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必要性

论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必要性
论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必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2013 学年第 2 学期

国际新闻理论课程

题目《论中国实行新闻自由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王雨桐

学号201202353010

班级12级葡萄牙语

所属学院外国语学院

任课教师金勇

成绩

论中国实行新闻自由的必要性

以有独立之民族,始有独立之国家,有独立之国家,始有独立之言论。再推而言之,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权,有独立之民权,始能卫其独立之国家。言论也,民权也,国家也,相依为命,此伤则彼亏,彼倾则此不能独立者也。

——于右任【序言】在政治控制与经济自由化的中国,在夹缝中生存的新闻媒体,其收集信息,材料和表达意见,观点的过程中,权利不可避免的受到侵害。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人民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对新闻自由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呼声并没有促进新闻自由改革的脚步,中国的新闻自由依然是一个可以被绕过的敏感话题。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过于激进的新闻自由给西方新闻界带来的后果,面对极度呼吁改革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新闻自由成为了一个呼之欲出的话题。

【目录】一.新闻自由的意义

二.中国需要新闻自由

【正文】

一.新闻自由的意义

(一)定义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新闻自由源起于欧美等国对于出版自由的争取,随着社会演进,新闻自由理论基础从传统到新颖,新闻与出版的自由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完整的权利体系。目前许多民主国家均承认新闻自由的重要性,许多非政府组织(如无国界记者)每年针对世界各国作出新闻自由程度评鉴。随着科技进步,新闻媒体逐渐突破来自政府的压力,但也有更多大企业给予新闻业带来新的挑战。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从近代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中衍生出来的。西方主流的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

(二).具体内涵

中华民国大法官林子仪(专研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指出,倘若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础为第四权理论,其具体内容即应视为了达成宪法所赋予的监督功能需要而定。他认为在此前提下,最低程度的新闻自由应该包括:①设立新闻媒体事业的权利;②搜集资讯的权利;③不揭露资讯来源的权利;④编辑权利;⑤传播散发资讯的权利。(林子仪,1992)

依照C?爱德恩?贝克(C. Edwin Baker)教授的区分,美国司法实务界跟法学者理论所曾论及的新闻自由具体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八项,但并非全部均为美国最高法院所认可:

a)新闻媒体应有取得政府所控制的资讯或是进入政府所掌控管理的设施,

以获取其所需资讯的权利。例如:进入监狱采访人犯或进入刑事法庭旁

听之权。

b)新闻记者为获取资讯或为报道某事件,有时得不受某些法律规范之权。

例如:禁止侵入他人住居的规范,在某些状况下,记者可以不必遵守的

权利。

c)新闻媒体享有报道损害他人名誉资讯的特别权利。

d)新闻媒体对于政府的禁止报道命令(gag orders)或其他事前限制措施

时,比一般大众受较多保护。

e)新闻记者有不受大陪审团侦讯或不需回答大陪审团某些提问的权利。

f)民事诉讼程序中,新闻媒体得拒绝回答任何关于编辑人员、制作人或出

版程序中工作人员心神状态的质询。

g)在非为刑事犯罪嫌疑犯状况下,新闻媒体有不受政府搜索及扣押之权。

h)政府为达成一般经济或社会政策,或为促进讯息传播多元及公平性,进

而对一般媒体或专业新闻媒体所进行的规制,新闻媒体有免受此类规制

的权利。

(三)中国现状

在无国界记者组织评出的世界上新闻自由程度最低的国家中朝鲜名列榜首,古巴、缅甸、土库曼斯坦、厄立特里亚、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除外)、越南、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也被列入名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9年排名中倒数第八,比它低的有老挝、古巴、缅甸、伊朗、朝鲜等。

(四).新技术与新挑战

新的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几乎每一种传统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都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科技,使得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更加高效的从事采访和传播工作,捍卫“新闻自由”。通常,政府方面也不断的发展新的科技手段作为对新闻界高科技化的回应。然而由于新闻界传统的反应敏捷的特征使得在发展高科技问题上,媒体往往要比政府的步伐快一些。新闻界不断的采用更加新颖的现代技术,以适应网络时代捍卫新闻自由的需要。

由于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传统上来自政府的压力逐渐被突破。然而新闻媒体在现今社会中除了报道政经消息外,各类生活或是产业消息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许多富可敌国的大企业面对新闻媒体的不利报道,以抽广告方式加以抵制、不断兴讼以阻碍负面报道的出现,甚至以向法院声请扣押记者财产等方式来对付媒体。此外,由于媒体仍然属于商业体系的一环,其营运状况也攸关是否能承受各种置入性行销、广告新闻化的诱惑,进而坚持新闻媒体专业性的抗压力。

二.中国需要新闻自由

对于我们自由社会的公民来说,能够看到成百上千种刊物,每一种刊物都宣扬自己的信仰,这是莫大的殊遇和可靠的保障。有数量就有安全:报纸互相揭露蠢行和过失,互相纠正错误,互相抵消偏见。读者可以综览各种各样的报刊,从中探求真正起作用的主张,即真理。——怀特

