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教案多版本

看海教案多版本
看海教案多版本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

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

看海教案2

安排共 2课时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我能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学提示(四个明确)1.学习《看海》2.自学为主,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适当点拨3. 能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会拼读会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4.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预设 1.“隙”“澎”易写错2.“卷”“号”易读错 3.文章的

结构方式

解决办法预设 1.“兵教兵”的方法,反复教读,或者教师适当引导 2.借用工具书

3.读课文,找关键语句,小组交流

一揭示课题

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见上)

生默记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自由读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勾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词借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二)同桌互读, 把语句读通顺,比谁读得流利。

(三)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看海?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心情又是怎样的?

(12分钟后比谁会写、会读、会说,抓住机会哟,看谁最棒)

四先学

1.学生自学,读书思考问题

2.教师巡视,监督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

五后教

(一)比读生字词语。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后进生)

奔赴间隙澎湃潮汐遐想前仆后继……

1. 不会认读的兵教兵

2.齐读

(二)比写生字

1.交流怎样记住它们

2.随机抽取易错字词进行听写,如有错在组长处再听写

(三)比读课文

小组赛读,生评价读的情况

(四)比谁能说

1.指明反馈,其他可补充

2.齐读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写小字,比谁写得又准确又规范

2.评价书写

板书设计

1 .看海

奔赴间隙澎湃潮汐遐想前仆后继

山上

山下(沙滩上)

高潮

看海教案3 ----网评较好

课标理念

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的尊重,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更大胆的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品读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深入理解词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并积累相关的词语以及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海潮的录像资料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情感朗读法指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播放大海的声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再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感受大海的美。听着这些声音,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

导入: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紧扣“看”,引导质疑

1.学生齐读课题。

2.强调题目中的动词“看”,再读一读题目。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围绕“看”字,你的脑子中蹦出了那些小问号呢?

4.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什么时间看?站在什么地方看?

(2)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看了大海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2)画出点明看海时间或是地点的语句。

(3)用“____ ”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象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理解“照耀”和“前赴后继”,并造句。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作者看海的时间和角度,还跟着作者一起领略了从山上看海的美丽景色。下节课,我们再随着作者的步伐,踏上海滩去看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

征服照耀石隙前赴后继激荡澎湃遐想

2.导入:作者说“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登上海边的山,去感受一番。

二、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潮水的柔美。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子,圈出你觉得用得好的动词。

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体会潮水的壮美。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1)“潮涨潮落,日复一日,但看潮的人却永不觉得单调无味。这大概是看似永无变化的潮汐,能带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吧。”

a指名说说“遐想”的意思.

b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潮水,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庙会所想到的画面或情景)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本文的作者观察细致,按照方位的顺序把他所看到的大海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老师希望你们也能用心观察,写下我们身边的美丽景色。

五、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2)小片段: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

1 看海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

特点。

3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方法:

激情朗读、导学互动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有感情

朗读。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欣赏山上看海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一)导入新课

1 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 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

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

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出示导纲

1、简要提示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

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

动称为潮流。潮汐是所有海洋现象中较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海水运动现象,它

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渔、盐、水产业,

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尤其是,永不休止的海

面垂直涨落运动蕴藏着极为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的开发利用也引起人们的兴趣。

凡是到过海边的人们,都会看到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

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

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

2、认知与探究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2)划出优美词语,并用它们说一段话。

(3)划出文中的多音字。

探究: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3、梳理与反馈: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缝”注音组词;默写生字词

(3)想一想,

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二、合作互动

(一)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 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

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

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二)教师精讲:

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

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

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

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

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三、导学归纳

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

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

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四、反馈训练

(1)给“缝”注音组词;默写生字词

(2)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

度看海的?

(3)用前赴后继说一段话。

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整理本节学习笔记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2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方法:

激情朗读、导学互动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大家一起继续欣赏大海的无限魅力。

2 出示导纲

A 简要提示:再读课文,看看本课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什么关系?

B认知与探究

1、欣赏潮汐来时的美景;

2、比一比,如何读出感情。

3、你喜欢哪段?

