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穴位贴敷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1-10T14:50:30.5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钱雪芳 [导读] 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缓解胃肠麻痹从而减轻痛苦,且该措施简便易行,受限制因素较少,所以值得临床推广。(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江苏苏州 215101) 【摘要】目的:探讨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特定时段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疗效以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为95.0%,对照组仅70.0%;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剖腹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穴位贴敷;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170-02 剖宫产是目前在难产时抢救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愿要求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剖宫产术中开放腹腔、麻醉药物抑制、手术刺激等因素均会导致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减弱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导致其术后胃肠功能不全;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腹胀、腹痛、肠粘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术后恢复。有学者指出,穴位贴敷治疗方式可以明显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并增强抵抗力[1]。基于此,本文回顾性选取本院特定时段内的4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组分别给予不同质量措施,现做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内接诊的40例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治疗措施的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年龄23~36岁,平均(32.15±2.48)岁;观察组(n=20):年龄24~36岁,平均(32.55±1.36)岁;对比分析4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统计学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术后6h去枕平卧,缩宫剂、抗生素常规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6h后可进食流食,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适量床上活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穴位贴敷:方剂组成:槟榔1g、沉香0.5g、乌药1g、党参1g;上述药物研磨成粉细筛过筛,拌适量白醋,使用医用胶布制成10g的贴剂,贴于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贴敷前揉搓足三里穴至微热,每日更换至肛门排气恢复[2]。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对比治疗后临床各指标(肠鸣音恢复正常、排气时间、正常排便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改善情况。 1.3.2对比治疗疗效术后24h内肠鸣音恢复正常,每分钟≥4次,无腹胀感腹痛现象、肛门首次排气为显效;术后48h内肠鸣音每分钟<3次,无腹胀感腹痛,肛门排气为有效;经治疗后未听到肠鸣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加剧现象为无效;临床将总有效率定义为(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产生的全部数据一律纳入SPSS23.0软件做计算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分别用χ2、t检验,若对比比值P<0.05,则可以判定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成立。 2.结果 2.1 对比疗效 观察组95.0%,对照组70.0%,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表1 疗效比较[n(%)]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最新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 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 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 (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 五、干预措施 (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 (二)营养管的维护 1.妥善固定营养管,鼻肠管应该列入特殊管道给予加固,防止脱出。 2.空肠营养管应每班检查缝线是否牢固,必要时及时加固。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阿布力米提·居马1 综述吐尔逊江·买提努尔2深校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11) (2.新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840049)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研究现状 腹部手术后,因手术创伤的刺激、麻醉药物应用、术后疼痛,炎症反应,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胀、腹痛、延缓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是腹部手术后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肠粘连、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延迟患者的康复,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持续腹胀引起患者的腹腔压力增高,可影响其手术伤口的愈合,还可致患者的膈肌上升,胸部活动受限,从而引发呼吸困难、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故缩短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的时间,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是外科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患者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是医护人员一直在关注的研究课题。下面对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作一综述。 1.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病因病机 1.1: 手术对胃肠道的创伤和刺激:手术操作的创伤、胃肠显露、炎症渗出等因素启动了胃肠动力的调控机制,致使术后胃肠功能暂时受到抑制已得到公认[2],腹部手术时各种操作对胃肠和腹膜的刺激,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胃肠粘膜屏障受损,胃肠道功能调节紊乱,导致细菌移位和胃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Ak?a等究表明:腹部手术操作可刺激肠道组织,可直接兴奋胃肠道μ型阿片受体,使胃肠道蠕动减慢[3]。手术操作的刺激作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并反射性抑制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使胃肠道运动能力减弱;同时,由于迷走神经的抑制,阻断了机体的胆碱能抗炎通路,使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增加细胞因子分泌,造成胃肠功能障碍[4]。而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方式也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5] 1.2:麻醉和镇痛药物的应用:麻醉和术后镇痛过程中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延迟肠道蠕动,延缓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与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正相关。不同的麻醉方式抑制术后胃肠动力的影响不相同,其中全身麻醉影响最大,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也有一定的影响[6]。 1.3:胃肠道灌注不足:由于术前禁食、肠道准备及某些基础疾病的存在致摄入不足,术前和术后液体丢失、补充不足、血液稀释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胃肠道灌注不足,胃肠生理功能受到影响[7]。 1.4: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低钾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8],轻度缺钾者只有出现疲乏无力,腹胀、恶心和便秘,严重低钾者可引起肠蠕动受到抑制并出现肠梗阻症状。所以术后纠正电解质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 1.5:神经抑制反射;目前普遍认为在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下,全身交感神经持续保持高度兴奋状态,术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会明显升高[9],引起儿茶酚胺

