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的测量(位相法)

光速的测量(位相法)
光速的测量(位相法)

光速的测量(位相法)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常数,许多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光谱学中的里德堡常数,电子学中真空磁导率与真空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中的第一辐射常数、第二辐射常数,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的质量等常数都与光速c相关。现在,光在一定时间中走过的距离已经成为一切长度测量的单位标准,即“米的长度等于真空中光在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中所传播的距离。”光速也已直接用于距离测量,如天文学中的光年。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通过观测木星对其卫星的掩食首次测量了光速。自此以后,在各个时期,人们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测量光速,先后有旋转齿轮法、转镜法、克尔盒法、变频闪光法等光速测量方法。1941年,美国人安德森利用克尔盒作为光开关,调制光束,测得光速值为2.99766×108m/s。1952年,英国物理学家费罗姆用微波干涉仪法测量光速,测得光速值为299792.50±0.10km/s。1973年和1974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美国国立物理实验室用激光对光速作了测定,测得光速分别为299792.4574±0.0011km/s和299792.4590 ±0.008 km/s。

实验目的

掌握一种新颖的光速测量方法,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技术。

实验原理

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波的波长是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而波的频率是指1秒种内发生了多少次周期振动,用波长乘以频率得1秒钟内波传播的距离,即波速:

c = λ? f (1)

图1 两列不同的波

图1中,第1列波在1秒内经历3个周期,第2列波在1秒内经历1个周期,在1秒内二列传播相同距离,所以波速相同,只是第2列波的波长是第1列的3倍。

利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测得声波的传播速度,但直接用来测量光波的传播速度,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主要是光的频率高达1014

Hz ,目前的光电接收器无法响应频率如此高的光强变化,迄今仅能响应频率在108Hz 左右的光强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光电流。

如果直接测量河中水流的速度有困难,可以采用一种方法:周期性地向河中投放小木块(f),再设法测量出相邻两小木块间的距离(λ),依据公式(1)即可算出木块移动的速度,而这一速度和水流流动的速度相等。

周期性地向河中投放小木块,为的是在水流上作特殊标记。我们也可以在光波上作一些特殊标记,称作“调制”。调制波的频率可以比光波的频率低很多,就可以用常规器件未接收光信号了。与木块的移动速度就是水流的流动速度一样,调制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波的传播速度。调制波的频率可由数字式频率计精确地测定,只要再测量出调制波的波长,然后利用公式c = λ? f 即可得到光速值。

本实验中用位相法来测定调制波的波长。

波长为0.65μm 的载波,其强度受频率为f 的正弦型调制波的调制,表达式为

01cos 2x I I m f t c π????=+- ??????? 式中m 为调制度,cos2πf (t-x/c)表示光在测线上传播的过程中,其强度的变化犹如一个频率为f 的正弦波以光速c 沿x 方向传播,我们称这个波为调制波。调制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位相是以2π为周期变化的。设测线上两点A 和B 的位置坐标分别为x 1和x 2,当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调制波波长λ的整数倍时,该两点间的位相差为

12212()2x x n π??πλ-=-=

式中n 为整数。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找到调制波的等位相点,并准确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那么这距离一定是波长的整数倍。

设调制波由A 点出发,经时间t 后传播到A′点,AA′之间的距离为2D ,则A′点相对于A 点的相移为φ=ωt=2πft ,见图2 (a)。然而仅用一套测相系统还不能直接测量出AA'间的相移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较方便的办法是在AA′的中点B 设置一个反射器,由A 点发出的调制波经反射器反射返回A 点,见图2 (b)。由图显见,光线由A →B →A 所走过的光程亦为2D ,而且在A 点,反射波的位相落后φ=ωt 。如果我们以发射波作为参考信号(以下称

之为基准信号),将它与反射波(以下称之为被测信号)分别输入到位相计的两个输入端,则由位相计可以直接读出基准信号和被测信号之间的位相差。当反射镜相对于B点的位置前后移动半个波长时,这个位相差的数值改变2π。因此只要前后移动反射镜,相继找到在位相计中读数相同的两点,该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半个波长。

图2 位相法测波长原理图

在实际测相的过程中,当信号频率很高时,测相系统的稳定性、工作速度以及电路分布参量造成的附加相移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测相精度,对电路的制造工艺要求也较苛刻,因此高频下测相困难较大。例如,BX21型数字式位相计中检相双稳电路的开关时间是40ns左右,如果所输入的被测信号频率为100MHz,则信号周期T=1/f=10ns,比电路的开关时间要短,可以想像,此时电路根本来不及动作。为使电路正常工作,就必须大大提高其工作速度。为了避免高频下测相的困难,人们通常采用差频的办法,把待测高频信号转化为中、低频信号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两信号之间位相差的测量实际上被转化为两信号过零的时间差的测量,而降低信号频率f则意味着拉长了与待测的位相差φ相对应的时间差。差频前后两信号之间的位相差保持不变。

图3 位相法测光速实验装置方框图

本实验就是利用差频检相的方法,将f=100MHz的高频基准信号和高频被测信号分别与本机振荡器产生的高频振荡信号混频,得到两个频率为455KHz、位相差依然为φ低频信号,然后送到位相计中去比相。仪器方框图如图3所示,图中的混频Ⅰ用以获得低频基准信号,混频Ⅱ用以获得低频被测信号。低频被测信号的幅度由示波器或电压表指示。

实验装置

光速测量仪,示波器。

南京浪博LM2000A型光速测量仪

1、主要技术指标

可变光程:0~1m

导轨标尺最小读数:0.1 mm

调制频率:100MHz

测量精度:≤1%(数字示波器测相)

≤2%(通用示波器测相)

LM2000A型光速测量仪全长0.8M,由电器盒、收发透镜组、棱镜小车、带标尺导轨等组成。

2、电器盒

电器盒采用整体结构,稳定可靠,端面安装有收发透镜组,内置收、发电子线路板。侧面有二排Q9插座,参见图4。

1测频2调制3基准(方波)4基准(正弦)

5测相(方波)6测相(正弦)7电平

图4 Q9座接线图

3、棱镜小车

棱镜小车上有供调节棱镜左右转动和俯仰的两只调节把手。由直角棱镜的入射光与出射光的相互关系可以知道,其实左右调节时对光线的出射方向不起什么作用。在棱镜小车上有一只游标,使用方法与游标卡尺相同,通过游标可以读至0.1mm。

4、光源和光学发射系统

采用GaAs发光二极管做为光源。这是一种半导体光源,当发光二极管上注入一定的电流时,在p-n结两侧的p区和n区分别有电子和空穴的注入,这些非平衡载流子在复合过程中将发射波长为0.65um的光,此即上文所说的载波。用机内主控振荡器产生的100MHz正弦振荡电压信号控制加在发光二极管上的注入电流。当信号电压升高时注入电流增大,电子和空穴复合的机会增加而发出较强的光;当信号电压下降时注入电流减小、复合过程减弱,所发出的光强度也相应减弱。这样就实现了对光强的直接调制。图5是发射、接收光学系统的原理图。发光管的发光点S位于物镜L1的焦点上。

