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税负输出

论税负输出

作者:雷成丽

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23期

[摘要]税负输出是指某一地区通过一定途径将本地区的税收负担转嫁给其他地区的居民承担。本文分析了税负输出的形式,总结出税负输出会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资源的配置、居民的居住地选择以及对地区财政能力和地区宏观税负的正确评估。最后,结合税负输出的影响阐明了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税负输出公平与效率财政能力地区税负

作者简介:雷成丽(1985-),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公共财政。

一、税负输出的形式

税负输出可分为直接的税负输出和间接的税负输出。直接的税负输出是指非课税辖区的居民在课税辖区购买课税商品而直接缴税给课税辖区。间接的税负输出是指由于课税辖区征税导致非课税辖区的居民在本地购买的商品价格上涨或在课税辖区的有关收益下降,从而使课税辖区税负的一部分以更高的价格或更低的收益这一形式由非课税辖区居民承担。间接的税负输出又分为:(1)将税负前转给非居民消费者。由于征税,纳税人会提高课税商品价格,此时税收作为价格的一部分,当课税商品销往其他辖区时,课税辖区的税收负担就借助于价格机制转嫁给非居民消费者。(2)将税负后转给非居民所有者。当课税辖区对劳动所得、资本利得和土地征税时,就会导致劳动者、资本或土地的所有者收益下降,如果劳动者、资本或土地所有者不是课税辖区居民时,课税辖区税负的一部分就转嫁给非居民所有者。由此可见,税负的成功输出需要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要素可以在辖区间自由流动。

除了上述分析的税负输出的形式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税负输出。如在美国,在联邦个人所得税下,对州和地方所得税与财产税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准予扣除,也会导致税负输出。它使得州和地方政府将其税收的一部分以联邦所得税减少的形式加到了全国居民的头上。这种形式的税负输出可以称为联邦所得税补偿。

二、税负输出的影响

(一)税负输出与效率

税收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税负输出的存

在破坏了公共产品的“税收价格”的真实性。则税负输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辖区间的财政外部性。对于税负净输出地来说,税负输出是一种财政负外部性;对于税负净输入地,税负输出是一种财政正外部性。

税负输出不仅会影响公共产品提供的效率,还会影响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效率。由于税负输出的存在,扭曲了各地居民实际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承担的税负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资源会从税负输出能力较弱的地区流向税负输出能力较强的地区。Tiebout的“以足投票”理论表明,居民会选择到那些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征收的税收组合最适合其偏好的辖区居住。当然,如果比起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的水平,居民更注重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的构成的话,税负输出可能不会影响居民的居住地的选择。不能否认的是资源在各地区间的配置不再仅仅受要素收益高低的影响,还受税负输出的影响,导致资源可能从最有效使用的地区流出,而转到使用效率不高的地区,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或低效。

(二)税负输出与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税收的两大原则。税负输出违反了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要求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要求福利水平不同

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受益原则认为,每个人承担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利

益相一致。税负输出违反了受益原则,在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存在外溢性的情况下,税负输出地的居民承担的税负低于其从公共产品中的获益;而税负输入地的居民没有享受税负输出地提供的公共产品却承担了一部分税负。从支付能力原则看,能力公平要求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

力分配税收负担。

(三)税负输出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

财政能力是指某一地区为提供公共产品筹集财政收入的能力。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因地

方税基价值的不同以及“输出”税收的能力不用而有所不同。[4]作为税负净输出地,该辖区的税收收入由本辖区获得,一部分税负却由非本辖区的居民承担,这降低了该辖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将使该辖区与无能力输出税负的辖区相比,更有财政能力为本辖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税负输出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扭曲,会造成地区间财政能力的“马太效应”,拉大地区间的差距。

(四)税负输出与地区宏观税负

地区宏观税负反映一个地区税收负担的整体状况,通常用该地区一定时期内税收总量占同

期GDP的比重来衡量。税负输出会影响地区宏观税负,对于税负净输出地,税负转移会导致其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但该区域实际承担的税负小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反之,对于税负净输入地,税负转移会使其实际承担的税负高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因此,使用税收收

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地区宏观税负并不准确,要想全面、客观地考察和评价某个地区的宏观税负情况,必须考虑税负输出的因素和影响。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间税种划分

对于一个只考虑本地居民福利水平的辖区政府来说,总是偏向于那些能引起更多税负输出的税种。然而税负输出会破坏财政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因此地方政府不宜拥有那些能大量输出税负的税种。马斯格雷夫认为,当地方公共服务的负担可以转嫁到另一地区的税收来资助时,地方财政的理论基础就瓦解了。因此,对于那些能导致税负输出的税收如增值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最好划归中央。财产税由于其税基的不可流动性,其产生税负输出的可能性较小,只有当土地和建筑物的所有者为非居民时以及对房租征税时,财产税才会引起税负输出。所以财产税应为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承担重任。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

