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地质

武陵山地质
武陵山地质

1地质概况

1.1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涪陵武陵山境内。武陵山为“掀斜”型山岭,山岭丛聚,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发育。

河流流经区域地势宽广,较为平坦。总体地势东高西低,整体近似南北走向,局部出现东西走向。河道东临安置房建设项目施工区,西临武陵山街道。河谷高程956.43m-990.47m,两岸高程959.52m-993.96m,相对高差3.09m-3.49m。河流主槽明显,岸坡较陡。

1.2地层岩性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区内出露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

2

c)地层和第四系全新

统有人工堆积层(Q

4s)、残、坡积堆积层(Q

4

el+dl)、冲洪积堆积层(Q

4

pal),现

分叙述如下:

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

2

c):深灰、灰色薄层含燧石团块灰岩;硬度大,性脆;在武陵山山坡陡崖河流出露基岩为此层。

第四系残、坡积堆积层(Q

4

el+dl):黄褐色粉质粘土夹杂石灰岩砾石,该层主要分布在工程区斜坡,厚度约为0.5m-1.5m。

冲洪积堆积层(Q

4

pal):黄褐色粉质粘土,可塑状。该层广泛分布于河床和阶地。其中在河床中粉质粘土夹杂少量石灰岩砾石,厚度约为0.2m。

人工堆积层(Q

4

s):杂色,主要由建筑、生活垃圾、碎石、粘性土等组成;土质结构松散,主要分布在安置房建设沿岸及部分河床、邻近公路地段。

1.3地质构造

武陵山地处中国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一部分,属于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有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由于受近代鄂西—贵州高原大面积急剧上升的影响,具有自西北向东南掀斜上升的性质。

1.4其他概况

河流堤岸局部区域为石灰岩砌的堤岸;流经安置房建设区域局部为混凝土堤岸。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党荔 “点—轴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提出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随后该理论被逐渐应用在区域旅游的开发研究上。本文结合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2条旅游轴线,3个旅游增长点,3个特色的旅游主题板块,从而形成由点轴像网络开发模式的全面发展。对于不发达的重庆武陵山片区,如何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来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协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将做进一步的构想。 一、“点—轴系统”理论与应用 “点—轴系统”是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在长期研究对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交通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等原理,提出的区域发展理论。该理论是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对于指导区域开发及发展上有重大意义。这里的“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点—轴”系统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也逐渐被运用,并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重庆武陵山片区是连接重庆与鄂、湘、黔三省重要的交通通道,同时也享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受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很多旅游资源不具有突显性,整体规划开发不具备联动性。因此,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来指导该区域旅游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概况和空间分布 重庆武陵山片区是重庆发展”一圈两翼”的重要板块,包括了一区六县,即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及武隆县,丰都县。区域内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景区18处,3A级以上的景区近60处。 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集中度不够,但大多分布在国道319沿线。中西部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东南部旅游资源则呈现出历史人文景观,在功能分区上还没有具体的定位,可结合资源点在空间上分布规律,进行点轴开发,形成优势互补全面发展的网络式发展。 三、重庆武陵山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旅游开发现状 重庆武陵山近几年旅游发展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旅游开发模式也由原来的旅游观光模式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模式,其中乡村旅游更是异军突起,占有较大的比例。游客接待人次也是在逐年增多,接待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各区县旅游收入占GDP总额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旅游发展程度不高,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不强,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开发中凸显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题不鲜明 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种类多,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目前各景点普遍存在开发

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32835741.html, 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作者:吴胡珂曜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1期 摘要:脱贫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武陵山片区作为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其脱贫工作更是十分艰巨。本文仅就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进行探讨,并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才资源、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对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作分析,深入了解一个地区之所以贫困、发展落后的因素。 关键词:武陵山贫困片区脱贫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 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1234.9万人。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较早实施扶贫的区域之一,但这些年来,其贫困状况一直没有改变,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绝大多数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化带来的福祉,广大的山区农民则生活更加贫困。而造成武陵山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原因,本文主要从环境、历史、人才、资金四个方面分析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环境限制 由于武陵山片区大多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区边界,片区群山围绕,自然灾害频发,基础实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一直以来与外界联系较少。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既没有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也很难形成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因此,武陵山片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导致其基本处于与外界经济体相分离的状况,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农业用地,多山的自然条件都限制了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交通瓶颈制约了武陵山片区内的交流,加上行政区划的分散与地区保护使得经济发展成果难以扩散到其周边地区,因而武陵山片区的发展便孤立于外界,难以与发达地区实现经济互补的发展路径,而片区内的各个县市又基本都是贫困县市,所以在片区内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经济实体,这便限制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流与共享,以至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陵山区经济的区域性发展。[1] 二、历史发展滞后 历史上,武陵山片区本来就开发较晚,发展迟缓。解放前长期实行封建领土统治制度,直到建国初期,匪、烟、枪“三毒”与官、匪、霸三个结合仍然是这一地区显著的社会政治特点,交通闭塞、文教不兴,使得在建国后该地区仍没有取得有效的发展。“一把刀、一把火、一把种了、一把灰”又是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成为建国初期湖南省最贫苦的地区。据1950年的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复。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湖南省除了湘西自治州8县市之外,还包括怀化市的全部县市区、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区、邵阳市的8个县区、娄底市的3个县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规划的总体要求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导思想提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规划明确了6条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规划明确了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确定了10年间的主要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

