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

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

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2、降水的形成: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知识与技能 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

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公开课教案

精品文档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降水的定义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掌握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能说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3、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微课的学习,掌握降水的概念并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读图说出福州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通过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掌握描述一个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特点的方法。同时,能够对比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通过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设置不同的活动归纳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地理绘图技能。通过福州的降水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绘制与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说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难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进行微课自学,带好尺子、铅笔和橡皮擦;课前编写和分发导学案;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 【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播放“三月里的小雨”歌曲,营造学习降水的氛围。 过渡语:三月小雨半含羞,天上人间细细流,欢迎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通过微课自学,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遍。 多媒体播放:微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老师:通过微课,大家学会了多少知识呢?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 自学能力测一测:(判断题) 1.降水就是指降雨。 2.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单位是毫升。 4.福州冬季降水少。 5.降水形成的条件之一是空气下沉。 6.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是有差别的叫做降水的季节变化。 7.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预设学生:回答较为顺利。 老师:绘制降水降水量柱状图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项地理技能,首先我们用直尺绘制出横轴代表月份,纵轴代表降水量,以福州2月份降水量76毫米为例,它是

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

《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

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初中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 2、学会分析影响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影响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因素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质疑点评 【自主学习】:(只要跟着河流走,就能够发现大海) 1、找出什么是等降水量线? 2、通常用图来表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 量。 3、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两级地区降水;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 西岸和内部降水;在温带,地区降水较多,地区降水较少;在山地,一般坡降水多,坡降水少。 4、通常情况下,降水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5、被称为地球“雨极”的是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 读图4.9,分析:(1)赤道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呢?两地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在中纬度地带,亚欧大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当堂测验】: 1、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表现最明显的是() A、高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低纬度地区 D、全球一样 2、下列地区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A、亚洲西部 B、赤道地区 C、亚洲东部 D、撒哈拉沙漠 3、世界年降水量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总趋势是() A、逐渐减少 B、逐渐增多 C、先减少后增多 D、先增多后减少 4、有关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 B、沿海地区的降水量一定比内陆地区多 C、世界上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太平洋沿岸地区

七年级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 第3 课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星球地图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教材从设计上更注重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从培养学生兴趣角度选材,本章内容既是今后分区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的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第二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在,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我在设计降水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内容时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学生完成简单的信息查找之后,教师进一步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降水形式的图片,降水形成过程的视频片断,材料阅读等内容,目的是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进而加深这些现象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及学生的兴趣的调动。另外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通过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绘制,培养学生类比思想,综合学习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探究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这部分知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参与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自学生疑 自读课本思考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的条件? 3、降水的主要类型 4、降水量如何的测定? 5、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习释疑

1、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2、形成条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总结答案: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3、主要类型: 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 4、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Lesson 3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 n plan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 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 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 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

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3eud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417580141.html,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执教:湘潭凤凰实验中学谭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尽管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降水的数量的;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分布情况。你还记得等高线和等温线的定义吗?你能由此推出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吗?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讨论: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3、小旅行:五月份,坐火车由哈尔滨出发,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当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3.2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1)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降水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编写导学提纲,课前发给学生,搜集问题卡,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汽后变成了水汽进入大气中) 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8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有实物更好:图3.21已经画得十分清楚. 通过阅读、看图.学生已经知道降水量是利用雨量器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知道了,还要给学生说明什么是降水量、日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首先让同学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日降水量: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得到日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某年每日降水量相加. 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 讲完以上知识点,老师带领同学进行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大组)完成活动.活动内容:写出如果出现这种降水情况可能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一组回答:阴雨连绵一个月 第二组回答:有两个月没下雨 第三组回答:某城市下了大雨 这时老师要加以引导回忆春天、秋天、冬天的天气,同学们讨论会更热烈,三分钟后,每组选派一位同学宣读本组的结论.也让别的组的同学加以补充. 这时老师要给予同学们鼓励:不要求说得多么完整,能说出三个方面就不错了,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活动,同学们更进一步加深理解了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 拓展探究题:说一说你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哪位同学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举手发言. 老师可以把课堂气氛调动得热烈一些,让每个同学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一年当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回答:略 老师:由此导入降水季节变化,并让同学观看课本第59页(图3.22) 板书:三、降水的季节变化 老师:前面已经学过气温,同学们对降水柱状图,应该理解. 学生读图以后可以得出结论,让学生总结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