腹部术后早期锻炼对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摘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学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腹部手术也开展甚多,而对于腹部手术病人的护理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又是极为重要的.据报告 ,腹部术后病人早期有效功能锻炼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了康复并有效的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有必要对腹部术后早期锻炼对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做进一步的探讨。 目的:探讨影响腹部术后病人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方法。 方法:将110例两种不同腹部术后的患者分为2个组,每组55例,分别采取两种功能锻炼方法,术后观察 1 月,采取类实验性的研究方法,根据主要锻炼因素,即术后锻炼的时间,锻炼的方法,锻炼的部位,锻炼的强度分为两种功能锻炼方法,观察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拔除胃管的时间及腹胀,伤口愈合情况4个方面。 结果:腹部术后患者早期锻炼后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2天内,拔除胃管时间在术后3天内,明显短于常规锻炼,均无腹胀情况发生,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均能尽快进入日常生活中。经统计学处理P<0.05 ,表明早期功能锻炼对腹部术后恢复胃肠功能有意义。 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按人体解剖位置编排的,操作方法简单,病人容易接受,对术后的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术后;功能锻炼;胃肠蠕动;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Title: After abdomen technique, the early exercise the influence which restores to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creeping motion function Speciality: nursing Applicant:AiLi Hu Supervisor: A-Prof.Jing Lei

最新胃肠功能障碍

多脏器功能不全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 (2016年) 一、诊断 (一)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重修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的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并依据其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腹部胀气,肠鸣音减弱;中度:高度腹部胀气,肠鸣音近于消失;重度: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出血。 ( 具备 2 项中 1 项者即可确诊) (二)证候诊断 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行业标准中的证候部分,拟定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标准: (1)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 (2)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 (3)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 (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二、治疗方案 (一)专科特色 轻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及中药汤剂辨证使用; 中度胃肠功能障碍者:予以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中药汤剂辨证使用; 重度胃肠功能障碍者:除了予以中药汤剂、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外,加用承气汤类中药灌肠。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主证 (1)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

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 (2)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 (3)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 (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三)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 在大剂量激素诱导期,由于患者表现出一派阳热症状,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在激素撤退阶段,针对患者表现为一派阳气不足的症状,采用温肾助阳益气为主;在激素维持量阶段,以补益肺气、滋肾填精为原则。 1、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 主证:轻度浮肿,兴奋易激动,失眠盗汗、多毛、痤疮、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肾综的激素首始治疗阶段。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 知母12g,黄柏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淮山药2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等。 (2)脾肾气虚 主证:面色萎黄,全身浮肿,或水肿较轻或原有高度水肿,已经利尿,而浮肿减轻,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腰膝酸软,小便短少,舌淡胖或边有齿印,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无力。本型多见于激素的维持治疗阶段及用于常复发性肾综巩固治疗者。 治法:补脾益肾、利水化湿 方药:猪苓汤 桂枝5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甘草6g,柴胡10g,当归10g,黄芪20g等。 (3)阴阳两虚 主证:浮肿反复发作,小便不利,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

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一)(精)

