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No.8,2010

General,No.

367

UCATIONAL RESEAR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许思安张积家

[摘要]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采用词汇学假设,探讨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结构。结果表明,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为四因素结构,包括社会性因

子、践行因子、中和人格因子和统合人格因子。揭示君子的人格结构,对儒家思想研究有

重要理论意义,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有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儒家;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结构

[作者简介]许思安,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博士;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1

人格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代表人的生活态度

和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

和谐、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在苦苦思索这样一

些问题:什么样的人格才称得上是理想(或健全

人格?理想人格的结构怎样?采用哪些途径可

以培养人的理想人格?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渗透

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人格的理解与思

辨。儒家理想人格“君子”一词的人格含义也必

须通过探查它在人们心中的心理意义才能有全

面而准确的理解。

一、研究方法

(一初始项目的形成

采用词汇学假设研究儒家理想人格的结构,

首先要搜集儒家代表人物描述理想人格的词

汇。词汇来源是否可靠,关系到研究质量。儒家

思想形成于先秦,从汉代起,历经多次改造。因

此,后世儒生的许多看法不一定代表儒家思想的

真谛。因此,词汇来源应以原始儒家的论述为

主。但是,什么是原始儒家?这一问题也颇多争

议。孔子在世时,学说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儒学

在战国初期得到发展,但也未广泛流行。到战国

中后期,由于孟轲和荀卿的阐扬与发展,遂成为

显学。又由于孔门弟子众多,对孔学的取舍不

同,各执一端,从而使儒学发生分化,分裂为子

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荀氏、

乐正氏八派(《韩非子·显学篇》,其中对后世影

响最大的是孟氏之儒和荀氏之儒。孔子最注重

“仁”和“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孟氏之儒发——————————

*本文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族语言对民族心理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8JJOXLX26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语言加工的认知

机制和语言对认知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6JDXMXLX01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中文

自然语言理解的信息加工模式及其机制研究”(06200524资助。本文通讯作者:张积家,E-mail: Zhangjj@https://www.360docs.net/doc/238595366.html,。

展了孔子的仁学,强调心性和内圣;荀氏之儒发展

了孔子的礼学,强调礼法和外王。韩愈谓孟氏之儒为“醇乎醇者”,谓荀氏之儒为“大醇而小疵”

[1]。因此,自宋代以来,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存在崇孟抑荀的倾向。在此,我们无意介入儒学正宗的争论,但从学者和民众的理解看,孟子一派还是更好地代表了儒学。所以,在词汇选择时,就以孔子、子思、孟子等代表人物的论述为准,有关“君子”的描述也都来自儒家思孟学派的经典文献,即一直被后世作为儒家经典和权威崇拜的“四书”。我们摘录了《论语》、《中庸》、《孟子》、《大学》中所有描述“君子”的语句,把其中相似的描述合并,得到原始项目165个。然后,由15名中文系的博士生、硕士生用现代汉语对上述原始项目予以概括。例如,将“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概括为“慎独”。选出经过专家评定一致性水平达到70%~ 80%的词汇共114个,组成初测项目。

(二问卷的施测

1.被试

第一批被试: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三四年级学生600人,集体施测。有效问卷为588份,有效率达98%。其中,男生300人,平均年龄为20.12岁;女生288人,平均年龄为19.89岁。

第二批被试:上述三所大学中文系1~4年级本科生共500人,集体施测。有效问卷为476份,有效率为95.2%。其中,男生198人,平均年龄为19.76岁;女生278人,平均年龄为19.21岁。

2.问卷

将114个项目打印在问卷上。指导语:“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称。以下词汇均来自“四书”中对君子的描述。请你从儒家文化的立场出发,评价以下词汇对君子的重要程度,并且在相应位置上打…√?以示选择。”问卷采用七级评分,要求被试对每一项目做1(非常不重要到7 (非常重要的评定。评定时不可以相互讨论。

3.统计与分析

对第一批被试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构建出君子人格结构的框架;对第二批被试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和修正问卷的结构模型,确定君子的人格结构。数据处理主要使用SPSS10.0与LISREL8.30来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构成理想人格的114个项目的评定转换成标准分数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KMO=0.98,说明项目间有共同因素存在。Bartlett 检验值为