看世界各大国之崛起,新闻自由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自由刮起的一阵阵思想的飓风给这个世界带来惊奇打发展。无论是政治、社会、文化还是经济等等,各领域的发展都没能离开新闻自由带来的头脑风暴。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闻的自由、言论的开放,这样的思想自由交锋才能诞生伟大的思想和文化,才能催生出一个优秀的民族,缔造出一个崛起的大国。而抛开这些不说,中国当前对新闻自由的迫切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急速发展时期,而急速发展的其中一个结果就是各种矛盾尖锐突出的显示在人们面前。权利受损时,每个公民在面对权威时如何还能保持作为一个公民的底气和尊严,新闻媒体,便是其后的支持者。

所有权利都是虚构的,只有权力是真实的。这句话用在中国应该是不为过。在西方,新闻自由是保证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以探讨真理。而在中国,新闻自由的这一项功用被自动忽略,因为中国的真理已经被定义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此相反的全是悖论。然而新闻自由在当今中国的意义更为朴素也更为重要,那么就是间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新闻自由首先督促保证的是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在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每天有太多侵权事件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三聚氰胺事件还有数不清的矿难等等,如果没有新闻的即时披露,这些惨不忍睹的事件便不能昭告于天下,许多人的权益也只能深埋在事实背后。只有在保证新闻自由的情况,这些事件才可以及时的被公布,而公布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关注率。迫于舆论的压力和广泛的关注度,使得权威者不得不采取行动。然而,在新闻自由仍然不能得到普遍保证的中国,许多事件时常是引而不发,而真相和必须要让公众知道的情况,也因为重重叠叠的新闻审查,将自由低调的扼杀。那么许多政策的空白和阴暗面,还有许多不能维权的群体,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介入,便永远不可能得到解释,而新闻自由便是保证新闻报道的前提。

其次新闻自由保证公民同日常的社会政治实践形成连贯一体的对话。新闻自由是自由的一部分或自由的展开,没有自由,人就没有价值和尊严,就没有思想和灵魂,人的道德就显得脆弱不堪,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平等,或者说没有自由的平等只能是专制下的当奴隶或臣民的平等。新闻是个人表达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形式,它尊重理性,“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与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上升为精神斗争,并把精神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自由报刊是人民在自己面前的毫无顾虑的忏悔,大家知道,坦白的力量是可以使人得救的。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它可以推销到每一间茅屋,比物质的煤气还便宜。它无所不及,无处不在,无所不知。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

(二)中国媒体的发展急需新闻自由

中国的媒体当今陷入了一个极端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中国政府对政治新闻的硬性控制,使得新闻媒体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报道;另一方面,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媒体开始报道一些八卦小道消息,使报道内容出现低俗化的情况,不能很好的承担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社会守望者的角色。然而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新闻自由的开放程度不够。

首先,因为新闻自由的不够完善,媒体不能关注自己必须关注的东西,因为这些敏感的话题及内容关注了也不可能公开发布从而引起普遍关注,所以媒体就转而到可以安全报道的东西,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媒体长时间不报道,受众长时间不关注,公众丧失了与公共事务得以对话的平台和媒介,出现很明显的断层,媒体的存在起得是误导而不是正向指引的作用。

其次,媒体的权利就是新闻自由的权利,只有新闻自由才能使社会避免危机,即使社会出现了危机,媒体的公开而又公正的报道也能使危机化解。从中国目前

的形势来看,不是新闻自由造成了社会危机,而是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力滥用和腐败造成的社会危机,权力造成的危机让媒体化解,这不仅是推卸责任,而是权力与媒体共谋基础上的双重滥用权力,使媒体自由伦理的丧失。这对媒体和国内舆论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

自由与强制相对立,强制多,自由就少,强制少,自由就多。如果对自由加以限制,使自由没有生存的空间,人们的道德就会下降,如果一个民族只让少数人、宫廷弄臣享有“思考和述说真理的权力,”这样的民族就是依附他人而不能自立的民族,这样的个人也就是没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人。

当权者总是爱好权力者自身的自由,对于限制权力,扩大每一个人的自由总是存在戒惧,对于每一个自由的限制就成了权力者的信条,“对自由的任何一点限制实际上都无可辩驳地证明当权人物曾一度坚信必须限制自由,而这种信念也就成为后来信念的准绳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化和法制化,新闻自由必不可少,在此不再赘述

【结语】

或则以经济之未充,或则以势力之不足,苟且迁就之既极,乃至为官场之执御者有之,为外人之俳优者有之,有三数人之傀儡者有之。——于右任新闻事业是整个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公民、媒体及新闻从业者在享受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对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负责的义务,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下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新闻法治的基础是构建一套开明、规范、有效的新闻法律体系,其目的则是实现一个规范的法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公民拥有充分的获知权、信息选择权、意见表达权和舆论监督权; 媒体和记者拥有自由的采访权、报道权、传播权和批评监督权; 媒体具有公信力,记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而这个环境的形成,需要我们在理念上的不断坚持,在制度上的不断创新,和在实践中的持续努力。

因此,要实现中国的新闻自由,国家的改革进步有赖于我们树立起新闻自由的观念,培养新闻道德修养,完善新闻法制基础,创造良好的新闻社会环境,同心戮力,为使中国成为自由、民主、繁荣的共产主义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郑保卫主编.新闻法制学概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郑保卫.论中外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自由观[A].

