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把哲学家们划分为两大流派,洛克、贝克莱、休谟以及后来的许多经验主义者属于一派――经验派;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属于另一派――理性派。这和恩格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来划分完全不同。但是由罗素的划分可以看出贝克莱和休谟对洛克哲学的继承――继承了洛克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方面。

贝克莱否定洛克世界构成要素中的物质存在,休谟则走得更远,不仅怀疑物质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不过他不是象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存在,而是说物质存在与否不可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关于物质的存在不可知,这是继承了贝克莱的思想,而后一个不可知是他的创见,它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后面所说的休谟的不可知指的就是后一个不可知。

关于后一个不可知,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 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 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休谟和洛克一样,初衷是:明理性、重经验,什么也不轻信,追求由经验和观察能得到的不拘任何知识。但是他最终却得出了从经验和观察什么也不能知晓这个倒霉的结论。

康德自称自己被休谟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惊醒,就是因为休谟提出的第二个不可知――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不可知。康德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观改造客观理论。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界或表象构成的世界。自然界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界或者说表象世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论。

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三十六节标题是:“自然界本身是怎样可能的?”其中写道:

这一问题是先验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先验哲学,作为它的界线和完成,必须

达到这一点。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两个问题:

第一,自然界,在质料的意义上,也就是从直观上,作为现象的总和来看,是怎

样可能的?空间、时间以及充实空间和时间的东西棗感觉的对象,一般是怎样可

能的?答案是:这是由于我们的感性的性质的原故,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感性

按照它特有的方式被一些对象所感染,这些对象本身是感性所不知道的,并且跟

那些现象完全不同。这个答案已见于《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先验感性论”里,

而在《导论》里已见于第一个主要问题的解决里。

第二:自然界,在形式的意义上,也就是作为各种规则(一切现象必须在这些规

则的制约之下被思维连结在一个经验里)的总和来看,是怎样可能的?答案只能

是这样的,即它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我们的理智的性质的原故。这种性质决定

了感性的一切表象必然被联系到一个意识上去,这就首先使我们进行思维的特有

方式(即通过规则来思维)成为可能,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就使经验成为可能;

不过这种经验和对自在之客体本身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

这两个问题就是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康德为了解决认识论问题而把困难推到本体论那边去了。康德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休谟的不可知问题(我以为更好的解决是马克思的实践检验说和波普尔的证伪说),但是却加深了另一种不可知,那就是物质对象或物自体不可知。我们称这种不可知论是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的理论被称之为二元论,因为他既承认物质本原,又承认精神本原。除了不可知论问题,康德理论还存在感官和外物(不管是物自体还是现象中的物体)如何协调一致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比如人为什么相应苹果产生好吃的甜的感觉,相应自然光(波长在450到750毫微米之间)产生多种颜色感觉?假如说这是主观改造客观的结果,那么人为什么这样改造而不那样改造,比如令苹果产生不好吃的感觉,令紫外光可见而令自然光不可见?我以为这个问题只有结合进化论才能得到合理解答。我在《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一书中阐述了人的各种快感功能(相应香甜美等的快感功能)和各种需求如何如何进化,这本书里,我将以色觉机制为例说明人的获取外界信息的感觉功能如何进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选择题(附答案).pdf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d) 1分 A.辩证法 B.不可知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b ) 1分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是因为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是(a ) 1分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被人脑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b) 1分 A.人的观念就是物质 B.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C.观念的形式是客观的 D.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 5.中国有句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句话说明(a) 1分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结果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6.毛泽东同志1958年写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1分 A.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 7.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

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英国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 1分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上,死了。农夫捡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 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该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是(d ) 1分 A.不能把物质当作意识 B.不能把运动当作静止 C.不能把现象当作本质 D.不能把偶然当作必然 9.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

2016川大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及问题详解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5年07月08日10点26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C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4.唯物辩证法的畴是( D )。 A.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 西,称之为( D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B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畴 B.事物的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部联系的一对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畴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D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是指( D )。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把哲学家们划分为两大流派,洛克、贝克莱、休谟以及后来的许多经验主义者属于一派――经验派;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属于另一派――理性派。这和恩格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来划分完全不同。但是由罗素的划分可以看出贝克莱和休谟对洛克哲学的继承――继承了洛克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方面。 贝克莱否定洛克世界构成要素中的物质存在,休谟则走得更远,不仅怀疑物质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不过他不是象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存在,而是说物质存在与否不可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关于物质的存在不可知,这是继承了贝克莱的思想,而后一个不可知是他的创见,它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后面所说的休谟的不可知指的就是后一个不可知。 关于后一个不可知,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 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 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休谟和洛克一样,初衷是:明理性、重经验,什么也不轻信,追求由经验和观察能得到的不拘任何知识。但是他最终却得出了从经验和观察什么也不能知晓这个倒霉的结论。 康德自称自己被休谟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惊醒,就是因为休谟提出的第二个不可知――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不可知。康德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观改造客观理论。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界或表象构成的世界。自然界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界或者说表象世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论。 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三十六节标题是:“自然界本身是怎样可能的?”其中写道:

