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大纲

【关键字】精品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3.0学分。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学科通识课程模块必选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连接根底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属于医学根底课。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根底。

作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本科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教材的有关内容。

六、教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教学重点是各种病理过程的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讲授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健康、亚健康、疾病、疾病的原因、条件、诱因、危险因素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2. 熟悉:疾病的原因、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3.了解: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意义;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讲授内容】

一、健康与疾病

1.健康的概念。

2.亚健康的概念。

3.疾病的概念。

二、病因学

1.疾病发生的原因: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原因与条件的关系。

三、发病学

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四、疾病的转归

康复,死亡,脑死亡及其判断标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发生的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水、电解质(钠、钾)的正常代谢,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

3.了解:水、电解质代谢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根底。

【讲授内容】

一、水、钠代谢障碍

1.正常水、钠代谢: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3.低钠血症: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高钠血症: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转化。

6.水肿:

(1)水肿概念、分类、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2)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特点(水肿液的性状,水肿的皮肤特点,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二、钾代谢障碍

1.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2.钾代谢障碍:

(1)低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2)高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各型酸碱中毒的概念、机制,机体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分析单纯性和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

2.熟悉: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各型酸碱中毒的原因;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原因和特点。

3.了解: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各型酸碱中毒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

1.酸碱的概念。

2.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

3.酸碱平衡的调节:血液的缓冲作用,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1.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2.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pH和H+浓度,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概念

1.双重性酸碱失衡:酸碱一致型,酸碱混合型。

2.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五、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1.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2.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代偿调节的方向性,代偿预计值和代偿限度,以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章缺氧

【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发生的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2.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

3.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缺氧的概念。

一、常用的血氧指标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1.低张性缺氧: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2.血液性缺氧: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3.循环性缺氧:概念,病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4.组织性缺氧:概念,病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三、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1.呼吸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

2.循环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

3.血液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氧离曲线右移),损伤性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组织细胞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缺氧性细胞损伤)。

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一章休克

【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熟悉:休克的病因。

3.了解:休克的分类、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讲授内容】

休克的概念。

一、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休克的病因。

2.休克的分类。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

1.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代偿意义,主要临床表现。

2.休克进展期(可逆性失代偿期、休克中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后果,主要临床表现。

3.休克难治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的改变(DIC的形成),主要临床表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休克难治的机制。

三、休克的发病机制

1.神经-体液机制:血管活性胺,调节肽,炎症介质。

2.组织-细胞机制:

(1)细胞损伤: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的变化。

(2)细胞代谢障碍:物质代谢的变化,能量不足、钠泵失灵,局部酸中毒。

四、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肾功能的变化,肺功能的变化,心功能的变化,脑功能的变化,胃肠道功能的变化,肝功能的变化,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ODS的概念。

1.MODS的病因与发病经过

(1)MODS的病因

(2)MODS的发病经过与临床类型:速发单相型,迟发双相型

2. MODS的发病机制:

(1)全身炎症反应失控

(2)促炎-抗炎介质平衡紊乱

(3)其他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因素: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高代谢状态,缺血-再灌注损伤

六、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因学防治,发病学治疗,支持与保护疗法。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

2.熟悉:DIC的原因,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分期和分型。

3.了解: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的概念。

1.DIC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

(1)DIC常见的原因

(2)DIC的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肝功能严重障碍。

(3)血液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3.DIC的分期及分型

(1)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慢性型与亚急性型),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失代偿型、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4.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1)出血(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FDP的形成)。

(2)器官功能障碍。

(3)休克。

(4)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

5.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2.熟悉: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

3.了解:心功能不全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心力衰竭的概念。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与诱因

1.病因。

2.诱因。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三、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1.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2.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性增强,心室重塑。

3.心脏以外的代偿:增加血容量,血流重新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四、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收缩蛋白,调节蛋白,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心肌的舒张。

2.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收缩相关的蛋白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3.心肌舒张功能障碍:钙离子复位延缓,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心室顺应性降低。

4.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性。

五、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1.心输出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排出量减少及心脏指数降低,射血分数降低,心室充盈受损,心率增快),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动脉血压的变化,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

2.静脉淤血:体循环淤血(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水肿,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胃肠功能改变),肺循环瘀血(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肺水肿)。