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一)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摄入,降低病人的住院费用,早日痊愈。方法自2004年1月~2005年3月我科28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经鼻胃空肠营养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液主要选用费森尤斯公司的能全力。结果 27例病例治愈出院,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结论全胃切除后经鼻胃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主要是让病人快速恢复体力,患者平均体重较术前相比无减少,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平均住院费降低20%~30%。所以说全胃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是使患者早日达到康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 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细心照料病人的饮食,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病人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全胃切除术病人,一般均采用肠外营养,也就是静脉输入营养液,但是长期禁食或肠外营养支持会使肠道处于无负荷的休眠状态,缺乏食物刺激会使肠蠕动受到抑制,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肠外营养一般费用都较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为避免肠外营养的不足,我们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以帮助病人尽早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04年1月~2005年3月28例在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在手术当日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同时留置胃空肠营养管1枚,这样既避免了反复留置胃管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又方便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胃空肠营养管的位置,使其放置至蔡氏(Treitz)韧带下20cm,然后用胶布在病人面颊部固定好。 肠内营养输注开始时间一般在术后12h,首先给予5%葡萄糖盐溶液,开始时缓慢滴注,每小时20~40ml,24h维持输注,术后24~36h如病人肠道得以适应,无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后,给予要素饮食能全力(能全力为500ml/瓶,费森尤斯公司生产),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经鼻胃营养管缓慢滴注,速度为由20ml/h逐渐增至100ml/h,滴入量由每日500ml逐渐增至每日1500ml,维持5~7日。滴注过程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可视病人习惯而定,一般以接近体温为宜。过热可灼伤肠黏膜,过冷可刺激肠道,引起痉挛或腹泻。 2 结果 本组全胃切除术后病人采用鼻胃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方法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27例病人痊愈出院,1例因高龄在术后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死亡。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标签: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障碍;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因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应用麻醉及镇痛药物等诸多因素,腹部手术后早期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炎症性肠梗阻、肠源性感染等胃肠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而危及生命,远期可出现肠粘连,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二次手术或反复手术的可能。因此,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对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早日康复至关重要。现就相关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下降、腹部胀满、胀气、胃脘疼痛、腹痛、便秘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胃院痛”、“腹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为内因与外因相合而成。外因主要是手术金刃损伤,外感六淫,术后长期禁食、平卧制动,术中、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因主要有气血阴阳亏虚、情志内伤等。 术后正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开合,外感六淫之邪滞留腹部,损伤人体三阴及少阳胆气,进一步则耗损人体精气,损伤脾胃。《素问·皮部论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之中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又《灵枢·平人绝谷》云:“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术后禁食和卧床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伤及人体后天之本。故《华佗神方·华佗治血脉诸病要诀》强调:“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术中、术后所用麻醉药物可归为毒药,其抑制脏腑功能,消耗正气,以致胃肠功能失调;七情内伤,致五脏之气郁而不疏则化火,七情之火既可耗气又可伤阴,而手术患者多因术前恐惧、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康复缓慢,出现忧虑、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致肝气不舒,耗损精气,加之手术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正气亏虚,并继发痰饮、血瘀,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失调。《素问·疏五过论篇》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2 治疗 综上所述,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多由虚、滞、逆、瘀引起。虚病偏于脾,宜补脾升脾为主;滞与逆涉及肝、胃,宜疏肝和胃;瘀病在血,故应活血祛瘀。脾胃运化是消化道运动所依赖的动力,故促进胃肠运动要从调理脾胃气机着手。因“健脾不在补而在运”,故脾胃得健,升清降浊之功能恢复,自然腑气得通,术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阐述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因素,综合评述通过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刺、穴位按摩、耳穴疗法、艾灸6项促进胃肠蠕动的中医技术。 标签:胃肠功能;腹部手术;中医方法 腹部术后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困难等一系列胃肠动力紊乱的症状。胃肠动力紊乱将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其肠道屏障能力,严重者会导致肠粘连、肠梗阻、吻合口瘘、腹壁切口裂开等并发症[1]。怎样安全有效地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促使肛门及早排气,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饮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技术具有器械简单、操作方便、经济灵验的特点,一些学者已尝试用于解决此类问题,现综合报道如下。 1中药内服法 药物治疗是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综观近年文献,关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用药护理多见于中医中药运用的报道。朱天垣等[2]对38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予术后12 h口服大承气汤(柴胡12 g,木香12 g,厚朴15 g,莱菔子15 g,枳壳10 g,青皮6 g,陈皮12 g,番泻叶10 g,甘草6 g,大黄焦三仙各10 g),100 mL/次,2次/d,连服2 d,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平均通气、通便时间较对照组提前近1倍,且术后24 h内明显促进患者肛门排气,48 h内显著促进患者排便。大承气汤是中医学泻下法的代表方,具有行气导滞、攻里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四磨汤源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是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4味药组成,沉香降气平喘,槟榔行气破滞,乌药调肝顺气,人参补气扶正。陈其城等[3]认为四磨汤有调理肠胃机能,排除肠胃积滞,促进胃肠生理功能恢复,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早期应用四磨汤可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2中药外用 2.1中药外敷神阙穴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筋膜等均有密切联系,有调节脏腑气血生理功能的作用。沈展涛等[4]予41例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吴茱萸加粗盐热敷腹部,取吴茱萸250 g和粗盐250 g混合加热,以吴茱萸呈咖啡色,外壳略张开,并散发出芳香药气为度。当药物温度降至60℃~70℃时,以神阙为中心区域,进行热敷治疗30 min,2次/d,共7 d,对照组仅以粗盐热敷,研究结果显示,吴茱萸热敷腹部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加快排便,同时促进术后胃动素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吴茱萸辛散,性热燥烈,长于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热敷,是将药物加热后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通腑等作用。有利于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及胃肠道积气排出。