武陵山地质

1地质概况 1.1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涪陵武陵山境内。武陵山为“掀斜”型山岭,山岭丛聚,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发育。 河流流经区域地势宽广,较为平坦。总体地势东高西低,整体近似南北走向,局部出现东西走向。河道东临安置房建设项目施工区,西临武陵山街道。河谷高程956.43m-990.47m,两岸高程959.52m-993.96m,相对高差3.09m-3.49m。河流主槽明显,岸坡较陡。 1.2地层岩性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区内出露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 2 c)地层和第四系全新 统有人工堆积层(Q 4s)、残、坡积堆积层(Q 4 el+dl)、冲洪积堆积层(Q 4 pal),现 分叙述如下: 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 2 c):深灰、灰色薄层含燧石团块灰岩;硬度大,性脆;在武陵山山坡陡崖河流出露基岩为此层。 第四系残、坡积堆积层(Q 4 el+dl):黄褐色粉质粘土夹杂石灰岩砾石,该层主要分布在工程区斜坡,厚度约为0.5m-1.5m。 冲洪积堆积层(Q 4 pal):黄褐色粉质粘土,可塑状。该层广泛分布于河床和阶地。其中在河床中粉质粘土夹杂少量石灰岩砾石,厚度约为0.2m。 人工堆积层(Q 4 s):杂色,主要由建筑、生活垃圾、碎石、粘性土等组成;土质结构松散,主要分布在安置房建设沿岸及部分河床、邻近公路地段。 1.3地质构造 武陵山地处中国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一部分,属于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有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由于受近代鄂西—贵州高原大面积急剧上升的影响,具有自西北向东南掀斜上升的性质。 1.4其他概况 河流堤岸局部区域为石灰岩砌的堤岸;流经安置房建设区域局部为混凝土堤岸。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 摘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最邻近分析法、基尼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类型及其在各地市的分布差异,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景区在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 毕业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旅游景区;空间布局 一、引言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区域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且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风情浓郁。区域内自然景观原始奇特,人文景观自成一体,拥有很多垄断性和品牌性的旅游资源。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则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而这种地域差异性对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而且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如Christaller(1964)基于中心地理论提到了旅游者的游憩活动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关系问题。Butler(1980)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Lundgren(1973)和Britton(1980)建立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型。吴必虎(2001)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Re BAM)]。陆大道(2003)对点轴系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与总结。Alan(2006)认为交通、旅游资源及旅游者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林明太、黄金火(2007)提出莆田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一心七瓣”的扇型格局。党晴晴(2010)根据大连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大连市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进行调整优化。黄远水、陈钢华(2010)分析了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在全省及各设区市的空间结构类型。申涛、田良(2010)分析了海南岛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理论、模式、影响因素以及优化对策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对片区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有益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分布状况、所占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再利用研究模型,如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采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 (二)数据来源 利用国家旅游局以及相关部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选取区域内截至到2014年评定的国家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共有66处。这66处旅游景区(点)基本上囊括了武陵山片区的主要景区(点),对区域旅游吸引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66处旅游景区(点)的地理坐标借助谷歌地图进行标定,并利用ArcGIS10.2对地图矢量化,得到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以上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目录 序言 (4) 第一章基本情况 (5) 第一节规划范围 (5) 第二节自然条件 (5)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5)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6) 第五节发展机遇 (8) 第六节重大意义 (9) 第二章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2)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空间布局 (16) 第一节功能分区 (16) 第二节空间结构 (16) 第三节城镇布局 (18)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

第一节交通 (19) 第二节水利 (21) 第三节能源 (22) 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3) 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 (24) 第五章产业发展 (24) 第一节旅游业 (24) 第二节特色农业 (26) 第三节加工制造业 (28)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 (29) 第五节民族文化产业 (30) 第六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1) 第七节产业化扶贫 (32) 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2) 第一节村庄建设 (33) 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4) 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34) 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5) 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5) 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36) 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38) 第一节教育 (38)

