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论文

心理韧性论文
心理韧性论文

摘要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为有利于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开展,选定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中文版修订。以初中二年级学生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共提取11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7个,心理韧性特质因子4个,各个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在0.34~0.88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0.62~0.84之间,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7%。结果表明。量表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在国内使用。

关键词心理韧性,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R395.6

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由于受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传统上把处境不利儿童看作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进行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一压力一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0世纪7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变异性问题,从而开始了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各国心理学家关注的心理学领域。而在中国国内,心理韧性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公开发表的实证方面的文章也屈指可数。为促进国内心理韧性的研究。作者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选定几个工具后与工具开发者联系,获得原版工具,并从中选定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了修订。选定-此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坚实的理论模型基础:应用较为广泛;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工具适用对象为在校初中生。200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全州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中用来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就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并且此量表还被修订成了西班牙语版本。

1 量表内容简介

1.1理论模型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专心致力于心理韧性模型的提出和测量工具的开发。并于2003年提出了量表开发所依据的心理韧性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也就是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如果外部资源获得了满足,那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进而。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测量内容

原量表共有51个题目,采用“1~4”四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有点符合”,3表示“比较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每三个题目测量一个维度,共测量11项外部保护因素和6项内部心理韧性特质,问卷结构如图2。

各项外部保护因素的含义如下:亲密关系指青少年与他人的支持性联系。青少年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积极的关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向其倾诉并获得帮助、指导和安慰。如“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在我遇到困难时能安慰和帮助我并倾听我的心里话”、“至少有一位老师非常关

心我”、“我有一位成年亲戚会注意到我心烦和不安”、“我的朋友会与我共同探讨关于我的问题”等题目;高期望值指青少年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的持续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包括对青少年能力的赞赏和鼓励,以及对其将来成功的期望和信任,如“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一直希望我尽力做好每件事”、“至少有一位老师相信我将会是一位成功者”、“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当我表现良好时会表扬我”等题目:积极参与指青少年参加与自己相关的、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并有机会在其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做出相应的贡献,如“我做的一些事情能对家庭产生影响”、“我参与制定一些班规或者发起一些活动”、“我是一些俱乐部、体育队或其他群体组织的成员”等题目。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同伴四个方面。而积极参与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各项心理韧性特质的含义如下:合作与交流指青少年能够适应人际关系,能与别人一起共事,能够与别人有效交流感情和思想,如“我喜欢与别人一起工作或学习”、“我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去贬低别人”等题目;共情指能够理解和关心别人的经历和感受,如“当我发现有人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也会难过”、“我尽力去理解别人的经历或遭遇”等题目;问题解决指的是在作决定和采取行动前能够周密计划、慎重思考并权衡各种看法和观点,如“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知道从哪里获得帮助”、“当我需要帮助时我会找人商量”等题目:自我效能指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我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能做好许多事情”等题目:自我觉察指的是能够看清和理解自我,如“我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理解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体验”等题目:目标与志向指的是对未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梦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很高的期望。如“我有自己的未来目标和计划”、“我毕业后打算继续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等题目。

2方法

2.1量表的中文翻译与回译

首先由作者和三位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各自翻译一份初稿,将四份初稿进行对照,对有分歧的地方进行讨论和修改,达成一致意见;然后,请英语系老师进行问卷回译,与英文原版对照。对译文个别词语和表达方式重新进行调整:最后,请发展心理学专家对照中英文再做进一步的分析,针对不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题目与作者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进行了修改。将测量社会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的六个题目中的陈述“我有一位成年朋友”改为“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将测量同伴高期望值的22、23、24题参照量表中其它测量高期望值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分别是“我的朋友遇到很多麻烦”改为“我的朋友相信我将来会是一名成功者”。“我的朋友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改为“我的朋友认为我有能力去面对困难”。“我的朋友在学校里表现很好”改为“我的朋友希望我做好每件事”。

2.2量表预测与定稿

从济南某初中二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03人进行预测,了解初中生对量表题目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然后进行初步的项目区分度分析,将各个题目得分与总分求积差相关。确定不存在问题后,对量表定稿,准备进行正式施测。

2.3正式施测

从济南、东营、潍坊三地的各一所中学选取初二年级被试共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测试工具包括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HKRA)、Olweus儿童欺负问

卷中文版(初中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主试均为事先经过培训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生。数据录入采用FOXBASE 2.0,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

3量表的测量学分析

3.1探索性因子分析

KMO检验(0.916)和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斜交旋转法。共提取11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7%。原量表外部保护因子共11个。心理韧性特质共6个,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外部保护因子共7个,心理韧性特质共4个。原量表中的学校亲密关系和学校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社会亲密关系和社会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为一个因子,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11题聚合到家庭高期望值因子中,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13、15题聚合到家庭积极参与因子中,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聚合为一个因子。合作交流与共情聚合为一个因子。具体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3.2效标关联效度

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初中版)中测量具体受欺负类型的六个题目,参照张文新的欺负、受欺负儿童划分标准,只要儿童在一个题目上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一个月两三次),就被划分为受到欺负伤害的儿童,共筛出363人。然后按照心理韧性得分由高到低排列,取前三分之一为心理韧性高分组儿童,后三分之一为心理韧性低分组儿童。心理韧性高分组儿童的抑郁水平得分为X=33.33,SD=11.25:心理韧性低分组儿童的抑郁水平得分为X=38.00.SD=10.72。将两组的抑郁水平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下:t=-3.306,df=240,p=0.001。

