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8,.《重要》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条件。

2.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扬弃了旧事物,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9.《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核心和实质???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 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4.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创造条件;

5.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1.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辩证统一关系。

2.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理论基础,也是建设由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2.《重要》简答: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1.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3《重要》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

3. 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这是辩证的否定的基本特征。

4.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14.《重要》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具有创造性。

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4.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重要》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重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原因: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同意的基础是实践,我们要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不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18.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

1.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社会实践。

2.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逻辑证明成为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但逻辑证明不能取代或作为实践并列的标准。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20.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

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2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使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②把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③在现代社会,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起阻碍作用;

2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5、从历史主体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27.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去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一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实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在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28.人民群众在创造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30.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1、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

2.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根本条件)。

31.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对立关系: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具体表现:(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2)价值是……,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3)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二、统一关系: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32.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3.价值规律的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 .消极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展,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9.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垄断组织不能垄断一切部门和领域。

40.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类型(1)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2)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3)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4)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4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竞争的目的不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手段不同;垄断高压、政治高压、暴力、经济间谍3)竞争的范围不同;国内到国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4)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竞争剧烈,破坏性后果严重

42.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在这四个基本问题中,前两个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同时提出和创造性回答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回答,其中第一个问题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及我们在运用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评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发达省份莱茵省。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的“两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所以,这个理论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他们创造的学说体系。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有时也叫“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人们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两个人创造的理论只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对此恩格斯于1886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这个理论的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涉及这个学说属于哪一种类别或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检测题

2019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检测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B.手工工场的发展 C.大工厂制的确立D.圈地运动的进行 2.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3.下表是1800~1880年国际贸易金额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分析这一时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4.早在18世纪,英国商人就运用包括市场调查、信贷、折扣计划、报纸和杂志广告、不满意退款的承诺等今天被认为是现代营销的策略去获取利润,于是消费社会的出现成为可能。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 A.根植于英国人独有的消费欲望 B.取决于英国人营销策略的创新 C.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D.促进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长 5.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1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现代化的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以上两个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目前,中国人民正是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努力拼博,为完成近代中国的第二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2 、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说,不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发生

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将中国一步步逼近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外国侵略者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各种损害中国权益的章程、合同或专条)约有300 多个。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相勾结,促成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特别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使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客观形势趋于成熟。 但是,革命的发生仅有必要条件是不够的,要想使这种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主观条件。 近代中国两大新兴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就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观条件已经形成。 19 世纪50 年代,随着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它代表着中国近代先进的生产关系,是近代中国新兴的革命阶级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分两部分:其上层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系较多;其下层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系较少,而且往往最受外资打击,受本国封建势力压制,时常有破产的危险。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其整体而言,从它诞生之日起,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学生姓名:石珍珍 学生学号:01008017 院系专业: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在年级:2010级 任课教师:程宝华 完成日期:2011年11月17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内容摘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 国的文化土壤中使之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这是当代 中国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备性,唯物主义, 自从19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孕育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来,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跨时代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和强烈光芒,震撼了世界,照亮了全球,已成为哲学音谱中的最强音。之所以如此,实乃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体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胜利过程并不是笔直的坦途,而是经历了一条充满着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的激烈斗争的曲折道路,这条道路当然还要继续延伸,但可以预言,曲折和斗争将是这条延伸道路的特征。 近年来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和“学派论”就是这一预言的佐证。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崇拜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 人类社会的进程迈入19世纪以后,世界上人类的实践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就为哲学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世纪初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在西欧各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阶级关系日益清晰、简单和明朗化。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都表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行动,来保证工人运动的不断胜利,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了实际需要和客观的可能。 同时,19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时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的阶段;以研究过程为特点的自然科学的新学科纷纷出现,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也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阶级斗争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思维产生了飞跃,他们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吸收了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机械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大概过程。 从这个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无实践根据的空想的神话,而是依据真正的社会、自然、思维几方面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对古典的各个哲学流派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实现思想升华,实现理论再创造的结果。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立即又被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 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从理论上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是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正确解决这一至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率领他们去打倒共同的敌人,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3、敌强我弱决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 在中国革命全部过程中,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从而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内部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外部有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还存在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1)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又缺乏革命的彻底性,所以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 (3)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所以一些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革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它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的。 1840年,英国对清政府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我国不断受到列强的侵略与欺辱。我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都遭到破坏。帝国主义势力通过其代理人------清政府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并与国内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致使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无数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发起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口号。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中国的革命之火开始熊熊燃烧。 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的历史处境下,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国家,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一如我们所知,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之后,中国非但没有走上预期中的现代强国之路,反而处境比以前更加恶化:中国不仅一如既往地遭受外部威胁,内部更是长时间地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状态。因为辛亥革命只是摧毁了满清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动员能力。其后的国民革命虽然完成了中国的政治统一,但这种统一并不具有多少实质意义。而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共产主义革命。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历史必然性”呢? 就现代世界而论,革命领袖、革命政党和革命意识形态几乎成为非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而具体到中国,革命领袖、革命政党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则无疑构成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之所以说它是“历史必然性”,是因为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没有其他选择。 第一,中国要想摆脱“亡国灭种”的厄运、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就必须变成一个具有高度社会整合与动员能力的现代国家。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第二,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整合与动员能力的现代国家,中国不可能选择温和的改良之路,比如君主立宪、议会选举等,而是只能通过激烈的革命手段完成“反帝反封建”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抵御了外敌的入侵,赢得了抗战胜利,获得了民族的独立。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革命若想取得成功,则必须通过革命领袖、革命政党和革命意识形态这三者的结合实现中国的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 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坚持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检测题(含答案)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9世纪初,英国女子教育的内容及其贫乏,主要是礼节、跳舞、唱歌等才艺;19世纪中期后,较多的学校增加了技能教育,女子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这一变化 A.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B.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C.开启了西方近现代教育制度 D.冲击了英国的封建等级秩序 2.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如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都()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B.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为凯恩斯主义诞生奠定了基础 3.17至19世纪从巴黎开始兴起香水业,迅速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水平提高 B.时尚潮流引领 C.经济迅速发展 D.新兴行业发展 4.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宣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他们是生产过程中的神经和灵魂因而又是国家的神经和灵魂”。材料表明 A.工人阶级的觉悟提高 B.工人形成自觉的要求和理论 C.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D.工人阶级尝试建立新式政权 5.下表为18世纪60年代以来重大发明的相关情况,由此可知