[4]维基百科词条:新闻自由.

浅谈书法课程的现状及未来

浅谈书法课程的现状及未来 王世应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书法课程是学校的一门独立课程,书法课程开设的好坏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谈到这里,我带大家了解一下现在的书法课程在学校中的开设现状。 一、师资短缺,课程无法开启 一方面由于书法课程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很多教师因为不懂基本的书法理论,达不到一定的书写水平,因此,能够胜任书法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国家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得也较少。第三就是书法这门专业在当今社会不太受欢迎,偶尔有书法专业出身的教师,但是他们往往也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所以好多大中专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的时候都不选这个专业。正是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学校的课程无法开启。即使开启书法课程的学校,他们的老师要么是语文或者美术课教师,要么就是一些业余的书法爱好者。由于这些教师对整个书法艺术理解的不足,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了书法课最终变成了只具有书法技能训练的“写字课”,而缺少了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教育这一重要环节。 二、考核制度鲜明,书法课程形同虚设 书法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产生效果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否则,很难产生预期的教学目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书法课程教育,由于他们处于起步阶段,书

写水平很不稳定,如果不能保证一定时间量的练习,那么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同时,书法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又始终不能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独立的地位。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学校不得不占用副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这些副课的时间去学习所谓的主课,而与同为副课的美术、音乐等学科相比,书法教育总是徘徊在语文同美术学科之间,往往成为它们的附属品。书法这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学生考核,所以,即使学校安排了这门课程,教师不教,学生不学,书法教育就形同虚设。 三、家校不重视,新产品代替书法课程 “家”这里指的是家长、家庭。“校”这里指的是学校、教师。 很多家长都会这样认为,我的孩子送到学校就是你老师的事,至于他学到多少知识,都和你老师有关,和他家长无关。在家里,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孩子的学习从来不关心,也不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也许做个作业吧,蹲着就把板凳当书桌写啊,火炉当书桌啊、、、、、、等等。教师安排学生买支钢笔吧,家长会说:“买了钢笔又要买墨水,而且用起来容易弄脏衣服,真麻烦,要不给你买盒水笔吧,那个写起来既方便又干净。”又如有极个别的家长吧,孩子回家写作文,看到字写得太糟糕,自己看不下去就叫孩子用

论新闻自由是民主的基石

论新闻自由是民主的基石 总是说:“人民有监督权。”那么人民的监督权从哪里来?我想,监督的前提是知情,那么人民的知情权又从哪里来呢?我想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要有多种信息来源。信息来源就是指民众可以从媒体(包括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得到有效真实的信息)。二是要有表达意见的自由。并且民众的合理意见也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公开,宣传。 从本质上说,大众传播是民主性的传播手段。不过它本身并不必然带来民主,它只是具有潜在的民主功能。大众传播越是发展,越是展示出其威力,越是促使不同的政治力量力图实现对它的控制。拿破仑已经看到,“三张敌对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所以他极力实现对报纸的控制,使其为己所用。而面对由政府控制的法国报纸,德国政治家梅特涅曾感叹说:“法国的报刊值拿破仑的30万大军。” 同样,那些曾为民主理想而奋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认识到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民主制度以公民和各种社会集团自由平等地参与为基础,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公平竞争和妥协中形成政治决策。它信奉多数决定、保护少数的原则。新闻自由是民主价值观在传播领域的表现。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每一只中国军队除了有将军还要有政委。 民主制度和它在法律上保障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精神摇篮。鼓励大家自由发言,才能促进社会民主的发展。比如百家争鸣的时期,社会一片繁荣,充满合理的变革景象,而焚书坑儒的秦朝注定长久不了。而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这种惊人的威力,它能够使每个公民在家里就看到遥远的首都发生的事情或国内和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并且有身临其境之感。它使政治事务不再遥远、陌生,更没有任何神秘可言。自由的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民主功能,是联系公众和政府的重要纽带。良好的新闻自由,给了大众良好的知情渠道和知情权。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新闻自由主要体现在所有公民都有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来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自由。《世界人权宣言》指出: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这一自由包括人们有权持有任何观点而不被干涉的自由,以及通过各种媒介搜寻、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自由……这一自由不受国界的约束。” 在法律和民意的支持下,新闻自由在今天有了更好的发展。 但是,今天,很多人在上了几年的新闻传播学院、读了一批新闻传播学论著后,反而搞不清新闻学的核心任务是干什么的?记者究竟是干什么的?许多新闻院系的毕业生把在媒体上发表讽刺杂文、抒情散文、甚至长篇评论文章,以引起公众对他个人观点的关注和争论作为他最求的核心目标。很多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把脱口秀节目当成媒体的核心。而,今天的脱口秀和谈话节目不是在引导受众参与有实质性问题的讨论,而是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空谈。特别是请一些政治上不成熟、业务不精的年轻漂亮的人来主持节目。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新闻频道总裁Michael Gartner在讨论新闻媒体与公众和社区的关系时说,“报纸的职责是向社区做出解释,而不是召集社区开会;新闻记者的职责是调查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报纸的职责是揭露坏事,但不是发动批判运动;记者和编辑的职责不是起草法规或领导一场运动或展开一场道德审判。”记者是新闻是公众的信托,记者是公众的托管人。“新闻是公共服务,新闻媒体归属于公众”新闻的职责是“促进民主建设、滋补公共生活、为公共问题寻找答案”。许多人都相信,新闻传播学的存在价值应该是为办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提供专业、专业技能和专业人才。媒体的首要作用是确保一个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的健全。因此,为了建设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我们需要认清媒体与新闻自由的如下关系与矛盾。