3.3信度分析

量表的信度指标采用同质性信度(a)。同质性信度采用全体被试数据进行计算。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见表2。

4量表效度和信度的讨论

结构效度是测验能说明心理学上的理论结构的程度。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依据的理论模型是量表开发者们综合前人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提出的,并且题目的编写也经过了复杂的程序。开发者们搜集了许多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并通过咨询学校工作者,依据理论模型编写出了250个题目,并经过专家筛选,最终确定了128个题目。接下来在许多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预测,删除了许多测量学指标不合要求的题目,也重新补充了许多新题目。经过多次修订,最终确定了51个题目。总之,原量表从理论构思方面、经验事实方面、测量学方面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修订的中文版量表没有完全与英文版量表的维度吻合。原量表中的学校亲密关系和学校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教师关怀(F1);社会亲密关系和社会高期望值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亲戚关怀(F2);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第13、15题聚合到家庭积极参与因子中,命名为家庭平等与自主(F3);合作交流与共情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社会能力(F4);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学校社会积极参与(F6):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聚合为一个因子,命名为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F9);测量家庭亲密关系的第11题聚合到家庭高期望值因子中,仍命名为家庭高期望值(F10);其它几个维度与原版量表结构吻合,分别是自我觉察(F5)、同伴高期望值(F7)、同伴亲密关系(F8)、目标与志向(F11)。

F1、F2、F3、F4、F6、F9六个因子都是分别由原量表的两个因子聚合而成。对于F1和F2来说。可能是由于题目表述上的原因,F1的每个题目中都有一句“至少有一位老师”,F2的每个题目中都有一句“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当被试在回答问题时,已经将其定位在某人身上,凡是有关他(她)的积极评价,被试都会以一种统一的标准来回答,因此。虽然测量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两个因子,但两因子的变异可能是相似的。再者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儿童对教师和亲戚的亲密关系和高期望值可能等同看待,都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支持和关心。对于F3来说,家庭亲密关系与积极参与都以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将孩子看作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把孩子看作各方面都需要家长照顾的弱者。对于F6,来说,家庭对初中生所起的支持性作用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学校和社会对初中生来说属于积极探索的领域,因此学校积极参与和社会积极参与聚合在一起体现了儿童对外界环境的积极探索。对于F4来说,合作交流和共情都体现了儿童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社会能力。对于F9来说,问题解决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能力,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评价,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问题解决能力强了。自我效能也会提高。F10中的第11题“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对我的学业很关心”在英文量表中测量亲密关系因子,而在修订量表中却聚合到高期望值因子,这可以从中国文化方面来解释。在中国,学业与个人将来的成就高低有密切联系,儿童在学业上的表现是将来能否有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家长对学业的关心更多体现了对孩子的期望。

采用分组检验法考察了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根据心理韧性的理论,处境不利的儿童中。心理韧性高的儿童要比心理韧性低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不良症状。本研究中将受到欺负的儿童作为处境不利儿童。以抑郁水平的高低作为不良症状的指标。如果心理韧性高的受欺负儿童比心理韧性低的受欺负儿童抑郁水平低,那么可以认为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测量的就是心理韧性。结果表明,心理韧性高的受欺负儿童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心理韧性低的受欺负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理想。

综上所述,修订后的量表仍是对外部保护因素和心理韧性特质两个方面的测量。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一些维度与原量表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符合量表所依据的理论模型,因此,修订后的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另外,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也达到了理想的水平。信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各分量表同质性信度较高,所以,修订后的量表可以作为考察国内青少年心理韧性高低的可靠工具。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2012年7月护理学报July,2012第19卷第7A期Journal of Nursing(China)Vol.19No.7A 【研究生园地·综述】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张丽娣1综述;李乐之2审校 (1.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护理部,湖南长沙410011) [关键词]心理弹性;护理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969(2012)07A-0017-03 心理弹性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3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护理学等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弹性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个人在面临压力危机时,心理弹性是其能否成功复原的决定性因素。在护理行业,心理弹性已被看作是护理活动中协助护士良好地适应生理和心理损害的一个基本要素[1]。而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事业的后备军,其心理弹性水平是决定其今后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笔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相关因素及测评工具进行综述,并就如何从教育学的角度将心理弹性的培养融入护理教育提出思考。 1心理弹性的定义 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意为“反弹”。因此,其有从创伤或痛苦事件中复原并获得良好适应之意。因不同研究者研究视角各异,国内外对心理弹性至今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依据其内涵侧重点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3类定义:结果性定义、能力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侧重于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适应良好或积极发展这一结果[2];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能够承受消极变化同时表现出良好适应行为的能力[3];过程性定义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4]。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把心理弹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行为、思考、行动等各方面,是可通过学习和培养发展起来的。美国心理学会[5]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尽管心理弹性的概念未统一界定,但研究者普遍认为,构成心理弹性必须具备2个操作性定义要素:(1)面临逆境;(2)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 2心理弹性相关因素 2.1 个体特征与心理弹性相关的个人能力包括乐观、信念、希望、自我效能感、控制能力、应对方式等。Gillespie等[6]对1430名澳大利亚手术室护士调查后得出,希望、自我效能、控制、应对、能力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且认为希望、自我效能和应对是心理弹性的定义属性,这些属性促使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下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后续的研究[7]还发现,工作年限、年龄及文化程度均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工作年限可以预测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弹性,且仅可以解释变量的 3.1%。Edward[8]通过对6名社区精神工作者进行访谈,发现自我感觉、信念、希望、洞察力及自我照顾与心理弹性有关,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对生活更乐观、更充满激情。Beardslee[9]对护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情绪智力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r=0.47,P<0.01)。提示在医疗卫生工作的高压力下,积极的个性特征有助于个体保持工作热情,从容应对挫折,获得良好适应。 2.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包括家庭的支持及外部支持系统,如宗教信仰、朋友、同事、医护人员的精神与信息支持等。Yu 等[10]在2008年四川地震1个月后对2914名青少年心理弹性检测发现,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44,P<0.01),与抑郁、焦虑呈负相关(分别r=-0.38, r=-0.25,P<0.01)。Kornhaber等[11]对烧伤科护士进行访谈,访谈对象认为多学科团队是其工作环境中最重要的资产,如果缺乏团队的支持,烧伤科护士无法 [收稿日期]2012-02-24 [作者简介]张丽娣(1986-),女,广西贵港人,本科学历,硕士研 究生在读。 [通讯作者]李乐之(1965-),女,湖南益阳人,博士,教授,护理 部主任。E-mial:llz6511@https://www.360docs.net/doc/2273496.html, 17万方数据