转移支付主要是基于以下目标:弥补纵向和横向的财政缺口,矫正地区间的外部效应以及实现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区域间财政能力或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5]由于稅负输出的存在,扭曲了我国地方财政能力。规范化的转移支付要求税负输出多的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少,税负输出少的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多。因此,我们在测量某地财政能力时,要充分考虑该地的税负输出或输入情况。在适当的时机,还应取消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设计不合理,使得富裕地区的一部分税负转嫁到全国居民身上,并没有起到均衡地区间财政能力的作用。

(三)对地区宏观税负的正确认识

目前单单采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宏观税负,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税负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如果因此认为该地区是高税负地区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该地区的一部分税收可能来自其他地区,本地居民并没有承担那么多的税负,反之亦然。因此,要准确衡量地区间税负水平就要充分考虑地区间的税负输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秀昌。辖区间税负转移的理论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6)

[2]王雍君。辖区间税负输出若干问题研究[J],上海财税,2000(4)

[3]陈平路,陈遥根。税负输出与税收竞争的比较研究[J],税务研究,2008(9)

[4]大卫. N. 海曼。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秀山,张启春。转轨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

国际贸易第四章练习题.doc

国际贸易习题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髙等教育出版社aeii年■月 第四章 一、填空题: L关税是指进出口货物通过一国^_____时,由政府所设貫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收。 2•普惠制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_____________ ;非互惠性。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税的征收标准又称征收方法,一般来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 4*非关税壁垒的特点有: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____________ 。 新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 、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 b•关税配额即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对在一定时期内, 在规定配额以闪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甚至罚款。 T.关税的征收程序即通关手续,又称报关手续,通常包括申报、查验、征税、 ___________ M 个基本环节。 I反补贴税又称反津贴税、抵销税或补偿税,是指进口国为了抵销某种进□商品在生产、制造、加工、买卖、输出过程屮所接受的直接或间接的任何奖金或补贴而征收的一种。 <»•差价税(njMUt hr)又称差额税,是当本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的国内价格_______________ 同类进口商品的价格时,为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保护本国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的关税。 I•.报fi关税■齡是指一国为报他国对本国商品、船舶、企业、投资 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_____________ ,对从该国进门的商品所课征的进门附加税. ■ L普惠制的实施期限力 _____ 年,第一个阶段从IVSI年月开始,每个阶段结朿时,经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全面审议后可延长。 12.原产地规则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原产地标准、_____________ 和书而证明书。 ».毕业标准可分为_____________ 和产品毕业两种,由各给惠国自行具体确定。 14.非关税壁垒与Vf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宗旨是 ____________ 的。 丨进口许可证制(*|M< liM-M ),是指一国政府规定某些商品的进LI必须 ________ ,否则一律不准进口的制度。 IU ___________ 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加以限制,以平衡国际收支和 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 K1复合税是指征税吋同吋使用从量、从价两种税率计征,以_____________ 作为该种商品的 关税税额。 B•征收关税的作用主要有W个方面:一是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二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

国际税收复习资料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导言 判断题 1.国际税收有其自身法定的课税主体和课税客体。 2.涉外税收只反映国家与涉外纳税人的征纳关系,而不反映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3.为避免国际商品流通的重复征税,目前世界上各国自愿实行单一目的国原则。 简答题 1.简述国际税收分配与国家税收分配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广义国际税收学的研究对象。 3.什么是国际税收?它的性质是什么?。 4. 简述广义国际税收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主体与客体 判断题 1.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属地兼公民管辖权。 2.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国内法对居民个人条件规定的居住时间标准,与它的居(公)民管辖权行使范围是成反比关系。 简答题 1.简述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 2. 简述原产国原则和目的国原则。 第二篇国际重复征税 判断题 1. 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都属于关税。 2.根据《关贸总协定》的互惠原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税减让应该是对等的相互减让。 3.国际重复征税之所以发生,与有关国家行使不同的税制有关。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避免电子商务的国际重复征税作了如下阐述:网址本身不构成常设机构;企业通过网址主机经营业务,不构成常设机构。 5.国际重复征税按其不同性质,可以分为税制性、法律性和经济性重复征税。 6.虽然甲国采用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但乙国仅采用地域管辖权,所以在甲国和乙国之间不会产生重复征税。 7.常设机构就是其所在国的居民公司。 8.我国是按照劳务提供地标准来判断劳务所得的来源地。 9.避免商品国际重复征税的办法只能是各国实行统一的消费地原则。 10.从有利于鼓励投资的角度看,采用分国限额抵免将会给本国居民(公民)跨国纳税人带 来更多的优惠照顾。 11.跨国的总机构与分支机构所在国家的关系,是不同的居民(公民)管辖权之间的关系。

