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  石语

石语

绛检得余旧稿,纸已破碎,病中为之粘衬,圆女又钉成此小册子。槐聚记。一九九四年四月四日。

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十日,石遗丈八十生辰,置酒苏州胭脂桥寓庐,予登堂拜寿。席散告别,丈怃然曰:“子将西渡,予欲南归,残年远道,恐此生无复见期。”余以金石之坚,松柏之寿,善颂善祷。丈亦意解。是年冬,余在牛津,丈寄诗来,有“青眼高歌久,于君慰已奢”等语,余复书谢。以后音讯遂疏。二十六年夏,得许大千信,则丈以疝气卒矣。欷歔惝怳,为诗以哭。中日战事寻起,而家而国,丧乱弘多,遂无暇传其人,论其志行学问。息壤在彼,斯愿不知何日偿也。犹忆二十一年阴历除夕,丈招予度岁,谈燕甚欢。退记所言,多足与黄曾樾《谈艺录》相发。因发箧陈稿,重为理董。知人论世,或可取裁;偶有愚见,随文附注。至丈奖饰之语,亦略仍其旧,一以著当时酬答之实,二以见老辈爱才之心,本不妄自菲薄,亦何至借重声价。题曰《石语》。天

遗一老,文出双关。今也木坏山颓,兰成词赋,遂无韩陵片石堪共语矣。呜呼!

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八日默存记于巴黎客寓。

石语

陈衍石遗说钱锺书默存记

余早岁学为骈体文,不能工也,然已足伤诗古文之格矣,遂抛去不为。凡擅骈文者,其诗、古文皆不工。余弟子黄秋岳,骈文集有清一代之大成,而散文不能成语,是其例也。丈言时,指客座壁上所悬秋岳撰《七十寿屏》云:此尤渠生平第一篇好文字。[锺书按:黄文结构,全仿彭甘亭《钱可庐寿序》。]

为学总须根柢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有露马脚狐尾之日。交好中远如严几道、林琴南,近如冒鹤亭,皆不免空疏之讥。几道乃留洋海军学生,用夏变夷,修文偃武,半路出家,未宜苛论。琴南一代宗匠,在京师大学时授《仪

礼》,不识“湇”字,欲易为“酒”字;[锺书按:“湇”一作“湆”,《越缦堂日记》第十八册四十六页训释最备。]又以“生弓”为不词,诸如此类,卤莽灭裂,予先后为遮丑掩羞,不知多少。琴南反致书余弟子刘东明云:“汝师诗学自是专门名家,而于古文全然门外汉,足下有志古文,舍老夫安归”云云,大可嗤笑。琴南既殁,其门人朱某记乃师谈艺语为一书,印刷甚精,开卷即云:“解经须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即以经解经之谓”;又曰:“读经有害古文”。皆荒谬绝伦语。余亟囑其弟子毁书劈板,毋贻琴南声名之玷。其弟子未能从也。[按朱名羲胄,潜江人。其书名《文微》。石遗书与朱答书均附卷末。“望文生义”条遵石遗语删去,而于“经与古文”之辨,则齗齗不相下。畏庐书多陈腐空泛,有一则云:“东坡每诮东野诗如食小鱼,此外无他语。”真咄咄怪事。且极诋桐城派。盖暮年侈泰,不无弇州所云舞阳、绛、灌既贵而讳屠狗吹箫之意也。朱氏笔舌蹇吃,绝无学问。答石遗书有云:“张和仲纂《千百年眼》一千卷”,可笑。]鹤亭天资敏慧,而早年便专心并力作名士,未能向学用功。前日为胡展堂诗集求序,作书与余,力称胡诗之佳,有云:“公读其诗,当喜心翻倒也。”夫“喜心翻倒”出杜诗“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乃喜极悲来之意,鹤亭误认为“喜极拜倒”,岂老夫膝如此易屈邪?[按:《小仓山房尺牍·答相国、与书巢》两札皆有此语,是随园已误用矣。]

