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香烃 简介

多环芳香烃 简介
多环芳香烃 简介

多环芳香烃

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结构的化合物,是

最早被认识的化学致癌物。早在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Pott

就提出打扫烟囱的童工,成年后多发阴囊癌,其原因就

是燃煤烟尘颗粒穿过衣服擦入阴囊皮肤所致,实际上就

是煤炱中的多环芳香烃所致。多环芳香烃也是最早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的化学致癌物。1915年日本学者Yamagiwa 和Ichikawa,用煤焦油中的多环芳香烃所致。在五十年代以前多环芳香烃曾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致癌因素,五十年代后各种不同类型的致癌物中之一类。但从总的来说,它在致癌物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至今它仍然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致癌物,而且分布极广。空气、土壤、水体及植物中都有其存在,甚至在深达地层下五十米的石灰石中也分离出了3,4-苯并芘。在自然界,它主要存在于煤、石油、焦油和沥青中,也可以由含碳氢元素的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产生。汽车、飞机及各种机动车辆所排出的废气中和香烟的烟雾中均含有多种致癌性多环芳香烃。露天焚烧(失火、烧荒)可以产生多种多环芳香烃致癌物。烟熏、烘烤及焙焦的食品均可受到多环芳香烃的污染。

1.致癌性多环芳香的类别

目前已发现的致癌性多环芳香烃及其致癌性的衍生物已达400多种。按其化学结构基本上可分成苯环和杂环两类。

1.苯环类多环芳香烃

苯是单环芳香烃,它是多环芳香烃的母体。过去一直认为苯无致癌作用,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苯能抑制造血系统,长期接触高浓度的苯可引起白血病。1965年报道,由苯引起的急性与慢性白血病已达60例。

1.三环芳香烃

二环芳香烃不致癌,三环以上的多环芳香烃才有致癌性。三环芳香烃的两异构体蒽和菲都无致癌性。但它们的某些甲基衍生物有致癌性。例如,9,10-二甲基蒽、1,2,9,10-四甲基菲等都有致癌性。菲的环戊基衍生物有不少具有较强的致癌性,特别是15H-环戊并(a)菲的二甲基及三甲基衍生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

2.四环芳香烃有六个异构体,实验证明只有3,4-苯并菲有中等强度的致癌性,1,

2-苯并蒽和屈有极弱的致癌性。它们的甲基衍生物中2-甲基-3,4-苯并菲是强致癌物。1,2-苯并蒽的许多甲基、烷基及多种其他取代基的衍生物都有一定的致癌性,如9,10-二甲基-1,2-苯并蒽是目前已知致癌性多环芳香烃中作用最快、活性最大的皮肤致癌物之一。

屈可能是致癌活性较弱的致癌物,但它的衍生物中3-甲基屈及5-甲基屈具有强烈致癌作用。

3.五环芳香烃

五环芳香烃有十五个异构体,其中五个有致癌性。3,4-苯并芘为特强致癌物,1,2,5,6-二苯并蒽为强致癌物,1,2,3,4-二苯并菲为中强致癌物,1,2,7,8-二苯并蒽和1,2,5,6-二苯并菲为弱致癌物。

4.六环芳香烃

六环芳香烃的异构体比五环芳香烃的更多,但进行过致癌实验的仅十多种。其中3,4,8,9-二苯并芘是强致癌物,1,2,3,4-二苯并芘致癌性很强,3,4,9,10-二苯并芘及1,2,3,4-二苯并芘的7-甲基衍生物也有明显致癌作用,其余六环芳香烃无致癌作用或仅有弱的致癌性。

七环以上的芳香烃研究得较少。

5.其他多环芳香烃

致癌性其他多环芳香烃还很多,现举例如下。

A.芴类

芴本身无致癌性,但其某些衍生物具有致癌性。

例如,1,2,5,6-二苯并芴、1,2,7,8-二苯并芴和1,2,3,4-二苯并芴等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如可使小鼠发生皮肤癌。2,3-苯并芴蒽和7,8-苯并芴蒽具有强致癌作用,对小鼠皮肤的致癌作用仅次于3,4-苯并芘。

B.胆蒽类

胆蒽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它的许多甲基及其他烷基衍生物也具有较强的致癌性。例如3-甲基胆蒽是极强的致癌物,可致小鼠皮肤、宫颈、肺癌等癌症。在肠道,由细菌作用脱氧胆酸可转化为甲基胆蒽这一化学致癌物可能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1.杂环类多环芳香烃

多环芳香烃的环中碳原子被氮、氧、硫等原子取代而成的化合物为杂环多环芳香烃。杂环类多芳香烃中有一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致癌性。现以含氮苯稠杂环类举例如下。

1.苯并吖淀

蒽分子环中10位的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的化合物为吖淀。苯并(a)吖啶、苯并

(c)吖啶均无致癌性,它们的某些甲基衍生物却有致癌性。例如,8,10,12-三甲

基苯并(a)吖啶和9,10,12-三甲基苯并(a)吖啶均为强致癌物,7,9-二甲基苯并(c)吖啶和7,10-二甲基苯并(c)吖啶均为极强的致癌物。后二者的致癌力比3-甲基胆蒽还强。

2.二苯并吖啶

二苯并吖啶中研究较多的有三个异构体,即二苯并(a,h)吖啶、及二苯并(c,h)

吖啶,三者均有致癌性。二苯并(a,h)吖啶和二苯并(a,j)吖啶的某些烷基衍生物有致癌性,如二苯并(a,h)吖啶的8-乙基和14-正丁基衍生物有致癌性。

3.咔唑是芴分子环中9位的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的化合物。它的一些单苯及双苯衍

生物已有不少被证实有致癌性。例如7-H-二苯并(a,g)咔唑和7-H-二苯并(c,g)咔唑对小白鼠都有致癌作用。后者的N-甲基及N-乙基衍生物有弱的致癌活性。近年来又发现一些二氮杂苯并咔唑类化合物,也具有明显致癌物。其中11-氮杂-二苯并(c,i)咔唑及1-氮杂-二苯并(a,i)咔唑为中强致癌物。

含氮苯稠杂环的致癌性是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研究的。这类化合物的致癌作用不像对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研究得那样深入、广泛,而且大多数缺乏对人致癌充分证据。这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不少是植物中的生物碱和其他生物物质,很多还是人工合成的药物。因此,利用这些化合物时应加注意。

1.环境及食品中的致癌性多环芳香烃

环境及食品中的致癌性多环芳香烃有多种。在众多的多环芳香烃致癌物中3,4-苯并芘即苯并(a)芘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致癌性强、分布又广。从大气到土壤,城市到农村及海洋到森林都有它存在,而且对多种动物的多种器官有致癌作用,被列为研究癌的标准致癌剂和环境污染监测项目之一。下面主要以3,4-苯并芘为例说明环境及食品中的致癌性多环芳香烃。

1.大气

污染大气的多环芳香烃有数十种,其中具有致癌作用的约十余种,如苯并蒽、屈、苯并屈、苯并菲、苯并芘、二苯并芘等。国外测定,空气中3,4-苯并芘的量为每1000m3约0.01~100μg。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区高于非工业区。据美国调查,94个城市大气中3,4-苯并芘浓度为0.01~6.7μg/100m3;28个农村为0.001~0.19μg/100m3。Kreyberg1959年报道,在两个煤气厂和一个电厂,空气中3,4苯并芘的浓度为180~7300μg/1000m3。Lawther1965年报道,在煤气厂的发生炉车间内,空气中3,4-苯并芘的平均浓度为

1.4~4.8mg/1000m3,最高浓度可达2300mg/1000m3.。Masek 1971年报道,在焦化厂工作场所空气中,3,4-苯并芘的平均浓度为0.3~35mg/1000m3。

美国某些大城市的汽车停车场中,3,4-苯并芘的平均浓度为33μg/1000m3。飞机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中,每分钟可排放3,4-苯并芘4~10mg。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废气中都含有3,4-苯并芘。

各种燃料燃烧时都要放出一定量3,4-苯并芘,煤为67~136μg/g;原油为40~68μg/g;汽油为12~50.4μg/g 。因此,工矿企业及日常生活使用着大量燃料,随时都在排放3,4-苯并芘。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许多环芳香烃致癌物,其中3,4-苯并芘的含量为0.12~1.4μg/10支(见表7)。

据估计,由各种来源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3,4-苯并芘,从全球范围估计可高达5000吨。香烟烟雾中部分多环芳香烃致癌物含量及某些大城市空气中3,4-苯并芘含量分别列于表7及表8中。

