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阿布力米提·居马1 综述吐尔逊江·买提努尔2深校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11)

(2.新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840049)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研究现状

腹部手术后,因手术创伤的刺激、麻醉药物应用、术后疼痛,炎症反应,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胀、腹痛、延缓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是腹部手术后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肠粘连、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延迟患者的康复,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持续腹胀引起患者的腹腔压力增高,可影响其手术伤口的愈合,还可致患者的膈肌上升,胸部活动受限,从而引发呼吸困难、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故缩短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的时间,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是外科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患者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是医护人员一直在关注的研究课题。下面对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作一综述。

1.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病因病机

1.1: 手术对胃肠道的创伤和刺激:手术操作的创伤、胃肠显露、炎症渗出等因素启动了胃肠动力的调控机制,致使术后胃肠功能暂时受到抑制已得到公认[2],腹部手术时各种操作对胃肠和腹膜的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胃肠粘膜屏障受损,胃肠道功能调节紊乱,导致细菌移位和胃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Ak?a等究表明:腹部手术操作可刺激肠道组织,可直接兴奋胃肠道μ型阿片受体,使胃肠道蠕动减慢[3]。手术操作的刺激作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并反射性抑制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使胃肠道运动能力减弱;同时,由于迷走神经的抑制,阻断了机体的胆碱能抗炎通路,使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增加细胞因子分泌,造成胃肠功能障碍[4]。而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方式也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5]

1.2:麻醉和镇痛药物的应用:麻醉和术后镇痛过程中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延迟肠道蠕动,延缓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与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正相关。不同的麻醉方式抑制术后胃肠动力的影响不相同,其中全身麻醉影响最大,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也有一定的影响[6]。

1.3:胃肠道灌注不足:由于术前禁食、肠道准备及某些基础疾病的存在致摄入不足,术前和术后液体丢失、补充不足、血液稀释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胃肠道灌注不足,胃肠生理功能受到影响[7]。

1.4: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低钾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8],轻度缺钾者只有出现疲乏无力,腹胀、恶心和便秘,严重低钾者可引起肠蠕动受到抑制并出现肠梗阻症状。所以术后纠正电解质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

1.5:神经抑制反射;目前普遍认为在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下,全身交感神经持续保持高度兴奋状态,术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会明显升高[9],引起儿茶酚胺

的高水平循环,造成了长时间的胃肠运动的抑制,从而发生胃肠动力障碍[10],在非手术处理的病人,高水平的几茶酚胺也可抑制胃肠动力[11]。研究显示,手术牵拉、胃肠刺激或内脏副交感神经损伤可致胃肠动力激素分泌减少,术中麻醉及术后用药镇痛可抑制交c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撤药后交感神经阈值下降、迷走神经阈值升高,使胃肠动力受到抑制[12]。

2. 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研究现状分析。

2.1促胃肠动力药物研究现状。

2.1.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1. 甲氧氯普胺:别名是胃复安,甲氧氯普胺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可提高胃肠肌细胞对乙酰胆碱 ( ACh) 的敏感性,促进胃、十二指肠的蠕动,促进胃排空,不影响胃酸分泌,并能预防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3]。

2. 多番立酮: 又称吗叮啉,主要通过结合外周DA2受体,拮抗多巴胺受体,而产生促进胃肠道蠕动作用。多潘立酮已广泛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及 GERD,可显著改善腹胀、早饱、腹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14]。

2.1.25-HT受体抑制剂

西沙必利(cisapride,cis),通过激动肠肌间神经元的 5-HT4 受体,释放乙酰胆碱,刺激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和蠕动,增加食物向近端结肠运输发挥促动力效应。研究表明,西沙必利能够提高食管收缩幅度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加速胃排空和经口至盲肠的运输[15]。

莫沙必利(mosapride),应用范围与西沙必利相同,对便秘的治疗效果不佳,但能显著增加胆囊排空,其可特异性促进消化道运动,使胃肠道产生强烈收缩[16]。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5一HT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增强胃肠道的运动,它除了能加速胃排空外,还能增强小肠和大肠的蠕动[17]。

2.1.3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红霉素(erythromycin,EM)是该类药物的代表。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是抗生素中唯一能促进胃肠运动的药物[18]。目前,红霉素已用于治疗糖尿病胃瘫、外科术后胃瘫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19]。

2.1.4 胆囊收缩素受体拮抗剂。

胆囊收缩素(CCK)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肠道,可促进胆囊收缩、使缓慢胃排空及抑制结肠运动。现在CCK受体拮抗剂仅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临床应用价值得进一步研究[20]。

2.1.5 阿片肽受体拮抗剂

阿片肽存在于肠道肌间神经丛,对胃肠道运动有调节作用。阿片类药物无论单次给药还是持续给药都会直接影响胃肠功能,它们通过减慢胃肠运动,减少消化道液体分泌,增加消化道液体吸收而导致便秘[21]。研究显示,阿片肽受体拮抗剂无论口服,静脉还是皮下给药都能有效地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胃肠运动障碍[22]。

