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金圆券——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描写了国共之间在经济战线的斗争,电视剧的描写较过去更为深刻而细腻,从而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在大陆的崩溃,给出了合理而逻辑的解读。电视剧中以较多篇幅写到了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及其前因后果,那么,金圆券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

自抗战中后期开始,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合法货币——法币的价值即日渐下跌,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国民党当局不能不关注的严重问题。

抗战胜利后,因内战再起,军费开支剧增,法币的过量发行问题无法解决,导致经济风潮的不断爆发。蒋介石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未反思这是打内战的必然结果,却寄希望于通过币制改革解决问题。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事不断失利,控制地域在缩小,物资产出在减少,而货币发行还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最多时达到了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

数字。如此过量的发行,自然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法币几乎失去支付功能,濒临崩溃的边缘。

对于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蒋介石极为忧虑,认为“经济险恶,物价飞涨,以通货膨胀不能压阻为最可虑”;“应速谋彻底改革之道,方能挽救此危局”。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改组,地质学家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出版家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当家人,王云五虽然对于经济管理不能说是完全外行,但他既非财政金融专家,也与财政金融界本无多少瓜葛。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表现自己干实事的形象,王云五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奉蒋的旨意,推动进行酝酿已久而迟疑不决的币制改革。

金圆券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除了极少数人接触并审议过此议案外,外界并没有研讨过”。但即便如此,在事先知晓的国民党高官中仍不乏反对派。上海市长吴国桢认为,“只在城市控制价格,注定要失败。”行政院长翁文灏也心存犹豫。只是当时的经济形势已到了不改则难以为继的地步。

7月底,蒋介石在避暑胜地——浙江莫干山审议币改方案,在蒋介石询问前央行总裁、著名金融家张嘉璈的意见时,张告诫蒋,“根本问题在财政赤字太

巨。发行新币,若非预算支出减少,发行额降低,则新币贬值,将无法抑制。”张认为,“物价绝对无法管制……恐不出三四个月,即将冲破限关”,请蒋“慎重考虑”。但张嘉璈的反对意见并未影响蒋介石的决策。

改革之初,运行还算顺利,这与蒋经国在上海的“督导”有关

8月20日,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同时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等项规定,宣布实行币制改革,主要内容为:

1、以金圆券取代法币,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

2、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买卖或持有,所有个人和法人拥有之黄金、白银和外币,应兑换为金圆券;

3、国人存于国外的所有外汇资产,凡超过3000美元者,应申报登记并移存于中央银行或其委托银行;

4、严格管制物价,所有物品及劳务以8月19日价格为准,惩处囤积居奇者。与之相配合,在各重要经济区域设立经济管制督导员,其中上海区督导员为央行总裁俞鸿钧,由蒋经国协助,蒋介石同时电令各省

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金圆券——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描写了国共之间在经济战线的斗争,电视剧的描写较过去更为深刻而细腻,从而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在大陆的崩溃,给出了合理而逻辑的解读。电视剧中以较多篇幅写到了19 48年的金圆券改革及其前因后果,那么,金圆券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 自抗战中后期开始,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合法货币——法币的价值即日渐下跌,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国民党当局不能不关注的严重问题。 抗战胜利后,因内战再起,军费开支剧增,法币的过量发行问题无法解决,导致经济风潮的不断爆发。蒋介石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未反思这是打内战的必然结果,却寄希望于通过币制改革解决问题。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事不断失利,控制地域在缩小,物资产出在减少,而货币发行还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最多时达到了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数字。如此过量的发行,自然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

