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主要产品介绍

四川经济主要产品介绍
四川经济主要产品介绍

四川经济主要产品

四川历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具有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四川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现状特点和今后发展方向仍存在很大差异,大体可分为5个区。

川西经济区

是以成都为依托,种植业和多种经营发达,?是四川商品粮、棉花、油菜籽和生猪为主的畜禽饲养业生产基地;蕴藏有煤、铁、磷、钙芒硝、石灰石、花岗石等矿产资源;宝成、成渝、成昆铁路纵横境内,航空发达,是陆空交通枢纽;已经形成以机械、电子、?化学、轻纺为主的多种工业生产基地,是四川人均工业产值最高的地区。

川南经济区

位于四川南部,包括自贡市和宜宾市全部,内江市大部和凉山州雷波县。农业发达,向为四川重要粮食产地之一,也是甘蔗、?烤烟、花生、茶叶等集中产区;天然气、煤、硫、岩盐、卤水、磷矿资源极为丰富;?工业以盐化工、酿酒、制糖、造纸为主,在四川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兴的能源、化工、食品、造纸的基地。

川西南经济区

位于川西南,含攀枝花市和凉山州(雷波县除外)全部。安宁河谷盛产粮食、山羊、绵羊,金沙江河谷多产热带经济作物,是区内主要农业作物产地;本区最大特色是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聚宝盆”之称,铁、钒、铜、铅、锌、金、锡、稀土煤矿资源得天独厚;森林、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已建立起以钢铁资源为主体的冶金、电力的生产基地。航天事业发达,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烤烟在四川也占很大比重。

川西北经济区

包括甘孜、阿坝两自治州全部,为藏族、羌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人烟稀少,面积最大。全区草原广阔,原始森林丰富,水力资源巨大,虫草、贝母、鹿茸等珍贵野生药材众多,金、铅、锌、铜、泥炭、铜、云母、锂矿资源丰富。其次是森工、电力、毛纺、制革等。

四川省为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电器、量具刃上、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达州能源化工,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宜宾、泸州、绵竹

等地的酿酒工业等都很有名,白酒业在中国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号称川酒天下、“川酒云烟”之说。其中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包括东方电机、东方汽轮、东方锅炉等),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中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长虹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希望集团,四川省达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闻名国内外。

货物装箱的分类

简单概括:

四川铁路四通八达,四川长江沿岸港口众多。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四川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六省是最好的,它是集装箱运输的先决条件。现如今的集装箱运输已经普及化了,而四川有那么多的货物可以用集装箱运输。

重庆的主要产品

重庆不仅具有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而且一大批优质农林产品,在全国有一定地位。桐油产量居全国之首,生漆产量全国第二,柑桔产量居全国第三;蚕茧、油料、麻类、中药材、茶叶、烟叶、生猪及猪皮、山羊及山羊皮、兔及兔毛等,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位置。

在工业结构中,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医药化工、冶金、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其在工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中,汽车摩托车,医药化工、冶金已成为重庆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支柱工业从80年代的机械、化工、冶金、纺织、食品五大支柱到90年代的汽车(摩托车)、冶金、医药化工三大支柱的变化过程,说明随经济的发展,工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工业资源的配置也更趋合理化。

1、矿产资源特点:

主要有煤、天然气、锶矿、锰矿、铝土、铁矿、硫铁矿、石膏矿、岩盐、汞

矿、水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白云岩、电石石灰石、制碱石灰岩、玻璃用砂岩、铸型砂、泉水等。

2、化工原料矿产

煤、天然气、瓦斯、岩盐、硫铁矿、电石灰岩和制碱灰岩等。

3、稀有金属矿产

以锶矿为代表。

4、建材原料矿产

水泥石灰岩、石膏、玻璃用砂岩、砖瓦原料等具有产出层位多、资源丰富和分布广泛的特点。

5、汽车产业

汽车摩托车技术起点高、质量好、品种多。嘉陵—本田、建设—雅马哈、望江—铃木摩托车、长安微型汽车、奥拓轿车、五十铃型车和红岩斯太尔、铁马重型车驰名国内外。

货物装箱的分类

重庆集装箱运输发展优势

随着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进入封关试运行,重庆拥有自己的“出海口”就正式成为了现实,地处中国内陆的重庆就好似移到了“海”的边上。

重庆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有明显的长江黄金水道优势;

中央发展西部地区的战略机遇。国务院把重庆市定位于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西南地区综合性交通枢纽、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世界级特大城市、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决定;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具有区位上的枢纽优势、政治上的直辖地位和产业基础厚实、人力资源富集的优势。

重庆集装箱运输发展受限原因

重庆地处长江上流,水位落差大,通航条件不足,不能满足大型船舶的运输条件;

