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美移情与心理移情的异同

试论审美移情与心理移情的异同
试论审美移情与心理移情的异同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美感与移情 摘要: 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 何为美感 “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他研究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立普斯认为,审美就是移情,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移情造就了一个审美对象,又为进一步审美提供了心理前提。所谓美感,起因在于主观情感移入了对象后,使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移情说的核心是主体本质对象化以及由此

美学复习笔记

绪论 重点:美学学科的建立 人物:鲍姆嘉通(德国)时间:1750年 行为:发表《感性学》,将感性视为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加以研究,美学学科从此开始确立。感性学(Aesthetik)也因此被译为“美学” 美的本质 1、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解。 儒家:以仁为美 仁的含义(1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最高的德行境界 2万物生息、变化且富于生息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 ;孔子:里仁为美(仁为真善美的共同本体,因此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荀子:“全”“粹”与“伪饰”之美 道家:以道为美 道的含义;老子:“玄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涤除玄 鉴”;庄子:“游”,“心斋”、“坐忘” 玄学或禅宗美学:“空无之美” 美是幻相的空灵本体,也是佛性[空]的自我表现。 苏格拉底(美是效用,A 美善一体,在于功用。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的。B形式美也在于有用。C人之美在于合乎社会目的性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 a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美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匀称的、确定性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事物的体积安排表现出来。 b 美的本体是善,最高的美是神的善,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的生长形式显现出来。 c 美的对象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名解】①“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提出的观点,认为对美的本质的判定很难,人们说出的美大多是美的对象或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 ②“美在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表明,任何事物只要分享了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美的。因此,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后来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自主运行的绝对精神。 ——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美的三个标准是完整、符合比例、色彩鲜明。)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美是快感,但美作为一种区别事物要为它进行界定。区别事物的美与不美,并不凭借知性将想象联系到客体,而是凭借想象力联系到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美是普遍、共通性的趣味: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黑格尔、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本质就是生活。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活着,都喜欢生活。所以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充分显现生活的都是美。反之,不利于生活的就是丑。)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以后:尼采(美即一种权力意志的升华。美是权力意志在人身上彰显的

黄陵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陕西省黄陵2020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审美移情 ①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③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④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⑤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原型理论 2艺术美 3审美(美学) 4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 6美学学科 7美学关系(审美关系)8美 9美感 10审美形态 11审美需要 12审美理想 13审美趣味 14审美活动无功利 15自律性 16审美体验 17游戏说 18审美意识 19艺术传达 22崇高 21优美 20审美活动(形态)的二重性 21优美 22崇高 23《论崇高》 24利奥塔德 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 27罪孽说 28焦虑说 29喜剧 30丑 31荒诞 32“狂欢化” 33人本主义美学 34审美经验 35本质直观 36超验世界 37感知 38想象 39接近联想 40类似联想 41对比联想 42再造性想象 43创造性想象 44审美态度 45审美距离 46游戏说 47集体无意识说 48模仿说 49表现说 50有意味的形式说 51符号说 52艺术品 53载道说(或教化说)54娱乐说

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 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 57意象 58仿象 59兴象 60喻象 61抽象 62意境 63有我之境 64无我之境 65艺术的审美功能 66艺术的认识作用 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68灵感 69美育 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 71《美育书简》 72审美教育 73柏拉图的美育观 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75席勒的美育观 76马克思的美育观 77化育 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 80完美的人 81审美的人 82消融查滓 83”观“ 84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5西方接受美学认为86艺术敏感 87艺术想象力 88形式符号性 89开放性 90他律性 91意象的物态化 92意象世界层 93悲剧性 94.反思判断力 95先验想象力 9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化--调节律)97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 98人本主义美学 99焦虑说 100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 101利奥塔德 10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103审美的感官直观性

