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25。

咏华山25。
咏华山25。

25.咏华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登过山吗?都登过什么山呢?今天,老师要带

领大家去认识一座大山,它也是我国的一座名山.看看大屏幕,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多媒体出示华山图片,板书:华山,强调"华"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初识华山

1.听故事,标自然段序号.(关于华山呀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想听吗?汇报有几个自然段)

2.读故事,勾画生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也可向别人请教,力争把课

文读正确.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多媒体出示)

a.指名读正音

b.小老师教读 C.男女赛读 d.全班齐读

4.再读课文.要读流利,同时思考: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去登华山?

5.指名汇报,师小结:课文讲了古时候七岁的小寇准和先生去登华山

的事。(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华山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小孩和先生登华山时有什么感受?现在我们

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a.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余生思考:他们是怎样登上山顶的?)

a.指名回答并找出相关语句。(多媒体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

爬上山顶。”理解”艰难“多媒体出示登华山路的图片,初识华山的咼并指导朗读。

b.师:他们登上山顶时发现华山真()啊!(板书"高",多媒体出示:

啊!华山真高哇!(齐读)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华山真高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朗读)图片

1>.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啊!华山真高哇!)

(图片)2.>太阳显得那么近,(啊!华山真高哇!)3>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啊!华山真高哇!)

2.齐读相关段落(多媒体出示)

3.联系课文理解古诗大意。华山真是太咼了,有资料显示华山咼2100多米,足有几百个我们这样的6层教学楼高呢!

4.学习古诗.(华山高大险峻,这登山的小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了

解"情不自禁吟诵"大意)他看着眼前的华山,不由自主地吟诵起

来:a.出示古诗,师朗诵b生自由朗诵并思考古诗的大意c指名回

答,尽量用前面课文中的句子;d.指名试着边读边加上动作。全班一起来加上动作读诗。e.背诵古诗。

7.学习课文后两自然段,了解寇准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用

好语文。

四?回顾总结,揭示课题。

小朋友想想我们今天学了个什么故事呢?先跟同桌说说,会说了就举手。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课文讲了七岁的小寇准跟先生去登华山,

被华山的高大雄伟吸引,随即写下了一首在歌咏华山的诗。所以我们

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就叫作“咏华山”,用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板

书课题,全班齐读。

2.配乐朗诵课文.

五拓展。

1.登华山,咏华山。随音乐放一组华山的图片,让学生夸一夸华山。

2.欣赏别的关于山的古诗.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与诗不同的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能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会写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

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 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指名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写生字(3个) 2.写笔顺。 真与间 3、读背古诗 六、板书 9、咏华山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咏华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咏华山25。

25.咏华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登过山吗?都登过什么山呢?今天,老师要带 领大家去认识一座大山,它也是我国的一座名山.看看大屏幕,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多媒体出示华山图片,板书:华山,强调"华"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初识华山 1.听故事,标自然段序号.(关于华山呀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想听吗?汇报有几个自然段) 2.读故事,勾画生字并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也可向别人请教,力争把课 文读正确.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多媒体出示) a.指名读正音 b.小老师教读 C.男女赛读 d.全班齐读 4.再读课文.要读流利,同时思考: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去登华山? 5.指名汇报,师小结:课文讲了古时候七岁的小寇准和先生去登华山 的事。(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华山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小孩和先生登华山时有什么感受?现在我们 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a.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余生思考:他们是怎样登上山顶的?) a.指名回答并找出相关语句。(多媒体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 爬上山顶。”理解”艰难“多媒体出示登华山路的图片,初识华山的咼并指导朗读。 b.师:他们登上山顶时发现华山真()啊!(板书"高",多媒体出示: 啊!华山真高哇!(齐读)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华山真高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朗读)图片 1>.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啊!华山真高哇!) (图片)2.>太阳显得那么近,(啊!华山真高哇!)3>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啊!华山真高哇!) 2.齐读相关段落(多媒体出示) 3.联系课文理解古诗大意。华山真是太咼了,有资料显示华山咼2100多米,足有几百个我们这样的6层教学楼高呢! 4.学习古诗.(华山高大险峻,这登山的小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了 解"情不自禁吟诵"大意)他看着眼前的华山,不由自主地吟诵起 来:a.出示古诗,师朗诵b生自由朗诵并思考古诗的大意c指名回 答,尽量用前面课文中的句子;d.指名试着边读边加上动作。全班一起来加上动作读诗。e.背诵古诗。