4、探究:自由读第

3段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C 梳理与反馈

(1)

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

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合作互动

1 品读课文第二段。小组交流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

读上面这两个句子,

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

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 品读第三段。交流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

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 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具有的欢腾、调皮情趣,体会其“有味”。

三、导学归纳:

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

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

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反馈训练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布置作业:整理笔记,背诵喜欢的词句

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第1课看海》word教案

《看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六月,我们看海去

六月,我们看海去 春暖花开的时候,有个男人对我说,等我回来,就带你去看海。 然而过了一季,他并未返回。六月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背起行囊从北海买了一张船票,只身前往涠洲岛。 站在甲板上,浪花在脚下舞蹈,前方的小岛安静地等待着我的到来。夏日的海是最美丽的,海风清爽,带着些许咸的味道,回想起城市那夹杂着尘土的暖风,这风更让人心旷神怡。 走在海滩边,总会想起那首不老的歌谣:“蓦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起……” 一朵朵浪花,我数不清,这美丽的海滩,我电不能――道尽。 芝麻滩其实没有什么沙滩,最多的是当年火山爆发的时候留下来的岩石,沙粒黑白相间如芝麻散落,刻着火山岛沧桑的众海石洞藏着难以知晓的秘密。而中午的时候到石螺海滩看珊瑚,恰巧在退潮的时候,珊瑚群离水面只有三米,仅在水面就可以看到大量的美丽珊瑚。轻舞飘摇的珊瑚群,有红棕色的、绿色的、黄色的、还有洁白如雪的,枝枝桠桠张开的、一丛丛聚在一起的。偶有调皮的小鱼穿梭其间。让人

莞尔。 石螺海滩的日落是最美的,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当海大在接口处分离,顶上是赤热的晚霞,而对岸是深邃的大海,那一种壮阔震撼人心。你仿佛要化身为那天边的晚霞飞奔至天涯,又仿佛要被海吸引进入那无边的黑暗之中。渔歌唱晚时,星光点点。海岸边,谁家的妻子在翘首等待丈夫的归来? 我一直觉得,海应当是一望无际的,只有沙滩而再无其他。但涠洲岛的海在港口东拱手与西拱手下,有几处景点:有个山洞传说是反清武士的驻地,叫“贼佬洞”;有个状似卧龟的石穴,叫“海龟窿”;一个形象伏猪的小岛,叫“猪仔岭”;一个酷似一张长着宽额、高鼻、翘下腭的人脸的岩石,叫“洋人头像”。这山与海相邻,倒又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贝类铺成的小路上行走,沿途芭蕉林、菠萝园随处可见。许多都是居民用火山石砌成的,就地取材。位于盛堂村有一处天主教堂,全都由岛上的珊瑚、岩石建造。19世纪60年代,法国传教士到涠洲传教,1870年始建涠洲岛教堂,1880年建成盛塘村的“涠洲天主教堂”,1882年建成城仔村的“法国天主圣母教堂”。古老的教堂,有虔诚的教徒的祈祷,有好奇的游客在观望。 到了晚上,坐在酒吧里,推开窗便是汪洋大海,小饮一杯,听海浪拍打礁石的伴奏,还有临桌情侣的窃窃私语。此

六月我们看海去-说课稿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技能目标:体会本诗的音乐性;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 3.情感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着朗朗上口的‘看海’,走在校园的小道上,空气中似乎也有了扑面而来的海的气息,清新的,温润的,沁人心脾的,让人心动的……细细的聆听,风中仿佛有海的呐喊和呢喃,仿佛海伸出了它宽阔而热情的臂膀召唤你,让人在海一般的思绪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今天,欣赏怀旧的日本名曲《海滨之歌》回忆起这封尘的往事,但愿大家和我一起追忆美好的青春岁月,让海风的纤细的手指把沉睡于心底的音符拨响。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三、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 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 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 / 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像,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 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 / 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 们闪光的向往”。

2021年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3 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3 苏教版必修1 潘洗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蓝色多多瑙河》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 哈尔滨)董事长。从1983年发表后来被《读者文摘》、《中学生早读课本》等数百余家报刊、书籍收录转