2.1.6 泻药治疗

泻药主要分为接触性和容积性,接触性泻药强烈刺激肠粘膜,阻止肠液吸收,使电解质向肠内扩散而产生促进肠蠕动,起到导泻作用,接触性泻药包括酚酞,蓖麻油等。容积性泻药在胃肠道内不吸收,口服后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从而肠内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引起水泻,容积性泻药主要有硫酸镁,甘露醇等。

2. 2 术后早期正确进食: 对于腹部手术,传统的进食标准是待患者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而快速康复外科认为早期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加速伤口愈合,促进肠道蠕动,降低分解代谢及保护肠粘膜屏障。早期进食或实施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腹腔、切口及腹部感染的发生率,加速伤口愈合,促进肠蠕动,降低分解代谢及保护肠粘膜屏障[23]。早期进食可以刺激胃肠道,引起胃结肠反射,促进胃肠道蠕动,缩短肛门排气时间。腹部非消化道手术术后6小时可适当给予少量流质食物,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对治疗和预防肠道并发症有较好的作用。

2.3 早期补钾:有研究资料显示,术后第1天,血清钾、钠、氯均有下降,尤其是血钾[24]。术后早期补钾可有效地促进术后胃肠道蠕动,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血钾浓度低于的患者胃肠蠕动恢复明显延迟。

2.4 术后早期活动: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各个系统代谢,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善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功能,促进胃肠道的蠕动,降低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改善食欲,促进肠内营养物质吸收和伤口的愈合。而且术后适量的运动锻炼还可调控患者的心理机制,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造成良好的恢复环境。赵晓琳研究表明早期活动可促进腹部术后患者的恢复,使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少,加快术后胃肠功能恢复[25]。早期活动实施应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一般术后12小时内床上进行轻微的活动。术后48小时~72小时进行自行下床活动并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年老体弱或和有特殊情况的患者的活动开始时间和活动量可适当减少和延迟。

2.5 指法扩肛:指法扩肛能直接有力地刺激患者肛门括约肌的末梢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得到早期恢复。黄瑾等对照研究表明,实验组分别于手术结束时、术后3小时、6小时、24小时各指法扩肛次,以后每天扩肛1次至自主排气止,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腹胀发生率明显缩短于对照组(P<0.05)[26]。可知指法扩肛可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2.6针灸: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理气机、预防保健等作用,针灸腧穴可以促进肠蠕动。王慧敏等总结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成果后指出: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着以下优势:(1)针灸为非消化道途径治疗且副作用少;(2)针灸有效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3)针灸减轻术后机体发生的应激反应[27]。蔡北源也获得了相同的体会[28],颜志清等通过对照研究表明温针灸能有效地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29]。

2.7.咀嚼口香糖:咀嚼可促进胃动素和胃肠激素分泌.加强胃肠运动,保护胃肠黏膜。文献报道,相关试验已经证实咀嚼口香糖能够有效地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30],de Castro等[31]对5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咀嚼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但咀嚼口香糖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32]:(1)方法局限性,有些患者依从性差,如持续呕吐等患者不适用;(2)缺少对咀嚼口香糖作用机制研究和安全性评价(3)样本含量不够大,随机分组的方法介绍不详细、地域局限等。

3.结论:

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是腹部术后出现的最常见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引起肠粘连、麻痹性肠梗阻、肠源性感染等严重的后果,故尽早恢复胃肠道功能是术后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早期正确进食、早期合理补钾、术后早期活动、针灸、咀嚼的治疗方法来预防或减少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

目前针对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基本是用术后肠鸣音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等临床指标,还没有统一的生化方面的客观化指标,如果把临床观察指标和血清胃肠激素检测等指标结合起来作为胃肠功能是否恢复的判断标准,将更有利于准确的评价治疗措施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洪露.腹部手术早期锻炼对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5(36):163—164。

2.Story SK Chamberlain RS.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vidence based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treat postoperative ileus[J].DigSurg,2009,26(4):265-275.

3.Ak?a O.Dotffas AG,Sessler DI.Use ofselective opiaIe receptor irdaibitorS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ileus.Mimrva Anestesi01.2002.68:162—165

4. 饶群,刘畅,李建国;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承病急救医学2012,24(6):382-383.

5.梁霞,方文,吴霞等.温水足浴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5):1886-1887

6. 陈志强,曹立辛.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功能评价的研究现状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6):727-731.

7. 饶群,刘畅,李建国;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承病急救医学2012,24(6):382-383.

8. 赵旭东. 腹部手术后补钾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276-277.

9. Mitragotic S,EdwardsDA,Blarrkschteinc D,Mechanisticc study Of ultrasottlcopy-enhanctrmasdermaldrug delivery[J],Phaml Sc L,1995,84(6),697. 10.long WE,Vemavamc,Prokinetic agentsfor lowergastrointestional MTLity disorder.Dis Colon Rectumc,1993,36:696-708.

11.SmithJ,KelIyKA,Weinshilboum RM.Pathophysiology of Post-operativeiles.Areh Surg,1977,l12:203-209.

12. 任连荣,赵建新.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168-169.

13. 施明玉,夏玉叶,闵旸等.胃肠促动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 383-387.