图5 收、发光学系统原理图

5、光学接收系统

用硅光电二极管作为光电转换元件,该光电二极管的光敏面位于接收物镜L2的焦点R 上,见图6。光电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电流的大小随载波的强度而变化。因此在负载上可以得到与调制波频率相同的电压信号,即被测信号。被测信号的位相对于基准信号落后了φ=ωt,t 为往返一个测程所用的时间。

图6 光学接收系统原理图

实验内容

1、预热

电子仪器都有一个温飘问题,光速仪和频率计须预热半小时再进行测量。在这期间可以进行线路联接,光路调整,示波器调整和定标等工作。

2、光路调整

先把棱镜小车移近收发透镜处,用小纸片挡在接收物镜管前,观察光斑位置是否居中。调节棱镜小车上的把手,使光斑尽可能居中,将小车移至最远端,观察光斑位置有无变化,并作相应调整,达到小车前后移动时,光斑位置变化最小。

3、示波器定标

使用双踪示波器时,将示波器的扫描同步方式选择在外触发同步,极性为+或-,“参考”相位信号接至CH1通道输入端,“信号”相位信号接至CH2通道,并用CH1通道触发扫描,将“参考”相位信号显示方式设为“断续”。调节“触发”电平,使波形稳定;调节Y 轴“增益”,使有一个适合的波幅;调节“时基”,使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完整的大小适合的波形。

开始测量时,记住波形某特征点的起始位置,移动棱镜小车,波形移动,记录下移动的格数r ,对比一个完整的波形的格数r 0,可算出参考相位与信号相位的变化量,参见图7。

02r

r ?π?=?

图7 示波器测相位

如果使用的是数字示波器,可利用其光标卡尺测量功能,移动光标,进行T 和ΔT 测量,然后按Δφ=T T

?·2π求得相位变化量,这种方法比数屏幕上格子的精度要高得多。信号线联

接等操作同上。

4、测量光速

由频率、波长的乘积来测定光速的原理和方法前面已经作了说明。在实际测量时主要任

务是测得调制波的波长,其测量精度决定了光速值的测量精度。一般可采用等距离测量法和等相位测量法来测量调制波的波长。在测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值要取多次多点测量的平均值;二是我们所测得的是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为了得到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要精密地测定空气折射率后作相应修正。

1>测调制频率

为了匹配好,尽量用频率计附带的高频电缆线。调制波是用温补晶体振荡器产生的,频率稳定度很容易达到106-,所以在预热后正式测量前测量一次就可以了。

2>等距离测λ

在导轨上任取若干个等间隔点(见图8),他们的坐标分别为0x ,1x ,2x ,3x ,……i x ; 1x -0x = D 1,2x -0x = D 2,…,i x -0x = D i

图8 根据相移量与反射镜距离之间的关系测定光速

移动棱镜小车,由示波器或相位计依次读取与距离D 1,D 2,…相对应的相移量φi 。 D i 与φi 间有:

22i

i

D φπλ= 22i i D π

λφ=?

求得λ后,利用λ? f 得到光速c 。

也可用作图法,以φ为横坐标,D 为纵坐标,作D-φ直线,则该直线斜率的4πf 倍即为光速c 。

为了减小由于电路系统附加相移量的变化给位相测量带来的误差,应采取0x -1x -0x 及0x -2x -0x 的顺序进行测量。

操作时移动棱镜小车要快、准,如果两次0x 位置时的读数值相差0.1度以上,需重测。

3>等相位测λ

在示波器上或相位计上取若干个整格/度数的相位点,如1格/36o,2格/72o,3格/108o

等;在导轨上任取一点为

x,并在示波器上找出信号相位波形上一特征点作为相位差0位,

拉动棱镜,至某个整相位数时停止,迅速读取此时的距离值作为

1

x,并尽快将棱镜返回至0

处,再读取一次

x,并要求两次0时的距离读数误差不超过1mm,否则需重测。

依次读取相移量φi对应的D i值,由

2

2

i

i

D

π

λ

φ

=?计算出光速值c。

可以看到,等相位测λ法比等距离测λ法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

注意事项

激光光源点亮后会发出较强的激光,对人眼会造成伤害,故在使用中,禁止直视光源。

棱镜和发射/接收管平时不用时用塑料套包好,防止落灰。

思考题

1、通过实验观察,你认为波长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为提高测量精度需做哪些改进?

2、本实验所测定的是100MHz调制波的波长和频率,能否把实验装置改成直接发射频率为100MHz的无线电波并对它的波长和进行绝对测量,为什么?

附件:

证明:差频前后两信号之间的位相差保持不变。

我们知道,将两频率不同的正弦波同时作用于一个非线性元件(如二极管、三极管)时,其输出端包含有两个信号的差频成分。非线性元件对输入信号X 的响应可以表示为

y (x )=A 0+A 1x+A 2x 2+ (1)

忽略上式中的高次项,我们将看到二次项产生混频效应。

设基准高频信号为

1100cos()u U t ω?=+ (2)

被测高频信号为

2200cos()u U t ω??=++ (3)

现在我们引入一个本振高频信号

''

00'cos(')u U t ω?=+ (4) 式(2)—(4)中,φ0为基准高频信号的初位相,φ0’为本振高频信号的初位相,φ为调制波在测线上往返一次产生的相移量。将式(3)和(4)代入式(1)有(略去高次项):

22

2012122222(')''2'y u u A A u A u A u A u A u u +≈+++++ (5) 展开交叉项

''222200002'2cos()cos(')A u u A U U t t ω??ω?≈+++

{}

'''22000000cos (')()cos (')()A U U t t ωω???ωω???????=+++++-+-+???? 由上面推导可以看出,当两个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同时作用于一个非线性元件时,在其输出端除了可以得到原来两种频率的基波信号以及它们的二次和高次谐波之外,还可以得到差频以及和频信号,其中差频信号很容易和其他的高频成分或直流成分分开。同样的推导,基准高频信号u 1与本振高频信号u′混频,其差频项为

''210000cos (')()A U U t ωω????-+-??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这两个差频项写在一起:

基准信号与本振信号混频后所得差频信号为

''210000cos (')()A U U t ωω????-+-?

? (6) 被测信号与本振信号混频后所得差频信号为

''220000cos (')()A U U t ωω?????-+-+??