对财政学的探讨--税收饶让汇总

对财政学的探讨 ——税收饶让

目录: 1、简介 2、特点 3、抵免方式 4、计算方法 5、实行税收饶让的原因 6、饶让原则 7、与税收抵免不同 8、影响

1、简介 税收饶让亦称"虚拟抵免"和"饶让抵免"。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税优惠的那一部分,视同已经缴纳,同样给予税收抵免待遇不再按居住国税法规定的税率予以补征。税收饶让是配合抵免 方法的一 种特殊方 式,是税 收抵免内 容的附 加,它是抵免方法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税收抵免内容的附加。它是在抵免方法的规定基础上,为贯彻某种经济政策而采取的优惠措施。税收饶让这种优惠措施的实行,通常需要通过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子以确定。税收饶让抵免的方式主要有差额饶让抵免和定率饶让抵免两种。 2、特点 1.税收饶让抵免是缔约国之间意志的产物,必须通过双边或多边安排方能实现。 2.税收饶让抵免的目的在于避免和消除法律性国际双重征税或经济性国际双重征税,而是为了使来源地国利用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与措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3.税收饶让抵免是在抵免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抵免制度。 税收饶让抵免的适用范围:一是对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等预提税的减免税予以饶让抵免;二是对营业所得的减免税给予税收饶让抵免;三是对税收协定缔结以后,来源地国政府依据国内税法规定的新出台的税收优惠措施所作出的减免税,经缔约国双方一致同意,给予税收饶让抵免。 3、抵免方式 1.依据国内税法规定的减税、免税优惠,不论所得的项目如何,均享有受饶让抵免待遇。 2.将国内税法上规定的适用税率与国际税收协定中适用的限制税率之间的征税差额视为已征税额,仍依国内税法规定的税率予以抵 免。 3.在国际税收协 定中限制税率的基础 上再给予的减免税 额,视为已征税额, 仍依税收协定规定的限制税率予以抵免。 综合抵免限额亦称"全面抵免限额”。分国抵免限额"的对称。指居住国政府对居民计算抵免限额时,把其所有来自国外的所得汇总计

国际税收1-5章习题

第一章国际税收导论 掌握国际税收的概念;理解国际税收的本质、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国际税收问题的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一、术语解释 1.国际税收 2.涉外税收 3.财政降格 4.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5.恶性税收竞争 二、填空题 1.个人所得税制按照课征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以及。2.按照课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大致分为: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类。3.销售税有多种课征形式,在产制、批发、零售三个环节中选择某一环节课税的,称为。4.根据商品在国境上的流通方向不同,可将关税分为:、出口税和过境税。 三、判断题(若错,请予以更正) 1.欧盟的“自有财源”从本质上看,是强加在成员国政府上的税收收入。 2.一国对跨国纳税人课征的税收属于国际税收的范畴。 3.一般情况下,一国的国境与关境不是一致的。 4.销售税是仅以销售商品为课征对象的一个税种。 5.预提税是按预提方式对支付的所得课征的一个独立税种。 6.国际税收关系的发展趋势在商品课税领域的体现是:关税和增值税的协调是商品课税国际协调的核心内容。 7.没有区域性国际税收协调就没有区域国际经济的一体化。 8.一国为吸引外资而实施较低的税率也是恶性税收竞争的一种形式。 四、选择题 1.国际税收的本质是()。 A.涉外税收 B. 对外国居民征税 C.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 D. 国际组织对各国居民征税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在西方国家的大规模降税浪潮实质上是()。 A.税负过重的必然结果 B.美国减税政策的国际延伸 C.促进国际贸易的客观需要 D.税收国际竞争的具体体现 3.1991年,北欧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5国就加强税收征管方面合作问题签订了:()。 A.《同期税务稽查协议范本》 B.《税收管理互助多边条约》 C.《税务互助多边条约》 D. UN范本 4.()是重商主义时代最著名的贸易协定,也是关税国际协调活动的开端。

