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

《微观经济学》电子讲稿

张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导论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假定

1。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至少有两个定义。一是指节省、有效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耗费获得较大的成果。例如,人们说“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另-定义则用来统称人类社会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如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

经济一词的这两种定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任何经济活动,从个人消费、企业生产到整个国民经济,都必须考虑如何以最少的耗费来达到最大的效益。在英文中eco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指家计管理,特别是指家庭收支方面的管理。持家之本是勤俭节约,economy自然便成了“节俭”的同义词。这词后来又衍生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用来指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那时,欧洲的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渐显要。于是,最初在法国,politique被冠于economie而构成“政治经济学”一词,用以指对国家事务的公共管理.在那期间,人们除了研究公共管理的经济政策之外,还研究经济活动本身,诸如生产、消费、交换等的规律。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包含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之下。

到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受到两方面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李嘉图以后,政治经济学已经庸俗化,回避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本质的研究,用生产一般来代替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关于资本义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理论,同时提出适于各个社会的广义政治经济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政治经济学”一词令人误解。主张以“经济学"一词来定义研究经济活动内在规律的理论科学,而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经济政策的应用经济学。但当时及以后的一些经济学家仍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视为同义词。

到l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术界逐渐为“经济学"所替代。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研究公共选择问题的经济学家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并赋以新的内容,“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公共选择理论.现代经济学家通常都用经济学一词。偶尔,一些涉及方针政策、社会分配的课题会冠以政治经济学一词,尽管其所分析的问题和所用的理论与经济学并无二致。

经济学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现代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以满足人类的各种消费需要的科学。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

现代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偏好、生产的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从这三项基本假定出发,分析价格、激励等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自利的经济人行为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某种均衡状态,进而探讨这种状态下的效率问题。从这一视角出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数学中的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

1。1.2 欲望、稀缺性与选择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可利用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这构成经济学的出发点。

人类欲望是指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愿望。人类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当一种欲望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因此,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美国学者马斯洛(Abraham Maslaw,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曾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基本生理、生存的需求,这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它是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

第二,安全的需求,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伤害,免于剥夺,免于失业等;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求,诸如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等;

第四,尊重的需求,个体自尊心得到尊重,以及受到人们的尊重;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它包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和理想之需要。

一般情况下,在程序上,这五种需求是逐步实现的,当前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后一种欲望的需求;在层次上,每一种欲望的满足本身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需求,即低层次物质需求满足后递进为高层次物质需求的满足,每一种需求的更替即表现为层次的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人的欲望与需求的满足是无限的。

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物品”(free goods),指人类无需支付任何代价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一类是“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指人类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即必须通过生产和交换才能获得的物品。为生产和交换经济物品,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

这些资源被定义为生产要素,包括:自然禀赋(土地)、劳动、资本、时间、企业家才能、信息。

但是,与人类的欲望相比,用来生产和交换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经济物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品总是不足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这种有限性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不仅具有稀缺性,而且具有用途的多样性。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用途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类必须根据欲望的重要性,在稀缺资源的各种用途之间进行最优选择,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欲望。

选择集合={不同用途、不同时间、不同欲望强度}

1。1。3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

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产品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组合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组合。

选择了一点就必须放弃另一点,于就有选择的成本问题。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做出一项选择而放弃的其他选择所可能带

来的利益构成该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1。1.4基本的经济问题

由选择问题可以引出基本的经济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

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被认为是任何经济制度都必须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

技术与制度

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影响选择问题和选择效率的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是技术与制度。

技术

技术:科学、经验等在工艺上的运用,生产技术是指生产的投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或投入—产出关系,即为了生产一定量产出,需要投入多少要素,或给定某组投入

品,可以生产多少产出品。投入—产出关系可描述为i j o

j j y y y -=,其中j y 为物品j 的

净产出,i

j y 为生产j 的投入,o

j y 为生产j 的产出。

描述技术的最简单、最普通的方法是生产函数,即)(i x f y =,n i ,,2,1 =为要素或投入品.显然,技术限制了人们能够从一定量资源中得到的经济物品的数量和种类.换言之,在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技术决定了人的欲望所能满足的程度。

[技术为同,同样投入下的产出就不同。例如,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化工厂的案例).]

于是技术对于选择来说,就成了一种可行约束.这种约

束可以用生产可能性集来描述。生产可能性集是指所有在

技术上可行的生产计划的集合Y (n

R Y ⊂)。生产技术可

以定义为各种物品净产出的一个一览表,通常用n R 中的一

个向量y 来表示。从最大可能产出集合角度看,生产可能

集的边界就是生产函数。

制度

制度:西方经济学中,只有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有研究和

定义,目前较流行的是现代产权经济学(也自称为“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不同于neo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对制度的定义。但在西方理论经济学纯经济学中的制度指的是资源配置方式,即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有三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从决策角度看,计划经济采取的是集中决策方式,市场经济采取的是分散决策方式,混合经济采取的是混合决策方式。据认为,纯粹的计划经济与纯粹的市场经济都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才有混合经济。

从选择角度看,人们是在给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选择的,制度因此成为选择效率的一个决定因素或约束条件。

[制度对资源配置的约束作用可以用不同制度下的产出效率的变化来说明。]

1.1。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以单个经济行为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行为人的决策行为和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以及单个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由于价格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把经济活动模型化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行为人的考察通常在如下三个层次展开:单个消费者行为、 单个市场、单个市场的总和.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选择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价格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败与微观规制理论.