表7 香烟烟雾中多环芳香烃致癌物及其含量

表8 某些大城市空气中3,4-苯并芘含量(μg/1000m3

2)土壤

土壤中多环芳香烃种类很多,其浓度与释放源的距离相关。Fritz等1971年报道,各种不同土壤中3,4-苯并芘的含量如表9所示。

土壤中3,4-苯并芘有相当的稳定性。实验证明,经120天后土壤中剩余的3,4-苯并芘为初加入量的25%~50%。

表9 土壤试样中3,4-苯并芘含量

3) 水

地面水中多环芳香烃多达二十余种,其中七、八种有致癌作用,如苯并蒽、苯并芴蒽、二苯并蒽、屈、芘、苯并芘等,其中3,4-苯并芘约占总致癌性多环芳香烃的1%~20%。国外检测,饮水中3,4-苯并芘含量为0.1~24μg/m3,地下水中3,4-苯并芘的浓度与饮水中的相似,地表水中3,4-苯并芘的含量波动很大,介于0.6~120μg/m3间。家庭污水中可含3,4-苯并芘1~1840μg/m3。工业废水中3,4-苯并芘的含量较高,例如某一炼焦厂的未经处理废水中测得3,4-苯并芘含量高达1g/m3。

1.食品

因空气、水、土壤含有多环芳香烃以及由于有机物加热时可以产生多环芳香烃,所以可以预料,致癌性的多环芳香烃可以作为污染物存在于食物中或可能在食品制备和烹调过程中形成。某些食品中3,4-苯并芘的含量列于表10。

表10 某些食品中3,4-苯并芘含量(μg/kg)

3,4-苯并芘是烟的一个重要成分,因而用烟熏制的食品中3,4-苯并芘含量较高。食品中3,4-苯并芘的来源除空气、土壤、水等外,有些生物的体内还可以合成,如格陵兰海湾未受污染的海水水生植物体内及远离污染区的山区陆生植物体内均含3,4-苯-并芘,而且含量往往与污染区的近似,这说明有些生物体内有亿万的可能。另外,食品在贮存和加工过程中,烟熏、烘烤、焙焦或直接与石油制品及其燃烧产物接触,均可受到3,4-苯并芘等多环芳香烃的污染。

1.多环芳香烃的致癌作用

多环芳香烃是分布最广泛的环境致癌物,它对多种动物可呈现致癌性。根据哺乳动物的诱癌试验,对小鼠皮肤涂抹或皮下注射多环芳香烃,通常只是在给药部位局部引起肿瘤。利用口服、静脉注射、吸入、气管滴注等方式给药,可引起动物的肺、胃、膀胱、气管等器官肿瘤。

对于多环芳香烃致癌的量效关系还研究得不够。根据多种多环芳香烃致癌结果,一系列已试验过的多环芳香烃及给药方式并无平行的量效关系。图5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几种多环芳香烃对小鼠皮下给药的量的关系。

图中①为苯并(a)芘的量效关系;②为环戊并(cd)芘的量的关系;③为环戊并(qrs)苯并(e)芘的量效的关系;④为苯并(k)荧蒽的量效关系;⑤为屈的量效关系。由于没有平行的量效的关系,这些化合物的致癌作用间的比值是随剂量大小而异。作用强度的差别在较高剂量时比较低剂量时明显。从图5。看出,苯并(a)芘即3,4-苯并芘皮下

1.PAH对小鼠皮下给药的量效关系

3,4苯-并芘除皮下给药对小鼠有极强的致癌作用外,皮肤局部给药对其他动物和人也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利用其他方式给药对动物和人的多种器官也有较强的致癌作用。Cottini等1939年报道,以1%3,4-苯并芘的苯溶液涂抹26人皮肤,每天一次,涂抹部位依次出现红班、色素沉着、脱毛及疣赘等改变。经过120次涂抹后,局部便出现浸润性改变。停止试验,所有变化在三个月内自动消失。有人证实,人的皮肤涂抹3,4-苯并芘后出现的组织学的变化与小鼠皮肤的改变是非常类似的,因而认为如果将上面试验长期坚持下去,很可能会使受试者的皮肤发生癌变。Klar1938年报道,他用0.25%的3,4-苯并芘苯溶液涂抹小鼠皮肤作致癌试验,在试验结束后三个月,忽然发现自己左臂下部出现一个结节,继续让它生长了18个月,然后切下作病理检查,证实是鳞状上皮细胞癌。他怀疑这是沾染了3,4-苯并芘的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证明,多环芳香烃,特别是3,4-苯并芘与动物和人类的肺癌有一定关系。Croker1970年报道,对6只猴子,帽呼吸道每星期一次滴注3~15mg 3,4-苯并芘和等量Fe2O3,结果至少有两只诱发现肺部鳞状癌。接触煤烟多的工人,接受多环芳香烃也多,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对煤气炉工人的肺癌发病率调查,认为比一般居民高5~10倍。北京市调查,1969~1975年焦炉工肺癌发病率较北京非工业区居民的肺癌发病率高8倍。德国有关资料指出,大气中3,4-苯并芘的浓度为10~12.5μg/100m3时,居民肺癌标化死亡率为25人/10万人,而当大气中3,4-苯并芘浓度达到17~19μg/100m3时,则肺癌发病率提高到35~38人/10万人。另外,大量研究工作证明吸烟与肺癌有重要关系,特别是年轻时开始吸烟者更为突出,近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对有抽烟习惯的11~22岁青少年185名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有48名(25%)诊断出肺癌。

多环芳香烃与胃癌关系较为密切。烟熏食品有相当多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特别是3,4-

苯并芘。如冰岛1kg烟熏羊肉中3,4-苯并芘含量可达23μg,用这样羊肉饲喂大白鼠,可诱发大白鼠的前胃癌。用烟熏鲑鱼饲喂大白鼠,18只中有6只发生胃癌。1961年Dungel 等对冰岛居民调查,冰岛居民胃癌死亡率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智利和日本。冰岛男性公民死于胃癌的占总数的50%以上。调查者认为这与当地居民一年到头喜食大量烟熏食品有关。日本也是胃癌的高发国,根据研究,这与当地居民习在碳火上烤鱼吃有关。Shahad 等对波罗的海沿岸居民的调查,从事渔业的居民经常食用大量烟熏食物,死于消化道癌症者为120/10万人;而从事农业的居民,死于消化道癌症者为38人/10万人。1957年苏联调查,拉脱维亚沿海渔民食用熏鱼,五年内消化道癌的发病率为120人/10万人;邻近的农民不食熏鱼,同时期消化道癌的发病率仅为38人/10万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上述这些国家或地区胃癌发病率高与多环芳香烃有重要关系。在熏制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含量也高,可能也起着重要作用。

1.多环芳香烃的化学结构与致癌性

结构决定性质。例如五元环芳香烃的3,4-苯并芘有很强的致癌性,但结构与3,4-苯并芘稍有不同的1,2-苯并芘则无致癌性。

多环芳香烃的化学结构与致癌性的关系用以下理论说明。

1.K区理论

由法国科学家A.Pullman和B.Pullman提出。他作应用Hückel的分子轨道法中的

定域法,研究了37个芳香烃致癌物的化学结构与致癌性的关系,于1955年报道了K区理论。Pullman等指出,多环芳香烃进行化学反应情况与碳位域能(carben localizationenergy,CLE)、键位定域能(bond localizntion energy ,BLE)和对位定域能(para localization energy,PLE)有关。根据电子理论,在多环芳香烃的取代反应中,多环芳香烃的某个碳原子所以能发生反应主要是多环芳香烃原子为该反应点提供了一对π电子,这个π电子对被限定于不同的碳原子上所需的能量不同,所需能量越少即CLE值越小,反应就越易在该碳位进行。BLE是

指π电子对被限定在相邻的两碳原子之间的双键部位时所需的能量。PLE是指π电子对的两个电子同时所需的能量。Pullman 等发现大多数多环芳香烃都包含有两个区,这两个区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区相当于菲的9,10位上的双键,称为K区(亦称中菲区)。“K”是癌的德文家“Krebs”的字头。K

区意为致癌区,可与细胞的敏感成分(蛋白质、核酸等)结合,故其致癌性高。

另一个区相当于蒽的9,10位碳,称为L 区(亦称中蒽区)。L区也可与细胞的敏感成分结合,但其可阻碍K区进攻细胞的危险部位而具去活作用。

)的键组成。L区则由最小PLE K区一般由最小BLE值(或最小复合值BLE+CLF

min

而同时又是最小CLE的碳原子组成。Pullman指出,致癌性多环芳香烃都必须具

有活泼的K区,即K区的PCL+CLE

必须等于或小于3.31β;若该化合物同时有L

min

区存在,则L区必须较不活泼,即L区的PCL+CLE

必须大于或等于5.66β,这样的

min

是该区的两原子中碳位定多环芳香烃才具有致癌性.(β是HMO-共振积分, CLE

min

域能中较低的一个。)

K区理论能预言某些多环芳香烃有无致癌活性。如K区活性强,没有L区或L区活性弱,其致癌性强;如果没有K区或K区活性弱,而L区活性强,则可能没有致癌活性。如1,2-苯并蒽,它含有合适的K区,但同时又有一个活泼的 L区,因而使1,2-苯并蒽失去或只有根弱的致癌性。但当1,2-苯并蒽的9,10位被甲基占据后,就改变了L区的活泼程度,阻止或延缓了L区在体内的代谢去活反应,于是便呈现出明显的致癌性。如果多环芳香烃的分子结构改变导致了K区改变,则致癌活性也必然改变。如9,10-二甲基-1,2,7,8-二苯并蒽,分子中有两个K区,故有明显的致癌活性,但当其中一个苯环移到3,4位置上,成了9,10-