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目的:胃肠道是全身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更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但既往对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防治研究比较少,本文探讨其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结合我们已进行的有关研究和参加抢救的临床救治体会,并引用国内外公开发 . 言 实验研究,以探讨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防治.胃肠道是维持人体营养、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亦是对严重创伤、休克,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严重颅脑损伤等反应比较强烈的部位.近年来有人称肠道为“机体应激时的器官之一”[2].胃肠道又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在胃和上端小肠内,厌氧菌和需氧菌数量达<107.L-1,随着

胃肠道越向下行,细菌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加,远端小肠含菌数量达106~1011.L-1,而结肠粪便内细菌数可高达108~1011.g-1[3].肠粘膜屏障功能这是肠道所具有的特定功能,能阻止肠道内细菌及其分解产物经肠壁逸至机体内.现已认识到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内细菌及内毒素易位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MODS甚至MOF ③ . 1991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在芝加哥集会联合讨论了有关感染与MODS及MOF等有关问题,但是,在这次讨论会上,对肠功能障碍(gut dysfunction)的概念及防治缺乏明确的叙述,至今对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标准尚无共识.我们的实验研究和在临床救治中体会到,为了表示脏器病变的受损程度

不同,称进行性的MODS将发展为MOF较为合适,MODS及MOF 实际上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二个术语,其差别仅在于损害的程度不同而已[5].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的诊断要点:①进行性腹部胀气,肠呜音减弱,不能耐受饮料和食物超过5d;②胃肠蠕动消失;③肠鸣音近于消失,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者;④应激性溃疡, 断深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再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验证,使原有的诊断要点,不断的得到充实、完善. 2 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因素及其机制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囊癌等)的首选治疗手段[1],其中胆囊结石其发病率高(美国约10%,我国0.9%~10.1%)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 [2,3]患者愈来愈多,引起普外科学界的重视。 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约10% ~30%,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生[4],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可由精神刺激、酒精、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PCS 又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C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包括胆系和胆系以外器质性病变以及无器质性原因的PCS;狭义上, PCS仅指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胆系内外有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症状又持续存在的非器质性PCS[2]。对于器质性PCS,由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治疗并不困难[5,6]。而功能性的PCS临床很难查明原因,有人认为与胆道功能失调[7]、肠粘连、胆囊床瘢痕形成或精神因素有关[8];其中腹泻的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发展成顽固性腹泻,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治疗较为棘手[9]。国内有报道观察了胆囊切除术后的138例患者发现10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约占所观察病例数的76%[10]。国外最新一篇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CS难治性腹泻的发生率是17%[11]。Fort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由于结肠段的排空加速从而缩短了消化道的转运时间,这一现象于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并可持续至少4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综合征可能是上述肠道运动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与胆汁酸的吸收不良可能关系不大[12]。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导致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胃幽门的迷走-迷走放射弧破坏所致的幽门功能失调,空腹时胆汁在十二指内瘀积,返流进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碍。Benjamin等[13]测定结果表明,正常人24 h胃液pH≤2者为71.3%,pH≥4者为6%,胆囊切除术后未出现消化道症状患者组24 h胃液pH≤2者为59.7%,pH≥4者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达40%。王科峰[14]报道胆囊切除术并不影响空腹12 h胃液的pH值,但使胃排空时间平均延长1.46倍,空腹12 h胆汁反流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升高(P<0.01),胃黏膜病变率平均达48.4%。胆囊切除术影响胃肠功能,引起胃排空时间延长、胆汁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终致胃黏膜病变。另有报道2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行动态24 h胃内pH和胆红素(Bilitec 2000)检测,并与10例胆石症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并不增加[15]。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胆囊切除术后,因为没有足够浓度的胆汁,以致脂肪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也是产生腹泻的原因之一。加之大量胆盐进入结肠后,在厌氧菌的作用下羟基化而成双羟胆酸,后者可抑制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肠蠕动,使腹泻加剧[16]。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减少,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明显增。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使肠道的屏障功能减弱,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内毒素水平与肠通透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6, 肠通透性增加与内毒素血症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17,18]。胆囊切除前的胆囊功能状态也与腹泻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胆囊排空率≥45%患者组与胆囊排空<45%患者组之