1.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1.2。1稀缺性假定

1.2.2理性人假定

理性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假定。理性人假定源于“经济人”假定(economic man ).“经济人”是一个理论抽象,是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据认为,经济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他的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就是理性行为,是有理性的。

因此,所谓理性行为,就是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心的动机所驱使,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选择方案进行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在既定资源约束下带来最大利益的方案。理性行为就是产生最优化的行为,理性行为的准则就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理性人精于计算,并且不会发生系统偏差.

在微观经济学中,理性人假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认为,理性假定能更好地预期人的行为.

[正因为每个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所以,价格的调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价格机制是以独立产权为基础的,交换是要计较个自产品中包含的价值,这才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真正条件。]

理性人假定的基本内容:利己主义(个人占有主义或个人经济主义)、最大化、完全理性与完全预期能力.对理性人的一种描述(实际上是消费者):记偏好序为 ,则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的偏好关系 是理性的.

完备性公理(Axiom of completeness):对于任意X y x ∈,,有x y ,或y x ,或y ~x (无差异)。即行为人有明确的偏好。

对于任意X z y x ∈,,,若x y ,且y z ,则有x z 。即行为人的选择是一致的。若个人在X 上有理性偏好关系 。当个人面临一个非空的备选方案子集X B ⊂时,其最大化行为将是选择集合中任意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元素:

,(B C • :{)B x ∈=对任一B y ∈均有x }y ,0.s.t 2=σ

因此:存在备择方案集合 n R X ⊆,X y x ∈,,若n R X ⊆,X B ⊂则:

,(B C • :{)B x ∈=对任一B y ∈均有x }y ,0.s.t 2=σ

1。2.3其他假定

2。微观经济学的方法

2.1经济学方法论

布劳格:(建议)把“经济学的方法论”理解为经济学所运用的科学哲学.

埃思里奇:对经济学推理的一般途径的研究。

麦克卢普:语言污染……已经导致了对方法论一词的庸俗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违反了所有哲学传统.

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方法论:关于科学认识活动的体系、形式和方式的原理。

以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

逻辑演绎,实证分析方法

“假定—推理”范式(hypothetic —deductive model)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进展的方式是:“丰富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

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即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经济模型,从中引出经济原则和理论,进行决策和预测。

约翰.A.奥和雷德里克·肖克利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五个“P":

(1)问题(Problem):正确地选择要研究的经济问题.然后正确地下定义,估量它的数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点(Priorities):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目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有五大经济目标:①经济稳定,即既避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②经济增长,即提高少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③经济效率,即以最小的资源耗费相最低的成本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④经济保障,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获得最低生活标准的物品;⑤经济自由,即人们能按照他们的偏好去自由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3)原则(Principles):经济原则是对各相关变量关系的概括,经济学的原则就是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即经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经济模型是一种简化、抽象地描述现实经济运转过程的分析方法.建立经济模型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经济原则和经济理论,对经济模型限定的经济情况进行预测。

(4)证明(Proof):由经济模型引出的结论只是一种假说.假说需要对现实的经济情况的预测来证明和检验。把经济模型运用于经济变化的预测,把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对照,作统计的和历史的分析。当预期的变化符合经验或历史的实际时,原则和理论才被认明是正确的。因此经验观测和经济理论之间具有种循环关系,从经验观测中精练出理论,但理论又必须由经验观测来验证.

(5)政策(Policy):经济分析为政府理性的经济决策提供了基础,但政府的经济决策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治可行性和其它各种非经济的限制条件。因此由经济分析引申出来的理性经济决策,运用在政府行为中会受到很大限制。与此相比.在私人经济领域,经济理性决策的运用却要广泛得多。

实证分析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经济模型而展开的。所谓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损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议论结构。一个经济模型由下列要素构成:

1。设立假设前提。这由对经济现象的归纳得到。

2。建立有关经济变量的联系.

3.通过逻辑演绎出结论。

经济实证命题的科学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检验:

1.模型内部的逻辑演绎是否正确无误。这是对模型是否具有科学性的起马要求。

2。模型是否具有解释的功能。

3。模型是否具有预测功能。若模型的前提与现存若干事件相近,模型的结论被后来发生的事件证实,则模型具有预测功能。若模型的结论被后来发生的事件证伪,则模型不具有预测功能.若模型的结论从未被后来发生的事件证伪,而模型的前提与现存事件相离太远,则这样的模型实际上也不具有预测功能。一个模型,兼具解释、预测功能,其科学性最高,仅具预测功能,其科学性次之;仅具解释性,其科学性再次之.

2.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2。1实证分析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就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实证分析试图如实地描述经济活动并揭示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和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它意在回答经济体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如果作出了某种选择,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可以简化为某种能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来研

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

例如:如果对政府征收产品销售税进行实证分析,通常需要说明征收产品税的效应,它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判断政策的性质和后果,如征税对均衡价格有什么影响?是否影响该产品的产销量?销售税的真实负担者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定量分析则进一步判断政策效应的大小.如均衡价格和产销量会变动多少?税负如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转嫁?这可以通过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加以分析.

再如,用实证分析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包括经费来源及其分配、使用,并估算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它还可以分析,如果教育经费增加,将如何改变教师、学生的行为,并测算这一措施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实证分析不对经济现象是好是坏做判断,而只是试图描述这个现象。实证分析的命题最终要用经验事实来验证。

2.2.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规范分析涉及到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例如:该不该征税?税负是否合理?教育经费应该增加还是应该减少?

