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设计规范

公路设计规范
公路设计规范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点】本章主要学习纵断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方法,《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掌握纵断面设计成果。

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另一条是设计线,它是设计人员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直线(即均匀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坡度和水平长度表示的.直线的坡度和长度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经济以及行车的安全,它们的一些临界值的确定和必要的限制,是以通行的汽车类型及行驶性能来决定的。

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度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的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长度表示。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1、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第一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一、汽车行驶与公路纵坡的关系

(一)汽车行驶要求

汽车行驶的牵引力来源于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将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车行驶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要保证汽车正常行驶,牵引力必须大于或等于各项阻力之和;但汽车牵引力发挥受轮胎和路面之间摩阻力限制,如果轮胎和路面之间摩阻力不够大时,牵引力就不可能发挥作用,车轮只能空转打滑,所以汽车的牵引力又受驱动轮与路面之间摩阻力的限制。当路面阻力较大时,汽车行驶条件较差,当路面阻力超过一定限度,汽车将无法行驶。

(二)汽车在坡道上的行驶要求

1.纵坡度力求平缓;

2.陡坡宜短,长坡道的纵坡度应加以严格限制;

3.纵坡度的变化不宜太多,尤其应避免急剧起伏变化,力求纵坡均匀。

二、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和坡长限制

(一)最大纵坡

在高差较大的地区,坡度越大,公路里程就越短,一般来说工程数量也越省;但由于汽车的牵引力有一定的限度,故纵坡不能采用太大,必须对纵坡加以限制。最大纵坡是公路纵坡设计的极限值,是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最大纵坡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行车安全以及运营成本和工程的经济。

汽车沿陡坡行驶时,因升坡阻力增加而增大牵引力,从而降低车速,若长时间爬陡坡,不但会引起汽车水箱沸腾、气阻,使行驶无力以至发动机熄火,使行驶条件恶化。汽车下坡时制动次数增加,制动器易发热而失灵,驾驶员心理紧张,也容易发生车祸。因此从行车安全考虑对最大纵坡必须加以限制。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汽车的动力性能:考虑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按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来确定。

2)公路等级:不同的公路等级要求的行车速度不同;公路等级越高、行车速度越大,要求的纵坡越平缓。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过的地形、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湿度和其它自然因素,均影响汽车的行驶条件和上坡能力。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是各级公路纵坡限制值,只有在山岭区路线特别困难时采用。如表 3-1所示。

3.纵坡折减

1)高原纵坡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因为空气稀薄而使汽车输出功率降低,相应降低了汽车的爬坡的性能;此外,在高原地区行车,大气压强低水箱易开锅;所以,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应按表3-2的规定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如小于4%时,仍采用4%。

2)桥梁隧道纵坡

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地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小桥涵纵坡随路线。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得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米的隧道可不受上述限制。

3)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纵坡

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纵坡,应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二)最小纵坡

为使公路上行车快速、安全和畅通,希望公路纵坡设计的小一些,但是,在长路堑低填方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通的地段,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规定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当必须设计水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排水设计应与纵坡设计一起综合考虑,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三)坡长限制

1.最大坡长的限制

公路纵坡的大小及坡长对汽车正常行驶影响很大。坡长限制,系根据汽车动力性能来决定的。长距离的陡坡对汽车行驶不利。连续上坡,发动机过热影响机械效率,从而使行驶条件恶化,下坡则因刹车频繁而危及行车安全,因此,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的影响越大。《标准》对各级公路不同陡坡的最大坡长加以限制见表3-3。

表 3-3 各级公路纵坡长度限制

2.陡坡组合坡长

当连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其连续陡坡最短坡长应大于规范规定最小坡长。

公路纵坡设计时,当连续陡坡有几个不同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相邻坡段长度应按限制的规定进行坡长折算,例如:某山岭区三级公路,第一坡段纵坡度为7%,长度为200m,即占坡长限制的2/5;第二坡段纵坡度为6%,长度为200m,即占坡长限制的2/7;第一坡段、第二坡段设计完后还剩:1-2/5-2/7 = 31.43/100,若第三坡段采用4%的坡度,第三段坡长最长采用(31.43/ 100)×1100=345.71m, 这时就把100%的坡长值全用完了,在使用坡长限制的纵坡度时,坡长只能小于或等于100%的坡长限制,一般情况下,应留有一定的余地。

3.最小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考虑。如果坡长过短,使变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地段产生增重与减重的频繁变化,导致感觉不舒适,车速越高感觉越突出,而且路容美观、相邻两竖曲线的设置和纵断面的视距等也要求坡长不能太短。为使纵断面线形不至于因起伏频繁而呈锯齿形的状况,并便于平面线形的合理布设,应对纵坡的最小长度做出限制。最小坡长通常以设计速度行驶9~15s的行程作为规定值。《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小坡长如表3-4所示。

