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学时:0.5(理论:0.5学时实验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熟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

【讲授要点】

重点:介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

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讲授内容】

第一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第三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

第二章:疾病概论学时:1.5学时(理论:1.5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

2、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讲授要点】

重点:健康、疾病、、脑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

难点: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讲授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概述

第三节:发病学概述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第二篇:普通病理学

第三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学时:3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1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

2、熟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3、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细胞组织和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

难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细胞凋亡的形态特点及与坏死细胞的鉴别

【讲授内容】

第一节: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肥大和增生。萎缩。化生

第二节: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变性的概念及常见变性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与常见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第三节:细胞的老化(自学)

第四章:损伤的修复学时: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再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创伤愈合的过程其影响因素。

3、了解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和组织的再生过程。

【讲授要点】

重点: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难点: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再生——再生的类型。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方式。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结构。肉芽组织的作用。瘢痕组织。

第三节: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皮肤的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第五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学时:5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原因和条件。栓塞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类型及病变。

2、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变。出血的类型和病变。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

3、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后果。出血的概念及出血的后果。梗死的后果。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脂肪栓塞及其它栓塞。

【讲授要点】

重点: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病理变化和肝肺淤血。血栓形成的概念及条件。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梗死的条件和病变特点。

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

【讲授内容】

第一节:充血——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的原因及后果。

第二节:出血——一出血的类型,病理变化,出血的后果。

第三节: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机制和形成过程,血栓的转归,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栓塞——栓塞、栓子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及其运行途径,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和其他类型栓塞的后果。

第五节:梗死——梗死的概念,梗死形成的条件,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六章:炎症学时: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渗出、炎症介质、炎细胞浸润、假膜性炎、脓肿、蜂窝织炎、炎性息肉、肉芽肿性炎、炎性假瘤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各类炎症的特点。

2、熟悉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的反应。假膜性炎、炎性假瘤的概念。

3、了解炎症的原因、结局。

【讲授要点】

重点: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及其病变特点。

难点:炎症介质的概念、血液成分的渗出

【讲授内容】

第一节:炎症的概述——炎症的概念、常见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第二节:急性炎症——渗出的主要过程、影响液体渗出的主要因素、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炎症介质、急性炎症的类型、急性炎症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急性炎症的结局。

第三节: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的一般概念、肉芽肿性炎。

第七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时:3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水肿、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

2、熟悉四种类型脱水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上述代谢障碍的防治及护理原则。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讲授要点】

重点:三类脱水的病因、特点、对机体影响的比较。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的比较。

难点: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

【讲授内容】

第一节:脱水——脱水的概念、三类脱水的概念、原因及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二节:水肿——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

第三节:钾代谢紊乱——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学时:2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代偿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引起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

3、了解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和护理原则。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临床类型。

【讲授要点】

重点:酸碱平衡状况的各项指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检测特点,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难点: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正常酸碱平衡

第二节: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九章:缺氧学时:5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4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及各种类型缺氧的概念、常见原因及其血氧变化特点。

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氧疗和氧中毒。

3、了解缺氧的常用血氧指标、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讲授要点】

重点:缺氧的概念,各类型缺氧的概念、主要特点、血氧变化特点,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缺氧对机体影响(组织细胞的变化)的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缺氧的概念及常用的血氧指标。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五节:缺氧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十章:发热学时:1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发热、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及发热机制的基本环节。

2、熟悉发热的分期及热代谢特点、热型、发热时机体代谢和机能变化。发热的处理原则。

3、了解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过热的概念。

【讲授要点】

重点:发热的概念,内生致热原的来源、产生和释放,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难点:内生性致热原的来源、产生和释放,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发热的概述。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三节:发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四节:发热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学时:1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DIC的概念,DIC时出血和休克的机制。

2、熟悉DIC的原因、诱因、发病机制,DIC时器官功能障碍、贫血的机制。

3、了解DIC的分期和分型,DIC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讲授要点】

重点:DIC的概念,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DIC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难点:DIC的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讲授内容】