六、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发病机制;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2.熟悉:呼吸衰竭的病因。

3.了解:呼吸衰竭的分类、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呼吸衰竭概念,分类。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2.肺换气功能障碍

(1)弥散障碍:弥散障碍的常见原因(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

(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部分肺泡通气不足,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3)解剖分流增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与呼吸衰竭。

二、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等。

2.呼吸系统变化。

3.循环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

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CO2麻醉,肺性脑病。

5.肾功能变化。

6.胃肠变化。

三、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肝功能不全的概念、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熟悉:肝脏疾病的病因;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肝肾综合征的类型及发病机制。

3.了解: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讲授内容】

一、肝脏疾病的病因和发生机制,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二、肝性脑病:

1.概念、分类与分期。

2.发病机制:

(1) 氨中毒学说:血氨增高的原因,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2) GABA学说

(3)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4)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5) 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3.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氮的负荷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脑敏感性增高。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肝肾综合征

1.病因和类型:肝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肝性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2.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激肽系统活动异常;前列腺素、白三烯的作用;内皮素-1;内毒素血症。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概念、发病机制;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原因、发病经过。

3.了解: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概念

1.分类和病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肾小球因素(肾血流减少,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因素(肾小管阻塞、原尿回漏)、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受损细胞的种类及其特征、细胞损伤机制)。

3.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少尿期(少尿或无尿及尿成分变化、水中毒、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多尿期、恢复期。

4.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概念

1.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2.发展过程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3.发病机制

(1)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几种主要学说(健存肾单位假说、肾小球过度滤过假说、矫枉失衡假说、肾小管细胞和间质细胞损伤假说)。

(2)肾功能丧失的机制。

4.功能代谢变化

(1)泌尿功能障碍:尿量的变化,尿液渗透压的变化,尿液成分的改变。

(2)体液内环境的改变: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3)其它病理生理变化:肾性高血压,肾性骨营养不良,出血倾向,肾性贫血。

三、尿毒症

概念

1.尿毒症毒素:甲状旁腺激素,胍类化合物,尿素,胺类,未知中分子毒性物质,其它。

2.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皮肤变化,代谢障碍。

3.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九、学时分配表:

十、成绩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考成绩*70%。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十一、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出版。

2.参考书目:

《病理生理学》吴立玲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5年出版。《病理生理学》王迪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出版。

《生理学》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生物化学》查锡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内科学》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药理学》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微生物学》李凡,刘晶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人体寄生虫学》李雍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系统解剖学》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精品】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大纲

【关键字】精品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3.0学分。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学科通识课程模块必选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连接根底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属于医学根底课。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根底。 作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本科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教材的有关内容。 六、教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教学重点是各种病理过程的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讲授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健康、亚健康、疾病、疾病的原因、条件、诱因、危险因素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2. 熟悉:疾病的原因、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3.了解: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意义;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五年制本科麻醉专业)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和三级预防的新概念,建立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认清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使学生学会并应用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赋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制定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使医学生能够了解并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预防医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份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示式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应用相应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讨论课是通过具体的预防医学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实用型医学人材的目的。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并且作为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在考题中既有客观题又有应用与分析题,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五年制本科麻醉学专业预防医学总学时为 80 学时,其中理论授课 62 学时,讨论课 18 学时。 掌握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疾病的三级预防,熟悉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 本章思量题: 1.什么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2.什么是“三级预防”(three level provention)?

病理生理学 课程考试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总学时:48学分:3开课学 期:5 课程类别必修课大纲审核人: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一)课程的性质及其在本学科的地位: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本大纲的依据和适用范围: 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或专科生),也适用于研究生补加科目复习考试。 二、考试内容(要求分章(节)明确考试范围,此范围应是各章节的知识点或学生必须认知、理解、掌握的内容。) (一)考试范围 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 (二)考试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列出了考试内容及考试目标,考核内容按教材章节顺序,其中包括各章节知识点(即考点)。考点后面列出具体的考核目标要求,以A、B、C表示考试目标的三个层次,即了解(A),熟悉(B),掌握(C)。 考试内容(考点) 考试目标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B 2、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A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A 第二章疾病概论 1、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B 2、疾病发生的病因与条件 B 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C 4、疾病的转归 B 5、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A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正常的水钠代谢 A 2、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B 3、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C