49039.50,df=4950,p<0.001,说明数据适合因素分析。因素数目确定采用以下标准:因素特征值大于1;符合碎石图检验标准;抽出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能解释3%的变异;每一因素至少包括3个项目。参照以下标准剔除项目:因素负荷< 0.30;标准差<0.98;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负荷都比较高的题项。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做因素分析。正交旋转后,结合碎石图和解释方差的百分比,删除影响问卷结构效度及测量角度重复的14个项目,余下100个项目。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选取4个因素,共可解释总方差的55.20%。4个因素分别可解释总方差的39.82%、7.39%、5.22%和2.78%。二阶因素分析显示,因素1的KMO=0.97,Bartlett 检验值为17728.38,df=820,p<0.001,应取二个因素,分别解释总方差的49.90%和

4.04%,共可解释总方差的53.94%;因素2的KMO=0.97,Bartlett检验值为

10265.19,df=300,p<0.001,应取二个因素,分别解释总方差的53.15%和4.97%,共可解释总方差的58.12%;因素3的KMO=0.96,Bartlett检验值为8645.80,df=231,p<0.001,

应取二个因素,分别解释总方差的50.34%和6.88%,共可解释总方差的57.21%;因素4的KMO=0.94,Bartlett检验值为4551.88,df=66,p<0.001,只能取一个因素,能解释总方差的59.23%。(见表1

按照项目内容对四个因素分别予以命名。

F1:社会性因子。体现了对君子社会行为的道德要求,包括“仁义道德”和“德智兼备”两个子因子。仁义道德,体现了仁与义的统合,包括豁达、负责、宽容、正直、有恒心、有原则、自律、有气度、自信、有志气、积极、有抱负、真诚、有信誉、善良、有公德、孝顺、识大体、内省、乐观、有礼貌、高尚、厚道、有条理、廉洁、知错就改、勤勉27个词。德智兼备,体现了仁与知的统合,包括成人之美、温文尔雅、仁民爱物、不耻下问、见义勇为、身体力

行、谦让、与人为善、从善如流、德才兼备、遵纪守法、慎独、有文采、博学14个词。

F2:践行因子。反映了君子对待他人和自身的不同要求,体现仁与礼的统合,包括“待人之道”和“克己之道”两个子因子。待人之道,包括助人为乐、洁身自好、表里如一、胸怀坦荡、有同情心、好学深思、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实事求是、恭敬待人、明辨是非、意志坚定、推己度人、重义轻利、成仁取义、情绪适度16个词。克己之道,包括先思后行、处世有道、处事有度、闻一知十、正己化人、坚持真理、心系天下、脚踏实地、爱亲尊贤9个词。

F3:中和人格。它是君子人格的关键特征,体现仁与性的统合,包括“和谐处世”和“刚柔并济”两个子因子。和谐处世,包括因材施教、灵活、果断、平易近人、言简意赅、注重细节、心思细密、顺其自然、聪明、简朴、亲密、整洁、合群13个词。刚柔并济,包括温柔、顺从、纯真、严肃、威武、开朗、强壮、轩昂、敏捷9个词。

表1君子人格结构的因素分析表

因素F1.1 F1.2

项目豁达负责宽容正直有恒心有原则自律有气度自信有志气积极有抱负真诚有信誉善良有公德孝顺识大体

内省

乐观

有礼貌高尚

厚道

有条理廉洁

知错就改勤勉

成人之美温文尔雅仁民爱物不耻下问见义勇为身体力行谦让

负荷

0.753 0.749

0.744 0.717 0.704 0.695 0.686 0.686 0.683 0.680 0.669 0.668 0.663 0.658 0.651 0.641 0.624 0.620 0.591 0.582 0.582

0.549 0.547 0.545 0.508 0.496 0.491 0.762 0.751 0.654 0.651 0.646 0.615 0.608 共同度0.624 0.626 0.621 0.633 0.646

