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收稿日期]1999-11-09

[作者简介]解晓燕(1964-),女,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副教授。

2000年8月第16卷 第4期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Edition of S ocial Science ) Aug.2000Vol.16 No.4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解晓燕

(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山东东营257061)

[摘 要] 现代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

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美国对日石油政

策的改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现代化战争

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石油;二战中的日本;太平洋战争

[中图分类号]E0-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0)04-0034-(03)

机械化战争又称现代化战争,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极大的提高,欧、亚、非三大战场上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机械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石油保障程度如何,不仅影响军队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本土石油蕴藏量和开采量极少,那么石油因素在日本的对外政策及对外战争的决策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如何影响其战争进程乃至战争后果的?笔者感到如不对二战中日本的石油因素进行广泛的研究,有一些问题似乎总会有些迷惑不解,一些解释或不充分、或不能令人信服。下面笔者就从一个新角度新视野来谈谈二战中的日本。

一、石油是使日本疯狂,不惜冒险一搏的动机之一

近代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侵略的本性及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政策,是爆发日本对外战争的最终根源,在这里不多加评述。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日本带来了较其他国家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更加强烈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军方认为这是西方大国故意约束日本,使之沦为二流国家的阴谋,当时在国内民众甚至学童中都受到如此宣传的煽动,都认为美英中荷即被称为“ABCD ”的四国如何合谋断绝和扼杀日本帝国。日本的军方蠢蠢欲动以扩张为使命,企图以战争摆脱危机,他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但通过对一战中德国的研究,认为德国经济不堪一击,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是德国失败的关键原因,因而他们抑郁的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面临的问题比德国更突出。虽然石油在它全部的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石油主要用于军方和海上运输。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10%来自于荷属东印度群岛。这种能源消耗模式困扰着政府及军方。

日本在30年代占领中国东北,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国内大搞人造石油,基本能做到以战养战,加之与英美关系尚好,维持战争的石油还能及时补给到,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日本海军的“南进论”一直不能占上风。因为南进意味着作战

4

3

方向指向南洋一带,与英美为敌,意味着战争生命线将由此中断。所以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时间里日本的战争指向便是不断北上。然而当1939~1940年希特勒打败欧洲诸国家———亚洲各国的宗主国后,极大刺激了日本的南进欲望,认为富饶的南洋已是海外弃儿,煤、锡、钨、橡胶、石油等都是丢在大街上的宝物只等日本人去拣拾,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终于等到了,于是惯于冒险赌博的日本军方调头南向,直指英美传统的势力范围,走向了与英美为敌且万劫不复的道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石油是其疯狂和冒险一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变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扳机

现代石油工业自诞生以来,美国一直是一个生产大国,不仅提供自己所需的石油,而且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日本在亚洲太平洋的扩张使美国处处感到压力,一些有识之士已敏感地认识到日美必有一战,但鉴于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及经济第一的政策,使得在1923年时已不信任日本人的罗斯福总统总是在极矛盾的心理驱使下一边出售石油(不愿中断与日贸易),一边又想禁运石油(以遏制日的侵略步伐)。罗斯福总统认为:如果我们不给日本一滴油,就会逼他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那就意味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日本的禁运不应过头,可以把石油作为外交工具,而不是通向战争的扳机。禁运不能破坏微妙的平衡,我们要使日本人下决心攻打的是苏联而不是荷属东印度群岛。因为他不想让美国同时打两场战争。维持太平洋的和平,对于我们控制大西洋极端重要,太平洋每发生一件事,我们在大西洋就会少几艘舰艇。1940年1月美国废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试图逐步加强对日本出口石油限制,5~6月又宣布禁运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铁矿、废钢,这一限制既可以保证美国军队的汽油供应,因为美国空军使用辛烷值100的航空汽油;它又不影响日本,因为日本飞机使用辛烷值87以下的汽油。但这不仅没有抑制日本的野心,反倒使日本危机感增强,大幅度增加石油的进口,买下他们当时所能得到的一切石油、钻井设备、储油罐散件和其他物资。禁运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1941年6月美国宣布对日本全部采取出口许可制,1941年7月24日日本军舰公然进攻法属印度支那,7月25日美国政府果真命令冻结日本一切资产,8月1日美国正式宣告对日全面禁运石油,完全断绝了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的一切渠道。日本的石油供应濒于绝望,没有石油意味着就要不战而降。石油禁运的威胁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