浅析“张金柱案”中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浅析“张金柱案”中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组员:王华、马田予、郑和 1997年8月25日,刚刚创办三年的河南媒体《大河文化报》(即现在的《大河报》)在倒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条新闻:昨晚郑州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司机怀着满腔义愤猛追。消息大意为: 晚9时40分许,夜幕下的郑州市街头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交通肇事案。一辆牌号为豫A54010的皇冠2.0白色轿车,撞到了各自骑车的苏东海、苏磊父子。11岁的苏磊被当场撞飞,将皇冠车的挡风玻璃撞了一个破碎的大窝;他的父亲苏东海以及两辆自行车则被卡在汽车左侧的前后轮之间,逃跑的汽车拖着苏东海狂驰几百米远,留下一条1500米的血路。义愤之下,发现此情的行人、出租车等一起对皇冠车围追堵截,终于将其逼停。 送院后,内脏破碎、颅内严重受创的小苏磊死亡。苏东海被皇冠车拖拉得几乎体无完肤,从头到脚,伤痕深深。头发被鲜血浸透,右臂皮肤被摩擦殆尽。近凌晨1时,记者在事故处理部门被告知,肇事车司机已经接受讯问。 8月27日,肇事者被刑拘后,身份才被披露:张金柱,曾任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长、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此后的一个半月,有关报道都是:“此案正在审理之中。” 10月13日,《焦点访谈》披露了这一血案,激起全社会的公愤,社会上要求判张金柱死刑,媒体也大肆渲染“不杀张金柱不足以平民愤!”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10月16日,河南省公安厅厅长王民义表态:张金柱恶性汽车肇事案是近几年我省罕见的民警违法违纪犯罪案件,令人发指,天理国法难容!10月17日下午,郑州市公安局公布了对张金柱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取消警衔的决定。12月3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消息传出,近万人自发来到郑州中院门口。法院在门口支起了音箱,直播庭审过程。 检方认为,张金柱不仅构成交通肇事罪,而且构成故意伤害罪。理由是张金柱撞人后还能驾车回到顺行道上,并在围追堵截的情况下驶过一座桥、一个十字路口、三个丁字路口,能在障碍物前主动停车,在被打了一耳光后说,犯了法也不应该挨打,所有这些都表明:他是有清醒意识的,应当知道车底下拖着人。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代理人称,从张金柱供述的材料所反映的思维活动中也可以判定,他“感觉震了一下”、“想往右拐”等。此外,张金柱具有33年驾龄,车底盘很低,车

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第一章新闻自由观的历史 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项积极成果,列宁就曾称赞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按照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一般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们有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自由,媒体有根据受众的需要传播新闻信息和发表公众意见的自由,这种自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任意限制和剥夺公民和媒体的这些新闻自由权利。 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是为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体现的则是为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的明显特征。 从现今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为新闻自由作如下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体现。它是指“收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 1、这个定义切合着国际新闻自由协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 IPI)为新闻自由提出的四条标准。但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却是有着经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的,总

体上可以分为争取出版自由、争取言论自由、争取采访自由和争取公众新闻自由四个大阶段。 新闻自由是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新闻业的自主权开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提出的“伟大口号”。新闻自由的口号最早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国会取代皇家掌握了政权,但原有的对出版的管制与特许出版制度仍未废除。1644年11月,英国诗人、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向议会发表了《出版自由请愿书》的长篇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限制人民的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他认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象;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2、因此,对出版的查禁与特许,实际上就是伤害真理本身。弥尔顿的这些思想,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首倡的出版自由观念,以及从中引导出的“观念