【按:后见琴南致李拔丈诗,亦云然。且曰:“吾之诗于石遗,不过缓行几步耳。”】

【陈简斋《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云“喜心翻倒相迎地”。季康注。】

【按:孝鲁见此语予云:原函作“喜心倒极”。又按:鹤亭挽石遗诗,遂有“我好名君好利”之语,盖反唇也。】

琴南最怕人骂,以其中有所不足也。余尝谓之曰:“夫谤满天下,名亦随之,君何畏焉?”任京师大学教习时,谬误百出。黄秋岳、梁众异尝集沈涛园许,议作《畏庐弟子记》。沈为二子改名,一曰“无畏”,一曰“火庐”。畏庐闻之大恐,求解于予焉。

曾履川尝欲学文于畏庐,畏庐高坐而进之曰:“古文之道难矣,老夫致力斯事五十年,仅几乎成耳。”履川大不悦,以为先生五十年所得尔尔,弟子老寿未必及先生,更从何处讨生活耶?去而就吴北江。北江托乃翁之荫,文学造诣,实逊畏庐,而善诱励后进,门下转盛于畏庐也。

【按:北江庶出,少不为家人所容。虽依托乃父为名高,而时时有怨望之词。】

章太炎黄季刚师弟,皆矜心好诋,而遇余均极厚。季刚不知在何处曾从学于江叔海,尝谓余曰:“叔海无所不知,而亦一无所知。”叔海倾心东洋人,好拾其说,讲古学。余语叔海云,此等事不如让梁卓如出头地。叔海不快。锺书对曰:“叔海《慎所立斋诗文集》有季刚与奚度青题词,皆自居弟子。叔海议论确有近任公者,任公推王荆公为第一大政治家,叔海《半山寺诗》用意亦同。”丈曰:信有此耶?[按:《半山寺诗》云:“理财心本殊桑孔,绍述谋应罪卞京。今日尚留新法在,后儒底事浪讥评。”自注曰:“保甲免役,至今行之,不独社仓为青苗遗法也。”按:范肯堂伯子诗集有《东坡生日诗》,极推荆公而斥东坡之立异,此郭匏庐所谓“不谓闭门范伯子,已曾奋笔诤东坡”也。盖任公推荆舒,实为戊戌变政解嘲,伯子亦有同感耳。叔海则翻案也。又按:叔海《东游绝句》论童蒙教本,与石遗《童孙诗》针锋相对,当时忘记,未能对丈言之。江诗云:“花笑爷同桃太郎,教科书颇近荒唐。须知道本在粗浅,高语精微毋乃狂。”陈诗云:“《千家诗》是潜夫选,《三字经》原伯厚成。绝世文人从此出,教科坊本漫争鸣。”]

清华教诗学者,[按:时余肄业清华。]闻为黄晦闻,此君才薄如纸,七言近体较可讽咏。终不免干枯竭蹶。又闻其撰曹子建阮嗣宗诗笺,此等诗何用注释乎?

王壬秋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锺书对曰:“想是矮子。”丈笑曰:何以知之?曰:“忆王死,沪报有滑稽挽诗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揣而得之。”曰:是矣。其人嘻皮笑脸,大类小花面。著作惟《湘军志》可观,此外经学词章,可取者鲜。余诗话仅采其诗二句,今亦忘作何许语。锺书对曰:“似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曰:世兄记性好。

人以“优孟衣冠”讥壬秋诗,夫“优孟衣冠”,亦谈何容易。壬秋之作,学古往往阑入今语,正苦不纯粹耳。至以“泥金捷报”入诗,[按:参观黄曾樾记《谈艺录》。]岂不使通人齿冷!锺书对曰:“湘绮晚年作品,纯乎打油体。早年《夜雪集》中七言绝句,已不免英雄欺人矣。即如《圆明园词》此老压卷之作,尚有‘即令福海冤如海,谁信神州尚有神’等语,宁非俳体乎?”丈曰:世兄记得多。[按:《湘绮楼日记》第三十册,自称其诗“不古不唐不清,适成自由体”,可谓

有自知之明。其诗中俗语有甚于“泥金捷报”者,余别有检举,当时未及。]

