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祛痰剂—温化寒痰

祛痰剂—温化寒痰


一、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 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5g) 五味子半升(5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咳逆。寒饮内停,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治当温阳化饮。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本方原治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但其人冲气上逆,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反更咳,胸满者,属小青龙汤之变法。因证无表寒,冲气已平,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寒饮尚存,故仍用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因饮邪较重,故配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方解
君 干姜 温化寒饮,温脾温肺
臣 细辛 下可以气化肾气,上可以宣肺气,散水气
茯苓 健脾渗湿
佐 五味子 收敛肺气
使 甘草 1.补中,和干姜相配,《金匮要略》的甘草干姜汤,温补结合 2.调和药性
◆温肺化痰的方,也包括小青龙汤,参苏饮,苏子降气汤,这些方都有治疗寒痰寒饮。
◆温肺化饮,仲景他考虑的寒饮内停,用干姜温化寒痰,因为干姜归脾胃经,善长温化寒饮。既能温脾,又能温肺。
◆细辛下可以气化肾气,上可以宣发肺气,散水气,它的温散有助于增强干姜温化寒饮散水。
◆在干姜温化基础上,有茯苓健脾,体现治本。脾为生痰之源。
◆五味子主要收敛肺气,干姜、细辛,都偏于温散,避免辛散药物散失太过,耗伤肺气。这类病人多是慢性病,寒饮内停不是一两天形成的。长久咳嗽,肺气也耗伤。仲景治肺都会照顾肺脏的生理功能,既要相因又要相制,如小青龙汤发散的时候,麻黄、桂枝联用

,它还要用芍药,即是考虑发散不能太过。这就是五味子的特殊意义。
◆脾阳不足,中焦内生之寒需温化,甘草在此不仅要让干姜不会温的太过,还要调和缓和药性,使全方缓慢持久发挥作用。只是仲景的特点,仲景《金匮要略》的甘草干姜汤,体现了温补结合。甘草在这有补中的作用,补脾胃之气,和干姜相配,温补结合。
◆本方反映了很多后世常用的配伍结构。比如干姜、茯苓相配,有助于温化;干姜甘草相配,也是张仲景的甘草干姜汤,治疗脾肺虚寒,脾肺阳气不足的一个小的基础方;细辛五味子相配,一散一敛。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寒痰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几类痰的临床表现各自不同:
1.湿痰是湿聚成痰,量多,成块,容易咳出来。一咳一大口。
2.热痰特点,咳痰黄稠。
3.燥痰,像贝母瓜蒌散那种燥痰特点,痰少而黏,甚至于干咳,咳痰起丝丝,甚至于痰中带血,咳伤血络。
4.寒痰,痰是白色的。清稀的,量多的,咳嗽痰多清稀色白。

【加减变化】
1.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
◆肺胃气机是同向的,都是以和降下行为顺,相互影响。痰多引起呕吐,恶心呕吐同会出现。
2.兼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咳甚喘急,颜面虚浮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
◆原方是治咳嗽为主的,如果咳嗽严重引起气喘,就要增加降气的力量。杏仁可以降肺气。也可以加苏子,苏子降气更好。厚朴可以宽胸,因为痰多咳喘厉害,胸膈满闷就较重了。
4.脾虚食少者,可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这类病人的基础是脾胃阳虚不化,由于运化乏力,往往可以饮食减少,饮食量少继而出现一组脾虚的类似于四君子汤证的气虚见证。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加人参、白朮、陈皮。实际上就是套了个五味异功散在里面。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而咳痰清稀者。
【使用注意】
1.本方是治疗寒饮咳嗽的,所以阴虚咳嗽或者肺燥有热,或引起了肺络损伤痰中带血的,这方偏于温燥,故不能使用。
2.因本方药力较峻,凡中气不足,脾肾阳虚、孕妇等,皆应慎用。
【方论】《金匮要略论注》卷12:“冲气即低,乃桂苓之力,单刀直入,肾邪遂伏,故低也,反更咳满,明是肺中伏匿之寒未去,但青龙汤已用桂,桂苓五味甘草汤又用桂,两用桂而邪不服,以桂能去阳分凝滞之寒,而不能驱脏内沉匿之寒,故从不得再用桂枝之例而去之。唯取细辛入阴之辛热,干姜纯阳之辛热,以泻满驱寒而止咳也。”
【病案】咳喘《