“大书法”观和当代书法的发展

大书法观与当代书法的发展 围绕“流行书风”的争论,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书坛重要的事件之一。这场争论所涉及的审美问题,恰恰反映出当代书法在评判标准上的缺失。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近二十年当代书法的创作成果?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指导今天的书法创作?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公众(包括一些对艺术缺少判断能力的专业人士)对“好书法”和“坏书法”的判断,依然用传统书法价值的尺度来判定;如果真正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无法从大量因袭传统的书法中挑选出来,不仅对那些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不公平,而更重要的是会对书法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大阻碍。本文试图站在“大书法”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过去二十年的书法发展作基本的判断,并对书法未来的走向,提出我个人的看法。 一,对近二十年当代书法发展现状之回顾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艺术进入全面的复苏期。对文革美术的反思与批判,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与“求变”,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主导潮流。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艺术大展”的中途退场,标志着风 靡一时的现代艺术运动从主流转向民间。与整个美术界的主导潮流不同,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书坛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以林散之、沙孟海为代表的老一代书法家,因其深厚的文化学养和传统功底,成为书法界的标志性人物,“回归传统”成为八十年代书法界的主流。但由于刚刚经历了文革,八十年代的“回归传统”或者“书法传统观”,其实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我们从当时的全国书展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水平,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这个时期,尽管受到日本现代书法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前卫书法,甚至成立了“现代书画会”这样的民间机构。但在今天看来,当时的“现代书画会”,因为其主将们缺少对现代艺术的必要了解和对书法传统的深度传承,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本体意义上的探索成果;而以谷文达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只是借助了书法资源,尝试现代艺术的观念表现,其探索方向与独立的书法艺术并没有产生必然的关联。 能够构成书法本体意义上的现代书法探索,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也就是说,当八十年代汹涌的现代艺术运动,在中国开始从前台转入民间时,一些受到现代艺术运动鼓舞的书法家意识到:传统书法在与当代文化艺术的对话中,处在一种“失语”的尴尬处境当中。他们开始探索“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文化中的身份以及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与八十年代的前卫书法不同,九十年代以来的现代书法探索,有比较明确的艺术主张,对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这种受西方艺术思潮和日本现代书法的启发所进行的创新与探索,由于忽略了书法的传统人文内涵,很快在形式语言的探索上走到了尽头。抛开作为行为艺术的“行为书法”不谈,九十年代以来的现代书法实验——无论是“书法主义”还是“少字派”,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建立在书法作为一种“图像艺术”(或者说视觉形象艺术)基础之上的,在保留书法基本语言元素的同时,主要借鉴西方的

论新闻自由背后的媒体责任文献综述.doc

论新闻自由背后的媒体责任 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背负着自由的梦想前行。新闻是自由的,其自由背后其实是媒体无可推卸的媒体责任和媒体义务。在媒体责任基础之上的,其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深化和延展了这种媒体的自由性和媒体责任的关系。新闻自由的历史阶段性,拓展了媒体社会责任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表现,也随着新闻自由的扩大而不断向外延伸拓展。如何看待新闻自由背后的媒体责任?需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角度去深入探索研究,站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综合评定。 (二)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当前新闻界对新闻传媒责任缺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分析,与提高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对策等这些课题。现择其要者,可以概括这类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下: 1.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随着人们对新闻自由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逐渐形成了新闻自由学。新闻自由不仅局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者职业伦理。新闻自由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

宋钰菡在《浅议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一文,介绍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既要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又绝对不能忽视社会责任。现代中国传媒无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而这种发展给予了公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影响,使他们对大众媒介及其产业不断产生新渴望。 鄢玫,吴昌林在《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重任》一文,论述了党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纲领中,对新闻媒体提出了七项要求,勾画出了和谐社会新闻工作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党中央对新闻媒体首次提出“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这是党对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在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这对新闻媒体加强自觉、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付俊龙,王旭在《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一文指出,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引起受众的关注,媚俗现象日益严重,炒作明星绯闻、追踪明星私生活、宣扬色情暴力等等方面内容,已经成为了现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站中的重要内容,似乎变成了人们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但这种宣传的负面作用已经逐渐体现出来,它反应出新闻传媒社会责任严重缺失。 沈继成,王东在《恶性案件报道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兼论新闻媒体的责任》一文,说明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对突发恶性事件的新闻报道逐渐增多,报道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密集。但是,新闻媒体在报道恶性突发事件的同时,是否考虑到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和进而产生的负面效应,这就生出了新闻媒体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的问题。 3.提高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