第一节:DIC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

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第四节:DIC的分期和分类

第五节:DIC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十二章:休克学时:6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4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2、熟悉休克的原因和分类,休克时细胞功能代谢改变、细胞损害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

3、了解休克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讲授要点】

重点:休克的概念、分期和发病机制、器官功能障碍。

难点: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讲授内容】

第一节:休克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第三节: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器官功能障碍。

第四节:休克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三篇:系统病理学

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学时:7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及继发病变、冠心病的病变及后果。高血压病的病变及后果、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慢性心瓣膜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2、熟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风湿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及后果。恶性高血压的病变及后果。

【讲授要点】

重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风湿病的病理变化。

难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粥样斑块形成后的继发性改变、主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后果。

第二节:原发性高血压——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高血压类型、缓进型高血压各重要器官病理特点、急进型高血压的特点。

第三节:风湿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外的风湿病变。

第四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病理变化、结局与合并症。

第五节: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学时:7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

2、熟悉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支原体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硅沉着病的病变。

3、了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及各类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病变及发展。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区别。硅肺的发病机理及病变特点。

难点: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和结局,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的关系。硅肺的发病机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肺炎——肺炎的概述、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间质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概述、病理变化。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结局和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第三节:硅肺(矽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并发症。

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第十七章: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学时:7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肝硬化的病理变化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慢性胃炎、溃疡病、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变与合并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假小叶形成机理与病变特点。

【讲授内容】

第一节:慢性胃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合并症。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病因、发生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肝硬化——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肝硬变的形成过程、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后果及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坏死后性肝硬化的概念与病理变化。第十八章: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学时:5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肾盂肾炎的病因及感染途径。

3、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讲授要点】

重点: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肾小球疾病的分类。

第二节:肾盂肾炎——肾盂肾炎的概述、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第十九章: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时:8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病基本病变及肺结核的类型及病变特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膜炎、肠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和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肺外结核、肠外伤寒、常见性病的病变。

3、了解上述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发病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结核病发病机制。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神经系统症状形成原因。

【讲授内容】

第一节:结核病——概述、肺结核、血源性结核病、肺外结核病。

第二节:伤寒——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病因及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性传播性疾病——常见性传播疾病(淋病、尖锐湿疣、梅毒、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及病变特点。

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第六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因及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第七节: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病因及感染途径、基本病变及发病机制、各器官病变。第八节: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的病因及感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肠外阿米巴病。第二十章: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学时:8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和原因,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和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以及心力衰竭时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变化。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型,通气障碍和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机制,吸氧原则。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几个学说)。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功能代谢变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尿毒症的概念。

2.熟悉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因和分类。呼吸衰竭弥散障碍的机制,呼吸衰竭时酸碱平衡紊乱和呼吸系统的变化,肺性脑病,ARDS的概念、特点及发生机制。肝性脑病的原因、诱因及其分类。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经过与发病机理及尿毒症功能代谢变化。

3.了解心力衰竭时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和心室舒缩活动协调性障碍的机制,肝脏和消化系统、肾脏功能的改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心力衰竭的防治和护理原则。呼吸衰竭的防治与护理原则。肝性脑病的防治和护理原则。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防治和护理原则。

【讲授要点】

重点: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代偿反应,心力衰竭时呼吸功能的变化。呼吸衰竭的概念、主要代谢功能变化,呼吸衰竭患者给氧原则。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诱发因素。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概念,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及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难点: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氨对脑的毒性作用。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机制,肾性骨营养不良及相应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代偿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二节: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三节: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病因、类型、发病机制及诱因、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四节: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病因与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经过与表现、防治及

护理原则。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发展进程及其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尿毒症的概念、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四篇:肿瘤病理学

第二十一章:肿瘤概论学时:7 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前病变(疾病)、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癌与肉瘤的区别。

2、熟悉肿瘤的大体形态与基本组织结构、分类和命名原则,上皮组织来源、淋巴造血组织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临床特点。

3、了解肿瘤增生与非肿瘤增生的区别、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肿瘤的检查方法,间叶组织来源、神经组织来源、其他组织来源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临床特点。