美学复习

第一章美学的对象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归根结底与三种基本活动联系在一起: 求真——探索(知识理性) 向善——信仰(信仰理性) 爱美——情感(感性中的价值理性)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①从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上看,它是古老的。因为,自有审美符号产生,就蕴含有美学思想。 西方:古希腊金苹果的传说、荷马史诗、古希腊雕塑、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 中国: 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 河姆渡出土陶盆、彩陶鹿纹盆(半坡类型) 甲骨文的拓片——甲骨文的复原图 孔子(公元前551—479):里仁为美。意为与仁义(之人、之地)为邻里是美好的。 ②从独立的学科形态上看,它是年轻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写了一本书《Aesthetic 美学》,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近代的事,所以是年轻的。 “Aesthetic”一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故有人称其为“感性学”。 鲍姆加登根据人的意识活动的三个层面“知、情、意”分别对应“逻辑学、 Aesthetic 、伦理学”而设立的,因为对应“情”的主要是现实中的感性情感活动以及以情感表现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所以,有人就将这种以研究感性情感和艺术的学问称为“美学”。 2.西方美学发展概况 (1)准备阶段: A 、古希腊美学:(前六世纪——五世纪)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命题。 从数学和声学观念研究音乐的节奏和谐,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数量差别决定的——“寓整齐于变化”的和谐思想。“事物是由于数而显得美” “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则是丑的和无用的” 亚里斯多德: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明确”。 “无论是活的物体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得美,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 柏拉图: “美是理式”的命题。 理式世界、感性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的世界观 “美是难的”——《大希庇阿斯篇》 音乐对人心的净化作用 “迷狂”说——文艺才能源于神灵附体 B、古罗马美学贺拉斯:“寓教于乐”(最早的美育思想) C、中世纪美学:(公元五世纪—十五世纪)——神秘主义(宗教神学)美学 普洛丁:“放射说”和“分享说”:神发射光辉,众物分享,美亦如此。 奥古斯丁:《忏悔录》记录美学言论:一般美的定义是“整一”或“和谐”,物体美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但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种整一或和谐是上帝在上面打下的烙印。

《谈审美移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017师大漯河青海2018级中文本科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美学》作业题 1.解释名词: 美在理式;美在生活;美在比例和谐;移情说;审美距离说;审美积淀;净化说; 自然人 关于美学对象有哪些说法? 什么是审美关系? 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美的本质如何界定? 什么是审美想像? 审美想像和科学想像有何区别?审美标准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何在? 什么是“悲剧”? 化;审美感受;审美理想;表现说;“寓教于乐”;美是关系 2. 3. 4. 5. 6. 7. 8. 9. 10.谈谈“崇高”的规定性。 11.“丑”作为美学范畴有何特点? 12.谈谈“优美”的规定性。 13.审美形态转化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14.社会美在审美中的地位是什么? 15.简论自然美的实质。 16.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什么? 17.简论柏拉图的审美教育思想。 18.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 19.简论孟子的美育思想 20.异化劳动能否创造美?异化劳动本身美吗? 21.试分析论述马克思下列论断的深刻内涵:“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 物。” 22.为什么说审美关系是美学的中心范畴,试论述之。 1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 东门行 迢迢牵牛星 四、简答题 1. 神话可分哪几类? 2. 《诗经》的内容可分哪 几类? 3. 周民族的史诗有何特点? 4. 《诗经》语言有何特点? 5. 什么叫做《春秋》笔法? 《庄子》的寓言有何特色? 16 ?司马相如的散体赋有哪些特点? 17 .《孔雀东南飞》铺张描写有何意义? 18 .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 1. 《诗经》的艺术特点 2. 《左传》的艺术特点 3. 《庄子》的艺术特色 4. 《离骚》的艺术特色 5. 《史记》是如何刻画历史人物 6 .汉代散体赋的特点 、名词解释 神话 四家诗 毛传郑笺 赋比兴 风雅颂 尚书 春秋三传 春秋 笔法 战国策 晏子春秋 九章 九歌 西汉鸿文 史记五体 世家 汉书艺文 志 骚体赋 散体赋 二、 作品思想内容分析 七月 逍遥游 三、 作品艺术特点分析 东山 兼葭 抒情小赋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离骚 李将军列传 七月 齐桓晋文之事章 殽之战 湘夫人 山鬼 陌上桑 6 . 《国语》是怎样一部史书? 7. 《左传》的外交辞令有何特色? 8. 《战国策》有哪些出色的寓言? 9. 《论语》有哪些名言警句? 11 . 《庄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2. 《离骚》结构是怎样组织的? 13. 《九歌》与《九章》是两组怎样的诗? 14. 《李将军列传》的结构有何特色? 15. 《魏其武安侯列传》有何特色? 李将军列传