胃肠术后肠内营养护理

胃肠术后肠内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EN)?是指将鼻饲管经一侧鼻腔、口腔或胃肠造瘘口等插入胃或肠内,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法。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吸收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肠内营养适合生理状态,体重增加及氮潴留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较少,以保证患者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但是EN护理不当,会发生腹泻、误吸、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因管道护理不当,会发生堵管、脱管、治疗错误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如何做好EN护理,确保治疗有效、患者安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不能经口摄入足够的食物,但能通过鼻饲管将注入胃肠道的营养液消化吸收的患者。如吞咽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昏迷等。适用于【:①意识障碍或昏迷; ②吞咽咀嚼困难;③消化道瘘;④高代谢状态、营养不良;⑤炎性肠道疾病、短肠综合征;⑥胰腺炎;⑦脏器功能障碍及脏器移植;⑧口/咽、食道手术。 1.1肠内营养的途径和输注方式:20世纪70年代,肠内营养主要于经鼻胃管、胃造瘘管、空肠造瘘管来实现营养供给;20世纪80年代后期,技术大大进步,采用经鼻十二指肠、空肠置管,经皮内窥镜胃、空肠穿刺或空肠造瘘口置管均可实现肠内营养(EN)3I。 1.2肠内营养输注方式:肠内营养输注方式有一次性投给、间歇性重力滴注和连续性经泵滴注3种方法。连续性经泵滴注效果最佳。肠内营养速度应该由慢到快,初起应采用低浓度的营养液,使胃肠道逐步适应营养液。 2肠内营养护理的要点 2.1心理护理5l:在置管前向患者介绍留置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合作。老年人对术后不能经口进食不易接受,耐心向患者解释,介绍其优点及对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告知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的应对方法,使患者顺利度过置管期。术前和术后应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告知术后肠内营养的配合要点以及在输注过程中易发生的护理问题,使患者有心理准备。遵从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有腹胀、腹痛、腹泻时及时向医生护士反映,有问题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督促患者床上翻身及下床活动,有轻度腹胀、腹痛时积极与医生护士沟通,并对患者进行鼓励与安抚。 2.2营养管护理:妥善固定营养管并保证其通畅,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防止营养管的脱出;每次喂养前后均要用30~50ml的温水或盐水冲洗管道,持续滴注时应每4h冲洗1次,以防管道堵塞。保护黏膜与皮肤:长期留置鼻饲管可因压迫鼻咽部黏膜而引起溃疡,应每日用石蜡油涂拭润滑鼻黏膜;管饲时由于缺乏食物对口腔腺体的刺激而使唾液减少,细菌容易滋生,因此每天应给予口腔护理2次或咀嚼木糖醇口香糖15分钟,早、中、晚各一次日,若为胃肠造瘘口应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2.3掌握好灌注的三度:输入营养时掌握好浓度、速度及温度。由低浓度、低速度开始,逐渐增加到患者可耐受的浓度和速度。若初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速度更应缓慢,一般为25~50ml/h,以后逐渐增加,最大不超过1 10~125ml/h。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温度偏低会刺激肠道引起肠痉挛,易致腹痛、腹泻,温度过高,则可灼伤肠道黏膜,甚至可引起溃疡和出血网。 2.4病情观察和监测营养状况[81:在鼻饲营养液的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73.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突出,可缩短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在临床治疗腹部手术患者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患者主要是因为手术本身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使用止痛泵或者卧床时间较多,导致患者的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术后进行有效干预,可进行较好的避免[1]。本次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65.2±7.1)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8±0.6)年。