0.604 0.605 0.598 0.526 0.628 0.560 0.583 0.526 0.529 0.533 0.628 0.525 0.578 0.575 0.447 0.525 0.553 0.526 0.488

0.429 0.477 0.480 0.600 0.579 0.561 0.614 0.554 0.512 0.510

因素

F2.1

F2.2

F3.1

项目

与人为善从善如流德才兼备遵纪守法

慎独

有文采博学

助人为乐洁身自好表里如一胸怀坦荡有同情心好学深思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实事求是恭敬待人明辨是非意志坚定推己度人重义轻利成仁取义情绪适度

先思后行处事有度处世有道闻一知十正己化人坚持真理心系天下脚踏实地爱亲尊贤因材施教灵活

负荷

0.604 0.585 0.569 0.509 0.507 0.500 0.482

0.746 0.741 0.722 0.675 0.660 0.654 0.644 0.639 0.637 0.637 0.629 0.627 0.613 0.601 0.594 0.553 0.774 0.748 0.731

0.682 0.682 0.679 0.642 0.571 0.560 0.751 0.745 共同度0.535 0.445 0.528 0.438 0.372 0.378 0.418 0.604 0.616 0.559

0.616 0.561 0.558 0.625 0.654 0.528 0.584 0.664 0.644 0.545 0.497 0.414 0.454 0.693 0.696 0.680 0.508 0.594 0.568

0.489 0.557 0.621 0.593 0.632

因素

F3.1

F3.2

F4

项目

果断

平易近人言简意赅注重细节心思细密顺其自然聪明

简朴

亲密

整洁合群温柔顺从纯真严肃威武开朗强壮轩昂敏捷明智认真公正勇敢平和忠诚执着刚毅

无畏谨慎自尊民主负荷0.734 0.731 0.708 0.696 0.665 0.648 0.580 0.575 0.559 0.552 0.534 0.820 0.816 0.735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摘要: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主要是由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阐发和构造的一系列人格教育的观点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人际和谐的仁爱精神、修身为本的道德精神。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学说、人性论和人贵论思想。探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格教育;理论基础 一、人格及人格教育 在中古英语中,没有“人格”一词。近现代西方所使用的“人格”,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原意为舞台上演员表演时为了角色的需要所戴的面具,面具根据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所谓人格就是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consistent behavior pattern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 originating with in the individual)。它包含两本分内容。第一部分讲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是稳定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人际过程。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外部,影响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1] 人格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先天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先天遗传因素只是为人格教育提供了一

般可能性,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完美人格的塑造更有赖于人格教育的教化作用。所谓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以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的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通过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重视人格教育,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鲜明特征。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各家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过人格教育思想。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格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意义最为深远。在经济越来越发达、政治越来越进步的今天,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格教育也将得到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因此,探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先秦儒家文化中优秀的人格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主要是由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阐发和构造的一系列人格教育的观点的总和。先秦儒家文化重视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注重培养理想人格,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重视“成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格完善的“成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所在。先秦儒家文化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科学教育中人格塑造方面的不足。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深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胡继明1,2,黄希庭1 (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 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 7 3收稿日期:2009205206 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 明。

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詹家慧 290700223 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近二十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而当我们欣喜于现代化所带来的繁荣时,也深深体验到了现代化所带来的灾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这一切是有代价的,土地越来越贫瘠,淡水越来越缺,天空越来越暗,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来冷漠了,道德意识也越来越淡泊了……于是我们想到了儒家文化。很多思想家重新审视了儒家文化,逐步发现了它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走向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确实如此,我认为从整体上说儒家文化对于现代化问题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儒学是中国古代一个以孔子为代表的有立场、有观点、有徒众的学术派别,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和道德哲学,其要旨是对人的关照,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究,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而儒家文化是在孔子的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了二千五百年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演变而成的中国文化。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统治了中国思想领域长达几千年。它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它强调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包括礼、义、孝、悌、智、勇、忠、信等范畴;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崇尚自然、欣赏自然,认为万物是平等的;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全面发展,以整体为美。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是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继承演变发展起来的,截然割断历史的现代化是不存在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也必然渗透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犹如人体中的血液和水份,不是某个历史英雄说不要就可以不要的。传统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是极为重要的,具体表现为: (一)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这种道德规范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虽然有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无形中教导着人们要守礼义以维护社会的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很多商家若坚持信誉,将货真价实,买卖公平,那么其商业命运一定不短;但商家若是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违背信誉,那么其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文献标识码:A 《论语》全面塑造了一种君子人格。探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有利于挖掘传统文化遗产,推进社会建设。 孔子将儒者分为圣人、君子、士三个人格层次。士是一般儒者,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君子人格是孔子着力提倡的道德修养。作为“君子儒”典范的孔子具有高尚的君子人格。“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所谓君子包含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论语》中道德君子约出现39次。现对《论语》中君子人格内涵略作探析。 一、尚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牟宗三说。“仁为儒家哲学之中心,亦即中国哲学之中心”。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颜渊》)。孝悌是处理家族内部关系的要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