二甲基-1,2,3,4-二苯并蒽,K区消失,致癌活性也消失。

根据Pullman等的K区理论,通过计算可以预言某多环芳香烃是否有致癌性,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K区理论与很多事实不符。如二苯并(d,j,k)芘(二苯并

-def,mno-屈),按K区理论计算应有致癌活性,但实际没有。这表示了K区理论不完善。

K区理论认为多环芳香烃不需经代谢活化就可以与生物大分子结合而致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多环芳香烃需要经过在体内代谢活化,才可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随着对多环芳香烃在体内代谢途径研究的深入,对多环芳香烃化学结构与致癌性的关系又提出了湾区理论(或海湾理论)。

2.湾区理论

湾区理论由Jerina等于七十年代提出。多环芳香烃分子的末端环与分子的其他环形成的凹形结构为分子的湾区。形成湾区的末端环为湾区的角环。对湾区,举例如下。

箭头所指湾区。菲中4,5位碳原子间的凹形结构为湾区,3,4-苯并芘中10,11位碳原子间的凹形结构为一湾区;14,1位碳原子间的凹形结构为分子的另一湾区;形成湾区的末端环为湾区的角环,例如3,4-苯并芘中含7,8,9,10位碳原子的环为湾区的角环。湾区理论认为湾区的角环在代谢活化过程中对致癌性能起关键作用。代谢活化过程中湾区的角环形成的环氧化物是多环芳香烃的最终致癌形式,由湾区的环氧化物进一步形成湾区正碳离子。湾区正碳离子可与细胞内大分子结合,使细胞癌变。

3,4-苯并芘代谢活化过程中形成的最终致癌形式环氧化物和正碳离子为:

湾区理论观察到正碳离子的离域能(delocalizationenergy,△E deloc/β)与实验致癌的强弱成大致平行关系。因此,多环芳香烃致癌能力的大小可根据代谢中形成的湾区正碳离子的离域能来估计。湾区正碳原子的离域能可根据微扰分子轨道法计算而得。Jerina等当初只选了25种多环芳香烃进行研究,观察到除个别外,一般来说湾区正碳原子的离域能值

与实验致癌活性的强弱大致成平行关系。

我国学者戴乾圜,1979年报道对进行过动物致癌实验的49个多环芳香烃,用微扰分子轨道法计算了湾区正碳离子的离域能,结果有不少偏离了致癌活性与离域能之间的平行关系。因此他认为湾区理论还须商榷。

1.多环芳香烃的活化及生物大分子的结合

1.多环芳香烃的代谢活化

英国Boyland从1930年起研究芳香烃代谢与致癌作用问题,他认为芳香烃首先经过环氧化过程才能有致癌能力。Jrina等(1968,1970)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逆流分布法,从萘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中,找到了萘的环氧化物(1,2-环氧化萘)。

Sims和Jerina等(1974),根据他们的研究工作还证实,其他多环芳香烃代谢活化也要经过环氧化阶段。他们观察到的合成的芳香烃环氧化物不必经过代谢活化就有致突变作用。

对于3,4-苯并芘的代谢活化过程如图6所示。

3,4-苯并芘经环氧化酶作用环氧化。首先形成7,8-环氧化物,此环氧化物不稳定,经环氧化物水合酶(Epoxid-Hydratase)作用转变成7,8-二氢二醇化合物。7,8-二氢二醇化合物又进一步再环氧化转变成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目前认为7,8-二氢二醇-9,10-环氧化物是3,4-苯并芘的终致癌物。这一化合物的环氧环打开后,10位氧为亲电子中心,易与细胞大分子DNA、RNA或蛋白质结合。

根据研究表明3,4-苯并芘的最终致癌物有几种异物对映体,其致癌活性各有不同。

2.多环芳香烃与DNA、RNA及蛋白质的结合

1964年Brookes 和Lawley报道,用芳香烃局部涂抹小鼠皮肤,致癌物可与皮肤上皮细胞的DNA结合:以后又报道,芳香烃的同位素标记物与DNA结合的程度与致癌率是一致的。1970年Miller报道,也认为活化后的芳香烃可能与DNA结合。后来逐渐在动物胚胎细胞培养基上观察到芳香烃代谢活化产物与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均可结合。3,4-苯并芘,经代谢活化后的终致癌物为7,8-二氢二醇-9,10-环氧苯并(a)芘,分子中的环氧环打开后,10位氧为亲电子中心,可与DNA和RNA碱基的亲核部位以共价键结合。根据研究得知3,4-苯并芘的代谢活化终致癌物主要是与鸟嘌呤的2-氨基结合。3,4苯并芘与DNA(RNA)的鸟嘌呤2-氨基反应不是唯一的反应,Osborne等1967年报道,3,4-苯并芘的终致癌物还可以和鸟嘌呤的N-7反应。也有人报道,它还可以与原嘌呤的6-氨基结合。

经研究了解到,多种多环芳香烃都可被有肛谢能力的培养细胞进行代谢,但其代谢产物与细胞大分子结合的程度不同,只有当代谢产物与细胞大分子结合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显示致癌性。结合程度的大小可用结合指数表示。表11列出某些多环芳香烃与小鼠胚胎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结合指数。与DNA结合指数大于1.0或等于1.0的无致癌性或致癌性

极弱;与DNA结合指数从13~170的多环芳香烃为强烈的致癌物。

微量元素

人或其他生物体内存在着几十种化学元素,有些是生命活动中必需的物质基础。它们在生物体内分布不是均一的。在各个器官、组织或体液中的含量虽因不同情况个体间有差异,但平均正常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正常情况下,生物体一般是量出为人,缺则取之,多则排之,只有在病态时,某些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或分布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致癌的原因,也可能是病理变化的结果。近年一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伴有体内某些元素的代谢异常。例如,某些恶性肿瘤病人血液中铜含量升高、锌含量降低及体内硒缺乏等等。一些恶性肿瘤病人体内某些元素代谢的异常可能是致癌的因素。也可能是继发的结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一个工作小组通过对实验性和流行病学资料的研究,建议将所有致癌化学物质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23种物质和7种产品,它们对人体致癌性已肯定,其中有微量元素砷、铬及其化合物;第二类包括对人体可能具有致癌危险的物质,如微量元素镍、铍、镉等金属;铝的致癌结论不一,被列为第三类。另外,在动物致癌或致突变试验中,发现其他微量元素如钴、铁、锰、铅、钛和锌等的化合物也有致癌或促癌或致突变的作用。

1.镍与胃癌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证实镍是致癌性很强的元素。镍尘和镍的某些化合物可以诱发大鼠多种器官的癌或肉瘤。炼镍工的肺癌、鼻窦癌死亡率很高。英国威尔士炼镍厂从1921~1971年发现炼镍工有174人患肺癌,78人患鼻腔癌。在挪威、前苏联及加拿大的镍作业工人中发现有胃癌。Burges在一个较小的镀镍工队列中发现有4例胃癌。我国胃癌流行病学病因学综合考察组1980年报道,水中和土壤中镍的含量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史奎雄等1983年报道,上海市郊区胃癌标化死亡率高的县(嘉定)的稻米中镍含量高于胃癌标化死亡率低的县(川沙、金山)。

根据实验测定,胃癌患者全血中镍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

1974年发现镍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必需微量营养元素。关于镍的致癌作用,在镍致癌的假设机理中,镍引起体细胞突变的假说方案较有前途,可归纳如下:①镍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核苷酸断裂和切除,DNA修复中导致移码突变;②镍形成

DNA-蛋白质交联,引起畸变的DNA复制和修复,干扰有丝分裂;③镍引起呈右手双螺旋形式的DNA转变成左手双螺旋形式的DNA,改变染色质结构,引起肿瘤基因的去阻遏;④镍通过与DNA多聚酶的基持结合部位或催化部位起反应,或能损害DNA复制正确性,干扰互补碱基配对;⑤镍与组蛋白、非组蛋白的核蛋白结合,或与RNA结合,影响染色质结构,也可能修饰调节蛋白的磷酸化作用。