浅谈光影在玻璃艺术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

浅谈光影在玻璃艺术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光影在玻璃艺术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美术论文 浅谈光影在玻璃艺术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 章赟赟 所谓移情是要人在感受到外物时与之交融,将主观感情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其也似人般生命化的一个过程。在玻璃艺术中,移情作用更容易被光影所引起。玻璃有着对光极为敏感的材料特性,它的折射、反射与漫射等效果能给观者带来一种穿越心灵的力量,是连接光线与人们内心世界的桥梁。光影有助于玻璃作品各种观赏氛围的形成,这种氛围环绕着逐渐清晰起来的意象,激发观者审美活动的发生,引发观者与作品之间的沟通交流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自然地向作品移入自身的情感感受,以致发生审美移情。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光影在现代玻璃艺术的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主要从色彩和结构两个移情因素入手进行论述。 光影中的移情之于现代玻璃艺术 光,通常指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一种物质。有光就有影,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地方就产生影。然而在玻璃艺术中的光与影则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玻璃的透明性使得它个性突出又变化多端,形成了它无可替代的材料美感。在光影作用下的玻璃艺术品,更易促成人们审美活动的发生。 而对于移情,朱光潜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因此移情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立普斯、谷鲁斯“审美移情说”与中国“物我浑融观”

立普斯、谷鲁斯“审美移情说”与中国“物我浑融”观 文学院07本九20071110317 李霞摘要:19到20世纪,由于心理学的发展,德国美学界有一个被誉为似“生物进化论”的重大发现,这就是以立普斯、谷鲁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移情,既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前者的代表人物为立普斯,后者即以“内模仿”著称的谷鲁斯。而中国早就有“物我浑融”的说法,即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卷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叶有“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区别正与此合。此文即将对此展开论述。 正文: 什么是移情呢?朱光潜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说“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修辞学》就有论述,他说:“荷马也常用隐喻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的”,如,“矛头兴高采烈地闯进他的胸膛”,这里就把事物变成活的,即所谓的移情。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把移情现象看做形象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认为“人心的最崇高的劳力士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而19世纪美学史家洛兹用“设身处地”和“外设”来解释移情现象,“我们的想象每逢到一个可以眼见的形状,不管那形状多么难驾驭,它都会把我们

移置到它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洛兹《小宇宙论》第五编,第二章)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最早使用“移情作用”这一术语,他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为“移情作用”。在立普斯,将其发扬光大。 在中国很早就有类似的论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就有“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就阐释了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也是以这种方法写成的。明末清初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提到关于“神与诗者,妙合无垠”的论述。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物我浑融”观正与西方移情说有其相似之处。 立普斯的“移情说”的贡献是巨大的,以至于一提到移情说人们往往想起立普斯,其理论基础是英国休谟的同情说和费肖尔的理论。他把“从力量、运动、活动、倾向等方面来看待对象的方式叫做‘机械的解释’”,把“从人得物,把物看成人的解释定义为‘人格化的解释’”。作为移情说的两个方面,把后一种用立普斯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即把物化为人,从而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更容易理解。他的审美移情说的两个特征,一是从主观反应方面来说,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伴随的“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二是从对象形式方面来说,审美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形式。 谷鲁斯象立普斯一样,也是一位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去研究美学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经验论)模拟试卷3.doc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经验论)模拟试卷3 一、名词解释题 1 审美经验 2 直观 3 感性直观性 4 感知 5 对比联想 6 移情说 7 审美态度 8 审美距离 二、简答题 9 审美经验的性质。 10 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 11 与一般的感知活动相比,审美感知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 12 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 13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想。

三、填空题 14 古希腊美学的核心是________问题。 15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_________。 16 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_________的探讨,这在英国________表现得尤为明显。 17 经验主义美学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_____,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 18 现代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的分歧,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型。 19 西方现代的人本主义美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大传统。 20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1)______;(2)________;(3)______。 21 审美经验通过______的方式来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 23 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_________的经验。 24 想象活动包含着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态,其初级形式是________,又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多种形式;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25 在审美经验中,________是一个核心因素。