(7) 比较以上两式可见,当基准信号、被测信号分别与本振信号混频后,所得到的两个差频信号之间的位相差仍保持为φ。

影响测量准确度和精度的几个问题

用位相法测量光速的原理很简单,但是为了充分发挥仪器的性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度,必须对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些讨论。

由c = λ? f 可知

c

c ?=式中Δf/f 为频率的测量误差。由于电路中采用了石英晶体振荡器,其频率稳定度为10-6-10-7,故本实验中光速测量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波长测量的误差。下面我们将看到,仪器中所选用的光源的位相一致性好坏、仪器电路部分的稳定性、信号强度的大小以及米尺准确度、噪音等诸因素都直接影响波长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度。

1、电路稳定性

图1 电路系统的附加相移

我们以主控振荡器的输出端作为位相参考原点来说明电路稳定性对波长测量的影响。参见图1,φ1,φ2分别表示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产生的相移,φ3,φ4分别表示混频电路Ⅱ和Ⅰ产生的相移,φ为光在测线上往返传输产生的相移。由图看出,基准信号u 1到达测相系统之前位相移动了φ4,而被测信号u 2在到达测相系统之前的相移为φ1+φ2+φ3+φ。这样和u 1之间的位相差为φ1+φ2+φ3-φ4+φ=φ′+φ。其中φ′与电路的稳定性及信号的强度有关。如果在测量过程中φ′的变化很小以致可以忽略,则反射镜在相距为半波长的两点间移动时,φ′对波长测量的影响可以被抵消掉;但如果φ′的变化不可忽略,显然会给波长的测量带来误差。设反射镜

处于位置B1时u1和u2之间的位相差为△φB1=φB1′+φ;反射镜处于位置B2时,u2与u1之间的位相差为△φB1=φB2′+φ+2π。那么,由于φB1′≠φB2′而给波长带来的测量误差为(φB1′-φB2′)/2π。若在测量过程中被测信号强度始终保持不变,则变化主要来自电路的不稳定因素。

然后,电路不稳定造成的φ′变化是较缓慢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测量所用的时间足够短,就可以把φ′的缓慢变化作线性近似,按照图2中B1-B2-B1的顺序读取位相值,以两次B1点位置的平均值作为起点测量波长。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小由于电路不稳定给波长测量带来的误差。

图2 消除随时间作线性变化的系统误差

2、幅度误差

图3 数字测相电路方框图及各点波形

上面谈到φ′与信号强度有关,这是因为被测信号强度不同时,图3所示的电路系统产生的相移量φ1, φ2, φ3,可能不同,因而φ′发生变化。通常把被测信号强度不同给位相测量带来的误差称为幅相误差。

3、照准误差

本仪器采用的GaAs发光二极管并非是点光源而是成像在物镜焦面上的一个面光源。由于光源有一定的线度,故发光面上各点通过物镜而发出的平行光有一定的发散角θ。图4示意地画出了光源有一定线度时的情形,图中d为面光源的直径,L为物镜的直径,f为物镜的焦距。由图看出θ=d/f。经过距离D后,发射光斑的直径MN=L+θD。比如,设反射器处于位置B1时所截获的光束是由发光面上a点发出来的光,反射器处于位置B2时所截获的光束是由b点发出的光;又设发光管上各点的位相不相同,在接通调制电流后,只要b点的发光时间相对于a点的发光时间有67ps的延迟,就会给波长的测量来接近2cm的误差(c·t= 3×1010×67×10-12≈2.0)。我们把由于采用发射光束中不同的位置进行测量而给波长的误差称为照准误差。

图4 不正确照准引起的测相误差

为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应该在测量过程中进行细心的“照准”,也就是说尽可能截取同一光束进行测量,从而把照准误差限制到最小程度。

4、米尺的准确度和读数误差

本实验装置中所用的钢尺准确度为0.01%。

5、噪声

我们知道噪声是无规则的,因而它的影响是随机的。信噪比的随机变化会给相测量带来偶然误差。提高信噪比以及进行多次测量可以减小噪声的影响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光拍频法测量光速实验

图1 拍频波场在某一时刻t 的空间分布 光拍频法测量光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光拍频法测量光速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并对声光效应有一初步了解。 2. 通过测量光拍的波长和频率来确定光速。 二、原理 根据振动叠加原理,频差较小,速度相同的两列同向传播的简谐波叠加即形成拍。若有振幅相同为E 0、圆频率分别为1ω和2ω(频差 12ωωω?=-较小)的二光束: 1011120222cos()cos()E E t k x E E t k x ωφωφ=-+? ?=-+? (1) 式中112/k πλ=,222/k πλ=为波数, 1?和2?分别为两列波在坐标原点的初位相。若这两列光波的偏振方向相同,则叠加后的总场为: 1 2 1212012122cos[ ()]22cos[()](2) 22 x E E E E t c x t c ωω φφ ωωφφ--=+=-+++?-+ 上式是沿轴方向的前进波,其圆频率为12()/2ωω+,振幅为12 02cos[ ()]22 x E t c ωφφ?--+,因为振幅绝对值以频率为12/2f f f ωπ?=?=-周期性地变化,所以被称为拍频波,?f 称为光拍波频率。 实验中拍频波由光电探测器检测,光电探测器上的光电流如图1(b )和下式 []{} 2 01cos (/))i gE t x c ω?=+?-+ (3) 其中g 是光电探测器的转换常数,2f ωπ?=?,?是初相位。 如果有两路光频波,使其通过不同光程后入射同一光电探测器,则该探测器所输出的两个光拍信号的位相差??与两路光的光程差L ?之间的关系 2L f L c c ωπ????????= = (4) 当π? 2=?时,?L =Λ,恰为光拍波长,此时上式简化为 c f =??Λ (5) 可见,只要测定了Λ和f ?,即可确定光速c 。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参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项目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指导教师成 绩 日期2010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学习使用示波器测量同频正弦信号相位差的方法。 3.测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二、实验器材 光速测量仪,双踪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 1.利用光的波长和光频率(=1014Hz)测速度 但=1014Hz,太高,目前电路最高只能响应108Hz的频率。 2.用调制波波长和频率(108Hz)测速度 108Hz,容易测量。 3.实验装置如图:

求出D-图像(直线)的斜率k,光速c=4πf?k = (2)“等相位”法测波长 表2 “等相位”法测波长 0123456 t() ) x(mm) D(mm) (同(1)处理,求出光速): 六.实验结果 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 八.思考题 1.本实验中,光速测量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什么物理量的测量误差?为什么? 答:误差主要来源于波长的测量误差。因为频率可以做到很稳定。 2.通过光速测量实验,你认为波长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为提高测量精度需做哪些改进? 答:波长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是相位的测量误差。可采用高精度的相位计改进测量。

实验报告内容: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仪器名称、型号、参数、编号) 三.实验原理(原理文字叙述和公式、原理图)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 六.实验结果 七.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讨论等) 八.思考题

关于光速测量的方法及其本质异同的报告77

关于光速测量的方法及其本质异同的报告 小组成员:白美丹白云瑞郭佳昌 郭丝丝贺小平王阳凡

关于光,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特别熟悉的。基于我们现在学习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那即是这样,光也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那么光也有自己的速度,我们每天都在用光速解决问题。那么光速是怎么来的,它的数值那么大,怎么测量的?今天我们讨论讨论光速的测量史。 一.光速的几种测量方法及其原理 1.罗默木星蚀法 早在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1644—1710)首先测量了光速.由于任何周期性的变化过程都可当作时钟,他成功地找到了离观察者非常遥远而相当准确的“时钟”,罗默在观察时所用的是木星每隔一定周期所出现的一次卫星蚀.他在观察时注意到:连续两次卫星蚀相隔的时间,当地球背离木星运动时,要比地球迎向木星运动时要长一些,他用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来解释这个现象.光从木星发出(实际上是木星的卫星发出),当地球离开木星运动时,光必须追上地球,因而从地面上观察木星的两次卫星蚀相隔的时间,要比实际相隔的时间长一些;当地球迎向木星运动时,这个时间就短一些.因为卫星绕木星的周期不大(约为1.75天),所以上述时间差数,在最合适的时间(上图中地球运行到轨道上的A和A’两点时)不致超过15秒(地球的公转轨道速度约为30千米/秒).因此,为了取得可靠的结果,当时的观察曾在整年中连续地进行.罗默通过观察从卫星蚀的时间变化和地球轨道直径求出了光速.由于当时只知道地球轨道半径的近似值,故求出的光速只有214300km/s.这个光速值尽管离光速的准确值相差