一年级下册识字表组词

仅供参考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识字 1、春夏秋冬 霜(风霜)(冰霜)吹(吹过)(吹气) 落(落下)(落叶)降(降落)(下降) 飘(飘落)(飘下)游(游泳)(旅游)池(池塘)(池水)入(出入)(进入) 2、姓氏歌 姓(姓氏)(百姓)氏(氏族)(姓氏)李(李树)(李子)张(张开)(张大) 古(古今)(古诗)吴(姓吴)(东吴)赵(姓赵)(完璧归赵) 钱(钱包)(赚钱) 孙(子孙)(儿孙)周(周全)(周日)王(王子)(王后)官(做官)(大官) 3、小青蛙 清(清楚)(清洗)晴(晴天)(晴空)眼(眼镜)(眼睛)睛(眼睛)(目不转睛) 保(保护)(保养)护(护士)(护卫)害(害怕)(害虫)事(事情)(故事) 情(友情)(事情)请(有请)(请到)让(让开)(礼让)病(病人)(生病) 4 、猜字谜 相(相互)(相遇)遇(遇见)(遇到)喜(喜爱)(喜欢)欢(欢乐)(欢天喜地) 怕(害怕)(不怕)言(语言)(发言)互(互相)(互助)令(命令)(下令) 动(动词)(动作)纯(纯洁)(纯白)净(干净)(纯净) 园地一 阴(阴天)(阴雨)雷(雷声)(雷雨)电(电视)(电话)阵(阵雨)(一阵)冰(冰天雪地)(结冰)冻(冰冻)(冷冻)夹(夹菜)(夹住)

第二单元课文 1、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吃饭)(好吃) 忘(忘记)(遗忘)井(一口井)(井水)村(农村)(村子) 叫(大叫)(喊叫)毛(皮毛)(毛发)主(主要)(主人)席(凉席)(席子) 乡(乡村)(乡亲)亲(亲人)(亲热)战(战士)(战场)士(士兵)(勇士) 面(下面)(面条) 2、我多想去看看 想(想念)(思想)告(告诉)(告别)诉(诉苦)(告诉)路(马路)(走路) 京(北京)(南京)安(安全)(平安)门(门口)(开门)广(广场)(广大) 非(非常)(是非)常(经常)(往常)壮(壮丽)(壮观)观(观看)(观赏) 3、一个接一个 接(迎接)(接住)觉(睡觉)(午觉)再(再见)(再次)做(做事)(做梦)各(各位)(各种各样)种(种子)(各种)样(样子)(一样)梦(梦想)(梦中)伙(大伙)(伙伴)伴(陪伴)(相伴)却(却是)(退却)趣(有趣)(趣味) 这(这里)(这边) 4、四个太阳 太(太好)(太阳)阳(阳光)(太阳)道(道路)(道理)送(送给)(赠送)

咏华山古诗加拼音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咏华山》一课叙述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华山的雄伟壮丽,下而是关于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华山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拓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髙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谙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用画些山?(谙4—5名学生上 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划读,评价, 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2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诗中没有出现一个“高”字,却使人深深感受到华山的高大雄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本课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读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学情分析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而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对他们而言还是能做到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上课时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件中插入了很多华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

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 2.咏华山(齐读)yǒng咏华huà山指读两个生字、正音。 2.释题。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3.指导看图。(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 1.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咱们比比看谁最先通过三关。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容易走神,所以以游戏的方式更

咏华山

咏华山 坊小丁 教材解读: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文包诗”分“文”和“诗”两部分,编者旨在让学生借文悟诗,诗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已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明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旁。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教学准备: 《山高水流》古筝磁带、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欣赏感悟;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配乐范读,进入情境;朗读交流,感悟课文;背诵表演,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华山的美景。 2、出示华山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畅所欲言,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4、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咏华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关卡,学习字词句。 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认

