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桥梁工程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本文介绍了该规范编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图、风荷载的表达方式、桥梁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此外,还讨论了大跨桥梁成桥和施工阶段的各种抗风对策。

关键词: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0. 前言

1999年10月,江阴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座超千米的悬索桥,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能够建造千米级大桥的第六个国家。自从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建成了一百余座各种类型的斜拉桥,成为世界上建造斜拉桥最多的国家。如果把即将于2001年建成的南京长江二桥和福州闽江大桥统计在内,在跨度超过500m的世界斜拉桥中中国的斜拉桥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6年我国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由同济大学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写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几年来已被广泛用于多座大路桥梁的抗风设计中。在此基础上,受交通部的委托,同济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央气象研究院以及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形成最终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奠定了基础。这几个专题的内容以及通过多次修改形成的报批稿的目录如表1所示。本文将主要介绍该规范编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的确定、风荷载的表达方式、桥梁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

二、全国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图

基本风速定义为桥梁所在地区的开阔平坦地貌条件下,地面以上10m高度处,100年重现期的10min 平均年最大风速。

本次规范编制,采用我国657个基本台站1961年至1995年间自己记录的风速资料,以极值I型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将基准高度从原来的20m高改为10m高,并考虑100年重现期,得到相应各气象台站百年一遇的最大风速值。鉴于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气象台站,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台站环境不能满足空旷无遮挡的要求,致使风速记录明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偏小。本次研究,对其部分计算结果参照周围台站的情况予以适当的修正。与此同时,参照国内其他的规范确定基本风压的下限值100年一遇为0.35kN/m2,50年一遇为0.30kN/m2,10年一遇为0.20kN/m2,相应的基本风速下限分别为24m/s,22m/s和18m/s。全国基本风压图和风速图有如下特点:

1.东南沿海为我国大陆上的最大风压区。风压等值线大致与海岸平行,风压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很快,到达离海岸50km处的风速约为海边风速的75%,到100km处则仅为50%左右,这和造成这一地区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台风有关。在这一区域内,大致有三个特大风压带,即湛江以南至海南沿海地区、广东沿海地区以及浙江到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带,百年一遇风压在0.90kN/m2(38m/s)以上。由于台湾岛对台风屏障作用,福建南部的风压有所减弱。

2.西北至华北北部和东北中部为我国大陆上风压的次大区。这一地区的大风主要与西伯利亚寒流引起强冷空气活动有关,等风压线梯度由北向南递减。

3.青藏高原为风压较大区。这一地区大风主要是因海拔高度较高所造成的。但该区空气密度较小,因此,虽然风速很大,但所形成的风压相对较小。从风压图和风速图的对比中可以反映出这一特点。

4.云贵高原、长江中游以及南丘陵山区风压较小,特别是在四川中部、贵州、湘西和鄂西为我国风压最小的区域。大部分地区风压在0.4kN/m2(25m/s)以下。

5.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的风压各自独立成区,台湾是我国风压最大的地区。据分析,其东部沿海风压可

达175KN/m2(52m/s)以上;海南岛的西、北、东部沿海风压约为0.9kN/m2(40m/s)。西沙群岛受南海台风的影响,百年一遇风压达1.80kN/m2(54m/s)。南海其余诸岛的风压略小于西沙。

新版风压分布图在总体上没有改变原全国风压分布的总格局,有降低的,也有提高的,但应该说更趋合理.且此次计算台站数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的分析,资料年限一般均达到30~35年,代表了当前气候背景值。对重要的大跨径桥梁,宜设立临时桥址风速观测站,观测时段不宜少于1年。由所获得的短期风速资料推求年极值风速,并据此建立与附近气象台站的相关关系。

三、风荷载

桥梁是处于大气边界层内的结构物,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地面粗糙程度、离地面(或水面)高度、外部温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于桥梁结构上的风荷载是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从工程抗风设计的角度考虑,可以把自然风分解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平均风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风的叠加,分别确定它们对桥梁结构的作用。

对于桥梁结构来说,风荷载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平均风的作用;二是脉动风背景作用;三是由脉动风诱发结构抖振而产生的惯性力作用,它是脉动风谱和结构频率相近部分发生的共振响应。在本规范中将平均风作用和脉动风的背景作用两部分合并,总的响应和平均风响应之比称为等效静阵风系数Gv,它是和地面粗糙程度、离地面(或水面)高度以及水平加载长度相关的系数。

为了便于理解新规范中有关风荷载的条文,我们列出了国内外规范中有关风荷载的规定,供参考。

1.在我国1987年的设计规范中,定义横向设计风压为:

该公式仅仅考虑了平均风的静力作用,没有考虑脉动风的背景响应和结构的振动惯性力的影响,是偏于不安全的。

2.日本《道路桥抗风设计便览》适用于跨径小于200m的桥梁。其设计风速和设计风荷载定义为:

其中:ρ为空气密度;E1为高度及地表粗糙度修正系数;CD为桥面阻力系数;An为桥梁顺风向投影面积;G=1、9,为阵风响应系数,是一个常数。

在上式中,引入了阵风响应系数,体现了风的紊流成分的影响,但没有考虑风的空间相关,跨径小平200的桥梁是可以适用的。

3.在日本《本州四国联络桥抗风设计指南》中,大跨度桥梁的设计风速和设计风荷载分别表达为:

其中:ν1为高度修正系数;ν2为水平长度阵风修正系数;ν4司为动力效应风载修正系数;其余参数意义同上。该式反映了因考虑风的水平相关使风荷载的脉动影响随跨长增加的折减效应。

4.英国BS5400规范也采用等效静阵风荷载的概念,设计风速取为最大阵风风速,其风速与设计风荷载分别表达为:

其中:K1为重现期系数;S1为穿谷系数;S2为阵风系数,该系数考虑了水平长度折减。

5.在本次编写的抗风规范中,对横桥向风作用下顺风向的风荷载,将作用在桥墩(塔)、主缆、斜拉索上的风荷载和作用在主梁上的风荷载分开处理。除主梁外,作用在桥梁各构件单位长度上的风荷载可根据各构件不同基准高度L的等效静阵风荷载按下式计算:

作用在主梁上的横桥向风荷载,除考虑等效静阵风荷载外,还应考虑由于抖振响应引起的惯性荷载,横向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H为横向力(N/m);CH为主梁体轴下横向力系数;D为主梁的高度(m)。Pd为因抖振所产生的结构惯性动力风荷载;当桥梁跨径小于200m时,可忽略因抖振所产生的结构惯性动力风荷载;对于跨径大于200m的桥梁,若判定其对风的动力作用敏感,则应通过风洞试验取得必要的参数,然后由抖振分析得到结构惯性动力风荷载。

跨径小于200m的桥梁可以下考虑竖向和扭转力矩的作用。跨径大于200m的桥梁,特别是悬臂施工中的大跨桥梁的竖向力和扭转力矩宜根据风洞试验和详细的抖振响应分析得到。