二、缓和坡段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在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同时从下坡安全考虑,设计一段缓坡也是非常必要的。缓和坡段的具体位置应结合纵向地形考虑路线的平面线形要素。不同等级的公路其缓和坡度不同,对于越岭公路《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不得小于最小坡长要求。

三、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平均纵坡是衡量路线线形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对山区公路行车的实际调查发现,有时虽然公路纵坡设计完全符合最大纵坡、坡长限制及缓和坡长的规定,但也不能保证行车顺利安全。如果在长距离内,平均纵坡较大,汽车上坡用二挡时间较长,发动机长时间发热,易导致汽车水箱沸腾、气阻;同样,汽车下坡时,频繁刹车,易引起制动器发热,甚至烧毁制动片,加之驾驶员心理过分紧张,极易发生事故。因此,从汽车行驶方便和安全出发,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限制及缓和坡段的规定,还应控制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与坡道长度有关,还与相对高差有关。《标准》规定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m~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并注意任意连续3km 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

四、合成坡度

公路在平曲线地段,若纵向有纵坡并横向有超高时,则最大坡度既不在纵坡上,也不在横向超高上,而是在纵坡和超高的合成方向上,这个最大的坡度称之为合成坡度,又叫作流水线坡度。如图3-1所示。

合成坡度可按矢量关系或勾股定理关系导出:

图3-合成坡度示意

i

合 =2

2

b

i

i

式中: i 合—合成坡度%

i —公路平曲线处的纵坡%

i b —公路平曲线处的超高横坡度% 。

汽车在有合成坡度的地段行驶,若合成坡度过大,当车速过慢或汽车停在弯道上时,汽车可能沿合成坡度的方向产生侧滑;同时若遇急弯陡坡,汽车可能沿合成坡度方向冲出弯道之外而造成事故;此外,当合成坡度较大时,还会造成汽车倾斜、货物偏重,致使汽车倾倒。

因此,我国《标准》规定了各级公路的最大容许合成坡度见表3-5。

最大合成坡度是控制极限值,一般情况应留有一定的余地。 在纵断面设计拉坡时 ,纵坡的确定必须考虑满足合成坡度的要求。

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相重叠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特别是在下述情况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 8% 。

1.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地区;

2.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

3.非汽车交通量比率高的路段。

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 0.5% 。在超高过渡的变化处,合成坡度不应设计成 0% 。当合成坡度小于 0.5% 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第二节 竖曲线

当纵断面上两条坡度不同的相邻纵坡线相交时,就出现了转坡点(变坡点)。汽车在转坡点上行驶不顺适,故在转坡点处都必须用曲线将前后两条相邻纵坡线顺适连接起来以适应行车的需要,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二次抛物线)叫竖曲线。竖曲线分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两种形式。所以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坡段和竖曲线组成。

一、竖曲线

如图3-2所示,O 为转坡点,前坡段纵坡i 1,后坡段纵坡i 2,则相邻两坡度的差为ω= i 1-i 2 ,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当 i 1- i 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当 i 1 - i 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我国采用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设抛物线顶点半径为 R ; 竖曲线长: L = R ω

竖曲线切线长: T= T A =T B ≈ L/2 =2

ω

R

竖曲线的外距: E =R

T 22

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R

l h 22

=

式中: l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

R—为竖曲线的半径,m。

图 3-2 竖曲线计算图示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

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2.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1)缓和冲击:

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重量增大;半径越小,离心力越大;当重量变化程度达到一定时,就会影响到旅客的舒适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汽车的悬挂系统。

2)前灯照射距离要求

汽车行驶在凹形竖曲线上时,也同样存在视距问题。对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路段,在夜间行车时,若半径过小,前灯照射距离过短,影响行车安全和速度;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上有许多跨线桥、门式交通标志及广告宣传牌等,如果它们正好处在凹形竖曲线上方,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3)跨线桥下视距要求

为保证汽车穿过跨线桥时有足够的视距,汽车行驶在凹形竖曲线上时,应对竖曲线最小半径加以限制。

4)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汽车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总之,无论是凸形竖曲线还是凹形竖曲线都要受到上述缓和曲线、视距及行驶时间三种因素控制。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是缓和行车冲击和保证行车视距所必须的竖曲线半径的最小值,该值只有在地形受限制迫不得已时采用。通常为了使行车有较好的舒适条件,设计时多采用大于极限最小半径1.5~2.0倍,该值为竖曲线一般最小值。与平曲线相似,当坡度角较小时即使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竖曲线的长度也很短,这样容易使驾驶员产生急促的变坡感觉,同时,竖曲线长度过短,易对行车造成冲击。我国按照汽车在竖曲线上以设计速度行驶3s行程时间控制竖曲线最小长度。各级公路的竖曲线最小长度和半径规定如表3-6所列,在竖曲线设计时,不但保证竖曲线半径要求,还必须满足竖曲线最小长度规定。

