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10章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10章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10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o第一节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如何走向新世纪

o第二节环境宣传

?一、蓬勃开展的环境宣传工作

?二、环境宣传工作如何面向新世纪

o第三节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21世纪议程》在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环境教育要重新定向,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近年来,国际环境教育出现了新的动向,正在由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向促进人们树立持续发展观念、提高有效参与的技能的方向转变。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强调了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环境宣传工作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充分他说明了我们党对环境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搞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又进一步把保护环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历史任务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来认识和执行,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就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作出了战略性的安排。为了贯彻上述指示精神和战略布署,中宣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联合发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提出了“九五”到2010年期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在我国逐步走向深入。

第一节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

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相连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这己为各国政府所认同。

自60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环境教育就开始被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所重视,1965年,在德国基尔大学召开的教育大会,比较早地对环境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理论的一些设想。1970年,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合会(IUCN)对环境教育第一次进行了定义:“所谓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弄清概念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术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行为准则作出决策。”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再次强调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正式把“环境教育”的名称肯定下来。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它根据环境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环境教育是“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认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因此,“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的和支持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并建议“将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合持续发展”。今天,环境教育活动已经在全球开展得相当普遍,对全球环境保护运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20多年来,我国开展了普遍的环境教育,使我国公众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从而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开拓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环境教育工作,我国的环保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

目前,我国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环保、宣传部门相配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相呼应,呈现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发展。

“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教育彻底走出了以往那种主要靠环保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了一个由宣传、教育和环保部门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的新格局,而且参与者的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使社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发展。

自1990年以来,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首都举行的群众活动。各省、区、市以及所辖地、市、县的主要领导干部也在当地发表电视讲话或亲自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对环境教育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不断涌现出一批自发的“绿色志愿者”。1995年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提出开展“绿色志愿者活动”。当年,全国共有21万青年志愿者,以京沪、京广、京哈、陇海四大干线上的500多个车站为重点,沿着2.3万公里长的铁路线积极行动,共清扫垃圾2300余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绿色志愿者活动,不仅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而且使参与者在活动中受教育,成为环境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第二、基础教育的普及作用开始形成。

“八五”期间,国家教委先后制订、颁布的《中小学加强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各学科教学大纲》将环境保护内容列入其中,并增大了环境教育内容所占的比例,极大地推动了环保知识教育的普及。据统计,目前我国开展环境教育的中小学校已达5万所,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已经全面展开。例如,在上海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市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取得了明显进展;广东省南海师范学校充分发挥师范学校“母机”作用,把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做好师范生的环境教育,培养、造就了一批能开展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

第三、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目前,全国共有14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环境专业;有206个本科专业点;22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部外博士后流动站;在校生近3万人。还有2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也开设了环保专业课。到“八五”末,全国高等院校共培养环保专业学生8万多人,毕业生2万余人,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了环保人材。

第四、成人教育的干部培训不断发展。

199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要求各级党校、于校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综合决策的能力。中央党校随即举办了环境保护讲座。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天津、大连、青岛、武汉、深圳等省市党校也相继将环境保护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山西省委组织部还向各级党校下达培训计划,要求进党校培训的干部必须全部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的教育。

从1994年11月开始,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举办了“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培训班”,不仅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培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干部,更重要的是为可持续发展的继续培训培养了首批教员,并提供了系统的教材。来自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研究、编制和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专家,结合典型案例向学员们系统而深入浅出他讲授了

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人口、法律、资源、环境、经济、工业、农业、管理等知识,并组织学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作用、目标、困难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不仅澄清了学员们的一些模糊认识,帮助他们树立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危机感和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使命感,而且培养了他们在新的发展观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央组织部、国家计委、国家编委、国家环保局等部门还不定期举办省委书记、省长、市长、专员以及计委、编委主任参加的环保战略高级研讨班。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也相应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研讨班、培训班。从1995年5月开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川、甘肃、浙江、黑龙江等省、市和林业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以将《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培训为基础,不断组织各类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与研讨,有的省市和部门还组成了以受训人员为骨干的、推进其地方和部门实施21世纪议程的组织机构,井结合“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制定本地和本部门的21世纪议程和行动方案。

第五、对外交流的范围和程度得到拓展。

“八五”期间,我国还积极开展环境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我国的有关部门已分别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共有10多个环境宣传教育方面的代表团出国交流学习,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积极参加了“全球500佳”的推荐活动,武汉大兴路小学、徐州矿务局小记者团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荣获联合国环境署“全球500佳”称号。我国还每年认真组织评选、推荐并组团参加联合国环境署举办的“6·5”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宁夏、沈阳、杭州、广州、成都等省区市积极组织中小学环境教育对外交流活动。同时,我国认真实施了《中美有益于环境的全球学习与观察合作协议(GLOBE计划)》项目,完成了该项目在我国的头两批学校的布点、培训工作。

