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新媒体部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构主义传入中国。提到建构主义,大家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我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也只是教科书中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的描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上,老师推荐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不确定它对认识建构主义或教育改革有何影响,但这本书确实对我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讨论教育,免不了讨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主要是教室中。课堂教学案例就成为研究某种教育思潮的载体。本书以课堂教学案例来解释建构主义。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书中提到"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同时实现两项目标——既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成功地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我的理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一味的要求、命令学生完成某些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不是要命令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概念、探究问题、自由地接触新信息。

"为什么学校里没能出现更多的思考呢?我们的观点是——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中的模仿方法是必须接受,不能放弃的……这种方法已经长期统治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决策。"刚读到这段话的时

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传统教学真的会禁锢学生们的思想。有时候正确与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听多了自然觉得是正确的。这种长期形成的"正确"真的是会影响人的看法、观点甚至思想。

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时感觉所学习的科目索然无味,这不是学科领域本身的问题,建构主义范例将这种缺乏兴趣更多归因于学生所接受的教法。所以比起内容,方法更重要。

建构主义对于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书中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口,形成关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的一个特别的参考体系。了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是通往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应该看似公平统一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些强调‘正确’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大家从小就认为题目的答案只有正确和错误。不仅理科类的题目有正确答案,文科类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有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创造性和冒险性。

虽然这本书以上个世纪末美国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但是它让我感受到当前的教育和课堂面临的挑战和教育未来的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建构主义充满兴趣,也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评估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评估 一、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逐渐流行,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等。支架式教学模式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多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Wood等人首次将“支架式”这一术语引入教育领域。此后国内涌现了一批对支架式教学进行解释分析和总结的学者,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内涵和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问题,在一定水准上表明了支架式教学研究的丰富性。在外语教学领域,目前支架式教学模式被广泛用来改进英语听、说、读、写课程,但大多仅仅简单地套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步骤,极少有对支架式教学实践进行科学有效的定量评估。Airasian和Walsh 指出,对建构主义教学实践进行定量评估对教学有重要指导作用,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明显不足。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本校英语专业2012级词汇学教学班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问卷题目的设计主要参考了辛自强等人修订的建构主义评估问卷。问卷包含25个项目,每个项目提供了关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行为的测定;问卷涉及七个纬度:讨论式教学,设置概念冲突,同伴分享观点,有效设计教学材料和资源,激励学生反思和研究,满足学生需要以及教学的现实性。 三、结果及讨论 在讨论式教学中,“老师允许我们和她进行课堂讨论”是较频繁进行的教学行为,这正是社会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知识建构不仅是发生在学生头脑内部的事情,也发生在教师指导或与教师合作这种人际交往背景下。搭建知识平台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环节。大多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

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又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 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反思 片断一: 师: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生:我们学过1厘米、1分米、1米。(用手比划)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教室的长约6 课桌的宽约5数学书的长约18 生:教室的长约6米,课桌的宽约5分米,数学书的长约18厘米。 师:姜堰到南京的公路长约252000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约1160000 生:应该填厘米,因为252000、1160000这两个数太大了。 生2:我想应该填分米。因为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了。 生3:我想应该填米。 师:这道题看来把大家难住了,老师通过查资料得知:这两个空应该以“米“作单位。

大家思考一下,假如用厘米或分米作单位,姜堰到南京的公路长还是252000吗?应是多少? 生:应该把这个数扩大10倍。 师:这么大的数读起来方便吗?怎么办? 生:不方便,应用更大的单位来表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我们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因此课一开始就复习以前所学

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填两地路程的“单位”,让学生感悟到到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时,用“米”不方便,必须寻找更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让新知产生于学生的需要之中。 片断二: 星期六上午,小明和爸爸准备从姜堰坐出租车去泰州。 师:谁知道出租车是怎样计价的? 生:起租价7元,每超过一公里付元。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余胜泉、杨小娟、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的。我们是一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他们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 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以及其它学习工具),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