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绪论 1.【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正确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单选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单选题】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正确答案:英国宪章运动 5.【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原习题

第一章 一、判断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是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 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绝对精神”。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旧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统一性是统一于“绝对精神”。

驳不可知论

驳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对于一切超验的事物(例如上帝)的存在性持怀疑的态度,而使他们拥有如此观点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我们的一切认识均来自对客体的表象的感觉,并以由这种感觉形成的经验为基础进而形成我们现在拥有的全部知识学基础。既便在康德那里先验范畴脱离了我们所有的经验,且也不作为一种概念形式的存在仅是一种脱离了一切外部的杂多纯然地在逻辑上先于经验且使我们的感觉经验转化为观念成为可能的东西存在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康德的先验范畴虽然自身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而事实上却仍在以感觉经验作为它的目的性,它并不能脱离经验而独自对任何一个客体对象形成认识即康德所说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这为超验的物自体世界的存在提供了空间,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彻底或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而言,感觉经验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超验的事物本身难以视为任何本体的表象,也难以作为对象而被感知进而形成经验,因此对于一切超出感觉与想象之外的事物的存在性均不能肯定。诚然,不可知论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它认为我们的一切认知都不能脱离开我们的经验,这使我们摆脱了关于纯粹的神的冥思,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某种事物超出认识之外。基于此我们就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首先我要承认在认识论上不可知论确实显得无懈可击,而如果把不可知论置于本体论的考察下,那么结果就将有所不同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独立存在着?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意味着一切事物都将是人主体感觉的受造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受感觉所决定,而感觉本身不再由任何其他的东西产生或决定,不存在这样一种事物即它可以脱离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在于既然一切都作为感觉的受造物而存在,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个超越了感觉本身的超验事物存在呢?这就意味着该事物与作为本原的感觉之间不存在包括创造与受造在内的一切关系。如果说感觉并不作为一种本原,其自身亦是由一种更伟大的存在产生并决定的,感觉只不过是诸多受造物中的一个,如果我们秉持了这样的观点,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感觉可以与本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既然我们可以与本体发生联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本体而了解其他所有的受造物呢?换言之与第一个问题相比此处只是多了一个更伟大的存在作为中介,我们仍可以凭借这个中介了解一切。而对于一些否认本原的不可知论者而言,他们也并没有逃出本体论对他们的束缚,因为如果事实真如他们所言,一切事物统一于一个无限的存在序列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开端,那么在这个无限序列中的每一个存在都应由它之前的存在产生,因为一个非永恒性的存在要成为可能就必须凭借着那些已存在的东西(由于根据此种观点而言永恒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此时也可以认为一切存在都应如此)。既如此我们就与其它的存在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对一切事物加以认识。至此我们已经对不可知论发出了种种诘难,但事实上二元论才是不可知论真正的根基,因此最后一个答案也是较难驳回的一个答案是感觉是否作为一种本原而存在着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超验事物与感觉并不来自同一个本原,因此不论感觉是否是一个本体,它都无法认识来自于一个独立于它的另一个本体或其受造物。这样的解释秉持了二元论的观点,康德的物自体世界即是最好的例证。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即如果说超验的事物来自或自身即是独立于感觉的另一个本体,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感觉上丝毫不能认识它,而根据不可知论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关于一个事物的任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4、客观真理是( )。 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 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 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5、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实用主义者把实践( )。 A、看成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B、看成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C、看成是人的纯主观、纯精神的活动 D、看成是卑污的犹太人的经商活动 E、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E、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4、唯心主义认识论(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5、“实事求是”体现了( )。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正确错误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正确错误 3、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错误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含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姓名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9学年上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试题于2019年4月25日公布,2019年4月26日至2019年5月12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最多上传10张图片);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 3、答案须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大作业答题纸》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 吾心便是宇宙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心外无物 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 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4.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6.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C

A. 激变论 B. 庸俗进化论 C. 直线论 D. 庸俗唯物论 7. 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C A. 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 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 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 9.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 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 运动变化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2.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B A. 属于上层建筑 B. 不属于上层建筑 C. 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 其中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 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相对真理是指D A. 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 相对谬论 C. 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论的成分 D. 正确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D 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6.“肯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中包含否定”,这是B A. 折衷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7.人的本质A A.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是人的自我保存 C. 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 D. 是自私自利 1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 D. 新旧事物融合为一体 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休谟的怀疑主义及其意义

休谟的怀疑主义及其意义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休谟的怀疑主义是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的最后阶段,是最完全最纯粹的唯心主义经验认识论哲学体系。在哲学里,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 1. 知识的有限程度。 2.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 3.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 4.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 5.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 在宗教里,怀疑主义指"对宗教的基本原则(如永生,天命和启示等)作出质疑"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休谟从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把所有知识都归结为心灵的知觉,认