二、环境教育如何走向新世纪

尽管我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社会教育尚未形成机制,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和教材缺乏,专业教育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职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还需要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继续当好环保事业的先锋。为此,《行动纲要》分阶段制定了我国环境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使我国环境教育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行动纲要》规定,“到2000年,使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培养一批跨世纪的环保专门人材;使各级党政干部、企事业法人代表中的多数人都受到一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培训;对各级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在职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的培训。到2010年,全国环境教育体系趋于合理和完善,环境教育制度达到规范化和法制化。”

为了完成《行动纲要》所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事业的要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规划,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岗位培训工作。

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能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于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未被广大民众接受前,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从宣传教育还是组织领导方面,对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

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执行中共中央《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分级分类培训”、“突出培训重点”、“保证培训质量”的原则,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并重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在职干部培训的运行机制,实现在职干部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在职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县以上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类管理干部院校,各省、市环保培训基地,也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把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的内容纳入培训计划。

第二、面向21世纪,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文化知识、形成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形成环境法制观念、养成环境伦理道德的有利时机。各级教育、环保、宣传部门要切实把青少年的环境教育放在一个突出位置来抓,培养造就一代环保新人。

首先,要抓好基础教育。各级教育、环培部门要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关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所规定的环保内容,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中、小学要利用活动课教学时间,组织好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竞赛和征文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同时,要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环保培训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程,培养合格的环保教育人材。

其次,要继续搞好高等院校环境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高等院校环境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把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人口、资源、发展同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继续不断地为国家输送环保科技和管理人才。

此外,国家环保部门和有关出版部门要积极组织、大力支持,编辑、出版一整套分别适用于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各类管理干部学院、大学、师范院校、中等专科、职业高中的非环境专业教材以及可供中、小学开设环保选修课和活动课的科普教材。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把环境教育推向深入。“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环境意识较高;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优美。

第三、加强企业干部、职工的环保培训。

要认真遵守劳动人事部门的要求,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举办各类切合实际的讲座和学习班,对就业或上岗人员进行环境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清洁生产、ISOl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对产生污染企业的干部、职工,更要进行经常性的环境教育,使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增加效益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第四、加强环保队伍自身建设。

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对环保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努力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才兼备、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环保队伍。目前,全国地、市、县级环保局长,由别的行业转来的较多,他们当中有些人原来没从事过环境保护工作或未经过环境保护的专业培训,应当经过严格的培训,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才能上岗。“九五”期间到2000年,要对县级以上环保局局长分批进行一次岗位培训,各级环保部门要对本部门环境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安排一次岗位培训和考核。

第五、建立环境教育基地。

“九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其基础条件和社会效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在环境保护某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在全国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环保示范工程;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高水平的博物馆、科技馆和动植物园等。各省、区、市和有条件的地市可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集环境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科普宣传和生态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的、面向公众的环境教育基地,为公众特别是为广大青少年开展环境教育提供活动场所。

第二节环境宣传

一、蓬勃开展的环境宣传工作

环境宣传是以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以及动员公众参与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公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制观念和伦理道德水平为目的,利用图书、报刊、广播和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结合大中小学教育,对社会各阶层的公众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化宣传和公众教育活动。

我国的环境宣传与环境教育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共同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环境宣传与环境教育有着同样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己初步建立起一支拥有相当人数的环境宣传队伍,大体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宣传网络。“八五”期间,环境宣传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类新闻媒介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公众从对环境公害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特别是围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和连续开展5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把环境宣传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第一、环保世纪行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

自1993年以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围绕“向环境污染宣战”、“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命之水”等主题,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根据本地特点。相继开展了这一活动。北有“龙江绿色环保潮”、“世纪行在辽宁”、“三晋世纪行”、“燕赵世纪行”、“齐鲁世纪行”,南有“中原世纪行”、“大特区世纪行”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7年上半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等1000多家新闻单位,5000余名记者参加了采访报道活动,编发的各类稿件36000多篇。

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以正面报道为主,同时揭露和抨击了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生态的反面事例,促使公众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促进了一大批跨流域、跨地区的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比如中华环保世纪行对淮河污染严重的问题予以曝光后,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重视,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1997年使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实现淮河水变清”的战略目标。其他如云南路南县在石林风景区内修建水泥厂问题、太湖污染问题、新疆阿尔金山的采金偷猎案、小秦岭的非法采金案等,通过“中华环保世纪行”曝光后,都得到了解决。可以说,环保世纪行活动在全国掀起了一个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新热潮,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个绿色冲击波,奏响了一曲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时代进行曲。

第二、《中国21世纪议程》得到了广泛宣传。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发大会期间,我国以这次大会为契机,掀起了一次环境宣传的高潮。大会期间,随同我国代表团采访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科技日报等报社的记者,先后发回数十篇报道。在国内,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各地新闻媒介积极开辟专栏、专版,各地党政领导同志纷纷发表讲话,11位部长或省市长亲自为《中国环境报》撰文。

大会之后,为使《中国21世纪议程》尽快实施,中国政府要求各地方、各部门联系实际,广泛宣传《中国21世纪议程》体现的基本思想,取得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

众的自觉行动。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宣传《中国21世纪议程》的有关内容,不仅使群众逐步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使其自觉地投身到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际行动中去。特别是1994年7月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向国内外广泛宣传了中国政府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中国今后的必然选择。