三、石油是日本的阿基里斯之踵

空袭珍珠港不过是日本为攻打东南亚各国获得荷属印度尼西亚石油资源而进行的首要战斗之一。从1941~1942年开始,日本以蕞尔小国横扫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及东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以实际行动应验着丘吉尔的那句“主宰是对冒险的最大奖赏”的至理名言。1942年1月日本向荷兰宣战,2月初攻下荷属东印度群岛,占有了那里的大油田、大炼油厂。印度尼西亚原先在岛上的英荷油工,虽在日本人到来之前,进行了一些破坏活动,但并没有给日本人带来太多的麻烦,日本立即着手恢复那里的石油工业,钻井队、炼油工人和设备纷纷被带到这里,在短期内大约4000名油田工人(占国内石油工人总数70%)乘船南下。到1942年修复后石油产量已达2590万桶/天,1943年时达到4960万桶/天,相当于战前水平75%(1940年该地区的石油产量是6510万桶/天)。在1943年的第一季度日本从海外运回国内的石油已达到1941年同期的水平。日本人做到了按计划及时补充他们的石油储备,荷属东印度群岛取之不尽的石油将使日本的舰队随时获得补充,飞机可以自由升天。

日本的军事计划就是企图以此来弥补贫瘠的日本列岛资源之不足,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资

53

源可以使日本强大得足以维持一座“太平洋长城”,凭借这座长城,日本就能够同英美长期抗衡,消磨他们的意志,逼他们求和,由此建立日本人统治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这项战略如同日本人的每一次军事活动一样极具冒险心理和赌徒心理,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必须要绝对保证海运系统的健康运转。日本战争之际只拥有两年油料储备,超过两年以后就得全部依靠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命系一脉,孤注一掷,就是冒险,就是赌博。最后恰恰就是在这里出现问题。日本运油的油轮遭到来自美国强大的潜艇部队的打击,越到战争后期油轮几乎是有去无回。到1944年美国潜水艇异常活跃,美国飞机袭击前进基地的情况也更剧烈,从南洋运回的石油日益减少,本土储备日趋枯竭,到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时,完全切断日本与南洋的海上运输线,最后B-29投下的水雷把日本连接大陆的仅存的海上通道也封锁了,到8月战争结束时,日本的石油储备只有37万千升,而海外的石油来源已全部中断。现代战争没有了石油意味着生命线被切断,胜负之数已在不言之中了。

机械化战争的血液便是石油,依赖大兵团越过海洋,从这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作战的日本为打击敌人,在陆海空都展开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化战争,太平洋战场上主要是海上与空中的角逐。日本后期不能保证石油的充足供应,致使在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战斗中处于劣势。例如在一些海战中日本舰艇因燃料不足而未能参战;在战争期间日本曾将一些现役船只改为煤动力,虽然一时保障了燃料供给,但也意味着失去了速度和灵活性。另外在具体战术上日本也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1944年的马利亚那海战中,为节约油料,日本的航母不再是迂回而是直接接近美军,因为采用较长迂回的航线,将会耗用太多的油料,而直接出击却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作战方式,结果在战斗中日军损失飞机173架,而美军只损失29架。这次战役的失败使美国人进入了日本防卫的内圈。军用油料的缺乏使海军决定采取一种神风式空袭的激烈手段———牺牲世界上最大的战略舰、作为日本人骄傲的“大和”舰,直接撞上前来增援进攻冲绳部队的美国军舰,以造成尽可能大的破坏,结果1945年4月6日,“大和”号在没有飞机护航,只带单程燃料的情况下出港了,4月7日,在300架美军飞机的猛烈轰炸下,象征“帝国命运”的“大和”号沉没了。

油料短缺还严重限制了日本空军的行动。1944年日本飞行员训练时间从必须完成60小时减少到30小时,随着油料短缺情况的进一步恶化,航空训练被干脆取消了。质量要求较高的航空汽油只能来自于松脂,而且炼成的油中越来越多的掺加酒精,其质量可想而知。劣质燃料、缺乏训练的飞行员、未经严格检验的飞机,三者合一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还未参战,从一个基地到另一个基地就损失40%的飞机。日本飞行员神风行动亦与此有关,这种“大无畏”的行动无疑造成更大的破坏,其精神还能鼓舞士气,使敌人闻风丧胆,当然,对于一个油料、飞机和熟练飞行员奇缺的国家来说,也是为一个很实际的目标服务,不打算返航的飞机可以减少一半的所需燃料。

也许从纯军事的观点来看,二战中的日本在战略战术上是无可挑剔的,自上而下知所趋赴的意志与决心是无与伦比的,然而现代战争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战争的得失是不能仅从军事上分析,日本从近代以来所奉行的穷兵黩武的政策及其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规律是其走向灭亡的最终因素。

参考文献

[1]日本人的战略思考与军事预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1

[2]石油风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责任编辑:庄道树]