14.施明玉,夏玉叶,闵旸等.胃肠促动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3-387.

15. Zacuto AC,Marks SL,Osboru J,et a1.The influence of esomeprazoleand cisapride on gastroesophacgeal reflux during anesthesia in dogs[J].J Vet Interu Med,2012,26(3):518—525.

16. Haga N, Mizumoto A, Satoh M,et al, Role of endogenous 5-hydroxytryptamine in the regulation of gastric contractions by motilln in dogs [J].Am J Physiol,1996,270(1): 20-28,

17. 徐丽姝,麦韵萍,张瑛华等.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200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2,20(7):842-843.

18. 魏海燕.红霉素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研究进展 [J].中国药业,2001,10(01):61-62.

19.周吕,柯美云,主编.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62-781.

20. Webbe C。Roth A,Persian S,et a1.PhamacOkinetics and metabolism of the cholecystokin in antagonist dexloxiglumide in male human subject,Xenobiotica,2003,33:625—641

21. BatesJJ,FossJF,Murphy DB,.Are peripheral opioid ntagonists the solution to opioid side effects? J .Anesth Analg,2004,98 (1):116-122.

22. Yuan CS ,Wei G,Foss JF,et al.Effects of subcutaneous methylnaltrexone on morphine-induced peripherally mediated side effects: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2,300( 1):118-123

23. 许丽丽,杨甲梅,谢峰.快速康复外科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3):30-31.

24. 赵旭东. 腹部手术后补钾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276-277.

25. 赵晓琳.早期活动干预对腹部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6):476-477

26. 黄瑾,鲁静,陈实,等.指法扩肛对胃肠道手术病人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591-592.

27. 王慧敏,樊志敏.针灸促进快速康复外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lO,19(12):2108—2109

28. 蔡北源,李建华,朱首伦等, 腹针促进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 21(4):540-541.

29. 颜志清,蔡杏琼,李润华.温针灸对妇科腹部术后病人肠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33-134.

30.王枭杰,池畔等,咀嚼口香糖促进结直肠疾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Meta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1):1078-1083.

31.de Castro.stm SM,Van den Essehert JW,van Heek NT,ot a1.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llety of gum chewing for the amelioration 0f pogloperative ileus.Dig Surg,2008,25:39--45

32. 刘天贶,孙众,王琦等,咀嚼口香糖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 2014,21(20):27-29.

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1-10T14:50:30.5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钱雪芳 [导读] 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缓解胃肠麻痹从而减轻痛苦,且该措施简便易行,受限制因素较少,所以值得临床推广。(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江苏苏州 215101) 【摘要】目的:探讨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特定时段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疗效以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为95.0%,对照组仅70.0%;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70-02 剖宫产是目前在难产时抢救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愿要求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剖宫产术中开放腹腔、麻醉药物抑制、手术刺激等因素均会导致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减弱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导致其术后胃肠功能不全;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腹胀、腹痛、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术后恢复。有学者指出,穴位贴敷治疗方式可以明显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并增强抵抗力[1]。基于此,本文回顾性选取本院特定时段内的4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组分别给予不同质量措施,现做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年龄23~36岁,平均(32.15±2.48)岁;观察组(n=20):年龄24~36岁,平均(32.55±1.36)岁;对比分析4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统计学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后6h去枕平卧,缩宫剂、抗生素常规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6h后可进食流食,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适量床上活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穴位贴敷:方剂组成:槟榔1g、沉香0.5g、乌药1g、党参1g;上述药物研磨成粉细筛过筛,拌适量白醋,使用医用胶布制成10g的贴剂,贴于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贴敷前揉搓足三里穴至微热,每日更换至肛门排气恢复[2]。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对比治疗后临床各指标(肠鸣音恢复正常、排气时间、正常排便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改善情况。 1.3.2对比治疗疗效术后24h内肠鸣音恢复正常,每分钟≥4次,无腹胀感腹痛现象、肛门首次排气为显效;术后48h内肠鸣音每分钟<3次,无腹胀感腹痛,肛门排气为有效;经治疗后未听到肠鸣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剧现象为无效;临床将总有效率定义为(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产生的全部数据一律纳入SPSS23.0软件做计算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分别用χ2、t检验,若对比比值P<0.05,则可以判定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成立。 2.结果 2.1 对比疗效 观察组95.0%,对照组70.0%,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表1 疗效比较[n(%)]