审美与健康论文

审美与健康 爱美是人的天性。古往今来,人们在生活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才有了辉煌灿烂的现代文明。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实际上,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是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当你欣赏着真切隽永文艺佳作的时候,当你流连于清新、幽雅、秀丽、或奇特的自然景致的时候,当你被英雄烈士的豪迈和高贵品质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一种美感便会油然在你心中滋生、散发,并且久久地萦绕在你的脑际。于是,你感觉愉快、感到甜美、感觉幸福、感到崇高。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和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经常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一些事物做出评价。当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美的;当我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于奇峰异岭的险峻时,会深深地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当我们看过一本好书,掩卷深思时……;当我们与久别密友相聚,畅谈一番后……;我们都会有不同于一般的感受,并希望能再次享受到自认为是美的事物或感受,而不希望再次经历令自己厌恶的事物或感受。当然,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环境,人们的感受却往往不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审美标准不同。大学生不仅是美的保护者,也是美的创造者,而且大学里不仅存在别具一格的客观美,而且存在一种大学生特有的心灵美,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对美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真正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 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是审美活动丰富性的表现。这种审美活动和审美感受的丰富性是符合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但是,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也是相对的。它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民族的审美感受的共同性;更不可能超越审美感受的客观标准。这个客观标准就是以实践来检验是否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美。只有反映“真正美的东西”的审美感受才是积极的健康的值得肯定的。在经验的偶然性中表现出客观的必然性,在个人爱好和趣味的追求中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在精神的自我满足中有益于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社会。这就是审美感受个性差异与客观标准的一致,是审美感受的高级境界。 既然美是人之所向,那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呢?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需要个体不断地投入到审美的话动中去,并运用积极的心理,对审美情趣的诸多形态进行训练、升华。 (1)审美直觉与理性相结合。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审美特征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瞬间感知。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审美直觉形成的对美的反

美学 题库 版本一

第一章绪论 填空 1、美学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 2、理解-解释是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 3、老子提出的涤除玄览(鉴)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4、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柏拉图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对美的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人。 5、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6、第一个启动中国美学现代发展的是晚清学者王国维。 7、中国美学转型的基本目标是现代性的确立。 单项选择 1、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a ) A认识论B价值论 C 本体论D主体论 2、美学是一门( b ) A自然科学B人文学科C认知科学D社会科学 3、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d ) A杜威B胡塞尔C尼采D费希纳 4、美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时间是(a) A1750年B1850年C1950年D1650年 5、伍举论美的资料保存在先秦著作(b ) A《论语》B《国语》C《春秋》D《老子》 6、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的古希腊美学家是(d ) A 柏拉图B荷马C德谟克利特D毕达哥拉斯学派 7、研究美学学科定位问题的文章《当代美学研究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的作者是(d )A叶朗B朱光潜C李泽厚D蒋培坤 8、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b ) A理念创造美B劳动创造美 C绝对精神创造美D移情创造美 9、明确提出并论证“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我国美学家是( c ) A蔡仪B高尔泰C周来祥D朱光潜 10、真正代表现代解释学方向的是( d )所创立的解释学。 A狄尔泰B施莱尔马赫C赫尔墨斯D伽达默尔 11、“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揭示了女性美的(a ) A时代性B民族性C阶级性D自然性 12、孔雀等鸟类的雄鸟往往会在雌鸟面前展示其漂亮的羽毛,这说明动物具有(c ) A审美能力B精神活动能力C性本能D创造能力 13、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就是的生成史。(c ) A人和社会B人和人C人和自然D人本身 14、培养成熟的是美学教化的重要指标(a ) A审美态度B审美注意C审美想象D审美理解 三、多项选择 1、鲍姆嘉登在《美学》一书中对美学的规定包括(abc) A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B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 C美的艺术的理论D研究美的科学E研究客观对象的科学 2、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bcd )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艺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论文 基于美学原理的《蒙娜丽莎》审美距离研究 学生姓名:尹朝 学号:1049721603311 专业班级:设计学科硕1601班 指导教师:吕杰锋教授

目录 摘要 (3) 1 前言 (5) 2《蒙娜丽莎》的美学内涵 2.1时间距离产生的微笑之谜 (5) 2.2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 (6) 2.3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 (6) 3适度距离的审美体验:基于《蒙娜丽莎》的美术鉴赏 3.1感悟式鉴赏(作品赏析) (7) 3.2形式鉴赏(观察) (7) 3.3社会学式鉴赏(探究) (8) 3.4比较式鉴赏(对比) (9) 4 结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关于《蒙娜丽莎》的审美,前人已有相当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审美距离可以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1本文运用布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理论,对赏析《蒙娜丽莎》时保持适度距离所带来的共鸣以及审美距离的控制技巧和方式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探索时间距离带来的微笑之谜;第二章分析空间距离衍生的适度美感;第三章阐述了心理距离产生的情感体验,借用VR技术分析《蒙娜丽莎》,进一步论证适度距离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潜意识互换。 关键词:审美距离蒙娜丽莎情感体验 1刘雪丽.浅析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J].艺术科技,2015,1(7):151.