【按:此种句法庾信最多,湘绮想学而得其短处耳。】

钟嵘《诗品》乃湖外伪体之圣经,予作评议,所以捣钝贼之巢穴也,然亦以此为湘绮门下所骂。锺书对曰:“有沃邱仲子自称王氏弟子,作《当代名人传》,于丈甚多微词。又有杨皙子之弟杨钧,字重子,与兄同出王门,作《草堂之灵》,亦讥公不读唐诗。”丈大笑曰:王学实少通材。锺书问曰:“丈于陈伯弢、宋芸子以为何如?抱碧斋之精洁,问琴阁之风华,所谓智过其师、青出于蓝者耶?”丈曰:世兄言或是,惜老夫于二家著述,所见不多。

论诗必须诗人,知此中甘苦者,方能不中不远,否则附庸风雅,开口便错,钟嵘是其例也。[按:详见《诗品平议》卷下。此说实发于曹子建《与杨德祖书》,余别有考论。详见拙作《中国文学批评之假设》一文。]余刻清人五种诗评皆秘本,[按:五种者:竹垞批少陵、覃谿批渔洋、箨石批樊榭、杜园说杜、仲则诗话。]有裨学人不浅。锺书对曰:“《粟香随笔》备录覃谿为戴可亭评《渔洋精华录》,与公所得,似非一本。”

丈曰:得闲可示我。

【又缪筱山《烟画东堂小品》亦有覃溪批《渔洋精华录》,均大同小异。】

余作《元诗纪事》,煞费经营,以材料少,搜集匪易,不比樊榭《宋诗纪事》之俯拾即是也。锺书问曰:“有陈田者,作《明诗纪事》,极为淹雅,不知何人?”丈曰:田字松山,贵州人,官御史。家中堆床塞屋,皆明人别集。《纪事》一书,盖罄一家之财力,聚一生之精神为之。余怂恿其刊板,陈尚秘不肯示人也。余《近代诗钞》中选陈诗二首,世兄岂忘之耶?余欲为《文士传》,记交游中学问博通而声名黯淡者,陈其一焉。

陈散原诗,予所不喜。凡诗必须使人读得、懂得,方能传得。散原之作,数十年后恐鲜过问者。早作尚有沉忧孤愤一段意思,而千篇一律,亦自可厌。近作稍平易,盖老去才退,并艰深亦不能为矣。为散原体者,有一捷径,所谓避熟避俗是也。言草木不曰柳暗花明,而曰花高柳大;言鸟不言紫燕黄莺,而曰乌鸦鸱枭;言兽切忌虎豹熊罴,并马牛亦说不得,只好请教犬豕耳。丈言毕,抚掌大笑。

易实甫尚有灵机,曾重伯实多滞气。锺书对曰:“古人云,‘沉博绝丽’,重伯只做到前两字。”丈曰:然。

世兄诗才清妙,又佐以博闻强志,惜下笔太矜持。夫老年人须矜持,方免老手颓唐之讥,年富力强时,宜放笔直干,有不择地而流、挟泥沙而下之概,虽拳曲臃肿,亦不妨有作耳。[按:丈言颇中余病痛。]

郑苏戡诗专作高腔,然有顿挫故佳。而亦少变化,更喜作宗社党语,极可厌。近来行为益复丧心病狂,余与绝交久矣。[按:时一二八沪战方剧。]

陈弢庵是翰苑出色人才,做八股文、赋试帖诗、写白折子,皆拿手当行。二十年刮垢磨光,诗文卓然可观,字亦有涪翁气息。锺书曰:“丈《匹园诗》所谓‘黄书楹帖苏书扁,亚字阑干卍字文’者也。”丈大笑曰:世兄记老夫诗熟。锺书曰:“弢庵书终似放脚娘姨,不甚自在。梁武帝评羊欣所谓‘举止羞涩’者有之。”丈曰:此乃结习难除,不能怪他。