25、咏华山

(语文)备课 备课教师备课单位 课题25、咏华山课型新授 审核人年级一年级编号 导学目标 个性化修改补充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 个偏旁。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预习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 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学习指导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 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 然段。 4、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5、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 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6、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7、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8、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 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吟诵诗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 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达标测验 1、读一读,组词语。 问()写()你() 间()与()称() 2、有感情的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小孩儿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 只有(),更无()。 举头(),回首()。 (2)这个小孩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材料补充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旱晨。 2、闻:听见。 3、啼鸟:鸟的叫声。 4.知多少:不知多少。知:不知。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关于友情的古诗2、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①踏歌: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今安徽一潭。说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关于思乡和月亮的古诗

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床”即“窗”的通假字。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③不遇:没有见到。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关于夏天美景的古诗

一年级下册识字表(带拼音)

一年级下册识字表(400字)姓名:家长签名: 识字 shuānɡ chuī luò jiànɡ piāo yóu chí rù 1 、霜吹落降飘游池入 xìnɡ shì lǐ zhānɡɡǔ wú zhào qián sūn zhōu wánɡɡuān 2 、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qīnɡ qínɡ yǎn jīnɡ bǎo hù hài shì qínɡ qǐnɡ rànɡ bìnɡ 3、清晴眼睛保护害事情请让病 xiānɡ yù xǐ huān pà yán hù lìnɡ dònɡ wàn chún jìnɡ 4 、相遇喜欢怕言互令动万纯净

yīn léi diàn zhèn bīnɡ dònɡ jiá 园地一阴雷电阵冰冻夹 课文 chī wànɡ jǐnɡ cūn jiào máo zhǔ xí xiānɡ qīn zhàn shì miàn 1、吃忘井村叫毛主席乡亲战士面 xiǎnɡɡào sù lù jīnɡān mén ɡuǎnɡ fēi chánɡ zhuànɡɡuān 2、想告诉路京安门广非常壮观 jiē jiào zài zuòɡè zhǒnɡɡè yànɡ mènɡ huǒ bàn què qù zhè 3、接觉再做各种各样梦伙伴却趣这 tài yánɡ dào sònɡ mánɡ chánɡ xiānɡ tián wēn nuǎn ɡāi yán yīn

4、太阳道送忙尝香甜温暖该颜因 liànɡ pǐ cè zhī qiān kē jià 园地二辆匹册支铅棵架 kuài zhuō jí zhí hé hánɡ sǐ xìn ɡēn hū hǎn shēn 5、块捉急直河行死信跟忽喊身 zhī wōɡū dán zhǒnɡ dōu lín jū zhāo hū jìnɡ lè 6、只窝孤单种都邻居招呼静乐 zěn dú tiào shénɡ jiǎnɡ dé yǔ qiú xì pái lán lián yùn 7、怎独跳绳讲得羽球戏排篮连运 yè sī chuánɡɡuānɡ yí jǔ wànɡ dīɡù

(完整版)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

1、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旱晨。 2、闻:听见。 3、啼鸟:鸟的叫声。 4.知多少:不知多少。知:不知。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关于友情的古诗 2、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注释①踏歌: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今安徽一潭。说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关于思乡和月亮的古诗 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床”即“窗”的通假字。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

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③不遇:没有见到。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关于夏天美景的古诗 5、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

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最新教案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最新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4、主动收集积累春天的词语。 5、认识并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产生好奇, 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 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找找春天,好吗?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边拍手,边 唱歌。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插图上春天的景色,美吗?是呀,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 天在哪儿,你能找到吗? 2.认识词语。

随机学习四组词语。(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字音,在图上认一认,唱一唱有关小动物的歌儿, 说一说花儿的颜色,有关事物的特征等) 3.揭示课题,巩固字音。 刚才这些词语是语文书上《识字1》的内容。(板书:识字1),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小组中的同学帮帮 忙。(学生自由读)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语言渲染: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 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多美 呀! 2.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师总结。 2.课后,小朋友去找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或成语,读一读。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2.认识3个新偏旁。(日字底,木字旁,草字头) 3.学生看笔顺图自学生字,描红课本上的生字。