第三节科技文化体育 (41) 第四节社会保障 (42) 第五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42) 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2) 第一节重点生态区 (43) 第二节生态建设 (43) 第三节环境保护 (44) 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45) 第十章改革创新 (45)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46) 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47) 第三节协作机制创新 (48) 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48) 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49) 第二节投资、产业政策 (50) 第三节土地政策 (51) 第四节生态补偿政策 (51) 第五节帮扶政策 (52) 第六节扶持重点群体 (53) 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53) 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54)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目录 序言 (4) 第一章基本情况 (5) 第一节规划范围 (5) 第二节自然条件 (5)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5)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6) 第五节发展机遇 (8) 第六节重大意义 (9) 第二章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2)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空间布局 (16) 第一节功能分区 (16) 第二节空间结构 (16) 第三节城镇布局 (18)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 第一节交通 (19) 第二节水利 (21) 第三节能源 (22) 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3) 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 (24) 第五章产业发展 (24) 第一节旅游业 (24) 第二节特色农业 (26) 第三节加工制造业 (28)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 (29) 第五节民族文化产业 (30) 第六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1) 第七节产业化扶贫 (32) 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2) 第一节村庄建设 (33) 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4) 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34) 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5) 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5) 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36) 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38)

第一节教育 (38) 第二节医疗卫生 (39) 第三节科技文化体育 (41) 第四节社会保障 (42) 第五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42) 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2) 第一节重点生态区 (43) 第二节生态建设 (43) 第三节环境保护 (44) 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45) 第十章改革创新 (45)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46) 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47) 第三节协作机制创新 (48) 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48) 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49) 第二节投资、产业政策 (50) 第三节土地政策 (51) 第四节生态补偿政策 (51) 第五节帮扶政策 (52) 第六节扶持重点群体 (53) 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53) 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54) 第一节组织协调 (54) 第二节规划管理 (55) 第三节监测评估 (55) 附表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56) 附图图1.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划图 (57) 图2.武陵山片区三维地形图 (58) 序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评价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评价 湖南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充足,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的驱动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推动当地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先从理论上阐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依据,并对当地产业的发展效益以及发展路径做出分析。 标签: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效益评价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创作、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音像业和网络业等内容。旅游产业则是为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功能的产业的总称。随着近年来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欲望也不断提高,各地区也将旅游开发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产业边界随着产业增长出现的产业收缩的过程。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文化旅游产生兴趣,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一个新问题。从产业类型的角度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均属于“朝阳产业”,其在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重合区域,因此,具备融合发展的条件;从产业发展效益来看,二者的融合能够推动一个新的产业类型的出现,从而扩大各自的市场需求,让旅游不再是单纯的游览,而具备了教育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并推动当地文化的开发、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影响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 武陵山片区域涉及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总面积达17.18万平方千米。这片区域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容纳了白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传承下来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都具备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依托。近年来,在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推动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下,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对游客需求的分析缺乏合理性,产业融合并不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简单叠加,其中涉及了服务行业的系统调整,但是目前在武陵山片区的产业融合中,相关部门对于游客在产业融合中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缺乏数据支持,影响了产业融合策略的设计,降低了游客对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企业作为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其在产业链条规划与设计中缺乏动力,难以平衡产业融合发展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影响了产业融合的长远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武陵山片区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并根据效益评价反馈不断优化融合方案。 三、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

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第一节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