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建议.doc

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建议 所谓韧性,就是认准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个中学生心理韧性强不强,对他将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关系重大。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得主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的身体方面的竟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中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韧性的培养与指导至关重要。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完成艰苦的项目。每学期,学校都要规定学生完成几个艰苦的项目,例如长跑比赛或越野跑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精神。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上不见优的学生,给了他一个“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机会。经受艰苦环境的锻炼,是增强心理韧性的好举措。只有吃苦,才能耐大劳。让学生经受“挫折”考验。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受到长辈的厚爱。但长辈对孩子们的“爱”,往往是停留在满足孩子吃、穿、用的需要上。而孩子们的道德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往往不重视或不懂得如何教育,所以应在学校教育中补上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感受。有些好学生偶然一次考试失常,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

至离家出走,这都是缺乏心理韧性、受挫能力差的表现。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的记录。中学生由于“决心大,行动斜的特点,他们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自己薄弱的意志所中断,所以帮助中学生创造成功的记录,为他们的成长鼓劲,是培养心理韧性的起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目前教师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叹子女要求不高,学生叹学得太累太苦。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动力就是需要”。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需要,哪来学习的动力呢?现在不少学生不愿吃苦,贪图享受,逃避学习,得过且过,为“出路”、好工作而读书者有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者也有之,但比例越来越小了。相反的对社会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了,他们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加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教育。把认真学习和热爱祖国联系起来,把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成就事业联系起来,把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和造福全人类联系起来,准备在竟争的风险、困难、挫拆中去品味人生的真谛。 所谓韧性,就是认准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个中学生心理韧性强不强,对他将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关系重大。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得主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的身体方面的竟技,80%是心理上的挑

心理韧性论文

摘要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为有利于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开展,选定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中文版修订。以初中二年级学生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共提取11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7个,心理韧性特质因子4个,各个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在0.34~0.88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0.62~0.84之间,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7%。结果表明。量表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在国内使用。 关键词心理韧性,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R395.6 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由于受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传统上把处境不利儿童看作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进行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一压力一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0世纪7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变异性问题,从而开始了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各国心理学家关注的心理学领域。而在中国国内,心理韧性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公开发表的实证方面的文章也屈指可数。为促进国内心理韧性的研究。作者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选定几个工具后与工具开发者联系,获得原版工具,并从中选定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了修订。选定-此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坚实的理论模型基础:应用较为广泛;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工具适用对象为在校初中生。200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全州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中用来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就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并且此量表还被修订成了西班牙语版本。 1 量表内容简介 1.1理论模型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专心致力于心理韧性模型的提出和测量工具的开发。并于2003年提出了量表开发所依据的心理韧性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也就是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如果外部资源获得了满足,那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进而。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测量内容 原量表共有51个题目,采用“1~4”四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有点符合”,3表示“比较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每三个题目测量一个维度,共测量11项外部保护因素和6项内部心理韧性特质,问卷结构如图2。 各项外部保护因素的含义如下:亲密关系指青少年与他人的支持性联系。青少年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积极的关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向其倾诉并获得帮助、指导和安慰。如“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在我遇到困难时能安慰和帮助我并倾听我的心里话”、“至少有一位老师非常关