实证分析相规范分析是无法分割的.首先,规范分析并不能独立于实证分析.凡经济学家倡导、赞同或反对某一经济政策,其论据都来自对该政策的实证分析。尽管不同的经济学家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因而对同一政策有不同的主张,但他们的结论,一般都是运用普遍接受的实证经济理论,通过对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而得出的。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等的影响。毕竟,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活动,经济学家作为社会成

员之一,很难不偏不倚,超然于经济利益之外,如研究自然科学一样客观地研究经济科学.他们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地在实证分析中产生影响.例如,经济学家总是以效率尺度来衡量经济活动的成败得失。这就隐含着,在经济学家的价值系统中,效率准则高于其他社会准则。另外,经济学家在做实证研究时,可能不适当地强调支持其规范主张的实证结论,而对与其规范主张相抵触的实证结论则轻描淡写。在涉及到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时,如市场调节、税收补贴、财政货币政策、社会福利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是很难分开的.

2.3均衡分析

均衡原本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它表示,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力的作用时,若合力为零,则该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英

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人经济学,主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因此,经济中的均衡是指当经济行为人意识到不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来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时的状况。

均衡分析就是考察经济活动达到均衡时的状态,以及实现均衡的条件。

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2。3.1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中与其他部分不相联系的某个特定部分,如某个生产者、某个消费者、某个资源所有者、某个市场的均衡.

例如,把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运用于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时,可以假定其他商品市场对这种商品市场的影响不变,来研究这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怎样决定价格。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但只有阐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局部是怎样形成均衡的,才能进一步说明在其他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局部均衡是怎样变化的,所以局部均衡分析可以有效地运用于许多问题的分析。

2.3。2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把经济中的不同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相互联系中研究某个部分如某个生产者、某个消费者、某个资源所有者或者某个市场的均衡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均衡是怎样同时形成的。

2。4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单位或增加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任何经济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都取决于其边际值,无沦是消费者均衡还是生产者均衡,部离不开边际分析。比如,当厂商考虑要不要增加一单位商品的生产,他总是要利用边际分析方法来决策,即将增加这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木(边际成本)与商品出售后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进行比较,以决定是否增加这最后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显然,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增加这一边际产量总是有利可图的.

2。5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

2。5。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与均衡分析密切相关的。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讨论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

例如,假定对某种商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为已知,就可以据此找出该商品供求达到均衡时应有的价格和产量。即,只研究供求相等条件下,商品价格怎样处于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商品价格形成均衡的过程和时间.

2.5。2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在原有的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考察或比较在这些条件变化以后均衡状态相应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但并不讨论均衡状态变化的实际过程。因此,比较静态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均衡状态的比较,来发现致均衡状态变化的原因,而不考虑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变化的过程和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假定人们的收入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有所提高,则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当该商品的供求达到新的均衡时,其价格和产量都将比以前有所提高.

比较静态分析仅仅是就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分析研究,而不考虑导致变化的时间和过程。

2。5.3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考察经济活动的实际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即在人口、生产技术、资本量、生产组织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在时间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一个经济体的运动发展.动态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变量所属的时间必须明显地表示出来,并认为某些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数值,要受以前时点上有关变量数的制约,这就需要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

例如,研究一种商品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由于供求失衡而引起价格涨落,进而引起继起的各生产周期内供求量的增减和价格的涨落.

动态分析强调的是调整过程,而不是变动所形成的均衡状态。

3。微观经济模型

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程序是建立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结构,它既可用文字来说明,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还可以几何图形来表示.

3。1经济模型的要素

变量

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是指在一个经济模型中要加以说明的变量.外生变量则是指那些可以影响内生变量,但它们本身是由经济模型不研究的外在因素决定的变量。例如,假设要建立一个经济模型来解释某一农作物的价格。农作物的价格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供给量、需求量、气候状况等。在这里,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就是内生变量,它们是这个经济模型需要分析的变量。但是气候状况则是外生变量,它虽然可以通过影响农作物的供给而影响价格,但它本身属于经济模型所不研究的气象方面的因素。

存量与流量

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它说明在某一时点某种变量有多少。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数值,它说明在某段时期内某种变量变化了多少.例如,假定有一个水池他的底部有一个排水口。在这个例子中池子里的水是存量。由于池水不断往外流水位一直在下降,人们只能在某一时点上测定池子里究竟有多少水.然而从排水口流出来的水则是流量,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测量水究竟流出了多少.

假设

假设是得出经济模型的条件。在现实的经济现象中,一个变量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一个经济模型内不可能对它们逐一进行分析,因此有必要提出假设,以限定讨论范围.例如,一种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果要建立一个经济模型来研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需要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以分析它是怎样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假说

假说是在一定的假设下利用定义去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是建立经济模型的核心部分和关键步骤。例如,一种商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这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价格原理的重要假设.它在一定的假设下,利用供给、需求和价格三个变量的定义去说明它们的关系。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

检验

检验是用经验来验证假说。通过检验的假说就成为理论或定理。预测是根据假说提出对经济现象未来发展的看法。它与猜测的区别在于它是从假说得出的必然结论。预测在经济模型的建立中具有两重意义:第一,它是经济模型的应用。经济模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是通过预测实现的。第二它是经济模型的检验。如果根据一个经济模型所作出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说明这个经济模型是不完善或是错误的。

3.2经济数据

时间序列数、截面数据、混合数据

4.微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4。1古典经济学

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它的发展同样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它是从17世纪中叶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开始的.英国经济学家配第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见解,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分配问题,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英国经济学家斯密系统地提出了劳动价值的学说、分工和交换学说、收入分配学说,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和收入分配学说把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推进到高峰。