63

对比德日对二战的反省

对比德日对二战的反省态度差异1945年的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终结。对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历史来说,“二战”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演绎相对精彩的故事。70年如白驹过隙,随着时间渐渐的流逝,“二战”对世界的创伤已经基本愈合,但在那些经历过苦难的土地上,人们心中的伤口似乎久久不能愈合。如今我们看到德国毫不隐讳侵略历史,积极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另一个战败国日本却在美化侵略行径,甚至否认、篡改历史事实。“二战”给人类造成的苦痛至今仍让人不得释怀,与此同时德日两国对其侵略行径的反省形成对比的巨大差异也值得我们深思。现就德日两国对二战罪行反省差异原因进行简要论述。 一、二战后两国民主进程的差异。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德意志国家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德国是被盟国彻底打败并被肢解后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分别占领和统治的,德国的法西斯国家机器全部被摧毁。旧的统治和权势势力(如容克贵族集团、军国主义集团、大垄断资本巨头等)连同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基础遭到空前沉重的扫荡,“旧的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二战后西方盟国在德国西占区实现的“非纳粹化”政策,消除了纳粹和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及对德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它和非军国主义化一道为德国的民主改造铺平了道路。西方盟国大力推动政党政治建设,发挥德国地方自治传统;重视对西占区民主、自由思想的灌输,以把德国人逐渐改造成“有民主思想和感情的人”。德国中产阶级及其政党迅速崛起(如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等),为德国民主政治改革提供了阶级基础。西方盟国的对德改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场政治革命,它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本应完成的任务。正如德国学者彼得·施泰因巴赫指出:“从历史观点来看,对20世纪德国史,俾斯麦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日本

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经济安定本部遂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 2、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1948年后,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趋向于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企图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堡垒,以对抗所谓的“远东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到扶植日本恢复经济上来。其次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后日本十分重视教育,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并且建立光荣家长评选制度。对那些教子有方家长给予奖励,使尊师尊教成为日

一战与二战对德国的处理及启示

一战与二战对德国的处理及启示 宁远一中郑桐军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其间隔仅为20年。令人惊叹的是,两次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德国,而战败国也都是德国。只是,一战之后20年,德国就发动了二战;而如今二战已过去了60年,德国已不再侵略,而成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这对于一个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的确是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以下笔者就从一战与二战对德国的处理这个角度对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希冀能有所启示。 1919年,巴黎和会,主要讨论对德和约。作为战败国,德国处于被宰割的境地,在宿敌法国坚持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强烈要求下,德国最终被迫签订了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①重新划分德国疆界;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③在军备上,德国要授受严格的限制;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对这样一份“割地赔款”的和约,德国人是不甘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于是在德国大众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等待时机成熟,便会与其传统的军国主义相结合,给世界带来劫难。难怪当时法国元帅福煦会这样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位政治家的远见。1932年,德国国会大选,希特勒打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招牌,利用和煽动起德国民众的民族情绪,骗取了广泛的支持,纳粹党一跃而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希特勒则成了国家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能不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处理不当是一大诱因。 与一战的“掠夺性惩罚”截然不同,二战后对德国的处理显得相当理性而成熟,这反映了世界的进步。1945年,根据二战时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德国接受了盟国的处理。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惩罚德国,审判战犯;②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③推行政治民主化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④提供经济援助,复兴工业。虽然其中有些措施明显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但对德国的影响却是积极的:德国很快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政治民主化,社会日趋稳定;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一度销声匿迹;对历史的真诚忏悔和深刻反思,成为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日本军人素以野蛮和不要命著称。在二战后期的本土防空战中,日军飞行员就发明了极其野蛮的战法,用以对抗美军先进的b29重型轰炸机。 美军b29重型轰炸机于1944年中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b29性能先进,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达到上万米。当时日军的飞机因为缺乏涡轮增压器很难飞到这样的高度。即使飞到了,飞机的飞行性能也变得很差,而且不能装载太多的武器弹药。 而日军也缺乏能打到万米高空的重型高射炮。日军的雷达也十分落后,很难指引自己的战斗机提前爬升强占有利空域进行拦截。 怎么办?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撞!这样一来,战斗机本身就成了一个“人肉制导”的大型武器,可以将原先携带的机炮弹药和电台统统拆除,飞机就可以比较方便的爬升到高空。撞击需要的战术不复杂,也十分适用于很多经验不足的日本飞行菜鸟。撞击敌人在其他军队中一般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但向日军一样有组织的进行主动撞击作战,全世界没有第二家。 其实这么做纯属无奈,日本到了末期总共有十几种战斗机之多,可最快平飞速度都不超过650公里/小时!1945年欧洲战场喷气战斗机都出来了,700公里/小时超高速活塞式飞机一大堆了。