二、环境宣传工作如何面向新世纪

“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必须看到,今后,我国的环境宣传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继续加强环境宣传工作仍是当务之急,各地对于环境宣传工作还要给予高度重视。《行动纲要》制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环境宣传工作的基本任务:“到2000年,在全国基本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加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各级决策者对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有明显提高。”对此,各级环保、宣传、教育等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通力合作,加强对环境宣传工作的领导,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行动纲要》的有关规定,把我国的环境宣传工作全面推向21世纪。

第一、继续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宣传工作。

要继续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宣传工作。例如,定期邀请各级领导干部参加有关环境与发展的研讨会,利用环境状况公报(简报)、内参录像片、内参资料等定期向各级领导干部通报全国及本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信息,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对环境污染的忧患意识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感,使各级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国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增强,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不断提高,并为各级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过程中提供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

第二、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

各级宣传部门要把环境宣传纳人工作计划,积极配合和支持新闻媒体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和监督功能。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新闻媒体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设置环境保护专栏,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或预报,及时宣传重大的环境保护活动和重要法律法规出台的意义,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环境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环境法制观念;及时报道和表彰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要继续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功,做好环保执法检查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在组织好全国“世纪行”活动的同时,各地继续组织好本地区各具特色的“世

纪行”活动。全国的“世纪行”活动要侧重于围绕跨地区、跨流域的难点问题进行采访报道。各地组织的“世纪行”活动要密切配合当地的工作,形成自身的特点。

第三、进一步推动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

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是各级宣传、教育、环保部门的一项共同任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环境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宣传、教育、法律、行政和舆论等手段,各级环保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争取各级新闻、出版、科技、文化、艺术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使环境宣传逐渐由城市走向农村、由社会走向家庭。

在城市,要继续引导公众开展纪念“6·5”世界环境日、创建文明城市等活动,使公众在活动中既教育别人又教育自己,从而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形成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良好社会风尚,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在农村,要利用挂图、幻灯片、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文艺活动形式对农民普遍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

第四、积极进行环保文化建设。

鼓励、支持新闻、出版、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单位以及非政府组织从事有益于社会的环境宣传活动,使环境宣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编辑、摄制、出版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环境保护出版物;要组纠文艺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拍摄和创作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纪录片、科幻片、卡通片和环保歌曲等,充分发挥现代化传播媒体的普及作用;要把环境保护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各个过程;要指导和规范公共场所和重大活动的环境公益广告宣传,组织指导各行业在包装及印刷品上的环境公益广告宣传。

第三节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现代社会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时,更需要公众的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团体及公众既需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参与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决策,也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我国宪法和法律已经对公众参与国家事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认识到公众参与在环境和发展领域的特殊重要性。《中国21世纪议程》也为团体及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全面系统的目标、政策和行动方案,使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断丰富,成为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许多方

面的参与主体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树立了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典范。

为了绿化祖国、美化家园、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中国从80年代初期,开展了全民参与的义务植树活动。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确定了适龄公民每年植树3-5株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并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森林法》还明确规定全民义务植树是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政府利用各种形式,结合每年3月12日“植树节”,组织机关、工厂、学校、街道和广大农村开展《森林法》的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包括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参与义务植树。1997年全民义务植树25亿株,人工造林421.2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公众参与使计划生育政策顺利进行。

进入90年代,我国面临着建国以来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据估计我国人口将在2000年时接近13亿;到下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到15~16亿。人口总数的迅速增加,对有限的资源构成巨大压力,使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如何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相应的较为宽松的人口条件,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必须努力实现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实行计划生育和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两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特别是对人口问题的宣传和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改变了广大妇女的生育观,提高了妇女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计划生育政策得以顺利推行,人口自然增长率从70年代初的2%下降到1995年的1.24%,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到1994年底,中国人口成功地控制在12亿之内。

第三、全社会积极投身于消除贫困的运动。

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应该承担的共同责任。造成贫困有国际、国内、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生态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造成我国贫困地区长期以来难以摆脱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我国两片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之所以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其中的一片是“三西”(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和宁夏南部西海固)黄土高原干旱区,面积38万平方公里。这里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低,严重干旱缺水。另一片是位于滇、桂、黔喀斯特地貌区,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垦、樵采,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岩石裸露,降水很快就流失和蒸发,无法涵养水分。

在过去40多年间,我国在消除贫困,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80年代以来,我国又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使贫困地区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全社会参与扶贫制定了一个总的行动计划,进行了一次总的战斗动员。这一行动计划公布后,国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扶贫计划、规划,一些对口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等,采取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以及公众发起并参与了“希望工程”、“文化扶贫工程”、“万人培训计划”、“光彩事业”等全民性扶贫活动,对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和提高脱贫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1993、1994两年的努力,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万,一些贫困地区初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公众参与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暴露出种种问题,例如,妇女的参与程度还明显不足,科技界的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等。而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因此,需要针对业已发现的问题,制定新的参与机制和方式,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充分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一、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有5亿多妇女,其中有5600万女职工。她们在环境和发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意识形态的束缚,同时受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尚不能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妇女的要求和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这种状况亟待转变,势在必行。