4。2新古典经济学

第二个阶段是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它是从19世纪上半期开始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利用斯密价值学说中的庸俗因素,提出了工资、地相、利润决定价值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的分配理论,以及产品实际上是以产品购买的交换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则提出供给和需求决定价值的“供求价值沦”,以及利润是让渡的而地租是自然赠予的分配理论.萨伊和马尔萨斯形成了初期的传统微观经济学。

到了19世纪70年代初,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庞巴维克和维塞尔、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把主观效用看作是价值的源泉,把边际效用看作是衡量价值的尺度,提出了“基数效用论”和“效用价值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则提出了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的分配理论。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概括了各种经济理论,提出了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的“均衡价格论”,以及以边际生产力沦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另外,马歇尔在商品供给方面研究了生产成本和供给规律,包括成本和收益、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供给表和供给曲线、供给弹性等;在商品需求方面研究了消费行为和需求规律,包括效用、消费者剩余、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需求弹性等。马歇尔的研究把传统微观经济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3现代微观经济学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它是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的。由于历史的变迁,微观经济学经历了比较重大的扩展和补充,从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微观经济学的扩展和补充首先涉及到垄断竞争问题。

2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学家对马歇尔的完全竞争分析日益感到不满。他们认为完全竞争不能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这种情况导致了20年代有关成本的大讨论。1926年,斯拉法发表《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一文,指出了完全竞争的内在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但是,对市场理论的修改和补充,主要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来完成的。1933年,张伯伦所著《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所著《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二书相继出版。这两本书是他们彼此独立研究的成果,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他们把垄断和完全竞争看成是罕见的现象,认为纯粹垄断和纯粹竞争只不过是极端的例子,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情况.张伯伦论证的重点是“产品差别”。在他看来,由于各种产品在品质、形状、包装、出售场所和条件方面存在着差别,所以有差别的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成为垄断者,但每一个生产者又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同行业其他生产者的竞争,因而他又是竞争者,垄断和竞争的结合便构成所谓垄断竞争。罗宾逊论证的重点则放在“市场不完全性”上.她认为,“市场不完全性”妨碍了竞争,而造成“市场不完全性”的原因,或者是由于人们对于市场情况不了解,缺乏有关市场的完整准确的信息,或者是由于销售过程中的摩擦,以及由此产生的销售方面的障碍,或者是由于市场规模方面的原因,使得销售者可能对价格发生影响等等。张伯伦和罗宾逊的理论,被认为是对微观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扩展和补充还涉及到效用分析理论。1933年,希克斯出版《价值与资本》一书。在《价值与资本》中,希克斯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序数论从形式上避免了马歇尔基数论中效用量可以度量和边际效用递减这两个假设条件,同时又能得到马歇尔用基数论所得到的需求曲线.在《价值与资本》出版以后,序数论逐渐代替了基数论而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的扩展和补充还表现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在福利经济学研究方面,卡尔多于1939年提出福利标准和补偿原则问题。其后,希克斯、席托夫期基等人由此出发,

主张把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反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伯格森和萨缪尔森等则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进一步发展了福利经济学理论。

到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发表了《经济分析基础》一书,利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数学的分析方法,系统地论证和发展了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对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较为缓慢。这是由于30年代以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宏观经济学体系,而这种理论体系的初哀就是要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基础。相形之下,微观经济学始终强调的是市场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西方发达国家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微观经济学自然也就难以获得大的进展.但是,政府干预经济所导致的种种弊端使得经济学家重新探究了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这种探究使得微观经济学近来年获得长足的发展。微观经济学不仅像传统上所做的那样分析市场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分析市场失灵及相应的对策。

现代微观经济学中几个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是:第一,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舒尔茨等人。这种理论旨在解释和说明个人具有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分配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为之间有何关系.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不应当把教育和健康等问题视力一般的消费行为,而应看成是包含家庭或个人投资考虑的经济行为.在人力资本论者看来,人们并不把自己的经济活动局限于在各种商品中进行选择,他们还在直接消费与满足未来的货币或非货币方面的愿望之间进行一系列选择。这样,教育、健康费用及职业培训等都应当被看作是个人和集体以个人名义

进行的投资,这与企业进行的物质投资是没有区别的。这表明,个人或家庭决策不仅是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关系,而且是货币因素与非货币因素之间的决策。

第二,产权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诺斯等。1960年,科斯发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标志着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诞生。产权经济学中所说的产权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而是“财产权利”一词的缩写。一个完整的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其中每一种权利又可作进一步的细分。产权

经济学不仅研究制度问题,而且也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著名的“科斯定理”实际上就是从产权安排的角度对资源配置进行制度结构分析。科斯定理所包含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态下,不管产权是如何初始界定的,市场交易都将导致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与微观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模型是一致的。而科斯真正所要研究的是交易成本为正的另一个世界.因而,科斯在阐述了上述观点后,又提出了被称之为“科斯第二定理”的论点;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重要,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将台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在科斯第二定理中,隐含着产权经济学的许多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其一,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交易成本是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变量;其二,在交易成本为正的前提下,产权安排不仅影响产权转让和高额的市场交易,而且还将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产权经济学认为,要使市场运转起来,就必须在交易者之间对所要交换的物品界定明确的和可以自由转让的财产权利。整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功能。

第三,公共选择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坎南、塔洛克等.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学家超出纯经济理论的范围,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加以考察.他们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的政治行为,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政府机构是如何组成和运转的,探讨了政府行