四、颤振稳定性和静风稳定性

大跨度桥梁在风荷载的静力作用下有可能发生因计力矩过大而发生扭转发散,或因顺风向的阻力过大而引起横向屈曲这两种静力失稳。桥梁在风的作用下还有可能发生一种自激振动,风的能量的不断输入使振幅逐渐加大。根据断面的不同形状,这种发散性的振动可以是弯曲型的驰振、扭转型的颤振或弯扭耦合型的颤振,统称为动力失稳。静力先稳和动力失稳的临界风速的较低者将控制大跨度桥梁的抗风安全。

静力失稳和动力先稳两者都是危险性的,都必须在桥梁设计时加以避免。此次规范除对颤振稳定性和驰振稳定性作了规定外,还对桥梁的横向静力稳定性和静力扭转发散作了规定。本文将主要介绍有关颤振稳定性检算的方法。

桥梁的颤振检验风速按下式确定:

式中:[Vcr]为颤振检验风速(m/s);Vd为设计基准风速(m/s);K为考虑风洞试验误差及设计、施工中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K=1.2。μf为考虑风速脉动影响及水平相关特性的无量纲修正系数,根据不同的地表粗糙类别,按表3取值:

在风攻角-3≤α≤+范围内,颤振临界风速必须满足以下准则;

Vcr≥[Vcr](13)

式中:Vcr为桥梁颤振临界风速(m/s)。

本条文采用的颤振检验风速的表达式和日本《本州四国联络桥抗风设计指南》以及日本的一些其他桥梁的抗风设计指南在形式上是一样的。由于采用的风谱以及地表粗糙度值有所不同,日本《本州四国联络桥抗风设计指南》给出的颤振检验风速修正系数μf的取值比本条文要稍微小一些,但日本的设计基准风速的重现或为150年,其总体的结果与本条文接近。

英国BS5400E规范采用在00风攻角时的检验风速基于为120年1min的最大风速值(与10min间的时距系数为对Ⅰ类地貌为1.1),其分项安全系数为:νfl=1.38,νm=1.05,νf3=1.1。在±2..50,折减系数为0.8。

丹麦大海带桥规定的动力稳定性检验风速采用失效概率为Pf<10-7的基准,从而得到在±30攻角范围内的颤振检验风速为1.5Ud。

表4给出了按不同设计指南或规范所得到的镇江扬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汊悬索桥的颤振检验风速值。可以看出按中国抗风设计规范约高于日本《本四指南》,但低于丹麦大海带桥和英国规范的要求。

对于跨径大于200m的桥梁,本规范还提出一个颤振稳定性验算的分级规定,即按下式计算颤振稳定性指数If,并根据If所在的范围按表5进行不同要求的颤振稳定性验算。 (14)

式中:ft为一阶扭转频率(Hz);B为桥面全宽(m)。

对于跨径大于200m的桥梁,当其颤振稳定性指数If<2.5时,可按下式十分简便地计算其颤振临界风速:

五、施工阶段的抗风对策

在大跨度斜拉桥或悬索桥的施工阶段中,结构体系处于不断转换区尚未成型,可能会出现比成桥后更为不利的状态:即刚度较小,变形较大,稳定性较差,甚至发生较大的风致振动响应的情况,其中稳定性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般说来,大跨斜拉桥在最大双悬臂状态和最大单悬臂状态的颤振稳定性比成桥状态要好。在最大双悬臂状态,主要会发生围绕桥塔的桥平面外的水平摆动以及平面内的竖向"翘翘板"振动,在桥塔中产生较大的内力,设置辅助墩或采用临时墩来减小悬臂长度是常用的方法;在最大单悬臂状态,强风作用下主梁的侧向和竖向抖振产生的惯性力较大,若振动不能接受,可以通过设置阻尼器以及临时风缆等方法来抑制振动。悬索桥在安装初期的结构抗扭刚度主要由主缆提供,其扭转频率随主梁拼装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分析和风洞试验表明,当桥面拼装车在10%~40%之间为最不利的状态,存在一个抗风稳定性的低谷,大跨度悬索桥主梁拼装的抗风低谷应避开大风期。若不能避开,可采用不对称施工方法,即不从中央对称拼装,而是偏高中央一定距离开始拼装主梁,待达到一定长度后再进行对称施工,风洞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颤振稳定性。

六、大跨桥梁的抗风设计对策

大桥工程的挑战性主要表现在团跨度的超大化所带来的结构非线性航风稳定性、施工控制、拉索振动控制,超高桥塔的抗震,以及50m以上的超深水基础和软土锚碇等难题。

江阴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二桥的建成提供了建造大跨度桥梁的实践经验,使我们树立了自主建设更大跨度的桥梁的信心,但面对超深水基础,千米以上的斜拉桥和2000m以上的悬索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迎接巨型工程的挑战。

从大桥抗风研究的角度看,对于千米级的斜拉桥如采用斜索面和流线形扁平箱梁的布置已能提供100m/s 以上的临界风速,在东南沿海包括香港在内的所有地区都能满足成桥后抗风要求。主要是注意通过临时措施解决施工阶段的抗风问题。

对于刚度相对较小的悬索桥,必须认真地考虑各种改善气动性能的导流措施以便同时解决颤振、涡振,斜振等各类风致振动问题。1500rn以上跨度的悬索桥可能还要考虑采用中央开槽的分离箱断面以及增加交叉索形成空间索网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气动性能,满足抗风要求。这也是发达国家为解决世界跨海工程的抗风能力正在研究而尚未实践的课题。如主跨3300m的意大利墨西拿海峡大桥,日本第二国主轴线上主跨2500m的跨海大桥,跨越直布罗陀海峡的多跨3000m的连续悬索桥方案以及印度尼西亚跨海峡的2300m协作体系方案等。

七.结语

我国近年来在桥梁工程方面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发展,同时也为桥梁抗风的研究提供了机会。在总结全国几十座大跨桥梁的抗风研究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该规范的问世将为桥梁工程师在桥梁抗风设计方面提供依据。我们真诚希望桥梁工程师在使用该规范中发现的问题随时反馈给编写部门,并给研究部门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进行大跨桥梁方面的抗风研究,以便积累经验,使这一规范不断完善,为我国的大桥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项海帆等.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本州四国联络桥公团.明石海峡大桥耐风设计要领(案),同解说.1988年3月

3=日本道路协会.道路桥耐风设外便览.1991年3月

4=BS5400,Steel,ConcreteandCompositeBridge,Pare2.Specificationforloads,1978

5=陈艾荣.黄鹏,项海帆.桥梁阵风风速系教研究.同济大学学报,Vol.26,No.3,1998

6=陈艾荣.黄鹏,项海帆.桥梁颤振检验风速系数修正系数研究.公路.1996年12月

7=E.Simiu,RobertH.Scanlan,刘尚培,项海帆,谢霁明译风对结构的作用一风工程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8=ClasesDyrbye、SvendOleHansen,WindLoadsonStructures.JohnWiley&SonsLtd.,1997