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法币几乎失去支付功能,濒临崩溃的边缘。 对于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蒋介石极为忧虑,认为“经济险恶,物价飞涨,以通货膨胀不能压阻为最可虑”;“应速谋彻底改革之道,方能挽救此危局”。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改组,地质学家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出版家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当家人,王云五虽然对于经济经管不能说是完全外行,但他既非财政金融专家,也与财政金融界本无多少瓜葛。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表现自己干实事的形象,王云五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奉蒋的旨意,推动进行酝酿已久而迟疑不决的币制改革。 金圆券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除了极少数人接触并审议过此议案外,外界并没有研讨过”。但即便如此,在事先知晓的国民党高官中仍不乏反对派。上海市长吴国桢认为,“只在城市控制价格,注定要失败。”行政院长翁文灏也心存犹豫。只是当时的经济形势已到了不改则难以为继的地步。 7月底,蒋介石在避暑胜地——浙江莫干山审议币改方案,在蒋介石询问前央行总裁、著名金融家张嘉璈的意见时,张告诫蒋,“根本问题在财政赤字太巨。发行新币,若非预算支出减少,发行额降低,则新币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 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 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 起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商品经济的漩涡,落后的货币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 战争赔款需支付白银。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内通货紧缩, 人民负担加重, 另方面, 对外贸易计以黄金, 国家税收计以白银, 民间买卖计以铜钱, 反复折合造成甚大亏损, 引起商人不满。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设立币制委员会继续讨论币制改革问题。1 9 1 4年2 月, 国务会议颁布《国币条例》, 决定废除银两, 发行新银元。新银元正面为袁世凯像, 俗称“袁大头”。其辅币采取十进制, 有银镶铜三种, 可以自由铸造。由于《国币条例》规定的辅币成色比本位货币低, 于是承包商便大量铸造, 使银元与辅币的兑换率发生混乱。再加上各地银元名目繁多, 成色重量各异, 一些不法商人便争相熔化成色较好的银元从中取利, 遂使劣值银元大 量充斥市面。商人和市民为免受其害, 在商业活动中仍以银元含银量为计算标度, 于是出现实际支付使用银元, 交易结算仍使用银两的“两元共存”现象, 越发引起金融混乱。 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也受冲击而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33年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金三银一”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当时,将白银运到美国可获20%的利润,于是在华的商行大量套购白银出口。南京政府为了应对白银外流,立即通过增收白银出口税7%的提案,但所增加的税率仍赶不上世界银价上涨的幅度,不久又公布“废两改元”法,即取消银两作为通货流通,一律以银元作为流通货币。 措施:1 9 3 2年7 月7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银钱业代表谈话, 说明废两改元的原则: ( 1 )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 ( 2 ) 旧币仍准使用, ( 3 ) 每元法价 决定后即开始决定新币币值。 并初步拟定出实施废两改元的具体办法:( 1 ) 新银元成色减低为银8 % , 铜12 % ,总重量为2 6.6 9 7 1 公分, 含纯银2 3.4 9 3 4 4 8 公分, 计合上海规元0.6 9 9 2 3 0 5 两, ( 2 ) 两元之间的换算率为每元含银0.7 1 5两, ( 3 )新银元的推行应有运输及兑换自由, 并建立相应的保 证措施。 1 9 3 3年3 月1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决定“为准备废两, 先从上海实施, 特规定上海市面, 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 元, 或旧有l 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 以规元7 钱l 分5 厘合银币1 元为一定之换算率, 并自本年3 月1 0 日起施行”。3 月8 日, 又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规定新银元重量成色及型式, 宣布新银元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 规定“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及银本位币接受, 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作用和影响:第一, 废两改元彻底结束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 是近代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行使的银两, 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 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子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 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

2020届 二轮: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专题卷)

专题十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1.(2019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监督六部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最高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六部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在全国设立锦衣卫卫所,锦衣卫特务人员甚至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 ——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 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2.(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货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了经济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完成货币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1934年,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为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提供契机。1935年11月4日起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规定法币可无限制买卖外汇。这次改革中国放弃银本位制,以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国家集中发行货币,不仅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保存白银,完成货币的真正统一。法币政策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币制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国民政府也通过这次币制改革,可以无限制地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造成中国延续十几年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金圆券——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描写了国共之间在经济战线的斗争,电视剧的描写较过去更为深刻而细腻,从而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在大陆的崩溃,给出了合理而逻辑的解读。电视剧中以较多篇幅写到了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及其前因后果,那么,金圆券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 自抗战中后期开始,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合法货币——法币的价值即日渐下跌,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国民党当局不能不关注的严重问题。 抗战胜利后,因内战再起,军费开支剧增,法币的过量发行问题无法解决,导致经济风潮的不断爆发。蒋介石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未反思这是打内战的必然结果,却寄希望于通过币制改革解决问题。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事不断失利,控制地域在缩小,物资产出在减少,而货币发行还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最多时达到了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

