政策扶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能较好的发展。 (2)食品、饮料业(占17%):川酒天下 水井坊有限公司、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沱牌曲酒股份有限公司均主营的17% 7% 3% 3% 20% 7% 14% 11% 13% 5% 四川上市公司制造业行业分布图 C0食品、饮料 C1纺织、服装、皮毛 C2木材、家具 C3造纸、印刷 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C5电子 C6金属、非金属 C7机械、设备、仪表 C8 医药、生物制品 C99 其他制造业

四川经济主要产品介绍

四川经济主要产品 四川历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具有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四川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现状特点和今后发展方向仍存在很大差异,大体可分为5个区。 川西经济区 是以成都为依托,种植业和多种经营发达,?是四川商品粮、棉花、油菜籽和生猪为主的畜禽饲养业生产基地;蕴藏有煤、铁、磷、钙芒硝、石灰石、花岗石等矿产资源;宝成、成渝、成昆铁路纵横境内,航空发达,是陆空交通枢纽;已经形成以机械、电子、?化学、轻纺为主的多种工业生产基地,是四川人均工业产值最高的地区。 川南经济区 位于四川南部,包括自贡市和宜宾市全部,内江市大部和凉山州雷波县。农业发达,向为四川重要粮食产地之一,也是甘蔗、?烤烟、花生、茶叶等集中产区;天然气、煤、硫、岩盐、卤水、磷矿资源极为丰富;?工业以盐化工、酿酒、制糖、造纸为主,在四川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兴的能源、化工、食品、造纸的基地。 川西南经济区 位于川西南,含攀枝花市和凉山州(雷波县除外)全部。安宁河谷盛产粮食、山羊、绵羊,金沙江河谷多产热带经济作物,是区内主要农业作物产地;本区最大特色是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聚宝盆”之称,铁、钒、铜、铅、锌、金、锡、稀土煤矿资源得天独厚;森林、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已建立起以钢铁资源为主体的冶金、电力的生产基地。航天事业发达,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烤烟在四川也占很大比重。 川西北经济区 包括甘孜、阿坝两自治州全部,为藏族、羌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人烟稀少,面积最大。全区草原广阔,原始森林丰富,水力资源巨大,虫草、贝母、鹿茸等珍贵野生药材众多,金、铅、锌、铜、泥炭、铜、云母、锂矿资源丰富。其次是森工、电力、毛纺、制革等。 四川省为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电器、量具刃上、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达州能源化工,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宜宾、泸州、绵竹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的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包含的地理经济环境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由于每一区域具有各自的地理经济环境,所以地理经济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一些地理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工业、农业的影响,来说明工农业因素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同时也做到说明地理经济环境因素对一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理经济环境成都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1成都市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人口1404.7万人(2011年),主要以汉族居民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538万人,成都市面积约12390平方公里,下辖锦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都江堰市等9区6县4市。辖区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都市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2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 发展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发展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来谈谈一些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了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但是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小范围区域范围内,气候条件可以通过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来改变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地形方面可以丘陵地区修筑梯田,发展立体农业,丰富农业的种植品种;成都市境内分布着紫色土壤,肥力虽然较高,但磷、钾稍低,故可以增加有机质等方式对贫瘠的土壤进行改良等;水源上,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进使用喷灌、滴灌等。成都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发达,还是水果盛产之地。成都平原地形平坦,适合耕种,农副产品门类繁多。成都平原开发历史悠久,利于居住,聚落,城镇出现早,有利于农业发展。成都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主要土壤属于紫色土,土地肥沃程度相对较高,有利于产量的稳步提升。成都市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调节对水源的需求,境内主要河流—岷江灌溉了广大的成都平原,养育了一代“天府之国“儿女。 2.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是对农业区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的有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成都市由于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好,近年来,交通条件更是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双流国际机场加强了成都与国内以及国外的联系,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有利于农产品的输入与输出,对农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优势,公路建设更是四通八达,城乡拥有多条快速通道,有利于新鲜蔬菜的运输。成都市拥有一千多万人的人口规模,农产品又适合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满足农产品的需求消费群体众多,消费市场广阔,由于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必将促进成都市绿色安全农业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对绿色农业的需求。在政策方面上,国家非常重视关心农业的发展,不断出台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政策,积极鼓励农业的发展。前几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增强了农民务

四川省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省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人口9000万,居中国第3位;在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中,四川的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占四分之一左右。四川资源非常富集。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寺,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2亿千瓦,占全国的26%;钒、钛、天然气等1 1种矿产储量居中国首位,其中天然气远景储量7.2万亿立方米。丰富资源的精深加工、就地转化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四川科教人才实力雄厚。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中国科学院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士35人,普通高校94所,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13.9万人。有2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而且相对成本比较低,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裕的劳动力。四川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全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