人教地理八上《气候》同课异构教案 (22)

气候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 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 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 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年级:七年级 作者:邢雪 单位:唐山七中

课题《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能够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二)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三教材 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并且“降水”这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之前学习的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之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四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雨、雪、冰雹等这些自然现象颇为熟悉,并且他们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视频、图片等资料信息都非常感兴趣,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再者,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的。“降水”的教学与“气温”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学生具备有将学习方法迁移的潜在基础。

初中地理七年级《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降水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课前准备】 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活动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幺回事?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教师: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 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幺回事呢?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 (学生讨论) 活动3: 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归纳: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强调加点字的内容) 教师: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北京市的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 学生: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肯定会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云和雾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的结果不一致。)(略) 教师归纳:云和雾都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云悬浮在高空,不与地面接触,雾则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所以它们不是降水。 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解释: 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0℃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以形成冰雹,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 霰: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团体降水,直径约2—5毫米。由过冷水滴碰在冰晶(或雪花)上冻结所致,通常在温度近于0℃时降落,常见于下雨之前或与阵性雨雪同时降落。 雹: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小冰雹直径约2—5毫米,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它是发展的特别快的积雨云的产物,持续时间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很大。因此往往损坏房屋、果树、庄稼,伤害人畜,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2.降雨的等级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习题含答案(供参考)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分) 1.下列关于降水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B.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多,沿海地区降水少 D.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东岸年降水量多,大陆西岸年降水量少 2.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是()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3.降水概率为100%表示--,降水概率为0表示--() A.可能有雨肯定无雨 B.肯定有雨可能无雨 C.可能有雨可能无雨 D.肯定有雨肯定无雨 4.下列地区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 A.赤道地区 B.撒哈拉沙漠地区 C.亚洲东部 D.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5.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雨量较多 B.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6.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雨类型主要是() A.地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锋面雨 7.读图,从纬度分布看,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带是() A.南北回归线地带 B.南北极圈 C.中纬度地带 D.赤道附近地带 8.有关降水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海地区的降水一定多 B.纬度越高,降水越多 C.迎风坡降水少,背风坡降水少多 D.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 9.有关世界降水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海地区降水一定十分充沛,内陆地区降水一定十分稀少 B.世界各地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 D.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10.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不正确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回归线附近降水多 D.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 11.读图,表达正确的一组是() A.①地形雨②对流雨③锋面雨 B.①对流雨②锋面雨 ③地形雨 C.①锋面雨②地形雨③对流雨 D.①对流雨②地形雨③锋面雨 12.读盐城市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9-20题. 据图判断盐城市区的降水量最有可能为() A.1000毫米 B.1050毫米 C.1090毫米 D.1150毫米 13.读图,回答4-6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点,降水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乞拉朋齐地处亚洲,是世界上著名的雨极,平均年降水量11500毫米.该地降水类型多与下图所示的()相符.

七年级公开课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公开课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方案 江苏常州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蒋志强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知识与技能 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 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or Grade 7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 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 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

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

我国的降水分布及原因

影响我国降水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国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范围广,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时间分布: 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多冬季少,年纪变化大。各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在东部季风区,随着夏季风向北扩张,愈往北或愈深入内陆,雨量愈加集中。 北方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5--75%,而南方不到50%。呼和浩特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7.5%,赤峰占72.5%,而南宁和贵阳分别占48.8%和46.6%。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最大降水量在雅鲁藏布江西部河谷占80%以上。全国仅有少数地区,如伊犁河谷阿尔春地区四季降水均匀,各占全年的20--30%左右 空间分布: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区大于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的一部分和湘西、鄂西地区,其中广西、云南、海南的一些山地以及西藏东南喜马拉雅山东南坡,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南翼迎风坡的巴昔卡年降水量约4500毫米,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降水中心,在全国仅次于台湾岛火烧寮(年降水量6557.8毫米)。五指山迎风坡的琼中年降水量达2447毫米,位于印度洋西南季风迎风财坡面上的云南西盟达2812.9毫米,均为我国著名的多雨中心。达到800──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贵州、四川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达到400──800毫米的降水量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达到200─400毫米的降水量带,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 新疆、内蒙古西部、宁夏、青海、西藏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的民族地区等西北广大内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100毫米左右。准噶尔盆地为100--200毫米,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50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