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报告时限PDCA

检验科报告时限PDCA
检验科报告时限PDCA

检验科报告时限(TAT)PDCA

随着条形码标本信息管理系统得广泛应用,医学实验室得信息化程度正在变得越来越高。信息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转变或再造了实验室得操作方式与业务流程,使得管理目标与政策要求逐步扁平化。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认可准则》中明确指出,实验室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对检验结果数据真实可靠性得管理,对影响检验结果得各种因素得管理也必不可少。而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urn-around time,TAT) 它得及时性就是影响检验质量得重要因素。TAT又称为结果回报时间,就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到接收报告得时间、目前,国内外许多医院得临床实验室都将TAT作为其质量持续改进得观察指标。检验科于2014年对影响TAT得因素进行分析与定位,完善检验分析前流程、仪器速度、复审流程与人工操作等环节得信息化监控。通过PDCA循环应用确定延误检验报告得原因,优化了检验报告时限得各环节流程,有效得缩短TAT,提高报告及时率,检验部在提高临床与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计划(Plan)

1、收集资料: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与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无缝连接并作为一个系统平台,应用条形码技术,对带有条形码标签得标本在各时间节点进行监控,对LIS系统提供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从2014年1月开始每月统计TAT,内容包括:检测日期、标本号、申请科室、检测项目、结果、标本申请时间、采集时间、核收时间、检测时间、报告审核时间、临床科室接收时间等、《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中对检验结果得报告及时性明确规定急诊标本TAT血常规为≤30min,生化、免疫等常规检验项目≤1个工作日,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时限符合率≥90%。根据本院得实际情况检验科把常规生化等检验项目得目标值定为2小时。全血细胞分析得TAT目标值为30min,急诊生化、凝血、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得TAT目标值为60min、急诊项目有:全血细胞常规分析、凝血检验包括凝血常规(PT,APTT)及DIC检查等项目、生化检验包括电解质(K、Na、Cl、Ca)、肾功检测(Urea,Cr)、血糖等检测项目。

2、分析原因:从2014年1月至12月开始收集检验科各检验项目得报告周

转时间,统计医嘱开立至条码时间(T 1)、条码至采样时间(T 2)、采样至送检时间(T 3)、送检开始至接收时间(T 4)、接收至核收时间(T 5)、核收至测试时间(T

6)、测试至结果时间(T7)、结果至审核时间(T8)及审核至报告时间(T 9),这9时间节点共同作用了检验结果回报时间,具体见下图:

分析T1 T2 T3 T4 T5 二、执行(Do)

为能更好得推动检验结果报告时限得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中各个节点得周转时间,针对以上分析产生得原因及影响因素检验科从2015年1月开始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加强医护人员得沟通

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积极沟通,使其意识到使其意识到影响总报告周转时间首要关键因素在于护士执行医嘱得快慢,尤其对于延迟执行医嘱,或就是遗漏执行医嘱,会直接导致T 1及T2时间延长、每月进行统计,查找原因,对发生T1、T2 延迟较多得科室督促其改进,共同努力缩短报告周转时间。

2、加强运送中心规范化管理

对运送检验标本得护工进行岗位职责与责任心教育,规范化管理人员配送过程。对运送过程产生中造成标本延误或遗失者进行追踪,责任落实到实际得人员上,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避免不合格标本产生时相互推诿。必要时增加高峰时段运送工人数,尽量缩短标本运送时间T 3,减少标本转运途中得遗失与损坏,优化标本运输流程。

3。加强对检验科得内部管理

检验科进行规范交接班制度,值班人员所接收标本必须完成检验后才能交班,避免了交接班时得漏做与延迟。仪器维护保养时间错开高峰时段,准备备用仪器,当仪器出现故障时可以替代使用、组长安排好各组得质控工作,为了更好得开展一天得工作,安排人员提前到岗做好质控与仪器准备工作、根据T 4延迟情况对节假日工作繁杂,负荷大得情况,加派人员减轻值班人员工作负荷,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检验人员技能训练,熟练仪器操作及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内工人组进行培训,使其知晓标本核收时间T4得重要性、增加工作组人员,增加高峰时间得运送人员,加快实验室内得运送,改善实验室内T 5得合格率、