公共经济学

一.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 (1)公共经济学的含义: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作用的一门经济学科,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围覆盖了微观和宏观经济领域,并广泛吸收了宏观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公共经济学面临的最大挑战:1.国家的位置。 2.以吸引力法则取代边际法则。 3.征税困难和收入不平等 4.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评判标准 5.全球合作 (3)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国家与政府的经济理论 (5)公共财政理论 二.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区别(从公共经济学角度) 公共政策:1.广义的公共政策是指给那公共部门的权威性“作为”或者“不作为”,覆盖法律、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 2.广义的公共政策区分为:象征性公共政策和实质性公共政策 3.进一步可以区分为: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在一定范围内人人均可收益,没有人被排斥的物品与服务。公共权力: 1。公共部门是公共权力的唯一垄断者。 2.公共权力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大范围的强制和法律授予 3.财政权,尤其是征税权,是最为重要的公共权力。 三.公共部门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集体行动与合作收益:1.(含义)一个人做不好的事情或做的不那么好的事情,两个人或 更多的人采取集体行动,通过合作可能会做到或者更好。 2. 合作收益的本质是互利 源于交易的合作收益:1。在现代经济中,生产依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和更基本的东西 是“交易”,确切的讲,是互利交易。 2.合作合作收益堪称经济学中最伟大,最深刻的思想与洞见之一。军事方法与零和博弈:(含义)你的所失就是我的所得。所得与所失相抵,整体的净收益为 零。 纠正市场失灵: 1.市场运行模式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市场经济中分散的个体决策和行为,才能产生一种自 发秩序。也就是说即使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也需要公关部门来纠正可 能发生的市场失灵。 2.一个有效的公关部门和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社会繁荣 的关键。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才能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正常运作,才能实现地区间财政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 分税制; 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了财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和任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虽然迅速提高了财政集中度和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但却没能实现地区之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从而也无法实现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成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规范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流动和分配,以此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地区的横向不平衡的财政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各地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为各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在实质含义上并不存在差别,二者都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提供上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必然要求政府干预,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如生存、健康、安全、受教育等方面的基础条件。但是当前我国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区域、城乡差距过大。根据统计, 2005 年我国名义城乡收入差距为3122∶1,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在30% ~40%。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距,导致各地方政府财力水平不一致,因而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别,地区之间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然要求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地方财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提供公共服务成本分摊的客观要求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发挥作用,有其经济原因——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成本分摊,即解决税负输出与公共服务效益外溢问题。在流转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存在着税负转嫁,商品生产企业向本地政府纳税,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国际避税地利弊分析 来源:作者:楚天佑日期:10-01-07 国际避税地(International tax havens)又被称为“避税港”或“租税天堂”,是指那些对财产和所得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就实践而言,国际避税地一般是指那些在国际避税活动中事实上发挥作用的、没有直接税或直接税税率很低、以及虽有正常税制但提供特殊优惠的国家和地区。 一、国际避税地的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想成为“国际避税地”,并非仅靠一种或几种税收便收就行。综合来看,国际避税地大都具有如下特征: 1、单一而又独特的低税结构。低税是避税地的基本特征,不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税收负担轻,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税的负担轻。大多典型的避税地,在某一重要的所得税类型上,都课以低税或不课税,这是西方跨国公司选择避税地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低税的前提是小国寡民,没有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也决定了各避税地在一般情况下税制结构都十分单一简化,只包括几种主要的所得税,流转税几乎没有,偶有商品的进出口税也放得很宽。在纯粹的避税地中,根本无税制可言。 2、有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且地理位置优越。避税地并非必须是一个主体国家的全体,其范围大的可以是一个国家,小的可以是一个海岛、一个港口城市、一个自由贸易区,但无论避税范围大小,都清楚地划出了避税区域,使纳税人十分明确地什么地域范围内投资经营,可以获得免税或减税。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众多国际避税地绝大多数都是小岛或弹丸之地,在地理位置上靠近高税负的欧、美、澳各经济发达国家,且与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少是这些发达国家的前殖民地,甚至至今仍是殖民地或托管地。 3、政治稳定,具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投资者和避税人对其资金的安全格外关注,如果政局多变,就会使他们望而却步,或抽走资金、转移营业。长期以来,大多数避税地政局稳定,且都有严格保护银行秘密和商业秘密的法律制度,避税地政府对商业活动的干预很少,投资者来去自动。如开曼政府保证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免征20年直接税,如果是某种形式的信托公司,放宽至45年。宽松的政策法规,成为吸引外资的“软环境”。 4、具有快捷便利的交通通迅条件和理想的投资环境。从当今各个国际避税地来看,大都国际航空发达,通迅便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而且地理位置都离北美、西欧、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不远,为跨国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地进行跨国避税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地的主要形式 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地进行避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设立基地公司,将在避税地境外的财产和所得汇集在基地公司帐下,以达到逃避所在国高税负的目的。基地公司实际上是在避税地建立的受控于高税国纳税人的虚构的纳税实体,绝大部分基地公司在避税地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仅租用一间办公用房或一张办公桌、甚至仅仅佳一面招牌,其全部或主要的经营活动是避税地境外进行的。跨国纳税人利用基地公司进行避税的主要形式有: 1、虚构中转业务。国际避税者把其总公司制造的直接销往另一个国家的货物,在根本未经过避税地基地公司中转的情况下,制造出一种经过基地公司中转销售的假象,从而把母公司的所得转移到基地公司帐上,达到避税的目的。 2、虚设信托财产。国际投资者在避税地设立一个人持股信托公司,然后把它的位于避税地境外的财产虚构为信托公司资产,尽管财产信托人和受益人都不是避税地居民,但信托财产的经营所得却归属信托公司名下,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国际贸易复习重点