甚远,但它却是测定光速历史上的第一个记录.后来人们用照相方法测量木星卫星蚀的时间,并在地球轨道半径测量准确度提高后,用罗默法求得的光速为299840±60km/s。 罗默很快意识到,如果认为光速是有限的话,这1000秒时间恰好对应光穿过地球轨道直径所需要的时间。那个时代,地球轨道直径被认为是大约2.76亿公里(正确值是约3.0亿公里),因此罗默得到的光速比正确值略小,但作为对光速的第一次成功测量,罗默的方法被载入了史册。 2.布莱德雷光行差法 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莱德雷(1693—1762)采用恒星的光行差法,再一次得出光速是一有限的物理量.布莱德雷在地球上观察恒星时,发现恒星的视位置在不断地变化,在一年之内,所有恒星似乎都在天顶上绕着半长轴相等的椭圆运行了一周.他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恒星发出的光传到地面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此时间内,地球已因公转而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他由此测得光速为: C=299930千米/秒 1725年,英国天文学家布莱德雷发现了恒星的“光行差”现象,以意外的方式证实了罗麦的理论。刚开始时,他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光拍频法测量光速

光拍法测量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物理量,许多物理概念和物理量都与它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光速的测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光拍的波长和频率来确定光速,掌握光拍频法测量光速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光拍频法测量光速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并对声光效应有一初步了解。 2. 通过测量光拍的波长和频率来确定光速。 二、原理 根据振动叠加原理,频差较小,速度相同的 两列同向传播的简谐波叠加即形成拍。若有振幅 相同为E 0、圆频率分别为1ω和2ω(频差 21ωωω-=?较小)的二光束: )cos(11101?ω+-=x k t E E )cos(22202?ω+-=x k t E E 式中11/2λπ=k ,22/λπ=k 为圆波数, 1?和2?分别为两列波在坐标原点的初位相。若 这两列光波的偏振方向相同,则叠加后的总场为: 图1 拍频波场在某一时刻t 的空间分布 ]2)(2cos[]2)(2cos[ 221212121021??ωω??ωω++-+?-+--=+=c x t c x t E E E E 上式是沿x 轴方向的前进波,其圆频率为2/)(21ωω+,振幅为]2 )(2cos[2210??ω-+-?c x t E ,因为振幅以频率为πω4/?=?f 周期性地变化,所以被称为拍频波,f ? 称为拍频。如果将光频波分为两路,使其通过不同光程后入射同一光电探测器,则该探测器所输出的两个光拍信号的位相差??与两路光的光程差L ?之间的关系仍由上式确定。当π?2=?时,?L=Λ,恰为光拍波长,此时上式简化为:Λ??=f c ,可见,只要测定了Λ和f ?,即可确定光速c 。 为产生光拍频波, 要求相叠加的两光波具有一定的频差, 这可通过超声与光波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超声(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使介质内部产生应变引起介质折射率的周期性变化,就使介质成为一个位相光栅。当入射光通过该介质时发生衍射,其衍射光的频率与声频有关。 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行波法,如图2(a )所示,在声光介质与声源(压电换能器)相对的端面敷以吸声材料,防止声反射,以保证只有声行波通过介质。当激光束通过相当于位相光栅的介质时,使激光束产生对称多级衍射和频移,第L 级衍射光的圆频率为L ΩL +=0ωω,其中

光速的测量(位相法)

光速的测量(位相法)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常数,许多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光谱学中的里德堡常数,电子学中真空磁导率与真空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中的第一辐射常数、第二辐射常数,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的质量等常数都与光速c相关。现在,光在一定时间中走过的距离已经成为一切长度测量的单位标准,即“米的长度等于真空中光在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中所传播的距离。”光速也已直接用于距离测量,如天文学中的光年。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通过观测木星对其卫星的掩食首次测量了光速。自此以后,在各个时期,人们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测量光速,先后有旋转齿轮法、转镜法、克尔盒法、变频闪光法等光速测量方法。1941年,美国人安德森利用克尔盒作为光开关,调制光束,测得光速值为2.99766×108m/s。1952年,英国物理学家费罗姆用微波干涉仪法测量光速,测得光速值为299792.50±0.10km/s。1973年和1974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美国国立物理实验室用激光对光速作了测定,测得光速分别为299792.4574±0.0011km/s和299792.4590 ±0.008 km/s。 实验目的 掌握一种新颖的光速测量方法,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技术。 实验原理 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波的波长是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而波的频率是指1秒种内发生了多少次周期振动,用波长乘以频率得1秒钟内波传播的距离,即波速: c = λ? f (1) 图1 两列不同的波

图1中,第1列波在1秒内经历3个周期,第2列波在1秒内经历1个周期,在1秒内二列传播相同距离,所以波速相同,只是第2列波的波长是第1列的3倍。 利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测得声波的传播速度,但直接用来测量光波的传播速度,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主要是光的频率高达1014 Hz ,目前的光电接收器无法响应频率如此高的光强变化,迄今仅能响应频率在108Hz 左右的光强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光电流。 如果直接测量河中水流的速度有困难,可以采用一种方法:周期性地向河中投放小木块(f),再设法测量出相邻两小木块间的距离(λ),依据公式(1)即可算出木块移动的速度,而这一速度和水流流动的速度相等。 周期性地向河中投放小木块,为的是在水流上作特殊标记。我们也可以在光波上作一些特殊标记,称作“调制”。调制波的频率可以比光波的频率低很多,就可以用常规器件未接收光信号了。与木块的移动速度就是水流的流动速度一样,调制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波的传播速度。调制波的频率可由数字式频率计精确地测定,只要再测量出调制波的波长,然后利用公式c = λ? f 即可得到光速值。 本实验中用位相法来测定调制波的波长。 波长为0.65μm 的载波,其强度受频率为f 的正弦型调制波的调制,表达式为 01cos 2x I I m f t c π????=+- ??????? 式中m 为调制度,cos2πf (t-x/c)表示光在测线上传播的过程中,其强度的变化犹如一个频率为f 的正弦波以光速c 沿x 方向传播,我们称这个波为调制波。调制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位相是以2π为周期变化的。设测线上两点A 和B 的位置坐标分别为x 1和x 2,当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调制波波长λ的整数倍时,该两点间的位相差为 12212()2x x n π??πλ-=-= 式中n 为整数。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找到调制波的等位相点,并准确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那么这距离一定是波长的整数倍。 设调制波由A 点出发,经时间t 后传播到A′点,AA′之间的距离为2D ,则A′点相对于A 点的相移为φ=ωt=2πft ,见图2 (a)。然而仅用一套测相系统还不能直接测量出AA'间的相移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较方便的办法是在AA′的中点B 设置一个反射器,由A 点发出的调制波经反射器反射返回A 点,见图2 (b)。由图显见,光线由A →B →A 所走过的光程亦为2D ,而且在A 点,反射波的位相落后φ=ωt 。如果我们以发射波作为参考信号(以下称