2.锌、铜、铁与胃癌

锌、铜和铁都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数量元素。在机体内,这些元素的

不足、过量或比例失调都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后果。关于锌、铜、铁等微量元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国内外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有很类似情况。例如,日本伊藤俊弘等对胃癌组织中及患者血液中铁、锌和铜的浓度进行研究,发现胃癌组织中铁的浓度低于正常组织,胃癌患者血液中锌的浓度也低于正常值。胃癌组织中铜的浓度高于正常组织,随着胃癌的进展,胃癌组织中铜的浓度有升高的倾向,并且全血中或血浆中铜的浓度也随着病情的进展有增加的倾向。我国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刘文忠等对胃癌和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锌、铜、铁等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胃癌患者血清中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铜/锌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铁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胃癌患者胃粘膜组织中锌、铁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史奎雄等对胃癌与消化道溃疡患者体内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发现胃癌患者血清中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铜/锌比值也高于对照组。哈尔滨医科大学胡锦富等对胃癌、肺癌患者血液中铜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从生活环境看,英国北威尔士等地土壤中有较高的锌含量,锌/铜比值相应升高,消化道系统癌肿发病率也高。日本妻鹿友一等报道,胃癌高发区地下水及粮食中锌含量高于低发区,认为锌与胃癌有关。英国Sgocks于1978年报道,土壤中锌含量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我国史奎雄等1983年报道,上海市郊区胃癌高发县(嘉定)稻米中锌含量明显高于低发县(川沙)(P<0.001);铜含量明显低于低发县(川沙)(P<0.001);铁含量略高于低发县(川沙)(P>0.05)而低北京(胃癌低发区)。从上述所列举情况看,锌、铜、铁等微量元素与胃癌的发病是有内在联系的。

锌是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辅助因子,直接影响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故不论锌过多或缺乏均可影响癌肿的生长和发展。锌又是生物膜稳定因子,对于稳定细胞膜和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的膜损伤起重要作用。锌还参加免疫机制,缺锌可使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因此缺锌似有利于癌肿的发生。但癌肿患者往往锌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尿锌排出增加而呈锌负平衡。同时肿瘤的生长亦需要锌。因此胃癌患者体内缺锌也可能是疾病的结果。对于锌与胃癌的发生的关系,有人认为机体缺锌有利于胃癌的发生;机体含锌过多也易发生胃癌。

铜是体内30多种酶的重要成分,在体内它参与电子传递,与体内多种物质的代谢有关。铜在癌肿病因学上的意义尚不清楚。血清铜主要以铜蓝蛋白的形式存在,铜蓝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含铜糖蛋白。铜蓝蛋白糖链末端的涎酸基团被除去后就在肝内降解。关于癌肿患者血清铜含量升高的机制,Fisher等假设是由于去涎酸的铜蓝蛋白在肿瘤细胞表面或周围血中再涎酸化,减慢了铜蓝蛋白分解代谢所致。

铁与胃癌的发病关系尚不清楚。胃癌患者食欲减退、铁摄入不足、胃酸减少或缺乏,导致铁吸收不良,此外慢性消化道失血使铁丢失增多,故胃癌患者血清铁含量降低也可能是疾病的结果。

3.硒与胃癌

人们对硒的生物学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年认为硒是有毒的。例如1932年,美国Wyoming州Eik山区的340头羊因吃了浓集硒的牧草,24小时内全部死亡。1943年,Nelson用含高硒玉米(含量为5~10ppm)饲喂大白鼠18~24个月,在雌大鼠中发现了肝腺瘤、肝癌病变。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人们对硒的生物学功能逐渐有了新的认识,直到1957年证实了硒是生物体的必需微量元素。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土壤、饮水、农作物和食物等的低硒地区和低血硒的人群都有较高的患癌倾向。例如Allaway等测定了美国10个4~7万人口城市人群的血硒浓度、发现血硒浓度与癌症死亡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P<0.001。在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自然环境(土壤、水及植物)中含硒量较高的地区,人类胃肠道癌症发病率较低,而胃肠道癌症患者,血清中硒浓度低于正常人。我国科学工作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例如,张廷雨等1991年报道对胃癌、不典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血硒进行测定(以浅表性胃炎为对照)。发现胃癌组血清硒浓度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01),并且血清硒水平随着胃粘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明显降低。马冠生等1991年报道对胃癌、不典型增生和萎缩性胃炎病人的硒水平进行测定(以浅表性胃炎为对照)。发现胃癌组血清硒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硒浓度也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1)。刘晓光等1991年报道对胃癌患者血清硒含量进行测定,以同期住院的腹外疝和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近期无感染、无消化道病、肝功正常)为对照。测得胃癌组血清硒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大量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了适量的硒有抗癌作用。根据实验,证明硒可能抑制多种化学致癌物诱发的肿瘤的生长。

关于硒的抗癌机理,虽有一些报道,但迄今尚未真正研究清楚,可能与硒的以下功能有关。

1.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作用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的组成成分。在机体内,硒可通过GSH-PX发挥抗氧化作用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GSH-PX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还原脂质氢过氧化物(ROOH)成羟基化合物(ROH)。

GSH-PX

O

ROOH + 2GSH→ROH + GSSG+H

2

脂质氢还原型羟基氧化型

过氧化物谷胱甘肽化合物谷胱甘肽

反应使对机体有毒害的ROOH变成对机体无害的ROH,从而防止了脂质氢过氧化物对细胞和亚细胞膜系统的破坏作用,保持了生物膜系统的完整性。反应中产生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可在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的催化下由还原型辅酶Ⅱ(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 sphate[reduced form ],NADPH)提供氢还原成GSH。

谷胱甘肽还原酶

GSSG + NADPH + H+→= SSG +2H

2

O

还原型辅酶Ⅱ氧化型辅酶Ⅱ

GSH-PX还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H2O2。

GSH-PX

H2O2 + 2GSH→/FONT>GSSG + 2H2O

H

2O

2

对人体有剧毒,它能氧化巯基,使某些含巯基的酶和活性依赖于巯基的生

物学活性物质失去活性,又能氧化多烯脂肪酸而使生物膜受损。在GSH-PX存在

下,H

2O

2

被GSH还原成H

2

O从而保护细胞成分(如细胞膜上含巯基的酶和含巯基的

蛋白质)不受氧化损害。

另外,在肿瘤的发生中,自由基也起重要作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着自由基。

如常见的有氢过氧基HOO’、超氧离子自由基O

2

-、羟自由基HO’、有机自由基R’、有机过氧基等。在正常情况,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维持在一定水平。但当体内自由基代谢失调,自由基大量积聚时可以造成细胞的大分子损伤而导致某些疾病,如癌瘤。体内自由基产生的反应是一个链式反应,如反应失去控制,将持续不断循环,体内便积累大量自由基。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能中断自由基形成的链式反应,达到清除自由基的目的。

2.改变致癌物在体内的代谢

1982年Witting等报道,100只Ball/c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只。实验组饮水含硒量为4ppm(加入亚硒酸钠),对照组饮水中不加硒。

饲养12个月后,给每只小鼠皮下注射一剂3,4-苯并芘(按4μg/g体重),诱发肿瘤,再经15星期后处死所有小鼠,剥取肿瘤,并称重。实验组中有14只小鼠形成肿瘤,瘤重0.6~2.7g。对照组中有31只小鼠形成肿瘤,瘤重1.5~4.7g。

两组无论发瘤率或瘤重都是P<0.01。

苯并芘为多环芳香烃类致癌物,进入体内需要代谢活化为反应性中间代谢产物才能致癌。这种物质是在杠并芘环氧化物代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它能与细胞的关键靶起反应而致癌。硒一方面可以使代谢活化苯并芘环氧化物的作用减弱,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灭活反应性中间代谢产物为非致癌代谢产物的作用增强。苯并芘代谢活化为致癌性中间代谢产生是通过各种酶系统的催化来完成的,硒可能抑

制其中某些酶的活性和功能。另外,在灭活环氧化物致癌性中间代谢产物为非致癌性物质时,也需要多种酶催化,而硒可以增强其中某些酶的活性和功能,例如硒能增强葡萄糖醛基转移酶的活性100%。

3.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实验发现,将Hela细胞分别与2.5μmol/L和10μmol/L的亚硒酸盐共同孵育,结果RNA、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明显降低。赵清正等1985年报道了亚硒酸钠对大鼠肝癌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硒的浓度为10-6~10-4μmol/L范围对肝癌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肝的则几乎无抑制作用。表明在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二者之间,硒能选择性抑制癌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给兔注射亚硒酸盐和伤寒疫苗后,伤寒抗体滴度比单用疫苗高,且其免疫球蛋白(IgG)滴度也持续性增高达数月之久。给小鼠饲料中补充硒或

注射硒(亚硒酸钠),其抗绵羊红细胞IgG和IgM的抗体滴度明显提高。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C)对肿瘤免疫起重要作用。

NKC通过释放自然杀伤细胞毒素因子(NK-CF)与靶细胞结合,并溶解靶

细胞。影响NKC活力的因素很多,硒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可提高NKC

杀伤靶细胞的敏感性。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研究,发现胃癌患者外周

血NKC活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研究发现NKC活力随胃粘膜病变加重而降低,

并且发现血硒与NKC活力呈明显正相关。硒还可能通过增强NKC活力等免

疫功能而引起化学防癌作用。

有人认为硒似起免疫佐剂作用,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作用。

由一所述可以看出,胃癌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既有外界环境中某些致癌因素的作用,也与人体的营养状况、

免疫状态、精神因素以及胃粘膜组织的损伤等有关。但是长期、多次接触

外界环境中的某些化学致癌物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PoHS

挪威《消费性产品中禁用特定有害物质》(PoHS)禁令即将实施

挪威要求禁止在消费产品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禁令(PoHS:Prohibition

on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Consumer Products)建议预定于2007

年12月15日通过,2008年1月1日生效.

