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

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

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第2节声音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动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点

1.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1.分组探究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部分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

(多媒体显示)

第3节声的利用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

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

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

难点

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

学生: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波是一种波动

2.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

3.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

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师:多媒体、录音机、气球、玻璃板、示波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网上查找的资料、物理套餐。

学生: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物理套餐、网上查找资料。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等级——分贝(dB)

三、噪声危害

四、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音调、响度、和音色;复习音调产生的原因,响度的影响因素;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复习声音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构建本章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形成体 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世界,以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学习重点:了解乐音的特性及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学习难点:构建本章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产生的。 2、把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这说明,水的作用是,此实验用到了法。 3、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说明了,用到了法或称为法。 4、航天员在太空中能通过电进行交流。 5、利用声波与水波的相似性来学习声波,用到了法。 6、“桌子可以传声”实验中,说明可以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分为,,。 7、在真空中,声音(填“能”或“不能”)传播。 8、声速的定义:。 9、声速的大小与和有关;空气中的声速V= 。(150C) 10、要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到达人耳至少应比原声晚 S,即多少米?(写出计算过程) 13、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1)(2)。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 2、音调是指声音的,与有关,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的定义:,单位,简称,符号。 4、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做,频率范围为。超声波和次声波人类 都听见(填“能”或“不能”)。将、、统称为声。 5、响度是指声音的;与和有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音量”,指的就是响度。增大响度的方法:(1) (2)(3) 6、物体振动的幅度叫; 7、下图“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当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在此用来反映音叉振幅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法。(2)实验中若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和看到的现象是,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8、音色是指声音的,由和决定的。 9、波形图中,形状相同,说明相同;相同时间振动次数相同,说明相同;振幅相同,说明相同。 10、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 观察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波形,如 右图三者音调;响度; 音色是的(选填“相同”或 “不同”)。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常俊山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复习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2.掌握两种物理实验方法 3.知道声音的特性,会识别波形图 4.会利用回声测距 重点:声音的特性及波形图的识别 难点:涉及声源移动的回声测距问题 【疏理知识,落实双基】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易错题: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______;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 铃声将会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______(能/不能)听到铃声;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得出。 发现: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传播。 (2)介质:、、均能传声,真空传声。 3.声速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有关,在15摄氏度空气中声速是。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回声的重 要应用是测距和定位,测量原理是________。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易错题: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发现: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和。 名称概念影响因素相关关系 音调声音的发声体的频率频率高,则音调; 频率低,则音调。 响度声音的(强弱), 常用分贝(dB)表示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 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 振幅小,则响度。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决定。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 考点三声的利用 易错题: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回声定位的是() A.蝙蝠夜间进行觅食B.捕鱼船的声呐系统C.医学上的超声洗牙D.倒车雷达发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声现象》复习课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 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及考点分析: 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及声音的利用。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三、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 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A、声源在振动发声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 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案汇总

兴隆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班级:姓名: 【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声音的产生 〖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 〖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音叉的发声 〖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 〖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2.发声的物体叫做。

【要点2】 声音的传播 〖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 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 (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再用绕有 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 (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 (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 空气抽出。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 〖总结〗 【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 〖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活动〗 〖总结〗 1.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在 中传声效果好。 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1 .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 。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我最感到不好上的一种课型,本节课上的《声现象》这章内容相对简单,关键在理解与记忆。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学生要特别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以及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关的计算虽然较为简单,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是他们的一个难点。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开放、高效的思路设计,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多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用大合唱《走进新时代》引入,让学生不仅感受声音的魅力,还体验中国的发展,激起爱国情怀。然后让学生复习本章内容,完成知识梳理部分并组内互查,教师到组内督查完成情况,再对本章重点进行强调,难点进行突破,用例题进行巩固,然后让学生对本章知识结构及例题进行二次复习(5分钟),最后当堂进行检测,用的是张家界近五年的中考题目。 二、发现的问题: 复习课的要求是既要把复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还要做到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发现我在讲这一章出现了诸多问题,声现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点较多。我在教学中发现给学生进行强调的时候花费了很长时间,导致后面的节奏较快,课堂检测没有当堂点评,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准。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深刻理解以前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应试能力,结果因为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遗忘较多,课堂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等。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 在复习知识点较多时,要分清重难点,分清主次。学生懂的知识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知识加深理解,对于重要的、难理解的知识进行重点强调、难点突破。例如对声的产生问题就没有必要重点讲解,进行没有必要地重复,占用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声音的三要素的理解则需要原原本本、从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都要给学生复习,学生才能对这个难点理解清楚。