提高妇女的参与程度,首先是要采取措施,提高妇女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扫除青壮年妇女文盲,促使女童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增加妇女接受高中以上程度的教育机会,加强对妇女的科技培训,帮助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妇女的参与能力。同时,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全面系统的促进妇女参与的政策、法规机制,用法律来保障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决策过程和行动过程机会的公平性和参与途径的有效性,充分地激励妇女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她们参与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二、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的国家,青年占全国总人口的

29.81%,少年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27.7%,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环境,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青少年的广泛参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是不可能的。解决好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政府一贯重视青少年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但由于经济等因索的制约,青

少年在接受教育和培训、参与社会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制定方案,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受教育的机会,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使青少年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相关的实际技能和操作能力。

其次,要采取多种方式促使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工作。例如,组建各种青年环境团体,有组织地参与可持续发展;在青年中树立各种环境保护先进典型;继续在青年中开展植树造林等绿色工程活动;鼓励青年做生活方式变革的表率,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富裕和繁荣的新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等等。

第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参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达912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全国己建立159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或旗)。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系统存在着整体水平低、贫困面大、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也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

当前,首先要制订计划,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国家一级的民族自治立法,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和途径法制化;同时,鼓励和帮助民族自治地区,根据自己的民族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环保和资源方面的法规政策,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参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落实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保护少数民族对土地等资源的管理权,保护少数民族的知识和文化产权,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加强少数民族公民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决策中的作用,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员;在全体少数民族公民中普及宣传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环境意识,在民族地区造成一种自觉保护环境、珍惜利用自然资源的风气;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制订适当的资源管理和保护方案,确认少数民族的价值、传统知识和资源管理方法。并通过支持无害环境生产方法,促进民族地区无害环境的形成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四、工人和工会参与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工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工会是世界上拥有会员最多、影响较大的工会组织,共有60多万个基层工会组织,1亿多名会员,建起了有效的工作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具有着丰富经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政府对工人和工会在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主力军作用是非常重视的,但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技术实力还不够强,保护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弱,工人就业环境和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工人和工会在参与可持续发展决策、促进环境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工商业界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工人和工会工作者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工人的文化技术素质和工会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要抓紧制订方案,确保工人和工会积极参与国家、地区和行业关于环境与发展的政策的设计、执行和评价,并确保工人及其代表能获得有关资料,以便有效参与决策进程和民主监督工作,健全包括企业、社区在内的多层参与机制,使工人和工会能充分参与制订和执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科技界参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支往。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人类才能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振兴科技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科技界参与可持续发展决策尚不充分,科技界与决策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社会公众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为了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改善科技界的社会参与方式,改善它与决策者及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络与合作,使它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要加强科技界和决策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便根据最佳的现有科学技术知识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建立科技界与决策者联系与合作的制度和渠道,需要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各科技社会团体的作用,需要决策者对科技界进行政策、资金、研究条件方面的支持,并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科技界参与涉及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重大决策;科技界,特别是各科技社会团体也应有重点地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及有关建议及时反馈给决策者。

其次,要加强科技界与社会公众的联络与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开展有效的科技合作,使之成为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络与合作的强有力的纽带,这就需要建立科技界和社会公众之间就环境与发展的知识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的机制,以便深入了解社会公众的意见,然后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反馈给决策者,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并最终使重大决策和方案能迅速、准确地为社会公众所了解,获得公众的支持,确保有效地实施,并对政府政策进行监督。

科技界还应通过多种渠道传播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社会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自觉性,并注意运用自身的职业道德和风范,去感召和影响广大民众投身于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第10章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10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o第一节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如何走向新世纪 o第二节环境宣传 ?一、蓬勃开展的环境宣传工作 ?二、环境宣传工作如何面向新世纪 o第三节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公众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21世纪议程》在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环境教育要重新定向,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近年来,国际环境教育出现了新的动向,正在由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向促进人们树立持续发展观念、提高有效参与的技能的方向转变。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强调了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环境宣传工作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充分他说明了我们党对环境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搞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又进一步把保护环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历史任务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来认识和执行,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就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作出了战略性的安排。为了贯彻上述指示精神和战略布署,中宣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联合发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提出了“九五”到2010年期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在我国逐步走向深入。 第一节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发展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化方向

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化趋势 ——第四届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专题资料汇编 一、信息类 1.2005-2007年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一览表

(摘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0860541.html,) 2.波恩会议 2009年3月31—4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和德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在德国波恩联合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会议主题有四个: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与学过程;第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建设;第四、创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作伙伴关系。 (摘自:《关于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新趋势和中国应对方略的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0860541.html,) 3.各国政府重视积极落实联合国《十年计划》 2005年启动《十年计划》后,联合国动员许多机构参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专家小组,启动了相关的项目研究,以促进联合国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时,还积极动员教科文组织各地区机构加强组织协调,保证《十年计划》在本地区的的有效实施。 此外,近五年来,各国各地区都开始了落实《十年计划》的行动。全球范围召开的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国家、地区级会议和讲习班达50多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对97个国家的调查,有79个国家已经建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组织。欧洲、北美等为数较多的发达国家推动得较快,不少国家已经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协调机构。 也要看到,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尚不平衡。德国、英国、日本及北