光速测量。。。

人类最早对于光速的测量始于伽利略。最早光速的准确数值是通过观测木星对其卫星的掩食测量的。还有转动齿轮法、转镜法、克尔盒法、变频闪光法等光速测量方法。1983年,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制米原器被选作定义“米”的标准,并且约定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米/秒,此数值与当时的米的定义和秒的定义一致。后来,随着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光速的数值有所改变,米被定义为1/299,792,458秒内光通过的路程。根据现代物理学,所有电磁波,包括可见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常数,即是光速。强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根据广义相对论,万有引力传播的速度也是光速,且已于2003年得以证实。根据电磁学的定律,发放电磁波的物件的速度不会影响电磁波的速度。结合相对性原则,观察者的参考坐标和发放光波的物件的速度不会影响被测量的光速,但会影响波长而产生红移、蓝移。这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相对论探讨的是光速而不是光,就算光被稍微减慢,也不会影响狭义相对论。丹麦天文学家罗默从地球观测木卫一的掩蔽来测量光速。1676年奥勒·罗默使用望远镜研究木星的卫星艾欧的运动,第一次定量的估计出光速。艾欧的公转轨道可以用来计算时间,因为它会规律的进入木星的阴影中一段时间(图中的C至D)。罗默观测到当地球在最接近木星时(H点),艾欧的公转周期是42.5小时,当地球远离木星时(从L至K),艾欧从阴影中出现的时间会比预测的越来越晚,很明显的是因为木星与地球的距离增加,使得"信号"要花更多的时间传递。光要通过行星之间增加的距离,使得计时的信号在第一次和下一次之间因而延长了额外的时间。当地球向木星接近时(从F到G),情形则正好相反。罗默观测到艾欧在接近的40 个轨道周期中周期比远离的40个轨道周期缩短了22分钟。以这些观测为基础,罗默认为在80个轨道周期中光线要多花费22分钟行走艾欧与地球之间增加的距离。这意味着从L至K 和F至G,地球经历了80个艾欧轨道周期(42.5小时)的时间,光线只要花22分钟。这对应于一个地球在轨道上绕着太阳运动和光速之间的一个比例(如右图)。 意味着光速是地球的轨道速度的9,300倍,与现在的数值 10,100倍比较,相差无几。在当时,天文单位的估计数值是大约1亿4千万公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结合了天文单位和罗默的时间估计,每分钟的光速是地球直径的1,000倍,他似乎误解了罗默22分钟的意思,以为是横越地球轨道所花费的时间。这相当于每秒220,000公里(136,000英里),比现在采用的数值低了26%,但仍比当时使用其他已知的物理方法测得的数值为佳。艾萨克·牛顿也接受光速是有限的观念,在他1704年出版的书光学中,他提出光每秒钟可以横越地球16.6次(相当于210,000公里/秒,比正确值低了30%)。这似乎是他自己的推断(不能确知他是否有引用或参考罗默的数据)。罗默随后依据同样的原理观察木星表面上的斑点在自转周期上的变化,也观察其他三颗伽利略卫星的相同现象。但是因为这种观测是很困难的,因而日后被其他的方法所取代。. 即使如此,靠著这些观测,光速是有限的仍不能被大众满意的接受(著名的有吉恩·多米尼克·卡西尼),直到在詹姆斯·布雷德里(1728)的观测之后,光速是无限的想法才被扬弃。布雷德里推论若光速是有限的,则因为地球的轨道速度,会使抵达地球的星光有一个微小角度的偏折,这就是所谓的光行差,他的大小只有1/200度。布雷德里计算的光速为298,000公里/秒(185,000英里/秒),这与现在的数值只有不到1%的差异。光行差的效应在19世纪已经被充分的研究,最著名的学者是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和de:Magnus Nyrén。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A.H.L.菲佐用旋转齿轮法首次在地面实验室中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最早的结果为c=315000千米/秒。1862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J.-B.-L.傅科根据D.F.J.阿拉戈的设想

光速测量

光速测量 地面测量法 直到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Fizeau,1819-1896)才利用非天文方法在地面上第一次成功地测量了光速,斐索的仪器是非常精巧的。 斐索的方法被称为“旋转齿轮”法,它的核心是一个快速旋转的并可调整转速的齿轮,利用这个齿轮我们可以精确地测量时间。由于当时电灯尚未发明,斐索使用的光源其实是蜡烛,它发出的光波射到8公里远的镜子上并返回。假设齿轮不转动,那么蜡烛发出的光将从相邻两个齿之间穿过,然后又回来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 斐索的方法被称为“旋转齿轮”法,它的核心是一个快速旋转的并可调整转速的齿轮,利用这个齿轮我们可以精确地测量时间。由于当时电灯尚未发明,斐索使用的光源其实是蜡烛,它发出的光波射到8公里远的镜子上并返回。假设齿轮不转动,那么蜡烛发出的光将从相邻两个齿之间穿过,然后又回来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 现在假设齿轮开始转动,但转速较慢,当光被镜子反射回来的时候正好被相邻的齿挡住,因此没有光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如果加快齿轮的转速,使光被反射回来的时候恰好转过一个齿轮,那么光又可以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于是斐索知道当齿轮恰好转过一个齿的时间,就对应的是光传播16公里所需要的时间。斐索得到的光速是313111公里/秒,考虑到他所利用仪器的局限,这个结果已经相当精确了。 1850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Foucault,1819-1868)利用旋转镜法首次实现了在实验室里对光速的测定。傅科使用快速旋转的镜片替代了斐索的齿轮,快速旋转的镜片会使出射光线偏转一个角度θ,1862年傅科的测量结果是29.8万公里/秒。