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久遗下虚,秋冬咳甚,气冲于夜,上逆不能安卧,形寒足冷,显然水泛而为痰沫。当从内饮门治,若用肺药则谬矣。桂枝、茯苓、五味、炙草、白芍、干姜。
按语:此案久遗肾虚,水泛为痰而致咳喘,治当温化寒饮,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减细辛,加桂枝、白芍治之,此方正恰。后学柳宝诒说,古人云内饮治肾,据此证情,似可兼服肾气丸,以摄下元。

【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比较】
第一,从主治上看,苓甘五味姜辛汤的是寒饮犯肺,咳嗽痰多,清稀色白,但小青龙汤还兼外感风寒表实证;第二个,小青龙汤证由于外邪引动内饮,饮动不居的可能性大得多,不但作咳可以作喘,苓甘五味姜辛汤以咳为主,小青龙汤以咳喘为主。在临床上,一般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解除表证,控制咳喘,然后在稳定期,一般是以苓甘五味姜辛汤为主,结合一些健脾益气的方来调理。这是两者的关系。
对于这一类寒饮咳喘,平时调理非常重要,不是说控制了咳喘,治疗就停止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在稳定期得调理。稳定期侧重治本,根据病人的体质的特点,像苓甘五味姜辛汤,可以和四君子汤或者五味异功散,或香砂六君子汤,甚至于参苓白朮散结合起来,作为这种寒饮咳喘在稳定期的平时治疗的一种方法。

附方、冷哮丸《张氏医通》
【组成】麻黄(泡)川乌(生) 细辛 蜀椒 白矾(生) 牙皂(去皮弦子,酥炙) 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 甘草(生)各3克 紫菀茸 款冬花各6克
【用法】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泡服二钱[6克],羸者一钱[3克],更以三建膏贴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功用】温肺散寒,涤痰化饮。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哮喘咳嗽,顽痰结聚,胸膈痞满,气逆不得卧。
附:三建膏方 天雄 附子 川乌各一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二两 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
【比较】冷哮丸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均有温肺祛痰之功。但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为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合细辛散外寒,蜀椒合川乌温里寒,皂角合胆星化顽痰,白矾合半夏燥湿痰,紫菀、冬花、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化痰。方中用药较为燥烈,虚人慎用。而苓甘五味姜辛汤重在以干姜合细辛,尤长于温肺散寒化饮,故多用于肺寒停饮之喘咳痰多,清稀色白者。
【用药禁忌】气虚少食,及痰中见血,营气受伤者禁用;忌食五辛发物。 
《张氏医通》本方用量

: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白矾、牙皂、半夏曲、陈胆星、杏仁、甘草各1两(30克),紫菀茸、款冬花各2两(60克)。

二、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三类方
【组成】白芥子9克 苏子9克 莱菔子9克 (原书未注剂量)
【用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分服)。
【功用】祛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方解】本方原治老人气实痰盛之证。盖年迈中虚,脾运不健,津液不布,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浊阻滞,气机壅塞,肺失肃降,则咳嗽喘逆,痰多胸痞;脾运不健,加之湿浊阻滞,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乃痰证属寒之象。治宜祛痰,降气,消食。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畅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平喘止咳;莱菔子消食导滞,利气祛痰。三药合用,其中白芥子功善豁痰,苏子降气为长,莱菔子消食独胜,临证应用之时当“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其效尤佳。《韩氏医通》谓:“夫三子者,出自老圃,其性度和平芬畅,善佐饮食奉养,使人亲而有勿药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本方取名“三子养亲”者,概出于此。
本方配伍特点:化痰与理气并行,祛痰与消食同用,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自平。
原方在用法上亦较审慎,每剂不过三钱,装袋内,煮汤代茶,使药力缓行。
方解
苏子 性温,降气平喘,也能温化寒痰
莱菔子 消导,消食,且消食中尤善行气消胀
白芥子 性温,化痰(温化寒痰力量较强)
◆本方原治老人中气虚弱,运化不健,进而痰壅气逆,以致食少痰多,咳嗽喘逆。病急则须治标,白芥子、紫苏子均偏温,莱菔子虽是中性,但三子合用仍略有偏温,而年迈中虚多有偏寒,所以单用时有一定针对性,临床三个症,三个药,以消为主,多数用于老年人的急病发作期。
◆三子养亲汤的三味药虽然治疗有侧重,实际上三味药都有化痰作用,苏子也能化痰,白芥子的化痰力量是比较强的,莱菔子消食,也有化痰作用,这个方祛痰力量较强。这个方里虽有莱菔子消食,但全方的主要作用还是化痰,比起化痰来说,消食还是次要的。

