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咏华山

9、咏华山
9、咏华山

1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与诗不同的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能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会写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

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 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写生字(3个) 2.写笔顺。 真与间 3、读背古诗 六、板书 9、咏华山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咏华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咏华山25。

25.咏华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登过山吗?都登过什么山呢?今天,老师要带 领大家去认识一座大山,它也是我国的一座名山.看看大屏幕,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多媒体出示华山图片,板书:华山,强调"华"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初识华山 1.听故事,标自然段序号.(关于华山呀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想听吗?汇报有几个自然段) 2.读故事,勾画生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也可向别人请教,力争把课 文读正确.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多媒体出示) a.指名读正音 b.小老师教读 C.男女赛读 d.全班齐读 4.再读课文.要读流利,同时思考: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去登华山? 5.指名汇报,师小结:课文讲了古时候七岁的小寇准和先生去登华山 的事。(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华山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小孩和先生登华山时有什么感受?现在我们 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a.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余生思考:他们是怎样登上山顶的?) a.指名回答并找出相关语句。(多媒体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 爬上山顶。”理解”艰难“多媒体出示登华山路的图片,初识华山的咼并指导朗读。 b.师:他们登上山顶时发现华山真()啊!(板书"高",多媒体出示: 啊!华山真高哇!(齐读)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华山真高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朗读)图片 1>.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啊!华山真高哇!) (图片)2.>太阳显得那么近,(啊!华山真高哇!)3>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啊!华山真高哇!) 2.齐读相关段落(多媒体出示) 3.联系课文理解古诗大意。华山真是太咼了,有资料显示华山咼2100多米,足有几百个我们这样的6层教学楼高呢! 4.学习古诗.(华山高大险峻,这登山的小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了 解"情不自禁吟诵"大意)他看着眼前的华山,不由自主地吟诵起 来:a.出示古诗,师朗诵b生自由朗诵并思考古诗的大意c指名回 答,尽量用前面课文中的句子;d.指名试着边读边加上动作。全班一起来加上动作读诗。e.背诵古诗。

咏华山古诗加拼音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咏华山》一课叙述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华山的雄伟壮丽,下而是关于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华山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拓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髙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谙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用画些山?(谙4—5名学生上 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划读,评价, 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2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诗中没有出现一个“高”字,却使人深深感受到华山的高大雄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本课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读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学情分析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而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对他们而言还是能做到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上课时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件中插入了很多华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

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 2.咏华山(齐读)yǒng咏华huà山指读两个生字、正音。 2.释题。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3.指导看图。(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 1.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咱们比比看谁最先通过三关。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容易走神,所以以游戏的方式更

咏华山

咏华山 坊小丁 教材解读: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文包诗”分“文”和“诗”两部分,编者旨在让学生借文悟诗,诗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已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明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旁。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教学准备: 《山高水流》古筝磁带、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欣赏感悟;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配乐范读,进入情境;朗读交流,感悟课文;背诵表演,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华山的美景。 2、出示华山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畅所欲言,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4、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咏华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关卡,学习字词句。 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认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旱晨。 2、闻:听见。 3、啼鸟:鸟的叫声。 4.知多少:不知多少。知:不知。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关于友情的古诗2、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①踏歌: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今安徽一潭。说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关于思乡和月亮的古诗

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床”即“窗”的通假字。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③不遇:没有见到。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关于夏天美景的古诗

(完整版)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

1、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旱晨。 2、闻:听见。 3、啼鸟:鸟的叫声。 4.知多少:不知多少。知:不知。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关于友情的古诗 2、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注释①踏歌: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今安徽一潭。说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关于思乡和月亮的古诗 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床”即“窗”的通假字。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

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③不遇:没有见到。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关于夏天美景的古诗 5、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