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 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邓丹 (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落后,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发展旅游是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武陵山片区在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协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空间,据 此,提出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全面调动各部门、全体居民的积极性,在全区域、全时空提供全过程、全层次的旅游服务,以期达到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让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全域旅游;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232835741.html,ki. 1672-3198. 2016. 22. 013 1引言 武陵山片区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涵盖了包括恩施、凤凰、武陵源区、武隆、铜仁 等在内的71个县(市、区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我国扶贫攻坚规划的童点区域之一,也是重要的跨省经济协作区,该地区 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有 众多奇山、秀水、溶洞、峡谷等,其中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知名度最高。武陵山片区又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 K,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彳乞彳老族等9 个世居少数民族,保留了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景观和民俗文化活动。因此,以旅游发展为突破口,特别 是构建区域内旅游协作发展,对武陵山片区的脱贫致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全域旅游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成都市大邑县于2010 年结合旅游度假产业提出来的。其后,学者厉新建又 对全域旅游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 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 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 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0 当前,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进入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格局,发展势头良好3片区内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项目蓬勃兴起。同时,在跨省的区域旅游协作 方面达成共识,并于2014年11月成立了中国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联盟。但武陵山片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爯景。史重要的是,在冬季景色相对单调|些的时候不远处就有纯天然温泉—贺州温泉与之交相衬托,这里将是自驾游、自行车游、登山、垂钓、摄影等休闲度 假绝好的去处。度假村的发展会解决这一带人多地少 的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由农业向旅游业的转变也会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这一带的大环境将会“优中更 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耕地面积[,E.B/〇L:]>httpi//baike,baidu*:.G〇m/link.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2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武陵山片区基础设施薄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其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地方都没有开通高铁,而高速公 路也不发达,在中国高速公路地图全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武陵山片区是湘鄂渝高速公路网最稀疏的一片区域,甚至在湘西洲还没有机场,交通运输能力相对于旅游需求严重不足;第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严重不足,很多游客慕名而至,却失望而归,极大地影响了 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形象。 2.2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区域旅游整体开发缺乏特色和创新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涵盖长江E峡、张家 界、梵净山、重庆武隆等全W知名景点,但在旅游产品 开发来看,缺之尚品质、尚品位的旅游精品和文化内涵,大多采取游览观光的简单模式,经营模式单一,服 务项目雷同6而且,在武陵山片区整体旅游设计方面,片区内各旅游最点之间协作机制未完善,缺乏以点带线或以点带面的连锁效应。 2.3旅游人才缺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技能水平有限 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落后,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水平落后,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加上地处旅游目的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人很早綴学靠着旅游资源从[幻李文伟.农业产业链功能实现途径研究—兼论湖南省猪肉产业链功能效果评价[fi].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12). [3] 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J]. 安徽农业科学,加09,(01):397. [4] 易金.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产品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攀, 2007,(3). [5]卢小金,邓振锋.我国周末旅游市场开发问题研究—以桂林市 周末旅游市场为例[J].市场论坛,2007,(08) :85. [§]许洪杰.旅游开发背景下古镇居民“边缘化”现象研究—以广西贺州黄姚古镇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1 ?(6). [7]根据贺州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计算得来[幻. 作者简介:邓丹(1981—)9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428 现代商贸工业I2016年第22期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编制单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月

序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 第二节自然条件 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土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铝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

武陵山片区六大中心城市确定

武陵山片区六大中心城市确定 https://www.360docs.net/doc/232835741.html, 时间:11-11-23 09:21:36 来源:武陵都市报 重庆黔江位列其中,主要承担成渝经济圈及整个西南地区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产业集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本报讯(首席记者杨元忠)记者昨日从黔江区政府获悉:在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举行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试点启动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将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列为武陵山片区六大中心城市。 根据《规划》,黔江区将主要承担成渝经济圈及整个西南地区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产业集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新材料、轻纺、化工、生物制药、公共服务等产业,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这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黔江又一次高定位发展。 《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对黔江进行了明确。 在重点交通方面,建成“两环四横五纵”交通主干道。 “两环”上,建设以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六个中心城市为支点,构建以铁路、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内环线。“四横”上建设重庆至长沙通道,开工建设黔江一张家界一常德铁路,黔江—张家界公路。