礼;祭之以礼。”(《为政》)孝即孝顺、孝敬、孝养父母;悌指尊重兄长。 最后,“君子坦荡荡”(《述而》),“不忧不惧”(《颜渊》),安乐自得。梁漱溟先生认为,乐为孔子生活最显著的态度,君子人格显著的特征目。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礼见于《论语》74次删,指礼仪、礼制。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核心是礼。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用礼和谐恰当最可贵。礼还利于养成恭、让、忠、信等道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义见于《论语》24次。“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 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

浅谈君子人格

《经典世界的儒家哲学》中期作业 题目: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彭国翔 上课时间:周一11,12节周二11,12节

目录 闲话两句 (3) 君子人格的诠释 (4) 1.恕道——君子道德品质的来源 (4) 2.中庸——君子的处世之道 (5) 3.亲民——君子的修炼环境与方向 (6) 4.无适无莫——君子的杀手锏 (7) 5.慎独——君子与伪君子之辨 (8) 君子人格的实现 (10) 主要参考文献 (10)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班级: 摘要,本文主要以《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讨论了什么是君子人格以及如何实现君子人格。其中,君子人格的论述是从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五个方向来论述的;君子人格的实现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角度来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君子人格。 关键词: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 闲话两句 初看作业的要求,我的内心第一反应是:老师曾经花了这么多节课的时间,讲的不就是什么是君子吗?四个主体记忆尤深。那这不就成了一个很机械的作业了吗?只要分析一下四个主体不就可以了?但我转念一想,老师和助教哥哥都那么机智,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君子人格和君子的四个主体论是有区别的,依愚之见,君子人格偏重于君子的道德主体,当然也包括其他主体的部分内容,毕竟两类说法是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君子进行分析,不免交错。私以为老师着重讲了人为什么要有四个主体属性才能成为君子,但对四个主体特别是道德主体所包含的内涵没有特别详细的论述,所以我想这份作业是想让我们分析这部分的内涵也就是所谓君子人格,并从中体会修炼自身的道理吧!想到这里,我自然的想到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忠恕敬诚勇”等我们朗朗上口的君子品质,但我并不想就此论述。诚然它们属于君子人格无疑,但只是君子人格的某一表象,这样寻找下去将是无穷尽的。正所谓“理一分殊”,我想肯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去使得君子表现出如此多的良好品德。又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我想抓住重点,舍弃末端,讨论君子人格的几个重要特征。但因所学有限,所思有限,有些观点不免拙劣肤浅,还望老师同学批判斧正。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伦理道德、和谐、以人为本、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括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佛道三家学说丰富多彩,其内容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儒道法三家都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指内心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提高自身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安邦定国,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立于天地之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了自己就要承担起对家庭、国家、天下的责任。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历史上才

会出现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按照孔子和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立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儒家认为中庸之道不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达到一种境界,它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庸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 第三,价值追求上强调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大倾向。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着辱”;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著名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发展了如敬爱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但另外也压抑了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社会关系上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构成所谓的人际关系。 第五,突出的人文倾向。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