欧诸国发展态势良好。除中国起步早、成效显著并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关注外,发展中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速度普遍较慢,非洲很多国家的实施进程尤显缓慢。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较快,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也必然随之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摘自:《关于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新趋势和中国应对方略的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0860541.html,) 二、理论类 1.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趋于一致. 当前,世界面临着重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以及各种地区冲突与紧张局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国际社会必须团结起来,为创造一个属于我们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而做好准备。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将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短视行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和饥饿问题日益严峻,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后代的生存产生了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不可持续的价值观。要解决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转变旧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能够为人们可持续的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 (《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波恩宣言》) 2.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关注以下九个问题 1)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领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完整涵义; 2)在正规教育中加强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研究,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 3)通过对教师、管理者以至企业领导人的培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建设; 4)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及质量监督与评估的研究;

浅谈小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小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最近,在电视上也经常看到“新能源”、“创新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等词,作为教育者,我常想:学生是未来社会创造新能源的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呢?我认为,从小学起,我们就应该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上升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个层面上来,时刻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搞好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与思考。 一、首先要从我们教育者提升个人素质角度着手:先从提高校长素质入手,打造有发展眼光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大气才是学生大气之本!任何一所学校,缺什么都不可以缺发展的眼光!教育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从这一点上讲,一个能够高瞻远瞩的优秀校长真的可以成就一个优秀的学校!从这一点看,把校长素质提升和培训等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是十分必要的举措!然后将打造爱心放在首位,大力抓好师德建设,让“以人为本”变成每个教师的良心责任!教育就是个良心活儿。以人为本,考验的就是一个老师的职业良心。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爱。只有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才能时刻为孩子着想,在教育各色孩子的过程中充满了耐心、充满了仁慈、充满了等待、充满了信任、充满了奉献……以学生为本,就是所有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类型,等等。考虑到了这些,我们才能做合格的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就不会强求每个学生都做全能选手,而所谓的全面发展,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不是语数外物化样样精通。二、我们的教育需改进(一)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为了探索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提出了以优化课程结构为突破口,以创新教学为中心,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的,发挥我校的优势和特长,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时设置完整,每一个学科都设置了专业学科教师上课,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专业特长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优化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微机、美术、音乐、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组成。它主要采用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和自强精神。其次,科学设置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它考虑到了特定地区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设置有利于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课程,使地方课程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我校地方课程是安全和心理课程组成,除了课程以外我校每月还定期开展安全逃生演练和心理健康辅导,以活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起各种最基本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自理、自护、自律等能力。再次,积极、合理开设学校课程我校的学校课程即校本课是“快乐大阅读”,包括国学经典诵读、课外图书阅读两部分。我校以校本课为载体,开展快乐读书活动,我们的主题是:“快乐大阅读,书香溢校园”。读书口号是“多读书、读好书、我读书、我快乐”。坚持师生共同读书、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促进阅读质量的全面提高。我校将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力争把“快乐大阅读”活动发展成学校特色活动。(二)改革课堂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的改革,要求教育方法也随之进行改革。正确处理教与学,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要彻底改变“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现象,多探索、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性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尽力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三)减轻学生负担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就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如果学习活动组织得好,则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21世纪教育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规模的增长,更取决于质量的提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规模的扩张,但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更要强调质量的重要。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不在规模大小而在于水平高低,不以规模取胜而以质量见长。教育的生命力、社会地位最终由内涵决定,外延的扩张必须为内涵的提升服务,教育的发展最终要回到内涵道路上。 当今教育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水平的较量。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简单的教育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单纯追求数量、速度,是片面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借鉴世界教育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吸收国际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科学教育发展观强调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眼前有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等于结构优,速度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最重要的是推进教育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整合,不仅是教育内部的,而且也是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即技术资本、智力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的整合。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利于提高质量、效益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调整学术方向,调整到当代科技发展主流方向和经济建设贡献较大方向。学术思想要与时俱进,研究方向要适时调整,对变化趋势判断准确,提前进入阵地,抢占制高点。三是要运用交叉学科力量,构筑新兴学科群落,组建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心,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沟通与交融的平台。2003年由美国硅谷产学研各界组成的智囊机构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三大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正在共同酝酿下一个科技创新新潮。未来这“三大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有希望广泛改变产品和工艺,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并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影响。一定量的高水平学科群在一起会长出新东西。据统计,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学科有5550个,其中交叉学科2600个,占47%。世界著名科研成果都来自交叉学科,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新的创造、新的知识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 必须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必须从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发挥政府管理、社会参与和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自主办学。探索建立新的高校运行机制,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境外资金,采用民办机制吸引多元投入,推进资产置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兼并买断,形成新的办学模式。按照“优化公办,发展民办,引进外办,鼓励联办”的发展思路,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政府越是善于宏观管理,市场就有更大发展空间,越能有序发挥调节作用;市场越是发育成熟、规范有序,政府就越能转向宏观管理。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制度化的调节机制的条件下,开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主办学的发展新路。探索建立符合高校办学规律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形成科学高效的领导决策机制、人员激励机制、资源流通机制、投资融资机制等。

