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过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然经济

(一)定义: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庄、奴隶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二、商品经济

(一)定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一)定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阶段所形成的,以市场为基础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 8.经济生产国际化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1、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两因素:①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二、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二)抽象劳动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特点: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商品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决定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

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价值实现就是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价值量变化规律

○a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b表示方法:1、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自然条件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批判了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进行价值转移,并不能创造新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与决定价值的因素。

新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社会结合的因素,这些不同因素与价值形成有不同的关系。

1、概念: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

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2、条件: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

3、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1、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2、矛盾解决:交换

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价值形式演变:1、简单的价值形式

2、扩大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

1、货币职能

A、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观念货币数量上比较)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现实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

C、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不会发生上货币过多是现象

D、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产生的前提:商业信用)

作用和后果:1、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E、世界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五种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1概念: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2决定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Q(2)商品的价格水平P(3)货币流通速度V

○3公式:

○4关系:(1)M与PQ 成正比;(2)M与V成反比

调整公式: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

M= —————————————————————————

V

4、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紧缩

A、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它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特点: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

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流通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D、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

进行交换。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

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

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1、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a、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

行的

B、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

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一般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2、资本主义作用特点:a造成社会财富浪费;b 有利和不利生产技术提高的双重作用;c两极分化。

3、社会主义作用特点:a不是唯一的调节者;b自觉利用。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一实质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

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

B、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

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必须有劳动力所有权。

B、劳动者没有生活及生产资料。

C、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维持和发展劳动力所需要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出 A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3、资本的主要特征: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一种运动;c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A划分标准: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B内容:

C意义:a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5、剩余价值率:a定义: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b表示方法:

(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而而比其它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

(三)资本主义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

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工资的形式: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其他形式(奖金;津贴)

3、资本主义工资和社会主义工资的国民差异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是社会主义市场性按劳分配和结果和实现形式,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总是连续不断地重复进行的,

这种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2、再生产按照其规模不同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而资本主义

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二) 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实质: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原因:(1)对剩余价值的追求;(2)市场竞争规律的要求。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劳动力剥削的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5、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较大的资本。

(三)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资本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四、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

1、利润和利润率

A成本价格:又称生产费用,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B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在量上,它是商品售价减去生产费用也就是成本价格的余额。

C利润率公式:

D决定和影响利润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

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材料价格变动

2、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

A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B平均利润率:就是把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资本总额

C平均利润:各个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D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各部门的利润水平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

3、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的

结果。

(二) 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资本中循环分离出来、专门执行商品买卖职能的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2、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

价值。

3、商业利润率:商业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

(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和银行利润

1、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别的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利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平均利润。

3、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利息率

4、地租: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非劳动收入。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经济实体,在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其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调控的主体

消极作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3、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主要概念:

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和利润率、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成本价格、生产价格、利息和利息率、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主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及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剩余价值的分割;

垄断的实质及其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1、产业资本:指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其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作用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

生产阶段---其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作用是生产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售卖阶段---其职能形式为商品资本,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3、产业资本循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

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它研究的是资本运动的过程。

4、结论: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又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空间上并存性时间上继起性

1、周转速度即指资本周转一次所用的时间,或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

2、资本的周转时间:周转时间即资本从一定形式开始,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所

有者手中所经历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3、周转时间的构成: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4、资本的周转次数:周转次数通常是指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划分标准:按生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2、固定资本:即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为逐次转移、

逐次收回。

流动资本:即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为一次转移和创造、一次收回。

3、划分目的: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

二者划分的标准不同。二者划分的内容不同。二者划分的目的不同。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总周转:即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预付资本总周转公式为:

3、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a.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b.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5、年剩余价值量:企业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量。 M=m′ v n

6、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Mˊ = mˊv n / v=mˊn

三、社会资本运行

1、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从价值形

式上看,由c+v+m构成;从物质形式上看,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原理,两大部类全年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如下:

Ⅰ(c+v+m)生产资料Ⅱ(c+v+m)生活资料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 ( v + m ) = Ⅱ( c ) 基本条件

Ⅰ ( c + v + m ) = Ⅰ ( c )+ Ⅱ( c ) Ⅱ( c + v + m ) = Ⅰ (v+m )+ Ⅱ( v+m ) 派生条件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提供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Ⅰ(c + v + m ) >Ⅰ( c ) +Ⅱ( c )或Ⅰ ( v + m ) > Ⅱ( c )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经过积累,两大部类当年全部产品的重新最合分别为)

Ⅰ(c+△c+v+△v+m/x) Ⅱ(c+△c+v+△v+m/x)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 ( v + ▲v + m/x ) = Ⅱ( c + ▲c ) 基本条件

Ⅰ( c + v + m ) = Ⅰ( c + ▲c )+ Ⅱ( c + ▲c ) Ⅱ(c + v + m)=Ⅰ(v +▲v+ m/x)+Ⅱ( v +▲v+ m/x)

派生条件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前提下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a生产资料生产要比消费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

b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要比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

1、特征为:市场经济规律发生某些变化;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新的变化;金融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控制。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有企业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合资企业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

2、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必然性: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一般市场失灵;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3、目的: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垄断资本的统治。

4、手段:经济手段计划手段法律手段

1、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商业资本的国际化是指商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与增殖,即商品输出。

它的主要形式为国际贸易。

2、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货币资本的国际化是指货币资本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运动与增殖,即资本输出。

它的主要形式为国际间接融资。

3、产业资本的国际化: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事水平的生产和经营,在国际范围内生产和

实现剩余价值。它的主要形式为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直接投资又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的。

1、又称多国公司,是大垄断公司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它国家、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或其它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国际性垄断组织。

2、跨国公司的作用:使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

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及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和矛盾、妥协和合作的关系

2、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和摩擦、妥协和协调的关系

3、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

富裕。

3、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够完善。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这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数量标志。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现阶

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的。

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

信息等。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先富是共同富裕的手段,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不是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平均主义。

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效率谈公平,会导致平均主义。离开公平谈效率,会导致两极分化。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 A.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 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 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生产工具:(BCD) A.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4.生产力:(ABCDE) A.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B.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C.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D.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ABCD) A.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就业价值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态度及价值评价反映出来, 支配和调节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驱使他们择业和就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当代大 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1)非理性的价值选择。在就业地点选择上,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本可以分散的求职者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和领域内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这些地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上海、北京等城市薪金待遇水平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就是这种供求关系的体现。与此同时,和个人长远的发展机会相比,眼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更具有吸引力,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

的理性思考。 (2)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从就业手段来看,简历造假、证书造假等现象反映出少数学生仅考虑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在乎使 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符合价值评判。这样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降低了简历证书等在用人企业心目中的公信力。除了用人企业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外,我们还从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就业行为的短期化也降低了简历中某些记载内容的可信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业外部环境的压力增大与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社会问题的外在动因,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用人标准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体性意识膨胀。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等已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主体价值的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他们希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而!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当主观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无法统一到就业的实践中时,主体性需求的异化就会使得本已压力重重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更深一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五) (一)物质资料生产 1劳动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 流动 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 资本不变资本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 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