三、竖曲线的设计和计算

(一)竖曲线设计

选用竖曲线半径时,为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还应将竖曲线半径选择大一些,使视觉上感到舒适畅顺。从视觉观点考虑的竖曲线半径为表3-6所列一般最小值的1.5~4.0倍。常用的视觉观点考虑的竖曲线最小半径见表3-7。

相邻竖曲线衔接时应注意:

1.同向竖曲线:特别是两同向凹形竖曲线间如果直线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形式的竖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

2.反向竖曲线:反向竖曲线间应设置一段直线坡段,直线坡段的长度一般不小于设计速度的3秒行程。以使汽车从失重(或增重)过渡到增重(失重)有一个缓和段。

3.竖曲线设置应满足排水需要。若邻纵坡之代数差很小时,采用大半径竖曲线可能导致竖曲线上的纵坡小于0.3%,不利于排水,应重新进行设计。

(二)竖曲线计算

1.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四级公路评定标准

1总则 1.0.1 目的 为了加强准四级公路质量管理,统一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尺度,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适用围 本标准适用于准四级公路新建和改建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受地形条件限制的其他乡村康庄工程经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质量检测机构和质量监督部门对公路工程质量的管理、监控和检验评定。 准四级公路质量检验评定应以本标准为准。质量标准与其他规不一致时,宜以颁布年份最新者为准。 在公路施工、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中,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交通部、本省颁布的相关规的规定。

2术语 2.0.1 准四级公路 是指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200辆以下,受地形条件限制的通村公路。 2.0.2检验 对检验项目中的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2.0.3评定 依据检验结果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分并确定其等级的活动。 2.0.4关键项目 分项工程中对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实测项目。 2.0.5一般项目 分项工程中除关键项目以外的实测项目。 2.0.6外观(质量)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 2.0.7权值 对工程项目或检测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所赋予的数值。

3 工程质量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根据建设任务、施工管理和质量检验评定的需要,应在施工准备阶段按本标准附录A将建设项目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应按相同的工程项目划分进行工程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1 单位工程 在建设项目中,根据签订的合同,具有独立施工条件的工程。 2 分部工程 在单位工程中,应按结构部位、路段长度及施工特点或施工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 3 分项工程 在分部工程中,应按不同的施工方法、材料、工序及路段长度等划分为若干个分项工程。 3.1.2工程质量检验评分以分项工程为单元,采用100分制进行。在分项工程评分的基础上,逐级计算各相应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同段和建设项目评分值。 3.1.3工程质量评定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应按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合同段和建设项目逐级评定。 3.1.4施工单位应对各分项工程按本标准所列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和外观鉴定进行自检,按附录J中“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及相关施工技术规提交真实、完整的自检资料,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我评定。 工程监理单位应按规定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独立抽检,对施工单位检评资料进行比对签认,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 建设单位根据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对工程监理单位所做的工程质量评分及等级进行审定。

四级公路设计规范

四级公路设计规范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主要: 平原微丘:计算行车速度40km/h,行车道宽度:,路基宽度一般值,变化值,极限最小半径60m,停车视距40m,最大纵坡6%。山岭重丘:计算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极限最小半径15m停车视距20m,最小坡长60m,最大纵坡9%,最大可增加1%。最小纵坡%,采用平坡(0%)或小于%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上一个设计中,最大纵坡为12) 直线最大长度:1000米(左右),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40米(左右)反向曲线间无超高加宽可相接,无超高有加宽须10m以上缓和短。有超高时不小于15m。相邻回头曲线间直线不小于100(80)m。 圆曲线:最大超高8%,超高时一般最下半径30m,极限最小半径15m,不超高时最小半径150m,最大半径10000m。 缓和曲线(一般使用回旋线)长度最小值:计算速度20km/h时为25m,40km/h时为50m。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260m。 平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20km/h时为40m,40km/h时为70m。转角等于或小于7度时的平曲线长度。设计速度20km/h的一般值280/转角。低限值40m。设计速度40km/h的一般值 500/转角。低限值70m。

直线最大长度:设计速度20km/h的为400m,直线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50m,反向曲线间40m 最短坡长:设计速度20km/h的为60m。:设计速度40km/h的为100m最大坡长:设计速度20km/h的3%无限制,4%为1200m,5%为1000m,6%为800m,7%为600m,8%为400m,9%为200m。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m,极限值100m。最小长度20m。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m,极限值100m。 四级路控制坡度10%以内,最好9%以下。挖填局部4、5米皆可。坡长不用特别在意。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008-08-02 19:32:1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交公路发[1995」 1141号 现批准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号JTJO1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J 033-95)作为行业标准,自 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分别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负责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86年发布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同时废止。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分别函告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1995年 11月 30日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施工前的准备 3.1 施工准备 3.2 施工测量 3.3 施工前的复查和试验 3.4 场地清理 3.5 试验路段。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4.1 基本要求 4.2 路基施工排水 4.3 路基施工取土和弃土 4.4 土方机械化施工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土方路堤的填筑 5.3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的填筑 5.4 填石路堤 5.5 土石路堤 5.6 高填方路堤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土方路堑的开挖 6.3 石方的开挖 6.4 深挖路堑的施工 7 路基压实 7.1 一般规定 7.2 填方地段基底的压实 7.3 压实机械的要求与选择