儒家理想人格论文育人功能论文:论儒家理想人格的育人功能

儒家理想人格论文育人功能论文:论儒家理想人格的育人功 能 摘要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儒家理想人格“尚中贵和”,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内心等方面的文化育人内容。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育人文化资源进行批判继承,积极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批判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完善儒家理想人格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理想人格育人功能完善 人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理想人格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个人自身以及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关系中各要素相应得彰而体现出的整体形象。人格作为个体生存样态的直接反映,不但具有现实性,还具有理想性,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儒家理想人格内含着智慧、道德和意志的力量,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可供借鉴的资源。 一、儒家尚中贵和的人格精神 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和”与“同”是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和为贵”“致中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是儒家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在对立的两极中,只有“中庸”或“中道”

才能求得中和。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就是孔子“执两用中”和“因时而中”的儒家伦理思想。他认为,只有“执两用中”、“因时而中”才能做到和谐、和合;只有和谐、和合,事物才能发展,才能有生机。 儒家理想人格集中体现在以“仁义”为核心的“君子”理想人格目标中,是内涵了仁、义、礼、忠、恕、孝、悌、勇、恭、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俭、让等思想德行规范,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格境界分成七重,“君子”理想人格目标是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出发点,儒家理想人格的所有问题都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展开,在方法论上坚持运用“中道和合”来修身养成理想人格。在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目标导向作用下,以人性善恶为基础,强调修养的理性自觉,追求圣贤人格,坚持内省、慎独的修养方法,向往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强调内在德性与外在德性践履的展现,即德性与德行的统一,不断演变完善成一套完整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家治国理论,包含着认知事物、文化知识学习、个人道德修养、管理社会以及治理国家的能力等。 不难看出,儒家理想人格从目标到方法、途径等方面都是强调、推崇“尚中贵和”的,这种注重理想性与精神性,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树立了君子人格这一人格典型,其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修正,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君子这一与小人相对的人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君子的德性、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形象和君子的境界等多个方面,探究君子人格的内涵,不断进行君子人格的修养,对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君子;小人;君子人格;德性 一、君子与人格 1.何谓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君子”一词通常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在产生初期,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利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们。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2.人格的所在 想要真正了解君子人格,何谓人格也是需要去认真考察的。关于人格一词,它源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意味着向社会显露自己。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则给人格赋予了品质价值的涵义,人格已不仅指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性自我。当前最普遍的人格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并没有人格一词,但是却有“人品”“品格”等词语表达与“人格”相近的含义,且更侧重其伦理道德意义。在中国,理想人格更多的表现为实现其道德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换言之,君子并非主要是从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上来讲的,君子另有其本质性的内涵。 二、《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具体阐释 首先,孔子继承沿用了“君子”与“小人”原初的含意。在文章许多句子中谈到的“君子”,明显的表现出了它有与“民”的政治地位相对的贵族和统治者的意思,但是继续探索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君子并非仅仅是从经济和地位的意义上讲,而另有其本质上的内涵。 1.君子的德性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伦理思潮,经孔子总结和发展之后,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集中反映了君子的德性。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1、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解读