9=Y.T amura、H.Kawai、Y.Uematsu、H.Marukawa、K.Fujii、Y.T aniike,WindloadandwindinducedreponseestimationsintheRecommendationsfor LoadsonBu ildings,AIJ1993,EnginneringStructions

西南交大桥梁工程题库

桥梁工程概论综合题作业 一、基本分析题 1.对下表左列的各桥梁结构型式,选择右列(用箭头线连接)你认为合理的一种施工方法。(10分) 桥梁结构形式桥梁施工方法 多跨装配式简支梁桥有支架施工 石拱桥(吊机、架桥机等)架梁法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灌注法 钢管混凝土拱桥悬臂拼装法 钢斜拉桥缆索吊装施工 2.对下表左列的各桥梁工程背景,选择右列(用箭头线连接)中你认为最主要和最合适的桥梁施工装备。(10分) 工程背景桥梁施工装备 悬臂施工钢箱梁斜拉桥骑缆吊机 装配式简支梁桥面吊机 悬索桥挂篮 悬臂施工混凝土连续梁缆索吊装系统 装配式混凝土拱桥架桥机 3.欲在高速公路上修建一座主跨200m、墩高5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公路桥,请从下面选出10个与此桥梁设计、构造和施工相关的词汇。(少选或多选一个扣1分) 斜拉索、预应力钢绞线、吊杆、锚具、弦杆、矢跨比、联结系、高跨比、护栏、有支架就地灌注施工、等截面梁、变截面梁、明桥面、挂篮、横隔板、锚碇、翻模施工、索塔、临时固结、肋板式截面、合龙段、挡碴墙、人行道、箱形截面。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1:包头高架桥倾斜坍塌事故(10分) 2007年10月23日晚,丹(东)拉(萨)高速公路包头出口处高架桥的一跨发生整体倾斜坍塌。见图1、2。该桥限载35吨,而当时行驶在高架桥上的三辆拉运钢板的半挂牵引重型货车均超载100余吨。 图1 事故现场图2 鱼腹梁及Y形桥墩(1)整体倾斜的桥跨结构采用的是鱼腹式钢箱梁,其余桥跨采用的是鱼腹式混凝土梁。结合专业知识,在桥宽、车辆活载相同的前提下,对比钢梁与混凝土梁在自重、跨越能力、建筑高度、建设投资方面的相对差异。(2分) 比较内容 相对关系(用>,=,<关系描述) 梁体自重(相同跨度下)钢箱简支梁混凝土简支梁桥跨越能力(相同梁高下)钢箱简支梁混凝土简支梁桥建筑高度(相同跨度下)钢箱简支梁混凝土简支梁桥建设投资(相同跨度下)钢箱简支梁混凝土简支梁桥 (2)在桥梁结构的设计验算中,最重要的四个环节是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事故反映出该桥在使用中在上述四个环节中的环节出现了问题。(1分) (3)从事故现场的照片可见,该桥桥面较宽,采用Y形桥墩,桥墩上支座横向距主梁边缘较远(悬臂长度较大)。试根据图1、2绘制一张断面示意图,图中包括鱼腹梁、Y形墩、墩顶支座及最有可能导致桥跨倾斜的车辆活载作用位置,并据此分析桥梁发生事故的可能原因。(4分) (4)如果用混凝土梁替代钢梁,对上述事故的避免有无好处?为什么?若仍采用钢梁,可采用哪些构造措施来避免上述事故的发生?(3分)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一、背景情况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以下简称《通规》)明确了桥梁抗船撞的设计原则,规定了IV~Ⅶ内河航道和通航海轮航道的船撞力设计值,是当前公路桥梁抗船撞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统一标准。近年来,通航船舶呈现出吨位大、航速快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在建和拟建跨越航道桥梁的不断增多,保障桥梁结构在船舶撞击下的安全十分重要。为进一步保障在船舶撞击下的桥梁安全,完善细化桥梁抗船撞设计,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体现船舶通航密度、船桥撞击概率、风险综合防控、桥墩抗撞性能等系统性和精细化设计要求,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规范》的制订工作。 二、《规范》的定位 《规范》为桥梁抗船撞设计提供可行或具体技术方法,提出了降低船撞风险的总体要求、降低船撞效应的结构性防船撞设施要求和基于性能的抗撞设计方法(结构设计准则由一系列可实现的性能目标来表示,保证在船舶撞击力作用下实现结构预定功能的抗撞设计方法),是对《通规》的重要补充,作为推荐性标准、与《通规》一起规定了公路桥梁抗船撞设计要求。《规范》贯彻了“综合防控、分级设防”的思想,提升了抗船撞设计的科学性,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引导公路抗船撞设计的标准化与精细化。《规范》充分考虑了与其他标准的衔接,以国内外工程实践和先进研究成果为依托,以安全可靠、先进有效、经济合理、

成熟实用为基本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具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对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规范》的特点 《规范》注重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吸纳了交通运输行业桥梁抗船撞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工程建设经验,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试验验证。《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贯彻“综合防控、降低风险”的理念。一方面加强总体设计,提出了合理确定桥位、桥型、跨径和构造等总体要求,以降低船桥碰撞概率;对非通航孔桥,逐桥考虑船舶到达的可能性进行设计。另一方面,重视防撞设施的布设,规定了必要的结构性防船撞设施,以降低主体结构船撞效应。 (二)采用“性能设计、分级设防”的方法。基于性能的抗撞设计方法,主要包含抗船撞设防目标、设防船撞力与船撞效应计算、抗撞性能验算等内容。根据桥梁重要性等级和失效概率,抗船撞设防目标采用分级设防,桥墩、基础和支座的抗撞性能采用分级评估的分析方法。 (三)落实“风险概率、精细分析”的要求。在抗撞的设防船撞力计算上,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分位值法;考虑通航密度、船桥撞击概率等因素,建立了精细化程度高的概率-风险分析法。在抗撞的船撞效应计算上,明确了强迫振动法和质点碰撞法的技术要求,反映了船-桥-防船撞设施撞击效应分析的主流方法。四、实施注意事项

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概论-07-第六章-简支钢板梁和钢桁梁桥

第六章简支钢板梁和钢桁梁桥2008年11月2日1

第一节钢桥概述 一般地,将桥跨结构用钢制成,无论其墩台用什么材料建造,均可称之为钢桥。 与常用的其它建筑材料相比,钢材是一种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均较高的匀质材料,而其重量则相对较轻。因此,钢桥具有很大的跨越能力。 当要建造的桥梁跨度特别大,荷载特别重,采用其它建筑材料来建造桥梁有困难时,一般常采用钢桥。 钢桥的基本特点: ①构件特别适合用工业化方法来制造,便于运输,工地的安装速度也快,因而钢桥的施工工期较短; ②钢桥在受到破坏后,易于修复和更换; ③耐候性差、易锈蚀,铁路钢桥采用明桥面时噪声大,维护费用高。本节所讨论的钢桥主要以铁路钢桥为主。 2008年11月2日2