4、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C 5、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A 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C 7、高容量性高钠血症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A 8、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A 9、等渗性脱水。 A 10、水肿的发病机制。 C 11、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B 12、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发病原因 B 13、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发生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C 14、镁代谢障碍。 B 15、钙磷代谢障碍。 B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A 2、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 C 3、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 C 4、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 C 5、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B 6、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B 7、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 A 8、三重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A 第五章缺氧 1、缺氧的概念 C 2、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 C 3、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 C 4、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B 5、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B 6、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A 7、缺氧时组织细胞的变化及机制 A 8、氧疗的方式和机制 B 第六章发热 1、发热,过热的概念。 B 2、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 B 3、内生致热源的种类和性质。 C 4、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C 5、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B 6、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B 7、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A 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A 2、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B 3、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发生的环节与机制 C 4、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B 第八章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学时:0.5(理论:0.5学时实验0学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病机理以及疾病全过程中 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揭示疾 病本质的科学。它是一门机能性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生可正确掌握认识及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为学 生学习各门临床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奠基于雄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之上,故必须有扎实的 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本课程总课时73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为46:27学时。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是病因、发病机理,要求学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以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主,训练学生基本 操作机能,培养学生初步科学实验能力,结合临床进行病例讨论。适用教材:《病理生理学》(苏静怡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 合出版社,地二版),主要参考教材《病理生理学》(金慧铭主编,人民 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正文部分 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总论 学时:4学时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 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疾病概论

理解什么是疾病,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第三节病因学总论 一、疾病发生的外因:掌握病因及条件(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致病 因素的分类;了解生物性病因的致病特性。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熟悉机体机能状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自然、后天及人为的因 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第四节发病学总论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屏障的分类及作用特点,了解致病因 素蔓延的常见途径。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发展的因果交替 规律;熟悉症状与体征的概念;了解损 伤与抗损伤过程的相互关系及疾病发展的影响。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熟悉疾病康复的概念;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传统的死亡分 期及其主要特征,复活的条件;了解判断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 死亡的区别。 第二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时:3学时 一、熟悉正常人体与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不同体液间水与电解质的交换,人体水的出入量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 一、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教学任务 病理生理学作为本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和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时间安排

五、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就学科本身而言,病理生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研究许多疾病乃至所有疾病共有的规律,是病理生理学总论的任务;研究各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乃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是病理生理学各论的任务。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六、主要教学方法、要求及考核方式 学生应当通过听课、自学、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理论;在实验课中应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培养和训练基本技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 平时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70%。 七、教学主要内容纲要 绪论 (一)基本目的与要求 1.要求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熟悉本学科的性质、内容和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 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 一、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 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3、了解镁和钙磷代谢障碍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主要内容】 1.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3.钾代谢障碍分类(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5、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病生》教学大纲--临床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41110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学时: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32)学分:2.0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麻醉、预防医学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开课部门: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 考核要求:闭卷,最终成绩由理论70%和实验30%构成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建枝殷莲华主编《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参考书:李桂源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二版)人卫出版社2010年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third edition , edited by Stephen J.Mcphee et al. Lange, Medical Books/Mc Gram-Hill,200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主要是从机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它和其他基础学科一样,也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学习完本课程,要求掌握有关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病理过程的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并且应用这些基本理论,通过科学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按照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要求对教材内容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牢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熟悉:

36学时病生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简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学分数: 2 总学时数:36 课程内容: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疾病概论:主要学习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打下基础。②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③病理生理学各论:是指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肺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等)。 教材: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第6版。 前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学分: 2 总学时: 36 实验学时: 0 适用专业: 病理学、检验学、预防医学、康复学、影像学、医学营养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 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病理生理学、病理过程的概念。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学科地位和主要内容。 3.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 1.掌握疾病、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及判定标准。 2.熟悉健康与康复、病因与条件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3.了解疾病的转归。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各类水肿的特点。 3.掌握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概念。 4.熟悉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了解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水肿的分类。 6.了解各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酸碱平衡紊乱 1.掌握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2.掌握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和机制、分类及对机体的影响。 3.熟悉代谢性碱中毒与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及对机体的影响。 4.了解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5.了解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 6.了解防治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缺氧 1.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包括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2.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及血氧和皮肤黏膜变化的特点。 3.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和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反应。 4.了解缺氧时组织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损伤性变化及其机制。。5.了解防治缺氧的病理生理基础。 (六)发热 1.掌握发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掌握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和种类。 3.熟悉中枢发热介质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的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 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 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基本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 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 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 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