科举之学,不知销却多少才人精力。今人谓学校起而旧学衰,直是胡说。老辈须中进士,方能专力经史学问,即令早达,亦已掷十数年光阴于无用。学校中英算格致,既较八股为有益,书本师友均视昔日为易得,故眼中英髦,骎骎突过老辈。当年如学海堂、诂经精舍等文集,今日学校高才所作,有过无不及。以老夫为例,弱冠橐笔漫游,作幕处馆,穷年累月,舍己耘人,惟至欲动笔时,心所疑难,不得不事翻检。然正以无师自通,亦免于今日学生讲义笔记耳学之弊焉。[按:所见先辈中为此论者,惟丈一人,通达可佩。惜学校中人未足当此也。]

【按:“娘姨”二字出处见《萝藦亭札记》卷十六。】

赵尧生与余至交,恨近来音问不通。其诗沉挚凄凉,力透纸背,求之侪辈,豁焉寡俦。余前日于卧室悬其赠余楹帖,清夜梦回,忽思得联语悲苦,大似哀挽。悬处适有余小像,则似遗容,非吉兆也,亟撤之。锺书问曰:“联语是‘一灯说法悬孤月,五夜招魂向四围’否?”丈曰:何以知之?曰:“读公《诗话》知之。汪辟畺作《光宣诗坛点将录》,亦引此为丈赞语也。”丈点首,因朗吟尧生此诗一过,于末语“老无他路欲安归”,尤三复不置。[按:后晤辟畺,知丈以《点将录》中仅比之为神机军师朱武,颇不悦。余亦以为辟畺过

也。]李审言不免饾饤,所谓可惋在碎者是矣。渠自比子部杂家,杂也可,碎也不可。

【按:此过相标榜。尧生诗甚粗率,石遗称之,有深誉,此卢询祖对卢思道语用意。】

作文难于作诗,伪魏晋体及桐城文皆无出息人所为,又散文中杂以骈语,如阳湖派所为亦非体。[按:丈《诗话》中论李莼客文已有此说,实语病也。]

唐蔚芝学问文章,皆有纱帽气,须人为之打锣喝道。余作《茹经堂三集序》驳姚惜抱考订义理词章三分之说,而别出事功一类,即不以文学归之也。

叶长青余所不喜,人尚聪明,而浮躁不切实。其先世数代皆短寿,长青惟有修相以延年耳。新撰《文心雕龙》《诗品》二注,多拾余牙慧。序中有斥梁任公语,亦余向来持论如此。任公专工作策论上条陈,他人万言不能详尽者,任公只须用五千字,斯其绝技耳。

陈柱尊人尚好学,下笔亦快,惟大言不惭,尝与予言,其诗有意于李杜苏黄外别树一帜。余笑而存之。锺书曰:“柱尊真可当土匪名士之号。”丈曰:品题极切。

结婚须用新法,旧法不知造成几许怨耦。若余先室人之兼容德才,则譬如买彩票,暗中摸索,必有一头奖,未可据为典要。又如苏堪堂堂一表,而其妻乃淮军将领之女,秃发跛足,侏身麻面,性又悍妒无匹。苏堪纳妾,余求一见,其妻自屏风后大吼曰:“我家无此混帐东西!”苏堪亦殊有杖落地而心茫然之意。清季国事日非,苏戡中宵即起。托词锻炼筋骨,备万一起用上阵,实就其妾宿也。为妻所破,诟谇之声,闻于户外。苏戡大言欺世,家之不齐,安能救国乎![按:苏戡香艳诗见欧阳仲涛《食字居脞谈》,载《大中华》杂志。] 【按:王阳明戚继光尚惧内,苏堪不必论矣。】

女子身材不可太娇小,太娇小者,中年必发胖,侏肥不玲珑矣。

少年女子自有生香活色,不必涂泽。若浓施朱白,则必其本质有不堪示人者,亦犹文之有伪魏晋体也。

晚饭后随丈入其卧室,指吴昌硕画轴、杨惺吾书联谓锺书曰:东洋人最崇拜此二人书画。又曰:它人谓余屋内联语多流连光景,少持家勤俭语,余自有勤俭对,人不知耳。因出示一联云:“园小栽花俭,窗虚月到勤”。自撰句而弢厂为书者。[按:余有《和牌字韵》云:“醉频中圣任耽酒,博亦犹贤偶斗牌。”亦圣贤对之别调。]