码头前方的通过能力与后方的堆存能力不匹配;

港口装备能力不足,特别是设备保障能力不足;

航运与物流人才短缺。重庆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从传统的件杂货管理方式演变而来,缺乏先进的集装箱管理理念;

集装箱运输的成本较高,重庆的中小型企业不愿意采用集装箱运输;

重庆的集装箱货源相对不足。

西藏主要产品集装箱

5100矿泉水: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的水源地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曲玛多村,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当雄断陷盆地北侧,海拔5100米处。

与5100矿泉水一样,依据资源优势开发的青稞啤酒、甘露藏药,不仅远销海内外,其企业也日益成长为西藏的新型工业支柱。

青稞啤酒:西藏青稞啤酒采用西藏当地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和极富营养价值的青稞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是世界上唯一以青稞为原料、规模化生产的啤酒。

甘露藏药:甘露藏药坐珠达西选用雪域天然稀有藏药材,并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坐台”工艺相结合精制而成。

矿产资源的开发

全区共发现矿产地1891处,有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地共120处,其中能源(煤、泥炭)矿产地31处;金属(铬、铁、铜、铅、锌、钻、锡、钼、锑、金、银)矿产地34处;非金属(自然硫、硫铁矿、砷、硼、盐、重晶石、菱镁矿、冶金用脉石英、石黑、石膏、石灰岩、粘土、陶瓷土、大理岩、花岗岩、刚玉、水晶、压电水晶、熔炼水晶、云母、火山灰)。

藏毯、藏香、唐卡、藏式器皿、藏式家具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

西藏集装箱发展前景:我个人认为是不容乐观

首先,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跟上现代化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需要,众所周知的青藏铁路每天都超负荷的艰难完成任务,根本都不可能再肩负起这样的重任。青藏公路国家有明文规定限制运输吨重。西藏两条生命线,集装箱不是最需要的!

再者,集装箱主要用于海上运输,西藏离海远并没有集装箱运输的自然优势。兰州集装箱运输中心并没有给西藏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发展。西藏本身生产的产品很少,而需要用集装箱运输的产品就更少了。

所以,西藏并没有得天独厚发展集装箱的条件,自身发展欲望也不强。

归根到底,西藏发展集装箱运输应该没有什么前途!

贵州主要产品

电力:2010贵州电网统调发电量1181亿千瓦时,售电量将达到1096亿千瓦时,其中外送广东、广西电量占360亿千瓦时。

煤炭:2010全省煤炭产量将超过1.55亿吨,电煤供应量超过5000万吨

化工:磷化工磷肥等磷矿占中国总量一半,煤化工焦炭气体燃料等如合成氨甲醇煤制天然气路等

烟酒:茅台、黄果树等

药业:百灵苗药同济堂

土特产:火腿,香肠,臭豆腐,辣椒,贡面,茶叶(都匀毛尖)竹荪,豆腐干,各种新鲜水果等

货物装箱的分类

茅台股票涨得高,不如茅台酒卖的好。贵州的主要产品,茅台锋芒毕露,磷化工、煤化工产品销量也撑起了贵州经济。(集装箱的市场)

西南片区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货运中心——贵阳改貌货运中心

工程开通试运营。这是贵阳市域快速铁路网项目之一,也是该铁路网最早完工的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区域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辐射贵州省及周边地区。

虽然已建成西南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货运中心,但难免有奶吃没娘养。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弊病之一。

但不可否认贵州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公里,正在建设的贵广快速铁路,国家已经批准贵州建设贵阳到昆明、长沙、成都、重庆的高速铁路贵州已有铁路:川黔线、黔桂线、贵昆线等5条铁路在贵州境内超过1250公里,省会贵阳通往全国的“7小时快铁交通圈”正在加速变成现实。贵州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可以预见贵州的集装箱运输是有市场的,但竞争力不会太强。

云南主要产品

云南烟草工业成为全省主要支柱产业,产量、品种、质量、销售量和利税均居全国第1位;糖的产量居全国第3位;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4位;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居第7位;化肥产量居第9位;钢产量居第16位。

云南有着丰富的石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品种优,花色好。大理石、花岗石、砂石、板石等均有产出,部分品种已成海内外名品。目前云南各地已发现的各类大理石矿床(点)有160多个,花岗石矿床(点)130多个,砂、板石矿床(点)50余个。

云南:(云南白药)大家都知道的

农产品:花卉、茶叶、甘蔗、水果和水产品、禽蛋等农产品的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6个产业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

