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篇一:《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介绍屈原。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

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4.介绍《离骚》。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

《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高,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的表现了复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标记疑惑之处,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屈原被罢黜到被放逐的历程;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屈原投江自尽;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屈原死后影响。

四、研读讨论

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司马迁从屈原创作《离骚》的意图、《离骚》的内容、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表现屈原的人品与文风。他认为《离骚》是有为而作,自怨而生,这种怨是出自一片爱国忠心,屈原盼的是“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离骚》的内容则是陈述先王之道“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这样的内容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离骚》的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一脉相传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真可谓文如其人。

3.怎样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明确: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屈原的政治才能的?

明确:为了突出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表达对屈原政治才能的高度推崇,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有意把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当屈原得到重用时,楚国在诸侯国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屈原受到排挤时,楚国就日渐衰落──以历史的教训来证

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4.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屈原?

明确:司马迁推崇屈原有两个方面:推崇他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崇屈原,除了屈原本身的人格魅力外,还因为两人的政治遭际和人格品性都有相通之处。在政治上,他们同样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当权者的无情打击。从文学艺术上说,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这是屈原对他著作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5.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试分析。

明确: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在议论部分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把握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原的高洁品性和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如第3自然段,叙述屈原蒙谗受疏和创作《离骚》的情况后,立即对《离骚》发表议论,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趣;第二部分,对怀王的昏聩予以强烈谴责,也间接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第三部分,采用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屈原的高洁品质,显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他与屈原遭际有相似之处,要“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正如古人所说,本文可作屈原和司马迁的合传来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关屈原的资料太少,无法详细地叙述其生平事迹。

6.写作特色。明确:

(1)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2)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3)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7.相关成语典故。

明确:

(1)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5)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8.你如何看待屈原和司马迁?

(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五、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篇二: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2.分析文章结构内容,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副对联: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2)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学生理解两副对联:(师总结)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和屈原同是才华横溢,在政治上有相同的遭遇。司马迁被处宫刑隐忍苟活,著成《史记》;屈原被怀王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而死。

[用下面的话导入]

屈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的文献中没有说道屈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史记》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屈原列传》。二、回顾《史记》了解屈原

学生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和所了解的屈原(小组推荐同学回答)(多媒体展示)《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作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走进文本

1.教师点名个读文本(分段读)正音

2.多媒体展示难读易错字词:

谗谄(谄媚)靡不毕见濯淖滋垢渣滓皭然

诡辩汶汶毋沐咎稚子嫉妒兵挫地削

憔悴枯槁餔其糟啜其醨怀瑾握瑜温蠖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

4.教师范读(再次要求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5.根据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疑难,教师巡回指导),个别

解决不到的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答。教师集合归纳文言现象(多媒体显示)查漏补缺

通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罹人穷则反本反—返..

靡不毕见见—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

屈平既绌绌—黜亡走赵,赵不内内—纳..

厚币委质事楚质—贽齐与楚从亲从—纵..

被发行吟泽畔被—披.

古今异义: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而高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然终无可奈何......

词类活用

厚币委质事楚名作动事奉.

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

内惑于郑袖名作状在朝内.

短屈原于顷襄王名作动诋毁.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效法.

博闻强志动作名,记忆力.

疾王听之不聪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听,动作名,听觉。其余作名词,邪恶不正之徒,端方正直之人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惠王患之意动,以之为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使动,使国兴.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使动,使国亡,使家破.

特殊句式

父母者,人之本也。(判断)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兵挫地削(被动)

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何故怀瑾握玉,而自令放为?(被动)

6.学生齐读文本

四、小结,布置作业

本文是一片较长的文言文,无论在读还是理解上都有难度。希望同学们能

认真对待。

作业:1、熟读文章,落实文言现象,通译全文。

2、理清结构,分出记叙和议论抒情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读课文

2、翻译句子

二、理层次,把握全文结构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总结明确:(多媒体展示)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1--3): 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层(1-2)由才而“任”由谗而“疏”(记叙)【任、疏】第二层(3)《离骚》创作的缘由(记叙)及对屈原的高度

评价(议论)

总结:在叙述经历的基础上评价作品和作家,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

趣(抒情)

第二部分(4-10)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一层(4-8)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骗,客死于秦(记叙)【黜】

第二层(9)批评楚怀王昏聩(议论)