丈先后赠余诗三首,其二藏家中,遭乱,恐不可问,仅记一联云:“仍温同被榻,共对一炉灰。”盖二十三年阴历除夕招余与中行同到苏州度岁也。其一则寄余海外,故在行幐中。余二十一年春在北平得丈赐书问病并示《人日思家怀人》诗,亦敬答一首,以少作删未入集,兹并录于后。

寄默存贤伉俪二十四年十二月

石遺老人

青眼高歌久,于君慰已奢。旁行书满腹,同梦笔生花。对影前身月,双烟一气霞。乘槎过万里,不是浪浮家。

敬简石遗诗老二十一年三月

默存

新诗高妙绝跻攀,欲和徒嗟笔力孱。自分不才当被弃,漫因多病颇相关。半年行脚三冬负,万卷撑肠一字悭。那得从公参句律,孤灯悬月起痴顽。

二十一年春,丈点定拙诗,宠之以序。诗既从删,序录于左。

三十年来,海内文人治诗者众矣,求其卓然独立自成一家者盖寡。何者?治诗第于诗求之,宜其不过尔尔也。默存精外国语言文字,强记深思,博览载籍,文章淹雅,不屑屑枵然张架子。喜治诗,有性情,有兴会,有作多以示余。余以为性情兴会固与生俱来,根柢阅历必与年俱进。然性情兴趣亦往往先入为主而不自觉。而及其弥永而弥广,有不能自为限量者。未臻其境,遽发为牢愁,遁为旷达,流为绮靡,入于僻涩,皆非深造逢源之道也。默存勉之。以子之强志博览,不亟亟于尽发其覆,性情兴会有不弥广弥永独立自成一家者,吾不信也。石遗老人书。

丈《诗话》续编有论拙诗二则,其书已行世,故不复录。余

挽诗二律,已存集中,故亦不录。石语终

钱钟书先生教案

六钱钟书先生 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方晴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钱钟书名人故事 “破镜重圆”

钱钟书名人故事“破镜重圆” 钱钟书名人故事“破镜重圆” 寄语:钱钟书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曾经在文坛上留下许多佳话,尤其是他摔镜验典的故事更是为许多人称道。现在很多人对书上的知识不加以考察,全篇照收,殊不知很多的知识需要自己去验证,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正确。钱钟书先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尊敬和学习。今天分享给读者的是钱钟书名人故事“破镜重圆”,欢迎阅读。 上世纪70年代,钱钟书开始着手《管锥编》的撰著,其间,他阅读大量的古代典籍,对每本书所载内容都进行详尽缜密的考疏。 一天,他翻阅《太平广记》,当看到《杨素》篇中“破镜重圆”的典故时,钱钟书起了疑惑:“古铜镜应该很结实的呀,怎么能一分为二呢?”钱钟书在书房里踱来踱去,百思不得其解。忽然,他抬头看到了书柜上的一面镜子,顺手拿起一看,钱钟书乐了,“咦,这不就是面铜镜吗?我可以试试呀,看能不能摔破。”没有丝毫的犹豫,钱钟书举起铜镜就往地上摔。铜镜在水泥地上打了个滚,骨碌到了书桌下边。 钱钟书正要去捡,夫人杨绛听到响声跑了进来,问他:

“什么东西掉地上了,这么大动静?”钱钟书朝书桌下努努嘴。看到是铜镜掉在书桌下,杨绛赶紧弯腰捡起来,递给钱钟书,问他:“这铜镜怎么会掉地上,这可是你的宝贝呀!”钱钟书顾不上回答,急着察看铜镜是否摔破。左看右看,除了有一些磕碰的痕迹,铜镜并没有裂开。钱钟书自言自语:“不对呀,怎么摔不成两半?”杨绛听他这样说,才明白过来,“难不成是你故意摔的呀?”钱钟书点头,“是呀,我想验证一下古书里提到古铜镜一破为二的说法。”杨绛又好气又好笑,“你呀,真是个痴老头!” 摔了一个铜镜,钱钟书还是有点不放心,索性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十几面古镜都拿了出来,一个一个摔到地上试验。这边书房里“咣当咣当”不断,那边杨绛安之若素。不是杨绛不知道那些铜镜的价值,只是她熟知钱钟书的秉性,对于那些身外之物,他们从来都不看重。 十几面古镜摔到地上,没有一面被摔破,钱钟书这才放心。通过亲身验证,钱钟书认为铜镜绝非古书中所说的“堕地分二片”那般脆弱,并将自己的实验过程和读书笔记写入《管锥编》中。 1979年,钱钟书撰著的《管锥编》出版,在这本书中,钱钟书不仅澄清了许多学术史上的公案,更在大量文献梳理与互证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精辟、独到的评论。