为的动机、方式及其后果。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中的政策制定者同经济人一样也是有理性的人,他们在政治市场上追逐着最大的政治利益.而不管这些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即使他们有反映“公共利益”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只是其许多愿望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往往不是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而是服从于社会中的某些特殊利益。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们必须破除凡是政府都会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观念,不应把政府视为按公众要求提供公共物品的机器。他们认为,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反而有可能使之恶化。公共选择学派还指出,影响经济运行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采取不同的具体政治制度,会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西方社会面临的挑战在于能不能发明一种能控制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制度。

第四,微观信息经济学。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信息完全、信息对称等假设。然而,这些假设并不符合实际。在现实经济中,信息经常是不完全、不对称的。这种情况必然台影响到市场运行,产生低效率的问题。本世纪70、8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了市场信息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导致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微观信息经济学从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的分析开始,研究了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同质信息和异质信息、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等市场信息形式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信息搜寻和对最优信息系统的选择实现最优信息经济的问题,考察了信息在社会稀缺资源配置巾的作用,讨论了信息商品、信息成本、价值、价格和微观信息市场均衡等问题。微观信息经济学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在市场竞争、垄断、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推动了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第五,实验经济学。

除此以外,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成本一收益分析等等,也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价格原理、弹性原理、消费原理、成本原理、厂商原理、交换原理、分配原理、工资原理、利息原理、地租原理和利润原理等等.

4。4微观经济学面临的问题

4.4。1理性人假定

4.4.2数学的作用

4.4.3新古典主义范式

5。如何学习微观经济学

5。1课程安排

5.2学习要求

5.3参考书目

11

微观经济学各章知识要点

微观经济学各章知识要点总结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需求曲线和需求定理 (1)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2)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3)需求定理是说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之间反方向变动。需求定理的例外:吉芬商品和炫耀性商品。这两类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可能出的考题:简述需求定理的含义和特例。) (4)需求定理的理论解释: ①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解释需求定理。 a)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引 起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而造成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所 有的商品来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 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 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b)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某种商品价格变 化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而造成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收入效应有两种 类型:第一,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 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 就减少了,因此,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第二, 对于低档商品来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减少,那么, 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因此,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 量增加。 c)需求定理对正常商品和除吉芬商品外的所有低档商品都成立。对于正 常商品来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使得商品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减少。对于 除吉芬商品外的所有低档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使商品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减 少,收入效应使商品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但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 此,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商品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d)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原因是:替代效应使 商品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减少,收入效应使商品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但 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此,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商品需求量与其 自身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②用效用理论解释需求定理(可能出的考题:用效用理论解释“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 a)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固定不变。 b)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 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亦即,从购买的每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所获得 的边际效用与其自身价格之比都相等。 c)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遵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增加一

微观经济学讲义(超详细40页资料)

微观经济学

目录 第一讲价格理论 (5) 一、需求及其属性 (5) 1.定义 (5) 2.需求函数 (5) 3.需求弹性 (6) 二、供给及其属性 (6) 1.定义 (6) 2.供给函数 (6) 3.供给弹性 (7) 三、均衡价格及其属性 (8) 1.均衡价格的形成 (8) 2.均衡价格定义 (8) 3.均衡价格的变动问题 (8) 四、均衡价格的实例 (9) 1.城市商品房 (9) 2.家电 (9) 3.价格管制与制衡价格 (9) 4.供求弹性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影响 (10) 5.珠网模型 (11) 第二讲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 (11) 一、效用及其属性 (11) 1.效用 (11) 2.属性 (11)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2) 二、消费者均衡与消费者的行为规范 (13) 1.消费者均衡的定义 (13) 2.每元边际效用均等规律 (14) 3.消费者的切点定律 (14) 第三讲生产者理论 (15) 一、生产理论 (15) 1.生产函数 (15) 2.短期生产函数 (16) 3.长期生产函数 (17) 二、成本及其属性 (19) 1.成本的分类 (19) 2.短期成本及其性质 (19) 3.短期成本曲线及其性质 (20) 4.长期成本曲线及其性质 (22) 三、收益与利润 (23) 1.收益、成本与利润 (23) 2.总收益(TR) (23)

3.平均收益(AR) (24) 4.边际收益(MR) (25) 5.利润最大化及其条件 (25) 第四讲市场理论 (26) 一、完全竞争市场 (26) 1.定义 (26) 2.需求特征 (27) 3.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27) 4.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28) 二、完全垄断市场 (28) 1.定义 (28) 2.原因 (28) 3.市场需求状况 (29) 4.短期均衡 (29) 5.长期均衡 (30) 三、垄断竞争市场 (30) 1.定义 (30) 2.需求状况 (30) 3.短期均衡 (31) 4.长期均衡 (31) 四、寡头垄断 (31) 1.定义 (31) 2.需求状况—拐折的需求曲线 (32) 3.寡头垄断市场的均衡—古尔诺模型 (32) 第五讲分配理论(生产要素理论) (33) 一、概述 (33)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 (34)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值VMP (34) 2.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 (34) 3.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VMP = w (34)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 (35) 1.生产要素的分割 (35) 2.要素供给的原则 (35) 四、要素供求的均衡 (36) 第六讲交换理论 (36) 一、最优交换及其实现条件 (36) 1.基本假定 (36) 二、帕累托最优 (37) 1.帕累托改进 (37) 2.帕累托最优 (37) 3.帕累托次优 (37)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38) 1.给定偏好状态 (38) 2.投票表决 (38)