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 高原 【关键词】新闻自由藐视法庭媒体审判陪审 一、引论 新闻报道对于人民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石,没有自由的新闻报道是严重扭曲的和残缺不全的。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言论自由一种必要的表达方式和延伸。世界各国宪法都把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以及出版自由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加以明确规定和保护,而且这些权利也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所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就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的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1]而联合国于1966年12月16日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也规定、“(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2]当然,以上只是从公民个体的角度来对言论自由进行的说明,新闻自由并不等于而是远远大于公民个人言论自由的范畴。对于本文而言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新闻媒体在对司法过程进行报道的同时可能会存在着大量的评介、质疑、批评,如果我不把这些观点当作是“某一抽象的群体”(即某一新闻组织)的观点、而是当作某一个具体的公民个人所享有的、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时,显得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我在本文中将不去追寻这些权利是如何取得并得到发展与保护的,也不去讨论这些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和内涵,而仅仅只是对当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尚自强 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的定义:新闻自由,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等的自由权利,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不受干扰的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2、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中,1644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国会发表了一个演说,抨击政府对新闻出版的专制统治,要求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在这篇演说里阐述了三个基本思想:第一,人的理性高于一切,言论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因此,人人都有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二,应该允许存在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学说(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都可以流行,通过自由竞争,正确的观点会保留下来,错误的观点会自行消亡;第三,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政府应保持中立,不要去协助任何一方。这个演说后来作为小册子正式出版,名为《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因此成为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英国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 3、新闻自由的实质:新闻自由的实质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4、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1)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依靠资本家钱袋的自由,是金钱和资本的自由。(2)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报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3)资本主义新闻媒体的自由被限定在不能侵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严格界限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4)资产阶级政党和政府极力操纵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 5、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1)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2)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3)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自由。(4)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过程的自由,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 6、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观: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为所欲为,想发表什么就发表什么,新闻媒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受任何约束,想传播什么就传播什么。 7、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2)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3)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4)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新闻控制 1、新闻控制的实质:新闻控制的实质,是按新闻资产所有者的意志对传播行为加以规范,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 2、新闻控制的目标:给予新闻传播一定的自由度,使传播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不违背施控者的利益和主张。显然,新闻控制的目标是新闻自由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在2012年,回顾一下中国近年来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共存。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多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但是在当时,等待他们的只有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 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同时,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聚起来谈论,而是涌上街头,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的年代,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当代大学生对书法认识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书法认识的调查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学习现状的调查,并从当代大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内在意识、学习书法的外部环境以及如何看待今后书法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强对书法的宣传和书法氛围的营造,需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点来培养其书法兴趣,加强书法网站建设和宣传、QQ群的设立等等,并需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 学习时间特征合理安排书法学习任务。 1.选题缘由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 作为一名热爱书法的大学生,在对现代书法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之后,不禁思索着这样三个问题:书法这颗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明星是否能在素质教育的天宇中璀璨依然呢?如何才能改变当前中国不容乐观的书法现状呢?书法对大学生的素质建构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直到近代教育改革,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概莫能外。然而,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经过经纬两向的比较,得知中国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况如下:在部分大学里,书法已不在必修科目之列,而成为任意选修课,加之书法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指导不了学生提高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导致大学生淡化了提高书法之理念;设立了大学生书画协会的大学很多,但能真正帮助提高会员的书法水平,指导其参加正式书法大赛的却屈指可数;很多大学都在创办各式各样的刊物,如:《生物学报》、《诗刊》、《散文选刊》等等,而书法专刊却很少,书法在他们所谓的刊物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插图、一个背景而已;不少学校每年度都会举行书画展,而在作品展示会上,绘画作品前,参观者蜂拥不已,而在书法作品前,参观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淡化了书法理念,缺乏书法欣赏水平,加之抵御不了绘画作品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于是在类似的书画展中,这种“一家欢乐一家忧”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

高度的新闻自由不利于司法公正 一辩稿

高度的新闻自由不利于司法公正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我方认为高度的新闻自由不利于司法公正。首先明确一下辩题,新闻出版署《征求意见稿》中是这样界定新闻自由的:“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项民主权利。”而任何自由都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今天我们说高度的新闻自由就是将对新闻自由的限制大大减少。而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就中国的司法现状而言,将新闻自由的限制大大放宽之后,能不能完善司法的现状以及解决现有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当今的现状,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司法本身还是新闻舆论的监督都存在种种的问题,而新闻媒体的监督效果也有待改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司法机关存在司法独立性脆弱的弊端,在新闻媒体大肆报道一些案件引起舆论高压后,难免会引发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价值冲突,导致现今我国司法采取对新闻媒体的排斥态度,加上司法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使得监督效果不尽人意,影响司法公正,所以,当今司法监督效果并不是很好的原因并不是新闻自由度不够高,而是司法本身的排斥态度。 今天的关键不在新闻自由度高不高,而是高度的自由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并且本身的弊端十分严重,不利于司法公正。新闻自由对司法公正具有天然的侵犯性,高度的新闻自由更会加强这种侵犯性。首先,由于媒体逐步市场化,其工作性质要求抓住公众的心理,追求新闻的社会轰动效应,致使一些媒体职业者选择大事、奇事、容易激起民愤之事进行报道, 这些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内容的倾向性和夸大性,现实中一些媒体职业者为哗众取宠,故意煽动公众情绪,从而给法官判案带来极大的压力,进而妨碍或影响司法权的正当行使,甚至有些媒体以为 自己拥有高度的新闻自由,在监督过程中没有掌控好监督尺度,出现了新闻舆论凌驾于司法之上的现象,最终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其次,当事人向媒体诉说有关案情不必经过与对方当事人当面质证,夸大的成分在所难免,尽管从法律上说,新闻报道应尊重客观事实,但是这种限制是宽泛的,使得新闻媒体中未经严格审查的有关案件信息远远达不到法庭中可以作为定案证据使用的要求。而法律明确规定,任何证据不经过当庭质证、认证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所以有学者曾尖锐指出“媒体的本质,不是维护正义的组织而是传播信息的组织。换言之,正义不是媒体的目的,信息才是它的目的。”现阶段,我国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时“越位”现象普遍,而媒体越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可能错误地引导公众舆论,产生消极后果。此外,新闻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而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程序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合时宜的报道会对司法公正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高度的新闻自由不利于司法公正。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新闻学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 张媛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一、新闻出版自由的界定及其意义;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实现及发展;三、新闻出版自由是完美的自由。 关键词《莱茵报》马克思新闻自由 起新闻出版自由,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英国的政论家弥尔顿,他的《论出版自由》堪称出版自由斗争史上的一部经典,但马克思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激昂、更加完美的新闻自由观,且这种自由已经成为全人类追逐的目标。由于马克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论述主要来源于《莱茵报》时期发表的一些文章,且后来的新闻自由思想又被加上了阶级的观点,所以本文着重研究《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新闻自由、出版自由、新闻出版自由这三个词都指的同一个意思,所以下文中出现的这几个词语没有差别。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界定及其意义 恩格斯曾在1844 年就对出版自由作过一个清晰的界定:“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由的意见。”换句话说,出版自由即表达思想的自由。准确地说,出版自由应该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表达思想的自由,否则就成了“言论自由”。 在马克思的描述里,新闻媒体主要指的是报刊这种媒介形式,他认为报刊是“目前精神的最自由的表现”,“是个人表达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式”,这也就是他为何极力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原因。