7.4 填方路堤的压实 7.5 路堑路基的压实 7.6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填土的压实 7.7 填石路堤的压实 7.8 土石路堤的压实 7.9 高填方路堤的压实 8 路基排水 8.1 一般规定 8.2 地面水的排除 8.3 地下水的排除 8.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排水 9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 9.1 水稻田地区路基施工 9.2 河、塘、湖、海地区路基施工 9.3 软土、沼泽地区路基施工 9.4 盐渍土地区路基施工 9.5 风沙地区路基施工 9.6 黄土地区路基施工 9.7 多雨潮湿地区路基施工 9.8 季节性冻融翻浆地区路基施工 9.9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 9.10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9.11 滑坡地段路基施工 9.12 崩坍岩堆地段路基施工 9.13 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 10 季节性路基施工 10.1 路基的冬季施工 10.2 路基的雨季施工 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11.1 一般规定 11.2 坡面防护 11.3 路基冲刷防护 11.4 其他加固工程 12 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1 公路绿化工程 12.2 空气污染的防治 12.3 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13 路基整修、检查验收及维修 13.1 路基整修 13.2 检查及验收 13.3 路基维修 13.4 质量标准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完整版)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完整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厂矿道路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按厂矿企业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设,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不适用于林区道路设计。 第1.0.3条厂矿道路宜按下列规定划分为厂外道路、厂内道路和露天矿山道路。 一、厂外道路为厂矿企业与公路、城市道路、车站、港口、原料基地、其它厂矿企业等相连接的对外道路; 或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分散的厂(场)区、居住区等之间的联络道路;或通往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外部各种辅助设施的辅助道路。 二、厂内道路为厂(场)区、库区、站区、港区等的内部道路。 三、露天矿山道路为矿区范围内采矿场与卸车点之间、厂(场)区之间行驶自卸汽车的道路;或通往附属厂(车间)和各种辅助设施行驶各类汽车的道路。 第1.0.4条厂矿道路设计,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便利农田排灌、重视水土保持和 环境保护;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和废渣,降低工程造价。 第1.0.5条厂矿道路设计,应适合厂矿企业生产(包括检修、安装)和其它交通运输的需要。对厂矿基本建设期间的超限货物(大件、重件)运输,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考虑。 厂矿道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应根据厂矿规模、企业类型、道路性质、使用要求(包括道路服务年限)、交通量(包括行人),车种和车型,并综合考虑将来的发展确定。当道路较长且沿线情况变化较大时,可按不同的等级和技术指标分段设计。 需要分期修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第1.0.6 需要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充分、合理利用原有道路、桥涵等工程。当所利用的原有道路局部 路段受条件限制不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在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可 对本规范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作适当变动,但应经设计审批部门批准;当原有道路不能利用而需改线时, 改线路段应按新建厂矿道路设计。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_条文说明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条文说明) 2006-07-07发布2006-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

1 总则 1.0.1 制定规范的目的。 1.0.2 制定规范的依据。 遵照交通部要求,本次修订《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以下简称《路规》(94)]工作与修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1—97)[以下简称《标准》(97)]同步进行,故本稿是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2003)]所规定的公路分级、控制要素、路线和路线交叉基本要求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而编制的。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上确立了公路设计六点新理念,本稿遵照会议精神进行了补充、完善。其后按部公路司关于设计规范与设计细则分别编制以及交公便字[2006]162号“关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修改意见的函”等的要求,重新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删除了本设计规范中有关“如何做”等方面的内容。 1.0.3 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旅游、厂矿等专用道路可参照执行。 1.0.4 路线走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遵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近远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予以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慎重研究并确定公路路线走向和走廊带。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线性工程的关系,尽早做出规划,处理好已建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关系和布局。在确定公路等级时应根据公路功能,并遵循照顾发展与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同其他工程的关系,以合理确定公路走廊。 1.0.5 设计方案是路线设计的核心。在进行总体设计过程中,应对采用不同设计速度及其对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当有多种方案时,应作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比较。 1.0.6 路线选定应特别强调对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路线线位及主要平、纵面技术指标的选定。 “沿线小区域气候”是指公路沿线由于区域地形所形成的雾区、风口、暴雨中心等。 1.0.7 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重要的国策,应减少因修建公路而带来的对环境、自然景观的影响,提高公路环境质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特别注重线形的视觉诱导和线形的连续性,以及同沿线环境相协调,以增进舒适和安全感。 1.0.8 路线线形设计的各单项技术指标是按相应公路等级的设计速度规定的最小值。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所进行的组合设计必须符合第9章线形设计的有关规定。线形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地质、技术难度及其工程量大小等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一项设计并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规定就是好设计;也不是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最低限度要求其工程造价就最省。因之其关键就在于设计者将各种因素综合地进行考虑,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技术指标的组合(即设计)”。设计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是否能结合工程实际在高限与低限之间科学合理地选择技术指标,以及遇有特殊问题时能否作出特殊处理。 公路透视图可以是某点的路线透视图,或某路段的连续路线透视图,或采用三维模型技术制作的虚拟公路透视图等。对路线线形设计的评价与检验,可采用公路透视图以检查线形设计同沿线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公路透视图是一种最有效、最丰富的表达语言。运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透视图及其图像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更为形象地进行工程评价,同时亦可用于向公众展示项目建成后的情况,征询意见,进行沟通,帮助公众直观地理解意图并作出反应。 1.0.9 《标准》(2003)在设计上引入了运行速度的概念,要求对线形设计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的地段,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以改善技术指标或采用必要的交通安全技术、管理措施。因为运行速度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者的交通心理需求,以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作为线形设计速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