A.科学的重要作用贯穿全过程 B.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缩小 C.两次工业革命存在明显差异 D.发明者身份影响成果的应用 6.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任用官员主要依据私人感情。1853年,英国政府决定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制,根据才能择优录取,以适应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的需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议会权力的增大B.工业革命的影响 C.两党制度进一步完善D.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 7.如图是十八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国输入原棉数量变化的统计图,图中数量变化与年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逻辑,对此做出最合理的解释是 A.英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B.北美殖民地棉花产量快速增长 C.法国大革命引发的国际市场变化 D.英国纺织业技术提升和蒸汽机的应用 8.1881年2月22日,马克思在一封信中指出: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材料可以说明 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巴黎公社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C.巴黎公社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D.巴黎公社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9.据统计,在1895年,美国制糖公司控制了全国95%的砂糖生产,在1900年,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除雪茄以外其他烟草制品的50%~90%,在1906年,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91%的石油精炼企业,摩根财团则左右了整个美国的金融市场。这些现象 A.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B.体现了国家意志的主观要求 C.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D.说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10.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某中学开展了名为“第

2020年春季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基础练习卷: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

1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 )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C.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2.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把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 A.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B.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D.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3.巴黎公社规定:“选民不受任何不合理条件,诸如财产、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民族等的限制,全体劳动群众、旧政府职员以及一切不采取公开对抗行为的敌对者,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B.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内部阶级矛盾已消除D.贯彻了民主集中制 4.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的提法是“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公社有的委员甚至认为巴黎不是全法国的政权,充其量只是一个自治市而已,认为法兰西银行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公社无权过问。巴黎公社这些主张( ) A.混淆了公社与国家之间的区别 B.折射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 D.肯定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 5.1900年,法国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时间被限制在每天10个小时,而男性工人每天仍要工作12个小时。到1906年,法律才规定工人每个星期日可以休息1天。与同时代的德国相比,法国政府没有进行任何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尝试。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工业化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B.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C.民主共和体制还没有建立 D.社会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6.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一、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即国民革命时期,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的国共合作。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是它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了主导地位,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上采取了退让政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2.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失败后,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下层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作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击,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 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 (2)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3) 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4) 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克服了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原则。 4.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 二、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1. 吴建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南京 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年02期 3. 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4 期 4. 乔世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前沿, 2006年16期 5.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 6.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 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 报, 2005年02期 8.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9.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 02期 10. 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 府新论,2004年04期 11. 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

讨, 2003年01期 12. 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 2004 年09期 13.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4. 周中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 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 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7. 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年05期 18. 胡贵勇王婷婷《论“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遵 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9. 陈根发《论日本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及其科学性》,云南大学学报(法 学版), 2003年03期 20. 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 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1. 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22. 张西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可否定》,求是,2001年05期 23. 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

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评估练:5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五单元单元评估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D) A.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B.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C.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D.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解析:依据题干,1831年,工人阶级政纲发布,强调工人的重要性,1834年,英国工会表达出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要求建立一种新秩序,提倡让真正有用和有智慧的人管理国家,这反映出工人阶级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即主体意识加强,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来体现自身的重要性,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言论,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社会主义”,故A错误。材料中未提及“贫富分化”,故B错误。材料中未提及“联合斗争”,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D。 2.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意在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 A.促使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解析:从材料“《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中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工人斗争增添了科学性,故★答案★选D。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和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无关,因此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宣言》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没有涉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 3.“《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总结出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灭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A)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D.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目前共产主义理想尚未实现,故B项排除。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是巴黎公社,正式建立政权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故C项排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故D项排除。 4.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在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B) A.无法指导当时工人运动 B.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C.放弃了暴力夺权的主张 D.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