工艺品有白族银器,玉石雕刻工业那肯定是云铜,云锡

昭通天麻,巧家的“天然石头”(金沙江里捡出来的的天然石头);曲靖会泽的斑铜、陆良的彩沙饰品:红河石屏豆腐、建水燕窝,云南红(红酒)、红河烟;文山三七、三七的工艺品、丘北辣椒、西畴草果、八角,剥隘醋、广南八宝米;玉溪红塔烟、新平腌菜、元江芒果、宜门菌类干货。

货物装箱的分类

广西主要产品

冶金、烟草、化工、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成为带动广西工业增长的主要行

业。广西的重工业增长继续高于轻工业。重工业产品中钢材,汽车,水泥增产;

轻工业产品中卷烟,机制纸,牙膏增产。

2007年广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品糖产量居全国第1位,上海

通用五菱微型车、柳工(17.09,-0.01,-0.06%)机械轮式装载机、玉柴柴油发动机等

产品市场占有率派全国第一位。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明显增多,4家企业进入中

国企业500强。

各地林下种植主要品种有70多个,前十大产品为红椎菌、西瓜、香菇、木耳、竹笋、金花茶、沙姜、甜茶、兰花、金银花。林下养殖主要有15个种类,包括鸡、鸭、鹅、鸟、火鸡、鸽、鹿、猪、牛、羊、兔、奶水牛、竹鼠、青蛙、蜜蜂等。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涉及藤芒编织和松脂、竹笋、食用菌、药材、野菜、蜂蜜、甜茶等采集加工;森林旅游主要有城郊“林家乐”、森林休闲游等。

广西的主要产品:

农作物: 出口农产品中,豆油、果蔬;药材.;大蒜、中草药、绿豆、梨、广西柑橙、沙糖桔、阳朔金桔,融安金桔、等为主要产品

禽类: 鸡、鸭猪、牛、羊等、巴马香猪与陆川猪、三黄鸡与霞烟鸡、

工业类:钢材、汽车、石化、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

货物装箱的分类

广西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发展成为了集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多式

联运、货运代理、租船定舱、货物仓储、码头作业和物流信息处理等多功能为一

体的现代物流,这带动了广西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广西省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较好,众多国际大型航运企业和码头投资公司纷

纷涌入或打算进入,使得我省水运市场的竞争国际化,这是我省未来集装箱运输

发展的主导形式。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为广西集装箱运输的快速、

健康发展带来了活力和激励因素。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未来广西集装箱运

输的发展可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__计量经济学(双语)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计量经济学(双语)期末复习(上) 任课老师:张蕊 上课时间:周四第四大节 题型: 1、单项选择题 2、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3、简答题 4、推导题 5、计算题 6、分析说明题 复习重点: (一)推导题复习: 1、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过程: (1)最小二乘法(OLS )的基本思想: ①估计总体回归函数的最优方法是,选择01,ββ的估计量01,ββ∧ ∧ ,使得到的残差i e 尽可能小 ②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思路是:选择参数01,ββ∧ ∧ ,使得全部观测值的残差平方和(Residual sum of squares ,RSS )最小 ③残差和最小的数学表达: 2 2 201min ()()i i i i i e Y Y Y X ββ∧∧∧ =-=--∑∑∑ (1) (2)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过程: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则,确定01,ββ∧ ∧ 的准则是使残差的平方和最小。那么由微分学的数值原理可使(1)式对0β∧ 和1β∧ 的一阶偏导数为零。于是有: 2 010 20112()02()0i i i i i i i e Y X e Y X X ββββββ∧∧∧∧∧ ∧??=---=???????=---=????∑∑∑∑