一、钢桥所用的材料 z钢种-碳素钢(含碳量为0.03~0.25%的钢)、低合金钢(各种合金元素总含量不超过3%的钢)、高性能钢(高强、具备耐候和防断裂性能) z钢材形状-工字钢、角钢、槽钢、管钢,方钢,T形钢(型材)和钢板(板材)线材——用于混凝土结构 z桥梁钢与结构钢前者引用自前苏联,后者用于美、日、欧盟 z钢号-碳素钢(A3,A3q等),现标准:GB700-88 Q+数字+质量等级符号+脱氧方法符号如Q235 低合金钢(16Mnq, 15MnVN 等),现标准:GB/T714-2000 国家标准《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GB221-2000 z钢的工艺要求和使用要求-对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要求–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碳、锰、硅等,微量元素铬、镍、钒等,有害杂质:硫、磷等,表6-1,对钢的可焊性的一种评估 –力学(机械)性能 z拉伸试验(弹性极限、屈服点、极限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 z冷弯试验:检查工艺和质量的指标 z冲击试验:夏比(V形缺口)试件,钢材韧性和低温抗脆断性能 z疲劳试验(与材料和构造有关) 2008年11月2日3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ashx

ISBN7—5608—2212—6/Ⅲ?377第十四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11.5~7南京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 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 项海帆陈艾荣 (同济大学) 【摘要】随着我国桥集工程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精帝|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本文介绍了{莪规范螭翩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圈、风衙藏的表达方式、桥檗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此外。还讨论了太跨桥集成桥和施工阶段的各种抗风对策。 关键词惭粱抗风设计规范 :碴鹂. 一、撅述… 1999年10月,江阴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座超千米的悬索桥,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能够建造千米级大桥的第六个国家。自从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建成了一百余座各种类型的斜拉桥,成为世界上建造斜拉桥最多的国家。如果把即将于2001年建成的南京长江二桥和福州闽江大桥统计在内,在跨度超过500m的世界斜拉桥中中国的斜拉桥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6年我国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由同济大学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写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几年来已被广泛用于多座大跨桥梁的抗风设计中。在此基础上,受交通部的委托,同济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央气象研究院以及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形成最终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奠定了基础。这几个专题的内容以及通过多次修改形成的报批稿的目录如表l所示。 表1<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专曩的内窖以最报批稿的目曩 专题内容规葩目录1全国基本风建圈和基本风压圈的绘制;第一章总用 2.斛拉桥和慧索桥的基顿的近似公式;第二章基本术语与基本符号 3.桥架的辱敢静阵风荷羲研究;第三章风建计算 4.斜拉桥和怎索侨的阻尼比研究;第四章风荷载计算 5.风参数的合理取值研究;第五章桥檠的动力特性 6.鼻塑桥梁断面的气曲参敷铡定第六章抗风稳定性验算 第七章风致限幅振动 第八章风洞试验要求 第九章风致振动控制 附录 40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介绍“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西南交通大学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该学科包含桥梁工程和隧道与地下工程两部分。 桥梁工程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和高师硕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权,建有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铁道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具有大型工业风洞、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千吨级压力机和结构静、动力分析试验系统,并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在毕业生中有茅以升、林同炎等一批(20余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及建筑勘测设计大师。 本学科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既有结构可靠性和耐久性评估、大跨新型桥梁的设计理论与实践、桥梁结构风工程、车桥耦合动力学、空间结构受力行为、大型桥梁结构的施工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均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学科在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万县长江大桥、南京第二、第三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西堠门大桥等大跨度新型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中均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并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年科研经费逾千万元。获奖成果主要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万县长江大桥特大跨(420m)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计算理论”、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大中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铁路连续梁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跨72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跨72米铁路预应力混凝土平弯连续刚构桥建造技术”、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虎门大桥建设成套技术”、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跨度全焊钢箱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斜拉索锚头与钢箱梁的联结和安全可靠性研究”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桥梁结构动力响应 主要研究桥梁结构动力响应行为,在高速移动运输工具作用下,运输工具-桥梁结构相互作用和系统动力响应,近10余年来,结合我国准高速铁路的建设及高速铁路的技术准备工作,开展了大量车-桥耦合动力学的研究。 2.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 主要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的损伤状态、承载能力、使用性能等,随着桥梁结构服役期限的增长以及交通量的增加,既有桥梁的评定、加固、改造问题日益突出,该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展了承载能力评定、耐久性评估等,近年来,在损伤识别理论与方法方面正在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3.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该方向主要研究现代大跨度桥梁与结构的空间分析理论、结构稳定理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行为、桥梁结构非线性行为等。 4.桥梁抗风与抗震 主要研究桥梁结构的抗风性能、抗震性能、振动控制及相关基础理论问题,已在桥梁风致振动、斜拉索雨振等研究领域取得良好成果,获奖成果的有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汕头海湾大桥抗风试验”等。 三、从业领域 主要从业领域为: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工程管理等工作。 四、主要相关学科