PoHS名字与欧盟RoHS指令不仅仅是外形相似,无疑,这一禁令将被缩写为PoHS供大家引用.虽然该立法只适用于挪威,但是可能会成为类似出口到欧洲的电气和电子产品使用的事实上的RoHS标准,因为很少有公司会专门单独为一个市场生产一种针对性的产品.除非不打算把产品销往挪威.

这一新标准覆盖范围比RoHS更大.它涵盖了几乎所有消费品(只有少数例外). 它包括的产品类别除电子电气类消费品外,还包括衣服、箱包、建筑、玩具等.该规定不适用于食品、食品包装、化肥、医疗设备和香烟,以及运输工具、运输工具上的固定装置、轮胎和类似运输工具配件.

新规定建议限制18种物质,其中只有2种(铅和镉)为欧盟RoHS指令所包含的,另还有规定了16种物质禁止使用.

18种物质列举如下:

1、HBCDD:六溴环十二烷

2、TBBPA:四溴双酚A

3、C14-C17 MCCP:14-17碳氯化石腊

4、As:砷及其化合物

5、Pb:铅及其化合物

6、Cd:镉及其化合物

7、TBT:三丁基锡

8、TPT:三苯基锡

9、DEH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

10、Pentachlorphenol:五氯苯酚

11、musk xylene:二甲苯麝香

12、musk ketone:酮麝香

13、DTDMAC:双(氢化牛油烷基)二甲基氯化胺

14、DODMAC/DSDMAC: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胺

15、DHTDMAC:二(硬化牛油)二甲基氯化胺

16、Bisphenol A(BPA):双酚A,即二酚基丙烷

17、PFOA:全氟辛酸铵

18、Triclosan:三氯生,即三氯羟基二苯醚

多环芳烃的介绍

多环芳烃(PAHs)的介绍 一、简介 PAHs,学名多环芳烃。是石油、煤等燃料及木材、可燃气体在不完全燃烧或在高温处理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类有害物质,通常存在于石化产品、橡胶、塑胶、润滑油、防锈油、不完全燃烧的有机化合物等物质中,是环境中重要致癌物质之一. 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充斥于各处,多环芳香化合物(PAH)为其大宗,且部分已被证实对人体具有致癌与致突变性。PAH之来源包括:藻类或细菌之生物合成、森林大火、火山爆发,以及火力发电厂、**场焚化场、汽机车与工厂排气等。PAH之种类很多,其中之16种化合物于1979年被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所列管。 PAHs主要包括以下16种同类物质: 1 Naphthalene 萘 2 Acenaphthylene 苊烯 3 Acenaphthene 苊 4 Fluorene 芴 5 Phenanthrene 菲 6 Anthracene 蒽 7 Fluoranthene 荧蒽 8 Pyrene 芘 9 Benzo(a)anthracene 苯并(a)蒽 10 Chrysene 屈 11 Benzo(b)fluoranthene 苯并(b)荧蒽 12 Benzo(k)fluoranthene 苯并 (k)荧蒽 13 Benzo(a)pyrene 苯并(a)芘 14 Indeno(1,2,3-cd)pyrene 茚苯(1,2,3-cd)芘 15 Dibenzo(a,h)anthracene 二苯并(a, n)蒽 16 Benzo(g,hi)perylene 苯并(ghi)北(二萘嵌苯) 性状:纯的PAH通常是无色,白色,或浅黄绿色的固体。 我们为您提供的测试标准: EPA8270 索氏萃取提取PAHs,其中覆盖了16项PAHs的测试项目!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已被证实具有难降解性,“三致”作用且易在生物体内富集的碳氢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大气、水、动植物和土壤中。本文论述了多环芳烃的性质和来源,研究了它在各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着重阐述了它的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预处理方法,各种仪器监测以及生物监测的原理及方法,也论述了环境中多环芳烃的降解方法,涉及到物理降解、化学降解以及微生物降解。 关键词:PAHs 来源迁移仪器监测生物监测微生物降解 一、多环芳烃的定义、性质及来源 多环芳烃从广义上说上讲是指分子中含有2个或2个以上苯环的化合物,而狭义的多环芳烃是指若干个苯环稠合在一起或是由若干个苯环和环戊二烯稠合在一起组成的稠环芳香烃类[1]。它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也是环境中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目前已经发现的致癌性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已超过400种,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多环芳烃约几十万t[2]。美国环保局提出的129种“优先污染物”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有16种。 多环芳烃具有强疏水性,其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当溶液中存在其它有机化合物时,它们可与这些有机物形成胶体,使水溶性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由于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构成,结构稳定,不易被降解,且随分子量的增加降解性降低,故具有强吸附性,此外它还具有难降解性、毒性以及生物蓄积性,多环芳烃最突出的特性是具有强致癌性、致畸性及致突变性,当PAHs与-N02、-0H、-NH2等发生作用时,会生成致癌性更强的PAHs衍生物。另外,PAHs 很容易吸收太阳光中可见(400-760nm)和紫外(290-400nm)区的光。对紫外辐射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尤为敏感。另外可在其生成、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中,可直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并且可以间接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进入人体和动物,又由于其亲脂性及难降解性,易在生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及动物健康产生危害。 环境中的PAHs除极少量来源于生物体(某些藻类、植物和细菌)内合成,森林草原自然起火,火山喷发等自然本底外,绝大部分由人为活动污染造成,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煤、石油和木材及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即热解成因[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基础设施的完备,交通污染源也逐渐成为多环芳烃污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我国是燃煤大国,在北方城市,使用煤炉取暖的情况很普遍,而在煤炉排放的废气中,致癌性PAHs浓度可达1000ug/m3,另外,家庭炉灶每年所产生的PAHs的含量也相当多,以居室厨房内做饭时由于欠氧燃烧产生的为例,其中BaP含量可达559u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百倍;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若油炸时温度超过200°C以上,就会分解放出含有大量PAHs的致癌物;吸烟所引起的居室环境的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的关

多环芳烃(PAHs)

TPE材料出口的环保指令和认证(二) (二) PAHs规定:多环芳烃(PAHs)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是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150余种化合物。英文全称为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简称PAHs。有些多环芳烃还含有氮、硫和环戊烷,常风的多环芳烃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多为四到六环的稠环化合物。国际癌研究中心(IARC)(1976年)列出的94种对实验动物致癌的化合物。其中15种属于多环芳烃,由于苯并[a]芘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强,故常以苯并(a)芘作为多环芳的代表,它占全部致癌性多环芳烃1%-20%。多环芳烃主(PAHs)要的十八种化合物为: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苝、1-甲基奈、2-甲基奈。 目前确定的PAHs常见的16种同类物质主要包括: 1) Naphthalene 萘9) Benzo(a)anthracene 苯并(a)蒽 2) Acenaphthylene 苊烯10) Chrysene 苣 3) Acenaphthene 苊11) Benzo(b)fluoranthene 苯并(b)荧蒽 4) Fluorene 芴12) Benzo(k)fluoranthene 苯并(k)荧蒽 5) Phenanthrene 菲13) Benzo(a)pyrene 苯并(a)芘