于是有: 01201(2) (3)i i i i i i Y n X X Y X X ββββ∧∧ ∧∧ ? =+???=+? ∑∑∑∑∑ 其中,n 为样本容量,这些联立方程称之为正规方程(normal equation ),我们将normal equation 进行变换: 在(2)式“0 1i i Y n X β β∧ ∧ =+∑∑”左右同乘以i X ∑ 在(3)式“ 20 1i i i i X Y X X ββ∧ ∧ =+∑∑∑”左右同乘以n 我们就可以消掉“0 i n X β∧ ∑”,再次联立,我们可以得到下式: 122 22 ()()i i i i i i i i i n X Y X Y n X Y nX nY n X X n X nX β∧ --?= = --∑∑∑∑∑∑ 我们知道: i i i i X X nX X n Y Y nY Y n =?==?= ∑∑∑∑ 因此,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式子: 1 2 2 2 2 ()()()i i i i i i i i i x y X X Y Y X Y n XY x X X X nX β∧ ---===--∑∑∑∑∑∑∑ 10Y X ββ∧∧ =- 2、TSS=ESS+RSS 的推导 证明:总离差(i Y Y -)分为两部分,即可以由模型解释的部分i Y Y ∧ -与参差i e ,由此我们得到以下数量关系: ()i i i Y Y Y Y e ∧ -=-+ =()i i X X e αβαβ∧ ∧ ∧ ∧ +--+=i i x e β∧ + 所以,有以下关系式: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8年第10期 四川省情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王光彩 曾俊林 四川GDP 总量变化示意图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本期专版 Column 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在这片占全国5.05%的土地上,承截了全国6.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26%的经济总量。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荡,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系统回顾四川经济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四川特点的发展新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1972年的20年,四川GDP 总量是以10亿元为台阶跨越;1973年~1991年的19年则是以百亿元为台阶跨越; 1992年~2007年的15年则是 以千亿元为台阶跨越。2007年四川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成为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省份之一。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全国及发达省市的差距明显。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5.11%下降 到2007年的4.26%。另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广东、江苏和山东GDP 分别是四川的1.73倍、1.18倍和1.12倍,到2007年扩大到2.92倍、2.43倍、2.46倍。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依旧不快 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四川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周期性特点比较突出。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9%。其中,从1999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增长9.2%,此后四川经济就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4.2%。 从各个时期看,进入21世纪后,四川经济明显加速。2000~2007年是四川发展最快的时期,GDP 年均增长11.9%,比“九五”和“十五”时期快2.9个和0.8个百分点,比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率快2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相比四川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有13年四川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其中,“六五”、“七五”和“八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低0.7、1.1和0.9个百分点,“九五”和“十五”时期略高于全国0.6和1.7个百分点,总体表现是发展不够快。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尽管“十五”以来是四川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居第17位,在西部落后内蒙、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居第5位。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仍旧任重道远 全省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等都得到明显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3.8:36.3。从所有制结构 看,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民营经济 1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 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 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786元,黑龙江为10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 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

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四川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局性抓手和综合性载体,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川农村经济实现了粮食七连增、农民增收幅度再次超越城镇的良好态势。 一、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为确保2013年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四川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2013年,省财政落实惠农补贴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扶贫解困、农村教育助学、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培训、专合组织扶持、农业保险等各项补贴资金达到612.9亿元,为2013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一)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较好 1、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虽然2013年小春粮食生产因受冬干春旱影响产量有所下降,但大春粮食作物栽播、生长及收获期除极少数地区外整体为难得的风调雨顺,大春粮食生产丰收,弥补了小春损失后,四川省2013年粮食生产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3年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04.9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单产5235公斤/公顷(345公斤/亩),每公顷比上年提高110公斤,增长2.1%;全年粮食产量3387.1万吨(677.5亿斤),比上年增产72.1万吨(14.4亿斤),增长2.2%(见图一),增幅排位全国第13位,比上年上升12位。其中,小春粮食575.5万吨,减产12.1万吨,下降2.1%;大春粮食2811.6万吨,增产84.2万吨,增长3.1%。 图一:2007-2013年粮食产量增幅图(%) 2、特色效益农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的同时,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油料生产实现七连增。据统计,2013年四川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898.2万亩,比上年增长1.4%;油料产量达到290.4万吨,比上年增产3.9万吨,增长1.4%,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其中,花生65.4万吨,增长3.1%;油菜籽224.0万吨,增长0.9%,实现连续十二年创历史新高。二是蔬菜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2013年四川省蔬菜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推免硕士研究生及奖学金评定综合素质测评标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推免硕士研究生及奖学金评定综合素质 测评标准 为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根据教育部、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出推免研究生及奖学金评定综合素质测评标准。 (一)(适用于推免研究生) 1.获得国家级奖学金者加6分(不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2.获得四川省奖学金者加3分 3.获得成都市奖学金者加2分 4.获得校特等奖学金者2分 5.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者加1分 6.获得校二等奖学金者加0.5分 7.获得校三等奖学金者加0.3分 8.获得校社会奖学金者加0.2分 9.同时获得校综合奖学金及校社会奖学金者,取高的一项予以加分 10.各级各类助学金(或含助学金性质)获得者均不加分 (二) 1.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者加6分 2.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者加2分 3.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者加1分 4.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者加0.5分 5.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639分(含)以上者加1.5分(适用于

奖学金评定) 6.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603.5分(含)以上者加1分(适用于 奖学金评定) 7.获口语A级证书者加1分 (三) 1.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者加6分 2.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者加4分 3.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者加3分 4.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者加2分 5.获得四川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者加2分 6.获得四川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者加1分 7.获得四川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者加0.5分 8.获得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者加6分 9.获得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银奖者加3分 10.获得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者加1分 11.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者加3分 12.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银奖者加1分 13.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者加0.5分 14.同一作品获得多个奖项取最高奖加分 (四) 1.在A级刊物发表文章者加10分 2.在B级刊物发表文章者加8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 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 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