9-16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说明

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说明 一、本标准包括公路路线、大中桥梁、隧道、交通工程设计收费定 额。 二、四级公路设计收费,按三级公路收费标准的75%计取。 三、公路、独立大中桥梁和隧道的可行性研究费用,按相应勘察设 计费用的18%计收,其中;予可行性研究为8%,工程可行性研究为10%。 四、交通工程设计费,按相应部分审定概算的19%计取。 五、应委托单位要求,编制国际、国内招标文件,分别按施工图设 计费用的40%和10%计取。 六、本标准未包括的项目,按有关行业规定办理。 公路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一、公路设计 1、工作内容: 初步设计阶段,选定路线方案(含有30%的比较线),进行纸上定线,确定小桥、涵洞、过水路面、渡口码头、路线交叉等的结构类型的基本尺寸,选定大中桥、隧道的设计方案,确定路面设计方案及其结构类型,计算各项工程数量和用地数量,拟定施工方案、工期、编制概算及设计文件。 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路线平、纵、横断面的设计,路基防护、排水设施,路面分段的结构组合,中小桥涵结构类型及各部尺寸,大桥、隧道的结构设计各部分详细尺寸;回执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设计详图;计算各项工程数量、用地数量;拟定施工组织;编制预算及设计文件等。

2、困难类别: 同《工程勘察收费标准》第二节地形测量一般地区地形测量困难类别因素表05-1、05-2、06、07规定。 3、收费标准: 公路路线设计收费定额 表一单位:元/公里 注:1.与正线同等深度的比较线,超过30%部分的初步设计,按表列标准的60%收费。 2.大中桥梁、隧道、交通工程和沿线设施的设计收费按相应标准计取,其长度应从路线里程中扣除。 3.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与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收费相同。 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国家四级公路标准

国家四级公路标准 四级公路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在200辆以下,沟通县、乡(镇)村等的支线公路。四级公路一般只有一条车道,需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国家四级公路标准绘制图集要求: 1.先绘平面图,在cad中绘制。先用pl多段直线绘制大体走向,之后加宽到设计路基宽度,观察大体上是否合理,平曲线使用圆的”切切径”绘制。之后画出圆心角,切掉多余部分。将转角a(即圆心角)和半径r填入”平曲线要素计算表”。 2.画平面设计线:直线和平曲线绘好后,在cad中使用pline的a及L 参数绘制连续的中心设计线。 3.生成数据文件:运行cass,如没有数据文件要生成数据文件。使用cass的”工程应用”――”高程点生成数据文件”――”无编码高程点”,之后按提示操作即可。有数据文件的略过。 4.生成里程文件:使用”工程应用”――”生成里程文件”――”用纵断面线生成”,之后使用第二步绘制的平面中心设计线来生成数据文件。其步骤为: ①、输入断面间距:对四级公路,可取10,20或40。 ②、输入横断面线上点距:输入2。 ③、输入带状区域宽度:输入12。 ④、是否反向:使用的N。