【讲授要点】

重点: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上皮组织来源的常见肿瘤。

难点:肿瘤发生的机制、转移机制,癌与肉瘤的区别。

【讲授内容】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异型性。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七节:肿瘤对机体影响。

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九节: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节: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第十一节:常见肿瘤举例

第二十三章:各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学时:7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2、熟悉鼻咽癌、食管癌、大肠癌、子宫颈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3、了解膀胱癌、肾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讲授要点】

重点: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难点:各种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

【讲授内容】

第一节:鼻咽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二节:肺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三节:食管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四节:胃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五节:大肠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六节:原发性肝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七节:膀胱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八节:肾细胞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九节:子宫颈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十节:乳腺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基础桥梁课程,显著特点是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原理必须理解应用。因此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点;课中积极参与,跟上进度;课后及时消化,参照每章后面的思考题,自觉归纳各章基本内容,进行复习消化。及时独立完成作业。

考核方式与要求:考核分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考核方式为闭卷或开卷。课程总分评定满分

为100分,其中20%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实验报告、期中考试成绩),70%为期末成绩(理论),10%为实验成绩(操作考核成绩)。

参考书目:

1、使用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二版)步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参考教材:《病理学》(第六版)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病理生理学》(第六版)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病理学》(第一版)马时荣主编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病理学》(第五版)和瑞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执笔人:马时荣潘晓燕审核人:严蕊琳

参编与讨论人员:林雪平柴荣奎谢永红汪静宇徐广涛

11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 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肝淤血的基本病变、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栓塞的影响及梗死的病理变化。 2、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及机理。 [教学内容] 1、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类型、特征及结局;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特征。 2、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病机理以及疾病全过程中 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揭示疾 病本质的科学。它是一门机能性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生可正确掌握认识及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为学 生学习各门临床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奠基于雄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之上,故必须有扎实的 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本课程总课时73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为46:27学时。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是病因、发病机理,要求学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以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主,训练学生基本 操作机能,培养学生初步科学实验能力,结合临床进行病例讨论。适用教材:《病理生理学》(苏静怡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 合出版社,地二版),主要参考教材《病理生理学》(金慧铭主编,人民 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正文部分 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总论 学时:4学时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 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疾病概论

理解什么是疾病,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第三节病因学总论 一、疾病发生的外因:掌握病因及条件(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致病 因素的分类;了解生物性病因的致病特性。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熟悉机体机能状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自然、后天及人为的因 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第四节发病学总论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屏障的分类及作用特点,了解致病因 素蔓延的常见途径。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发展的因果交替 规律;熟悉症状与体征的概念;了解损 伤与抗损伤过程的相互关系及疾病发展的影响。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熟悉疾病康复的概念;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传统的死亡分 期及其主要特征,复活的条件;了解判断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 死亡的区别。 第二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时:3学时 一、熟悉正常人体与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不同体液间水与电解质的交换,人体水的出入量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 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 一、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 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3、了解镁和钙磷代谢障碍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主要内容】 1.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3.钾代谢障碍分类(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5、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病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模块。 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变化阐述疾病的本质。 病理生理学侧重从功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变化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因此两个模块是不可分割。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1001522002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学时:0.5(理论:0.5学时实验0学时)

(完整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01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疼,而且在心理、精神、以及社会交往上处于完美状态。 2.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3.脑死亡是指大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四、问答题 1.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患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 2.疾病转归期有几种走向? 完全恢复健康、不完全恢复健康和死亡三种情况 第02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一、名词解释 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数目减少,导致该器官或组织的体积缩小。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3.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4.增生:组织和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5.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器官的死亡称为坏死。 6.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致使某些物质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异常集聚或出现异常物质,称为变性。 四、问答题 1.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包裹、钙化 2.简述肉芽组织的概念、肉眼与镜下特点及其功能 肉芽组织指旺盛增生的幼稚的结缔组织。肉眼:鲜红色,颗粒状,触之易出血,柔软,湿润镜下: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构成; 3.简述一、二期愈合的区别。 一期愈合见于无菌性的手术创口:伤口小、边缘整齐、对合严密、面部和颈部手术都应为此类愈合。 二期愈合见于创伤缺损大、伤口边缘不整齐或伴有感染的伤口。愈合时间长,愈合后留下的瘢痕多。 第0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充血:因为动脉血流入过多引起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动脉性充血。 2.淤血:因为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为淤血。 3.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发生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4.栓塞:在循环的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动,阻塞相应血管腔、心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5.梗死:机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 课程类型:选修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解剖生理学、药理学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是生物化学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绪论 重点:①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②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其意义。 难点:①病因及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 重点:①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平衡的调节②正常钾代谢及钾代谢紊乱,低钾和高钾血症难点:①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②病因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三章水肿 重点:①水肿的概念、分类、病因和机制。