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语文。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理解“情不自禁”,把文和诗巧妙地连接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爬山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去游览的一座名山。(出示课件,边播放图片,师边简介华山:它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师:这就是华山,板书:华山。给“华”字注音。 师:我们一起来拼读这个生字。 生:h-u-?——hu?,华山。 师:你是怎样记住“华”字的。 生1:我是这样记住“华”字的,用加一加的方法,化+十就是“华”。 师:你能巧记“华”字,真棒!请同学们跟老师写写“华”字。 师范写“华”字,生描红华字。 师:华是多音字。 生1:我知道还有一个读音念huá。 师:掌声送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师:看了图片之后,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1:很高。 生2:很美。

师板书高、美。 师:下面咱们就去领略华山的高,欣赏华山的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可认真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课件出示生字)谁来读?他读准确了,我们就跟他一起读,好吗?请你。 生1:华间与齐称代岁 生跟读。 师:掌声送给她,字正腔圆。 师:小朋友们把生字都读准了,相信这些词语也难不倒你们。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你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跟先生登()时咏诗赞()的事。)生1:(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三、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华山的高。 师:古时候寇准跟先生去爬华山,他们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华山顶上,他们情不自禁地说:——(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看看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两个感叹号。 师:那我们该怎样把这个句子读好,读出感叹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生1:啊!华山真高哇! 师:你读出了感叹的语气,真了不起!谁也来试试。 生2:啊!华山真高哇! 师:我听出了你对华山的赞叹。 师:你们知道华山有多高吗?它有700多层楼那么高。所以他们会说—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是啊,华山真高啊!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华山的高,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一年级下册语文学案9咏华山1_苏教版

9 咏华山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一、说教材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

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五绝古诗100首

五绝古诗100首 《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雪》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 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 归 《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桃花》唐·元稹 桃花浅深处, 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 吹落白衣裳。 《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口号》唐·贾岛 中夜忽自起, 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 星斗在青天。 《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宫词》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归雁》唐·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时》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五绝古诗首

五绝古诗100首《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雪》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桃花》唐·元稹 桃花浅深处, 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 吹落白衣裳。《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口号》唐·贾岛 中夜忽自起, 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 星斗在青天。 《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宫词》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归雁》唐·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 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 飞!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 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 人。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 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 立。 《四时》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秋夕》唐·白居易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早春》唐·白居易 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 《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中秋》唐·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元日》唐·司空图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春雪》唐·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咏华山(优秀教案)

25、咏华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学习18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华、岁、齐、称、代”。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通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田字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谈话激趣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短片,点击欣赏 知道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华山” 2、学习生字“华”,师板书“华山”,生跟着书空“华”。 3、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华阴市,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它“远望之若花”(板书),所以把这座山取名为华山。 4、简笔画:高高的华山。是啊,华山高约2200米,有700多层的楼房那么高呢。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联系学过的《东方明珠》中的语句指导读。 5、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板:咏) “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那么“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 那么赞美鹅就可以说(咏鹅) 赞美柳树可以说(咏柳) 赞美雪花可以说是(咏雪) (这里可以让学生一起来背一背) 6、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听老师范读,思考 这个孩子是寇准。 2、出示词语:寇准、宋代、七岁 自由读,想想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能用这几个词语连说一句话吗? ⊙(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了《咏华山》。) ⊙(《咏华山》是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的。) 3、寇准的《咏华山》写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把这首诗用直线划下来。 4、出示《咏华山》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 5、师讲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古诗不一样,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经过,并且在课文中出现了一首古诗,所以这样的课文就叫做“文包诗”。(板书) 6、这首诗虽然也开头空了两格,但是,小朋友看它的前面是:,所以他不能独立成段。请同学们标注一下自然段。 7、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8.出示词卡: dēnɡ yán jiānnán 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 yāojiān pá dǐnɡ 山腰间爬上山顶 jīn yínsònɡ chēnɡzàn 情不自禁吟诵称赞 带着词语登山,开火车读,齐读。理解、记忆 三、再读课文,重点突出 1.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2.指名读好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读准字音,注意标点停顿。分组读两句话。 3.齐读25课。 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与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特别注意“竖折折勾”的写法 2.观察“齐”,有什么发现?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咏华山