关于重视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于重视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建议 近年来,我市的学前教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绝大多数幼儿园以居民房和其他非教学用房作为教学用房,园舍陈旧低矮、阴暗潮湿,活动场所狭小,教室年久失修,室内光线昏暗、地面潮湿且不平坦,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室外活动场所和宅内厕所。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缺乏,有的幼儿园连一些最基本的电子琴、录音机都没有,根本达不到《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全市445所农村幼儿园只有3所市示范性幼儿园,有6个县区包括城区幼儿园在内没有一所省示范性幼儿园。 二、教师数量素质不适应。按湖南省的平均值匡算,XX580万人口中,3-5岁幼儿数应为17万左右。目前,全市在园幼儿总数76755人,只占幼儿总数的45%,这一数字意味着目前XX有10万左右的幼儿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低,师资不足是重要原因。我市现有幼儿教师5251人,仅占需要量的52.98%。而且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全市5251名幼儿教师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56人,仅占12.53%,且大部分在城镇任教,或是幼儿园园长。另外,

全市中专以下的幼儿教师3156人,占60.28%,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职前培训,基本上属于不合格师资。从整体上看,我市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幼儿教育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也相对不足,将幼儿园看成是帮助家长看护孩子的托儿所,缺乏对幼儿的智力开发。 三、“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部分幼儿园办学思想不端正,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小学化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每个班只有一个教师,教学也参照小学的做法,注重读、写、拼的学习,有的从小班就开始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教幼儿写字;教学方法上,不注重与幼儿互动,“注入式”的学习,幼儿没有户外活动,更谈不上游戏,幼儿天真活泼的稚气、积极向上和求知的欲望被扼杀,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由生理发展特征所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安全隐患多。全市幼儿园在园舍、饮食、交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幼儿园自身条件限制,大多数幼儿园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卫生意识淡薄,在餐具消毒等卫生方面无法到位,易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绝大多数幼儿园的炊事员没有健康证而上岗,则更是一大隐患。交通方面问题也不少,全市348所接送制幼儿园,只有253所办理了相关手续,领取了接送标志。部分幼儿园使用报废车或车辆手

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案例

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案例: 阅读积累专项活动设计方案 丰台五小李中秋 设想依据:语言文学,特别是传媒知识会使学生成长为理性的消费者,能分析企业广告传达的信息,并且能发现环保外衣掩盖下的真实情况。那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积累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帮助学生批判性地阅读政治运动宣传品,对各类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活动类型:阅读积累 评价内容: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 评价手段: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评分 评价指针: 1、参与程度(占30%):积极参加文章搜集、整理活动,主动进行阅读积累。 2、阅读能力(占30%):能够根据主题需要选取相关文章,对文章的重点信息进行把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3、情感体验(占20%):根据文章内容较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有语气地朗读,能够有自己的认识。 4、写作实践(占20%):在进行阅读积累的同时,学习学作方法,并进行实践,有创作。 5、现代信息运用能力(加10%):在进行阅读积累时,能够利用电脑、网络拓宽搜集面;成果汇报时,能够采用演示文稿、个人网站等进行汇报。注:评价标准考虑学生家庭环境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活动作为加分项目,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手段。 活动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摸底,通过专项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开展阅读专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多项能力与创新精神;以阅读积累为途径,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读文的过程中,学生不可

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决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具备正确的办学理念并内化为行动习惯;规划科学的办学目标;特有的学校文化氛围;推陈出新的能力;科学管理理念与方法;学校队伍建设等都是决定的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办学规划学校文化预见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同时,更是一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策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使学校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不断超越、不断创新,长期康健运转。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灵魂,决定着一切。没有灵魂,也就没有一切。 一所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同时,校长还要把正确、科学的理念转变成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成功的将观念内化为教育行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不是管事儿,不是管人,是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导。管理者正确把握教育理念,对学校的办学实践深刻反思,对复杂的办学环境作理性思考,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形成顺应时代潮流、富有鲜明个性、适应教育现状和本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价值观。 并努力减小办学理念与教育行为的落差,落差越小,教育效果越好,落差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就如目前的新课程推行存在着三个落差,课程理论与课程标准的落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落差、教材与教师行为的落差。这三个落差造成的高位理念、低位实践的现象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瓶颈。 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维,不断扬弃和继承,办学理念要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落后于时代,就无法实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案 赵志强 穆家峪中心小学 2010.9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1.走进绿色学校 2、走进大自然。 3、美丽的季节 4、宝贵的资源 (二)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四、具体的措施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六、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绿色校园 一、单元教学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定位于感知环境、感知绿色校园。作为感知大自然认知的一部分,本课侧重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认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内容提要】为了使人类社会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创建 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们提出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 育的有力支持,而且,在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中,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 支持系统。 要想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使教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 业提供强有力支持,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 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的改革。 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 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 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可持续发展的人,必定是全面发展的人。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与其说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倒不如 说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