日本还在纠结于600公里量级设计取舍,而且就连这种量级的飞机都没法稳定投产!日本飞机都有一个死性就是高速下操纵性太差。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困难,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结构多增重几百公斤,可是日本人也没有这么做。 美军b29开始遭难。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根本就没想活着回去:他们的口号就是一人换掉美军10人(b29的乘员有10多人)。b29纵然再坚固,被一架战斗机直接撞中也难以幸存。 不过,日军中也有一些技术高超的幸运儿:居然能从撞击战中幸存下来!他们一般在即将撞上的时候就迅速跳伞!有一个人居然参与了三次撞击作战仍然安然无恙。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撞击飞行员来不及跳伞就和目标同归于尽了。 日本进攻美国本土,至少有以下好处: 1、获得战略物资。美国的战略物资取之不尽。 2、攻占美国的兵工厂军事工业,获得先进武器。 3、吸引美军回师自就,减轻欧洲战场负担。 4、切断美国对盟国的物资援助,美国是二战盟国的大后方,攻击美国本土,就削弱了美国的海外支援能力。 5、扬长避短,日本陆军vs美国陆军。

二战日本为何没能3个月占领中国 原因令人傻眼

二战日本为何没能3个月占领中国原因令人傻眼 好学不厌于2016/7/6 8:20:12 发布 从清朝灭亡到二战爆发前,甚至到二战结束时,中国一直都是诸侯割据内战不断。北洋政权和国民党政权这两个形式上的中央政府,从没有在事实上统一过中国。 这一时期,一方面残酷的内战,让中国经济严重衰退。另一方面,军阀们为了应付战争不断加重税赋,竭泽而渔。当时中国工业非常落后,不但用于内战的各种武器弹药依赖进口,甚至连士兵戴的钢盔,国内都造不出来。 战争-征税-再战争,在这个恶性循环下,中国的经济越来越 艰难,可军阀们不知悔悟,好象要不断施放这绚丽的火药焰火,直到耗尽最后的国力为止。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都痛恨战争渴望解救。按常理,这时候强大的日本只要对国弊人疲的中国发动雷霆一击,占领全中国应该如探囊取物这样轻松。战前,中国日本德国三国军事精英们多次战棋推演,也都只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切顺利,中国三个月就会被灭亡。可是,日本最后为什么没做到这一点呢?它究竟犯下了那些致命的错误?回答这个 问题,我们最好研究下,历史上的元朝清朝为什么能顺利占领全中国?发动灭国战争,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发动人力资源,说白了就是征兵。而最高明最有效

的征兵方式,就是把占领区的人口,直接征召成自己的部队。然后利用新部队,攻占新的占领区。从而征召到更多的部队,攻占更多的占领区。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蒙古人和清朝人,就很擅长在被占领地区征兵。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总人口,大概就2百万左右,即使按照10:1的可怕征兵率,最多也就成兵20多万。这点数目可怜的军队,能守住自己辽阔的草原就阿弥陀佛了,哪够发动征服欧亚这样辽阔土地的侵略战争?可是,成吉思汗的胸怀,象蒙古草原一样宽广。他善待被征服国家和地区的异族军队,建立起千万级别的远超蒙古总人口的大军,率领他们横扫世界,成为一代雄主。当年,蒙古进攻南宋的军队就有很多北方汉人。远征日本的庞大海军,就有很多南方宋人。清朝也是如此,多尔衮带着区区几万清兵入关,凭什么能打下整个中国?有吴三桂等汉人率领的上百万汉人军队,为清人冲锋陷阵攻城掠地,是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所以说,要发动灭国战争,不一定要经济实力强大。不然最富有的大宋,怎么会被穷的叮当响的蒙古人灭掉?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在被占领国家或地区征兵。可是,在我们看来应该被痛恨的,双手沾满被征服国家人民献血的侵略者,怎么才能在被占领国家或地区征到兵,并且心甘情愿的为他卖命呢?一个最简单也是亘古不变的法子,给钱!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征几个兵?历史上,蒙古和清朝军队发动侵略战争