某大桥主桥钢箱梁落架施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2) 1.1工程简介 (2) 1.2工程特点和难点 (4) 2 多点同步顶升(下降)液压系统 (5) 2.1 系统原理图示 (6) 2.2 PLC控制系统介绍 (6) 2.3 液压系统介绍 (8) 3 同步落架方案 (12) 3.1 方案简介 (12) 3.2 实施步骤 (13) 3.3 实施过程的有关注意事项 (15) 3.4工序及工期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XX大桥主桥钢箱梁落架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XXXX大桥主桥为反对称钢塔五跨连续钢箱梁斜拉桥,其跨径布置为2×50+180+2×50=380m。桥面最大纵坡为0.8%,主梁为栓焊流线形扁平钢箱梁,梁高3.0m、宽47.5m。根据构造及施工需要,主梁划分为A~N 14种共计35个梁段,梁段长度4.8m~12.0m不等。单片梁段最大重量约313t,整个主桥钢箱梁重达8700余吨。该桥造型独特,结构形式新颖,各构件受力特性、施工方法和难度均不同于常规斜拉桥(见图1XX大桥(主桥)立面、平面布置图)。 立 面 图1 XX大桥(主桥)立面、平面布置图 大桥主桥兼有斜拉桥和连续梁的特点,鉴于大桥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先梁后索的施工顺序,针对实际情况,项目方案小组最后决定采用钢箱梁在管桩基础+贝雷组成的支架上拼焊的方法(以下简称满堂支架法)。 主梁35个钢箱梁梁段通过满堂支架上的轨道平车运送到指定位置,按无应力线形将钢箱梁段在支架上定位拼装并焊接成整体形成主梁(见图2主梁控制线形图中的无应力拼装线形),其后通过落架将钢箱梁大部分自重由主梁自身承担,再张拉斜拉索,拆除临时墩,最后安装风嘴,施加二期恒载达到成桥线形。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总则 1.0.1为使公路桥涵的设计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公路桥涵的一般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其他特种混凝土桥涵结构构件的设计。 1.0.3本规范按照国家标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T50283规定的设计原则编制。基本术语、符号按照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 132和国家标准《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 124的规定采用。 1.0.4本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按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本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1.0.5公路桥涵应进行以下两类极限状态设计: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及其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及其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某项限值的状态。 1.0.6公路桥涵应考虑以下三种设计状况及其相应的极限状态设计: 1持久状况:桥涵建成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该状况桥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2短暂状况:桥涵施工过程中承受临时性作用(或荷载)的状况。该状况桥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必要时才作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3偶然状况:在桥涵使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罕遇地震的状况。该状况桥涵仅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1.0.7公路桥涵应根据其所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1.0.7的规定。 表1.0.7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环境 类别环境条件最大 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 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 Ⅰ温暖或寒冷地区的大气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接触的环境0.55 275C25 0.30 3.0Ⅱ严寒地区的大气环境、使用除冰盐环境;滨海环境0.50 300C30 0.15 3.0Ⅲ海水环境0.45 300C35 0.10 3.0 Ⅳ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0.40 325C35 0.10 3.0 注:1有关现行规范对海水环境结构混凝土中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有更详细规定时,可参照执行; 2表中氯离子含量系指其与水泥用量的百分率; 3当有实际工程经验时,处于Ⅰ类环境中结构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可比表中降低一个等级; 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最小水泥用量为 350kg/m3,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或按表中规定Ⅰ类环境提高三个等级,其他环境类别提高二个等级;5特大桥和大桥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宜降至 1.8kg/m3,当处于Ⅲ类、Ⅳ类或使用除冰盐和滨海环境时,宜使用非碱活性骨料。特大桥、大桥的含义见本规范表5.1.2注说明。 1.0.8位处Ⅲ类或Ⅳ类环境的桥梁,当耐久性确实需要时,其主要受拉钢筋宜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预应力钢筋、锚具及连接器应采取专门防护措施。 1.0.9水位变动区有抗冻要求的结构混凝土,其抗冻等级不应低于表1.0.9的规定。

钢箱梁安装施工方法(完整版)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航道桥主塔钢箱梁施工方案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湾跨海大桥Ⅱ合同项目经理部 2006.11.25

钢箱梁施工方案 1 工程概述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航道桥为70+160+448+160+70m 五跨连续半飘浮体系双塔双 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桥面纵坡为 2.8%,位于R=20000m、切线长T=560m、外矢距 E=7.84m的圆弧竖曲线上。主梁为栓焊流线扁平钢箱梁,梁高 3.5 m(中心线),钢箱梁横隔板标准间距 3.75m,钢箱梁内设置两道中纵腹板,其距钢箱梁中心线间距为8.50 m。斜拉索采用高强度低松弛平行钢丝外挤包高密度双层聚乙烯护层制成的扭绞型拉索,标准索距为15m,最大索长248.180m,重14.916吨。全桥共设有 6 对多向活动竖向支座,分别设于B8、B9、B10、B11、B12、B13 号墩处;4 组横向抗风支座,分别设于B8、B10、B11、B13 号墩处;6 组横向阻尼限位装置,分别设于B8、B9、B12、B13 号墩上; 4 组纵向阻尼限位装置,设于B10、B11 号墩处。在边跨辅助墩及过渡墩附近钢箱梁内设有预制混凝土压重块,避免过渡墩、辅助墩出现负反力。 全桥主梁钢箱梁划分为九类(A~I)67个梁段进行架设安装。 A 梁段48个,梁长15m,最大吊装重量约2584kN; B 梁段 4 个,梁长15m,吊装重量约 2647kN;C 梁段4 个,梁长8.75m,吊装重量约1664kN;D 梁段 2 个,梁长 6.5m,吊装重量约1938kN;E梁段2个,为边跨合拢段,梁长 7.5m,吊装重量约1362kN;F梁段2个,梁长 8.75m,吊装重量约2042kN;G 梁段 2 个,梁长 13.75m,吊装重量约2548kN;H 梁段2 个,梁长7.15m ,吊装重量约1627kN ;I 梁段 1 个,为中跨合拢段,吊装重量约842kN,梁段划分见图1。 B8、B9、B10、B11、B12、B13 号墩墩顶节段钢箱梁(其中B10、B11 号墩顶各3节段即N01、N02、N03 及S01、S02、S03;B9、B12 号墩顶各1节段即NB10 及SB10;B8、B13号墩顶各1节段即N04及S04)均采用搭设墩顶支架、浮吊起吊钢箱梁至墩顶支架上、再采取水平滑移就位的方法进行安装。其余标准梁段均采用 320t 步履式桥面吊机吊装,其中由于主墩平台及辅助墩承台位置影响,钢箱梁运输驳船不能就位在钢箱梁安装垂直投影位置,故采用320t 步履式桥面吊机起吊之前,必须将NZ1、NB1、SZ1、SB1、NB11、SB11 六段钢箱梁事先用浮吊起吊放置在主墩

道路桥梁设计通用规范要求

道路桥梁设计通用规范要求 在计算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弯矩时,其计算跨径取梁肋之间的距离。 由于板厚与肋高之比小于1/4,支点弯矩取-0.7M,跨中弯矩取0.5M(当大于1/4,支点弯矩取-0.7M,跨中弯矩取0.7M)M为简支梁求得的跨中弯矩。 可变荷载不同时组合表:汽车制动力,流水压力,冰压力,支座摩阻力;多个偶然作用不同时参与组合。 永久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表;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的分项系数,取1.4;当某个可变作用在效应组合中其值超过汽车荷载的分项系数应采用汽车荷载的分项系数,对专为承受某作用而设置的结构或装置,设计时该作用的分项系数取与汽车荷载同值;计算人行道板和人行道栏杆的局部荷载,其分项系数取与汽车荷载同值。在作用组合中除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风荷载外的其他的可变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取1.4,但风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1;在作用效应组合中除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外的其他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当永久作用与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或其他一种可变作用)组合时,人群荷载(或其他一种可变作用)的组合系数取0.80;当除汽车荷载(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外尚有两种其他可变作用参与组合时,其组合系数取0.70;当除汽车荷载(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外尚有三种其他可变作用参与组合时,其组合系数取0.60;尚有四种及多于四种的可变作用参与组合时,取0.50。