更精确的测量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Michelson,1852-1931)在1926年完成的,他改进了傅科的方法,使用一个多面的旋转镜,将光波分成不连续的光束。类似于斐索的实验,这些光束将被反射到35公里远的镜子上,然后再被反射回来。如图,我们使用一个六面镜,该镜由电动机转动,可以任意调节旋转速度。假设镜子不转动,并且处在如图的位置,光恰好可以被观察者看到。如果多面镜旋转起来,并且旋转速度不快时,多面镜的位置将不能使光束被反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但当逐渐加快多面镜旋转速度,并恰好使相邻镜面恰好处于前一个镜面原先的位置时,即多面镜转了1/6圈时,观察者将可重新看到被反射的光束。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学习和使用示波器测量同频正弦方波信号相位差的方法 3. 测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实验仪器: 激光器、信号发生器、光接收器、示波器、反射镜等 实验原理 相位φ=κ*d ,其中φ为相位差,κ为波数,d 为光程差。实验采用平面镜改变光程差d,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平面镜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光程差d 。信号发生器为直流方波输出,则激光器发出激光脉冲。激光接收器收到激光信号后输出基频信号,且输出的信号为一正弦波,前后移动平面反射镜的距离,并测出移动的距离进而测出光程差Δd,由于光程差的改变,则信号反射光的信号的相位发生变化,由示波器上可以确定时间t1和t2,计算出时间差Δt=∣t1-t2∣,所以光速c=Δd/Δt 。下面是测量图: 1. 预习实验的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思考应当怎样把实验 做好,实验过程中都要做什么,同时,复习一下示波器一些基本的使用和各个按键的功能。为实验做好准备工作。 2. 实验前,认真读完实验仪器的操作说明,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结构,以及实 验仪器各部分在实验中的功能和作用,分析实验中应该怎样正确的使用仪器,进入实验状态。 3. 在对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正确的连接线,把实验仪器连接摆放好 4. 调试实验仪器,由于如果反射镜离的太远,不利于实验中对实验仪器的调试, 因此,在调试仪器阶段应当使反射镜离激光器近。同时,反射镜,激光器,信号接收器应该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由信号发生器发出一矩形方波,作用在激光器上使激光器发出光脉冲,由反射镜反射的信号由接收器转换成正弦波,把正弦波与方波同时输入示波器,由于方波是很稳定的不随反射镜位置的变化,把触发信号选择成方波。 5. 选择合适的反射镜位置作为基点,然后移动反射镜的位置,测量实验数据Δd 和Δt ,处理实验数据,可以用线性来求。 示波器 信号发生器 激光接收器 激光器 平面反射镜 Δd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参考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参考 一、光及光速测量的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对于光的认识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景障内也。”——《墨经》(光的直线传播) “阳艘向日照之.则光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寂,着物则火发;阳健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 ——《梦溪笔谈》(小孔成像) (二)西方人对于光的认识 崐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圣经》 光是由发光体向四面八方射出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碰到障碍物上就立刻被弹开。如果它偶然进入人的眼睛,就叫人感觉到看见使它最后被弹开的那个东西。——毕达哥拉斯 (三)光在近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认识 光的颗粒说(1643-1727)——牛顿 光的波动说(1635-1703)——胡克 光是电磁波(1857-1894)——赫兹 粒子说(1879-1955)——爱因斯坦 二、究竟光是什么? 现代科学的认为:光是一种人类眼睛可以见的电磁波(可见光谱)。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有时候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光是由一种称为光子的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称为波粒二象性。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

三、光速测量的方法 (一)伽利略首先提出了光速的测量,但失败了。(1607) (二)天文测定光速 1.罗默的卫星蚀法(1676) 2.布莱德雷的光行差法(1728) 点评:由于当时天文仪器并无现在先进,且凭肉眼观察误差较大,所以测得的值都不精确 (三)大地测定光速(以光行过的路程和时间得出速度c=s/t) 1.斐索旋转齿轮法( 1849) 2.惠更斯旋转镜法( 1834) 3.迈克尔逊旋转棱镜法( 1926) 点评:想要得到越精确的值,就要尽量增大s和t,故实际操作繁琐和精确度不大是必然的。 (四)实验室测光速法(c= λ?) 1.埃森微波谐振腔法(1950) 2.激光法测光速 点评:是目前最普遍也是最准确测量光速的方法,也是本实验的思想方法 拍光法测光速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光拍频的概念、掌握光拍频法测量光速的技术,了解声光调制器的应用; 2.体会到光速也是一个有限值,并了解光年是一个空间量; 3.进一步学习光路的调整和熟练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及装置】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速测量实验报告 光拍法测量光速 【实验名称】光拍法测量光速 【实验目的】1( 掌握光拍频法测量光速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通过测量光拍的波长和频率来确定光速。 【实验仪器】CG-IV型光速测定仪,示波器,数字频率计 【实验原理】根据振动叠加原理,频差较小,速度相同的两列同向传播的简谐波叠加即形成拍。若有振幅相同为E0、圆频率分别为和(频差较小)的二光 束: ,,,,,,,,1212 E,Ecos(,t,kx,,) E,Ecos(,t,kx,,) 1011120222 式中,为波数,和为初位相。若这两列光波的偏振方向相同, k,2,/,k,2,/,,,112212 则叠加后的总场为: ,,,,,,,,,,,,xx,,,,12121212EEEEtt ,,,2cos(,),,cos(,),120,,,,cc2222,,,,上式是沿x轴方向的前进波,其圆频率为,振幅为(,,,)/212 ,,,x,,,,12Et,因为振幅以频率为周期性地变化,所以 E2cos(,),,f,,,/4,0,,c22,, 被称为拍频波,称为拍频,为拍频波的波长。 ,,,,,c/,f,f 实验通过实验装置获得两束光拍信号,在示波器上对两光拍信号的相位进行比较,测出两光拍信号的光程差及相应光拍信号的频率,从而间接测出光速值。假设两束光的光程差为L,对应的光拍信号的相位差为,当二光拍信号的相位差为2π时,即光程差为光拍波,,'

,,的波长时,示波器荧光屏上的二光束的波形就会完全重合。由公,,c,,,,,f,L,2F便可测得光速值c。式中L为光程差,F为功率信号发生器的振荡频率。【实验步骤】1,观察实验装置,打开光速测定仪,示波器,数字频率计电源开关。 2,调节高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15MHZ左右),使产生二级以上最强衍射光斑。 3,用斩光器挡住远程光,调节全反射镜和半反镜,使近程光沿光电二极管前透镜的光轴入射到光电二极管的光敏面上,这时,示波器上应有与近程光束相应的经分频的光拍波形出现。 4,用斩光器挡住近程光,调节半反镜、全反镜和正交反射镜组,经半反射镜与近程光同路入射到光电二极管的光敏面上,这时,示波器屏上应有与远程光光束相应的经分频的光拍波形出现。 5,示波器上这时有两列波出现,移动导轨上A的滑块,记下此时A的位置,然后移动滑块B,让两列波完全重合,记下滑块B的位置。 6,重复步骤5,然后再记下数据。 【实验数据与处理】 f=75.0035MHZ (mm) (mm) ,,,,D0D0AB 80.0 548.0 548.1 548.2 548.0 548.0 (mm) (mm) ,,,,D2,D2,AB 420.0 209.1 208.8 209.0 209.3 208.8 ,,,,,,,,,,,,L,2,D2,,D0,2,D2,,D0BBAA ,,D2,=(209.1+208.8+209.0+209.3+208.8) 5=209.0mm ,B ,,D0=(548.0+548.1+548.2+548.0+548.0)5=548.06mm ,B 1.88mm ,,,,L,2,209.00,548.06,2,420.0,80.0, 68c==1.88,,,2,75.0035,10=m/s ,,L,2F2.820,10 883.0,10,2.820,10,,=6.0% 83.0,10