二战期间的日本战争宣传

最近读了《思想战—日本的帝国宣传》(The Thought War–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 2006,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很有感触。作者巴拉克·库什纳(Barak Kushner)展示了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日本宣传的全貌。 帝国宣传 从1931到1945年,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可是日本国内却没有人叛逃,多数民众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日本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有效的宣传。 作者认为,日本的战争宣传是“成功的失败”,不但维持了15年的战争,而且使民众接受失败,积极参与战后重建。 日本战争宣传的主要目标是国外和国内战线的统一,促使民众支持战争政策。1933年日本提出的口号是“解放亚洲”。 作者认为,日本战争宣传的核心不是天皇,而是所谓“现代化使命”—建设现代化的日本,把文化和进步带给亚洲,让日本成为亚洲的领袖和中心,成为进步、科学、文明的先驱,成为亚洲其它国家模仿的对象。 事实上,日本的帝国宣传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二战期间的战争宣传只不过是帝国宣传的延续。 多元化的宣传活动 日本和二战期间的德国不同,它并没有单一的宣传机构,而是依靠政府和民间、军队和民间的合作,注重激发群众的 自发性。 战后,远东国际法庭只惩罚了几个军头,没有追究宣传人员的责任。 日本的战争宣传注重官民合作。政府和军方制定宣传目标和纲领,广告公司承包具体的宣传任务,娱乐公司也支持战争政策,组织演出,以动员民众,提升军队士气。

不少西方人认为,日本政府和军方压制民众,剥夺民众的自由,他们却忽略了日本民众对战争的主动支持。战时,日本的青年团体、儿童团体回收废品,支持战争;军人家属收集唱片、书籍,寄往前线慰劳军人;居民协会、村民协会动员本地居民支持战争;民众积极参与舞蹈比赛、歌咏比赛。 很多民众喜欢到火车站欢送日军。某小镇民众没有得到通知,错过了送别仪式,就写信给警察局表示不满。 1937年10月,有个年轻女性写信给《闪光旅》杂志,她说: 看到火车上的日本军人,我感到,这些日本男人变成了神。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我觉得,我似乎和他们在一起,身体闪闪发光,坚定的穿过中国大地。 旅游与宣传 日本认为,日本应该与亚洲其它国家不同,必须摆脱肮脏停滞、破旧不堪的落后形象。 日本注重旅游的宣传作用。政府改造了城市的厕所,以吸引国外游客。日本企图让游客相信日本是个热爱和平的伟大国家。 日本邀请美国的杂志编辑到日本旅游,以影响杂志的报道倾向,改变日本形象。 日本还雇佣美国写手,为日本说话。例如,美国记者弗里德里克·威廉斯(Frederick Williams)写了《中国新闻的背后》(Behind the News in China),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还指控在华传教士捏造报道。后来,邻居发现他常常去银行存钱,就报告了警方。 1942年6月1日,威廉斯遭到审判,被判有罪。 日本鼓吹,“新京”(中国长春)将会成为乌托邦式的城市。日本还鼓吹,子弹头火车将要连接日本、朝鲜和沈阳、长春,当然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奥运狂热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收稿日期]1999-11-09 [作者简介]解晓燕(1964-),女,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副教授。 2000年8月第16卷 第4期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Edition of S ocial Science ) Aug.2000Vol.16 No.4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解晓燕 (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山东东营257061) [摘 要] 现代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 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美国对日石油政 策的改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现代化战争 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石油;二战中的日本;太平洋战争 [中图分类号]E0-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0)04-0034-(03) 机械化战争又称现代化战争,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极大的提高,欧、亚、非三大战场上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机械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石油保障程度如何,不仅影响军队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本土石油蕴藏量和开采量极少,那么石油因素在日本的对外政策及对外战争的决策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如何影响其战争进程乃至战争后果的?笔者感到如不对二战中日本的石油因素进行广泛的研究,有一些问题似乎总会有些迷惑不解,一些解释或不充分、或不能令人信服。下面笔者就从一个新角度新视野来谈谈二战中的日本。 一、石油是使日本疯狂,不惜冒险一搏的动机之一 近代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侵略的本性及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政策,是爆发日本对外战争的最终根源,在这里不多加评述。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日本带来了较其他国家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更加强烈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军方认为这是西方大国故意约束日本,使之沦为二流国家的阴谋,当时在国内民众甚至学童中都受到如此宣传的煽动,都认为美英中荷即被称为“ABCD ”的四国如何合谋断绝和扼杀日本帝国。日本的军方蠢蠢欲动以扩张为使命,企图以战争摆脱危机,他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但通过对一战中德国的研究,认为德国经济不堪一击,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是德国失败的关键原因,因而他们抑郁的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面临的问题比德国更突出。虽然石油在它全部的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石油主要用于军方和海上运输。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10%来自于荷属东印度群岛。这种能源消耗模式困扰着政府及军方。 日本在30年代占领中国东北,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国内大搞人造石油,基本能做到以战养战,加之与英美关系尚好,维持战争的石油还能及时补给到,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日本海军的“南进论”一直不能占上风。因为南进意味着作战 4 3