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与新材料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拥有长虹、五粮液、攀钢、东方集团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四川商务环境比较优越。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内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省份,咨询、现代物流等服务贸易领域也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公司进入,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这些年我们通过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审批事项由1122项减少到478项,是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四川生活环境宜人,生活方式舒适,省会成都享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最佳宜居城市”殊荣,被誉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历经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全省经济不仅迅速走出低谷,还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四川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2008、2009、2010年、20 11年四川GDP分别增长11%、14.5%、15.1%、15%;通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在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73家,居中西部首位,特别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三大产业迅速崛起;美国、德国等9个国家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进入四川的外资银行已有12家。四川这片投资热土充满生机和活力,已成为西部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

论述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论述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以增长极理论为例{摘要}增长极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以增长极理论基本原理来研究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指标来确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设想。四川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差异很大。改革开放20年来,虽然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经济社会有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尤其是沿海省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成为经济落后地区。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四川如何克服自身的劣势,发展其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快速发展,追赶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四川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增长极有关理论,并且密切结合该理论分析了四川经济发展问题的优势与劣势,为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关键词:四川;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无一不是首先从那些优势相对较多、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起步,并快速发展的,而一些落后的地区则随后加快发展,逐步追赶发达地区,达到相对平衡的发展状态。增长极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许多国家都曾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同样受到增长极理论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对四川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问题作些考察。 一,增长极有关理论 1.布代维尔(Boudeville)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在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2.地区经济意义上增长极理论的发展。1957年缪尔达尔(Myrdal)在他的代表作《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这些区域就能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 3.产业经济意义上增长极理论的深化。1958年赫希曼(Hirschman)也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指出"发展确实是按照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他提出了产业关联效应概念。 4.增长极理论空间组织上的表现。弗里德曼(Friedman)考虑到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 5.增长极理论的动态演变。从动态角度来看增长极理论就形成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Vernovn)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论"。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

“新常态”下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地方经济 “新常态”下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张钰静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也成为“新常态”下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四川省作为我国内地的重要省份之一,在“新常态”下也应呈现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四川;经济发展;新特征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6-000489-01 前言 近些年来,四川的经济发展在“新常态”的影响下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从消费结构上、产业结构上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彻底打破四川地区的传统发展形式,推动四川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当然,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对新特征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才能符合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 一、“新常态”下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1.消费结构上转向以服务消费为主的新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以及对物质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升,而且,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且有着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的物质消费逐渐的转变为非物质消费,消费结构也步入一个新的消费发展阶段[1]。作者在对四川人群的消费情况调查发现,四川人群的消费不缺乏消费热情,更是不缺乏享受的创意,四川消费者将会从耐用品为标志的“硬件”产品消费逐渐向着文化服务、信息服务消费的“软件”消费,而且,四川居民的消费也越来越偏重环境、文娱、健康等生活质量消费,从四川居民的消费本质上来看,标志着四川居民的生活逐渐走向温饱奔向小康。因此,在“新常态”下,应不断的提升服务消费观,不断的提升四川消费的软实力,并且要以信息消费作为载体,并将绿色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作为信息消费的主要内容,对推动四川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产业结构上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性新特征 产业是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从以往四川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上来看,四川地区加强了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相关产业的重视程度[2]。尤其是对冶金、机械、化工等相关化工产业更加重视,低端的装备制造业更是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将扩大经济总量,虽然能够加快四川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实际的调查中却发现,四川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以及对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的污染,不利于四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则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改进和完善,应不断的向着提升效益、改善质量以及提升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四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新常态”下,四川产业结构的发展应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型方向发同时,还应抓住产业链的延伸组合,这样才能形成有规模性的产业集群,不断的发展新一代的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新兴产业项目,并结合四川实际的发展形势,不断的推进节能环保装备、航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一些高端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四川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的推动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经济结构上转向以工业为主的服务战略新特征 每个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相应的经济结构,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而以往四川的经济结构发展主要处在工业化的前期,其中传统的制造业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在新时期的发展下,这种传统的制造业比重过大势必会影响到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新常态”下,四川省应重视工业化的发展[3]。通过对四川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调查分析,工业结构的生产总之比重占30%左右,而要加快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则必须从工业化入手,加快工业化的发展,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并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四川省经济的发展。例如,推进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中心等方面的建设,并不断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引领行业,以此来推动四川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新常态”下四川经济发展新特征需要全面的深化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新常态”下,四川要想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形势,更应对自身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新特征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才能更好的去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从而推动四川经济快速发展[4-5]。首先,在“新常态”下,四川的经济发展应对所有的结构进行优化改革,如,集体资本、国有资本等,同时要对上市方式和上市的制度进行深化改革,推动企业向着开放性市场发展,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形势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谋得新路,开辟新的产业项目,同时,还应引导国有资本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科技创新等相关的服务产业发展。其次,应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新常态”应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将审批许可实质化,不断的对审批制度进行优化,为四川产业、工业等新项目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另外,应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推动四川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对以往四川地区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无论是从经济结构上还是从产业结构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落后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而通过本文的探讨,在“新常态”下,作者主要对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了新特征所需要深化改革的方向,希望可以进一步促进四川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民.走出中国经济“新常态”论理论误区中国经济高增长并未终结[J].人民论坛,2014,12(06):153-154. [2]滕采模.今岁喜见百业兴来年更待红胜火——2006年四川经济发展回顾及2007年前瞻[J].四川省情,2013,10(11):103-104. [3]朱宝,刘天军,王征兵.“新常态”下国家农业示范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5,02(06):331-332. [4]陈晓华.经济新常态下珠三角地区绿色物流业发展[J].当代经济,2015,12(10):109-110. [5]任保平新常态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社会科 489 .J.