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

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 1 问题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韧性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的变异性问题。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Rutter对母爱剥夺的研究,它结合应激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心理韧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这种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就会展现出来。 心理韧性的概念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看法:(1)从发展结果看,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严重威胁时仍能良好适应的积极结果;(2)从发展过程看,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3)从品质上看,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环境的高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这三种观点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本质属性,只是切入心理韧性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大多数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把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体跨情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 目前我国的心理韧性的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引入和探索阶段。关于心理韧性的具体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总结已有的大量文献,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扎根理论研究等;量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其中,问卷调查法的比较常用的方法。早期Wagnild和Y oung编制的Resilience Scale(RS)应用较广,该量表包括个人能力、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两个因素。此外,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D-Resilience Scales(CD-RISC)的影响也很广泛。CD-RISC来自于临床治疗,包括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等5个因素。本文将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韧性的状态进行调查,探索中学生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为提高中学生的韧性水平提供实证数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从广州市和增城市各选取一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发放问卷份,收回有效问卷份,共获得初一年级有效被试名,高一年级有效被试名,被试取样分布情况如表1。 2.2 研究工具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7个项目,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采用5点评价。其中,个人力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三个因子,支持力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两个个因子。目标专注指的是在困境中坚持目标、制定计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α=0.81;情绪控制指的是在困境中对情绪波动和悲观的控制和调整,α=0.74;积极认知指的是对逆境的辩证看法和乐观态度,α=0.71;家庭支持指的是家人的宽容、尊重和支持性态度,α=0.81;人际协助指的是个体可以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获取帮助或宣泄情绪,α=0.73。五个维度反映了逆境情境下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行为及所处环境对帮助其抵御逆境、获得良好适应的有效性,总量表的α=0.85。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处理运用spss1 3.0统计软件进行。 3 结果

心理韧性 教案

[增强你的“心理韧性” 课程目标:了解心理韧性;体验、感受心理韧性的存在及其意义;帮助同学了解自己的心理韧性以及掌握增强心理韧性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问题:心理韧性是什么、心理韧性的同义词有哪些、你都有心理韧性吗、具有心理韧性的人有哪些特征、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压力事件是否可以避免、有了压力事件是否会出问题。 引导语(5min):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实验,狗、老鼠,甚至蟑螂,一旦经历过它们自己无法控制的打击,最终都会接受这种打击,而不再试图逃避。但奇怪的是,在经历过无法逃避的打击后,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永远都不会陷入无助的境况。这是为什么?人的心理在受到挫折和打击时表现出了恢复的能力。受压——恢复,这个过程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熟悉的东西?——弹簧、反弹、弹性、弹力。 同学们在物理课中都学习过弹簧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力?-----弹力,为什么会产生弹力呢?--------由于要恢复原状。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在我们身体骨关节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弹性结缔组织叫韧带,我们把它比喻为身体的弹簧,能赋予我们身体良好的弹性、灵活性、及协调性,在意外事故发生时有可能避免和减轻损伤。赛场上的运动员也会在赛前拉伸自己的韧带,提升自己韧带弹性来抵御运动时的较强的外力冲击。我们的心灵同样有弹力、有韧性,我们有的同学在成长中经历过一些挫折、困境,但是我们依然坚强的走过来,我们并没有为此而消沉、一蹶不振,我们依然内心充满阳光、积极向上。 一、理解和感受“心理韧性” 活动1:用一句话或一个成语描述一下你们所理解的“心理韧性” “不倒翁”精神;白折不挠、坚强不屈、越挫越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师总结:“心理韧性”要点: (1)是一种天生的心理潜能------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培养。(2)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个体内部因素:积极的品质;外部环境资源:家庭方面、社会关系方面) 积极品质:自尊、自我效能感、责任感、成就动机、计划能力、内控、高期望、自律、批判性思维、热情、乐观、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个人积极品质。 外部环境资源: 家庭方面:温暖的家庭气氛、关爱和支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社会关系方面:亲密的同伴友谊、成人导师式的指导、安全的校园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等等。 活动2:感受“心理韧性”的力量”在你成长当中经历的一次挫折或者重大困难,回想一下你当时是怎样成功应对的,你的亲人、朋友给了你哪些帮助? 让同学们写在一张纸上,给4分钟,2分钟同学们自愿分享。允许1-2个同学公开分享自己的内容。 活动3:测测你的“心理韧性”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评分和讲解 二、如何提高“心理韧性” 艾尔?赛伯特(Al Siebert)认为发挥人韧性优势的步骤要遵循五个层次: 1:遇到压力和挫折,接受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认识到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心理韧性量表

心理韧性问卷 请根据您过去一个月的情况,对下面每个阐述,选出最符合的一项。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您的所有信息我们都将保密,不会泄露给任何人,所以请放心填写。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 下面请您逐条阅读并认真做出回答,不要漏选. 串行,谢谢您的参与! 序列及项目从 不 很 少 有 时 经 常 总 是 1. 我有能力去适应(情况. 环境等)变化。 1 2 3 4 5 2. 我拥有一些亲密稳固的关系(亲人. 朋友. 爱人等)。12345 3. 当我的问题无法清楚地获得解决时,有时命运或机缘能够帮助我。12345 4. 不管我的人生路途中发生什么事情,我都能处理。12345 5. 过去的成功让我有信心去处理新的挑战和困难。12345 6. 当面对问题时,我试着去看事情幽默的一面。12345 7. 由于经历过磨炼,我变得更坚强了。12345 8. 在生病. 受伤或苦难之后,我很容易就能调整过来。12345 9. 不管好坏,我相信事出必有因。12345 10. 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12345 11. 纵然有障碍,我相信我能够实现我的目标。12345 12. 纵然看起来没有希望,我仍然不放弃。12345 13. 当压力或危机来到时,我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12345 14. 在压力下,我能够精神集中地思考问题。12345 15. 我宁愿在解决问题时自己起带头作用,而不是让别人决定全局。12345 16. 我不会轻易地被失败打倒。12345 17. 当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我想我是一个坚强的人。12345 18. 如果有必要,我会选择一个不受欢迎或困难的决定去影响别人。12345 19. 我能够处理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例如悲伤. 害怕和生气。12345 20. 在处理生活难题时,有时我不得不按直觉办事。12345 21. 在我的生活中,我有明确的目标。12345 22. 我觉得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12345 23. 我喜欢挑战。12345 24. 不管在人生路途上遇到什么障碍,我都会努力达到我的目标。12345 25. 我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12345坚韧11-23。乐观2、3、4、6。自强1、5、7、8、9、10、24、25.