反思二战:和平

反思二战:和平发展 二战史4班 27号费晴 20180301168 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其持续时间之长和波及范围之大都是十分令人惊讶的。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如此规模宏大的战争造成了非常惨痛的损失,各参与国在经济和人口都受到了巨大损失。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这些惊人的数字让人不由反思二战带给世界的损失,若是这些物资和人力都能投入到其他方面,想必对世界的发展会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无论是发起战争的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那么为什么轴心国还要毅然决然发动这场战争呢?轴心国以意大利、纳粹德国、日本为首,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独立国组成。为首的三个国家均是由法西斯政府领导。其中,法西斯本意是罗马中高级官员的权威,由棍棒和战斧构成,

象征着责打、斩首之权。权贵统治集团遇到无法用贵族共和制度应对的危机,被迫推出暂时统领一切的独裁者,用来用最大限度地动员、使用统治集团的暴力。然后独裁者通过军事扩张和对内镇压延长紧急状态,反过来压倒旧统治集团,法西斯制度就形成了。古罗马时期意大利通过对外扩展称为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对意大利产生了极具深刻的影响。它激发了意大利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斗实现国家统一,也煽动起他们的好战情绪。 那么这样一个独裁专制,严酷的政府由为什么会上台呢? 因为20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集团都遇到了和古罗马相似的内 外危机,他们缺乏资本和殖民地来化解危机,所以需要法西斯独裁权来维护统治,进而创造了超越旧统治秩序的法西斯政权。 从外部说,资本主义的天性是扩张,市场和资源量不用减少,仅仅是停滞就往往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危机。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 瓜分了世界上最后一个可开发大洲,非洲,任何工业国的进一步扩张都势必要夺取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危机。危机促使各大国迅速从相对和平状态转入军备竞赛,进而在1914年 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这一刻起,法西斯在随后几十年的兴盛已经注定了。 从个别国家来看,如德国,其发动二战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国因工业扩张殖民地分配不均。在1914年的非洲,开战前英国和法国的殖民

二战日本军装

二战时期日本军服大全 2008-12-22 16:16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 左为日本陆军少校,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 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上校 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 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本关东军 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拧着一件防化服。 中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表示在胸口。 右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左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中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头系日本国旗的带子,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看来,是著名的第5师团。 右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日本第三舰队在二战期间主要承担对中国沿海和江河的占领,是当是中华民国海军的对手,1931年1·28上海抗战中就是由盘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挑起的。

1938年入侵中国南部(湖北西,云南北) 左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中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右为日本陆军上校,头戴类似二战时泰国军队的头盔,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1945年,在中国中原战场(河南,安徽,江西全境)。 左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中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右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

日本为何无法彻底反思二战罪行

日本为何无法彻底反思二战罪行 同为戕害千万世界人民的二战轴心国,德国和日本对待自身二战罪行的忏悔言行,天壤之别。一边是在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惊世一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一边是执迷不悟屡屡参拜靖国神社向甲级战犯鞠躬请愿的日本各类政客;一边是连年主动向受害人赔偿的德国政府、一边是连自己所犯慰安妇大屠杀罪行等都拒绝承认的日本极右翼势力。为何日本与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差异如此之大? 巨大差异的具体现象,相信在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之间,无需赘言(修改教科书、甲级战犯当首相、不承认强征慰安妇、不承认大屠杀、妄言发展核武等等)。本文要说的,是原因。国内的一些学者,将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失败,归为日本无法彻底清算二战罪行的最主要原因,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而非他们对问题实质的看法。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自身的问题,是内因在决定;外因虽会有影响,但并不能起根本作用。本文先述外因,再论内因,以期大家可以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理解日本人对二战的心理。外因一:日本本土在二战末期并没有被盟军陆军直接进攻和占领。二战末期的日本,与一战后的德国很是相似:都是在本土没有受到盟军地面部队占领的情况下投降的。这一事实的优点是,反法西斯正义力量得以更多的保存、征战中的士兵可以减少数十万的牺牲、战争可以尽快结束。但缺点却是,本土没有被彻底扫荡的国家,国内还保存着大量的拥有军国主义思想的人,他们并没有在本该发生的、本土被盟军进攻的战争中战死,而是苟延残喘到战后重建,他们的躯体活着,他们的军国主义的思想也同时在灌输于自己的后代,成为未来极右翼势力兴起的火种。可以看看,目前活跃在日本政坛的右翼势力中,有多少的父辈祖辈拥有着军国主义色彩,他们本该在二战末期、战死于或剖腹于盟军直接进攻日本本土的战争中,但是盟军陆军没有进攻日本本土,故他们自己以及后代得以死灰复燃。二战后的德国不同于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德国本土被彻底占领,拥有纳粹思想的人,几乎全部战死,因此,二战后的德国,比一战后的德国,更容易反思自己的错误,因为犯错的人基本都战死了!现在的日本,就非常像一战后的德国。因此本土没有被盟军在战争中直接占领,大批军国主义思想的人得以活命,这为日本极右翼的抬头,提供了火种。 外因二:美国战后对日本改造的纵容。二战过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又数十年对苏冷战和对华包围。日本作为美国抑制亚洲大陆国家的桥头堡,让美国人更关心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日本,而非让日本反省战争罪行。或者可以说,美国连“善用日本”都唯恐不及,又何来精力让日本深刻反思二战侵略罪行呢?因而,当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时,美国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右翼的残渣泛起开了绿灯。不过文武需要指出的是,右翼泛起的根本原因,是右翼在日本有大批支持的民众,美国虽然对此开了绿灯,但是美国并没有大力的支持右翼的兴起。当然不管怎么说,美国对右翼的姑息,都是其死灰复燃的一个重要外因。 外因三:冷战期间亚太冷战格局使亚太国家没有深究日本的罪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苏联开始对外展示出扩张及霸权主义,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为了对抗苏联,因而需要与日本建交。其实,建交时是一个非常好的、清算日本战争罪行的时候,但是限于当时苏联的压力,建交事宜不可贻误太久。因此,中国可以