设计弯桥时,当离心力与制动力同时参与组合时,制动力标准值或设计值按70%取用。 偶然组合: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应与可变作用某种代表值效应、一种偶然作用标准值效应相结合。偶然作用的效应分项系数取1.0;与偶然作用同时出现的可变作用,可根据观测资料和工程经验取用适当的代表值。地震作用标准值及其代表式按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采用。 公路桥涵结构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短期、长期效应组合。 结构构件当需进行弹性阶段截面应力计算时,除特别指明外,各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应取为1.0;各项应力限值应按设计规范规定采用。 构件在吊装、运输时构件重力乘以动力系数; 永久作用常用材料的重力密度 预加力在结构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和使用阶段构件应力计算时,应作为永久作用计算其主效应和次效应,并应计入相应阶段的预应力损失,但不计入预加力偏心距增大引起的附加效应。在结构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预加力不作为作用,而将预应力钢筋作为结构抗力的一部分,但在连续梁等超静定结构中,仍需考虑预加力引起的次效应。

JTGD60-2015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及删减列表

JTGD60-2015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新规范删减列表 1.0.4、设计使用年限(新增) 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部件的使用年限提出明确要求。 1..0.6、增加抗风、抗震、抗撞设计要求。 3.1.2、公路桥涵线形设计:(引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3.1.4、地震状况应做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从偶然状况中剥离)。 3.1.5、公路桥梁钢结构部分应根据需要进行抗疲劳设计(通用规范新增内容,对应的钢结构设计新规范执行)。 3.1.6、风险评估:初步设计阶段实行风险评估制度(新增,对应交公路发(2010)175号)。 3.2.3、增加斜交桥梁桥墩斜交正做时,墩台边缘净距的计算简式。 3.2.7、新增跨线桥桥墩设置及防护要求。 3.4.1、紧急停车带的设计长度要求修改。 3.4.2、人行道设置宽度修改。最小宽度有原来0.75或1米,修改为1米。增加路缘石高度设置的进一步说明。 3.5.1、增加易结冰、积雪的桥梁纵坡不宜大于3%的要求。 3.5.3、第四条,增加逆风、冰冻、漂流物的影响下,提高铺砌高度。 3.5.5、详细补充桥台搭板设置长度、宽度、搭接以及厚度要求。 3.6.6、增加桥梁栏杆与桥面板的连接方式描述。 3.6.8、条纹中补充了盆式支座、球钢支座等支座。 3.6.9、简化伸缩缝的要求,删除了数模式伸缩缝中钢梁高度的要求。 3.7.6、增加桥面排水、桥台排水、支挡构造物排水的要求,详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3.8.2、新增永久观测点的设置要求。(特大桥、大桥) 3.8.4、修改防雷设计要求。(参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设

计规范》) 3.8.6、新增结构监测设施设置要求(技术复杂的大型桥梁)。 3.8.7、新增跨线桥设置防抛网要求。 4.1.5、基本组合中将汽车荷载按照车辆荷载的加载时,车辆荷载分项系数调整为1.8。 4.1.5、桥涵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修改,将原不同情况下的大桥、中桥、小桥的结构设计安全等级提高了一个等级。 4.1.5、偶然组合:修改作用的分项系数。 4.1.6、取消长期组合、短期组合的说法,改为:准永久组合及频遇组合。 4.1.7、增加钢结构疲劳设计荷载组合规定。 4.2.2、增加预加力标准值计算公式。 4.2.5、第五条,增加水浮力标准值计算公式。 4.3.1、各等级公路桥涵的汽车荷载等级做了一定调整,将二级公路荷载等级标准提高了一半(由偏向公路二级,改为偏向公路一级)。车道荷载中集中荷载Pk的起始计算标准提高,由180KN提高至270KN。对交通组成中重载交通比重较大的公路桥涵,宜采用与该公路交通组成相适应的汽车荷载模式进行整体和局部验算。 4.3.1、汽车横向折减系数改为横向车道布载系数,提高单车道布载系数至1.2。 4.3.3、离心力计算取消了半径的限制,弯桥均需计算离心力。 4.3.7、增加疲劳荷载计算模型。 4.3.8、风荷载标准直接引用《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删除原来规范中规定的内容。 4.3.12、无悬臂宽幅箱梁,宜考虑横向温度梯度引起的效应。(新增内容) 4.3.13、支座摩擦系数增加盆式支座、球形支座的规定。 4.4.1、取消内河航道等级为1-3级内河船舶撞击作用设计值,要求按照专题研究确定。

公路桥梁设计规范答疑汇编--问题举例

公路桥梁设计规范答疑汇编--问题举例 1、在条文说明中的第3.3.1中的第3款:“应首先考虑与桥涵相连的公路路段的路基宽度,保持桥面净宽与路肩同宽。”主要疑惑是:路肩指的是硬路肩还是土路肩? 2、规范第3.3.2条中规定:“在不通航和无流筏的水库中区域内,梁底面或拱顶底面离开水面的不应小于计算浪高的0.75倍加上0.25m。” 问题如下: (1)以上条款中的0.25m指的是在浪高的0.75倍上加的一个安全值,还是指高于支承垫石顶面高度0.25m?(2)在水库区域内的通航桥的不通航孔,以上条款是否适用? (3)此处的水面是指计算水位还是最高洪水位? (4)最终梁底净空是否需要满足第 3.3.2条中的所有条款?即是否需满足该条最后一段所要求的并同时满足表3.3.2的要求? 3、(1)规范第3.3.6条规定天然气管道不是顺桥过。是所有的天然气管道不得过,还是对直径和压力有限制?在城市桥梁及城市郊区公路桥梁的设计中,此条经常不能满足。 (2)煤气管道是否等同于天然气条文取用?管道与桥梁的交叉如何考虑?高压线的定义是多少电压? 4、(1)规范第3.5.8条中纵坡大于1%的桥梁非常普通,对于空心板等大规模工厂化制作的上部结构,梁底水平如何操作(每根梁的纵坡可能都不同)? (2)规范第3.5.8条中“某一规定坡度”具体数值是多少? 对于纵、横坡较大的空心板桥,如果不能使用球冠支座,梁底只能做垫块,空心板预制比较困难,景观较差,如何处理? 5、规范第3.6.4条规定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面层(不含整平层和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 条文中,关于“不含整平层和垫层”的含义,如采用沥青混凝土桥面,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沥青混凝土下的混凝土铺装,只算是“整平层和垫层”,可不按第3.6.4条的厚度及强度要求;二是沥青混凝土下的混凝土铺装,不是整平层和垫层,是桥面铺装(根据条文解释,似这样理解也是符合精神的),应符合第3.6.4条的厚度及强度要求。 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3.7.2条“跨越河流或海湾的特大、大、中桥宜设置水尺或标志,较高墩台宜设围栏、扶梯等”。 请问:(1)本条中“较高墩台”中的“较高”二字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幅度或范围,即“多高”才算“较高”?(2)本条中“较高墩台宜设围栏、扶梯等”中,设置围栏、扶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方便桥墩台的养护还是其他目的?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新规范JTGD与老规范JT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新规范(JTGD-)与老规范(JTGD-)调整内容汇总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新规范(JTGD60-2015)与老规范(JTGD60-2004)增删内容汇总 1.0.4、设计使用年限(新增) 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部件的使用年限提出明确要求。 1.0.6、增加抗风、抗震、抗撞设计要求。 3.1.2、公路桥涵线形设计:(引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3.1.4、地震状况应做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从偶然状况中剥离)。 3.1.5、公路桥梁钢结构部分应根据需要进行抗疲劳设计(通用规范新增内容,对应的钢结构设计新规范执行)。 3.1.6、风险评估:初步设计阶段实行风险评估制度(新增,对应交公路发(2010)175号)。 3.2.3、增加斜交桥梁桥墩斜交正做时,墩台边缘净距的计算简式。 3.2.7、新增跨线桥桥墩设置及防护要求。 3.4.1、紧急停车带的设计长度要求修改。 3.4.2、人行道设置宽度修改。最小宽度有原来0.75或1米,修改为1米。增加路缘石高度设置的进一步说明。