第三层(10)顷襄王昏庸,屈原见迁(记叙)【迁】

(抒情)第三部分(11-12)总结:由楚怀王黜屈原而声败身死引出对他的批判,为屈原鸣不平。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及自沉汨罗

(寓议于叙)【死】

总结:1、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2、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提问:文中记叙的部分其实是屈原一生的遭遇。用几个字概括。生回答。师分析明确:任、疏、黜、迁、死三、重点分析议论段3、8、9、11(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

示)

1、第3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余下为第二层

第一层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篇三: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教案

王仁桢(北京路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学习他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2.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

3.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1.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祖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

2.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司马迁借议论阐释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本节课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由端午节导入,联系本单元三篇文章的共同主题:《史记》的理想人格——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投影1:

端午节介绍:

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等等。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端午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公元前278年,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端午节国际之争:

端午节本来是中国的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保护珍惜让韩国提前申请拾遗。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在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网民、社会各界对此出现截然不同的情绪表达:愤慨、失望、淡然或反省??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为:韩国把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投影2:(齐读)

端午感兴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投影3:课题

二、了解屈原(学生介绍、师生补充)

投影4:(一学生朗读)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投影5:(一学生朗读)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三、分析字词

1.生板演重要字词并解释,写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析。

2.重点分析第3段:

(1)集体朗读;

(2)选择重要语句进行翻译练习,师生共析;(投影6)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

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

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

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3)投影7:全段译文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

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背诵重要语段。(投影8)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3.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投影9、10)

1 234 5 678 9、亡走赵,赵不内

10

词类活用:(投影11、12)

1

2 3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7

89

10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投影13、14)

12

34

54.整理句式。

判断句:(投影15)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被动句:(投影16)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状语后置句:(投影17)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 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整理成语。(投影18)

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兵挫地削:挫:失败,削:削减,分割。军队战败,土地被分割。

6.基础练习。(投影19、20、21、22,共7题)

四、梳理脉络

1.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投影23)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2.给文章分层。( 1 / 2-3 / 4-9 / 10-12 / 13)

3.拓展:本篇传记的行文用字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一般人物传记按人物生平进行写作,本文缺少什么?——幼时。

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幼时无关紧要。(联系:韩信)

有何写作启示?——详略得当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义,理清了行文思路,对屈原的命运和遭遇有了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分析屈原的政治主任和优秀品质,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投影24)

1.巩固字词及语段背诵。

2.思考:文章展现的屈原的政治主张和优秀品质有哪些?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一般的人物传记有何区别?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这是屈原的见疏。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4、重点研读第3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屈原列传教案

篇一:《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介绍屈原。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以下是整理的《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 【自读导言】 本篇为人物传记,读传记文章重在感悟人物的性格精神。 此传与以前所学传记有所不同,“传评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之特点,也是本文之难点。 作为文言文,疏通文句、积累一些古汉语方面的知识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为自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自悟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指导则应侧重于突出重点和难点。 【自读程序】 1、回顾旧知识:司马迁及其作品;屈原及其作品。 2、疏通文句,理清文脉。 3、突破重点:感受屈原。 4、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5、处理课后练习。 6、发散思维训练。 (说明:此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旧到新,从点到

面,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从重点到难点,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 【自读点拨】 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屈原“志

《屈原列传》教案完美版

《屈原列传》教案 广州三中王东 教学目的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全文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三、研习新课: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

写作背景: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且()鞮()侯;厚赂();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昆()邪()王;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 煴()火,覆武其上;於()靬()王;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编写时间 啮()雪;旃()毛;檠()弓弩;扶撵();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故使陵来说()足下;斧钺() 2、划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5、汉亦留之以相当.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句式特点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屈原有见“任”到见“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二部分(第4-9段):写屈原被罢免官职后,怀王三次被骗。 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四、导读理解 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新课标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 根据该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三、说重点难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难点问题采取点拨法,点出要害,排除疑难;讨论法,探究作者思想情感。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归纳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朗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探究法,锻炼思辨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2分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请同学们写的是哪一位历史名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 唯美情结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所做出的贡献,了解屈原事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文人的敬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面了解《屈原列传》内容,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的贡献,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涵。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将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导入学生对屈原的了解程度,谈谈屈原的名言、成就等。 2.引出课题:《屈原列传》,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他的贡献是什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30分钟)