二战中的日本谍报机构

二战中的日本谍报机构:气焰嚣张无孔不入 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扩张中,十分重视通过间谍活动来获得情报。那么,二战中日本设立了哪些情报机构?日军的情报工作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战时期的日本情报机构主要有哪些类型 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资料) 日本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任伪沈阳市长时使用的办公桌(资料) 一是中央的情报机构,主要包括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分别设立的情报部,以及政府所属各部,诸如外务省、拓务省、兴亚院、大东亚省设立的情报机构。1940年,近卫文第二次组阁时,为了协调各情报机关的工作,还特意增设了一个内阁情报局,但并没有发挥作用。其中,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主要负责日本外派间谍的指挥、调遣与组织工作,它们派出的间谍多以使馆武官的身份为掩护,刺探所在国的各种情报。陆海军的情报组

织是两个系统,互不统属。但有时也有联合,例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陆海军就在缅甸共同设立了“缅甸机关”。 二是日本侵略军于侵占地设立的特务机关。这类特务机关的数量和规模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加深日益庞大,系统缜密、分布广泛。日军最早在中国设立的特务机关是关东军于1916年在奉天设立的,1918年又在哈尔滨设立了特务机关。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又相继设立了很多特务机关。到1945年,关东军在东北共设立了15个特务机关和20个分机关。主要任务是监视和调查中国军民的动向、扶植汉奸、监视伪满的官吏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纷纷组建各类特务机关。这些特务机关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进行谍报和谋略活动,如设在宁波市的东机关的任务就包括了搜集共产党的情报、国民党军的情报和搜集英美在浙、闽沿海地区活动的有关情报,而设在上海的儿玉机关的任务则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掠夺战略物资并进行谍报谋略活动。日军的特务机关内除日本特务外,还搜罗、培植大批华籍特务。如设在上海日本海军武官府下的南城机关就有华籍特务59名,日本特务6名。类似情况在各地的特务机关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言而喻,这也是日军贯彻“以华制华”侵略方针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侧面。有些日军的特务机关为了便于活动,还设有外围机构,以社团、杂志社、经济实体等为掩护进行谍报活动。如设在上海的“梅”机关下面就有5个外围机构:第1工作委员会、第2工作委员会、东南贸易公司、海通贸易公司和富华贸易公司。 三是由一些殖民公司或大资本公司设立的情报机构,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的调查课。 除此之外,日本中央警察机关———内务省的警保局及其下属的地方警察机关、隶属于日本陆军省的宪兵队都设有特别高等课(简称特高课),监管反间谍业务。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傀儡政权中也全部设有宪兵队和警察机关,它们因此成为搜集情报镇压中国人民抗日和侦缉抗日地工人员的血腥机构。 二战中国情报人员曾破获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日本在55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同时教育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回顾其教育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3.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4. 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国日本的教育面临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日本文部省在9月15日发表了《建设新日本教育方针》,宣布建设和平的国家,道义的国家,但是同时提出"更加努力保护维持国家体制".为此,GHQ针对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相继发布了"四大指令",清除国家神道,军国主义的一切行为,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地理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课程,为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46年11月3日,新的日本宪法公布,强调民主主义,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等.基于新宪法的精神,《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颁布,确立了战后教育的新理念,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学制改为6,3,3,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新设了社会科,家庭科,制定《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教员实行资格制,公务员制,同时废除了旧的"教育敕语",设立了"教育刷新委员会",具有分权性质的《教育委员会法》和《社会教育法》的颁布,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进的教育体系.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从"55年体制"(注:1955年,日本社会党左右两派于10月13日合并.受此影响,日本自由党,民主党也于11月15日合并组成自民党.从此日本确立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因此事发生在1955年,故称为"55年体制".)开始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时期.在中央集权官僚制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下,对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德育"课程,提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主张.60年代开始提倡"能力主义"教育.另外,还实施了提高教师待遇,教科书免费,奖励就学,振兴私立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使日本的中初等教育迅速普及.但是由于日本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下的产业结构的改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上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在70年代初,日本的GNP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泡沫经济的后果也逐渐显露.在普通教育普及的同时,由于高速经济成长对高学力的要求,升入名牌大学的竞争愈加激烈,在"平均主义"教育下,以及多年实行的"知,德,体"——"三育主义"的影响下,为迎合应试需要的"课外补