马克思把理想中的报刊称之为“自由报刊”,并赋予了它神圣的使命:“自由报刊是把个人与国家、世界联结起来的纽带。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①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自由报刊是展现人民思想并进行思想升华的一个平台,是沟通人民与世界之间的一架桥梁,同时它还是人民自我审视的一个载体。 在马克思看来,新闻自由应该允许不同思想的共存,就像他曾经提到的,“真正自由的报刊即使生产出了坏的产品,但也仍然是好的”②。马克思并不是重点肯定“坏的产品”,而是重点提出要捍卫大家自由表达思想和观念的权利。不论是真理还是谬论,它们都有权利和机会进行自我表达,只有在这种互相碰撞的氛围中,所谓的真理才会孕育而生。 新闻出版自由不仅对人民表述思想、探索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与人类的其他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新闻出版自由不存在,其它的一切自由就可能会化为泡影。只要自由的其中一种形式受到指责,整个自由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指责,自由就只能是形同虚设”③,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唯物辩证主义出发,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了新闻出版自由与其它自由之间的关系。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实现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新闻自由要实现,必须要有新闻出版法的保障;而新闻自由要发展,则要靠“批评”。 1、新闻自由实现的保障——新闻出版法 在马克思的第一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他对新闻出版法与书报检查法做了详细地对比:新闻出版法是真正的法律;而书报检查只是形式上的法律。新闻出版法惩罚的是违法行为;而书报检查法惩罚的仅仅是意见。④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新闻出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它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人说它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鲜明标志,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已步入世界艺术强国之林。也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严重滞后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痞子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也有人说那些都是垃圾。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给它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如何思考其价值和弊端,这一切都需要在历史中进行寻找、分析、梳理、定位。 一、发展初期的中国当代美术状况 上世纪70年代末,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宣告结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正值此时,国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解禁以及更为广泛的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文化介入获得了成熟的条件,于是启蒙主义就漂洋过海进入了敞开的国门。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被动发生或刺激应变的过程中,启蒙主义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这股思潮从诗歌界开始,很快波及了整个文学艺术界。与此同时,美术界开始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星星画会,85美术新潮,黄山会议,89现代艺术大展等。现代主义的欢呼,打破了传统的保守与陈旧。各种标榜西方绘画先验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与观念。一场以青年人为主的美术新潮运动,以其独特的活力与锐气,开始向中国传统官方艺术

挑战。 热情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这次大展是8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大阅兵,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大集结。而颇具意味的是,展出场地是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地位与认同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二、随之而来的中期发展阶段 80年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当代艺术虽然天生带来了某些缺陷和弊端,但它也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它的“当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带着迷茫、激情和喧闹,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9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随着真正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到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思想愈演愈烈,集体意识逐渐淡薄。在艺术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时代的来临。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的架上绘画开始活跃起来。1990年的刘晓东、俞红画展,王劲松、宋永红画展,1991年的方力钧、刘炜画展,新生代画展,曾凡志画展等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风气。加之刘震云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崔健吼出的“在雪地上撒点野”等摇滾之声,这种种文艺界的响应,使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泼皮艺术的时期。无聊成为他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唯一的体验,意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用荒唐、无意义、平庸、幽默