贸易条件是指商品出口价格指数与商品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又称进出口交换比价。 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以97年为基期,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 98年,出口价值增长7%,进口下降3%,则其贸易条件指数=107/97*100=110.3>100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唯一形态。根据对待金银的态度和获取金银的手段不同,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德(Stafford)和法国的孟克列钦(Montchretien)。 他们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并将其储藏起来,不再投入对外贸易。同时,为了增强国力,应阻止本国金银货币外流,禁止金银输出。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为贸易差额论,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主张将货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对外贸易,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保持贸易顺差,才可能增加货币并使国家富足。但一国追求贸易顺差的办法应是保持本国对外贸易总额的顺差,而不必使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 首先,李斯特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认为进口廉价商品,短期内是很合适的,但本国的产业就会长期处于落后的依附地位,而如采取保护贸易的措施限制进口,开始国内厂商提供的商品价格要高一些,短期内消费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当本国的产业发展起来后,价格会降低,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公众福利的。 其次,李斯特指出:“国民经济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不同的时期应该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的政策。 前三个时期要求农业得到发展,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农工业时期追求工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确保本国工业的发展。农工商时期追求商业的扩张,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李斯特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来促进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保护的对象:李斯特认为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最终无须保护。因此,保护并不是全面保护,而是有选择的。国家应该选择那些目前处于幼稚阶段、受到竞争的强大压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被扶植起来并达到自立程度的工业。 因此,如果幼稚工业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或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和发展不能够自立,就不应保护。李斯特认为,这里“一段时期”的最高限为30年。也就是说,保护是有期限的。

西方财政思想史考试大纲

西方财政思想史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本课程属于限选课,主要为财政学专业学习了必须专业课之后或同时 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夯实其专业基础。其评价标准是 高校本科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应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理论知 识时能融会贯通。因此考试时为闭卷考试,考题也有一定难度。 考试对象一般为财政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但也有少数的外专业其他年 级的选这门课的学生。二、考试的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本学科的几个重点学派代表人物的财政思想。具体包括:古典学派,庸俗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纯经济学派、供给学派、福利经 济学派、货币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学派等九个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的财政思想。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 西方财政思想史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和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能:1、准确地 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学派代表人物的财政思想。2、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的 范畴和论断。 3、用某些理论比较和分析有关的实际经济问题和政策。 4、结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国内经济生活现象和问题,来评价 有关理论问题的现实意义5、准确、恰当地使用本课程的专业术语,文字 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达。

四、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全校统一规定考试时间和地点。(二)答题时间 两个小时 (三)考试题型及其比例名词解释15分判断改错30分简答题30分 论述题25分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 第一章重农学派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经济理论 一、产生:古典经济学派在法国的表现形式活跃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 70年代。 二、基本经济思想: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土地上生产出来的 产品才是“纯产品”即农产品扣除生产费用后的余额,只有农业才是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其税收理论奠基于经济思想上,其中影响较大 的是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 第二节重农学派的财政思想 一、布阿吉尔贝尔 1、极力主张振兴农业经济,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对重商主义关于金 银货币即财富的观点及所推行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激烈抨击和批判。2、提出改革旧有税制的主张:整顿间接税,扩大直接税的比重;取消国内关税、出口税和渡口税,改革人头税3、在谷物生产贸易中,主张谷物输出

税收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分析

税收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分析 摘要:推动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 平衡发展的原因,在紧密结合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把深化区域间合作促进要素有序流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打造 平衡发展新模式,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税收筹 划基于国家税法,在对比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和流程后,选择对区域经 济效益最佳的方式,帮助区域控制税负成本,争取更多的利润。 关键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路径;模式 引言 区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思想,适 时推动区域战略转型,对中国区域建设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地 改变着区域发展格局。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和总 结我们党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 推进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义 财政税收是地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在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职能,不 断加强地区财政税收建设,能为地区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更好 地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基层组织, 其在国内整体的发展和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形势下,区域地区在基础建设、改善民生、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推进区域地区财政 税收工作改进,就成为新时期区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2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 2.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我国东西部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中西部虽然 地域辽阔,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但沙漠和高寒地区占 很大一部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 后于东部地区。从自然资源分布的角度来看,煤、天然气、石油等自 然资源以及各种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西南土地贫瘠,中低产田导致生产力水平较低,西北风沙严重,整个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脚步。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耕地产出率较高。并且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广泛,城市化水平高,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2.2国家政策的实施具有明显的偏向性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梯度战略理论,我国采取了“让部分地区先 富起来,再带动其他地区富裕起来”的发展战略。因此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的对外开放、投资布局甚至体制改革等都优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东部经济快速崛起,成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经济的发展促 使东部地区率先制定了吸引人才就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东 部地区成为劳动力、其他生产资源的输入地,而中西及东北地区成为 这些资源的输出地。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优惠举措不断延伸