中考复习1[1]声现象导学案.doc

1.声现象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途径。 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及决定因素;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超声波、次声波特点应用。学习过程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物体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真 空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 波能粉碎小石头,表明声音具有。 4、声速:声速大小取决于o通常情况下, v固v波v气。15 °C空气中的声速约 为o 5、回声:回声是声音传播时遇到障碍物时而 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nic 针对练习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衅 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 / 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r X B、声音产生的原因r a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 鼓血血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C、听到的鼓声是鼓而振动产生的超声波 D、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 3、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 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的机会。用物理学知识 解释他们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的原 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用硬物敲击后墙壁或管道发生而产生的。 考点2.声音的特性 1、、、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人们常将它们称做声音的三要素。 2、响度:声音的叫做响度。响度与有 关,还与有关O 3、音调:声音的叫做音调。音调与有 关,频率指,其单位为—。 4、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音色。 针对练习 1、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2、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 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 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 手指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心. W 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 尺发:11声音的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而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显示的波形。叩乙内 其中)*,音音调相同的是_图和图;响度相同 的是图和图。 5、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Hz,人耳(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 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 次。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物体做发出的声 音,乐音的波形是的; 噪声通常是指物体做发出的声 音,噪声的波形是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新 人教版 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课前复习归纳本章知识点,并完成自主导学。 三、学习目标 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并分析相关的应用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自主导学导学 1、声音条件: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例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悦耳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能直接用口语交谈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例 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导学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2)声音以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传声。 (3)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 m/s、声速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 例 3、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发生原因的是_ __ ;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__ _(填序号)导学 3、声音的特征:声音是由、、显示其特征的。 (1)音调: ①音调决定的因素:发声体振动的;②音调与频率对应关系是: ,音调越高。,音调越低。 ③频率高于20000Hz叫做;频率低于20Hz叫做、(2)响度: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发声体的和应关系: ,响度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音品、音质,影响音色的因素有:材料、结构。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2010年—2013年)本章吉林省中考题试题分析 试题略 三、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如图所示是探究时常用的装置. (1)图中所示的实验说明;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3)本实验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例2]抽气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说明什么? [例3]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例5]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信号,求(1)海洋深度是多少? (2)这种方法能不能测月地距离?为什么? 解答略 控制噪声(三大途径) 防止噪声产生(在生源处减弱) 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课后反思 按照近几年吉林省中考物理试题分析,本章在中考中的比例不大,分值2分,题型以填空题为主,属于简单题。复习时,重点回顾了基本知识点,还对可能出现的选择题、简答题、实验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归类和总结。 不足之处:学生学完这章知识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对本章的知识点遗忘很多,所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后还需督促学生认真复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备:段传友同备:姚文斌审核:初中物理组学生班次与姓名: 一、课标告诉我们: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二、本我们要做到: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三、预习导学: 1、观察与思考: 在一次风较大的时候,观察旗杆上的国旗,当你听到国旗在风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 实验二:将你的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再使耳朵离开,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敲击桌面。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3、动脑想一想: a.实验一中的钢尺产生声音时有什么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b.实验二中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 c.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 四、通过预习我会做: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并且以形式传播。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