Cass如果出现生成里程文件无反应。可将平面图和数据文件拷贝单独复制到一个新的空白文件夹(如r:\),再生成。指定hdm文件名时可加上扩展名(如1.hdm)这样不容易误入其他目录。 5.生成断面图:使用”工程应用”――”断面法土方计算”――”道路断面”。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指定上一步生成的数据文件。左坡度和右坡度都输入0.5;左右单坡限高都输入8,左右坡间宽都输入0.5,左二级坡度输入1,右二级坡度输入1(这些参数在以后的断面图中根据实际需要单独修改);在下面的道路设计中,中桩设计高程输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一般要略低于地面最低点高程。下面输入设计路(路基)宽度,横坡率0.03,(以后的断面图中有超高和加宽的单独修改)下面的参数左右都是从上至下0,0.6,0.4,0.4。其余不变。绘图参数一栏比例一般不改。可适当修改每列个数。行间距可以加大为300等,便于下一部修改参数。以后布图时在移动即可。列间距可取100。再在下一个对话框中指定纵断面图比例(根据出图大小决定,一般变),并去掉只在节点画的勾。然后生成纵断面图及横断面图。 6.绘制纵断面设计线:将纵断面图另存一个纵断面文件,使用cad,在生成的纵断面图中,先绘制纵坡线,(如果控制坡度不超过10%就画一条10%的线上去)。绘制1、2纵坡线后分别将其与竖直方向夹角填入”竖曲线要素计算表”,(表中要线填入横、纵比例)。并在表中填入一个合适的R值,以此类推。表中后面计算出的红色的切线长T的图示距离在图上为两坡线交点左右分别伸展的距离;外距E的图示距离为

四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 1.1 (5)四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一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2.1.3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 2.2.1各级公路涉及交通量的预测 (1)四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10年。 (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4.1.3总体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根据路线在路网中的位置、功能,综合考虑路线走廊带范围的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工矿企业的现状与规划,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的布局,自然资源状况等,确定本项目起点、主要控制带你以及与之相互平行、交叉等项目的衔接关系。 (2)科学确定技术标准,合理运用技术指标,注意地区特性与差异,精心做好路线设计,必要时宜进行安全性评价,以保障行车安全。因条件受限制而采用上限(或下限)技术指标值或对线形组合设计有难度的路段,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并采取相应技术对策。 (3)应在查明路线走廊带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路线方案或工程建设同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关系,采取工程防护与生态

防护相结合等技术措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程度,加强恢复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4)做好同综合运输体系、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等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利用线位资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切实保护耕地,使走廊带的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公路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 (5)总体协调公路工程各专业间、相邻行业间和社会公众间的关系,其设计界面、接口等应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或规定,并注意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6)路线方案比选应对设计、施工、养护、营运、管理的各阶段,从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进行论证,采用综合效益最佳、服务质量最好的设计方案。

公路设计规范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点】本章主要学习纵断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方法,《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掌握纵断面设计成果。 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另一条是设计线,它是设计人员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直线(即均匀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坡度和水平长度表示的.直线的坡度和长度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经济以及行车的安全,它们的一些临界值的确定和必要的限制,是以通行的汽车类型及行驶性能来决定的。 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度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的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长度表示。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1、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第一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一、汽车行驶与公路纵坡的关系 (一)汽车行驶要求 汽车行驶的牵引力来源于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将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车行驶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要保证汽车正常行驶,牵引力必须大于或等于各项阻力之和;但汽车牵引力发挥受轮胎和路面之间摩阻力限制,如果轮胎和路面之间摩阻力不够大时,牵引力就不可能发挥作用,车轮只能空转打滑,所以汽车的牵引力又受驱动轮与路面之间摩阻力的限制。当路面阻力较大时,汽车行驶条件较差,当路面阻力超过一定限度,汽车将无法行驶。 (二)汽车在坡道上的行驶要求 1.纵坡度力求平缓; 2.陡坡宜短,长坡道的纵坡度应加以严格限制; 3.纵坡度的变化不宜太多,尤其应避免急剧起伏变化,力求纵坡均匀。 二、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和坡长限制 (一)最大纵坡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

一、概述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加快象山县经济发展、完善公路网建设,打造平安交通,加快泗洲头镇经济建设步伐,方便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往来。受象山县泗洲头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泗洲头横埕~杨大场公路工程的测量及设计任务。 本工程起点与位于横埕村的已建水泥路面接顺,已建水泥路面路基宽度为5m,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m行车道,终点至位于杨大场村的已建水泥路面,路线全长1.577公里。本工程是农村联网公路的组成部分之一。 农村联网公路主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实现区内的连接互通,保障区内和区外的顺畅衔接,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任务后,我公司于2013年1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线进行了勘测。在测设过程中,本着“质量第一,结构合理,节约投资,便于实施”的指导原则进行勘测设计。 本工程设计依据以下文件和技术规范执行: 1、《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最低技术标准指导意见》(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 领导小组文件,甬农发[2003]03号); 2、《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浙江省交通行业文件,浙 交(2004)110)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D30-2004) 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60-2004) 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62-2004) 11、《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61-2005) 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63-2007) 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14、《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33-2002) 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 D82-2009) 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18、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浙交[2007]63 号); 19、其他交通部颁发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等。 (二)、设计标准 本工程设计采用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四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 根据乡镇规划,结合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确定该项目主要指标如下: 1、路线设计标准 ①设计速度20km/h; ②路基宽度:K0+000~K0+970为5.0m,其中: 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0m行车道; 路基宽度:K0+970~K1+576.623为4.5m,其中: 路幅为:2×0.5m土路肩+1×3.5m行车道; 总说明书