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68.2±8.8)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3.8±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术后禁止患者饮食,胃肠减压,调节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给患者服用多潘立酮片,适当的调整剂量。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对照组,中药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基本药方药组成有:炒莱菔子、厚朴各20 g,桃仁、生甘草各10 g,枳壳、赤芍各14 g,大黄15 g,冷水煎服,1剂/d,可分为3次服用;另外,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取穴位,在患者的胃俞穴、脾俞穴和足三里进行,穴位针刺。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基本治愈: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较少;明显有效: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开始恢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此 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 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 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1.腹泻/腹痛/腹胀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 (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 五、护理措施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辩证施治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辩证施治 胃肠功能紊乱又名胃肠神经官能症,临床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因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紊乱引起,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见上腹疼痛,腹饱胀,心烦,嗳气,吞酸,腹泻或便秘,许多病人伴失眠、焦虑、头痛、心悸、气短、注意力涣散、健忘等精神症状。祖国医学可见于郁症、百合病、梅核气、呕吐、泄泻、便秘等症中。此病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 标签:胃肠功能紊乱;辩证施治;探讨 腹腔手术后患者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其轻重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一般消化功能减退,严重的可出现急性胃扩张,肠麻痹,肠粘连等。笔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进行治疗。 1 中焦气闭,腑气不通 手术后的初期,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或上腹有堵塞感,恶心、呕吐、不能排便排气,舌苔厚腻,脉滑。治宜理气消胀行气通下。自拟行气消胀汤:大黄、枳实、厚朴、莱服子、木香、苏梗、陈皮、桃仁、苍术、旋覆花、赤芍、蒲公英。 方用大黄、枳实、厚朴、莱菔子、木香、旋覆花,行气通下,降逆止呕,桃仁、赤芍、化瘀生新,苍术除湿,蒲公英清热解毒。 病例1:张某某,男,47岁,胆囊切除术后5d,腹胀,上腹有胀闷感,大便2d未解,口干苦,恶心,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脉滑、辩证属中焦气闭,腑气不通。服上方一剂解稀便2次,黄苔稍退,但仍有恶心,不思饮食,上方去大黄,加竹茹,法半夏调理四付饮食正常。 2 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部份胆囊、胃、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出现两肋胀满作痛,嗳气呃逆,食则欲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睡眠不佳,舌苔薄黄,脉弦或弦数,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呕。方用柴胡温胆汤加减:柴胡,黄芩、黄连、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苏梗、太子参、甘草、生姜。 由于多数患者在术前就有肝脏之疏泄功能紊乱的表现,加之术后胃气不足,肝郁犯胃使胃失和降。本方用柴胡疏肝、苏梗、法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行气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热、太子参甘草扶正。 病例2:李某某,男、59岁,胆囊切除术后28d,嗳气呃逆,饮食欠佳,食则欲呕,口干苦,胃中有烧灼感,吞酸,神倦乏力,舌苔黄腻,脉弦、辩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用上方二剂后不再恶心,连进四剂,胃中烧灼感消失,上方