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语文。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理解“情不自禁”,把文和诗巧妙地连接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爬山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去游览的一座名山。(出示课件,边播放图片,师边简介华山:它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师:这就是华山,板书:华山。给“华”字注音。 师:我们一起来拼读这个生字。 生:h-u-?——hu?,华山。 师:你是怎样记住“华”字的。 生1:我是这样记住“华”字的,用加一加的方法,化+十就是“华”。 师:你能巧记“华”字,真棒!请同学们跟老师写写“华”字。 师范写“华”字,生描红华字。 师:华是多音字。 生1:我知道还有一个读音念huá。 师:掌声送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师:看了图片之后,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1:很高。 生2:很美。

师板书高、美。 师:下面咱们就去领略华山的高,欣赏华山的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可认真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课件出示生字)谁来读?他读准确了,我们就跟他一起读,好吗?请你。 生1:华间与齐称代岁 生跟读。 师:掌声送给她,字正腔圆。 师:小朋友们把生字都读准了,相信这些词语也难不倒你们。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你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跟先生登()时咏诗赞()的事。)生1:(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三、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华山的高。 师:古时候寇准跟先生去爬华山,他们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华山顶上,他们情不自禁地说:——(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看看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两个感叹号。 师:那我们该怎样把这个句子读好,读出感叹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生1:啊!华山真高哇! 师:你读出了感叹的语气,真了不起!谁也来试试。 生2:啊!华山真高哇! 师:我听出了你对华山的赞叹。 师:你们知道华山有多高吗?它有700多层楼那么高。所以他们会说—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是啊,华山真高啊!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华山的高,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25咏华山

25.咏华山(第二课时) 魏明琴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学习生字“与”、“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册的雄伟壮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设计理念: 细读课文,把诗和文联系起来,借文悟诗。通过指导学生对古诗及文中对应句子反复吟诵,使课文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变成美丽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条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魏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和小寇准登上华山,去游览华山的美丽景色。小朋友们做好准备了吗?请小朋友们认真听,仔细看了。(师配乐背诵课文,相机课件出示:山腰间更无山与齐称赞宋代七岁)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的25课咏华山 (出示课题卡) 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语,回顾全文 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看看哪个小朋友上节课认真学,刚才最仔细看。 指名读生字词。 师:不错,能正确地读出来,不容易。 师:多认真学习啊,了不起! 过渡:学得认真,听得仔细的小朋友一定知道,课文讲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寇准!(生齐答)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课件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在山顶小寇准还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呢!知道他写了一首什么诗吗?《咏华山》(出示:咏华山)

二、以诗引文,借文悟诗 1.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课件出示) 师:这首诗你们会读吗?谁来读?你来读。(指名读诗) 师:正确、流利读得好!还有谁再来读?(再指名读诗) 师:有停顿,字与字之间又像有一条细细的线连起来,很连贯!还想读吗? 师:有快有慢有急有缓,真有节奏。好,想读是小朋友一起来读吧!(学生齐读) 2.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华山的“高” 师:这首诗你们读了这么多遍,有什么地方没读懂的?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师:懂得提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 师: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找!还可以用笔划下来。看看老师这里的提示哦!(出示提示: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句子写出了这首诗的意思,并用笔划下来。)师:我听听谁的声音最先跳进魏老师的耳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师:这位小朋友边读边想,还划出句子了,她端端正正坐着等待,安静等待是一种文明(2)全班交流找到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藏在哪句话里?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指名读句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呢?请你来读读。 师:嗯,不错,都找准了!(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同学们看,课文中主要就是这两个句子告诉我们这首诗的意思,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华山怎样?生:很高!师:用心读书了。(板书:较小的高字) 生:很漂亮!师:能一边读书一边用心感受。 3.逐句指导朗读,感悟华山的“高”。 (1)生读句子相机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①指导读词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远的也有近的,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相机出示课件)谁能读好这个词?(出示词卡“远远近近的山”)你来。(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

一年级下册语文学案9咏华山1_苏教版

9 咏华山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一、说教材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