难点:①水肿发病机制。 第四章酸碱平衡 重点: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与特点。 难点:①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特征和机制。 第五章缺氧 重点:缺氧的原因与机制及机体代谢变化。 难点:缺氧机能代谢变化。 第六章发热 重点:发热的原因及机制。 难点:发热反应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第七章应激 重点: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难点: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八章疼痛 重点:①掌握疼痛的概念①掌握疼痛的发生机制 难点:疼痛的发生机制。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 重点:DIC的概念、发生机制;DIC发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的机制。 难点:DIC发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的机制。 第十章休克 重点:①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各期微循环改变、机制及其患者临床表现;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难点:①休克的各期微循环变化及临床表现。②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淤滞的机制。③休克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第十一章心力衰竭 重点:①掌握心力衰竭、向、离心性肥大、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概念。②掌握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难点:①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机制。②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 第十二章肾功能衰竭 重点:①掌握肾功能不全、急慢性肾衰竭与尿毒症的概念。②掌握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及临床发病过程 难点: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临床经过及分期。 第十三章呼吸功能衰竭 重点:①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及呼吸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难点:①呼吸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②呼吸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五、实践环节 独立开课。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的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 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 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基本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 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 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 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

文词汇.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4. 参考学时 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自学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 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 判定标准. 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 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组织和器官在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而病理生理学则是将病理学与生理学相结合,探讨人体在不同的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生理机制。 一、病理学 1.1 简介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科学,它主要关注人体组织和器官在不同健康或者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 1.2 研究内容 病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变化: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坏死等。 (2)器官结构和功能变化:包括器官缩小、增大、肿胀等。

(3)疾病诊断: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的疾病。 (4)疾病治疗:根据对组织标本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3 应用领域 在医学领域,病理学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诊断:通过对组织标本的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2)疾病治疗:根据对组织标本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疾病预防:通过对某些常见疾病的形态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1.4 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病理学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组织切片:将组织标本切成薄片,并染上不同的染色剂,以便

观察其形态和结构变化。 (2)免疫组化:利用特定的抗体与免疫原结合来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3)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来检测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水平上的变化。 二、病理生理学 2.1 简介 病理生理学是将生理学与病理学相结合,探讨人体在不同的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生理机制。 2.2 研究内容 病理生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机制的变化: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人体生理机制的变化,如代谢、循环、呼吸等。 (2)疾病诊断和治疗:通过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提高对某