老年人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特点及体会

老年人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特点及体会 作者单位: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失调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2009年7月—2010年10月,对5例出现不同程度胃肠功能失调症状老年腹部手术病人,查找原因,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经过护理干预,有3例6 d排气,2例7 d排气。5 d~15 d均康复出院。[结论]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及麻醉方式,制定适合的活动方式,加强心理护理等,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胃肠功能失调的发生。 【关键词】胃肠动能失调;护理;老年人老年病人在腹部手术后,由于自身生

理功能的退化,心理的影响,胃肠功能恢复较为缓慢,术后易出现腹胀、腹痛。严重者还会引起肠梗阻、肠粘连,需重新置胃管,禁食水,必要时需手术治疗,加重病人治疗经费及心理负担。2009年7月—2010年10月我科有5例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失调症状(腹胀、腹痛,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等),及时发现后给予相应的处理,病人不适症状很快恢复。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7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60岁~87岁病人共52例,男22例,女30例;其中腹腔镜手术34例,开腹手术18例。有5例病人术前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术后需长期卧床。术后有5例病人胃肠功能失调,4例表现为术后停止排气排便,1例伴严重的恶心呕吐症状,重新置胃肠减压管。 2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 ①自身因素:老年人生理因素,胃肠黏膜及肌层萎缩,蠕动减慢,胃排空

时间延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易出现肠麻痹、肠粘连。②疾病因素:消化系统疾病本身导致胃肠功能下降,加上手术的再次创伤。加之不少老年病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肾脏慢性疾病也影响胃肠功能恢复。③心理因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在某些方面会出现改变,或者是衰退,加之长期病痛的折磨,易出现悲观,抑郁,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从而造成压力过大、精神紧张,使得胃肠功能失衡。 3护理 术前评估 年龄、性别、心血管系统功能评估、心排出量、活动后心率增加情况等;肌肉骨骼系统,有无肌张力下降及下降程度,骨骼系统的张力、弹性、反应时间及执行功能;神经系统情况可从老年人的步态、姿势、平衡状态、运动协调看出是否有其他方面的慢性病。 术前指导 术前2 d或3 d半流质饮食,以清淡