钱钟书诗词作品集,钱钟书诗词选

钱钟书诗词作品集,钱钟书诗词选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是《围城》。其夫人杨绛也是着名作家。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着有学术着作《谈艺录》(1948)、《宋诗选注》(1958)、《管锥篇》(1979)等,还着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槐聚诗存序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独索冥行,渐解声律对偶,又发家藏清代各家诗集泛览焉。及毕业中学,居然自信成章实则如鹦鹉猩猩之学人语,所谓”不离鸟兽”者也。本寡交游,而牵率酬应,仍所不免。且多俳谐嘲戏之篇,几於谑虐。代人

捉刀,亦复时有。此类先后篇什,概从削弃。自录一本,绛恐遭劫火,手写三册,分别藏隐,幸免灰烬。去年余大病,绛亦积劳成疾,衰弊馀生,而或欲以余流传篇什印为一书牟薄利者。绛谓余曰:”与君皆如风烛草露,宜自定诗集,俾免欲本传讹。”因助余选定推敲,并力疾手写。余笑谓:他年必有搜集弃馀,矜诩创获,且凿空索隐,发为弘文,则拙集於若辈冷淡生活,亦不无小补云尔。一九九四年一月钱钟书还乡杂诗昏黄落日恋孤城,嘈杂啼鸦乱市声。乍别暂归情味似,一般如梦欠分明。还乡杂诗盘餐随例且充肠,不羡侯鲭入馔尝。知为鲈鱼归亦得,底须远作水曹郎。谈坡诗因戏作还乡杂诗浅梦深帷人未醒,街声呼彻睡忪惺。高腔低韵天会籁,也当晨窗唤起听。还乡杂诗深浅枫如被酒红,杉松偃蹇翠浮空。残秋景物秾春色,烘染丹青见化工。还乡杂诗索笑来寻记几回,装成七宝炫楼台。譬如禁体文章例,排比铺张未是才。【注释】:梅园一还乡杂诗未花梅树不多山,廊榭沉沉黯旧殷。匹似才人增阅历,少年客气半除删。梅园二还乡杂诗未甘闾里竟浮沉,湖海飘姚有夙心。一首移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钱钟书《说笑》素材

说笑 钱钟书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把幽默来分别人兽,好像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他在《动物学》里说:“人是惟一能笑的动物。”近代奇人白伦脱(W.S.Blunt)有《笑与死》的一首十四行诗,略谓自然界如飞禽走兽之类,喜怒爱惧,无不发为适当的声音,只缺乏表示幽默的笑声。不过,笑若为表现幽默而设,笑只能算是废物或者奢侈品,因为人类并不都需要笑。禽兽的呜叫,尽够来表达一般人的情感,怒则狮吼,悲则猿啼,争则蛙噪。遇冤家则如犬之吠影,见爱人则如鸩之呼妇(Cooing)。请问多少人真有幽默,需要笑来表现呢?然而造物者已经把笑的能力公平地分给了整个人类,脸上能做出笑容,嗓子里能发出笑声,有了这种本领而不使用,未免可惜。所以,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于是你看见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笑——还有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 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像。据荷兰夫人(LadyHolland)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SudneySmith)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wit)。”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