光拍法测量光速(教案)

光拍法测量光速 从17世纪伽利略第一次尝试测量光速以来,各个时期人们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测量光速。现在,光在一定时间中走过的距离已经成为一切长度测量的单位标准,即“米的长度等于真空中光在299792458/1秒的时间间隔中所传播的距离”。光速也已直接用于距离测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来上大显身手,光的速度又与天文学密切相关,光速还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常数,许多其它常数都与它有关,例如光谱学中的里德堡常数,电子学中真空磁导率与真空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中的第一辐射常数,第二辐射常数,质子、中子、电子、μ子等基本粒子的质量等都与光速c 相关。正因为如此,巨大的魅力把科学工作者牢牢地吸引到这个课题上来,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埋头于提高光速测量精度的事业。 [目的] 1.了解声光频移法获得光拍的方法。 2.掌握光拍法测光速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3.熟练掌握用光速测定仪测量光速的技术。 本实验是采用高频声光器件,利用声光频移效应产生150MHz 的拍频波,移动反光镜,用示波器比较近程光与远程光的相位差,求得拍频波的波长和频率,测得光的传播速度。 [仪器] 光速测量仪(LM2000C )(包括光学系统及光路系统)、多功能等精度频率计(HC-F1000L )、示波器(YB4320)。 [原理] 1.光拍的产生和传播 根据振动的迭加原理,频差较小、速度相同的二同向传播的简谐波相迭加即形成拍。考虑频率分别为1f 和2f (频差21f f f -=?较小)的光束(为简化讨论,我们假定它们具有相同的振幅): )cos(1111?ω+-=x k t E E )cos(2222?ω+-=x k t E E 它们的迭加 ]2 )(2cos[]2)(2cos[ 22 121212 121??ωω??ωω++-+?-+--=+=c x t c x t E E E E s (1) 是角频率为 2 2 1ωω+,振幅为]2 )(2 cos[ 22 12 1??ωω-+--c x t E 的前进波。 注意到s E 的振幅以频率π ωω22 1-= ?f 周期地变化,所以我们称它为拍频波,f ?就是拍频,如图一所示:

相位法测光速实验--数据及其处理(1)

相位法测光速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x2/m t2/μm x1/m t1/μmλ/m 温度 T/℃ 压强 P/kpa e/㎜ Hg n C(×10^8m/s) 0.4422 1.590.03210.99 3.021070000 17.584.6214.998 1.000026043.02114867 0.4300 1.570.0421 1.00 3.007926316 3.00800464 0.4146 1.540.03580.99 3.044174545 3.04425382 0.4282 1.560.0501 1.01 3.038549091 3.03862821 0.4085 1.530.02750.98 3.061854545 3.06193428 0.4510 1.600.0501 1.01 3.003352542 17.884.5915.284 1.000225823.00403076 0.4378 1.580.0439 1.00 3.001789655 3.00246752 0.4427 1.590.0480 1.01 3.007886207 3.00856545 0.4205 1.550.03390.99 3.051378571 3.05206763 0.4420 1.580.0502 1.01 3.038168421 3.03886270 0.4235 1.560.02960.98 3.001789655 17.884.5915.284 1.000225823.00246752 0.4415 1.580.0405 1.01 3.109508772 3.11021096 0.4237 1.560.0490 1.01 3.011225455 3.01190545 0.4259 1.560.0607 1.03 3.045630189 3.04631795 0.4039 1.530.0470 1.01 3.033650000 3.03433506 0.4340 1.570.03000.98 3.026576271 17.984.615.381 1.000225773.02725958 0.4201 1.550.02500.98 3.063757895 3.06444960 0.4182 1.550.03150.99 3.052167857 3.05285694 0.4079 1.540.02360.98 3.033225000 3.03390981 0.4325 1.570.03310.99 3.043703448 3.04439062 0.4066 1.530.02650.98 3.054621818 17.984.615.381 1.000225773.05531146 0.4335 1.570.0362 1.00 3.080817544 3.08151310 0.4249 1.560.03570.99 3.018007018 3.01868839 0.4421 1.580.0521 1.02 3.078214286 3.07890925 0.4290 1.560.03180.99 3.080042105 3.08073749 0.4401 1.580.0371 1.00 3.071137931 17.984.615.381 1.000225773.07183130 0.4282 1.560.03310.99 3.063757895 3.06444960 0.4260 1.560.0391 1.00 3.053746429 3.05803669 0.4050 1.530.02320.98 3.068283636 3.06897636 0.4342 1.570.03410.99 3.049037931 3.04972631

相位法测光速

相位法测光速 (楚雄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08级物理2班 袁丽花) 摘要:通过对本实验的测量,熟练掌握用光速测定仪测量光速的实验方法,了解相位法测量光速的频率和波长,从而确定光速的实验原理。 关键词: 光速测定仪 频率 波长 光速 Act fast phase meteri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Physics 2 class08 Yuan Lihua) A bstract : By measuring the speed of light, master meter measuring the speed of light with the light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phase measurement of the frequency and wavelength of light to determine the speed of light of the experimental principle. Keywords : speed of light,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frequency analyzer 1. 引言 对作为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的光速进行精确测定,能证实光的电磁本性,而且光速的测定问题还与物理学、天文学以及许多技术科学有密切联系。目前对光速的测量已达到非常高的精度,致使国际计量局“米”定义委员会已建议将光速的不变值作为定义长度的一个基准。 光速首先是由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在1676年测定的。其后许多科学家利用不同的天文学或实验室方法对光速进行了多次测量。1975年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确认的光速值c=299792458m 2.1±/s 。实验室中测量光速一般有光脉冲测量法、相位法、驻波法和光的频率、波长直接测量法等2.99792(m/s)。本实验介绍相位法。 2.实验仪器及原理: 2.1实验仪器:光速测量仪(LM2000A ) 示波器(YB4320) 2.1实验原理: 采用频率为f 的正弦型调制波,调制波长为0.65μm 的载波的强度,调制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位相是以2π为周期变化的。表达式为: I=I 0[1+mcos2πf (t-x/t )] (1) 式中m 为调制度,cos2πf (t-x/t )表示光在测线上转播的过程中,其强度的变化犹如一个频率为f 的正弦波以光速c 沿x 方向转播。设侧线上A 和B 两点的位置坐标分别为x 1和x 2,当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调制波波长λ的整数倍时,该两点间的相位差为: πλππ?n x x 2/)(21221==-- (2)

相位法光速测量

相位法光速测量实验 本实验采用内调制被测信号的光强,测量光强调制波传播距离变化所引起的相应相位变化,最终测定光速,并可以测量有机玻璃、人造水晶、无水乙醇等介质的折射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相位法测量光速的频率和波长,从而确定光速的实验原理。 2、学会用相位法测量光速以及介质折射率。 二、实验仪器 实验装置:导轨(长1m ,包含半导体激光器、调制及接收装置)、90反射镜、介质测量装置、f50透镜 数字相位计、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 采用频率为f 的正弦型调制波,调制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位相是以2π为周期变化的。表达式为: I=I 0[1+mcos2πf (t-x/t )] (1) 式中m 为调制度,cos2πf (t-x/t )表示光在测线上转播的过程中,其强度的变化犹如一个频率为f 的正弦波以光速c 沿x 方向转播。设测线上A 和B 两点的位置坐标分别为x 1和x 2,当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调制波波长λ的整数倍时,该两点间的相位差为: 212()/2x x n φπλπ-?== (2) 式中n 为整数。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找到调制度的