十二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适应引领新常态转型升级新发展-“十二 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5-11-17 统计报告[2015]第058期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两个跨越”的重要阶段,是顺利完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五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四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在全国“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四川经济增速放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省委、省政府精准发力,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四川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11年,四川跻身全国“两万亿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1026.7亿元,2014年GDP总量28536.7亿元,“十二五”前4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前10年(“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之和。2015年,四川省经济总量有望超过3万亿,用4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2011-20 14年,四川GDP年均实际增长11.5%,增速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

人均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四川省人均GDP超过两万元,达到21182元,2013年超过三万元,2014年达35128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实际增长1 1.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从2010年的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9.3%提高到2014年的75.3%,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尽管结构性减税力度逐年加大,但伴随着四川省经济的平稳发展,财政收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61.7亿元,2011年超过两千亿元,2014年突破三千亿元,达到3061.1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8.3%,增速比全国

2012四川城市经济综合最新排名

四川各市州得分 地区加权得分因子得分平均分排序 全省0.0734 0.0751 0.0742 成都2.3057 2.1805 2.2431 1 德阳1.4078 0.9845 1.1962 2 攀枝花0.4933 0.5048 0.4990 3 绵阳0.1903 0.2132 0.2017 4 乐山0.1308 0.0644 0.0976 5 自贡0.0785 0.0505 0.0645 6 眉山0.0411 -0.0779 -0.0184 7 宜宾-0.0932 -0.0535 -0.0734 8 沪州-0.0819 -0.0723 -0.0771 9 内江-0.1349 -0.0548 -0.0948 10 遂宁-0.1153 -0.0759 -0.0956 11 资阳-0.2281 -0.1440 -0.1835 12 南充-0.2921 -0.2079 -0.2500 13 雅安-0.2382 -0.2885 -0.2634 14 达州-0.2980 -0.3196 -0.3088 15 广元-0.3602 -0.2633 -0.3118 16 广安-0.3298 -0.3260 -0.3279 17 阿坝-0.4942 -0.4109 -0.4525 18 巴中-0.6123 -0.5075 -0.5599 19 凉山-0.7170 -0.6110 -0.6640 20 甘孜-0.7305 -0.6601 -0.6953 21 从图表可直观地看出,四川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然较大,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成都与最低的甘孜相差约4.2倍。在这21个市州中,仅成都,攀枝花,德阳,绵阳,乐山5个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其余16个省区均低于平均水平,约占全部市州的76%。 二、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类型及发展差异比较分析 四川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划分 类型得分市州 发展水平高的地区>1.5 成都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1.5~0.0742 攀枝花、德阳、绵阳、乐山 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0.0742~-0.2 自贡、眉山、宜宾、泸州、内江、遂宁,资阳 发展水平低的地区<-0.2 南充、雅安、达州、广元、广安、阿坝、巴中、凉山、甘孜 (一)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地区:成都 成都得分为2.2431,远远高于其他20个市州。总人口1044.3万人,面积1.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12.24%和0.02%。全市位于成都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交通通信便利,是四川区域经济的核心。(二)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攀枝花、德阳、绵阳、乐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