儒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中国学术思想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培养并规范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儒家思想为世代统治者所用,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近代社会变革中,更被视为是时代进步的“绊脚石”而被全盘否定、激烈地抨击,一味地追求“西化”。然而,西方思想的传入,并没有冲洗掉儒家思想的痕迹,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已植根于民族的骨髓及血液里。1 儒家指“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按照代表性的说法,“儒家有以下特点:①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2儒家思想首先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更注重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儒家思想中以人为本,崇义重德,以仁、礼、义等为道德规范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的培养。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朝代不断的完善和发扬,儒学也以各个形态融入到民族血脉中。本文将尝从心里、法律等多维角度进行剖析,讨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儒家思想 一对现代心里质询的启示 儒家思想曾居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鉴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应当充分关注。就儒家的历史作用看,儒家自西汉成为中国主要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4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5提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问题,也源于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信念与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启发。过去一直不受主流心理学重视的信念与心理健康问题,目前甚至被认为是心理学及身心医学的前沿问题。这样,如果要研究中国人的信仰与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话,就不能不从儒家思想入手。因为,从历史事实看,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的核心。“《论语》这本书所宣传、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范’、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惯、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67提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主张,相信不少人有疑虑: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到底该如何看?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作用的大小如何?儒家性质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的关系如何?等等。根本看,这些问题涉及到儒家性质的心理咨询的定位问题,它们大概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儒家思想的现代心理价值,儒家心理咨询的作用定位。8这个问题与儒家思想的价值争议联系在一起。目前,不少人认为,儒家思想是过时的,对人的心理甚至有负面影响。本文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本文的基本主张是,儒家思想的心理功能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积极的一面要应用,对于消极的一面要矫正。探究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目的,就是发掘儒家思想中积极的或者是适合心理咨询需要的知识,并将其心理学化。至于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同样需要深入的研究,而不是表面的、似是而非的主观判断。9 1关于人生的意义:生命空虚感或人生意义失落是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10。如何使来访者获得生命意义1修改引用山东大学张伟《儒家思想及现代意义》2008年10月15日第一页 2转引TheBordofEncyclopedia.Chineseencyclopedia:psychology.Beijing:ChineseEncyclopediaPress(inChinese). 1991. 730~73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730~731) 3修改引用山东大学张伟《儒家思想及现代意义》2008年10月15日第一页 4转引DuWeiming.TheEastAsianvaluesandmulti-modernity(inChinese).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Press, 2001. 120, 132(杜 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0, 132) 5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ActaPsychologicaSinica(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质询的启示)371 6转引LiZehou.TheexplanationsofAnalects.Beijing:SanLianPress(inChinese), 2004. 1~2 7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ActaPsychologicaSinica(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质询的启示)372 8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ActaPsychologicaSinica(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质询的启示)373 9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ActaPsychologicaSinica(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学质询的启示)373 10转引GouldWB.TranslatedbyWeiZimu.ViktorE.Frankl.Lifewithmeaning(inChinese).Beijing:ChineseLightIndustryPress,2000. 17 (GouldW B.弗兰克尔著.常晓玲等译.意义与人生.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17)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No.8,2010 General,No. 367 UCATIONAL RESEAR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许思安张积家 [摘要]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采用词汇学假设,探讨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结构。结果表明,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为四因素结构,包括社会性因 子、践行因子、中和人格因子和统合人格因子。揭示君子的人格结构,对儒家思想研究有

重要理论意义,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有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儒家;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结构 [作者简介]许思安,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博士;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1 人格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代表人的生活态度 和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 和谐、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在苦苦思索这样一 些问题:什么样的人格才称得上是理想(或健全 人格?理想人格的结构怎样?采用哪些途径可 以培养人的理想人格?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渗透 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人格的理解与思 辨。儒家理想人格“君子”一词的人格含义也必 须通过探查它在人们心中的心理意义才能有全 面而准确的理解。 一、研究方法 (一初始项目的形成 采用词汇学假设研究儒家理想人格的结构, 首先要搜集儒家代表人物描述理想人格的词

汇。词汇来源是否可靠,关系到研究质量。儒家 思想形成于先秦,从汉代起,历经多次改造。因 此,后世儒生的许多看法不一定代表儒家思想的 真谛。因此,词汇来源应以原始儒家的论述为 主。但是,什么是原始儒家?这一问题也颇多争 议。孔子在世时,学说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儒学 在战国初期得到发展,但也未广泛流行。到战国 中后期,由于孟轲和荀卿的阐扬与发展,遂成为 显学。又由于孔门弟子众多,对孔学的取舍不 同,各执一端,从而使儒学发生分化,分裂为子 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荀氏、 乐正氏八派(《韩非子·显学篇》,其中对后世影 响最大的是孟氏之儒和荀氏之儒。孔子最注重 “仁”和“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孟氏之儒发—————————— *本文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族语言对民族心理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8JJOXLX26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语言加工的认知 机制和语言对认知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6JDXMXLX01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中文