浅谈书法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书法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7-12-11T15:03:09.7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作者:晋见明 [导读] 身处在21世纪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很多传统的文化艺术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书法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教育内容,其地位和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课题: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PZS640) 摘要:身处在21世纪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很多传统的文化艺术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书法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教育内容,其地位和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可是通过对各大中小学校进行走访调查后却发现,相关校领导或者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重视程度却明显不够,这不仅不利于我国书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不利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实现。本文主要针对书法教学的现状进行浅谈,并为此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书法教学现状及对策进行浅谈 引言:现如今,计算机早已经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科技化的手段也成为了人们交流以及沟通的主要途径。正是因为计算机的使用变得日益大众化,日常化,从而才使得汉字的书写已经逐渐被键盘所替代,而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书法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教育部门还为此颁布了相应的条例,其中就明确指出了书法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当下我国书法教学的现状 1.1学校部分人员对于书法教学的不重视 虽然书法教学被纳入到了素质教育重要范畴,但是研究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对于书法课程的开展都不够重视。比较明显的表现则是:按照相关部门要求每周至少要开设一节写字课,但是却常常会被其它课程占用,这也就使得书法课程形同虚设,因此并不能改善当前我国书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迫于学生考试分数,成绩的压力,常常会将把书法课程替换为主要的学科课程教学,而不会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字写的好不好,因此也就使得一些学校写字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事。其实,对于书法教学存在忽视态度的还有部分家长,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也不愿意让孩子花费时间去练习书法。 1.2部分学校对书法教学投入不够 在很多人眼里,书法是一项十分简单的教学课程,也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成本,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相比于城市,农村书法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则要大很多,主要就因为各项教学的投入极度缺乏,主要表现在资金和设备投入上。 严格意义上讲,书法教学应该是在专门的书法教室进行,对于部分农村学校而言,教室也是极度缺乏的;而有的学生设置连毛笔,钢笔都很少见到,几乎都是以铅笔使用为主...... 加之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建立图书馆,即便有的学校教师很重视书法教学,但是由于资料有限,师生取材则相当的困难。 总而言之,农村地区的书法教学情况是不容客观的,很多学生对于书法的兴趣相当的缺乏,久而久之,课表上出现的书法教学课程也仅仅只是一种摆设了。 1.3学生对于书法学习缺乏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00后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这对于他们的兴趣爱好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调查就发现,80%的小孩子都对上网感兴趣,很多小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书法,而这也根本不利于书法教学活动的开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影响到书法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即书法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由于整个学习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很难看得出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经历枯燥,乏味的阶段,而现在的孩子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其它各学科考试的压力,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坚持下来,他们自然也就不情愿花时间练习书法了。 二开展书法教学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对书法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书法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促使我国的书法教学工作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就要对其重要性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作为学校,一定要引进一些专门从事书法研究的教师人才,这样他们才能给予学生书法练习的正确指导,除此之外,就是要增设书法教学课程的时间,比如:初一学生可以每周两节课,考虑到初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则可以一周一节课。 与此同时,就是要选择或者编写更加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书法教材,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书法文化等方面更是要高度的关注,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书法练习,教师在展开书法教学的时候才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依据。 2.2给予学校各项支持和保障 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书法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是相似的,只是农村地区的情况相对更差。而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局面,相关教育部门则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 比如:经费和硬件方面的支持。主要表现为:为学生设置专门的书法室;为师生常年订阅与书法相关的书籍及名家字帖,并修建图书馆,至于有图书馆的,则注重书法报刊填充,借此激发师生的书法学习热情。而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则要增加和书法教育相关的内容,常见的办法就是在教学楼或宿舍楼的楼梯、墙壁等地方张贴相应的名人书法,进而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书法的熏陶。 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相应的教材配套保障工作。因为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书法课程上所使用的教材往往只有一本书法书以及写字

论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必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2013 学年第 2 学期 国际新闻理论课程 题目《论中国实行新闻自由的必要性》 学生姓名王雨桐 学号201202353010 班级12级葡萄牙语 所属学院外国语学院 任课教师金勇 成绩 论中国实行新闻自由的必要性

以有独立之民族,始有独立之国家,有独立之国家,始有独立之言论。再推而言之,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权,有独立之民权,始能卫其独立之国家。言论也,民权也,国家也,相依为命,此伤则彼亏,彼倾则此不能独立者也。 ——于右任【序言】在政治控制与经济自由化的中国,在夹缝中生存的新闻媒体,其收集信息,材料和表达意见,观点的过程中,权利不可避免的受到侵害。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人民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对新闻自由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呼声并没有促进新闻自由改革的脚步,中国的新闻自由依然是一个可以被绕过的敏感话题。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过于激进的新闻自由给西方新闻界带来的后果,面对极度呼吁改革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新闻自由成为了一个呼之欲出的话题。 【目录】一.新闻自由的意义 二.中国需要新闻自由 【正文】 一.新闻自由的意义 (一)定义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新闻自由源起于欧美等国对于出版自由的争取,随着社会演进,新闻自由理论基础从传统到新颖,新闻与出版的自由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完整的权利体系。目前许多民主国家均承认新闻自由的重要性,许多非政府组织(如无国界记者)每年针对世界各国作出新闻自由程度评鉴。随着科技进步,新闻媒体逐渐突破来自政府的压力,但也有更多大企业给予新闻业带来新的挑战。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从近代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中衍生出来的。西方主流的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 (二).具体内涵 中华民国大法官林子仪(专研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指出,倘若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础为第四权理论,其具体内容即应视为了达成宪法所赋予的监督功能需要而定。他认为在此前提下,最低程度的新闻自由应该包括:①设立新闻媒体事业的权利;②搜集资讯的权利;③不揭露资讯来源的权利;④编辑权利;⑤传播散发资讯的权利。(林子仪,1992) 依照C?爱德恩?贝克(C. Edwin Baker)教授的区分,美国司法实务界跟法学者理论所曾论及的新闻自由具体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八项,但并非全部均为美国最高法院所认可: a)新闻媒体应有取得政府所控制的资讯或是进入政府所掌控管理的设施, 以获取其所需资讯的权利。例如:进入监狱采访人犯或进入刑事法庭旁 听之权。 b)新闻记者为获取资讯或为报道某事件,有时得不受某些法律规范之权。 例如:禁止侵入他人住居的规范,在某些状况下,记者可以不必遵守的 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