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临床处理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临床处理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09-07T16:58:02.4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作者:钱程 [导读] 经国内权威专家、学者研究发现,胃肠疾病患者术后胃肠内、外部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胃泌素等指标明显升高。 钱程 (周口市淮阳县郑集乡卫生院河南周口 466700)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临床处理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2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围手术期所选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常规处理方法,观察组36例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抗生素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处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时间、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外科患者采取围手术处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胃肠外科;围手术期;临床处理;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186-02 经国内权威专家、学者研究发现,胃肠疾病患者术后胃肠内、外部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胃泌素等指标明显升高,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1]。大部分学者认为围手术期临床处理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2]。为深入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对胃肠外科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本次研究中,我院对72例胃肠外科患者分别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于胃肠外科就诊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45.9±3.1)岁,所有患者中,医源性疾病11例,非感染性疾病35例,感染性疾病26例。消化道出血27例,腹膜炎15例,胃肠粘膜坏死11例,胃肠壁功能减弱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检查并确诊;均符合胃肠外科手术适应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给予术前止血处理,留置胃管,密切观察消化道出血情况,将生理盐水与肾上腺素混合,清洗患者胃部,缓解出血症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应采取输血处理,促进机体代谢功能的恢复。幽门梗阻患者,应在术前1~2d进行减压处理,必要时进行洗胃。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注射预防性抗生素处理,待患者醒转后,将1.5g氨苄青霉素(浙江国境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9990090,0.25g)加入100ml生理盐水溶液中,行静脉滴注,2次/d,控制患者胃肠道内细菌的活性。加强对患者胃肠道生化指标的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 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时间、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处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处理总有效率(97.2%)高于对照组(8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肠外科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类型,包括全胃切除术、小肠切除吻合术、空肠造瘘术、结肠切除术等,但该类手术极易引发术后肠道粘连、胃肠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降低手术疗效,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对围术期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关资料显示,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巩固临床疗效[3]。本次研究对我院72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采取不同处理措施,研究结果如下:术后,观察组肠鸣音时间为(24.54±10.02)h、肛门排气时间为 (32.87±10.44)h、排便时间(38.21±7.45)h;对照组肠鸣音时间为(37.76±10.62)h、肛门排气时间为(48.23±11.27)h、排便时间(57.20±7.55)h,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时间、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为P<0.05,说明给予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处理,可有效缩短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2%;对照组8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说明对患者采取围术期处理,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围手术期处理分为术前、术后两个部分,术前,医务人员应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术后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清除胃肠内细菌,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对患者胃肠道生化指标的观察,防止其术后出现不良反应[4]。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采取围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肠鸣音、排便等胃肠功能指标恢复情况,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加快术后恢复速度。该种处理方式安全有效,花费少,患者易于接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综上所述,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处理,有利于加快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痊愈,提高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5]。

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1]..

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和处理 秦新裕教授 在每个腹部外科手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紊乱,甚至在其它部位的手术后(如骨科、妇产科、胸外科等)也可发生。虽然在19世纪外科医师就已观察到手术后肠麻痹,但是迄今我们对其发病原因、病理生理以及预防治疗方面并不完全明确。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因术后肠麻痹而导致的费用大约在7.5-10亿美元。在腹部手术后,术后肠麻痹已经成为延长住院时间最主要的原因。 虽然腹部手术后肠麻痹似乎不可避免,但通常不引起严重的机体紊乱,只有在麻痹性肠梗阻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表1)。因此,无论从患者、医师和医疗保险机构的角度,了解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机理、缩短其持续时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术后肠麻痹的临床表现 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在腹部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2-3天可自行缓解,如果持续时间超过3天,可认为存在麻痹性肠梗阻。目前认为肠麻痹和麻痹性肠梗阻只是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术后肠麻痹持续超过3日,即考虑为麻痹性肠梗阻。两者在发病机制和临床处理上均无明显差别。胃肠不同部位的动力在腹部手术后恢复时间并不相同,一般小肠在数小时即可恢复,胃约需24-48小时,结肠最慢,需要3-5天。因此,术后肠麻痹并不是胃肠动力完全缺失,而仅仅是胃肠不同部位的动力之间缺乏协调。 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患者多无明显不适,部分患者会主诉、腹痛和恶心。偶尔有患者会出现腹胀和呕吐,呕吐物内含有胆汁。大多数患者会有厌食,肠道蠕动和排气基本消失。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压痛多为非特异性,主要与手术切口和潜在的其它疾病有关,而与肠麻痹本身并无相关。 至今仍没有什么检查方法可以确定或除外术后肠麻痹的诊断。虽然腹平片能够提示小肠或大肠有充气扩张的肠袢,但是这一现象为非特异性,并且也不具有诊断价值。CT或消化道对比造影对于排除机械性梗阻有一定的价值。例如手术后5-6天肠麻痹仍没有缓解迹象,则必须考虑到有无致病因素,如吻合口瘘、腹腔脓肿,并除外由粘连、套叠等引起术后早期肠梗阻。 传统观点强调肠鸣音消失,认为其是术后肠麻痹必需且特异性的表现;肠鸣音的恢复则预示着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麻痹的缓解。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结肠胃肠道中最后恢复的部分,一般约在3-5天后才能恢复。虽然术后等待排气或肠道蠕动可以保证胃肠道全程恢复蠕动,但是并没有证据支持在此后才可以允许患者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阿布力米提·居马1 综述吐尔逊江·买提努尔2深校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11) (2.新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840049)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研究现状 腹部手术后,因手术创伤的刺激、麻醉药物应用、术后疼痛,炎症反应,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胀、腹痛、延缓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是腹部手术后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肠粘连、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延迟患者的康复,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持续腹胀引起患者的腹腔压力增高,可影响其手术伤口的愈合,还可致患者的膈肌上升,胸部活动受限,从而引发呼吸困难、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故缩短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的时间,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是外科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患者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是医护人员一直在关注的研究课题。下面对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作一综述。 1.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病因病机 1.1: 手术对胃肠道的创伤和刺激:手术操作的创伤、胃肠显露、炎症渗出等因素启动了胃肠动力的调控机制,致使术后胃肠功能暂时受到抑制已得到公认[2],腹部手术时各种操作对胃肠和腹膜的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胃肠粘膜屏障受损,胃肠道功能调节紊乱,导致细菌移位和胃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Ak?a等究表明:腹部手术操作可刺激肠道组织,可直接兴奋胃肠道μ型阿片受体,使胃肠道蠕动减慢[3]。手术操作的刺激作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并反射性抑制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使胃肠道运动能力减弱;同时,由于迷走神经的抑制,阻断了机体的胆碱能抗炎通路,使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增加细胞因子分泌,造成胃肠功能障碍[4]。而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方式也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5] 1.2:麻醉和镇痛药物的应用:麻醉和术后镇痛过程中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延迟肠道蠕动,延缓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与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正相关。不同的麻醉方式抑制术后胃肠动力的影响不相同,其中全身麻醉影响最大,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也有一定的影响[6]。 1.3:胃肠道灌注不足:由于术前禁食、肠道准备及某些基础疾病的存在致摄入不足,术前和术后液体丢失、补充不足、血液稀释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胃肠道灌注不足,胃肠生理功能受到影响[7]。 1.4: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低钾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8],轻度缺钾者只有出现疲乏无力,腹胀、恶心和便秘,严重低钾者可引起肠蠕动受到抑制并出现肠梗阻症状。所以术后纠正电解质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 1.5:神经抑制反射;目前普遍认为在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下,全身交感神经持续保持高度兴奋状态,术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会明显升高[9],引起儿茶酚胺