为知觉是构成心灵的原子元素。全部知觉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种,印象是观念的来源,观念是印象的精确复现,两者的差别只在于刺激心灵的强烈和生动的程度的不同。每一个简单印象都对应于一个简单观念,各种观念之间是相互区分,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相联结的方式仅仅表现为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因果关系三种性质,心灵通过联想顺利地从一个观念推移到另一个观念。休谟的观念理论把思维锁定在纯粹的感觉经验领域内,这无异于在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竖起一道隔墙、屏障,为感觉之外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普通性、必然性埋下了不可知论的伏笔。 事实上,我们对外界物体的存在是不假思索地给予肯定的。休谟则认为,对外界物体存在的肯定是我们不可抗拒的一种“自然本能”,我们关于物体存在的信念毫无疑问是真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 但是如果问,毕竟有无物体? 那却是徒然的。那是我们在自己一切推理中的必然假设的一点。”他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转换成了关于信念原因的认识心理学问题,其怀疑指向为信念辩护和支撑所依赖的证据,纵然信念本身是一种自然的“心灵倾向”。休谟把对物体存在的信念划分为物体继续存在的信念和物体独立存在的信念,认为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证明了其中一个,也就证明了另一个。休谟主要论证:为什么当我们没有关于物体的感觉呈现时仍然相信物体的继续存在? 他把对继续存在信念的说明作为解决外界物体存在信念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不管是对心灵实体和外界物体的怀疑,还是对事物普遍性及

智慧树知到《智慧的秘密》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智慧的秘密》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非对象性世界不是由意识人类所设定的 答案:错 2、现象世界包括了 答案: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主观世界、未知物质世界、未知精神世界 3、以下哪些理论带有西方二元论的特征 答案:经典科学中的波动与粒子 4、缘起空与当下空都是典型的非对象性思维模式 答案:对 5、对象性世界可以被分为 答案:现象世界、本体世界 6、西方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都属于二元论 答案:对 7、现象世界指的是已进入意识人类感官视野的世界 答案:错 8、二元论属于对象性思维方式、不二论属于整合性思维方式 答案:错 9、本体世界不可能被意识人类感知,但可以被直觉或证悟,被指称和形上学描述言说 答案:对 10、马克思强调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惠能的“本来无一物”都指的是非对象性世界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印度哲学中“梵”“自我”都是一种形上学层面的智慧 答案:对 2、轴心时代之后,印度哲学坚持理性精神,而希腊哲学回归到宗教信仰 答案:错 3、奥义书把印度上古的吠陀神话上升到超形而上的高度来论述,因此它被称为印度哲学开端 答案:错 4、雅斯贝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 答案:对 5、除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是 答案:文化自信 第3章单元测试 1、阴阳图和太极图是被赋予了意义的对象性存在,而无极图则是对于意识人类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或对象性意义的非对象性存在 答案:对 2、阴阳图、太极图、无极图在本质上是一个图 答案:对 3、五行思想是《易传》哲理体系的基本内核,是《易传》的总原则 答案:错 4、《易经》的“不易”思想体现了形下学智慧,而《易经》的“变易”思想体现了形上学智慧 答案:错 5、既济卦象征事物已经成功,未济卦则象征着事情的开始

《生活与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 、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

(完整版)《哲学与生活》基本原理与易混易错点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与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哲学基本理论 易混易错点 1.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正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错误: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 错误: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错误: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正确: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错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错误: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正确: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错误: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正确: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错误: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正确: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错误: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确: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论

马哲期末题库测验考试重点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 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 1、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 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 皮诺的两个故事 (2)庄子(前360——前286)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 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 、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D 、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 A 、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 的 C 、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 、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 、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 、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 、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 程 D 、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5、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 A 、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 、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 A 、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 B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 、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 、可知与被可知的关系 E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 、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E、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4、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E、唯心主义真理论 5、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A、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 B、必须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从主观愿望出发 D、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E、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部分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哲学是(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B.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 4.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C) 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世界是精神的产物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D) A.诡辩论B.二元论C.唯心论D.不可知论 6.哲学的党性或派别性是指( A ) A.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B.哲学派别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C.哲学史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D.哲学分为三派:左派,中派,右派 7.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C ) A.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B.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实在决定的物质世界C.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D.整个世界是主观精神创造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D ) 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B.人类发现了最终真理 C.世界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D )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 C.空想社会主义D.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12.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D ) A.逻辑学B.自然哲学C.历史哲学D.辩证法1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 )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 “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 《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第二,我认为在认识论中为了划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也不十分妥当,因为这种表述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是平列的,于是容易使人们把两个“根本对立”当作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不利于正确把握认识论中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我主张不再采用“两个派别”和“根本对立”的提法,而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陈启曾《应该承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秦淮沙 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 二、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关系 总之,说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是说不通的。事实上,许多不可知论者是从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即外部世界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我们的感觉是由外部世界的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⑧。但是,他们又否认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从理论上讲,在承认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原则的同时,否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