36学时病生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简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学分数: 2 总学时数:36 课程内容: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疾病概论:主要学习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打下基础。②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③病理生理学各论:是指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肺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等)。 教材: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第6版。 前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学分: 2 总学时: 36 实验学时: 0 适用专业: 病理学、检验学、预防医学、康复学、影像学、医学营养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 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病理生理学、病理过程的概念。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学科地位和主要内容。 3.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 1.掌握疾病、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及判定标准。 2.熟悉健康与康复、病因与条件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3.了解疾病的转归。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各类水肿的特点。 3.掌握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概念。 4.熟悉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5.了解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水肿的分类。 6.了解各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酸碱平衡紊乱 1.掌握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2.掌握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和机制、分类及对机体的影响。 3.熟悉代谢性碱中毒与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及对机体的影响。 4.了解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5.了解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 6.了解防治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缺氧 1.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包括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2.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及血氧和皮肤黏膜变化的特点。 3.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和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反应。 4.了解缺氧时组织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损伤性变化及其机制。。5.了解防治缺氧的病理生理基础。 (六)发热 1.掌握发热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掌握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和种类。 3.熟悉中枢发热介质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研究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学时数:40 学分: 2 适用专业:临床与基础各专业 教学方法:专题讲授、集中强化、综合参与 教材或讲义:自编教材(参考有关教材和文献) 参考书目: 教学目标和任务: 使硕士研究生对血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诊断病理学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肿瘤病理学、细胞增生与凋亡的信号转导调控和检测方法、间质纤维化性疾病的发生机理等病理学基础知识和前沿性研究热点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扩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同时对以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教学大纲: 第一讲:诊断病理学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介绍诊断病理学的创建与发展、病理学的任务及重要性、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的关系、病理诊断的种类 以及临床病理讨论会。 第二、三讲:临床肿瘤病理学:主要介绍各系统常见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由于各系统肿瘤的差异性,将重点讨论如何分别诊断此类 肿瘤。内容还涉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之间如何互通信息、相互合作,以争 取肿瘤患者最大的治疗效果。课中将述及肿瘤诊断的新进展、新概念、新方 法,尤其是如何辨证、客观地看待肿瘤的良恶性,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和治疗 效果。 第四讲:细胞凋亡:主要介绍细胞凋亡的凋亡的概念,凋亡的形态特征,凋亡的生化改变,凋亡的发生机制,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凋亡与增生、萎缩之间的关系, 凋亡与炎症、肿瘤的关系,凋亡与免疫病理的关系,凋亡检测方法以及凋亡 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讲:细胞增生和凋亡调控的信号转导系统:介绍调控细胞存活与凋亡的P13K-Akt 信号转导系统,内容包括P13K-Akt系统的概念、Akt信号转导系统途径的激 活以及Akt系统的激活与细胞存活和凋亡的调控。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bìnglǐ)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总学时: 120 〔其中理论课 90 学时,实验 30 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根底课 面向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 开课单位:根底医学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开展规律,说明疾病本质的医学根底理论学科。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开展打下根底,它在根底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根底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结构、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根本生化反响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树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理念; 2. 掌握常见病的根本病理变化; 3. 掌握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根本概念; 4. 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共同病理变化; 5. 了解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根底。 6. 了解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7. 了解病理临床联系; 8. 能够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用检验指标。 〔二〕能力、技能方面 1.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观察、描绘大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的方法; 3. 掌握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的操作方法; 4. 能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5. 能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学习观察病变表现的方法;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与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医学基础学科有关,学生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病理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学生应该动手做实验,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 “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六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 病理生理学教学总时数为63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5学时,实验学时为1 8学时),共分18章。本课程大体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从1章到2章,主要内容为总论;第二部分从3章到13章,主要内容为基本病理过程;第三部分从14章到18章,主要内容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CLMB1012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 实验室名称: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省级)机能学实验室 课程学时:72实验学时:24 一、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观察和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2、通过实验熟悉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发生的机能、代谢乃至某些形态的变化,掌握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的规律及机制,了解疾病的转归。 3、通过实验熟悉病理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器械的基本用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会基本的操作技术,为今后实验研究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现有台套数 仪器设备现有台(套)数 实验用电脑:8台/室24 呼吸换能器:8套/室24 血压换能器:8套/室30 手术器械:8套/室30 气管套管:8套/室30 动脉套管:8套/室30 打印机:1台/室 3 普通托盘天平:8台/室24 精密扭力天平:1台/室 3 婴儿磅:1台/室 3 兔台:8台/室24 一氧化碳发生装置:8套/室24 血气分析仪(科研用) 1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使用统一发给的实验报告本书写,每人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不能盲目抄袭。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结果和讨论,结果是实验中最重要的部分,应