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表》组词

部编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表》组词 班级:姓名:【识字】 1 霜(风霜)(冰霜)吹(吹过)(风吹雨打) 落(落下)(落叶) 降(降落)(下降)飘(飘落)(飘下)游(游泳)(旅游) 池(池塘)(池水)入(出入)(进入) 2 姓(姓氏)(百姓)氏(氏族)(姓氏)李(李树)(李子) 张(张开)(张大)古(古今)(古诗)吴(吴山)(东吴) 赵(姓赵)(完璧归赵) 钱(钱包)(赚钱)孙(子孙)(儿孙) 周(周全)(周日)王(王子)(王后)官(做官)(器官) 3 清(清楚)(清洗)晴(晴天)(晴空)眼(眼镜)(眼睛) 睛(眼睛)(目不转睛) 保(保护)(保养)护(护士)(护卫) 害(害怕)(害虫)事(事情)(故事)情(友情)(事情) 请(有请)(请到)让(让开)(礼让)病(病人)(生病) 4 相(相互)(相遇)遇(遇见)(遇到)喜(喜爱)(喜欢) 欢(欢乐)(欢天喜地) 怕(害怕)(不怕)言(语言)(发言) 互(互相)(互助)令(命令)(下令)动(动词)(动作) 纯(纯洁)(纯白)净(干净)(纯净) 园地一 阴(阴天)(阴雨)雷(雷声)(雷雨)电(电视)(电话)阵(阵雨)(一阵) 冰(冰天雪地)(结冰)冻(冰冻)(冷冻)夹(夹菜)(夹住) 【课文】 1 吃(吃饭)(好吃) 忘(忘记)(遗忘)井(一口井)(井水)村(农村)(村子) 叫(大叫)(喊叫)毛(皮毛)(毛发)主(主要)(主人)席(凉席)(席子) 乡(乡村)(乡亲)亲(亲人)(亲热)战(战士)(战场)士(士兵)(勇士) 面(下面)(面条) 2想(想念)(思想)告(告诉)(告别)诉(诉苦)(告诉)路(马路)(走路) 京(北京)(南京)安(安全)(平安)门(门口)(开门)广(广场)(广大) 非(非常)(是非)常(经常)(往常)壮(壮丽)(壮观)观(观看)(观赏) 3接(迎接)(接住)觉(睡觉)(午觉)再(再见)(再次)做(做事)(做梦) 各(各位)(各种各样)种(种子)(各种)样(样子)(一样)梦(梦想)(梦中) 伙(大伙)(伙伴)伴(陪伴)(相伴)却(盛情难却)(退却)趣(有趣)(趣味) 这(这里)(这边) 4太(太好)(太阳)阳(阳光)(太阳)道(道路)(道理)送(送给)(赠送) 忙(连忙)(帮忙)尝(品尝)(尝试)香(香气)(香甜)甜(甜美)(香甜) 温(温暖)(温和)暖(暖和)(暖气)该(应该)(活该)颜(颜色)(颜料)

25、咏华山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备课本 语文学科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备:冯丽芳)教学内容课题:25咏华山 教学目标1.学会按照笔顺正确书写田字格内7个生字,在正确识记生字的基础上能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 2.认识2个偏旁——山、禾,掌握其名称与写法,并能说出学过的带有禾木旁的生字并组词。 3.正确认读绿线内的生字,初步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的意思,掌握“华”的两种读音并能正确组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初步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 重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修改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华山美景。 2.观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这是位于我国陕西省东部的五岳之一——华山。 板书:华山简介华山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齐读课题。正音:华山

释题:“咏”的意思是用诗词等来叙述、描写、抒发情怀。 “咏华山”就是用诗词等来抒写华山。 5.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检查情况,指导朗读 1.检查预习效果: (1)出示所有字词(小黑板)。 (2)检查朗读情况。 (3)巩固读: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多种形式朗读。) (4)同桌过关。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和文中的长句,检查朗读。 3.指导分段朗读。 三、初步了解,弄清梗概 1.每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小结,或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2.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些什么? 3.齐读课文,再次体会。 四、学习字词,正确书写 1.出示4个生字,读生字。 2.反馈: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什么字? 3.写字指导。 4.描红,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姿势要正确。 5.集体书空,记住笔顺。 五、本课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下节课,我们就在寇准的带领下去慢慢欣赏、领略华山的雄伟壮丽。 板书设计: 25、咏华山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上的4个生字。 完成《补充》二 收集华山的图片资料,把华山的美景介绍给小朋友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剩余3个生字。