腹部术后早期锻炼对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摘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学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腹部手术也开展甚多,而对于腹部手术病人的护理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又是极为重要的.据报告 ,腹部术后病人早期有效功能锻炼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了康复并有效的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有必要对腹部术后早期锻炼对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做进一步的探讨。 目的:探讨影响腹部术后病人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方法。 方法:将110例两种不同腹部术后的患者分为2个组,每组55例,分别采取两种功能锻炼方法,术后观察 1 月,采取类实验性的研究方法,根据主要锻炼因素,即术后锻炼的时间,锻炼的方法,锻炼的部位,锻炼的强度分为两种功能锻炼方法,观察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拔除胃管的时间及腹胀,伤口愈合情况4个方面。 结果:腹部术后患者早期锻炼后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2天内,拔除胃管时间在术后3天内,明显短于常规锻炼,均无腹胀情况发生,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均能尽快进入日常生活中。经统计学处理P<0.05 ,表明早期功能锻炼对腹部术后恢复胃肠功能有意义。 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按人体解剖位置编排的,操作方法简单,病人容易接受,对术后的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术后;功能锻炼;胃肠蠕动;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Title: After abdomen technique, the early exercise the influence which restores to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creeping motion function Speciality: nursing Applicant:AiLi Hu Supervisor: A-Prof.Jing Lei

胃肠起搏器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一)

胃肠起搏器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一) 【摘要】目的:观察胃肠起搏器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7例)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行胃肠起搏治疗,一组(23例)只行常规治疗,未给予胃肠起搏治疗。结果: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值分别为X1=27.52h 和X2=47.09h,标准差分别为S1=12.08和S2=21.49,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胃肠起搏可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胃肠起搏器;腹部手术;胃肠功能腹部手术后如何促进和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尽早恢复,有利于胃肠黏膜功能的恢复,减少细菌移位引起的并发症,减少肠粘连的发生,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5月间,对术后患者予以泰士WCH型胃肠起搏器,观察胃肠起搏器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治疗组17例,对照组23例;年龄18~65岁,平均39.8岁;肠道手术术后24例,胃切除术后16例。 1.2方法:治疗组患者术后当日即采用杭州泰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WCH型胃肠起搏器进行胃肠起搏治疗。具体操作方法:①定位:胃起搏点:正极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2~4cm,负极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左3~5cm再向上1cm处;肠起搏点:正极位于脐上1~2cm,负极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5~10cm处。②设定参数:通常胃起搏频率3次/min,肠起搏频率为10次/min;治疗幅值应以腹部贴电极片处皮肤有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为宜,同时可以参考仪器上指示灯的颜色进行调整。治疗时间通常为每日2次,每次30min,一个疗程10次。对照组23例未行胃肠起搏,仅行常规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及留置导尿,直至第一次肛门排气。 1.3结果:对照组肺部感染1例,两组均无伤口感染。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值分别为X1=27.52h和X2=47.09h,标准差分别为S1=1 2.08和S2=21.49,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1)。 2护理 2.1皮肤的护理:患者取舒适的平卧位,正确安放电极片。粘贴电极前需用95%的酒精棉球充分擦拭体表黏附电极附着点的皮肤至泛红,目的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油污和角质,使黏附电极与皮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1〕。如贴电极处皮肤无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应重新清洁皮肤或调节仪器幅值按钮以加大输出电压,直到贴电极处皮肤获得轻微针刺感或略有灼热感。每次治疗时都要更换电极,以保证疗效。 2.2心理护理:心理社会异常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严重性及功能性胃肠紊乱密切相关〔2〕,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大部分患者对胃肠起搏的疗效有过早、过高的期盼,但是由于手术的创伤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导致消化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起搏起效较慢,导致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鼓励患者坚持治疗,还可以通过和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交流与沟通,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 2.3治疗幅值的调节:胃肠起搏器的治疗幅值为可调节的,要根据不同体型的患者调整机器的输出幅值。机器输出值过小没有治疗作用;输出值过大,可能出现皮肤局部灸样灼伤,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同时影响继续治疗。