简述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简述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答:为什么在当今的课堂教学里要鼓励教师选择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呢?布鲁克思的观点是:一旦教师认识到了人类所具有的建构知识和新理解的冲力,学生们将会创造出无限的认识事物的可能性。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布鲁克思(Brooks andBrooks)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建构主义提供了理论的指导。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尽管并非所有来到课堂的学生都会对学习动词结构、运动与机械、生物循环和历史事件具有原始的兴趣,但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建构起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学生就会被这样的情景所影响,进而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之中。 (2)处理好学习时间与学习范围关系 一般而言,学习所投入的时间多少与其学习的范围大小是成正比的。当然,在短的时间内要求教师给学生传输更多的知识这向来是传统讲授法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是分离的知识教学,它依靠的是测验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这样一来,分离的学习内容与范围有限的测验内容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课堂里,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学习的时间投入与学习范围的关系,倡导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大的问题或概念(big question)扩大学习的范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3)要为了知识的迁移而教学 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布鲁纳就积极地倡导要通过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来促进学生 学习的迁移。新近的建构主义代表布鲁克思等人更是强调为了迁移而学。实际中有许多策略可以被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活动,比如,早期的“结构学习”和“先行组织者模式”,新近的“大概念”学习和“抛锚式”学习等。作为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师,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的要求合理的选择恰当的策略以实现学习迁移的目标。 (4)认识改变学生原有思想的价值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思想和脑子里已经形成的概念不可能都是对的。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通过教学改变学生原有认识的意义所在:即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和新的认识事物的概念框架。

阐述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教学原则及结合学科的具体例子说明建构主义的典型的教学策略

阐述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教学原则及结合学科的具体例子说明建构主义的典型的教学策略 一、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原则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千米和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平方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方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阿荣旗亚东第一小学:张卫玲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阅读“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教材中所出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学生比较生疏。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填写平方千米,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要让孩子们区分好“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

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0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平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平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平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在一般的情况下,“较大”用公顷,“大”用平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的热情。 我们在教学平方千米、公顷的时候,我们应该深知,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

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上) [内容]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千米不象它们那样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因此在千米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

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存在的不足是,班上50、60人的大班,虽然在校内组织实践活动,也是不好把握,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太差,掌控较难。所以实际操作效果不是很好,部分应测的项目没有完成。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千米不象它们那样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因此在千米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

建构主义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福建厦门的初中数学老师王老师在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原先采用了传统的“回顾旧知——讲解新课——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流程。 “在接下来在乙班的第二节课中颠覆原来的教学模式,打破陈规,尝试一下埋在内心深处却尚未实施的教学改革冲动。在这种强烈的改变欲望的推动下,我提笔即兴简列课堂教学的简要流程:一、合作复习,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情况;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例题、习题;三、挑选探究案例,展示特色案例;四、小组编题,每个小组编一道题,汇总后作为当天全班的作业。” 课后,王老师对在第二节进行了一次15分钟的课堂小测,小测结果显示乙班学生完成时间只用了10分钟就完成小测的3个题目,且准确率相当高,而甲班15分钟还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全部完成,且出现了许多计算及解题方法上的失误。另外两堂课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也明显存在差异。 请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说第二次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较高,准确率也较第一次更好? (2)王老师依据的是什么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这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王老师在采取第二种教学模式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王老师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让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下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学习从第一次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第二次主动探索知识,所以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较高,准确率也较第一次更好。 (2)王老师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的学习者的主动性; ③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④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 ⑤强调学习的情景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景的创设; ⑥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3)采取第二种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①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读后感 新媒体部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构主义传入中国。提到建构主义,大家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教育改革。我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也只是教科书中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的描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上,老师推荐了《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不确定它对认识建构主义或教育改革有何影响,但这本书确实对我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讨论教育,免不了讨论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主要是教室中。课堂教学案例就成为研究某种教育思潮的载体。本书以课堂教学案例来解释建构主义。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创设建构主义环境。 书中提到"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同时实现两项目标——既以学生为中心,又能成功地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我的理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一味的要求、命令学生完成某些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不是要命令学生而是让学生思考概念、探究问题、自由地接触新信息。 "为什么学校里没能出现更多的思考呢?我们的观点是——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中的模仿方法是必须接受,不能放弃的……这种方法已经长期统治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决策。"刚读到这段话的时

候,我开始思考是不是传统教学真的会禁锢学生们的思想。有时候正确与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听多了自然觉得是正确的。这种长期形成的"正确"真的是会影响人的看法、观点甚至思想。 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时感觉所学习的科目索然无味,这不是学科领域本身的问题,建构主义范例将这种缺乏兴趣更多归因于学生所接受的教法。所以比起内容,方法更重要。 建构主义对于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书中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阐明问题的本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解释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相关性的问题,找到认识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口,形成关于教师角色和教学过程的一个特别的参考体系。了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是通往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应该看似公平统一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些强调‘正确’的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大家从小就认为题目的答案只有正确和错误。不仅理科类的题目有正确答案,文科类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有正确的答案,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创造性和冒险性。 虽然这本书以上个世纪末美国课堂教学改革为背景,但是它让我感受到当前的教育和课堂面临的挑战和教育未来的希望。读完这本书,我对建构主义充满兴趣,也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 例分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在师生定位方面,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材分析: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千米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同学们两手伸开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10厘米。 生4:1厘米大约跟我们的指甲那么宽。 …… 师:连江到福州的距离是多少? 生:4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连江到福州很远的。 生2:连江到福州坐公共汽车要1个小时,坐小轿车最快也要40分。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师:春天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星期天,老师驾着自己的爱车出发了,在路上看到一块路牌。你知道了什么?(显示:路牌) 生1: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 公里。离丹阳还有20公里。 生2:我知道离青芝山还有10千米。离丹阳还有20千米。 ……