德国二战石油困局

德国二战石油困局

德国二战石油困局 由于石油资源的匮乏,二战中德国战车最终因缺乏燃料而停止前进。霸权因油而始,也因油而终。 文| 王守谦 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石油不但是用来驱动战争机器以自保的手段,也是用来润滑工业机器以自强的装备。因此,占有国际石油市场份额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食物链上,到底是高居顶端还是屈居末尾。石油分配不公,自然要引燃战争的火绳;石油重新分配,则多是战后谈判桌上的主菜。德国作为“二战”的主要参战国,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这种黑色易燃的液体辗转于战火,霸权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终。 英国与德国作为欧洲两强,其竞争关系早在19世纪末就已白热化,并最终通过“一战”决出了暂时胜负。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中东被英法等国分割,从而弱化了德国挑战欧洲霸权的能力。英法两国为了保持这种己方占优的竞争态势,早在德国再次发动战争机器之前,就开始了旨在阻断石油供应的对德贸易战。

争夺罗马尼亚 英德两国基于石油的争拗,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激烈。作为贫油国家,德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在“一战”以后仍未得到解决。战争爆发之前,除了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苏联等国之外,罗马尼亚也是其主要石油来源之一。随着英德争霸局势不断紧张,从美洲开往德国港口的大部分输油航线被英国封锁,罗马尼亚在德国地缘政治版图上的角色愈发吃重。 罗马尼亚是除苏联以外欧洲的最大产油国,而且地处东欧、中欧和东南欧交汇处,不但向欧洲各地战场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控制罗马尼亚,无疑将改变战争双方的势力消长。更重要的是,罗马尼亚尚属农业国,石油开采和消费能力很低,外国资本是本国各地矿井的实际主宰者。其中,英荷石油公司占有39.8%,法国占16.6%,美国占12.5%,罗马尼亚本国仅占9.7%。 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1916年11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导读:德国和日本同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及战败国。战后,两国政府对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二战的理解和态度却截然不同。以下选择的是两国相关的主要事件和言论。 德国 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万犹太人的哀悼,并代表德国表示忏悔。 1985年5月8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活动上,谴责了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 1995年5月8日: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和总理科尔再次强调,德国当年发动“最可怕战争的罪责不容怀疑”。 1996年: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2000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对战争受害者承担了赔偿责任。 2004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

念活动时说:“在德国,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日本 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大陆”。 1969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删除了所有关于反省战争责任的内容。 1978年:日本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死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移进靖国神社,当作“为国捐躯的英灵”供奉。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词句中的侵略全部改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战后四十年来第一名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战争。 199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公开承认,日本过去走了战争道路,其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对此,他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1996年7月29日:桥本龙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2001年~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公开参拜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二战中日对比

二战斯大林:中国没军事工业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 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七七事变”中在卢沟桥与日军战斗的中国士兵。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万吨以上。换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军。 再说空军。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包括作战飞机305架,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无主要零部件之自产能力。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队。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 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580架,当国力进行极限动员后,可升至年产一万到两万架。“七七事变”前,日本海、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陆军1480架,海军1220架),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陆军960架,海军640架)。在海军作战飞机中,陆基飞机458架,舰载机182架,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有130架。 170万常备军算多算少? 连自己的国民总人数都搞不清楚,如此低水准的国家治理,自然就不会有高效的战争动员能力。 中日双方陆军的战斗力之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呢? 从人口总量上看,中国无疑占据着巨大的优势。问题是,到今天为止,我们也说不清抗战前夕中国人口的确切数字,有说“四万万同胞”的,也有说“五万万国民”的,两者竟相差了1亿人!较折中的说法是4.67亿人,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是精确统计的结果,只是估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