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与税收管理权

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与税收管理权关键词: 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合理划分 内容提要: 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国当前制定《税收基本法》(或称《税法通则》)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立法权符合中央、地方立法权限适当划分的宪法原则,应统一认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范并有效实施税收立法权与税收管理权的适当下放。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划了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战略,提出了“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的重要任务。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完善税收管理体制也是我国当前制定《税收基本法》(或称《税法通则》)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指出,只有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才能创制出科学、严密的税收法律规范,为税收执法、司法等活动提供明确、充分的法律依据,确保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确保税收行政法律关系始终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1]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的要求,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限,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已成为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问题是,第一,如何真正统一认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权限划分;第二,税收立法权限与税收管理权限下放的范围和程度应如何确定;第三,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关系和管理权限;第四,如何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限、管理权限实施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一、税权的含义与税权划分 由于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层次性,税收也相应具有层次性,这就涉及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权划分问题。 税权是整个税收法律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分税制体制的核心内容,划分财权的关键就是划分税权。所谓税权,是指税收的管辖权,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与居民间的税权关系;二是国家机构与国家机构间的税权关系,即税收的立法、执法、司法权在国家机构间的配置。所谓合理分权,主要是指这些权力在国家机构间的合理划分问题。[2]税权的具体内容应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行政权和税收司法权。其中,税收立法权是基本的、原创性的权力;税收行政权是最大量、最经常行使的权力;税收司法权是必不可少的,是为税法有效实施和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有力保障的权力。 (一)税收立法权。税收立法权是国家立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立法机关或者国家政权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力。它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最高权力之一,它的行使在于对整个社会成员制定有关税收方面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完整word版)我国消费税的历史演变

我国消费税的历史演变 一、 消费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看,19世纪中叶后,由于以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制体系的发展,作为以商品课税为主要形式的消费税占各国税收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代表的减税浪潮席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国纷纷开始探索降低所得税,加强和改进商品、劳务税道路,尤其是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对环境和生态保护觉醒,消费税因其具有独特的经济调节作用,又开始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这些国家消费税的课征范围又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由此可见,消费税主要是作为辅助税种,体现的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取向和宏观经济意图。因此,消费税在选择课税对象时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体现“寓禁于征”的精神,比如这次消费税政策调整对实木地板和一次性原木筷子等负外部性较大或是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等商品的课征。而长期以来,资源浪费型产业在我国都没有为自己生产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买单”;二是体现“向富人征税”的精神,如对高尔夫球、游艇一些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的课征。我们此次消费税的调整都较好地体现这两个意图。但就对经济的影响而言,似乎此次政策调整对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更为深远。 人们会选择没有征收消费税的替代商品 消费税对经济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讲主要体现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即国家支持什么产业发展,限制什么产业发展。从微观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对消费量的调节来影响企业生产。可见,消费税的开征将通过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来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进而生产和消费。理论上讲,税收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用.消费税的征收会提高售价,在收入效应下,人们觉得自己的收入相对而言下降了,因此会减少消费量;而在替代效应下,人们会选择没有征收消费税的同类商品来替代被征税的商品. 对实木地板和一次性原木筷子征税,将会使人们更多地选择复合木地板和其他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筷子。据报道,有的国家不但成功应用废纸、木屑、秸秆和芦苇等材料制作地板、房屋的墙体等一般建材,甚至可以用来制作飞机、汽车的外壳。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同样,我们知道,人们购买汽车追求的并不是排量大而是动力性好,对大排放量乘用车消费税率的提高,短期内的确会影响到大排量汽车的销售前景,但是,生产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对汽车引擎的技术改进,使小排量的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和马力达到以前较大排 量发动机才能实现的目标。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涡轮增压技术就已经应用于部分车型了。而加快对太阳能汽车、天然气汽车的研究和产业化,将会极大降低对石油产品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不但规避消费税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保护了环境.又比如,此次税改对子午线轮胎继续免税,也是因为子午线轮胎技术先进、安全节能,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可以通过免税来降低其价格,鼓励人们购买使用。 企业将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来应对税改 可见,生产企业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是应对此次税改最佳的路径。通过技术进步,不仅能规避消费税带来的成本提升,还能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节能和环保,不重视技术创新。虽然,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口号提出很多年了,而今却被人们戏称作是“世界工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的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环.虽然,消费税作为辅助税种,此次改革调整的效力有限,但却预示了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向鼓励企业注重环保、节能和技术创新的转变。 从这个角度看,消费税调整的一小步,不仅不是企业发展的包袱,而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一大步. 新税规定 针对此次政策调整,很多企业尤其是汽车、林木产品等相关行业反应强烈,焦点无非是如何应对税收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的变化。甚至有部分企业危言耸听,以一己企业之得失叫板国家政策,实为思维短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税收管理控制存在的现状】