声现象教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决定的。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⒉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 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 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⒉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重点。 五、设计思路 学生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其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⑴)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 ⑵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选择编号B、C的 两种规格的琴弦来进行实验.小明的选择对 吗?为什么?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 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 缺数据是. 4,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在上面一段视频中,吹啤酒瓶产生声音的原因是振 动。下图中,吹啤酒瓶时音调从左至右的变化是逐渐。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音调高低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 知识应用1,(2011黄冈)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 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声音的特性 2,(2011荆门)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 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 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 递信息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声音的产生、 传播、利用。 3,(2011广东)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 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 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噪声的控制 4,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人站在内墙下说话,声音能沿着圆形围 墙内壁传播,耳贴墙壁能分辨出自己说话的回声,问:回音壁 的周长至少为多少?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回声知识和运 动学公式 知识拓展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和超声波相比,次声波振动频率,穿透能 力,传播距离。(2)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 了解生活中次声波的来源和危害,以及应该怎么防范? 学生分析并作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 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 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 原理的科学态度。 板书设计 声现象复习 知识回顾知识整合知识探究知识应用知识拓展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 《声现象》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声现象》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蚕岗中学苏锦兰 一、基本信息 1)学科:物理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八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声现象》 5)课时数:1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征,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3.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4.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知识结构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①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物体的振动、介质)②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2、声音的特征①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②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③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噪声①噪声和乐音的区别②噪声的来源和分类③噪声的级别和危害④噪声的控制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人耳听声①听觉及骨传导②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超声波及其应用次声波及其应用 ③声音传递信息、具有能量 四、学法指导1.重视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2.固体、液体、气体可以发声,也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3.如何改变乐音的特征4.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并非人耳都能听到 五、教学时长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的复习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实验: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方法:比较法转换和放大 声音的传播:介质结合课本图1.1—4、1.1—5、比较两次实验中听到的声音不同,分别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可以在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理想化思维的方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推理) ①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③声音在介质中以何种形式传播?(波)观察课本图1.1—6 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否相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举例) 2、声音的特征①自然界的声音千差万别,我们怎么区分它们?②声音有哪些特征?声音的特征又分别于什么有关?③大声说话和轻言细语是什么不同? 1)、音调:声音的高低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 2、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3、会知识的应用。 知识回顾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产生的条件 (1)声音产生的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 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 到声源。如图所示,小纸片 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 的鼓面上振动。 2.声源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发生的物体 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音叉时,用手接触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 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 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 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 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方式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4.声速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t s v ;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 (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利用回声测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 : a .当△t >0.1 s 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b .当△t <0.1 s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 ②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不易听到回声。 ③回声的利用与防止:回声测距与测速(s=vt /2)、电影院的墙壁。 二、声音的三要素 1.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声现象 复习 导学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 第四章声现象导学案学生姓名:_________ 成绩等次:____ 第四章:声现象总结复习 [知识回顾]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而产生的,_____停止,发声停止。声音是一种____,它具有 __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声音在150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__的。乐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_有关,频率___,音调高,频率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响度还跟人到声源的____有关,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越___;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也不同。 3.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等;(2)在_________中减弱噪声,如在公路和住宅区设置_______和_______(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4.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_____之间.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___。 [课堂导学] 1.在桌子上放一些米粒,敲击桌面,看不到桌子在______,却听到______,看到米粒在______,这说明桌子在______. 2.“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 ) 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D.岸——水——鱼 5.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6.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7.炎热的夏季,当雷雨来临时,闪电过后往往雷声隆隆,不绝于耳,“雷声隆隆”的原因是 . 39

声现象(一)教学设计

声现象(一)教学设计 Sound phenomenon (1) teaching design

声现象(一)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

一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 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 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 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 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 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 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

声现象 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音乐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地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通过观察、分析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能够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4、了解回声和共鸣,了解混响现象。 5、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二、基础知识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2、声 速: ,用表示,单位:。计算公式: 声速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有关。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频率: 超 声: 次声: 人耳的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4、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 调:日常描述: 影响音调的因 素: (2)响 度: 日常描述: 影响响度的因 素: (3)音 色: 日常描 述: 影响音色的因 素: 5、回声:

次声波的应用: 11、声识别技术的应 用: 三,知识链接 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让同学们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理解乐音与噪音,知道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会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本章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特性;噪声及其控制;超声与次声的应用。难点:乐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别。本章考查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是主要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答题和探究题是相对较难的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请同学们树立信心:本章知识都很简单,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得满分是很容易的。 四,预习练习 基础题 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的树叶发现“沙沙”的响声,这种声音是 () a、空气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 b.树叶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c.树叶振动产生并由大地传播 d.空气振动并由空气传播2.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a.蚊子的嘴 b.空气 c.翅 翼 d.声带 3.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 b.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月球上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时使用无线电,这是因为 a.用无线电交谈比直接交谈清晰 b.宇航员距离远直接交谈听不见 c.月球上的岩石不传声 d.月球上没有空气 5,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________不一样,“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________不一样。 6,向远处呼喊时,为了使声音传得远一些,可以用两手在嘴边做成“喇叭”状或用“土喇叭”,其目的是为了减小声音的________,从而使声音的________更大些。 7,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同一琴键,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原因是________;用大小相同的力弹不同的琴键,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不同,原因是________;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8、拉二胡时,拉紧弦可以________音调;由细弦改为粗弦时,可以________音调,按弦的手指向下移动时,可以________音调。(填提高或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