Abstract About the "Mona Lisa" aesthetic,predecessors have a very deep exploration, but still lack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Aesthetic dist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time distance, spatial d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Buono 's Aesthetic Distance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resonance as well as the contro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aesthetics distance while appreciating the Mona Lisa in a appropriate d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consisted of three char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mystery of smile brought by time distanc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space derived from the distance; while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distance and further argues that distance will bring a new emotional experience——that is the subconscious exchange between the aesthetic object and aesthetic subject——while analyzing the Mona Liza by means of VR technology. Keywords: Aesthetic distance ;Mona Lisa ;Emotional experience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 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 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 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我们称之为移情。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 2.1 形似 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在生物学意义上,动物展现美的时候,都是对食物形态的模仿,有研究表明,孔雀的尾巴模仿的是它喜欢的果树,鸳鸯模仿的是它喜欢吃的蚌壳,率兽而舞,原始人模仿的是他们狩猎的对象等等。 2.2 谐音 谐音出现表明了语言正在取代形象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越原始的状态对形象的认知度越高,而越发达的社会对符号的认知度越高。发达的文明只要是符号就能达到相同的目的。这种符号在形态上与所指的对象一点相似性也没有,有一种只是由于名称上的相似。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生活的含义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福禄寿禧,出现的艺术作品就有葫芦、寿桃、鹿、蝙蝠、石榴、蜘蛛、牡丹等等有寓意性的中国画。试想黑黑的蝙蝠外

2009级中文本科

2009级中文本科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神话四家诗毛传郑笺赋比兴风雅颂尚书春秋三传春秋笔法战国策晏子春秋九章九歌西汉鸿文史记五体世家汉书艺文志骚体赋散体赋抒情小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二、作品思想内容分析 七月逍遥游离骚李将军列传 三、作品艺术特点分析 东山蒹葭七月齐桓晋文之事章殽之战湘夫人山鬼陌上桑东门行迢迢牵牛星李将军列传 四、简答题 1.神话可分哪几类? 2.《诗经》的内容可分哪几类? 3.周民族的史诗有何特点? 4.《诗经》语言有何特点? 5.什么叫做《春秋》笔法? 6.《国语》是怎样一部史书? 7.《左传》的外交辞令有何特色? 8.《战国策》有哪些出色的寓言? 9.《论语》有哪些名言警句? 10.《庄子》的寓言有何特色? 11.《庄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12.《离骚》结构是怎样组织的? 13.《九歌》与《九章》是两组怎样的诗? 14.《李将军列传》的结构有何特色? 15.《魏其武安侯列传》有何特色? 16.司马相如的散体赋有哪些特点? 17.《孔雀东南飞》铺张描写有何意义? 18.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诗经》的艺术特点 2.《左传》的艺术特点 3.《庄子》的艺术特色 4.《离骚》的艺术特色 5.《史记》是如何刻画历史人物 6.汉代散体赋的特点 《美学》作业 1.解释名词: 美在理式;美在生活;美在比例和谐;移情说;审美距离说;审美积淀;净化说;自然人化;审美感受;审美理想;表现说;“寓教于乐”;美是关系 2.关于美学对象有哪些说法? 3.什么是审美关系? 4.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美的本质如何界定?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自19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研究,逐渐将侧重点从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转移到了美感的体验和制造美感的因素上。美学的研究重点也从研究美发展成研究美感。而在对美的感受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审美距离以及人的情感对美的体验的影响。不同的审美距离,不同的审美对象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情都会对最终的美感造成影响。因此,很多人都将审美距离和移情说作为审美的重要手段。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审美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种。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有诗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过于长久的接触会造成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美的东西也失去了他的美感。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正如对于要远行的朋友我们总会从心底生出依依不舍的情绪。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空间距离的相隔总是会牵扯人内心的牵挂,从而在不经意间美化了审美的主体。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此外,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经审美主体牵引起内心的情感。心理距离一般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他们所引起的美感体验与审美者的内心感受、对审美主体怀有的关心、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 ..,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 ..,草木凋凌 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 ..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 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 ..的(扩展/扩充)。 ....,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 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 ..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中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 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 ..出篱笑,”,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 陆续抱憾退出 ....,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1. 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肆虐凋凌 B. 集结昼夜兼程 C. 版图稚嫩 D. 嫣然抱憾退出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席卷系扩展 B. 笼罩停扩展