博士学位论文 心理弹性

博士学位论文胡寒春 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研究者逐渐发现儿童青少年在逆境(危险环境)下的发展并非预想中的确定性结果:如曾 经遭受过创伤经历的个体并没有出 现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会出现“创伤后成长(postgrowtrauma)”迹象;一些 处于危险或高压力环境下的儿童仍然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 儿童在逆境或压力下存在多样性发展可能:一些青少年在逆境和压力产生 了心理病症和行为问题;而一些青少年却没有受到高危经历的影响,在经历了严重不 幸后,甚至变得更坚强了[8]。暴露于危险因素下儿童发展的因果确定性在解释这类现 象显得苍白无力,高危环境中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结果的多样性和弹性儿童存在的普遍 性构成了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范式:心理弹性研究。。 wemer['7]认为弹性儿童有着其独特的特征:看待问题更加地积极;常具有良好性格,易于相处,并能与自身的重要他人有着密切联系,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内外部资源,更富于技巧的应对,这将为他们获得了更多关注,并从中获得更有益于自身的自我观念;(3)不惧生活中的挑战,对自 身的目标始终坚持对生活的控制感,相信生活有意义并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和这种对生活的掌控和对未来的清晰把握维持个体生活的秩序和结构。 “resilience”被引申为“(活力、精神的)恢复力,复原力”,“迅速恢复愉快心情” 等意义,这一引申意义更多与人类的情绪、精神、健康相联系。 1.3.1心理弹性的涵义 一个研究前提:个体面临某些具体(特殊)的危险或逆境中采取能力取向的研究 者多认为,弹性是克服逆境时个体本身具有的内在特质、能力或潜能[[28,48,49],是静 态的、恒定的。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均指个体的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包含人格 特质和自我观念。后来有的研究者从发展功能出发,强调弹性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 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是朝向正向、积极追求美好幸福的目标。系统论的观 点引入后,弹性被视作一个连续变量而并非某种固定的心理结构(即分类变量)[4,50] 是一个相对变化的过程,弹性在这里是动态的、交互的。Rutter(1985)[53]和 Gilligan(2001)[541认为弹性不是一个混合的属性,而是一类过程,能使人们适应生活中无法规避的危险。儿童“心理弹性”的质和量更多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与 环境因素的累积效应有关。Masten, Best和Garmezy (1990)[”]定义了三类弹性概念: 第一类指的是“克服逆境”,心理弹性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第二类指的 是面对急性或慢性生活压力个体并未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 第三类指的是在创伤后能有较好的恢复。台湾学者朱森楠对弹性的定义更趋向一种整 合,他认为复原力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 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止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

做一个有心理韧性的人

韧性或者遇到问题后的“反弹”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特征。生活不可避免地会抛出一些明显的不利情况,并能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来处理这种情况,而那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有多么幸福和成功的标志。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坚韧不拔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较低,相比脆弱的人,更容易因逆境而提升自我。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很坚韧,但就像其它的东西一样,韧性是可以开发的。以下是这样的几种方法。 1.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一切始于脑海——坚强的人积极地认识自己,看待自己。 2.注重构建和维护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坚韧的人往往有强大的社会网——危机来临时,家人、朋友和同事们是巨大的支撑源泉。 3.表示感谢 能够专注于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而不是纠缠在问题上,这将使你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你的有效性。 4.往好的一面看 我们都听过“半杯满”的心态-——坚韧的人们往往认为压力事件或危机是临时的,甚至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无法承受的问题。 5.要积极主动 大屠杀幸存者ViktorFrankl认为,有些难民营中的人相信他们有方法以控制自身的境况,相比认为自己是被动的受害者的那些人来说,这些人更容易活下来。坚韧的人会承担责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状况。 6.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 有些东西根本无法改变,有韧性的人能接受这一点,不会浪费精力来做不可能的事。 7.制定目标,采取适当的行动以实现这些目标 要清楚自己的目标,这很重要。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但坚韧的人会把目标牢记于心。 8.心中要有一个长远和更广阔的蓝图 当从鸟瞰的角度看时,问题往往变得不那么重要。 9.持乐观态度 坚韧的人保持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期待着取得积极的成果。当然,这会推翻“盲目乐观”的心态。但是相比预期会最好来说,消极悲观是不现实的。 10.要不断学习 坚韧性的人有决心从挫折和困难中吸取有用经验教训。回首过去,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从似乎是最困难的条件下学到了最有用的东西。 后记: 韧性常常是导致一些人克服巨大的障碍通向成功的因素。看看许多名人、成功者以及谦卑甚至被剥夺事业开端的富翁,你就会发现行动中的韧性。要在自己生活中制定步骤,开发韧性——它将竭诚为您服务。