微观经济学讲义-四川大学

《微观经济学》电子讲稿 张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导论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假定 1。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至少有两个定义。一是指节省、有效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耗费获得较大的成果。例如,人们说“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另-定义则用来统称人类社会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如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 经济一词的这两种定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任何经济活动,从个人消费、企业生产到整个国民经济,都必须考虑如何以最少的耗费来达到最大的效益。在英文中eco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指家计管理,特别是指家庭收支方面的管理。持家之本是勤俭节约,economy自然便成了“节俭”的同义词。这词后来又衍生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用来指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那时,欧洲的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渐显要。于是,最初在法国,politique被冠于economie而构成“政治经济学”一词,用以指对国家事务的公共管理.在那期间,人们除了研究公共管理的经济政策之外,还研究经济活动本身,诸如生产、消费、交换等的规律。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包含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之下。 到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受到两方面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李嘉图以后,政治经济学已经庸俗化,回避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本质的研究,用生产一般来代替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关于资本义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理论,同时提出适于各个社会的广义政治经济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政治经济学”一词令人误解。主张以“经济学"一词来定义研究经济活动内在规律的理论科学,而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经济政策的应用经济学。但当时及以后的一些经济学家仍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视为同义词。 到l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术界逐渐为“经济学"所替代。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研究公共选择问题的经济学家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并赋以新的内容,“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公共选择理论.现代经济学家通常都用经济学一词。偶尔,一些涉及方针政策、社会分配的课题会冠以政治经济学一词,尽管其所分析的问题和所用的理论与经济学并无二致。 经济学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现代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以满足人类的各种消费需要的科学。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 现代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偏好、生产的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从这三项基本假定出发,分析价格、激励等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自利的经济人行为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某种均衡状态,进而探讨这种状态下的效率问题。从这一视角出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数学中的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让读者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二、需求和供给 1.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代表了消费者在不同价格下购买商品数量的关系。需求曲线的下降趋势反映了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的现象。 2.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代表了生产者在不同价格下供应商品数量的关系。供给曲线的上升趋势反映了价格上升导致生产者积极增加供应的现象。 3.市场均衡 市场均衡发生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上,此时市场上商品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价格稳定。市场均衡的调整机制能够自动使市场向均衡状态靠拢。 三、弹性和边际效用 1.价格弹性 价格弹性描述了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变化的敏感程度。需求量变化较大时,价格弹性大;反之,价格弹性小。了解价格弹性对企业制定价格和政府进行市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一单位商品后额外获得的满足感。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小。边际效用理论对消费者的决策和企业的生产优化具有指导作用。

四、市场结构 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大量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由市场竞争自发决定。 2.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下,只存在一个生产者或卖家,其对市场产量和价格具有较大控制力。垄断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完全竞争市场有很大不同,并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3.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下,少数卖家对市场具有较大控制力,但市场上仍有多个竞争者存在。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1.外部性 外部性指的是市场交易对第三方产生的非交易成本或收益。正的外部性带来社会效益,负的外部性则会导致社会成本。了解外部性有助于制定政府政策和调控市场。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机会。公共物品的供给会受到自由骑车现象的影响,需要政府提供或干预。 六、成本和利润 1.成本概念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可变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 2.利润与竞争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篇一: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汇总 1. 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前者假设人总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给定的经济代价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完全信息”假设指经济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 2. 实证分析与实证经济学,规范分析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3. 生产可能性曲线 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 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情况下,生产产品x与Y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曲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MRTSCLK=MRTSDLK。 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为负;(2)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3)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4. 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5.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市场需求是由所有个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 6. 市场需求曲线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1.妨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 商品自身的价格(反向);消费者收入水平(同向);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同向,互补反向);消费者的偏好(同向);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同向)。 2.妨碍供给量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 商品自身的价格(同向);生产的成本(反向);生产的技术水平(同向);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反向,互补同向);生产者对将来的预期(同向)。 3.均衡价格、数量的计算及供求定理: Qd = α-β·P Qs = -δ+γ· P Qd = Qs (α、β、δ、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别变的事情下,需求变动分不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不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4.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计算(P38-43)、类型(5种类型)及妨碍因素 妨碍因素:(1)可替代性(同向);(2)重要程度(反向);(3)用途广泛性(同向);(4)支出比例(同向);(5)调节时刻(同向) d d 6.供给的价格弹性的计算(P50-52)、类型(5种类型)及妨碍因素 妨碍因素:变动时刻(同向);生产成本增加程度(反向);生产周期(反向)。 7.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P54)及商品关系的推断(正值为替代,负值为互补,零为别相关) 8.需求的收入弹性的计算(P55)及商品的分类 eM0,正常商品(eM1,奢靡品) 9.恩格尔系数及富裕程度的推断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系数越小表明越富裕,反之相反。 恩格尔定律:其他条件别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

《微观经济学》重点1

《微观经济学》重点 1.经济物品:指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价值规律: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3.为什么说微观经济学是以价格为核心的? 答:在市场经济中居民和厂商的经济行为都要受价格的作用,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都要由价格来决定。生产者厂商生产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厂商看来所生产的产品市场价格越高,所花费的成本越低,他所赚取的利润就越多。因此厂商总是选择那些价格高的产品进行生产,这就解决了生产何种产品的问题。 生产要素组合和生产技术的选择也要依赖价格。生产者总是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那种方法,哪种方法成本最低呢显然若在生产中少使用价格高的生产要素,多使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便能使生产成本降低。可见,对生产方法的选择最终是因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引起的。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生产出的产品和劳务最终必须分配给消费者予以消费,才能达到最初生产时的目的。产品该如何在各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每一消费者应分配多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并不是直接以实物形式分配,而是按照消费者所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的报酬,通过货币购买而实现分配的。如果购买的商品价格一定,则货币越多的,所分配到的产品也就越多。而一个人拥有货币的多少,又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如劳动,土地和资本等。可见产品分配也是围绕价格而进行的。 因此,微观经济学是以价格为核心的。 4.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含: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的运作、消费者行为、厂商的市场供给、 分配理论。 5.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 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6.需求:需求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 品数量。 某卫生组织宣称食用某种水果可以防癌,在这种情况下,该种水果的销量大增,原因可能在于消费者增加对该水果的偏好。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一般会导致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一般会导致需求量减少。 7.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有何不同? 答:①需求量是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221英语: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4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2俄语: 《大学俄语(东方)》(第1-3册),北京外国语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合编,1998年。 223日语: 《标准日本语》(初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224德语: 《德语速成》(第二版,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225法语: 《法语》(第1-2册),马晓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401经济学原理: 1.《政治经济学》(上册)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3.《国际经济学》李天德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 《财政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张红伟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3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城市地价论》杨继瑞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城市地产经济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5法学综合B: 包括刑法、民商法、诉讼法(刑诉民诉)