等相位点,并准确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那么这距离一定是波长的整数倍。 设由A点出发的调制波,经时间t后转播到A'点, AA'之间的距离为2D。则A'点相对于A点的相移为?=wt=2πft,如图1(a)所示。然而我们不可能用一台测相系统对AA'间的这个相移量进行直接测量。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在AA'的中间B设置一个反射器,由A点发出的调制波经反射器反射返回A点,如图1(b)所示,光线由→→所走过的光程为2D,而且在A点反射波的位相落后?=wt。 A B A 如果以入射波作为参考信号(或作为基准信号),将它与反射波(以下称为被测信号)分别输入到相位计的两个输入端,由相位计读出基准信号和被测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图1位相法测波长原理图 本实验正是基于上述原理,实验原理图如图2所示,激光器将晶体振荡器G2产生的频率100MHz的晶振信号对光强进行调制形成光电调制波,该光信号经90反射镜返回,经一透镜会聚到光电二极管PIN,PIN将收到的光调制信号进行光电转换,输出与LED同频的信号经放

实验22 光速测量

实验22 光速测量 从17世纪70年代伽利略第一次尝试测量光速以来,各个时期人们都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来测量光速。1983年,国际计量局召开第七次米定义咨询委员会和第八次单位咨询委员会决定,以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为长度单位米(m)。这样光速的精确值被定义为c=299,792,458m/s。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物理常量,许多物理概念和物理量都与它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光谱学中的里德堡常数,电子学中真空磁导率与真空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中的第一辐射常数,第二辐射常数,质子、中子、电子、μ子等基本粒子的质量等常数都与光速c相关。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提高光速测量精度的研究。 【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学习使用示波器测量同频正弦信号相位差的方法。 3.测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预备问题】 1.光波的波长、频率及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2.能否对光的频率进行绝对测量,为什么? 3.等相位测量波长法与等距离测波长法,哪一种方法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实验仪器】 光速测量仪,双踪示波器。 【实验原理】 1.利用波长和频率测速度 按照物理学定义,任何波的波长λ是一个周期内波传播的距离。波的频率f是1秒种内发生了多少次周期振动,用波长乘以频率得1秒钟内波传播的距离即波速: =λ(22-1) c? f 利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测得声波的传播速度。但直接用来测量光波的传播速度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主要是光的频率高达1014Hz,目前的光电接收器中无法响应频率如此高的光强变化,迄今仅能响应频率在108Hz左右的光强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光电流。

1光速测量基本原理

1 光速测量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光速c=λ·f,由于光的频率很高,直接测量光的速度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1-2]。如图1所示,假设第1列波为光波,其频率f很高,第2列波为调制在光波上的调制波,其频率f′比光波低很多。从图中可以看出,调制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波的传播速度,这样就有: =λ (1) ?' f c' 由于调制波的频率f′比光波的频率低很多,所以很容易精确测定,本实验f′为100MHz,实验的关键在于测量调制波的波长λ′。 2 调制波波长测量公式 如图2所示,实验中调制波的波长公式为:λ′=4π ·D (2) 式中D为反射镜小车相对于其在导轨上的初始位置x0所移动的距离。在初始位置,光学电路箱发出的调制波(f′=100MHz)与反射镜小车反射回来的调制波有个初相位差φ,当小车相对于初始位置x0移动时,初相位差φ便要改变,这个初相位差改变量就是公式中的 ,也就是移动距离D所对应的相移量 。 图2 调制波波长测量公式分析图 3 调制波波长测量及光速计算的数据处理本文用等距法和等相位法来测量调制波波长。 3·1 测量方法 如图3所示,在导轨上任取若干个等间隔点,它们的坐标分别为x0, x1, x2,…,

xi。取: x1-x0=D1, x2-x0=D2,…, xi-x0=Di,在示波器上测量计算出与Di对应的相移 i。具体的测量步骤如下[3]: 图3 等距法测量示意图 (1)将反射棱镜小车移动到3·00 cm处,选择波形上与示波器屏幕上横轴相交的点,记下其在示波器横轴上的位置(小格数)S0(示波器上每大格代表相位差36°,每小格代表相位差7·2°)。 (2)迅速将棱镜小车移动到12·00 cm处,很快读出波形在示波器上的位置S。迅速将棱镜小车移回到处很快读出波形在示波器上的位置S′0。(4)分别将小车移动到21·00 cm, 30·00 cm,39·00 cm, 48·00 cm处(初始位置均为3·00 cm),重复上面(1)、(2)、(3)步骤。 3·2 光速计算的数据处理 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1所示。 3·2·1 数据处理 1)求算术平均值法。根据表1中测得Di(Di= xi-xo)的和对应 i的值,用公式λ′=4π ·D分别算出相应的波长值,λ′i=3·000 0 m, 2·950 8 m,3·033 7 m, 3·000 0 m, 2·9 605m(i=1, 2, 3, 4, 5)。可求得:λ′=2·989 0 m,则-c=λ′·f′=2·989 0×108m/s(f′=100MHz)。下面分析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论文:光速的测定

普通物理实验III 课程论文 题目光速的测定 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类(师范)年级2014 级 学号222014315231012 姓名张坷 指导教师邓涛 论文成绩 答辩成绩 2015年12 月18日

光速的测定 张坷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的发展,也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统观念。本实验将采用一种新颖的方法来精确的测量光速,即通过测调制波的波长和频率来间接测定光速,方便又准确。 关键词:光速;位相法测波长;差频法测相位 引言:光速的测定在16世纪第一次被测量,随着各个时期仪器和技术不断的提高,光速的真实数值的精确度也在不断的提高。1983年,国际计量局召开第七次米定义咨询委员会和第八次单位咨询委员会决定,以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为长度单位米(m)。这样光速的精确值被定义为c=299,792,458m/s。光速不仅是与天文学密切相关,还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常数,如光谱学中的里德堡常数,电子学中真空磁导率与真空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等等。正是因为光速涉及着广泛的学科领域,才吸引着更多的学者去尝试提高光速的测量精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光调制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技术。 2.通过测量调制波的波长和频率来确定光速。 二、实验原理 (一)利用波长和频率测速度 我们知道光速C=λ·f。由于光的频率很高,直接测量光的速度还在技术上存在很多困难。 如图1所示,假设第一列波为光波,其频率f很高,第2列波为调制在光波上的调制波,其频率f很高,第2列波为调制在光波上的调制波,其频率f比光波底很多。从图中可以看出,调制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波的传播速度,这样就有: C=λ′·f′(1) 由于调制波的频率f比光波的频率低很多,所以很容易精确测定,本实验f为100MHz,实验的关键在于测量调制波的波长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