师:“km”表示什么意思? 生: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爸爸告诉我的。 生2: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说说你对千米的认识? 生:(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千米的长度吗?(学生茫然状)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一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三 1、屏幕出示:《学生拿米尺》、《100米长的学校》、《200米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200米。 (显示:学校跑道200米)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我们的学校。 师:你知道它至西向东是几米? 生1:100米。 (显示:至西向东长100米) 生2:我看到一位同学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没有语文知识那么生动有趣,就会使课堂 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同时还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活泼 的学习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深懊 的知识变得容易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 实践活动去感受知识,理解过程,掌握方法,把知识深 刻的印在学生心中。 教学《千米的认识》这节课时,学生根本不理解1 千米之长短,在作业中常会出现一座楼房高18千米之类的笑话,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1千米有多长,我经过 深思熟虑设计出这样的教学过程: 我事先利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赛跑。 路程是1千米,(不告诉学生具体路程,跑道每圈200米,告诉学生让他们只跑5圈)然后在上数学课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这次赛跑的感觉,学生高兴之极,畅所欲言, 气氛一度达到灼热化。这时,我因势利导跑道每圈200米,谁能算出这次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说出答案:2005﹦1000(米)。于是我又告诉他们1千米有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现在 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知道了! 学生就是在爱这样的实践中知道了1000米﹦1千米的概

念。在课后作业中也没有出现别的笑话, 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发挥,个性 得到了张扬,成绩得到了肯定,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节课的有趣获取知识的过程之后,学生充分 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为了更 好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那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努力为学生们创造趣学、爱学、能学、会学、善学的氛围。充分挖掘实践活动这一学好数学的最好资源。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 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静海县2015年暑期培训作业姓名:刘宝双乡镇:中旺学校:大庄子中学您的教龄:13 培训类型:骨干培训_ 培训学科:语文 培训时间:2015.8.18 主讲人:刘金明_ 培训内容:学习理论与教学 作业题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业成绩:_____________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三种。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得到启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就结合一些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八年下《巴东三峡》之前,先钻研了教材,收集了一些参考资料,抓住了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此文时,我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课前,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 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 掌握作者的游览行踪,理清写作思路。 3.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三课时: 第一课时我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基本内容:“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待学生弄清楚后再品读:“西陵峡”,这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品语言、品画面、悟谚语等;第二课时品读:“巫峡”时,抓修辞;第三课时品读:“瞿塘峡”,看两岸的人文景观,揣摩作者感情。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 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最新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完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的全部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及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如: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一个童话情景引入: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结果如何呢?请大家观看屏幕。这时,画面出现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小猴、小猫、小兔和小狗,它们分别乘坐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参加比赛(利用特写镜头的办法把不同设计的自行车车轮一一展示,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随着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由于它们乘坐的自行车的车轮不一样,尽管它们都很努力,但很快就拉开距离。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不同车轮前进的情况预测比赛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小狗得第一”,“为什么?”“因为小狗骑的车轮是圆的”。“小兔骑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不得第一呢?”“因为小兔的车轮的车轴不在中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中间?通过这节课学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就学习‘圆的认识’”。设计的动画及师生对话的时间虽然很短,却简洁明了地突出本课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原则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起源于皮亚杰及布鲁纳等人所作的革命性研究,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的理论,后来他倡导“发现学习(discov-ery)”,即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去建构。古宁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1978年提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 learning)”理论,即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传统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的教学建立在直接观察和外在控制的方式上,不仅无法发展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这种教学违反人类学习的“建构”本性,应该扬弃。建构主义理念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协作性和学习意义的建构性。

谈谈建构主义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一) 阅读是人们从客观世界搜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充分关注他们的阅读能力。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技能是英语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初中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有了新的内涵,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更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建构主义的出现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合理运用建构主义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1.建构主义的内涵及其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将个体的认知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它是认知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关注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在重视个体主观建构的同时,关注建构中蕴含的逻辑关系,所谓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指人们相互之间协同合作的过程,当然,在协同过程中还需要调节和修改,以便使建构更加丰富和全面。“会话”、“情境”、“意义建构”、“协作”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构成元素。其中,“情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认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协作”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教学的系统性,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促使他们在交流合作中不断进步。“会话”是协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引导学生在小组模式下以会话形式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