6) Anthracene 蒽14) Indeno(1,2,3-cd)pyrene 茚苯(1,2,3-cd)芘 7) Fluoranthene 荧蒽15) Dibenzo(a,h)anthracene 二苯并(a,n)蒽 8) Pyrene 芘16) Benzo(g,hi)perylene 苯并(ghi) 北(二萘嵌苯) 多环芳烃(PAHs)常存在于原油,木馏油,焦油, 染料,塑料,橡胶,润滑油,防锈油,脱膜剂,汽油阻凝剂,电容电解液,矿物油,柏油等石化产品中,还存在于农药,木炭,杀菌剂,蚊香等日常化学产品中。 PAHs通常是作为塑料添加剂进入生产环节中,如塑料粒子在挤塑的时候,和模具之间存在黏着,此时要加入脱模剂,而脱模剂中可能含有PAHs。 由此目前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范围: ●电子、电机等消费性产品 ●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汽车塑料、橡胶零件 ●食品包装材料、玩具、容器材料等 ●其它材料等 各国对多环芳香烃(PAHs)的法规要求:到目前为止,各国家地区通过书面法律或法令确定下来的有:欧盟 76/769/EEC;德国German:GS认证、LFGB;美国US:EPA;中国:GB,GB/T,GHZ。根据德国技术设备及消费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 一、食品中B(a)P 污染来源 1.熏烤食品污染熏烤食品时所使用的熏烟中含有多环芳烃(包括B(a)P)。烤制时,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产物热聚合反应,形成B(a)P,附着于食物表面,这是烤制食物中B(a)P 的主要来源。食物炭化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自由基,并相互结合(热聚合)生成B(a)P,例如烤焦的鱼皮,B(a)P 可高达53.6~70μg/kg。 2.油墨污染油墨中含有炭黑,炭黑含有几种致癌性多环芳烃。有些食品包装纸的油墨未干时,炭黑里的多环芳烃可以污染食品。 3.沥青污染沥青有煤焦沥青及石油沥青两种。煤焦油的蒽油以上的高沸点馏分中含有多环芳烃,石油沥青B(a)P。含量较煤焦沥青少。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民常将粮食晒在用煤焦沥青铺的马路上,从而使粮食受到污染。 4.石蜡油污染通过包装纸上的不纯石蜡油,可以使食品污染多环芳烃。不纯的石蜡纸中的多环芳烃还可污染牛奶。 5.环境污染食物大气、水和土壤如果含有多环芳烃,则可污染植物。一些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受污染较突出。 二、对人体的危害 B(a)P 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进入机体,在肠道被吸收,入血后很快分布于全身。乳腺和脂肪组织可蓄积B(a)P。动物实验发现,经口摄入B(a)P 可通过胎盘进入胎仔体内,引起毒性及致癌作用。B(a)P 主要经过肝脏、胆道从粪便排出体外。 B(a)P 对兔、豚鼠、大鼠、小鼠、鸭、猴等多种动物,均能引起胃癌,并可经胎盘使子代发生肿瘤,造成胚胎死亡及仔鼠免疫功能下降。B(a)P 是许多短期致突变实验的阳性物,但它是间接致突变物,在Ames 试验及其他细菌突变、细菌DNA 修复、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染色体畸变、哺乳类细胞培养及哺乳类动物精子畸变等实验中均呈阳性反应。 关于B(a)P 致癌的机制与其代谢活化过程有关。B(a)P 在体外并不能与DNA、RNA 或蛋白质以共价结合,但是进入体内后,即被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

多环芳香烃 简介

多环芳香烃 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结构的化合物,是 最早被认识的化学致癌物。早在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Pott 就提出打扫烟囱的童工,成年后多发阴囊癌,其原因就 是燃煤烟尘颗粒穿过衣服擦入阴囊皮肤所致,实际上就 是煤炱中的多环芳香烃所致。多环芳香烃也是最早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的化学致癌物。1915年日本学者Yamagiwa 和Ichikawa,用煤焦油中的多环芳香烃所致。在五十年代以前多环芳香烃曾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致癌因素,五十年代后各种不同类型的致癌物中之一类。但从总的来说,它在致癌物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至今它仍然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致癌物,而且分布极广。空气、土壤、水体及植物中都有其存在,甚至在深达地层下五十米的石灰石中也分离出了3,4-苯并芘。在自然界,它主要存在于煤、石油、焦油和沥青中,也可以由含碳氢元素的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产生。汽车、飞机及各种机动车辆所排出的废气中和香烟的烟雾中均含有多种致癌性多环芳香烃。露天焚烧(失火、烧荒)可以产生多种多环芳香烃致癌物。烟熏、烘烤及焙焦的食品均可受到多环芳香烃的污染。 1.致癌性多环芳香的类别 目前已发现的致癌性多环芳香烃及其致癌性的衍生物已达400多种。按其化学结构基本上可分成苯环和杂环两类。 1.苯环类多环芳香烃 苯是单环芳香烃,它是多环芳香烃的母体。过去一直认为苯无致癌作用,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苯能抑制造血系统,长期接触高浓度的苯可引起白血病。1965年报道,由苯引起的急性与慢性白血病已达60例。 1.三环芳香烃 二环芳香烃不致癌,三环以上的多环芳香烃才有致癌性。三环芳香烃的两异构体蒽和菲都无致癌性。但它们的某些甲基衍生物有致癌性。例如,9,10-二甲基蒽、1,2,9,10-四甲基菲等都有致癌性。菲的环戊基衍生物有不少具有较强的致癌性,特别是15H-环戊并(a)菲的二甲基及三甲基衍生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 2.四环芳香烃有六个异构体,实验证明只有3,4-苯并菲有中等强度的致癌性,1, 2-苯并蒽和屈有极弱的致癌性。它们的甲基衍生物中2-甲基-3,4-苯并菲是强致癌物。1,2-苯并蒽的许多甲基、烷基及多种其他取代基的衍生物都有一定的致癌性,如9,10-二甲基-1,2-苯并蒽是目前已知致癌性多环芳香烃中作用最快、活性最大的皮肤致癌物之一。

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和分布来自煤层燃烧:

多环芳烃(PAHs)的形成和分布来自煤层燃烧: 内蒙古乌兰察布褐煤为例,中国北方 刘淑琴a,?, 王改红a, 张尚军a, 梁杰a, 陈峰b, 赵柯a a 中国矿业大学和科技(北京), 化学和环境工程北京100083,中国 b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燃煤的碳能源,廊坊065001,中国 摘要 煤田火灾是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结果的释放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实验室用管式炉模拟中国北方内蒙古乌兰察布煤田的褐煤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以及16名美国环境保护机构的优先污染物多环芳烃的烟气进行吸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与其他燃烧方法PAH 排放明显增加,燃烧不完全的结果:这是归因于两个和三个苯环的物种形成,如萘,苊,和苊。苯并[a]芘,二苯并[a,h]蒽,和二苯并(a, n)蒽做出大的贡献的毒性当量(TEQ),虽然他们占PAHs的一小部分。随温度增加,总的PAH产量的峰值出现在800°C在1立方米/公斤空气/煤比的产量为923.41毫克/公斤。当空气/煤比的增加,多环芳烃的量随氧含量变化。在2立方米/公斤,486.07毫克/公斤的最小的PAH产量发生在800°C 的最大浓度最有毒的物种,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被发现。提高煤粒从0.25到20毫米的结果无论在产量和的PAH物种的毒性当量显著增长量。 关键词:多环芳香烃不完全燃烧褐煤煤田火灾毒性当量值 1 介绍 中国仍然是一个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和用户在世界(Dai等人。,2011)。高的煤炭生产量 在中国煤炭的使用导致了对大量的关注煤的燃烧和使用有毒物质释放(傣族任,2006;

戴等人,2011)。煤田火灾是重大灾害中国。每年,在煤田煤层自燃火灾不仅造成煤炭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给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量恶化,生态灾害(elick奥基夫,2011;等人。,2011;席尔瓦等人,2011)。 煤田火灾有很大的不良影响空气污染,和影响空气变得严重一旦火灾成为表面火灾。破碎地层作为烟囱,污染气体的排放到环境中。从煤田火灾释放的污染物主要由气体如CO、CO2、SO2、NOx、饱和和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氢硫化物和其他光敏氧化剂和悬浮粉尘的重要问题(豪尔等人,2011;元和史密斯,2011)。 悬浮颗粒物来自煤炭燃烧或煤的形成植物冷杉可能包含一些有毒的微量元素,矿物质,或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在上述的阈值限制水平这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Dai 等人,2005;pone et al等人。2007;stracher和泰勒,2004;田等人,2008)。火灾区域有高硫酸化和降尘率。在冬季燃煤形成烟雾和微粒影响能见度。煤田火灾的大量由于燃烧煤排放CO和CO2(卡拉等人,2009;豪尔等人,2011;kuenzer等人,2007;奥基夫等人,2011)。由于穷人住宅区取暖的不完全燃烧煤产生的CO,有毒气体具有停留时间长和高扩散性。如CO,H2,乙烯气体的生产,和丙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烧温度,和这些气体可以作为在一个煤矿火灾状态指示器。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硫氧化物的排放占主导地位从火灾区。产生有害硫氧化物,对结合颗粒湿度有影响。SO2的释放量取决于煤的硫含量,一般是较高的地区火灾增加了黄铁矿氧化而比火灾的。SO2具有低停留时间和可能有助于经典的烟雾酸雨的形成。氮氧化物形成的煤的高温氧化。在所有的氮氧化物,90–95%是没有,这是相当稳定,但能在空气中够与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形成1 -(2-吡啶偶氮)-2-萘酚(PAN)和烟雾。另外,不可与空气中的湿气反应形成硝酸。 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的饱和与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各种各样的碳氢化合物