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税收 管理控制存在的现状】 一、当前税收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税收管理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企业税源难以有效控制,特别对涉农加工纳税人自收、自开、自抵的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和废旧经营的废旧收购发票更是管理难点问题。税务机关一直无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以致出现了将收购发票作为调节增值税税负、虚开进项骗取退税等重要工具,将收购发票变成“万能抵扣凭证”,只要没有抵扣发票都以收购以票代替。就目前的税收管理手段来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目前,税务机关对企业控管上,从控制的方法上,主要采取控制法,集中在以票控税、以耗控税、以税负控税这三个方面。从控制的类型上,主要采取得是开环控制,税务机关直接对纳税人产、供、销情况实施单向控制,也就是通过事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的方式进行控制。如下图: 税务机关→控制作用→纳税人→输出 由于在开环控制系统中施控者—税务机关不了解受控者—纳税人的输出信息,自然难以了解自己的控制效果。目前对纳

税人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制标准制定的不科学。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控制。如以票控税,控制的标准是收购发票发售量,主要根据初加工设备来来确定收购发票的发售量,通过控制发票发售量,来控制总收购量,这种控制对有设备不生产者,难以有效; 以税负控税,主要是以实现增值税税负为控制标准,但增值税实现税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受控者纳税人可以以种种理由来解释税负低的原因,说服力不强。 二是信息反馈不畅、不及时。由于目前对企业控制是单向控制,税务机关主要对异常申报的纳税人实施重点管理,并且没有制定后续管理措施,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评估、稽查后是否从制定措施进行纠正,由于没有信息反馈机制,税务机关无从掌握,以致出现有的纳税人一年被评估多少次,年年被检查,而有的企业几年没有被评估过的现象。 三是部门协调不畅、配合不力。专业化管理程度高,在增强相互制约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部门间协调配合的问题。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总体控制目标,由于目前我市实行的是征收、管理、评估、稽查相分离的专业化管理机制,部门联动、互动机制尚未形成,控制整体效果不明显。 四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对控制缺乏完善的检查考核

略论税收负担效应分析

略论税收负担效应分析 [摘要]税收负担效应是指国家课税多少对经济产生的不同反映及成效,它调剂国家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要紧通过税收的职能来卖现。税收负担的投资效应能够表现为刺激投资或抑制投资;税收负担的消费效应不仅会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还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和不同商品的相对购买量产生结构性阻碍,进而阻碍商品的生产结构;税收负担的出口效应直接阻碍并决定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出口商品的结构,进而阻碍国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税收负担还直接阻碍居民、企业及国家的储蓄,致使储蓄结构的转变。税收负担合理化,有助于投资、消费、出口、储蓄之规模与结构合理化,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和谐进展与良性循环。 [关键词]税收负担;投资效应;消费效应;出口效应;储蓄效应税收负担反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派数量关系,是一个国家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判别一个国家税赋轻重的重要指标。它在实质上反映与调剂国家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税收负担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多少对经济产生的不同反映与成效。税收负担太轻会阻碍国家财政收入,而税收负担过重那么会损伤企业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踊跃性。只有税收负担合理化,才能保证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与和谐,才会对经济进展产生最正确的效应。研究税收负担效应,对我国税制的设计与税收政策的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由于税收负担效应要紧通过税收的三大职能即筹集财政收入、调

控经济运行、调剂社会分派关系来实现,而税收的上述三个职能又具体贯穿和表现于投资、消费、出口及储蓄等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因此必需深切分析税收负担的投资效应、消费效应、出口效应及储蓄效应。 一、税收负担对投资的效应 税收负担对投资的效应要紧表现为刺激投资与抑制投资两个方面。以往研究者一样把税收负担对投资的阻碍分为对政府投资的阻碍和对私人投资的阻碍,咱们那个地址只研究税收负担对私人投资行为的效应。咱们以为,征税是国家行为,国家投资也是国家行为,国家除在一些关系国家平安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和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保留投资外,一样应退出逐利的投资领域,而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民间资本不肯意进入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的提供上。因此,政府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的投资是不需要用税收杠杆调剂和引导的,而税收对民间投资的效应才是咱们的研究重点。 相对政府投资而言,非政府行为的投资即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一样统称为民间投资。这种投资的大体特点是以投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与政府投资的目标有着原那么性的区别,只要有获利空间,个人和企业就情愿投资。而政府投资有些完满是出于保护社会公平正义或政治需要,经济效益的考虑是次于政治利益考虑的。税收对个人和企业投资的阻碍,能够是鼓舞性的,也能够是限制性的,它主若是通过税收负担的高或低来推动不同时期和不同经济进展时期的政策目标的实现。 投资是经济增加的要紧动力。各国政府一样都致力于扩大民间投

国际税收竞争理论论文

国际税收竞争理论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税收竞争(InternatoinalTaxCompetition)正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如何评价国际税收竞争对主权国家福利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恶性税收竞争的冲击,已逐步被提到各国政府和经济组织的议事日程。EU(欧盟)和OECD(经合组织)已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通过了关于恶性税收竞争的报告,这两个报告的共同目标在于制定恶性税收竞争的判定标准和消除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国际税收竞争的不利影响。这些举措无疑将对其成员国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成员国之间的税收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实际上,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对国际税收竞争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种有关国家间税收竞争的理论模型和观点不时出现在经济学国际权威刊物上,并在90年代中后期成为热点。这一研究领域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不仅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模型,而且引入了一些新的经济研究方法,对国际经济学和国际税收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年来,国际税收竞争对于国内从事财税研究的学者来说,也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有关国际税收竞争的理论探讨也逐渐为理论界所热衷,并不断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但就总体而言,相比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仍然只是局限于对国际税收竞争的表现特征和效应作一般性描述,或者参照国外对