3.5.1、增加易结冰、积雪的桥梁纵坡不宜大于3%的要求。 3.5.3、第四条,增加逆风、冰冻、漂流物的影响下,提高铺砌高度。 3.5.5、详细补充桥台搭板设置长度、宽度、搭接以及厚度要求。3.6.6、增加桥梁栏杆与桥面板的连接方式描述。 3.6.8、条纹中补充了盆式支座、球钢支座等支座。 3.6.9、简化伸缩缝的要求,删除了数模式伸缩缝中钢梁高度的要求。 3.7.6、增加桥面排水、桥台排水、支挡构造物排水的要求,详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3.8.2、新增永久观测点的设置要求。(特大桥、大桥) 3.8.4、修改防雷设计要求。(参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设计规范》) 3.8.6、新增结构监测设施设置要求(技术复杂的大型桥梁)。 3.8.7、新增跨线桥设置防抛网要求。 4.1.5、基本组合中将汽车荷载按照车辆荷载的加载时,车辆荷载分项系数调整为1.8。 4.1.5、桥涵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修改,将原不同情况下的大桥、中桥、小桥的结构设计安全等级提高了一个等级。 4.1.5、偶然组合:修改作用的分项系数。 4.1.6、取消长期组合、短期组合的说法,改为:准永久组合及频遇组合。 4.1.7、增加钢结构疲劳设计荷载组合规定。 4.2.2、增加预加力标准值计算公式。

大门大桥抗风分析报告

大门大桥抗风分析报告

目录 概述 1.采用的规范及参考依据 2.设计基本风速、设计基准风速、主梁颤振检验风速的确定2.1 设计基本风速 2.2 主梁颤振检验风速 3.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3.1 计算图式 3.2 边界条件 3.3 动力特性分析 4.主梁抗风稳定性分析 4.1 桥梁颤振稳定性指数 4.2 主梁颤振临界风速的估算 4.3 结论

概述: 大门大桥推荐方案采用双塔双索面混凝土斜拉桥,跨度布置为135+316+ 135=586m,主跨主梁为 形断面,主塔为倒Y形索塔。在进行初步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主桥推荐方案的抗风、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本报告对推荐方案的抗风稳定性进行分析。 分析的必要性 大桥在施工和运营期间,需满足12级以上台风、风速分别为33.3m/s和35.9m/s下的稳定性要求。由于缺乏桥区处风速观测资料,报告中设计风速采用的是《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附表A中温州市的10m高设计基准风速。 由于桥址处无论是10m平均最大风速,还是瞬时最大风速均较大,而主桥推荐方案有“塔高、跨大”的特点,因此,主桥方案斜拉桥结构的抗风稳定性检算是必需的。 结论 利用ANSYS软件对推荐方案的相关环节进行相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结构的抗风稳定性等级为Ⅰ级,成桥状态和施工状态的主梁的颤振临界风速大于主梁的颤振检验风速,满足抗风稳定性要求。 1.采用规范及参考依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性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试行)(JTJ027-96)2.设计基本风速、设计基准风速和主梁颤振检验风速的确定根据《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查得温州地区距地 =33.8m/s。据《温州市大门大桥面以上10米,频率为1/100平均最大风速V 10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4.3.7条桥梁抗风、抗震规定标准,大桥在施工和运营期间,需满足12级以上台风、风速分别为33.3m/s和35.9m/s下的稳定性要求。本报告中场地平均最大风速按后者取值。

道路桥梁设计通用设计规范 (1)

与梁肋整体连接的板,在计算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弯矩时,其计算跨径取梁肋之间的距离。 由于板厚与肋高之比小于1/4,支点弯矩取,跨中弯矩取(当大于1/4,支点弯矩取,跨中弯矩取)M为简支梁求得的跨中弯矩。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一、总则 1、安全等级; 2、特大、大、中、小桥及涵洞分类; 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之间桥中线长度或桥墩中线与桥台台背前缘线之间桥中线长度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为准。重要是指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国防公路上及城市附近交通繁忙公路上的桥梁。 二、术语 1、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与可变作用频遇值效应的组合; 2、作用长期效应组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与可变作用准永久值效应的组合; 三、设计要求 1、桥涵布置:公路桥涵的设计洪水频率; 2、桥涵孔径 3、桥涵净空:净空高度,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公路上的桥梁应为5米,三、四级公路上的桥梁应为米。

4、立体交叉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 5、车行或人行天桥的宽度; 6、桥上线形及桥头引道; 7、桥面铺装、排水和防水层; 8、养护及其他附属设施。 四、作用 可变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极限状态分别采用标准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其代表值; 可变荷载不同时组合表:汽车制动力,流水压力,冰压力,支座摩阻力; 多个偶然作用不同时参与组合。 4.1.6永久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表;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的分项系数,取;当某个可变作用在效应组合中其值超过汽车荷载的分项系数应采用汽车荷载的分项系数,对专为承受某作用而设置的结构或装置,设计时该作用的分项系数取与汽车荷载同值;计算人行道板和人行道栏杆的局部荷载,其分项系数取与汽车荷载同值。在作用组合中除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风荷载外的其他的可变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取,但风荷载的分项系数取;在作用效应组合中除汽车荷载效应(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外的其他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当永久作用与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或其他一种可变作用)组合时,人群荷载(或其他一种可变作用)的组合系数取;当除汽车荷载(含汽车冲击力、离心力)外尚有两种其他可变作用参与组合时,

—桥梁专业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终)

上海市市政工程 桥梁专业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 (报批稿) 上海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管理事务中心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

目录 1.总则 (1) 2.审查依据 (2) 3.审查要点 (3) 3.1 主要技术标准 (3) 3.2 设计文件 (4) 3.3 桥梁总体设计 (5) 3.4 桥梁地基与基础 (6) 3.5 桥梁结构的抗震、抗风设计 (7) 3.6 桥梁结构构造设计 (7) 3.7 城市人行天桥 (9) 3.8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 (10) 3.9公众利益 (11)