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建议

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建议. 所谓韧性,就是认准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个中学生心理韧性强不强,对他将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关系重大。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得主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的身体方面的竟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中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韧性的培养与指导至关重要。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每学期,学校都要规定学生完成几个艰苦的项目,例如长跑比赛或越野跑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精神。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上不见优的学生,给了他一个“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机会。经受艰苦环境的锻炼,是增强心理韧性的好举措。只有吃苦,才能耐大劳。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受到长辈的厚爱。但长辈对孩子们的“爱”,往往是停留在满足孩子吃、穿、用的需要上。而孩子们的道德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往往不重视或不懂得如何教育,所以应在学校教育中补上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感受。有些好学生偶然一次考试失常,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离家出走,这都是缺乏心理韧性、受挫能力差的表现。

中学生由于“决心大,行动斜的特点,他们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自己薄弱的意志所中断,所以帮助中学生创造成功的记录,为他们的成长鼓劲,是培养心理韧性的起点。 目前教师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叹子女要求不高,学生叹学得太累太苦。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动力就是需要”。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需要,哪来学习的动力呢?现在不少学生不愿吃苦,贪图享受,逃避学习,得过且过,为“出路”、好工作而读书者有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者也有之,但比例越来越小了。相反的对社会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了,他们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加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教育。把认真学习和热爱祖国联系起来,把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成就事业联系起来,把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和造福全人类联系起来,准备在竟争的风险、困难、挫拆中去品味人生的真谛。 分类精心精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所有文档经过整理后分类挑选加工,下载后可重新编辑,正文所有带XX或是空格类下载后可自行代入字词。

心理韧性量表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指导语:下表是用于评估心理弹性水平的自我评定量表。请根据过去一个月您的情况,对下面每个阐述,选出最符合你的一项。注意回答这些问题没有对错之分。 在选择完成以后请把你勾选的数值相加得出总分,并填写在后面的“总分”一栏。 题项 0从来不1 很少2有时3 经常4一直如此 1、我能适应变化。0 1 2 3 4 2、我有亲密、安全的关系。0 1 2 3 4 3、我对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0 1 2 3 4 4、我努力工作以达到目标。0 1 2 3 4 5、我感觉能掌控自己的生活。0 1 2 3 4 6、我有强烈的目的感。0 1 2 3 4 7、我能看到事情幽默的一面。0 1 2 3 4 8、事情发生总是有原因的。0 1 2 3 4 9、我不得不按照预感行事。0 1 2 3 4 10、我能处理不快乐的情绪。0 1 2 3 4 11、有时,命运或上帝能帮忙。0 1 2 3 4 12、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能应付。0 1 2 3 4 13、过去的成功让我有信心面对挑战。0 1 2 3 4 14、应对压力使我感到有力量。0 1 2 3 4 15、我喜欢挑战。0 1 2 3 4 16、我能做出不寻常的或艰难的决定。0 1 2 3 4 17、我认为自己是个强有力的人。0 1 2 3 4 18、当事情看起来没什么希望时,我不会轻易放弃。0 1 2 3 4 19、无论结果怎样,我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0 1 2 3 4 20、我能实现自己的目标。0 1 2 3 4 21、我不会因失败而气馁。0 1 2 3 4 22、经历艰难或疾病后,我往往会很快恢复。0 1 2 3 4 23、我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0 1 2 3 4 24、在压力下,我能够集中注意力并清晰思考。0 1 2 3 4 25、我喜欢在解决问题时起带头作用。0 1 2 3 4 各列总计分数 总分数 评定人:时间:

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

中国疗养医学2019年第28卷第9期Chin J Convalescent Med ,Sep.2019,Vol.28,No.9 文章编号:1005-619X (2019)09-0952-03 DOI 编码:10.13517/https://www.360docs.net/doc/2273496.html,m.2019.09.019作者单位:266071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 索红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 状,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提出应加强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管理, 积极探索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干预策略,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增强护理人员心身健康,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思考 护理工作环境特殊任务繁重,是公认的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职业。护理人员普遍承受着较 大的身心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 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护理事业发展造成影响[1]。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是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情绪和自我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相关影响因 素,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 旨在为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增强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依据。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 1.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心理韧性(resilience) 又称为心理弹性、压弹、 复原力,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它是指人类面对逆境、 创伤或压力时良好的适应过程,也是个体的一种品质和能力[3]。其核心要件一是个体遭遇到压力或挫折,二是个体在压力或挫折中适应良好并健康成长[4]。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美国。心理韧性最初研究的是那些深处负面环境的儿童没有像人们 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有信心、 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的现象[5],后逐渐在不同领 域兴起研究。 1.2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概念基于心理韧性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作用,1997年护理研究者Jacelon 提出有必要在护理领域开展心理韧性研究[6]。Jackson 等学者[7-9]纷纷从不同视角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定义及内涵进行探讨,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一种潜能,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应对职场 逆境和工作需求,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 并可以通过个人或职业经历及相关教育被不断提高[10]。因心理韧性的复杂性及多维性,目前仍无明确统一 的定义,且呈现多样化, 缺乏专业针对性。2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2.1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群体不断扩展国内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起步较晚,2010年后才逐渐在护理群体中进行心理韧性研究[11]。近年 来,随着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以往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 研究多集中在手术室、急诊、ICU 等科室[12],目前研 究的群体已扩展到临床护士、 精神科护士、援外护士、非现役文职护士、实习护生、本科护生及野战医疗所护士等多个护理群体[13]。 2.2临床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普遍较低多项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不高。许珂等[14]在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56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弹性水平较低。这与赵艳红[15]、田园等[1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金艳艳等[17]认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较高,但与包英群等[18]研究结果有差异。 2.3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影响因素众多①不同 层次护理人员心理韧性不同。研究发现[19],不同年 资、学历、职称心理韧性存在差异,临床经验丰富、较高学历和职称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较高,其心 理韧性得分随着年资、学历、 职称的增高而增高;而新入职、较低学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较低[15-20]。②援外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较高。援外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普遍较好,这得益于严格的选 拔标准,如专业技术精湛、 职称较高及过硬的军事素质等。除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外, 过硬的业务素质使得她们拥有较好的心理韧性[21-22]。③心理韧 性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 多面性和可变性。研究发现,影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统 计学因素、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等[23],如年龄、 学历、科室、职称和应对方式[16]、临床实践环境[24]及婚姻、生育情况等[22]。范晓英等[25]研究发现自我效 能、抑郁、焦虑、家庭所在地、 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学历等均是影响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主要因素,这与张振桐等[26]研究结果相一致。2.4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工具尚不统一目前尚无针对护理人员的专用心理韧性量表。虽然我国学者[27-30]修改制定了针对我国护理人员群体 952··