文词汇.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4. 参考学时 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自学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 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 判定标准. 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 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病生教学大纲

新疆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五、七年制、麻醉医学、医学影像、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查验、 基础医学、法医学等专业利用) 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2年9月18日(修订)

Ⅰ前言 1.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骨干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发生进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关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和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临床各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依照学校为适应教学改革与学科调整新制定的人材培育方案从头修订了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每章教学的目的和大体要求。把握内容下划实线,要求教师讲深、讲透,学生深切领会和经历其大体知识和大体理论;熟悉内容下划虚线,要求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应在全面明白得基础上抓住重点;了解内容教师可归纳讲解或学生自学,只做一样的熟悉。 3.学生通过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必需达到各专业培育目标所需要的病理生理学的大体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教学牢牢围绕培育目标效劳,幸免将学生培育为病理生理学教师的偏向。 4.依照民、汉学生人材培育方案一致的原那么,病理生理学理论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实验为性能实验学,具体可见实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时可依照不同专业进行适当调整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科任务、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 1.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性质。 3.把握或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性质(边缘性、桥梁性、实验性)。 3.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疾病概论、大体病理进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一样规律和大体机制、疾病通过与转归。 二、教学要求 1.把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 2.把握疾病发生缘故概念;熟悉条件的概念;了解各类致病缘故的致病特性。 3.把握疾病发生与进展的一样规律;了解疾病发生的大体机制。 4.熟悉疾病的通过和转归;熟悉死亡的传统概念与分期;把握脑死亡的概念和判定指标。 三、教学内容 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2.病因学疾病发生的缘故(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量、遗传性因素及遗传易感性、先本性因素、免疫性因素和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疾病发生进展的一样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4.疾病发生的大体机制。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bìnglǐ)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总学时: 120 〔其中理论课 90 学时,实验 30 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根底课 面向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 开课单位:根底医学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开展规律,说明疾病本质的医学根底理论学科。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开展打下根底,它在根底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根底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结构、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根本生化反响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树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理念; 2. 掌握常见病的根本病理变化; 3. 掌握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根本概念; 4. 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共同病理变化; 5. 了解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根底。 6. 了解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7. 了解病理临床联系; 8. 能够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用检验指标。 〔二〕能力、技能方面 1.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观察、描绘大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的方法; 3. 掌握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的操作方法; 4. 能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5. 能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学习观察病变表现的方法;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中,病理学侧重于患病机体形态变化的研究,而病理生理学则主要研究机能和代谢的变化与规律。它既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同时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可以分为论述疾病共同规律的总论部分和阐述各重要器官系统疾病特点的各论部分,本课程着重介绍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和修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异常和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应激、发热、炎症和肿瘤等内容。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is the subject aiming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metabolic and morphologic change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diseases. The discipline bridges clinical practices and basic medicine knowledge, an d it’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disease-related clinical medicine. Traditionally, this discipli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general and systemic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general and basic concepts of diseases-related pathologic processes, and the latter involves the specialized diseases. In this course, we introduce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diseases, the adaptation, injury and remodeling of tissues,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ease and abnormal cellular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poptosi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the disorders of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and we also introduce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tumor. 二、基本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特点(包括形态、机能和代谢几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疾病与基本病理过程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变化规律,并结合外语原版教科书或外语文献学习相关的术语。按要求程度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熟记,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并记住内容提要;第三级为“了解”,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 三、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跨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解与应用的衔接,以及科学记忆与逻辑思维的融合。为此,本课程在重点讲解主要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基本概念、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患病机体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异常改变规律的同时,加强基础与临床、系统与系统以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事物动态发展的、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如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观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及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此外,根据八年制生源质量和培养目标的特点,着力开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其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结构的改变,从而提高他/她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指导的终身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上述能力的培养,将为八年制学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建议教材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Pathophysiology 课程编码:27A21308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适用专业:药学 推荐教材:肖献忠等编,《病理生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目:王建枝,殷莲华等编,《病理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掌握患病机体的变化有助于理解药物、机体相互作用机理,对于药物研究、开发、评价和临床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患病机体异常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为学习药学各科课程知识奠定理论基础,教学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自学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 1.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及形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3. 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病理生理学新进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绪论建议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学习,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0.1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 §0.2 病理生理学的特点 §0.3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0.4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0.5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现状与展望 第一章疾病概论建议学时:1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与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医学基础学科有关,学生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病理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应该动手做实验,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 “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六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 病理生理学教学总时数为63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5学时,实验学时为1 8学时),共分18章。本课程大体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从1章到2章,主要内容为总论;第二部分从3章到13章,主要内容为基本病理过程;第三部分从14章到18章,主要内容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类别:公共卫生课程 学时学分:7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3.5学分 课程代码:bz030131 教学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适用专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预防医 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它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的消长规律,采用基础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等方法探查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运用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使医学生认识到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教学大纲按其重要程度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可以在课堂讲授或通过电化教学方式教给学生,也可以由学生自学。本教学大纲编写依据为傅华主编《预防医学》第6版。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的概念、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模型,三级预防的定义、内容。 2.熟悉: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特点,预防医学的定义及内容。 3.了解:疾病的自然史与预防机会,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预防医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 贡献,我国预防医学成就。 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概念与健康生态学模式;三级预防策略;预防医学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及本书的结构。 第一篇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流行病学概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本科)