411人口理论基础:《人口社会学》胡伟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414中国文学(含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四卷本)刘黎明等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4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修订本)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修订重排本)王力中华书局; 《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供学习教材参考)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试科目:语言学概论参考书: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语言学概论》马学良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普通语言学教程》汪大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16新闻传播业务: 《新闻采访论》邱沛篁四川大学出版社; 《现代新闻编辑学》蒋小丽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摄影学》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应用广告学》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主要概念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言 ⒈如何理解资源稀缺性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 资源稀缺性——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学的关系: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稀缺的; 欲望无限性与资源稀缺性的矛盾决定选择是必要的; 经济问题就是由于资源稀缺而引起的各种选择问题; 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配置的科学。 ⒉任何经济社会都必然面临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 ①生产什么(包括生产多少);②如何生产;③为谁生产。 ⒊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①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②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③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 ⒊什么是机会成本? 将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其他产品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⒋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定量的资源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多种(以两种代表多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 ⒌如何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回答“是什么”。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 ⒍什么是均衡分析? 均衡是指经济现象或过程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均衡分析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⒎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是个量分析方法,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⒏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章价格理论 一、需求理论 ⒈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人们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来表示。 ⒉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⒊如何理解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需求量随其自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 关系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⒋什么是供给? 供给是生产者的出售欲望和出售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供给求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来表示。 ⒌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供给量的因素都是影响供给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微观经济学讲义

微观经济学讲义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概论 一、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4.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5.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二、选择 1.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三、机会成本 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五、理论 (一)理论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1)市场出清,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出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2)完全理性,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讲义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讲义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关于消费者和厂商等微观集体来说,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停止合理的配置,从而发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效果。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讨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以为在普通状况下市场的竞争水平决议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经济实际或模型的实质 微观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它的绝大少数实际和模型都是对微观活动的客观描画,或许是对理想经济观察所做的解释。由理想抽离出实际,然后再用实际对理想做出解释与剖析,这就是经济实际的实质。不同的实际实践上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的不同的抽离和解释。 实际模型〔model〕经济理想〔reality〕 实际从实践中发生实践对实际的验证 三、经济实际模型的三个规范 任何一个经济学实际模型都必需满足以下三个规范: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指假定的必要性。假定越少模型的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运用尽能够复杂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实践效果,应当将复杂的效果复杂化而不是将复杂的效果复杂化。应当正确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运用三种经济学言语。

(二)外局部歧性〔internal consistency〕 这是对实际模型的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定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依据特定假定树立的模型只能有独一的平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拟静态剖析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也只能发生一种结果。内在分歧性保证经济学的迷信性,而假定的存在决议了实际模型的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能否能处置实践效果〔relevance〕 经济学不是实际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可以处置实践效果。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外乡化效果的讨论。争论的中心在于经济学是树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的实际体系和方法来研讨和处置中的效果。两种观念:一种观念以为经济实际是一个参照系,可以用来对比和发现效果,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一种观念以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求对经济学停止改造或许使之外乡化,甚至有人提出要树立有中国特征的经济学体系。 四、经济剖析的两大原那么 1.最大化原那么〔Optimality〕 又称理性选择原那么〔principle of rational selection 〕,这一原那么假定每个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并寻求团体利益最大化。最大化原那么决议着经济学的预测才干〔Power of prediction〕。普通说来,经济学不能解释非最大化行为。比如:利他主义、非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在经济学看来都不契合理性选择原那么。 2.平衡原那么〔equilibrium〕 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会到达某种形状,在这种形状下没有任何压力和动机促使经济主体做出进一步伐整或改动,这时各种经济变量到达一种动摇形状,经济学称这种形状为平衡。平衡是经济剖析和预测的基础,假设一个经济系统不存在平衡,我们就无法对它停止剖析,更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以平衡剖析为基础,我们可以停止比拟静态剖析、对偶剖析、包络剖析和静态剖析等。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2小时高清视频】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2小时高清视频】 目录 第一部分开篇导读[0.5小时高清视频讲解] 第二部分辅导讲义[27小时高清视频讲解] 第1章绪论 第2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2.1 本章框架结构图 2.2 重难点解读 第3章消费者行为 3.1 本章框架结构图 3.2 重难点解读 第4章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4.1 本章框架结构图 4.2 重难点解读 第5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5.1 本章框架结构图 5.2 重难点解读 第6章生产 6.1 本章框架结构图 6.2 重难点解读

第7章成产成本 7.1 本章框架结构图 7.2 重难点解读 第8章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8.1 本章框架结构图 8.2 重难点解读 第9章竞争性市场分析 9.1 本章框架结构图 9.2 重难点解读 第10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10.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0.2 重难点解读 第11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11.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1.2 重难点解读 第12章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12.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2.2 重难点解读 第13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13.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3.2 重难点解读 第14章投入要素市场