载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八十余首,其中,诗作《饮九月初九的 酒》xx年入选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月我们看海去》xx 年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 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 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三、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 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 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 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教案详案《出海》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教案详案《出海》 设计意图 诗歌《出海》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欢快,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诗歌中的重叠量词使幼儿更加便于记忆和创编。符合中班语言 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 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孩子们初次 接触诗歌被诗歌中描述的优美意境深深的感染,在教师创设的情 境中,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活动结束后与孩子交流:"在大海上除了能看到浪花、白云、海鸟、帆船,还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话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这也与孩 子对大海的已有经验较丰富,孩子们讨论起来滔滔不绝,于是引 发了活动2仿编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调动幼儿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从而仿照诗歌的句式结构表达自己的理解,以此发展幼儿语 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1 诗歌欣赏:出海 活动目标 1.仔细倾听诗歌,感受诗歌中描绘大海美好的意境。 2.理解、欣赏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句式结构的特点。 3.学习有情趣的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配乐诗歌《出海》、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海浪声,激发幼儿出海的兴趣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海上有什么呢?小朋友想不想出海,到大海上去看一看? 师:出海观光我们应该坐什么去呢? 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海上交通工具,我可以划着小船去,可以坐飞机去看海,可以坐大轮船去。那我们就坐大船去。

(二)创设出海情境,感受理解诗歌的意境 师:呜…………我们的轮船出发了。 ::小朋友们你看到了什么?大海和天空是什么颜色? ::孩子们看,海上掀起了大浪,大浪翻滚起来像什么? ::看!天上有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白云是什么形状的? ::这是什么?有多少海鸥?许多只海鸥我们可以说一只只的海鸥在大海上飞翔。 ::小朋友看,远处是什么?为什么帆船这么小? (三)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出海我们都看到了些什么? ::你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为什么? (四)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再次欣赏,跟念诗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 目录 《赤壁赋》教案 (1)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3) 《奥德赛》(节选)教学设计 (5) 贵在一个“新”字 (11) 获得教养的途径 (16) 《寂寞》教案 (20) 江南的冬景 (21) 今生今世的证据 (24)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27)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32)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4) 劝学 (35) 师说 (37) 我的四季 (49) 我的五样 (51) 《我心归去》教案 (52) 西地平线上 (56) 《乡土情结》教案 (57) 《相信未来》教案 (60) 想北平 (63) 像山那样思考 (65) 《致青年公民》教案 (68) 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70)

《赤壁赋》教案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 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探究] 1.了解苏轼 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六月,我们看海去》导学案

10.《六月,我们看海去》导学案 潘洗尘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初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 容和情感。 2.解读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3.解读诗中的“我们”的形象,体会诗人所传达的情怀。 4.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法指导: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一、预习案 1.作者简介 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2000年开始陆续有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们看海去》等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和大学语文教材。创办《诗歌EMS》周刊、《读诗》季刊等诗歌媒体。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并担任国内多家诗歌刊物的主编。 2.读准下列字音 絮叨叨 ..回撩.起撩.逗 ..扰叮咛迂 车轴.压轴.东奔.西走惊涛骇.浪噼啪 ..多瑙.河 二、探究案 1.大声地朗读诗歌,划分诗歌的节奏。 2.请再一次朗读诗歌,划出诗中描写我们这群人特征的词语,并完成这天空:我们是一群的青年。 3.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大海、小雨、风、脚步、沙滩象征着什么。 4.这首诗承载了怎么样的内在感情?