最新胃肠功能障碍

多脏器功能不全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 (2016年) 一、诊断 (一)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重修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的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并依据其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腹部胀气,肠鸣音减弱;中度:高度腹部胀气,肠鸣音近于消失;重度: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出血。 ( 具备 2 项中 1 项者即可确诊) (二)证候诊断 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行业标准中的证候部分,拟定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标准: (1)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 (2)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 (3)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 (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二、治疗方案 (一)专科特色 轻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及中药汤剂辨证使用; 中度胃肠功能障碍者:予以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中药汤剂辨证使用; 重度胃肠功能障碍者:除了予以中药汤剂、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外,加用承气汤类中药灌肠。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主证 (1)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

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 (2)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 (3)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 (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三)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 在大剂量激素诱导期,由于患者表现出一派阳热症状,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在激素撤退阶段,针对患者表现为一派阳气不足的症状,采用温肾助阳益气为主;在激素维持量阶段,以补益肺气、滋肾填精为原则。 1、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 主证:轻度浮肿,兴奋易激动,失眠盗汗、多毛、痤疮、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肾综的激素首始治疗阶段。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 知母12g,黄柏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淮山药2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等。 (2)脾肾气虚 主证:面色萎黄,全身浮肿,或水肿较轻或原有高度水肿,已经利尿,而浮肿减轻,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腰膝酸软,小便短少,舌淡胖或边有齿印,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无力。本型多见于激素的维持治疗阶段及用于常复发性肾综巩固治疗者。 治法:补脾益肾、利水化湿 方药:猪苓汤 桂枝5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甘草6g,柴胡10g,当归10g,黄芪20g等。 (3)阴阳两虚 主证:浮肿反复发作,小便不利,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标签: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障碍;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因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应用麻醉及镇痛药物等诸多因素,腹部手术后早期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炎症性肠梗阻、肠源性感染等胃肠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而危及生命,远期可出现肠粘连,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二次手术或反复手术的可能。因此,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对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早日康复至关重要。现就相关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下降、腹部胀满、胀气、胃脘疼痛、腹痛、便秘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胃院痛”、“腹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为内因与外因相合而成。外因主要是手术金刃损伤,外感六淫,术后长期禁食、平卧制动,术中、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因主要有气血阴阳亏虚、情志内伤等。 术后正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开合,外感六淫之邪滞留腹部,损伤人体三阴及少阳胆气,进一步则耗损人体精气,损伤脾胃。《素问·皮部论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之中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又《灵枢·平人绝谷》云:“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术后禁食和卧床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伤及人体后天之本。故《华佗神方·华佗治血脉诸病要诀》强调:“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术中、术后所用麻醉药物可归为毒药,其抑制脏腑功能,消耗正气,以致胃肠功能失调;七情内伤,致五脏之气郁而不疏则化火,七情之火既可耗气又可伤阴,而手术患者多因术前恐惧、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康复缓慢,出现忧虑、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致肝气不舒,耗损精气,加之手术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正气亏虚,并继发痰饮、血瘀,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失调。《素问·疏五过论篇》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2 治疗 综上所述,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多由虚、滞、逆、瘀引起。虚病偏于脾,宜补脾升脾为主;滞与逆涉及肝、胃,宜疏肝和胃;瘀病在血,故应活血祛瘀。脾胃运化是消化道运动所依赖的动力,故促进胃肠运动要从调理脾胃气机着手。因“健脾不在补而在运”,故脾胃得健,升清降浊之功能恢复,自然腑气得通,术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阐述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因素,综合评述通过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刺、穴位按摩、耳穴疗法、艾灸6项促进胃肠蠕动的中医技术。 标签:胃肠功能;腹部手术;中医方法 腹部术后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困难等一系列胃肠动力紊乱的症状。胃肠动力紊乱将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其肠道屏障能力,严重者会导致肠粘连、肠梗阻、吻合口瘘、腹壁切口裂开等并发症[1]。怎样安全有效地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促使肛门及早排气,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饮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技术具有器械简单、操作方便、经济灵验的特点,一些学者已尝试用于解决此类问题,现综合报道如下。 1中药内服法 药物治疗是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综观近年文献,关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用药护理多见于中医中药运用的报道。朱天垣等[2]对38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予术后12 h口服大承气汤(柴胡12 g,木香12 g,厚朴15 g,莱菔子15 g,枳壳10 g,青皮6 g,陈皮12 g,番泻叶10 g,甘草6 g,大黄焦三仙各10 g),100 mL/次,2次/d,连服2 d,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平均通气、通便时间较对照组提前近1倍,且术后24 h内明显促进患者肛门排气,48 h内显著促进患者排便。大承气汤是中医学泻下法的代表方,具有行气导滞、攻里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四磨汤源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是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4味药组成,沉香降气平喘,槟榔行气破滞,乌药调肝顺气,人参补气扶正。陈其城等[3]认为四磨汤有调理肠胃机能,排除肠胃积滞,促进胃肠生理功能恢复,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早期应用四磨汤可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2中药外用 2.1中药外敷神阙穴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筋膜等均有密切联系,有调节脏腑气血生理功能的作用。沈展涛等[4]予41例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吴茱萸加粗盐热敷腹部,取吴茱萸250 g和粗盐250 g混合加热,以吴茱萸呈咖啡色,外壳略张开,并散发出芳香药气为度。当药物温度降至60℃~70℃时,以神阙为中心区域,进行热敷治疗30 min,2次/d,共7 d,对照组仅以粗盐热敷,研究结果显示,吴茱萸热敷腹部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加快排便,同时促进术后胃动素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吴茱萸辛散,性热燥烈,长于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热敷,是将药物加热后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通腑等作用。有利于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及胃肠道积气排出。