美学与美育简答题

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P2—P7) 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P2—P7 2、什么是本质论美学?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3、什么是语言论美学? 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语言取代理性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用语言模型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2、自然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第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5、如何理解美的符号性 美的符号性特征: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包括三层意思:第一,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第二,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第三,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6、如何理解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具有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功利的评价。 7、简答技术美内涵 技术美是美的形态的一种,指技术活动的美。它是技术活动中那种能体现人的开拓和创造本性并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技术美有三层主要含义:一是指技术对象的直观形式使人类得到感官愉悦,二是指技术对象是对人的自由活动的肯定,三是指技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 9、如何理解“化丑为美”? 在现实中,“丑”是令人不快的因素,但在艺术中,“丑”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运用符号把现实生活中的“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审美的价值。这就是“化丑为美”。 10、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批判、对照和形式创造。艺术家运用符号进行艺术创作必须表达对对丑的否定性评价;必须遵循辨证的原则,在美丑对照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创作中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将化丑转为美。 11、简述优美与壮美的美学含义 答:优美与壮美。优美与壮美是西方文化中的一 对美学范畴。弱小、缓慢、阴柔的事物所呈现的偏于 静态的和谐就是优美;强大、疾速、刚劲的事物所呈 现的偏于动态的和谐就是壮美。两者的根本特征就是 和谐,优美与壮美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12、简要回答阳刚与阴柔这一对美学范畴的意义 答: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征及相互关系。阳 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之美 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重于静态和柔感。在 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 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在中国文化中,阳刚与阴柔经 常用于对音乐、人物形象、艺术分类、诗歌意境、文 体特征的描述、品评。 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 系?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 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 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 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 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 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 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 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 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5、审美移情有哪几种类型 答:审美移情有四种具体类型。一是统觉移情, 既主体赋予对象以自己的生命,对象在主体的统一感 受之中成为活的形象;二是经验移情,既主把对象拟 人化,把自己的感受经验投射在对象上,使难以言传 的感受呈现为可感的形象;三是气氛移情,既主体将 自己的一种整体感受渗透在客观景象中,从而铺展情 感流动的空间;四是表现移情,既主体把自己的价值 理想寄托予客观事物。四种移情现象都是把生命与世 界统一,把情感与景象相联。 6、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P125——P127(作业) 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 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 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 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 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 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 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 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 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 远景。 1、怎样理解美育这一概念 答: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 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从 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 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 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 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 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 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 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 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 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 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 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美育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 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 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 发和满足。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 是以情感人。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 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 特性。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 种教育形式的独特形态。 3、美育呈现为哪些特征 具体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审美能力的培 养、审美理想的建构、创造性智力的开发、健康人格 的塑造。 审美能力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美育可 以提高人敏锐地发现和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 审美理想,是指审美活动中对于完美的审美价值 的想象。 美育总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前提下展开的,美育 也就成为确立并构建审美理想的关键方式。通过美育 对各种美的形象的价值阐释,一种审美理想才会深入 人心,变成一种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念。美育对审美想 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创造性智力 的开发。而美育对美的心灵的打造显然是人格建构非 常重要的部分。 4、美育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 美育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个体塑造,这是指美育以 活的形象从情感方面熏陶人类个体,使其成为具有完 整人格的个体。美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是指美育可以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有效地实 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有助于实 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美育的文化建构功能指美育可以通过活的形象 的感发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架构的建设。 1、美的形式的特征是什么? 答:美的形式的特征是: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 物;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紧密相联;美的形式具有可 变性。 4、简单举例说说节奏与韵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节奏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其相同因素有规 律地重复的连续形式,韵律指节奏有规律地变化和重 复产生的一种情调。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有节律的深 化,是有变化的重复,使形式产生出情趣。如长城, 大小相同的砖石不断重复砌成城墙,呈现秩序井然的 节奏之美,而墙体依山势蜿蜒起伏,绵绵不绝,飞腾 变化,又形成一种气韵生动的韵律,传达出丰富的情 感意味。 6、简述“西方的和谐”的含义 答:西方的和谐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学的理想, 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人在一个存在与虚空的宇宙 中的和谐;其次,指人所看到美是具有几何意味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