9.咏华山 教学□标: 1?学会写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2?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标: 1?学习写本课4个生字,认读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释题 1?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爬的是什么山?爬山山顶了吗?爬上山顶后你有什么想法? 2?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爬一座非常雄伟的山。(板书:华山) (1)学习生字“华”:读准字音,记忆字形一你是用什么方法记这个字的? (2)简介华山。 3?板书“咏”,说说它的意思。 4.“咏华山”是用诗词等来抒写华山。再次领读课题。 5?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带着提出的问题听课文。 2?提问:谁咏华山?为什么要咏华山?他是怎么咏华山的? 3?借助拼音自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词,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登华山》在文章中是排成两行的,但它属于第二自然段 的一部分,所以不另外计算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 (3)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5)理解词义:简单的不用讲解,“称赞、情不自禁、吟诵”等举实例讲;“与、齐” 精读训练时讲。 (6)开动脑筋记生字:真、自、己、间。用“换一换、加一加、部件法、关键 法”等方法来记忆。 4?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 (2)分组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读字卡真、自、己、间。,巩固生字字音。 2?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1)请各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教师范写生字,讲清要点,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四、作业

最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精编版

2020年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精 编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2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诗中没有出现一个“高”字,却使人深深感受到华山的高大雄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本课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读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学情分析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而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对他们而言还是能做到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上课时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件中插入了很多华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 2.咏华山(齐读)yǒng咏华huà山指读两个生字、正音。 2.释题。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3.指导看图。(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

《咏华山》教案

25《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简介: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皇帝重用。少年时的寇准,聪明好学,从书本上学得许多知识和道理。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6、自读课文,要求: 1、给课文中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华山到底有多高?是谁咏华山呢?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读读下面词语 yǒng yán jiān nán dǐng jīn 咏沿艰难顶禁 yín sòng zàn sòng kòu 吟诵赞宋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yǒng yán jiān nán dǐng 咏华山沿着艰难山顶 jìn yín sòng zàn kòu 情不自禁吟诵称赞寇准 中间与齐宋代七岁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小学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 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齐读 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一年级语文:25、咏华山(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一年级语文:25、咏华山(教学 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一年级语文:25、咏华山(教学方案)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5、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生字引入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四、质疑 五、小结 形式:开火车2、学习第2、3自然段。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

《咏华山》 之一

《咏华山》之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指名读。 (3)小结。齐读。 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齐读) 师:昨天,我们借助拼音学会了生字。这些生字,你还认识吗?(屏幕投影出示生字)谁来念一念? 生:华、华、齐、齐、......(每个生字读两遍) 师:第一个生字可以读“华”,想一想,在文中它念什么名字? 生:“华” 师:真聪明!还有谁也能够正确地朗读出来?只读一遍。

生:华、天、只、...... 师:读得非常正确。(强调“非常”)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读。 生:“华、与、天、......”(齐读)。 师: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还能够读吗?(出示词语)谁来读? 生:华山、称赞、......(生不会读) 师:谁来帮帮他。 生:圣诞、七岁、生在、山高、更无山与齐。 师:很好!能够一口气读完,声音响亮,这就是勇气。还有谁来读? 生:华山、称赞、生在、七岁、山腰间、更无山与齐(一气读完,正确)

师:也不错,也能正确地读出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还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 生:寇准!(齐答) 师: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板书课题)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他们觉得华山怎么样啊? 生:真高啊!(齐答)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华山高呢?想一想,听老师读课文。打开书,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找句子,好吗?教师范读。 生:(听教师朗读,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找到写华山高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来说一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读句子)[ 师:找准了!还有谁想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读的是和前一名学生统一个句子) 师:还有和他们不同的句子吗?(有生举手)你来说。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都在自己脚下。”(生读错了) 师:看清楚了,读正确好吗?再读一遍。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一句也是的,你也找准了。(还有学生举手)你还想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