钱钟书先生

六、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进行学习。由学生先对文本进行点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书笔记,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评比。“白描”知识点如何落实,教师可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 练习举隅 1.制作一期主题为“我心目的大师”的手抄报,选取你喜欢的一位作家,以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作家生平、主要作品、学术成就、轶事掌故等,并进行编辑、排版。 2.在现代作家中,鲁迅先生也是一名“白描”能手,在他的小说《故乡》、《孔乙己》中都有精彩的白描描写,选择一个文本中的白描片段进行分析,说说这种表现手法对人物刻画的可取之处。 提示:《故乡》中(闰土的)“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显示了其生活的艰辛。《孔乙已》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长衫主顾”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很特殊。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3.推荐阅读:《黄永玉,大师之境》 2008年第24期《读者》 4.推荐阅读:《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作家出版社 / 2008年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作者:————————————————————————————————日期: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2015年3月14日老大赠于大大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 lin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钟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后来钟书跟我说,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我大加赞赏。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1935年春,老钱获公费留学资格,那时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从小生活优裕,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我的丈夫钱钟书 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1972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早起,钟书照常端上早饭,还有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我称赞他能蒸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这一次不是)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钟书的《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说要见他。钟书在电话里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个鸡蛋的鸡呢?”

钱钟书读书方法

钱钟书读书方法 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听钱钟书讲文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辽阔的地域使中国注定要成为一个拥有瑰丽色彩的文学宝库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受地域影响的强烈倾向。那时,一条黄色的河流从平坦开阔的中原大地上流过,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哺育了一批性情淳朴、乐观勤劳的人们。他们的劳作、爱情、 生活化为《诗经》。往南走,越过一条青色的江,那里的丛林里终年弥漫着雾气,还有神话 传说一般的鸟兽花草,它们滋润着人们的想象力,也造就了先民浪漫多情的气质。楚地的山水酝酿出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楚辞》。《楚辞》和与自己气质迥异的兄弟《诗经》隔江而立,似乎预示着中国文学的未来将在由南北地域分野造成的分分合合中沉浮。 东晋末年,匈奴族入侵,在北方建立王朝,东晋退守南方,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就此形成。迁 往江南的东晋,本来就经过先进的中原文明熏陶,加之江南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 一度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也成了最适宜诗人成长的温润土壤。 与此同时,生活在北方的外族人民仍然用粗犷的声音歌唱着他们的草原和牛羊,文学风格的南北之分就此奠定。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发展并不平衡。钱钟书引用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的话说,南方文风文雅,清丽华美,气质柔媚婉约;北方文学文风质朴,刚直率真。南方讲究文学形式,诗歌是文学的强项,出现了鲍照、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而北方文学更 注重内容,气质刚健高昂,擅长作文,文章也以实用为主。对此,钱钟书解释说,“质胜” 即是“文输”,以内容和说理见长的北方文学,在文采上却显出弱势。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衡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给人带来多少美感,艺术形式的成熟往往代表了这门艺术真 正的成熟。东晋的文学传统直承《诗经》而来,又经过曹氏父子、魏晋文人的努力,出现过 正始、太康那样繁盛的局面,诗文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还未彻底摆脱游牧生活 的北方民族的诗文显然还处在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规律探索的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北朝没有自己的诗歌,北朝的诗文名家都从学习南人而来。南方文学和文人从此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 北宋末年,中国再次进入了战乱和分裂的局面。文学也随之有了南北之分,但这时已经不是北方不如南方,南方轻视北方那么简单了。著名的诗人元好问虽然是金人,却有着良好的汉民族文化教养。做过许多诗感慨身世,像宋人一样抒写亡国之痛和离乱之感,钱钟书说他的诗“情并七哀,变穷百态”。金灭亡后,山西诗人在他身边结成一派,声势强大,而当时南 宋的文坛正盛行着一股意境狭窄、情感苍白的诗风。钱钟书说,这时南宋的诗派已经无法与 北方抗衡了。 钱钟书认为这种南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恰好说明,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无论南北

九年级语文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先生之今天就让我 课文,思考:文章一共写了钱钟书先生几件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 拒绝江青之邀

读《伊索寓言》——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的价值坐标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钱钟书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然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家-国”外向型的慨兴转向“人类-人生-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在这种转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命运和苦难的审美体验——-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刻和真挚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著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