不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不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1-29T14:45:48.25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9期作者:段媛媛 [导读] 临床中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早期活动与腹部热按摩及穴位贴敷的护理能够较好地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密山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密山市 158300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护理措施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腹部热按摩联合早期下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早期活动与腹部热按摩及穴位贴敷的护理能够较好地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地缩短患者的肛门排便时间和排气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整个操作简单,值得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护理方法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on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abdominal oper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 on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abdominal operation.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6 -2017 year in August 60 cases of abdominal surgery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given abdominal heat massage combined with early ambulation,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recovery time of bowel sound, exhaust time, defecation recovery time and ambul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 low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and abdominal massage and hot early acupoi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tient's anus exhaust time and defecation time and recovery time of bowel sound, the operation is simpl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bdominal surgery;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nursing method 腹部手术的共同点是术后患者多需要一定时间的卧床休息而容易导致胃肠消化蠕动能力减弱,胃肠功能不能有效恢复,最终致使肠粘连、肠梗阻等发生。经腹部手术之后,在恢复阶段,如何做好肠胃功能恢复的护理工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院对接收治疗的60例患者行腹部手术,并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5岁一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15例肝胆疾病,包括8例的肝内胆管发生结石,7例的肝外胆管发生结石;15例胃肠疾病,其中:9例胃溃疡,1例胃癌,3例肠梗阻以及2例肠肿瘤;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3岁一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12例肝胆疾病,包括7例的肝内胆管发生结石,5例的肝外胆管发生结石;18例胃肠疾病,其中:10例胃溃疡,1例胃癌,5例肠梗阻以及2例肠肿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后的常规禁食、使用抗生素、胃肠减压、适量饮水以及补液等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采取早期活动和对腹部进行热按摩的综合护理措施,包括:在手术结束6小时后就积极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活动,但一定要注意动作小并轻缓,随后,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翻身;从手术后的第一天就开始指导手术患者适度的在床上进行上下肢的伸展运动,每天运动5次左右,每次运动时间酌情处理,以5—10分钟为宜;手术后的第2天,在第1天基础上逐渐的加大活动量,同时引导患者绕脐周进行自我按摩,以及腰背的自我叩击活动;第三天比前两天的活动强度加大;此后逐渐增强运动的强度,最终争取早日站立并独立的完成各种活动任务,并实现步行速度提高,步行距离延长为目标。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腹胀评分亦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腹部手术由于医学技术的保障成功率很高,但是术后疼痛以及胃肠功能受影响的情况还是存在。主要是因为腹部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患者交感神经反射系统,增强胃肠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另外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出的儿茶酚会结合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中的α、β受体,从而对平滑肌收缩形成抑制,所以影响了胃肠功能恢复,因此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增加早期下床活动联合腹部热按摩护理的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具体表现在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早期活动可以带动病人体位改变,从而促进肠胃蠕动,加快内容物排出体外,同时早期活动还能加速病人血液循环,从而为肠胃提供充足的血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腹部热按摩会刺激病人皮肤,并作用于腰骶部调节中枢和神经节段,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早期活动与腹部热按摩及穴位贴敷的护理能够较好地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地缩短患者的肛门排便时间和排气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整个操作简单,值得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康艳立,邹香妮,杨爱荣,等.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6):202-203.