“五纵”上的万州至桂林通道,开工建设黔江—梁平和秀山—铜仁—玉屏公路;贵阳至郑州通道在建黔江—恩施高速公路,规划研究遵义—黔江—恩施铁路、黔江—遵义公路。同时,规划建设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规划建设利川—黔江—彭水,务川—彭水—黔江—利川公路。 在重点水利工程方面,黔江太极水库被列为重点灌区改造,黔江城区列为防洪堤工程建设。 在能源重点工程方面,规划建设渝东南天然气管网,建设黔江灰千梁风电基地;实施黔江500千伏变电工程、黔江城市电网工程。 在旅游业方面,以黔江区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建设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组团,打造恩施—咸丰—黔江—酉阳—秀山—铜仁精品旅游线路。 在特色农业基地上,把黔江建成优质蚕茧、烤烟、高山蔬菜、干果、肉类基地。 在民族文化产业方面,黔江南溪号子纳入特色民族文化节品牌保护工程,积极扶持黔江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为民族文化精品工程。 在重要生态功能方面,重庆黔江国家森林公园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何治江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 摘要:武陵山片区以其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的产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天然优势。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对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全面认知的基础上,针对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很有必要。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是全国十八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2012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湖南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中明确指出,要立足武陵山区的优势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把油茶、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做出品牌和效益。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渝东南地区调研时强调,渝东南地区山多地少、条件艰苦,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尽快改变渝东南贫困面貌。 一、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武陵山片区以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在种殖和养殖上都有着许多特色,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特色农业概述 特色农业,即以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为表现,从区域内农业资源中开发出特有的、成规模化的农产品,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事业。特色农业的关键在于“特色”和“效益”,具体来说:一是要有特色,即依据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通过特有或普遍的生产手段,创造出独具特色农产品。二是效益要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前提下,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推介、销售,产生出较好的经济收益。 那么,“特色”与“效益”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总体上来说,特色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特色的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特色农业以“特色”命名,无特色则名不副实;无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是“物以稀为贵”都以特色为前提;特色是因地制宜、立足自身实际的重要表现,也可以说,“特色”在当地并不特色。另一方面,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总是围绕经济利益来展开的,如果特色产业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特色产业都将被很快的抛弃,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效益是特色的重要保障。 (二)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区内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据统计:土地面积499.59万亩、耕地面积137.99万亩、水浇地面积34.36万亩、1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87.5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7.96面积、草地面积22.47万亩,而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主要是以农业为主。 2010年,武陵山片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3.67亿元,比2001年增加36.69亿元,增长了99.19%;农业商品产值达到76.27亿元, 农业商品率55.99%,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粮食产量、蔬菜产量、肉类总产量分别为201.05万吨、165.65万吨、33.47万吨,比2001年增加16.71万吨、72.20万吨、3.77万吨,分别增加了8.69%、 77.26%、12.71%。从特色农产品构成来看,种植上有诸如青花椒、金 银花、猕猴桃、黄连、纯菜、辣椒等特色资源;养殖上诸如蚕桑、蜜蜂、乌羊、土鸡、长毛兔等特色资源。 多年来,武陵山片区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开发,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产业生产为基础,纵向发展深加工、横向发展休闲文化旅游的网络格局,成功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农业品牌(石柱辣椒、秀山金银花、利川莼菜、古丈毛尖),并通过这些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从总体上看,由于受传统观念、自然条件、启动资金、种养技术和种养水平的等因素的制约,武陵山片区大多数特色农业结构单一、规模化程度不够、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项目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 二、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出台,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而要用好这些机遇,先要清醒认识到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然条件约束性较强 武陵山片区贫困村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和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受耕地、水利等自然资源约束很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低,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技术传统、落后,新产业的发展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很多地区特色农产品相同。以至于某一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较好,其它地区就盲目跟进,全力发展政策支持该产业,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自然资源和政策鼓励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从某一地区来看,其特色农产品依据市场和政策的需要而不断变换,容易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对本地区优势特色农产业产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区内有47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的 3.41%;9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 40.25%;7790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 33.82%。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 经济 经济看点 57 --

武陵山区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序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

铜仁市在武陵山片区的比较优势分析

铜仁市在武陵山片区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1)生物资源优势。铜仁市林地和牧草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5.7%,良好的光、热、水、土资源等为森林、草丛、药用植物、果蔬、动物等多种生物的繁衍共生提供了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为林、果、药、茶、桑、畜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条件,进而为农业、畜牧业、营养健康产业等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矿产资源优势。全市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锰、钒、含钾页岩、汞等15种,其中锰矿储量1.5亿吨、钒金属储量超过120万吨、含钾页岩储量50亿吨、汞储量占全国储量的50%、重晶石储量980万吨,被誉为“中国汞都”、“中国锰金三角”,不仅如此,我市还初步探明页岩气储量近万亿立方米。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水资源优势。全市长10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326万千瓦,人均可开发量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乌江流域的思林、沙坨、彭水3座大型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库区,为有效解决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为特色水产养殖业、旅游和航运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4)旅游资源优势。全市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

国家3A景区5个,已申报国家4A景区2个(梵净山、石阡城南温泉)。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是地球同一纬度的唯一绿州,被称为“动植物基因库”、“人类宝贵遗产”,同时,奇山、溶洞、云海等自然景观、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底蕴厚重的佛教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为发展旅游产业、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创造了条件。 (二)区位优势 铜仁市是贵州省的东大门,是西南地区东进西连、北上南下的交通要道,是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杭瑞高速、沪昆高铁、玉铜高铁、渝怀铁路二线、机场扩建等工程的建成,铜仁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同时,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铜仁市建成我省东部100万人口省际中心城市、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商贸集散地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目前,我市正在抓紧撤地设市工作,努力把铜仁市打造成为省际区域大城市。 (三)发展特色产业优势 铜仁市是贵州省传统农业大区,物产丰富,且矿产和旅游资源富集。随着内外部交通条件的加快改善,外快内畅的交通环境的形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努力打造营养健康产业,大力发展营养产品、保健产品、生态食品。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借助外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