增强心理韧性的十个关键要素

增强心理韧性的十个关键要素 史提芬?南斯威克(Steven M.Southwick)与丹尼斯?查尼(Dennis S.Charney)作为美国心理学界研究韧性问题最重要的学者。他们采访了大量难以想象的创伤遭遇者,在深入理解受访者的基础上给出了10个增强韧性的关键要素。韧性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它也可以像健身房里的肌肉一样,在合理的锻炼之后变得更强。 1.乐观主义 乐观者倾向于相信生活是光明的,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乐观者对未来有更好的期待,这种期待在面对困难时能促使他们寻求对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坐以待毙。乐观者也有更开阔的思维—消极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增强生理性唤起,这种唤起会缩小人的注意力范围;而积极情绪则相反,它让注意力和行动得到舒展,让我们更有创造力、灵活且包容。这有利于人们采取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更广阔的格局中衡量现状。 乐观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现实的准确评估。海伦?凯勒曾说:在看到邪恶之后,仍旧相信善的力量并愿意与善为伍。 想要增强韧性就要首先学会乐观。第一步是学会识别自己的消极想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有一些技巧可以提供辅助,比如每天将令人感到积极的想法列在纸上,在心中重复几遍;再比如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成功的自我形象,并永远铭记在心。无论事情看起来有多糟糕,都要时刻想象成功。 2.恐惧 学会应对恐惧能够增强韧性。 短暂的恐惧是有利的,这将有助于提高你的敏锐度和注意力。当你一点都不害怕的时候, 错误就会发生,你会认为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但当你感到有点害怕的时候,就会重新检视自己,确保事情按照应有的方式发展,然后在考验中进步。 但长期处于恐惧或警惕的慢性压力下则是有害的,这将会生产失眠、免疫力低下等生理性症状,还会影响你的理性决策。想要克服这种恐惧的首要前提是承认它,接受从都会感到恐惧这一事实;其次通过调节将恐惧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比如专注于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与目标。由于大部分恐惧来自于未知,更多地了解你所恐惧的事物也有助于缓解它。与他人共同面对恐惧则可以增强人们跨越恐惧的能力。 同时,你需要学会的是进入恐惧内部,观察内心的恐惧是如何生长,又如何消退的。如果你试图逃跑,而不是直面或拥抱你的恐惧,你就会观察到它的本质,也不会有机会找到出路。 3.道德勇气 树立更高的道德标准、锤炼自己的道德勇气,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韧性。 道德勇气指的是人们拥有一套价值观并认识到坚持这些价值观可能面临的危险,人们愿 意忍受这种危险并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道:“我们通过做正义的行业而变得正义,通过做有节制的行为而变得温和,通过做勇敢的行为而变得勇敢。” 想要提高道德勇气首先要对自己的价值观足够坦诚,你可以通过一些疑问来进行犀利的自我评估。我的价值观是什么?哪个对我来说最重要?我是否遵循这些原则?我有动力去改变我的价值观吗?其次可以与道德感高的朋友就日常困境进行讨论,你将会更加明白对方的思考立场和方式。最后,要不断地实践自己的道德观,你并不用到处寻找需要道德勇气的情况,这些情况每天

心理健康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建议_0329文档

2020 心理健康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建议_0329文档 EDUCATION WORD

心理健康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建议_0329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所谓韧性,就是认准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个中学生心理韧性强不强,对他将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关系重大。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得主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的身体方面的竟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中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韧性的培养与指导至关重要。如何增强中学生心理韧性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每学期,学校都要规定学生完成几个艰苦的项目,例如长跑比赛或越野跑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精神。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上不见优的学生,给了他一个“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机会。经受