腹部外科术后腹胀的预防及临床处理

腹部外科术后腹胀的预防及临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术后腹胀的预防以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6年4月到2010年4月期间来本院行腹部外科手术并出现腹胀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此采取了常规预防腹胀方法与护理方法,治疗组患者可选择采用促动胃肠动力的药物如:(1)肌肉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0.25-1.0mg每次,一天三次;(2)静脉滴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一次10-20mg;(3)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注射液,40mg每次,一天一次;(4)口服西沙必利片,5mg每次,一日三次;而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检测两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时间。结果:术后首次腹胀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平均时间为(64.3±7.27)h,对照组症状明显改善平均时间为(95.5±8.78)h,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精心的护理后,有针对性的选择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腹胀临床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胀;腹部外科手术;临床处理 1 绪论 手术后腹胀是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由于手术中肠管受到刺激致使肠蠕动减弱,肠腔内积气过多所致。患者由于住院期间精神紧张所产生的情绪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刺激,同样可能使胃肠道产生生理性变化,产生腹胀症状[1]。腹痛的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2]。为了探讨腹部外科术后腹胀的预防以及临床处理方法,我们收集并分析了2006年4月到2010年4月期间来本院行腹部外科手术并出现腹胀的84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性资料选择2006年4月到2010年4月期间来本院行腹部外科手术并出现腹胀的84例患者,其中男52例,女32例,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63岁,平均46.8岁。84例患者中肠梗阻松解术28例,肠梗阻肠切除+吻合术18例,胃大部切除术6例,阑尾切除术32例。 2.2 治疗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种、手术方式、手术例数以及患者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此采取了常规预防腹胀方法与护理方法,治疗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疗效选用如下的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新斯的明、甲氧氯普胺、奥美拉唑注射液、西沙必利片等;而对照组患者安慰剂每次2片,每天3次。 评价标准如下:持续时间评分标准为:24h内无症状为0分,偶有腹胀感为1分,整天有腹胀感为3分,在1份与3分症状之间为2分;腹胀程度评分为:无症状为0分,轻度腹胀为1分,腹胀难忍为3分,在1份与3分症状之间为2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囊癌等)的首选治疗手段[1],其中胆囊结石其发病率高(美国约10%,我国0.9%~10.1%)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 [2,3]患者愈来愈多,引起普外科学界的重视。 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约10% ~30%,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生[4],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可由精神刺激、酒精、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PCS 又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C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包括胆系和胆系以外器质性病变以及无器质性原因的PCS;狭义上, PCS仅指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胆系内外有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症状又持续存在的非器质性PCS[2]。对于器质性PCS,由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治疗并不困难[5,6]。而功能性的PCS临床很难查明原因,有人认为与胆道功能失调[7]、肠粘连、胆囊床瘢痕形成或精神因素有关[8];其中腹泻的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发展成顽固性腹泻,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治疗较为棘手[9]。国内有报道观察了胆囊切除术后的138例患者发现10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约占所观察病例数的76%[10]。国外最新一篇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CS难治性腹泻的发生率是17%[11]。Fort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由于结肠段的排空加速从而缩短了消化道的转运时间,这一现象于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并可持续至少4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综合征可能是上述肠道运动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与胆汁酸的吸收不良可能关系不大[12]。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导致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胃幽门的迷走-迷走放射弧破坏所致的幽门功能失调,空腹时胆汁在十二指内瘀积,返流进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碍。Benjamin等[13]测定结果表明,正常人24 h胃液pH≤2者为71.3%,pH≥4者为6%,胆囊切除术后未出现消化道症状患者组24 h胃液pH≤2者为59.7%,pH≥4者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达40%。王科峰[14]报道胆囊切除术并不影响空腹12 h胃液的pH值,但使胃排空时间平均延长1.46倍,空腹12 h胆汁反流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升高(P<0.01),胃黏膜病变率平均达48.4%。胆囊切除术影响胃肠功能,引起胃排空时间延长、胆汁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终致胃黏膜病变。另有报道2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行动态24 h胃内pH和胆红素(Bilitec 2000)检测,并与10例胆石症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并不增加[15]。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胆囊切除术后,因为没有足够浓度的胆汁,以致脂肪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也是产生腹泻的原因之一。加之大量胆盐进入结肠后,在厌氧菌的作用下羟基化而成双羟胆酸,后者可抑制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肠蠕动,使腹泻加剧[16]。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减少,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明显增。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使肠道的屏障功能减弱,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内毒素水平与肠通透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6, 肠通透性增加与内毒素血症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17,18]。胆囊切除前的胆囊功能状态也与腹泻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胆囊排空率≥45%患者组与胆囊排空<45%患者组之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73.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突出,可缩短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在临床治疗腹部手术患者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患者主要是因为手术本身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使用止痛泵或者卧床时间较多,导致患者的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术后进行有效干预,可进行较好的避免[1]。本次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65.2±7.1)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8±0.6)年。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68.2±8.8)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3.8±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术后禁止患者饮食,胃肠减压,调节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给患者服用多潘立酮片,适当的调整剂量。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对照组,中药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基本药方药组成有:炒莱菔子、厚朴各20 g,桃仁、生甘草各10 g,枳壳、赤芍各14 g,大黄15 g,冷水煎服,1剂/d,可分为3次服用;另外,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取穴位,在患者的胃俞穴、脾俞穴和足三里进行,穴位针刺。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基本治愈: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较少;明显有效: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开始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