三、训练案 1.下列朗读提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读时语速要快,要读出他们急切兴奋的心情。 B.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语气要舒缓,略带一丝惆怅和无奈。 C.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小时候”三个字要重读,无限美好的追忆沉醉其中。 D.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读的语速要慢,要庄重,要把他们热情、活泼、充满朝气的特点读出来。 2.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用“/”表示)。 (1)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 (2)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3.近义词填空 很多来到城市的农村务工青年,已在城市生活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他们的下一代在城市长大,成为第二代“移民”,但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却存在诸多困难,他们【42】感受到:城市不是我的家。一位贵州进京务工人员的儿子,中考名列当地学校第一名,但没有一所高中接收,因为他是没有“指标”的“借读生”。凡此种种,他们希望社会多一份关心,使他们逐步【43】平等待遇。 ①文中42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A激烈 B强烈 C猛烈 D猛然 ②文中43 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A接受 B感受 C享受 D感觉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 第一课时:导读课 教学目标: 1、读封面、读封底、读目录,读扉页,交流收获。 2、通过交流,初步感知一些读书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五年级了,也学习过一些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回忆一下,拿到一本书我们先看什么呢? (看封面、看封底、看扉页)教师板书 二、出示封面,激发猜读兴趣 常言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读书要先看书的封面。书的封面是书的眼睛;题目是文章的凝炼。或许我们手中的书封面不一样,通过比较、交流,我们就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出示各种封面及问题: ①通过看封面,我们看到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 ②第一次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孩子,生活在老城里。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很久以前了,好像还是冬天里,很多封面都是冬天的景色。书应该是作者长大后写的回忆,因为是“旧事”。书的作者是林海音。) 三、交流讨论,学习略读方法 高明的封面的设计是书的内容的概括延伸,让人一眼就爱上了他。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封底上还有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所见所感。 1、出示目录,概括主要内容 了解了这些信息我们一起打开扉页,看看目录上记载了什么? 这是《城南旧事》的目录,目录可以体现作者的思路,通过看目录可以了解所读之书的大概内容,所以我们看书,还要学会看目录。 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再参照老师给你出示的书的插图,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读封面、目录,我们对书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2、出示前言、后记 同学们如果留意一下,许多书还有前言和后记,通过前言和后记我们还可以知道作家看书和作者写书的一些感受,可以进一步增加我们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 师小结:应该说,读封面、目录、前言和后记,是我们初次接触一本书时,常用的一种略读的读书方法。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 [语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谌龙与孙完虎的这次对抗打的异常艰辛,共耗时97分钟。一改之前沉闷的状态,比赛结束时谌龙当 场欢呼,那个________风发的谌龙又回来了。 ②我国在保障人民群众器官移植医疗需要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器官来源的结构性变革,________出一 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初步建立了符合国情、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人体器 官移植工作体系。 ③有些读书人的盲目乐观就在于,读了一点书,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失去了本应有的无知感。变 得很________。 A.意气摸索自负 B.义气探索自信 C.义气摸索自负 D.意气探索自信 【解析】“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句 ①指运动员出场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和气概等精神状态,故应选“意气”。句②讲的是高考改革试点中,中学、高校试探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故应选“摸索”。句③根据“盲目乐观”“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失去了本应有的无知感”等语句可知,本句是在批评某些读书人自以为了不起,故应选“自负”。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太多则常受别人的思想影响。读书越多,留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①也浅薄而不生根②读书而不加思考③决不会有心得④即使稍有印象 A.④①②③B.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C.④③②① 【解析】根据“即使……也”可确定④①排在一起,再根据最后一句中的“淡忘丧失”可确定前面 跟“不生根”,①应该排在最后。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敬仰 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B.赏析食指的《相信未来》,需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把握“相信未来”这一主旋律, 这样才能深切地领会到那用语质朴、形象密集、思想深刻。C.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任何一个拥有音乐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相信梦想,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

《看海》优质教案

1、《看海》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2、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3、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1)师出示生字卡片生多种方式认读: A、全班读 B、男生读 C、女生读 D、默写词语澎湃潮汐隙(xì)间 5、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 6、教师归纳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

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7、 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二、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做练习册第一课时习题 第二课时 一、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导入新课 方式:复习本课主要内容 2、提出本课主问题(作者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分别是什么景象?) 3、学生自学并批注 4、围绕主问题研读课文 a、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B、 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完整版)城南旧事新书推荐课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推荐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电影情节回顾,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欲望。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设计 一、播放背景音乐《送别》,进入情境。 1、听着这首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悠扬的乐曲"长亭外古道边"响起,《城南旧事》的大幕就在这忧伤的追忆中开启 二、回顾影片《城南旧事》 1、回顾电影,城南在什么地方?电影中讲了哪几件旧事?《送别》这首曲子分别在什么情形下出现? ?疯女人秀贞的故事 ?厚嘴唇小偷的故事 ?宋妈的故事