国际税收竞争有效性的判断来分析这种现象对我国税制的潜在影响,而对国际税收竞争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发展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简要介绍西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一些重要的国际税收竞争理论模型进行述评和比较分析。 一、优化税制理论:国际税收竞争模型的出发点 追根溯源,国际税收竞争的研究始于戴蒙德和米尔利斯(DiamondandMirrlees,1971)对“优化税制理论”的研究。根据优化税制理论的基本观点,税制优化首先要符合税收效率原则的要求,其次税制设置在满足效率原则的同时,还要兼顾税收公平原则的实现;而一个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两大目标的税制,将能够较好地解决对经济行为主体的刺激问题。但是,这一优化税制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以及实现的方式等,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实现这一优化税制所需的信息的获取程度;现代优化税制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够从税制优化与信息需求这对矛盾统一体的相互关系入手,将在充分的、完全的、对称的信息获取条件下的优化税制形态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参照系,来探讨现实中不充分的、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信息获取条件下的优化税制设置问题,探讨在这一过程中税制对经济行为主体的刺激作用。 虽然优化税制理论并未直接探讨国际税收竞争问题,但其在讨论效率与公平原则并存性时,始终将税制对经济行为主体决策的刺激作用列为首要研究问题,进而论证在不充分信息条件下对经济行为主体决策过程提供刺激的方法、目标和约束条件,这种分析思路为研究国

《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述 1.简述社会组织的三大基本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组织的运行有三大基本职能:运作、理财和营销三项职能是相互依存的. 运作就是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把运作活动组织好,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作用。理财就是为企业筹措资金并合理地运用资金。只要进入的资金多于流出的资金,企业的财富就不断增加。营销就是要发现与发掘顾客的需求,让顾客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 将这些产品和服务送到顾客手中. 2. 什么是运作管理?运作管理内容包括哪些? 运作管理是指对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总称. 运作管理内容包括生产与运作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管理,生产与运作系统运行管理,生产与运作系统维护与改进管理. 4。简述连续性生产与离散性生产。 连续性生产:指物料均匀、连续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又称流程式生产。如:冶金、炼油、食品、造纸和塑料、药品、化肥等化工产品都属于连续性生产。离散性生产:指物料离散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又称之为加工装配式生产。如机床、锅炉、汽车、船舶、轧钢、家具、电子设备、计算机、服装等均属于离散性生产。 5。简述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及其特征。 备货型生产:指在没有接到用户订单时,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补充成品库存,通过维持一定的成品库存来满足用户的需要).特点:一般备货型生产具有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和生产效率高的特点,但对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满足低。如轴承、小型电机等. 订货型生产:指按用户订单进行的生产.如锅炉、船舶等。特点:这些产品专用性强,大多是非标准化,生产效率低,但对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满足程度高,有特定用户。

2019年国际财务管理真题精选

2019年国际财务管理真题精选 [填空题] 1相较于纯国内企业,为什么代理问题对国际化企业而言会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跨国企业的代理问题在哪一方面可以获得有效的改善? 参考答案:代理问题对国际化企业而言,理论上应是较为严重。首先,跨国公司与纯国内企业相较,前者规模庞大而组织复杂,规模愈大自然会增加管理上的难度。其次,子公司散居世界各地,鞭长莫及,母公司想要对远地经理人的决策行为进行充分监督自有其实质上的困难。另外,子公司经理人有可能是由地主国当地的人才胜任,受其本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很可能在决策执行时未能遵循母公司的统一律令。还有,海外子公司的经理人有可能为了个人绩效的呈现而重视子公司决策的短期效果,进而抵触到公司整体的长期经营目标。 随着因特网(Internet)的快速发展与普遍使用,过去因地域隔阂而无法有效传递的讯息,如今瞬间即可抵达全世界各地;因此,信息的无远弗届并及时更新,已让跨国企业因语言或地域的阻隔而引发的代理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 [填空题] 2影响国际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组织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影响国际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组织形式的因素有: 1.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程度和阶段 2.国际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特点 3.国家文化 4.企业的管理哲学 [多项选择题] 3、我国企业利用国际股票筹资具有的优点有()。 A.便于广泛吸收资金 B.具有保密性 C.可以缓解资金紧张 D.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知名度资金成本较低 参考答案:A,C,D [填空题] 4导致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调节? 参考答案:导致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 (1)通货膨胀;(2)利率差异;(3)汇率的变化;(4)巨大的需求结构性变化;(5)政府干预。 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措施可包括以下几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