14.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4.2 重难点解读 第15章投资、时间及资本市场 15.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5.2 重难点解读 第16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16.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6.2 重难点解读 第17章信息不对称市场 17.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7.2 重难点解读 第18章外部性和公共品 18.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8.2 重难点解读 第三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名师精讲及点评[4.5小时高清视频讲解]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计算题 四、论述题 内容简介

微观经济学讲义(黄有光)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 DVANCED M ICROECONOMICS -Course Outline and Reading Guide Students who have solid background and are not adverse to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may use H.R. Varian, Microeconomic Analysis, Norton, 3rd edition, 1992. An alternative advanced text emphasizing game theory is David M. Kreps, A Course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Even more advanced texts includes: Andreu Mas-Colell, Michael D. Whinston and Jerry R. Green, 1995. Microeconomics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 advanced textbook in microeconomics theory.) However, the following texts are referred to frequently. Geoffery A. Jehle & Philip J. Reny (2001).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2nd Edition). Boston: Addison-Wesley. (JR) Y.-K. Ng, Mesoeconomics: A Micro-Macro Analysis, London: Harvester, 1986. A simpler alternative to JR is: David G. Luenberger (1995). Microeconomic Theory. McGraw-Hill. (DL)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provided for reading. The lectures may not cover all topics and may not proceed in the same order.: (0)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May be skipped if students are already familiar) JR: Ch. A1 & A2 DL: Appendix C (1) Basic Consumer Theory Mainly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the existence of utility functions, properties of demand functions, the composite commodity theorem, and the Slutsky equation. DL: Ch. 4 JR: Ch. 1, 2, 3. Ng, Welfare Economics, App.1B. H.A.J. Green, Consumer Theory, Chapters 1-7 P.R.G. Layard and A.A. Walters, Microeconomic Theory, McGraw-Hill, Sections 5.1 and 5.2 Varian, Chapters 7-9 (2) Some Extensions R.H. Frank, “If Homo Economicus could choose his own utility function, would he want one with a consci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 1987,

川大经济学专业大三课程安排

川大经济学专业大三课程安排 川大经济学专业大三课程安排 在川大经济学专业的大三,我们将继续接受更加专业化和深入的课程 培训。经济学作为一门广义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应用领域。 在大三的课程安排中,我们着重强化对经济学核心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积极拓展经济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以下是对川大经济学专业大三课程安排的全面评估和解析。 第一部分:巩固核心理论 1. 微观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原理是川大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涵盖消费者 行为、生产和成本、市场结构等基本概念和分析模型。通过学习这门 课程,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运作规律,为后 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宏观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原理是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课程,涉及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主题。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现象,并为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部分:拓展专业领域 3.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产业组织和市场竞争等问题。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市场结构、垄断和反垄断政策等内容。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竞争格局,为未来从事产业分析和研究提供基础和工具。 4. 金融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是研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分支。通过学习金融经济学,我们将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制度等重要内容。这门课程将为我们未来从事金融行业工作或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5.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货币和贸易关系的学科,涉及到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政策等内容。通过学习国际经济学,我们将深入理解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第三部分:综合与实践 6. 经济学统计方法 经济学统计方法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和技能。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掌握基本的统计原理和应用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技能。这些技能将在后续的经济研究和数据分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结回顾 在川大经济学专业的大三,我们将接受全面和深入的课程培训,巩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拓展专业领域。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原理,我们能够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学习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课程,我们将拓展对经济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经济学统计方法,我们将掌握重要的数据分析技能,这将为

(完整word版)微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 2、研究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4、理性人假定:“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1、①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 量 ②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③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④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 求量的变动 2、供求规律: 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 衡数量减少 ②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 衡数量减少 ③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④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Q P P Q Ed ∆∆-= 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到横轴的距离比上 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 点弹性的类型: ,位于上半段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 1 五种类型:①AC 段,Ed 〉1,富有弹性 ②CB 段,Ed 〈1,缺乏弹性 ③C 点Ed=1,单位弹性 ④A 点Ed→∞,完全有弹性 ⑤B 点Ed=0,完全无弹性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①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②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表示为:E XY = (△Q X /Q X )/(△P Y /P Y )=(△Q X /△P Y )·(P Y /Q X ) ③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 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值;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则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反应,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零。 6、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收益的关系:△R/△P=Q(1-E d ) ①当E d >1时,Q (1—E d )<0,即△R 与△P 异号。说明这种富有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价格反方向变 化,即降价也可以增加收益,涨价会减少收益。厂商应薄利多销.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置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应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应函数 供应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应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应量的变动和供应的变动 供应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应数量的变动。供应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应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拟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拟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异,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响程度。 15.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响程度。 16.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响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7.供应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应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响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应量变化的百分比。

微观经济学概念解释

1.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最佳配置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 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 道的信息。(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 3.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 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 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6.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7.供给定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8.均衡: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1.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2.市场出清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13.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4.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5.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 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6.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 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8.弹性e :e>1,表示富有弹性;e<1,表示缺乏弹性;e=1,表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 19.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⑴商品的可替代性 ⑵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⑶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⑷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⑸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20.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2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2.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23.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24.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 25.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 26.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 商品类别 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总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形状 正常商品 反方向变化 反方向变化 反方向变化 向右下方倾斜 低档商品 反方向变化 同方向变化 反方向变化 向右下方倾斜 吉芬商品 反方向变化 同方向变化 同方向变化 向右上方倾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