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从而是可 持续的。 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离开人 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 而生产和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正是教育的任务。 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 解惑的大旗,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 神圣的历史使命。 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且永远 是教育的历史使命。 既然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驱动社会全面进步, 那么, 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育人,是对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神圣 历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华。 显然,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 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 推动而快速前行;反之,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开可持续发展主体的 全面发展,人类憧憬已久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泡汤的危险。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 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 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转而树立可持续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附件1: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案例/论文申报表 题目类别:论文 题目: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教育的使命 申报人姓名郝性别女 职务教师职称小学高级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通讯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邮政编码 电话手机 传真E--mail 申报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月日 备注:此表与报送材料装订在一起

附件2: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封面(A4规格) 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 题目: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作者姓名:郝丽娜 作者职务:教师 职称:小学高级 教龄:14年 省(直辖市)、区(县):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通讯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邮编: 联系电话:(单位) (其他) 备注:此封面与报送论文装订在一起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摘要】 1.《中国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 中国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作业,或是齐声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可能在中考与高考中出现的动西。 对于习惯在历史与英语课上辩论、在数学课上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太显得空乏和拘束了。这不是说中国学校课上都是露骨的宣传,或者将每一个数学题答案都写成毛泽东,而是说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法,每个班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课上缺少讨论、课外也不关心社会生活。美国中学生较为常见的政府决策辩论等,中国学生的经验几乎为零。 中国的学校有很多长处,可是他们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更不培养大量思维广博的哲学家。 ——(美)《波士顿环球报》 2.《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需要“内在富有”》 中国大陆迅速经济增长和雄厚的财力令世界目眩。许多西方人赞扬中国将世界从一场几乎已成定局的经济衰退中拉了出来。但是,我最近在青岛的所见所闻却十分心情沉重。在青岛香港中路一处高档住宅楼边,便利店顾客随便扔去垃圾。在一家饭店里,衣着光鲜的就餐者一根一根的抽着香烟,不理会邻桌咳嗽的顾客。 从有损公众利益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乃至完全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很多中国人表面似乎颇为富有,但内心实在缺乏良好素养。 中国人做到经济年增长8%还不够,只有他们内在“富有”了,才会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香港《南华早报》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教育、可持续学习能力 【正文】 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理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呢?我认为,教育,学校教育,能够从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受教育的结果。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华丽的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的潜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厦。难以想象,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 一、建构合理的学校教育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以可持续优先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充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的教育系统。要建构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必须对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进行重新反思。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体系建构问题。 (一)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必须确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

科学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1992)提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它也是组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道德意识、价值、态度、技能和行为的关键”。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当今学前教育的重大任务之一。幼儿园教师应当面对挑战,转变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全面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上海市长宁区虹桥幼儿园尝试构建的园本特色课程,科学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本园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项目的实施者。我们课题组主要对科学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了探索。 一、制定科学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由于里约热内卢(1992)联合国地球峰会确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个相互依赖、相互强化的支柱,因此我们课题组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也以这三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为核心。在以往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已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这与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基本一致。但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远大于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包括环境领域的环保教育,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消费观念、社会领域的对差异的尊重以及平等和公正等。因此,如何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扩大内容的范围,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三大领域的教育目标,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理论,特别是了解除环境领域之外的经济、社会两大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概念和内容。随后,根据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提出的关键概念,我们结合本园的教育现状及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环境领域的目标是: (1)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环境中相关资源的知识。 (2)知道有些资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要保护自然资源。 (3)知道哪些现在或者以后可能影响他人生活质量的事情是不能做的。 (4)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事。 经济领域的目标是: (1)了解商品的生产、使用和丢弃以及服务是可以减少的。 (2)了解公共设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3)在活动中实践和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社会领域的目标是: (1)了解本地文化和其他地方的文化。 (2)能喜欢上不同的文化。 (3)能和来自外地的孩子做朋友。 目标确定之后,课题组的教师便开始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我们发现,在科学教育中实施环境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因此我们着重围绕这两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选择科学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 我们开展的科学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均以主题的形式展开,通过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围绕同一主题的系列活动予以实施。以这种形式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让幼儿园全体幼儿都接触到较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从而逐步达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这种跨年龄段的同主题教学实践模式有助于幼儿深入了解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其能力范围内影响其自身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选择主题时,我们课题组综合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可能的兴趣。在幼儿的生活经验方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可生成科学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元素,幼儿园已经开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目录 引言 (1)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发展 (1) 二、教育改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2) (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端正教育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3) (二)改革德育,形成以“养成”和“做人”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取向,强化道德规范 (3) (三)以改革教学内容为突破口,建立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尺度的知识观和人才观 (4) 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5) (一)适度的教育规模和优化的教育结构 (5) (二)充分利用和保护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益 (5) 结论 (5)

