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这是屈原的见疏。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4、重点研读第3

段。这一段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2)疏通文意和难句。①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翻译。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屈原之穷——“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屈原之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劳苦倦极”,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极”,应解作“困惫”。③“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这两句互文见义,承接“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

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⑥“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译文: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3)理清本段的思路。(见前)(4)反复诵读,读出咏叹的意味。三、布置作业。 1、熟读文段。 2、翻译重点句子。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2、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1、集体或个人反复诵读第三段。 2、提问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心害其能(2)属草稿未定(3)平伐其功(4)离骚(5)靡不毕见(6)其指极大(7)蝉蜕于浊秽(8)世之滋垢二、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1、师生共同阅读4—10段,强调重点词语,学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写到的楚国的历史。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2、重点翻译8、9小节 3、探讨,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写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

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这样写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质。 4、这两段的脉络:这两段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5、反复诵读8、9两段。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马迁的寄托。三、布置作业。 1、翻译重点句子。 2、记忆重点词义。 3、背诵第三段。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研读最后两段。 2、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3、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研读最后两段。 1、朗读翻译最后两段文字,强调重点词语。 2、概括文段的意思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3、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争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驾驭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学问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宏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受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学问,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实力; 2、分析本文记叙、争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学问,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行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事实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留意细致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宏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屈原列传教案

篇一:《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介绍屈原。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以下是整理的《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 【自读导言】 本篇为人物传记,读传记文章重在感悟人物的性格精神。 此传与以前所学传记有所不同,“传评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之特点,也是本文之难点。 作为文言文,疏通文句、积累一些古汉语方面的知识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为自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自悟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指导则应侧重于突出重点和难点。 【自读程序】 1、回顾旧知识:司马迁及其作品;屈原及其作品。 2、疏通文句,理清文脉。 3、突破重点:感受屈原。 4、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5、处理课后练习。 6、发散思维训练。 (说明:此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旧到新,从点到

面,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从重点到难点,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 【自读点拨】 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屈原“志

《屈原列传》教案完美版

《屈原列传》教案 广州三中王东 教学目的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全文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三、研习新课: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

写作背景: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且()鞮()侯;厚赂();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昆()邪()王;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 煴()火,覆武其上;於()靬()王;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啮()雪;旃()毛;檠()弓弩;扶撵();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故使陵来说()足下;斧钺() 2、划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5、汉亦留之以相当.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句式特点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 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其中《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特别设计复习学案以及教学计划。 学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来更好地了解《屈原列传》的起源和作者背景,以及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背景,都包含哪些文化元素等等。接下来,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并学习其中涉及的经典诗句和古文互文。学生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分段朗读,提高朗读口语和语音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主要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屈原和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除了阅读和个人理解外,还应该设置多种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例如,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等,让他们思考《屈原列传》探讨的主题,例如人性、伦理、政治和历史等等。学生也可以通过节令文化体验、诗歌创作等形式,深刻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具体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理解他

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朗读技巧、文本分析、思维借鉴,观点表达等。而在考试前,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分析原文、短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 总之,《屈原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对于《屈原列传》这一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既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素养提升,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2 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的《屈原列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对该篇文章作深入的学习和分析,以更好地向学生呈现这一经典之作。 一、学习《屈原列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 1. 屈原的生平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屈原有见“任”到见“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二部分(第4-9段):写屈原被罢免官职后,怀王三次被骗。 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四、导读理解 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新课标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 根据该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三、说重点难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难点问题采取点拨法,点出要害,排除疑难;讨论法,探究作者思想情感。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归纳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朗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探究法,锻炼思辨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2分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请同学们写的是哪一位历史名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 唯美情结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所做出的贡献,了解屈原事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文人的敬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面了解《屈原列传》内容,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的贡献,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将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导入学生对屈原的了解程度,谈谈屈原的名言、成就等。 2.引出课题:《屈原列传》,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他的贡献是什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30分钟)

1.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师念课文,学生跟读。 3.课文理解: a.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b.分组讨论每段的意义和作用。 c.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 4.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进行语音语调的指导。 三、思考与交流(20分钟) 1.学生分组,根据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 a.屈原的父亲属于什么阶层?他和盛唐王的关系如何? b.屈原为什么被贬至江南? c.屈原的《离骚》是什么内容?有何特点? d.屈原为什么选择投湖自尽? 2.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展开全班讨论。 四、延伸拓展(15分钟) 1.介绍屈原的其他作品,如《楚辞》的其他篇章。 2.了解《楚辞》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3.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和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 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优质课教案1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该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久负盛名的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整篇文章借助文学的手法,让屈原的形象更加生动跃然于纸上,从而传达出屈原爱国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我们在教授《屈原列传》时,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些文学手法和屈原的精神,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其所著的文学作品的价值; 2.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3.领悟屈原的诗歌风格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