上海市市政工程桥梁专业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 (报批稿) 2011.10. 1.总则 1.0.1为指导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使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4号和《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规定》沪建交[2011]480号文件精神,制定上海市市政工程桥梁专业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以下简称审查要点)。 1.0.2施工图审查是指建设主管部门认定的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 1.0.3本审查要点适用于上海地区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的桥梁和人行天桥的结构部分施工图设计审查,与桥梁设计有关的其他专业的审查要点见其他相关专业的施工图审查要点。 1.0.4建设单位报请施工图审查的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建设工程项目报建表; 2 立项批文、初步设计批文; 3 规划批文; 4有关主管部门批文; 5初步设计文本; 6 专家评审意见(含专题研究论证报告等); 7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详勘)和测绘成果; 8 全套施工图; 9 计算书(主要为软件名称、计算建模、计算工况、计算结果等); 10 第三方复核审查意见(如有); 11 审查需要提供的其它资料。 1.0.5施工图审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是否符合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2 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探究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的施工控制

探究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的施工控制 为了保证跨海大桥主桥桥体,建设成型之后的内力和线型之间的拉力,满足设计的要求,采用无应力的状态为理论基础的施工控制方法。对于结构非线性和参数评估识别以及平差分析的结果进行测算,根据跨海大桥的桥梁结构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控制好大桥结构的无应力夹角,并确定大跨度钢箱的斜梁现场安装设计要求。 标签: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施工控制 前言 采用单侧推的方式,配合跨海大桥的合龙方案,根据跨海大桥的实际结构特点和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有效的控制大桥合龙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全面的合格的施工工艺控制,才能够实现跨海大桥高精度的顺利合龙操作。因此,探究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是为了能够满足桥梁线形及内应力幅度,作为施工设计要求的基础和保障,跨海大桥不仅需要外形美观,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非常坚固。 1 跨海大桥的设计特点 跨海大桥一般采用的是斜拉桥的设计,斜拉桥本身外形非常美观,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优于其合理的设计结构,因此,在大跨径桥梁过程中具备非常好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多跨海大桥都采用的是这种斜拉桥的设计。跨度大于500米的斜拉桥的桥梁一般来说都会采用钢箱梁的形式来进行设计,这种设计形式由于施工工艺相对工序较多,工艺比较繁琐复杂,在建设期间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但是由于其成功合龙之后斜拉索较长,主梁刚度较小,整体构造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合龙成功之后的跨海大桥使用寿命非常长,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很多跨海大桥设计单位的青睐。 2 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橋线性控制特点 2.1 非线性效应非常明显 大跨度钢箱梁拉桥的非线性效应是比较明显的,这是由于其施工控制和常规的混凝土斜拉桥的施工控制工艺是完全不同的,在这种控制的过程中,由于非线性效应的明显性特质,使得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的跨度较大,因此在斜拉索很长,主梁刚度非常小的情况下,主梁和桥塔之间的位移量必然是非常庞大的数字。斜拉索具有明显的垂直效应,保证了整个桥体的稳固。但是这种非线性效应需要的,是在大桥的大跨度合龙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大桥的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的施工初期,一定要注意焊接每一个步骤的精确性。 2.2 大跨度钢箱梁拼装时梁段的调整范围不大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及设计规范目录》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及设计规范目录 王建祖2013.07.15收集整理(138本) 1.常用规范(包含在下面专业中) 1.1.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92-86) 1.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97-87) 1.3.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 1-90) 1.4.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 2-90) 1.5.钢渣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35-90) 1.6.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90) 1.7.乳化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CJJ 42-90) 1.8.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CJJ 43-91) 1.9.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44-91) 2.规划专业 2.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2.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 GB50180-93 2.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80-98 2.4.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 2.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2.6.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50293-1999 2.7.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 2.8.城市用地分类代码 CJJ46-91 2.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83-99 2.10.城市规划制图标准 CJJ/T97-2003 2.11.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 CJJ/T87-2000 3.工程勘察测量专业 3.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3.2.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3.3.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2001 3.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GB/T50095-98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概要及大跨桥梁的抗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桥梁工程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本文介绍了该规范编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图、风荷载的表达方式、桥梁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此外,还讨论了大跨桥梁成桥和施工阶段的各种抗风对策。 关键词: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0. 前言 1999年10月,江阴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座超千米的悬索桥,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能够建造千米级大桥的第六个国家。自从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建成了一百余座各种类型的斜拉桥,成为世界上建造斜拉桥最多的国家。如果把即将于2001年建成的南京长江二桥和福州闽江大桥统计在内,在跨度超过500m的世界斜拉桥中中国的斜拉桥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6年我国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由同济大学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写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几年来已被广泛用于多座大路桥梁的抗风设计中。在此基础上,受交通部的委托,同济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央气象研究院以及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形成最终的《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奠定了基础。这几个专题的内容以及通过多次修改形成的报批稿的目录如表1所示。本文将主要介绍该规范编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基本风速的确定、风荷载的表达方式、桥梁动力稳定性检验和风洞试验要求等 二、全国基本风速图和风压图 基本风速定义为桥梁所在地区的开阔平坦地貌条件下,地面以上10m高度处,100年重现期的10min 平均年最大风速。 本次规范编制,采用我国657个基本台站1961年至1995年间自己记录的风速资料,以极值I型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将基准高度从原来的20m高改为10m高,并考虑100年重现期,得到相应各气象台站百年一遇的最大风速值。鉴于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气象台站,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台站环境不能满足空旷无遮挡的要求,致使风速记录明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偏小。本次研究,对其部分计算结果参照周围台站的情况予以适当的修正。与此同时,参照国内其他的规范确定基本风压的下限值100年一遇为0.35kN/m2,50年一遇为0.30kN/m2,10年一遇为0.20kN/m2,相应的基本风速下限分别为24m/s,22m/s和18m/s。全国基本风压图和风速图有如下特点: 1.东南沿海为我国大陆上的最大风压区。风压等值线大致与海岸平行,风压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很快,到达离海岸50km处的风速约为海边风速的75%,到100km处则仅为50%左右,这和造成这一地区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台风有关。在这一区域内,大致有三个特大风压带,即湛江以南至海南沿海地区、广东沿海地区以及浙江到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带,百年一遇风压在0.90kN/m2(38m/s)以上。由于台湾岛对台风屏障作用,福建南部的风压有所减弱。 2.西北至华北北部和东北中部为我国大陆上风压的次大区。这一地区的大风主要与西伯利亚寒流引起强冷空气活动有关,等风压线梯度由北向南递减。 3.青藏高原为风压较大区。这一地区大风主要是因海拔高度较高所造成的。但该区空气密度较小,因此,虽然风速很大,但所形成的风压相对较小。从风压图和风速图的对比中可以反映出这一特点。 4.云贵高原、长江中游以及南丘陵山区风压较小,特别是在四川中部、贵州、湘西和鄂西为我国风压最小的区域。大部分地区风压在0.4kN/m2(25m/s)以下。 5.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的风压各自独立成区,台湾是我国风压最大的地区。据分析,其东部沿海风压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