将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图、三线式表和语句记述方式忠实、正确地表达出来,要根据实验的原始记录写出实验结果,讨论是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对照、比较和解释,说明其发生机制,并对实验的成败作出合理的解释。实验报告应根据要求按时交给指导老师,无特殊原因,不得拖延。 2、考核方式 (1)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考试在实验内容结束后统一进行。 (2)实验课考核成绩确定:根据参加实验情况、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操作考查结果等综合评分。实验成绩约占期末总成绩的20%左右。 五、实验教材、参考书 1、教材: (1)机能实验学(第2版)等主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2)病理生理学(第7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参考书: (1)生理学(第7版)朱大年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药理学(第7版)杨宝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生物化学(第7版)查锡良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引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它们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病理学主要关注疾病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而病理生理学则更加注重疾病的功能和生理学变化。本教案将从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它们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 一、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1.1 病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它起源于古代医学,随 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病理学通过对疾病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疾病的本质和机制。 1.2 病理学的分类 病理学可以分为一般病理学和特殊病理学两个方面。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基 本原理和规律,特殊病理学则研究具体疾病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 二、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2.1 病理学的基本原理 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三个方面。病因是指导致疾 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是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而病理变化则是疾病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的变化。 2.2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理解剖、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等。病理解剖是通过对死者尸体进行解剖,观察疾病的形态学变化。组织学检查则是通过对活体或死者的组织标本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则是通过特定抗体的染色反应,检测和鉴定组织标本中的特定分子。 三、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3.1 病理生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学科。它起源于生理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病理生理学通过对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疾病的生理学机制。 3.2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和疾病对机体功能的改变。疾病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可以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对机体功能的改变可以包括代谢功能、免疫功能、神经功能等。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应用 4.1 病理学与疾病诊断 病理学在疾病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组织标本的观察和分析,病理学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2 病理生理学与疾病治疗 病理生理学在疾病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改变的研究,病理生理学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五、结语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中,病理学侧重于患病机体形态变化的研究,而病理生理学则主要研究机能和代谢的变化与规律。它既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同时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可以分为论述疾病共同规律的总论部分和阐述各重要器官系统疾病特点的各论部分,本课程着重介绍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和修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异常和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应激、发热、炎症和肿瘤等内容。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is the subject aiming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metabolic and morphologic change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diseases. The discipline bridges clinical practices and basic medicine knowledge, an d it’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disease-related clinical medicine. Traditionally, this discipli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general and systemic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general and basic concepts of diseases-related pathologic processes, and the latter involves the specialized diseases. In this course, we introduce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diseases, the adaptation, injury and remodeling of tissues,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ease and abnormal cellular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poptosi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the disorders of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and we also introduce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tumor. 二、基本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特点(包括形态、机能和代谢几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疾病与基本病理过程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变化规律,并结合外语原版教科书或外语文献学习相关的术语。按要求程度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熟记,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并记住内容提要;第三级为“了解”,要求对所学内容理解。 三、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跨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解与应用的衔接,以及科学记忆与逻辑思维的融合。为此,本课程在重点讲解主要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基本概念、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患病机体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异常改变规律的同时,加强基础与临床、系统与系统以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事物动态发展的、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如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观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及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此外,根据八年制生源质量和培养目标的特点,着力开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其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结构的改变,从而提高他/她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指导的终身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上述能力的培养,将为八年制学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建议教材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Pathophysiology 课程编码:27A21308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适用专业:药学 推荐教材:肖献忠等编,《病理生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目:王建枝,殷莲华等编,《病理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掌握患病机体的变化有助于理解药物、机体相互作用机理,对于药物研究、开发、评价和临床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患病机体异常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为学习药学各科课程知识奠定理论基础,教学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自学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 1.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及形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3. 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病理生理学新进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绪论建议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学习,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0.1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 §0.2 病理生理学的特点 §0.3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0.4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0.5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现状与展望 第一章疾病概论建议学时:1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的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的任 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基本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 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4.参考学时 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自学)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 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判定标准。 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 统的症状)。 高低钾的概念。 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发病机制,了解水肿的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各类脱水的病因,了解水中毒,细胞水肿对脑的影响。了解各类脱水的治疗原则。 钾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神经肌肉和心脏),反 常性酸性尿的产生及与低钾碱中毒的关系。 高低镁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钙磷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水、钠的正常代谢,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正常钾代谢。 钾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 镁的代谢特点,镁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 钙磷的代谢特点,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