壬基苯酚,邻苯二甲酸酯和多环芳香烃(PAHs)含量 测试

壬基苯酚,邻苯二甲酸酯和多环芳香烃(PAHs)含量测试 壬基苯酚,邻苯二甲酸酯和多环芳香烃(PAHs)含量测试 产品简介 众所周知,某些工业化学物质会影响荷尔蒙系统和导致内分泌失调。至今,数百种化学物质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这类化学物质大多数为酚类或芳香类化合物。 近几年,社会各界对生殖系统损害引起了关注和讨论,认为生殖系统损害将会在动物界和自然界产生,而且流行疾病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包括睾丸癌症、生殖器官畸形、精子数量和质量改变,甚至会严重冲击“整体环境激素”。这些会导致内分泌影响的有机体及其化合物,即使是低浓度的,对敏感的环境发展阶段来说,都会影响到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同样的内分泌影响会转移至其他物质。 研究表明,两种影响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壬基苯酚和邻苯二甲酸酯在工业化学试剂中被使用,并且在联邦德国每年的产量超过100千吨。邻苯二甲酸酯通常用于软体PVC塑料中,壬基苯酚通常存在于酚树脂中,主要以壬基苯酚乙氧基化合物形式作为酚树脂表面活性剂。另一方面,多环芳香烃(PAHs)被认为是制造过程中的污染物,在如电动工具,油漆和塑料等消费品中发现。 这三类物质进出口量极为巨大,无论作为原材料还是半成品,或是最终成品。这三类影响内分泌的化学物属芳香类化合物:多环芳香烃(PAHs)为苯的衍生物,壬基苯酚(NP)为酚的衍生物,邻苯二甲酸酯为苯二羧酸酯化物。 此类物质的存在及其毒性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德国权力机构对此实施严厉的控制。 德国著名期刊发布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的对健康有影响的消费品。2005年,由于某公司的电动工具的黑色塑料手柄释放不愉快的气味而遭控诉,经检测,发现其中含有近2000毫克的高含量的多环芳香烃(PAHs)。同一年的报道,万圣节面具中发现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酯和壬基苯酚(NP)。今年,某文章披露在折叠式婴儿车上发现大量的多环芳香烃(PAhs)、增塑剂和有机锡化合物的存在。上述的化学物质主要都为酚类和芳香类物质,科学证明其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特别是壬基苯酚,会抑制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和成熟。 a)壬基苯酚 壬基苯酚(NP)是烷基酚的成员之一,由于其润滑性能,主要用作生产中的清洗剂和表面活性剂。 2003年,欧盟指令2003/53/EC正式颁布并要求所有成员国强制执行,包括德国从2005年1月开始正式执行。指令要求壬基苯酚“作为成品或原料,其浓度等于或大于0。1%时,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使用”,也就是说,最大允许限制为1000毫克/千克。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4-2004 【发布单位】卫生部 【标准号】GBZ/T160.44-2004 【发布日期】2004-05-21 【实施日期】2004-12-01 【标题】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环芳烃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萘、萘烷和四氢化萘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3.1原理 空气中的萘、萘烷和四氢化萘用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仪器 3.2.1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炭。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3.2.3溶剂解吸瓶,5ml。 3.2.4微量注射器,10ml。 3.2.5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1(用于萘的测定):2m×4mm,聚乙二醇20M:阿皮松L:ChromosorbWAWDMCS =5:10:100; 色谱柱2(用于萘烷和四氢化萘的测定):2m×4mm,阿皮松L:6201担体=15:100; 柱温:150℃; 汽化室温度:180℃; 检测室温度:200℃; 载气(氮气)流量:35ml/min。 3.3试剂 3.3.1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色谱峰。 3.3.2聚乙二醇20M和阿皮松L,色谱固定液。 3.3.36201担体和ChromosorbWAWDMCS,色谱担体,60~80目。 3.3.4标准溶液:准确称量0.0100g萘、萘烷或四氢化萘,溶于二硫化碳中,定量转移入1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1.0mg/ml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二硫化碳稀释成200mg/ml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3.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159执行。 3.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2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3.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50m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3.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采样管两端,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萘样品可保存3d,萘烷和四氢化萘样品可保存5d。 3.5分析步骤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迄今已发现有200多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α]芘,苯并[α]蒽等.PAHs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任何有有机物加工,废弃,燃烧或使用的地方都有可能产生多环芳烃.出口产品中多环芳烃。 PAHs主要包括16种同类物质: 16种常见多环芳香烃 1.NAP Naphthalene 萘 2 .ANY Acenaphthylene 苊烯 3.ANA Acenaphthene 苊 4.FLU Fluorene 芴 5.PHE Phenanthrene 菲 6.ANT Anthracene 蒽 7.FLT Fluoranthene 荧蒽 8.PYR Pyrene 芘 9.BaA Benzo(a)anthracene 苯并(a)蒽 10.CHR Chrysene 屈 11. BbF Benzo(b)fluoranthene 苯并(b)荧蒽 12. BKF Benzo(k)fluoranthene 苯并(k)荧蒽 13.BaP Benzo(a)pyrene 苯并(a)芘 14.IPY Indeno(1,2,3-cd)pyrene 茚苯(1,2,3-cd)芘 15.DBA Dibenzo(a,h)anthracene 二苯并(a, n)蒽 16.BPE Benzo(g,hi)perylene 苯并(ghi)北(二萘嵌苯) 1. 多环芳烃的分布 人类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煤炭,石油,汽油,木柴等燃料,可产生多环芳烃的污染.每公斤燃料燃烧所排出的苯并[α]芘量分别约为:煤炭67~137mg,木柴61~125mg,原油40~68mg,汽油12~50.4.因此,人类的外环境如大气,土壤和水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苯并[α]芘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在大气的污染为其直接进入食品—落在蔬菜,水果,谷物和露天存放的粮食表面创造了条件.食用植物也可以从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及灌溉水中聚集这类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其来源于有机物热解和不完全燃烧, 在空气、水、土壤中广泛分布。由于食品产地环境受到污染, 致使PAHs在食 品中存在,同时加工方式不同, 也会影响食品中PAHs的含量。长期食用含有PAHs的食物对健康将产生潜在威胁[2-5]。不同国家和地区, 烹饪方法和饮 食习惯不同,从食品中摄入的PAHs量也不相同。 不同食品中含有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多环芳烃,其主要来源有以下3方面: (1)自 然界天然存在的,如植物、细菌、藻类的内源性合成,使得森林、土壤、海洋 沉积物中存在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2)环境污染造成的,现代工业生产和其它许 多方面要使用和产生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这些物质难免会有一些排放到食品的 生产环境如水源、土壤、空气、海洋中,从而对食品造成污染,这是目前食品 中多环芳烃最主要的来源;(3)食品加工和包装过程中产生的,如食品的烤、炸、熏制和包装材料、印刷油墨中多环芳烃污染,这也是食品中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目前,各类食品已检测出20余种PAHs,其中以熏烤类食品污染最严重:如熏 肉吉有屈、苯并[b]荧蒽、苯并[e]芘、苯并[k]荧蒽、苯并[a]芘、1,2,5,6- 二苯并蒽、茚[1,2,3-cd]并芘等PAHs。王绪卿评价了14种熏烤肉中PAHs的污 染水平,并在19份腊昧肉中全部测出屈、苯并[e]芘、苯并[k]荧蒽,其中9份 样品苯并[a]芘量为0.34~27.56μg/kg。另据报道,尼日利亚各种熏烤鱼中均 含有PAHs。比较了现代烤炉与传统烤炉熏烤物中13种PAHs含量,前PAHs<4.5μg/kg。后者苯并[a]芘为0.2~4.1μg/kg(湿质量)。食用植物油及其加热产 物中均含有PAHs[6-7],而且加热后PAHs含量显著增加。实验表明,食用植物油 加温后B(a)P含量是加温前的2.33倍,1,2,5,6-二苯并蒽为4.17倍,而且油烟 雾中其含量更高,厨房空气气态样品中PAHs种类与含量均大于颗粒物,说明厨 房空气中PAHs可能主要是由于食品,特别是动植物蛋白以热油烹炸过程中形成。近年来在各种酒样中也发现了PAHs,但这方面研究尚待深入,Moret等在所有白 酒和啤酒中都检出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1,12-苯并苝、 茚[1,2,3-cd]并芘以及芴、苯并a蒽、1,2,5,6-二苯并蒽,其PAHs总量<0.72 μg/kg。目前, 各种蔬菜亦受到不同程度PAHs污染, 其来源可能是根系吸 收及叶面吸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73)曾报道西红柿中苯并[a]芘为 0.2pg/kg,王爱玲等测定白菜和西红柿中苯并[a]芘分别为1.310~12.316μ g/kg和0.841~4.335μg/kg[8]。在食品制作的过程中,有许多制作方法是不可

多环芳烃的危害多环芳烃检测

多环芳烃的危害-多环芳烃检测 多环芳烃的检测 多环芳烃检测方法 信标检测分析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包括汽车内饰、石化产品、橡胶、塑胶、润滑油、防锈油等产品的多环芳烃的检测分析服务。 1标准检测方法 目前GC-FID、GC-MS和HPLC-UV/FL是检测PAHs最常用的方法。气相色谱具有高选择性、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性,而且由于多环芳烃的热稳定性,用质谱作为检测器时,能够得到大的分子离子峰和很少的碎片离子,所以用GC-MS测定时能够得到很高的灵敏度,与GC-FID相比,GC-MS在