一年级下册__识字一(2)_2

《识字一(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组词语都与“木”有关,并利用这一特点识记这些词语。 2. 在读词语中认识“柳、杨、榆”等五个生字,并学会“树、松”等7个字,引导学生积累带有“木”字旁的字。 3. 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了解“木”字旁在不同位置 书写时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了解字义。 2.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初步懂得偏旁表义的作用。 教学准备:识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背诗歌《我们去植树》提问: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植树呀?(因为树可以为我遮挡风沙,给我们制造清新的空气,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爱护树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到识字一中认识几种树。板书课题《识字一(2)》同学们把灵活的小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二、认读字词

a) 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同学们把书轻轻的打开,翻到42页,借助拼音自由认读词语,要读准字音,每个词语读两遍,读完后坐好。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要做细心地听众,帮助他改正读错的字音。看哪一桌合作的最好,可以得到这节课的合作星。 b)指名认读词语。 ***这一组读的最认真,得到了合作星。同学们也想得到星吗?那就要加油啊!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读读这些词语?今天的教室比较大,所以同学们的声音一定要洪亮,那就可以得到声音洪亮星。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找3名同学读词语)奖励。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意思的吗?(木材)哪位同学知道知道它的意思呢? c)去掉拼音读词,认识树木。 (1)请同学们看一看有哪些词语是表示树木名称的?(松树、柏树、杨树、柳树、榆树、桃树、杏树、梨树。课件变化字的颜色)这些树你都见过吗?老师带来了这些树的图片,让我们共同来认识它们。(课件出示带有词语的图片)你还知道哪些树的名字。·····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谁能看着图片报一报树的名字。 (2)去掉音节你还能报出树的名字吗?谁来试一试? (3)去掉图片读词语。现在谁能读这些词语。自己试着读一读,不会的请教你的同桌。点名读。开火车读。 4)认读生字

咏华山(优秀教案)

25、咏华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学习18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华、岁、齐、称、代”。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通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田字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谈话激趣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短片,点击欣赏 知道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华山” 2、学习生字“华”,师板书“华山”,生跟着书空“华”。 3、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华阴市,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它“远望之若花”(板书),所以把这座山取名为华山。 4、简笔画:高高的华山。是啊,华山高约2200米,有700多层的楼房那么高呢。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联系学过的《东方明珠》中的语句指导读。 5、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板:咏) “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那么“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 那么赞美鹅就可以说(咏鹅) 赞美柳树可以说(咏柳) 赞美雪花可以说是(咏雪) (这里可以让学生一起来背一背) 6、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听老师范读,思考 这个孩子是寇准。 2、出示词语:寇准、宋代、七岁 自由读,想想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能用这几个词语连说一句话吗? ⊙(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了《咏华山》。) ⊙(《咏华山》是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的。) 3、寇准的《咏华山》写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把这首诗用直线划下来。 4、出示《咏华山》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 5、师讲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古诗不一样,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经过,并且在课文中出现了一首古诗,所以这样的课文就叫做“文包诗”。(板书) 6、这首诗虽然也开头空了两格,但是,小朋友看它的前面是:,所以他不能独立成段。请同学们标注一下自然段。 7、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8.出示词卡: dēnɡ yán jiānnán 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 yāojiān pá dǐnɡ 山腰间爬上山顶 jīn yínsònɡ chēnɡzàn 情不自禁吟诵称赞 带着词语登山,开火车读,齐读。理解、记忆 三、再读课文,重点突出 1.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2.指名读好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读准字音,注意标点停顿。分组读两句话。 3.齐读25课。 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与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特别注意“竖折折勾”的写法 2.观察“齐”,有什么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