师:全剧从一个儿童的视角,通过英子的所见所感所闻,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的风土人情,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反动政府对革命青年的血腥镇压,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动乱的社会面貌。 2、再现三个故事图片,生跟记忆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2、《送别》这首音乐分别在影片的什么时候出现过? 三、新书推荐《城南旧事》 1、情境引入 童年,是生命起步的摇篮,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永远像梦一样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有的人把它写成歌曲,有的人把它画成图画,也有人把它拍成照片,但是童年的时光却注定不能随生命远航,它像一朵秋天的花,在生命的起点独自摇曳,感伤而又美丽!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便是通过主人公英子的童年,展现了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看电影时,大家如痴如醉的神情,老师是历历在目,所以今天老师为大家推荐这本书,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全集。我愿意和你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感受她那美好的一生。 2、简介名著作者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生于日本大阪,在北平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任报社编辑。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是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一生创作颇丰,散文、小说、童话等都有涉及,代表作有: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2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教学设计2 导读:一、总解 这首诗被理论界称为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写这首诗时,作者潘先尘正是东北一所高校的在校学生。这首诗所表现的,就是大学生那种青春飞扬的风采。 二、节奏 潘洗尘的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它让人感觉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语言。读这首诗,我们会感觉和读其它的诗不同。平时读诗,很多人好采用拖音徐吟的方式(可例读《静夜思》),但是读这首诗如果拖音徐吟会感到很不自然,会感到有些别扭(可例读第一句诗)。读这首诗,读着读着就似乎觉得它的语言有一种天然的韵律,好像有一种牵引力,牵引着你把这首诗读得轻快。读这首诗,我们可以采用现在流行歌曲的一种歌唱方法——说唱。S.H.E.的歌曲大家很喜欢,像她们的《中国话》就很有说唱特色,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读这一首诗。 这首诗为什么会让人不自觉地就采用轻快的节奏去读呢?这取决于这首诗组合句子的形式,一是全诗没有一个标点,让人读起来停顿较短;二是很多诗行都是由几个短句组成,这种短句的组合读起来显得畅快有力。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特有的轻快的节奏。潘洗尘的这首诗,即使不看每个字的内容,我们单凭它的节奏,就能感觉到青春的气息,感觉到那种风风火火,欢欢乐乐,匆匆忙忙。 下面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感受一下它的这种语言节奏。 三、形象

潘洗尘的这首诗塑造的是大学生形象,展示的是一群青春生命,很富有感染力。这首诗表现了这群年轻人的哪些内涵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大海啊大海离我们遥远遥远该有多么遥远”。大家都知道,骆驼常常是在沙漠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的伴侣,没有驼铃而去遥远的旅行,路途将是寂寞和苦闷的。作者说,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表现了青春饱满的激情和无所惧怕的内心世界。作者一行人去看海,偏偏选择了一个下雨的日子,虽然小雨噼噼啪啪打在身上和脸上,可在他们看来,那就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一样,他们早已遗忘,他们全不在乎,这表现出他们很洒脱。 “可我们今天已不再属于儿童属于单纯属于幻想/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图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作者觉得,他们已经长大了,远离了儿童的那种单纯和幻想,这表现了他们的成熟和自信。作者形容他们这一群人,说“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欢欢乐乐”、“匆匆忙忙”,这些词语表现出他们很个性,很有活力。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作者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语,说作们是和知识“苦恋”,这表明了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他们喜爱学习,他们很认真,很刻苦;由此可知,他们的内心很充实。