4。加强审核后危急值结果通报

对于检测结果达到危急值得患者,除了系统及短息通之外,报告审核者需要电话及时通知给临床相关医护人员,敦促其及时查瞧报告,减少TAT 周转时间,提高查阅速度、

三、检查(Chek)

检验科针对以上措施,积极实施改进计划,通过对2015年1月至7月检验结

果回报时间TAT统计后发现:

1.急诊检验各阶段TAT平均值改进前较依照计划措施改进后有明显改善,

各阶段TAT时间(min)都同比下降

2.血常规、尿常规等临检项目,通过比改进后比较后发现,各个阶段TAT均较措施实施前有所下降,具体比较结果见下图:

四、总结(Action)

报告周转时间就是临床实验室分析后得重要质量指标,对指标得完善、调查、分析就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得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完善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得基础。我们通过对TAT持续量化得监控,分析延迟原因,制定流程优化政策,缩短检验全程TAT、通过PDCA循环针对检验报告时限进行得持续改进,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

1、建立实验室内报告周转时间质量指标

2.通过对TAT得分析,制定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加强同临床沟通,使医务人员得时间意识提高,努力缩短实验室外TAT。

3。优化标本运输流程,对标本运送人员进行定期得培训教育,高峰期时增加标本运输人员与运输得次数,缩短标本运送时间、

4。对检验科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及时调整每日工作得人员数量、明确各个岗位职责,使检验流程更加合理,同时缩短实验室内TAT。

5。PDCA循环运用到提升急诊检验报告时间符合率,通过每一次得循环,增强了检验人员对急诊检验报告及时性得重视程度,促进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急诊资源、在提升检验报告时限符合率得基础上,今后还可以把PDCA循环应用到检验工作得其她领域中,不断持续改进,提升检验质量及服务水平、

围手术期PDCA案例

围手术期管理PDCA 案例为加强我院围手术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各项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根据医院评审相关的管理理论,医务部质控办应用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我院围 手术期相关内容进行管理,希望能通过寻找问题、总结原因、制定目标及采取改进措施,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围手术期管理工作。 一、背景及计划阶段P 2012 年4月前我们仅对手术开台时间、术前手术部位标示、术前安全核查、术前相关准备、手术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重点监管。 1. 围手术期管理现状 (1)手术部位标示:术前个别手术科室未标示,且全院手术标示记号五花八门, 各种形状,无统一规范的标记。 (2)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前三方不能同时进行安全核查,手术安全核查表合格率低,经常没有手术医师或麻醉师未签字。 (3)术前准备:《病程记录》、《术前小结》无上级医师签字。术前相关法律文书(如住院患者诊疗知情同意书、授权委托书、输血治疗同意书、术前谈话记录、相关植入材料使用同意书)填写不完善或无主管医师签字。个别急诊手术术前没有《首次病程记录》,且无任何术前相关检查。 (4)开台时间:各手术室开台时间仍偏晚。 (5)手术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1类切口手术2012年1月至4月波动在 98.3%-100%之间。 (6)手术进行中接听电话、谈论和手术无关话题。 2. 分析原因 (1 )手术部位未标示原因分析:部分手术医师认为对患者病情已经很熟悉了,没有必要再进行手术部位标示。 (2)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医师原因:90% 的手术医师认为手术前一日对手术患者进行标识,对病情掌握全面,已经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标识和手术方式。有些医师认为护士或其他人员已核对过,具有侥幸心理,对三方共同核查不够重视。手术安全核查执行率达不到100%,绝大部分是因为手术医师未进行核对,未及时填写安全核查表造成的;麻醉医师原因:麻醉医师认为手术前一天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