预防医学 一、课程简介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 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预防医学以“健康生态学模式”作为其工作模式,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 调发展,并以健康为目的。预防医学包括的内容:包括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环境和职业卫生学、营 养与食品卫生学、妇幼与儿少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心 理学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三级预防措施。 预防医学侧重于了解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物质、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 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找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早逝 的目的。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密切相关。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非预防专业医学本科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及参加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达到: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目标:理解健康、健康决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具备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应用健康生态模型以及“三级预防”的原则,做 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深化这种认识,从而将预 防意识运用到日常的临床工作,在临床场所能敏锐地察觉和报告公共卫生问题。在日常的临床工作 中能根据就诊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健康维护计划,能参与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工作,与公共 卫生人员一起提高个体和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 掌握内容:预防医学的概述:定义、内容、特点、意义;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当代健康观、影 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决定因素生态学模型;三级预防策略: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 策略: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 了解内容:预防医学的对象、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2.健康管理与临床预防服务 掌握内容: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定义,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意 义与实施原则;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健康维护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了解内容: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收集健康信息。 3.健康行为干预 掌握内容: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健康信念模式、行 为改变阶段模式、社会认知理论;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5A模式;健康咨询的原则。 了解内容: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4.合理营养指导 掌握内容:合理营养:营养、营养素、能量、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概述,平衡膳食的概念及 基本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特殊人群营养指导:孕妇和乳母的营养、婴幼儿营养、老年人营养;临 床营养:基本膳食、治疗膳食;人群营养状况评价及干预策略:膳食调查方法、人群营养评价指标、人群营养干预策略。 了解内容: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及能量、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 5.控制烟草使用 掌握内容:烟草使用与二手烟流行:定义、水平及分布;烟草使用与二手烟流行对健康的主要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6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病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除必须密切联系病理生理学外,尚须以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所以病理学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教学内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但要注意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病理学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辩认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还应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加强病理尸检见习。适当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本大纲供五年制医学专业使用,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实习标本和学时分配,是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病理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项要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明确重点要求。 注:“”为重点掌握内容,“”为熟悉内容,“……”为了解内容,不划线为自学内容。 2、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血压病(病因和发病)等内容由病理生理学讲授。遗传病由生物教研室在遗传学中讲授。免疫病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由免疫学讲授。 3、先天性心脏病过去一直由儿科教研室讲授,包虫病和血吸虫病主要由寄生虫学教研室讲授。 4、其他各个专业的本科与专科的病理学授课内容应根据学科性质和学时数的不同,首先必须完成掌握内容的讲授,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则根据学时数适当增减。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