我想去看海教学设计

一、观察封面、扉页 交流:同学们,今天翟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是——(生读), 1、请同学们看封面,你发现了什么?(我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一只正在翻墙的调皮小鸡——你知道它是谁吗?(一只小鸡,卡梅拉。) 2、介绍故事题目、作者。(作者是:法国作家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可利斯提昂艾利施)这本书获奖记录:01年法国瑟堡青少年图书大奖;03年法国高柯儿童文学大奖;03年法国乡村儿童文学大奖;亚马逊网站五星级童书。 看来这本书很棒啊,让我们首先感谢两位作者——谢谢他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一本书。 3、版权页后面的一页:最好的书都是送给一个人,或者献给一个人的。同学们也可以写一本书,送给最亲爱的人哦。 二、听故事,随机设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卡梅拉,认识不一样的卡梅拉。 (一)第一环节 1、出示第一幅图:这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这是一群母鸡,现在是下蛋时间,这可是小鸡们第一次下蛋,看,有的疼得哇哇直哭!看,这个小鸡正在把自己刚刚下的蛋捧给妈妈,她们之间会说些什么?) 小鸡都在妈妈的指导下努力地下着蛋,只有小鸡卡梅拉拒绝下蛋。 你能找到哪个是卡梅拉吗?她有没有在练习学下蛋?(没有) 下蛋,下蛋,总是下蛋!她生气地说,“生活中应该还有更好玩的事可做!” 她不喜欢练习下蛋,它更喜欢做什么呢?猜猜! 佩罗的故事讲得怎么样?你从那里看出来?(讲的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手舞足蹈) 听着佩罗的故事,卡梅拉听的入神了,她在想什么呢? 3、出示第三幅图:一天晚上,又到了该回鸡窝睡觉的时间。 同学们,当你突然有一天对爸爸说:“今天我不想去上学!”你的爸爸会有什么反应? 4、出示第四幅图:当卡梅拉说出自己的想法,她的爸爸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5、出示第五幅图:无助的卡梅拉被爸爸生拉硬拽地拉回到了窝里。 (二)、第二个环节: 1、出示第七幅图:独自在黑夜里前行,在暴风雨中走过悬崖上的独木桥——她需要克服什么困难?——恐惧;为了实现心中的追求和愿望,她勇敢地伸开自己的翅膀,顶着风雨,卡梅拉在黑夜里勇敢地前进?? a观察中间图:走啊,走啊!她走了很远很远,。你能说说现在的卡梅拉是什么样子的吗?(她疲惫不堪,狼狈不堪,脏兮兮)她已经累的筋疲力尽,她那双可怜的小脚,已经快没有知觉了。可她依然紧紧的用手抓住岩石向上攀登,看到眼前的卡梅拉,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b、观察下面图:(教师手指太阳)这是什么?说明什么?早上,当卡梅拉站在沙丘顶上时,眼前的一切,让她吃惊得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卡梅拉瞪大眼睛,张大了嘴巴,猜猜看!她发现什么了,让她如此吃惊? “好美呀!”她喊道,“比佩罗说的还要美!” 卡梅拉会做些什么呢? 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卡梅拉玩得怎么样吗?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现在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会做些什么? 哇、哇、哇!爸爸!妈妈!卡梅拉又急又怕地哭喊起来。可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声音回答她。卡梅拉太累了,不一会儿,她就躺在木板上睡着了,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照着她孤零零的身影。 (三)、第三环节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doc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设计- 这首诗被理论界称为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 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第3课时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第3课时人教版 教学要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3、六月我们看海去》 课文原文-教育文档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3、六月我们看海去》课文 原文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 象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 大海啊大海离我们遥远遥远该有多么遥远 可我们今天已不属于童稚属于单纯属于幻想 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 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 象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食堂我们和知识苦恋 有时对着脏衣服我们也嘻嘻哈哈发泄淡淡的优伤 常常我们登上阳台眺望远方也把六月眺望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象一曲《蓝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 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象相信天空啊 尽管生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 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 捡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 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也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我们我们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呵 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

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 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意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 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1983·原载《读者》,入选统编高中语文课本) 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2019年开始陆续有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们看海去》等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和大学语文教材。创办《诗歌EMS》周刊、《读诗》季刊等诗歌媒体。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并担任国内多家诗歌刊物的主编。

(word完整版)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doc

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上册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山东德州跃华实验学校孟祥芹侯金环芦文红 内容简介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描写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疏通字句。 模块二理解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 深厚感情。 模块三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1.通过《窃读记》一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细致入微的动作 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通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学习,体会作者层层递进的假设,设问和反问,灵活鲜活的比喻等的表达效果。 3.积累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写读书的故事,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学得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 【设计说明:本组课文的教学力求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 发展。】 第二部分: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读书交流会 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我的座右铭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学习目标 1. 认识 26 个生字,会写23 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

看海教案多版本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