【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痰壅气滞食滞证的常用方。临床运用以咳喘,痰多,食少胸痞,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
1.若以食滞胀满为主者,宜重用莱菔子,加枳实、白术、神曲以

行气健脾消食;
2.寒痰壅滞者,加干姜、细辛、半夏以温化寒痰。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辨证属于痰壅气滞者。
【方论】
1.原书主治 《杂病广要*喘》:“三子养亲汤,治凡人年老形衰,苦痰气喘嗽胸满。”
2.《成方便读》卷3:“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病案】咳嗽《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风伤于肺,湿动于脾,风湿化痰,咳嗽不已。咳以痰凝,痰随嗽溢。河间云:咳嗽当以治痰为先,治痰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自己。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宗法主之。制南星、制半夏、枳壳、陈橘皮、旋复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按语:本案未记载病家的详细症状,但示人以病机、治法、方药。该方实为三子养亲汤加味而成,根据以方测证,当有咳嗽不已,痰多色白,胸膈痞满,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滑等症状,故治以祛痰下气为主,使气顺痰消,咳嗽获愈。
【药理作用】主要有平喘,镇咳,祛痰,抗炎,抑菌及抑制甲状腺功能等作用。
 1.平喘 (1)三子养亲汤可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肺流量减少。(2)三子养亲汤80×10-2g/ml有舒张正常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并能对抗1×1O-7g/ml的 Ach和1×10-5g/ml的Hst引起的平滑肌收缩。(3)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紫苏子均能延长乙酰胆碱引喘潜伏期,其中三子养亲汤的作用最强。(4)三子养亲汤小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10日,末次给药后1小时眼眶取血,测定血浆中CAmp和CGmp含量。三子养亲汤能提高小鼠血浆cAmp/CGmp比值,其平喘作用可能与调节CAmp/CGmp比值有关。
 2.镇咳 三子养亲汤对小鼠浓氨水引咳有镇咳作用,延长小鼠引咳潜伏期。三子养亲汤9g/kg灌胃和可待因45mg/kg灌胃的镇咳作用几乎相等。
 3.祛痰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紫苏子均能明显增加小鼠气管洗出液中酚红的浓度,其中以白芥子的作用较强。
 4. 抗炎 三子养亲汤及白芥子、莱菔子单独使用均能明显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
 5.抑菌 三子养亲汤及单味白芥子、紫苏子和莱菔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及白喉杆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
 6. 抑制甲状腺功能 三子养亲汤煎剂5.8g/每只小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日,能明显抑制小鼠甲状腺吸碘率。甲基硫

氧嘧啶与三子养亲汤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7.毒理试验 小鼠120g/kg水煮醇液灌胃,3日后,无一死亡;腹腔注射LD50为41.8±1.5g/kg。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卷下
【组成】紫苏子(主气喘咳嗽); 白芥子(主痰); 莱菔子(主食痞兼痰) 【用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或等分,每剂不过9克【加减】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三子养亲汤《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山楂子 莱菔子 白芥子
【用法】水煎服
【功效】消食化痰
【主治】食积痰滞,胸腹饱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遗大肠,时泻时止,或时吐痰,口中觉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