艰苦环境的锻炼,是增强心理韧性的好举措。只有吃苦,才能耐大劳。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受到长辈的厚爱。但长辈对孩子们的“爱”,往往是停留在满足孩子吃、穿、用的需要上。而孩子们的道德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往往不重视或不懂得如何教育,所以应在学校教育中补上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感受。有些好学生偶然一次考试失常,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离家出走,这都是缺乏心理韧性、受挫能力差的表现。 中学生由于“决心大,行动斜的特点,他们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自己薄弱的意志所中断,所以帮助中学生创造成功的记录,为他们的成长鼓劲,是培养心理韧性的起点。 目前教师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叹子女要求不高,学生叹学得太累太苦。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动力就是需要”。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的需要,哪来学习的动力呢?现在不少学生不愿吃苦,贪图享受,逃避学习,得过且过,为“出路”、好工作而读书者有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者也有之,但比例越来越小了。相反的对社会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了,他们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加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教育。把认真学习和热爱祖国联系起来,把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成就事业联系起来,

心理韧性量表(晁粉芳)

38 附录 同学:您好!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们向您发出了这份问卷,希望您能够帮忙 完成。需要说明的是,本问卷仅用于科学研究,您的资料只有我们看到,所有的资料将得到保密。因此,请根据指导语,尽量表达您的真实想法,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在回答每个题目时,请按第一反应作答,不要做过多思考,也不要漏答任一题目。非常感谢您的合作!如果您想知道调查的结果请写下您的邮箱: 心理韧性问卷 指导语:阅读下列各题,在每道题后有7 个数字,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分别代表不同的符合程度,在符合您自己实际情况的数字上划“√”。 性别:1.男2.女是否独生子女:1.是2.否籍贯:1.农村 2.城市家乡:__省 年级:1.大一 2.大二3.大三 4.大四专业:1.文科2.理科 父亲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中专4.大专及以上 母亲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中专4.大专及以上 1.我会将自己制定的计划执行到底。1 2 3 4 5 6 7 2.我总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1 2 3 4 5 6 7 3.我主要是依靠自己解决问题。1 2 3 4 5 6 7 4.对我来说,保持对事情的兴趣很重要。1 2 3 4 5 6 7 5.如果必须,我可以独立完成事情。1 2 3 4 5 6 7 6.我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1 2 3 4 5 6 7 7.我通常能够从容地做事。1 2 3 4 5 6 7 8.我能客观地看待自己。1 2 3 4 5 6 7 9.我认为我能同时应付很多事情。1 2 3 4 5 6 7 10.我意志坚强。1 2 3 4 5 6 7 11.我很少注意事物的细节。1 2 3 4 5 6 7 12.我会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1 2 3 4 5 6 7 13.因为以前经历过困境,所以我能够用于面对困 难。 1 2 3 4 5 6 7 14.我自律性比较强。1 2 3 4 5 6 7 15.我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1 2 3 4 5 6 7 16.我经常能找到生活的乐趣。1 2 3 4 5 6 7 17.我自己的信仰使我勇于面对困难。1 2 3 4 5 6 718.我是一个在危急关头别人可以信赖的人。1 2 3 4 5 6 7 19.我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1 2 3 4 5 6 7 20.有时我不由自主地去做一些事。1 2 3 4 5 6 7 21.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1 2 3 4 5 6 7 22.对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我不会耗费很多时间。1 2 3 4 5 6 7 23.处于困境时,我总能想法摆脱。1 2 3 4 5 6 7 24.我有足够的精力做我必须要做的事。1 2 3 4 5 6 7 25.我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我。1 2 3 4 5 6 7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1. 量表来源 该量表由甘怡群和胡月琴(2008)编制. 2. 量表简介 (1)题量维度:27题,共分为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五个维度。包含个人力(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和支持力(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两个因素。 (2)计分标准:采用5点计分。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心理韧性和RS 的相关系数为0.53,和中学生生存质量的相关为0.49。 (3)适用人群:中学生(量表题目筛选也用了大学生做被试,但之后都是在中学生中施测) 维度计分: 目标专注:3,4,11,20,24 情绪控制:1,2,5,21,23,27 积极认知:10,13,14,25 家庭支持:8,15,16,17,19,22 人际协助:6,7,9,12,18,26 参考文献: 胡月琴, & 甘怡群. (2008).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心理学报,40(8), 902-91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很多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顺利, 下面的27个句子描述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情况, 请你根据自己在面临这些挫折和逆境时的实际情况和这些句子的符合程度, 在相应的数字上画圈。你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答。 1=完全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说不清 4=比较符合 5=完全符合 1.失败总是让我感到气馁。 2.我很难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3.我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 4.经历挫折后我一般会更加成熟有经验。 5.失败和挫折会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6.当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 总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7.我有一个同龄朋友, 可以把我的困难将给他/她听。 8.父母很尊重我的意见。 9.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 我不知道该去找谁。 10.我觉得与结果相比, 事情的过程更能够帮助人成长。 11.面临困难, 我一般会定一个计划和解决方案。 12.我习惯把事情憋在心里而不是向人倾诉。 13.我认为逆境对人有激励作用。 14.逆境有时候是对成长的一种帮助。 15.父母总是喜欢干涉我的想法。 16.在家里, 我说什么总是没人听。 17.父母对我缺乏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 18.我有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找别人倾诉。 19.父母从来不苛责我。 20.面对困难时, 我会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 21.我一般要过很久才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22.父母总是鼓励我全力以赴。 23.我能够很好的在短时间内调整情绪。 24.我会为自己设定目标, 以推动自己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