定性方面更准确。相对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可以更好地测定低挥发性的多环芳烃,并能够有效分离多环芳烃的同分异构体。在分离复杂的PAHs母体化合物及样品净化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在PAHs的标准检测方法中以GC-MS为检测手段的主要有:针对大气的EPATO-13A、ISO12884:2000(E)、ASTMiD6209-98(xx)等方法;针对饮用水的方法;针对废水的EPA1625方法;针对固体废气物的EPA8270D;针对土壤的EPA8275A和ISO18287:xx方法。以LC-UV/FL为检测手段的标准方法主要有:针对大气的ISO16362:xx;针对饮用水的EPA550、ISO79811:xx、ISO79812:xx、ISO17993:2002和我国的GB13198-91;针对固体废气物的EPA8310;针对土壤的ISO13877:1998。以GC-FID作为检测器的有:EPA8100方法。 2新的检测方法 化学电离源质谱法测定多环芳烃

由于GC-MS在定性方面具有很好的准确性,该方法是标准方法比较认可的检测手段。在标准方法中GC-MS测定多环芳烃都是用的电子轰击离子源。近年来,将化学电离源用于测定多环芳烃的某些同分异构体。Simonaick等将CI 源用于测定高分子量的PAHs的同分异构体,方法的分辨率由C28H14和C30H14两组同分异构体进行了评价,该方法能够较好的预测他们的质谱结果。Riahi等人采用GC-PCI-MS测定了不同种异构体,结果表明二甲醚作为反应气比NH3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 快速气相色谱测定多环芳烃 快速气相色谱顾名思义就是分析速度快的GC,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得到需要的样品信息。快速色谱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微型柱作为分离柱。分析多环芳烃时,常采用20m、10m,与30m 的柱子相比,其分析时间能够分别缩短45%和60%。 超高速液相色谱测定多环芳烃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

G B Z/T160.44 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方法三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三 2规范性引用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三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三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三 G B 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萘二萘烷和四氢化萘的溶剂解吸 气相色谱法 3.1原理 空气中的萘二萘烷和四氢化萘用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三 3.2仪器 3.2.1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 g/50m g活性炭三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 l/m i n三 3.2.3溶剂解吸瓶,5m l三 3.2.4微量注射器,10μl三 3.2.5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三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1(用于萘的测定):2m?4m m,聚乙二醇20M?阿皮松L?C h r o m o s o r b WAW D M C S= 5?10?100; 色谱柱2(用于萘烷和四氢化萘的测定):2m?4m m,阿皮松L?6201担体=15?100; 柱温:150?; 汽化室温度:180?; 检测室温度:200?; 载气(氮气)流量:35m l/m i n三 3.3试剂 3.3.1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色谱峰三 3.3.2聚乙二醇20M和阿皮松L,色谱固定液三 3.3.36201担体和C h r o m o s o r b WAW D M C S,色谱担体,60~80目三 3.3.4标准溶液:准确称量0.0100g萘二萘烷或四氢化萘(色谱纯),溶于二硫化碳中,定量转移入10m l 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1.0m g/m l标准贮备液三临用前,用二硫化碳稀释成200μg/m l标准溶液三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三 3.4样品的采集二运输和保存 1

PAHs多环芳烃介绍

PAHs多环芳烃的详细介绍 PAHs介绍 多环芳烃(PAHs)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是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 150余种化合物。英文全称为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简称PAHs。有些多环芳烃还含有氮、硫和环戊烷,常见的多环芳烃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多为四到六环的稠环化合物。国际癌研究中心(IARC)(1976年)列出的94种对实验动物致癌的化合物。其中15种属于多环芳烃,由于苯并a芘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强,故常以苯并(a)芘作为多环芳的代表,它占全部致癌性多环芳烃1%-20%。 PAHS的用途与危害 多并最终儿童行为的结果联系起来。研究发现,接触到更高水平的PAH伴有焦虑/抑郁症的儿童年龄6至7比那些与低暴露水平的24%更高的分数。发现有婴幼儿在他们的脐带血PAH水平升高46%更可能比那些脐带血中PAH水平低,最终得分高的焦虑/抑郁量表。 主要成分 多环芳烃(PAHs)主要的十八种化合物为: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苝、1-甲基奈、2-甲基萘。 目前确定的PAHs常见的24种同类物质主要包括: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CAS REAC h EP A OEKO-TEX 100 GS Ma rk Benzo[a]pyrene苯骈 (a) 芘 (BaP) 50-32-8 X X X X Benzo[e]pyrene苯并[e]芘(BeP) 192-97-2 X X Benzo[a]anthracene苯骈 (a) 蒽 (BaA) 56-55-3 X X X X Dibenzo[a,h]anthracene二苯骈 (a,h), 蒽 (DBA) 53-70-3 X X X X Benzo[b]fluoranthene苯骈 (b) 萤蒽 (Bb FA) 205-99-2 X X X X Benzo[j]fluoranthene苯并[J]荧(BiFA) 205-82-3 X X Benzo[k]fluoranthene苯骈 (k) 萤蒽 (Bk F) 207-08-9 X X X X Chrysene屈 (CHR) 218-01-9 X X X Acenaphthene苊 (ANA) 83-32-9 X X X Acenaphthylene苊烯 (ANY) 208-96-8 X X X Anthracene蒽 (ANT) 120-12-7 SVHC X X X Benzo[ghi]perylene苯骈 (g,h,i) 苝 (BP191-24-2 X X X

PAHs多环芳香烃化合物

PAHs(多环芳烃) PAHs(多环芳烃) PAHs(多环芳烃,一种致癌物质):English: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也称为: Polyaromates,PolyaromaticHydrocarbons共有100多种化学结构式的总称, 德国政府最新规定: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高致癌的物质.现在德国政府强制规定所以在德国政府出售的电动工具必须经过检验其中不含有过量的PAHs,要进入德国市场的电器产品必须通过专业的检验机构的检测! 来源: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煤/油/气/烟草/烤肉,木炭,原油,木馏油,焦油,药物,染料,塑料,橡胶,农药,发动机,发电机产生PAHs PAHs 多环芳烃通常存在于石化产品、橡胶、塑胶、润滑油、防锈油、不完全燃烧的有机化合物中等。除了电动工具外,很多电器产品中都存在PAHs物质。常见的是:塑料粒子在挤塑的时候,和模具之间存在黏着,此时要加入脱模剂,而脱模剂中可能含有PAHs. 多环芳香烃可能存在的材料:木炭,原油,木馏油,焦油(天然),药物,染料,塑料,橡胶,农药(人为) 润滑油,脱膜剂,电容电解液,矿物油,柏油(人为),杀虫剂、杀菌剂、蚊香、吸烟、汽油阻凝剂(人为)其它 多环芳香烃的危害:强致癌物质,损伤生殖系统,易导致皮肤癌,肺癌,上消化道肿瘤,动脉硬化,不育症 多环芳香烃(PAHs)的法规要求:欧盟国家76/769/EEC/German:LMBG/美国USEPA,中国GB,GB/T,GHZ 可能含有多环芳香烃的材料:电线/插头/塑料手柄/塑料包装箱/橡胶手柄/有异味塑料、橡胶产品 德国安全技术认证中心经验交流办公室AtAV 2007年11月20日通过诀议,要求在GS标志认证中强制加入PAHs多环芳香烃测试,该规定于2008年4月1日生效,届时所有GS标志认证机构将开始加测PAHs项目。

多环芳烃检测

多环芳烃检测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事业部-----卿工---189******** 多环芳烃(简称PAHs或PNA)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学三致物(致癌、致畸、致突变),因其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累积性,所以广泛存在于水体、大气、土壤、生物体等环境中。多环芳烃引起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优先监测物。1976年EPA列出了16项PAHs为优先控制污染物。1990年我国提出的68种水体优先控制污染物中有7种属于PAHs。PAHs主要是在煤、石油等矿物性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主要的污染源是焦化、石油炼制、冶炼、塑胶、制革、造纸等工业排放的三废物质以及船舶油污、机动车尾气、香烟烟雾等等。自1775年Pott医生发现扫烟囱工人患阴囊癌至今,许多人研究了PAHs的致癌性,其中已有不少被确定或被怀疑具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作用。尤其是苯并[a]芘和荧蒽是强致癌物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对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较多,实际上多环芳烃是水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质,多环芳烃在不同水体中的分布取决于它们的污染源。我国原有的标准方法GB13198-91规定了测定水体中六种特定多环芳烃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但已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需要。因此,修订GB13198-91标准,将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体系,努力使环境保护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修订该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由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起草。 全面开展对水质中多环芳烃类的测定,将为多环芳烃类污染调查和控制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对于国家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编制原则和依据 3.1基本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是既参考国外的最新方法技术,又考虑国内现有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和实际情况,确保方法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3.2编制依据 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调研工作发现,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水质中多环芳烃类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国内实验室也具备多环芳烃类分析能力,并开展了部分多环芳烃类研究工作。在调查了大量国际国内现有文献和国际已有分析方法资料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