道路设计规范要求

道路设计规范要求 篇一:道路设计规范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地区概况 1.2沿线地理特征 第二章路线设计 2.1公路等级确定 2.2路线方案确定 2.3平面线形设计 2.4纵断面线形设计 2.5平、纵面线形的组合设计 第三章路基、路面设计 3.1设计原则 3.2路基横断面 3.3路基设计与防护 3.4路面设计 3.5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第四章涵洞与通道设计

4.1路线交叉设计 4.2涵洞和通道设计 环境保护 5.1设计原则 5.2绿化设计 第六章小结 6.1小结 6.2设计中的不足 6.3思考 附录:主要参考资料 第一章绪论 该公路修建意义 本公路的修建将给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沿线地理特征 该地区属于公路自然区划ⅠⅤ4区,漳州位于北纬度到25度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21℃。198 5年最高日气温℃,最低℃。无霜期达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时;年积温℃。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风力二级。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台风袭来,最大风力达12级,台风常来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但在高温季节,台风也有助于降低气温和解

除旱象。 漳州气候条件优越,位处南、北纬度(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地方并不多,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亚的大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属于热风季风气候,西半球的智利属高山气候,而漳州则是少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地区之一。它整修地形依山面海,呈倾斜状和台阶状,山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西北有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挡住寒流入侵,东南面临开阔的大海,温湿气流源源而来,构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堠域性气候。 第二篇路线设计 交通量计算及公路等级确定 道路等级的确定 道路等级的确定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和远景交通量,从全局出发,结合公路的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确定。 交通量计算及公路等级的选用 公路等级为二级,二车道,日交通量为712辆/昼夜,设计年限n=20年。 路线方案设计 相关指标和原则 1):选线原则 以平面线形为主,合理解决避让、穿越、趋就等问题。

四级公路设计规范

四级公路设计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主要:平原微丘:计算行车速度40km/h,行车道宽度:,路基宽度一般值,变化值,极限最小半径60m,停车视距40m,最大纵坡6%。山岭重丘:计算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极限最小半径15m停车视距20m,最小坡长60m,最大纵坡9%,最大可增加1%。最小纵坡%,采用平坡(0%)或小于%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上一个设计中,最大纵坡为12)直线最大长度:1000米(左右),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40米(左右)反向曲线间无超高加宽可相接,无超高有加宽须10m以上缓和短。有超高时不小于15m。相邻回头曲线间直线不小于100(80)m。 圆曲线:最大超高8%,超高时一般最下半径30m,极限最小半径15m,不超高时最小半径150m,最大半径10000m。 缓和曲线(一般使用回旋线)长度最小值:计算速度20km/h时为25m,40km/h时为50m。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260m。 平曲线最小长度:设计速度20km/h时为40m,40km/h时为70m。 转角等于或小于7度时的平曲线长度。设计速度20km/h的一般值280/转角。低限值40m。设计速度40km/h的一般值 500/转角。低限值70m。 直线最大长度:设计速度20km/h的为400m,直线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50m,反向曲线间40m 最短坡长:设计速度20km/h的为60m。:设计速度40km/h的为100m

最大坡长:设计速度20km/h的3%无限制,4%为1200m,5%为1000m,6%为 800m,7%为600m,8%为400m,9%为200m。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m,极限值100m。最小长度20m。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m,极限值100m。 四级路控制坡度10%以内,最好9%以下。挖填局部4、5米皆可。坡长不用特别在意。

道路设计规范

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在道路设计中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房屋,妥善处理文物、名木、古迹等。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第1.0.4条道路设计涉及其他工程(如桥梁、城市防洪、排水、给水、电力、电信、燃气、铁路等)时,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无规定者可参照有关规范执行。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 第2.1.1条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一、快速路 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

四级公路路基路面弯沉值标准

四级公路路基路面弯沉值标准 竣工验收弯沉值计算公路等级: 四级公路新建路面的层数 : 4 标准轴载: BZZ-100 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cm) 抗压模量(MPa) 1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 1200 2 水泥灰稳定土20 800 3 天然砂砾 15 200 4 天然砂砾20 150 5 土基40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48.6 (0.01mm) 第2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59.8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136.4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20.2 (0.01mm) 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 LS= 292.5 (0.01mm)(根据“基层施工规范”第88页公式) LS= 232.9 (0.01mm)(根据“测试规程”第56页公式) 一、公路回弹弯沉值的作用 (一)概述 路基路面回弹弯沉的设计计算与检测,是公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检测单位都要进行的一个工作事项。首先由设计单位设计出弯沉值,再由施工单位去执行施工自检,然后由监理、检测部