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病因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病因 本文所涉及的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概念不包括功能性胃肠功能障碍(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慢性便秘等胃肠功能性疾病),而是指短肠综合征或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休克、病理产科、心肺复苏后等危重病时并发的胃肠功能障碍/衰竭。 一、概念与定义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概念的提出,得益于危重病医学、感染免疫学及临床营养支持等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得益于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是临床医学尤其是胃肠道疾病理论的一大进展,对于胃肠外科乃至所有专业的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重要作用,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要忽视胃肠道功能的支持,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目前,对于胃肠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衰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可以明确监测的参数。 有学者认为,肠功能障碍可分三型。一型即功能性小肠长度绝对减少型,如SBS(短肠综合征)。二型即小肠实质广泛损伤型,如放射性肠损伤、炎性肠病所致的肠功能障碍。各种原因所致的肠外瘘、肠梗阻当属此型,但多数为急性,可逆转。三型则是以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为主,可同时伴有肠消化吸收功能的障碍,如严重创伤、出血、休克所致的肠功能障碍。 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也是危重病时的胃肠道功能障碍表现。由于抑酸剂的预防性应用,现在发生率已经大大减少。 常见的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急性肠功能障碍: 1 炎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尤其合并外科并发症者;2 溃疡病; 3 胰腺炎; 4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 5 恶性肿瘤; 6 肠外瘘; 7 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8 AIDS 病; 9 其他如急性肠梗阻、胃瘫、肠道严重的急性感染和腹部外伤等。慢性肠功能障碍: 1 假性肠梗阻; 2 放射性肠炎; 3 胃手术后; 4 短肠综合征; 5 治疗肥胖性手术后; 6 其他如严重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等。 二、胃肠道生理功能 不同肠段的吸收功能:上段小肠液(200ml以内)稀释食靡,可达摄入容量的5~8倍,故上段空肠造瘘和高位小肠瘘可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的丢失。胃和十二指肠基本不吸收,空肠上段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脂肪则需要更长的一段小肠;小肠大部分切除后,剩余小肠和结肠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适应和代偿性变化。 胃肠道免疫功能:现代研究证明,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主要组成为胃肠道相关样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GALT)约占人体总体液免疫的80%,细胞免疫的50%。 特殊的营养吸收机制: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均接收动脉血液供应的营养,唯独肠黏膜从血供接受的养分只占其总需求的30%,余70%直接从肠腔内摄取,这也就是为什么全胃肠外营养可以供给全身所有组织器官的需要,满足其组织代谢

腹部手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腹部手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腹部手术后常因手术损伤、麻醉、牵拉、镇痛泵的应用,以及切口痛疼等原因,常有胃肠功能紊乱,主要是短暂的肠麻痹,在临床上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出现腹胀、肛门不排便不排气,严重的腹胀可使膈肌上移,影响心肺功能,并且手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切口裂开等发生率增高。因此,腹部手术后如何尽快的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肛门排便排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现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1 药物治疗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1.1 口服药物(1)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这些新型的胃肠动力药,通过增加肠肌层神经节后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文献报道[1]腹部手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西沙必利,每日三次、每次5mg,能使肛门排气时间早11小时,我们采纳了上述治疗方法,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莫沙比利,每次2片,每日3次,结果显示:服药组较自然恢复组,肛门排气提前12-24小时,无其他不良反应。 1.2 静脉滴注红霉素,能直接作用胃肠平滑肌,产生收缩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红霉素3-5mg/kg/日,可加快胃肠蠕动,价格低廉。我们对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取石术后38例病人进行上述药物治疗,结果术后36小时-48小时肠功能恢复开始进少量流食。 1.3 联合用药在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普鲁卡因1g加入5%葡萄糖内,同时口服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或加用新斯的明及维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结果用药组较对照组肛门排气提前24-36小时。但应作普鲁卡因药敏实验。应用新斯的明1mg肌注后,可出现短暂的恶心、出冷汗,约持续1-2小时,上述不良反应消失。 1.4 应用中药口服或灌肠,常见的中药有复方小承气汤(主要含黄芪、小茴香、木香、青陈皮、大黄等)或复方大承气汤(加用芒硝等),煎汤约250ml口服,对于有粘连性肠梗阻可能的病人,使肛门排气的时间提前24-36小时,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服用小承气汤能使肛门排气明显提前12-24小时,也可将中药保留灌肠。 2 针灸、穴位注射及按摩 针灸足三里及内关[2]可调理胃肠气机,调和气血。不但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防治术后胃肠痉挛性痛疼,而将新斯的明、维生素B1或加参脉足三里封闭,效果及佳。能将针刺、营养、代谢融为一体,既能增加脏腑的血流量,提高神经的敏感性,又能使脏腑代谢加强,促进肠蠕动,术后2小时开始按摩足三里,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