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内容摘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1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课 题,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各有关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对可持续 发展战略内涵的理解出发,重点论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我国教育改革的关系,并旁及教育自 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关系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和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前提和保障,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可持续发展的达成有重要作用。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发展 观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缓解,“发展”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GNP提高等意义上。近10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了几十倍,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现代人在一致惊叹科技革命的奇迹及其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时,陶醉于从未有过的物质享受之中。然而,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早已透过歌舞升平的繁荣表面,敏锐地察觉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并尖锐地提出了伴随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三方面的严重问题:(1)人口的爆炸性增长,20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已达到57亿,并仍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继续增长;(2)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与此相关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3)工业化国家的贫富悬殊带来的人类道德衰退,“损人利己”作为一种驱动力导致了人类责任感、历史感的淡漠。这些严重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新的矛盾的产生和加剧,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于是,1990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重建21世纪道德规范的任务;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正式形成,并出现在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文件之中。 我国于1994年3月编制并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矗”该议程提出了至2000年该战略的主要内容:(1)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

坚持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坚持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期,我校在教师中间开展了“提升教育质量,树立教育新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我感触很深,领导和老师的发言深深感动着我,使我在这次大讨论中反省自己在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教改下的新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要树立教育的新形象,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形象就是区别于原来的旧有的不适应新情况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确立一种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更加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和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新的教育理念,这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常谈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却很少来谈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的危害行更大。学生缺乏终极关怀和教育,变得自私和狭隘。一个民族的素质取决于教育的成功。 蔡元培先生多次强调对学生的“终极教育”和“终极关怀”,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可持续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改革就是使教育把学生的一生的幸福和国家未来的民族品质为终极目标。 那么在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呢?首先必须认识到教育和作为一名教师的重要性。国家兴旺,教育为本。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关乎学生的一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次,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更加人性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爱心,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爱的教育具有折射性,可以折射出老师的爱心,学生的爱心,社会的爱心,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学生道德的最优化,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转变教学形式,从知识的死记硬背,机械、单一的形式转变为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和美感的多种多样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知识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求知欲,对学习发自内心的驱动力,自己去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强迫的学习。并且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就基本上实现了知识的最优化。 我担任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从课本教学资源上看,新课程舍弃了原来注重知识体系的编写理念,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课本有一课的内容是《知识让人生更加美丽》,可以大胆的利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的懂得受教育的重要性。,我就设计了一个调查。我告诉学生我们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我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5个人,利用星期天,在威海地区展开调查。其中,四个小组的课题是“人们受教育的状况”,要求必须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5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状况、

浅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规划

浅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规划 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景及生力。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面对挑战,基础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势头,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重新建构并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实现学校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意义重大,下面浅谈一下我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看法。 一、做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规划,谋划学校的未来,勾画蓝图,编制好中长期(3到5年时间)教育发展规划,为学校的发展导航,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们要充分研讨论证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校情,拟定目标,搞好策划,使自己的学校成为快速发展的学校,成为当地众口皆碑、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更具有魅力和生命力。然而,如何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呢? 第一是初期诊断。首先诊断是每个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第一步。学校诊断主要是指校长要高站位,发动和引领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全员参与,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等进行分析,对学校的历史文化、教师队伍、生源状况等进行广泛分析,深入论证,了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诊断方法可采用自主诊断和专家诊断。自主诊断是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教师对学校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自我分析。专家诊断是指在自主诊断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就学校历史、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做深入的了解、分析、论证,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为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正确定调,以防止盲从和造成重大损失。 第二是发展定位。其次定位是指经过上述诊断后,全面了解学校具体情况,对学校现有发展水平、发展理念、发展层次及发展目标作出正确定位。定位正确才能为下步实施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第三是工作设计。最后在上工作实施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起针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整体构思,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教研教改等发展要素进行设计和规划。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者展示才智的具有灵性的思想历程。因此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一定要尊重科学,充分把握校情,立足校情,发挥才智,合理处置,切不可一味“拿来”或仅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去盲从,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只有教师真正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才能真正促进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 一、应试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偏废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的序言中强调:“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①并 将教育作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 实质是指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完全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片 面追求对人的应时性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机械训练,导致“三重三轻”之严重弊端。其一,由教育长度而观之,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终身教育。其二,由教育广度而观之,重视学校教育而轻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其三, 由教育深度而观之,重视课堂学科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甚至 无视对个体生命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就。应试教育徒具 形貌而缺失神韵与精华,无以通过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水平而 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如果我们确认教育的目标不但仅是为了 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学历”,更是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发每个人潜蕴的智 慧和才能,促动个体以永不懈怠的强劲内驱力去实现自身水平和精神的 全面发展,使生命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挥发——如是,我们会深切痛感 到偏狭的应试教育主题的歧变。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漠视,几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通病。 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所深刻指出的:“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 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 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 技术的奴隶。”②教育中的这种政治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知识 或技术中心主义思潮导致盲目地采用极端片面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模式。尤其是一些目睹发达国家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将现代化 的丰富内涵窄化为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过度地注重人类文明的物化因素,忽视对个体生命精神世界的必要关怀。反映在教育上,则是以浓厚 的工具主义和经济主义色彩的培养目标作为自身追逐的基本对象,偏颇 地将“人”铸造成作为客体和功用意义上的某种“材”,直接导致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