提高其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讲述、阅读、诵读、拓展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度和学习兴趣提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通过视频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屈原》的与众不同之处,带着学生进入为什么屈原能够令人记忆深刻、充满感染力的主题。 (2)请学生诵读屈原的诗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阅读分析 (1)分段阅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2)对于文学手法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发现屈原的文章采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对仗等,并写出文章中的例子,进而理解文章的淋漓尽致。 (3)讲述屈原的生平和其所著文学作品的价值,从中找到屈原思想的本质和价值。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 学设计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 原列传》教学设计1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引言 《楚辞》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遗产,其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文学等方面。其中《离骚》和《天问》被誉为楚辞之冠。而《屈原列传》具有鲜明的历史色彩,对于了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楚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屈原列传》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对楚国文化的贡献。 2.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传达的思想,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 3.通过学习《屈原列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是《屈原列传》,主要讲述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成就和悲惨的结局。屈原一生虽然遭遇了重重困难,但仍然倡导爱国主义、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对楚国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屈原列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楚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教学方法 本单元主要采用讲述、讨论和阅读分析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以及《屈原列传》在楚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分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楚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学生进入《屈原列传》的故事情境做好铺垫。然后利用开放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了解过楚国文化吗?”、“你们知道楚国的特点是什么?”、“作为一个民族,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 中)1 《屈原列传》优质课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一、教材背景 《屈原列传》为《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载了楚国文学家屈原的一生。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屈原各个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执着和韧性等品质,深刻揭示了历史人物的风范和人生哲理。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还能够领悟到多种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文本:通过深入阅读、讨论和探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屈原列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2.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欣赏文本之美,崇尚文化之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屈原列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三、教学重点 1.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2.《屈原列传》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四、教学难点 1.理解《屈原列传》中的文化内涵和品格价格 2.分析《屈原列传》中的文学成就 五、教学方式 1.小组讨论 2.独立阅读、朗读 3.课后思考,写作反思 六、教学流程 1.学习课文 学生先阅读整篇文章,了解故事背景和屈原的生平,体会文本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品格和文化内涵。

2.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材料,分成小组,探讨以下问题: (1)屈原为何能成为楚国诗人的代表? (2)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何特点? (3)屈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4)屈原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启迪和影响? 3.课堂讲授 老师要向学生介绍论点,让他们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政治思想和品格魅力。同时,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具有何种文学价值? (2)《屈原列传》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是否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部分? (3)屈原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对当今中国的国民意识意义是什么? 4.课后思考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人教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的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全文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三、研习新课: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2.分析文章结构内容,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副对联: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2)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学生理解两副对联:(师总结)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和屈原同是才华横溢,在政治上有相同的遭遇。司马迁被处宫刑隐忍苟活,著成《史记》;屈原被怀王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而死。 [用下面的话导入] 屈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的文献中没有说道屈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史记》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屈原列传》。

二、回顾《史记》了解屈原 学生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和所了解的屈原(小组推荐同学回答) (多媒体展示)《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作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 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走进文本 1.教师点名个读文本(分段读)正音 2.多媒体展示难读易错字词: 谗谄(谄媚)靡不毕见濯淖滋垢渣滓皭然 诡辩汶汶毋沐咎稚子嫉妒兵挫地削 憔悴枯槁餔其糟啜其醨怀瑾握瑜温蠖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 4.教师范读(再次要求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5.根据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疑难,教师巡回指导),个别解决不到的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史记·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言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三)情感目标: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价,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熟悉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导入 1、吟诵屈原的《离骚》,简述屈原的事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2、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 àn)义远濯(zhuó)淖(nào )滋垢(gòu) 皭(jiào )然泥而不滓绌(黜chù)详(佯yáng)从亲离(罹lí)忧屈匄(gài)靳(j 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 íng)》赵不内(纳nà)三闾(lǚ)大夫温蠖(huò)汨(mì)罗汶汶(mén )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皓皓(hào)渔父(f ǔ)【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研习课文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 ),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结合文章第3 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离骚》认识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3 段,找出关键语句,试翻译。】提示:第3 段的关键句有: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提问:理解本段的关键句,下面同学们来思考刚才提的两个问题。明确:《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时所作的,体现了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的品质。 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 ,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 2、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设计人:王达礼 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二、课程标准解读 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要让学生先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带学生从字、词开始,让学生注意重点字词并勾画,随后逐段翻译,教师带领总结段意并及时提问,让学生在掌握文意的同时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旨。 五、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学懂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然后品读文章内容,了解段与段间的联系,最后得出作者写作手法及论证的中心论点。 六、教学重点 带领学生学懂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然后品读文章内容。 七、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思想情感。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划龙舟是屈原故乡人民为了纪念爱国的他而一直保留的传统节

日,证明他为人很好,而他最后选择投江,如此受老百姓爱戴的人为何投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列传》,一探究竟。 (二)讲授新课 学生学习主线:古代诗文阅读“五看” 一看整体,知体裁 二看题目,知题材 三看作者,知背景 四看注释,知大意 五看内容,知情感 1.看整体,知体裁 学生活动1:让学生泛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体裁。 教师总结:此篇文章的体裁是历史散文。 2.看题目,知题材 学生活动2:让学生分析课文题目,思考文章题材。 教师总结:文章的题目是《屈原列传》,可得知是一篇人物传记。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官至左徒,相当于丞相)。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后人称为“诗魂”。 3.看作者,知背景 学生活动3: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知晓课文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对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下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非囚,?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翊夏阳〔今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场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场,“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开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介绍屈原。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秭归县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联齐抗,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4.介绍?离骚?。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