门抽检鉴定,实现设计意图。

在当前的规范规定中,《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 规定了路面顶层的设计弯沉计算公式和方法,但没有提出路基、路面基层的弯沉计算方;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中只提出要求检测路面顶层和土质路基回弹弯沉, 没有提出检测路面基层弯沉的检测项;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中则补充规定了路基、路面基层的相应回弹弯沉的计算检测标准。因此,对于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来说, 如果不同时熟悉上述三种规范,就容易混淆回弹弯沉的原意,造成错误认识,甚至做出错误的数据和结果。经笔者近年实际使用和研究发现,相当一部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检测单位都存在类似问题。为帮助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很好地撑握回弹弯沉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本人在前辈及同行的肩背上,略作点抄习发挥,特写此文,以示对本行作点贡献在阅读本文之前,请备好以下标准和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03) 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4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071-98 (二)弯沉的作用公路工程回弹弯沉分为容许弯沉、设计弯沉和计算弯沉。容许弯沉容许弯沉是合格路面在正常使用期末不利季节,路面处于临界破坏壮态时出现的最大回弹弯沉,是从设计弯沉经过路面强度不断衰减的一个变化值。理论上是一个最低值。计算公式是L R=720N *AC*AS。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doc

1
一、概述
总说明书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一)、项目背景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为进一步加快象山县经济发展、完善公路网建设,打造平安交通,加快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60-2004)
泗洲头镇经济建设步伐,方便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往来。受象山县泗洲头镇人
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62-2004)
民政府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泗洲头横埕~杨大场公路工程的测量及设计任
11、《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61-2005)
务。
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63-2007)
本工程起点与位于横埕村的已建水泥路面接顺,已建水泥路面路基宽度
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为 5m,路幅为 2×0.5m 土路肩+1×4.0m 行车道,终点至位于杨大场村的已建
14、《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33-2002)
水泥路面,路线全长 1.577 公里。本工程是农村联网公路的组成部分之一。
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农村联网公路主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
1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 D82-2009)
各种有限的资源,实现区内的连接互通,保障区内和区外的顺畅衔接,形成
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统一、高效的系统,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任务后,我公司于 2013 年 1 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线进行了勘测。
在测设过程中,本着“质量第一,结构合理,节约投资,便于实施”的指导 原则进行勘测设计。
本工程设计依据以下文件和技术规范执行: 1、《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最低技术标准指导意见》(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
领导小组文件,甬农发[2003]03 号); 2、《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浙江省交通行业文件,浙
交(2004)110)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D30-2004) 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18、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浙交[2007]63 号);
19、其他交通部颁发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等。
(二)、设计标准
本工程设计采用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
定的四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 20 公里/小时。
根据乡镇规划,结合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确定该项目主要指标如下:
1、路线设计标准
① 设计速度
20km/h;
② 路基宽度:K0+000~K0+970 为 5.0m,其中:
路幅为:2×0.5m 土路肩+1×4.00m 行车道;
路基宽度:K0+970~K1+576.623 为 4.5m,其中:
路幅为:2×0.5m 土路肩+1×3.5m 行车道;
S1-2

公路设计的规范

公路设计的规范 为适应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交通部以厅公路发(2002)36号文件决定对1998年公路设计规范1月1日实施的《公路设计规范》(JTJ 001-97)进行修订。常规的公路设计规范包括: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本规范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248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同时废止。本书适用于城市道路设计人员。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本规定;4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5横断面;6平面和纵断面;7道路与道路交叉;8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9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10公共交通设施;11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12路基和路面;13桥梁和隧道;14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15管线、排水和照明;16绿化和景观。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是2004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主编。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主要内容:《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修订是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2000]722号”关于下达200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和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和交公路发[2002]288号”发布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体系”的精神进行的。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本规范系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1999]82号文”关于下达1998年度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进行修订。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在修订过程中,适逢交通部于2001年4月决定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1—97)进行修订,并要求编制组在配合修订标准的同时,同步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01—94)进行修订。

公路工程设计规范

现行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一览表 序 号编号名称主编单位1 JTJ 001-9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交通部公路管理司中国公路学会 2 JTJ 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3 JTJ 003-86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4 JTJ 004-8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5 JTJ 005-9 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6 JTJ/T 006-98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 7 JTJ 011-9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8 JTJ 012-9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9 JTJ 013-9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 10 JTJ 014-9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11 JTJ 01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山西省交通厅 12 JTJ 016-93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 13 JTJ 017-96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 14 JTJ 018-97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同济大学 15 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

所 =============================================================== 16 JTJ 021-89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17 JTJ 022-85 公路砖石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18 JTJ 023-85 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19 JTJ 024-8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20 JTJ 025-86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21 JTJ 026-90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22 JTJ 026.1-1999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 23 JTJ 027-96 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 ============================================================= 24 JTJ 032-9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25 JTJ 033-95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 26 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27 JTJ 03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陕西省交通厅 28 JTJ 036-98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 29 JTJ/T037.1-200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程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