浅析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引言 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个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并且相互冲击。西方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显露出了很多弊端,一些人思想空虚,精神颓废,陷入吸毒,酗酒,嫖娼,邪教以及同性恋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上集体自杀的道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的价值的推崇,同时带来了人文价值的失落,人类文明的另一半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割裂,贬抑和冷落,这在我国高校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糟粕文化冲击着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很多人迷失方向。据我所知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尤为突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晴雨表,多元价值的困惑的社会状况自然要辐射和影响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现在大学生上了大学,不知如何度日,他们的目的就是逛街买东西,看电影,打游戏,谈恋爱,喝酒讲义气,打麻将都成为消遣的方式。他们的生活紧凑,被一些极其无聊的东西充斥着,似乎日日开心,但还是感到很空虚。还有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甚至说“为爱活着”。有的想玩,但理智告诉他竞争的现实不允许他这么做;想学习,自己却对自己说生活不能只围绕着书本转,所以都茫然了。很多学生整天抱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乐观态度。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把自己光明的“前途”比喻为“钱途”,认为多挣一块钱,多买一栋房子,要比“知识是真理什么”来的更重要,更实惠。甚至怀疑“读书有用”的发问。一切都与利益挂钩,上大学是为了获得奖学金,通过各种资格证,为了更多的奖学金。这样的上学态度已经失去了上学的根本理念。面对这些病症,我们有必要来探讨儒家优秀的成果,将是一剂非常对症的良药。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已有五千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华民族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有益于后世的精华。儒家理想人格主要体现在《大学》,《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著作里。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博爱思想,经世济民的传统,注重气节的精神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形态已经深层次地在中华民族的国魂之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儒家的理想人格主要表现为理想人格的特征和目标,理想人格的内涵和意义,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现。 一、儒家理想人格的特征和目标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尧,舜,禹,周公等古代的贤人。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主体通过道德心性修养达到品德高尚的境界;所谓“外王”就是主体通过修养所得到的结果推广到外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普及整个社会。“天行健,

君子的人格理想

君子的人格理想 许继莹 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几千年来,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关于人生的修养以及个人向内心探求从而达到某种境界的学说十分丰富。“君子人格”是儒家做人的理想或人格追求。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有着各自的人生修养境界说。儒家是成仁,道家是逍遥和素朴,佛家是成佛。就道家的逍遥而言,是成为真人或仙人。以《老子》的话来说,是做到“无私无为”,道家在强调超然物外的逍遥的同时,也强调回归素朴本真之性,即在精神上回到赤子式的婴儿状态。就是如何摆脱功名利禄的引诱,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的问题。 一君子求学的动机 儒家学说向来把为学动机看得十分重要。进行道德学问的学习,首先得要明确为学的动机,学了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用去换取功名利禄,不是哗众取宠,或以道德学问为资本,去换取外在物质利益,这不但不能成就自己,反而丧失自己。 二如何成为君子 人本身是可以改变的,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提升的。古代的学或学问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的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积累,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思等人伦道德的践行。因此,中

国古代的学或学问,是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所有社会成员均能够参加的普遍性活动,而这种学或学问,也就是成就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别人待自己不好,不是要去责备别人,而是要多检查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自己要制约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才可称得上仁。张载认为,克己就是不贪私利,只要改过从善,不自暴自弃,还是可以成为君子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孔子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曾说过,对于自己的过失应当严格地自责。 自我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孔子从自身体会中得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总之,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强调人们要朝内层层打开,层层内推,以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我们所说的为学目的,为学的方法,克己与自省等,正是《大学》中的这段回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孟子指出环境的磨练的意义。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三君子气象

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对社会的整合价值,分析了它们在东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提出了对以往的现代化模式要重新认识,指出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整合的功能必将对当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本主义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并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传统以来的儒家孔教,不但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反而构成了一大阻碍。因而,近代资本主义只能在西方国家产生而不能在东方国家产生。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向马克斯·韦伯的论断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60—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萧条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圈却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奇迹。当时,人们在考察其原因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本身,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资本的积累、劳动力技术等等。但这时的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像东亚这样的经济奇迹?同时,人们又考察了非经济的制度结构,这些国家在制度结构方面也大不相同。人们在考察其文化因素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之处就是,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于是,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产生了:儒家文化对于亚洲这五个地区的经济成就是否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什么?它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对社会的整合价值 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1]。儒家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最高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经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 1、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