钱钟书文章《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 钱锺书 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研究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意大利有一句嘲笑人的惯语,说“他发明了雨伞” (ha inventato I’ombrello)。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智生,把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象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注册专利局”,就兴冲冲拿棍连布,赶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我今天就仿佛那个上注册局去的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识过雨伞。不过,在找不到屋檐下去借躲雨点的时候,棒撑着布也还不失为自力应急的一种有效办法。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Der Sehmerzmacht Huhner und Dichter gackern)t1]。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因此,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我下面也只举一些最平常的例来说明。 《论语·季氏》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那一种“音”。《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报任少卿书》和《史记·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中国成语里似乎反映了这个情况。乐府古辞《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从此“长歌当哭”是常用的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

钱钟书谈《伊索寓言》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能够分作两类。 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 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能够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 的尊严。 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 以至于嫉妒,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点,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 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 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 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 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 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 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准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 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 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 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 仅仅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 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 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 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能够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 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 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很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 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协助,小孩 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 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 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 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仅仅——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 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Phaedrus)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 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 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 在能够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能够常常自照, 知道自己是个什麽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 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 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不 要对镜自照。

钱钟书散文之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散文之读伊索寓言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应用到旁的方面。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麽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钱钟书《吃饭》教案

钱钟书的《吃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4.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贯穿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作者对每个寓言故事的“纠正”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讲的就是现代社会那些不良行为乃至丑恶现象,比起寓言故事来说,其手法要狡猾的多。 把握了精神实质,领会了文章真义,就容易读懂了,就可以看出哪些话是话里有话,哪些话是反语。 三、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堂导入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至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职。195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崇尚品德的故事)热爱祖国的故事_勤奋精读的钱钟书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诗人。钱钟书出生于书香门第,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从小伯父开始教他读书,七八岁时,已能囫囵吞枣地阅读家藏的或书摊上租来的一系列小说。十四岁时,曾经借到大批通俗文学杂志如《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专心致志的浏览。 关于钱钟书的勤奋,一个朋友回忆,他们每次进入线装书库几乎都会见到钱钟书。钱钟书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做笔记,常常不知不觉地就忘记了时间。有时,他会在那里向青年人介绍各类古籍,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历历如数家珍。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文学研究所图书室当年收藏有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其中不少就是他帮助订购或搜寻来的。据说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点评,他看过的书你不会找到一点空余地方。现在整理出版的《〈宋诗纪事〉补正》就是批注在《宋诗纪事》空白之处的。他的夫人杨绛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她为他收拾、检点笔记本,整整花费的两天的时间,装了好几大麻袋。《管锥编》印出的书虽然只是五本,可是钱钟书为此做了长期、深厚的学术积累。在河南的“五七”干校无书可读,他就反复地认真读随身所带的字典和笔记本。只要是他作的书,几乎没有一部在重印或再版时不作大大小小的修改。他的《谈艺录》初版和再版所作的补订,篇幅却与原作相等。补订本不但增加了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辨析和阐发,还大量吸收了西方新学科、新理论的成果,使这部三十多年前的书依旧能够傲然屹立在当今时代的学术前沿。 钱钟书先生勤奋精熟典籍,许多人以为他是位“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老先生,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误会。钱钟书晚年几乎是足不出户,但是世界思想界的动态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伦敦的《泰晤士报》的每周文学增刊,不管他有多忙每期必看,而且看得很仔细,很认真。所以一些新观点、新学说都逃不出他的视线。 钱钟书的文学成就很大,著有《管锥编》、《谈艺录》和《围城》等。而《围城》则倾倒一时读书之人。后来有“交谈不说《围城》记,纵读诗书也枉然”之说。另著有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七缀集》等,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勤奋,唯有勤奋,是实现天才的真正必要条件。我们大多数人不具备也学不到钱钟书的天资禀赋,但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他那超常的勤奋。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一)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一) 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的价值坐标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钱钟书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然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家-国"外向型的慨兴转向"人类-人生-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在这种转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命运和苦难的审美体验---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刻和真挚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着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这也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