1.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师念课文,学生跟读。 3.课文理解: a.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b.分组讨论每段的意义和作用。 c.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 4.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进行语音语调的指导。 三、思考与交流(20分钟) 1.学生分组,根据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 a.屈原的父亲属于什么阶层?他和盛唐王的关系如何? b.屈原为什么被贬至江南? c.屈原的《离骚》是什么内容?有何特点? d.屈原为什么选择投湖自尽? 2.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展开全班讨论。 四、延伸拓展(15分钟) 1.介绍屈原的其他作品,如《楚辞》的其他篇章。 2.了解《楚辞》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3.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和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

屈原列传教学案

423 屈原列传 思考·发现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理清文脉。 爱国 正直 任 疏 黜迁 屈 原 沉江

424

425

问题聚焦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思维提示:筛选文段信息可找到关键句“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可见《离骚》是屈原因怨愤产生的。 明确:“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 小资料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异常灿烂的光采。《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评论的? 明确: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 焦点访谈 □学生:老师,司马迁如此赞扬屈原的“志洁”、“行廉”,与司马迁本人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呢? □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只要了解一下司马迁的遭遇就不难获得答案。 □学生:从《报任安书》中可知司马迁因为为李陵开托,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受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 □老师:正确。司马迁就是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 □学生:我明白了,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难怪作者写作的时候采用了“评传结合”的写法。 ◆总结: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其中含有司马迁个人的怨愤。他和屈原一样才华横溢,品格高尚。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志洁”“行廉”的人格,这也是自身人格的立场与操守。 【举一反三】 请用相似的学习方式学习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和与渔父的对话段。 创新思维 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屈原形象其实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教你一招 学习的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旧到新,从点到面,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从重点到难点,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 426

屈原列传教学教案

15、屈原列传-教学教案 贾红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感情。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表达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忆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局部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局部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局部〔1——3自然段〕任——疏 第二局部〔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局部〔第11自然段〕投 第四局部〔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安排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表达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表达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 学设计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 原列传》教学设计1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引言 《楚辞》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遗产,其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文学等方面。其中《离骚》和《天问》被誉为楚辞之冠。而《屈原列传》具有鲜明的历史色彩,对于了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楚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屈原列传》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对楚国文化的贡献。 2.理解《屈原列传》中所传达的思想,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 3.通过学习《屈原列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是《屈原列传》,主要讲述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成就和悲惨的结局。屈原一生虽然遭遇了重重困难,但仍然倡导爱国主义、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对楚国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屈原列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楚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教学方法 本单元主要采用讲述、讨论和阅读分析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以及《屈原列传》在楚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分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楚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为学生进入《屈原列传》的故事情境做好铺垫。然后利用开放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了解过楚国文化吗?”、“你们知道楚国的特点是什么?”、“作为一个民族,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 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优质课教案1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该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久负盛名的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整篇文章借助文学的手法,让屈原的形象更加生动跃然于纸上,从而传达出屈原爱国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我们在教授《屈原列传》时,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些文学手法和屈原的精神,更好的理解本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其所著的文学作品的价值; 2.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3.领悟屈原的诗歌风格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

提高其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讲述、阅读、诵读、拓展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度和学习兴趣提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通过视频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屈原》的与众不同之处,带着学生进入为什么屈原能够令人记忆深刻、充满感染力的主题。 (2)请学生诵读屈原的诗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阅读分析 (1)分段阅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2)对于文学手法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发现屈原的文章采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对仗等,并写出文章中的例子,进而理解文章的淋漓尽致。 (3)讲述屈原的生平和其所著文学作品的价值,从中找到屈原思想的本质和价值。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2.分析文章结构内容,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副对联: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2)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学生理解两副对联:(师总结)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和屈原同是才华横溢,在政治上有相同的遭遇。司马迁被处宫刑隐忍苟活,著成《史记》;屈原被怀王疏远,流放,自投汨罗江而死。 [用下面的话导入] 屈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的文献中没有说道屈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史记》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屈原列传》。

二、回顾《史记》了解屈原 学生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和所了解的屈原(小组推荐同学回答) (多媒体展示)《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作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 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走进文本 1.教师点名个读文本(分段读)正音 2.多媒体展示难读易错字词: 谗谄(谄媚)靡不毕见濯淖滋垢渣滓皭然 诡辩汶汶毋沐咎稚子嫉妒兵挫地削 憔悴枯槁餔其糟啜其醨怀瑾握瑜温蠖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 4.教师范读(再次要求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5.根据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疑难,教师巡回指导),个别解决不到的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秦锁利 授课人黄永红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三、研习新课: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