数字。如此过量的发行,自然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法币几乎失去支付功能,濒临崩溃的边缘。 对于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蒋介石极为忧虑,认为“经济险恶,物价飞涨,以通货膨胀不能压阻为最可虑”;“应速谋彻底改革之道,方能挽救此危局”。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改组,地质学家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出版家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当家人,王云五虽然对于经济管理不能说是完全外行,但他既非财政金融专家,也与财政金融界本无多少瓜葛。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表现自己干实事的形象,王云五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奉蒋的旨意,推动进行酝酿已久而迟疑不决的币制改革。 金圆券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除了极少数人接触并审议过此议案外,外界并没有研讨过”。但即便如此,在事先知晓的国民党高官中仍不乏反对派。上海市长吴国桢认为,“只在城市控制价格,注定要失败。”行政院长翁文灏也心存犹豫。只是当时的经济形势已到了不改则难以为继的地步。 7月底,蒋介石在避暑胜地——浙江莫干山审议币改方案,在蒋介石询问前央行总裁、著名金融家张嘉璈的意见时,张告诫蒋,“根本问题在财政赤字太

国民政初期的货币危机和废两改元政策初探(精)

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初探 【内容摘要】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终于实施了由来已久的“废两改元”政策。虽然步履维艰,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 【关键词】货币危机废两改元币制统一 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这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它不仅导致了中国币值的升值和汇率的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作为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废两改元”不仅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金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推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而且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做了准备。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拟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1933年国民政府的“废两改革”进行梳理,并对其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 “废两改元”的准备 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我国已开始用银铸币。但因为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所以一直以秤重评色计价,“两”一直是计数基本单位。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重量、成色均有一定标准,且按枚计数的外国银元如“本洋”1、“鹰洋”2等大量流入中国。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甚至和中国银两进行不等价交换,致使大批生银流出中国,给中国近代的币制带来了混乱。公元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以“裕国用! 保利权”为由,奏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正面有满汉 (光 1又称“双柱洋”,是1519年西班牙铸造的货币,币面图案中有代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的两根柱子,每枚重约库平七钱二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流入中国。2又称墨洋,是墨西哥1823年独立后开始铸造的货币。它的币面图案是墨西哥国徽,——一只雄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着一条蛇。1854年开始流入中国,很快取代了“本洋”的地位,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1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政府放权和退却的程度以(答案:B)的高低为限度 A.市场质量 B.社会质量 C.体制质量 D.组织质量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A.依法行政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依法办事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答案:D)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制定(答案:B)是规范审批程序、审批方式最有效的手段。 A.行政审批法 B.行政程序法 C.行政法 D.行政裁决制度 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政府结构更加扁平,由一个中心向多个中心转移,政府的权力配置呈现(答案:D)趋势。 A.集群化 B.统一 C.集中化 D.分散化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下列说法关于地方政府在政治透明方面不正确的是(答案:D )。 A.政务公开 B.警务公开 C.司法公开 D.干部竞争上岗 E.任前公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2

世界上惟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是(答案:C )。 A.法国 B.美国 C.瑞士 D.英国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答案:D)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有效政府以(答案:D)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答案:D)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答案:C)是社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A.组织质量 B.机制质量 C.市场质量 D.体制质量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答案:B)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重塑政府的改革趋向体现在“控制行政理念”向(答案:C)转变。 A.即使行政理念 B.信息行政理念 C.服务行政理念 D.人本理念 有效政府以(答案:D)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 D.配置效率 (答案:B)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议会监察专员公署的国家。 A.德国 B.瑞典 C.美国 D.英国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它是(答案:B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行政机构 C.最高司法机关 D.最高军事统辖机关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下列关于地方的专有权力不正确说法的是(答案:B)。 A.地方教育事业 B.维护社会治安 C.地方财产管理 D.本地区财政、税收、工商、贸易管理 邓小平关于对权力实施监督的观点主要是(答案:A,C,D,E )。 A.党内监督 B.舆论监督

民国时期的法币究竟值多少钱

民国时期的法币 2012-03-31 | 阅:转: | 分享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是国民政府在民国时期所实行的货币政策之一,也称法币改革。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一直都是以银圆 作为货币本位。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将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都是采用法币;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作为法币的 准备金;法币与英镑挂钩,实行外汇本位。 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称中、中、交、农)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圆在市面上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圆交由中央银行收兑。单这次白银国有政策施行后,国民政府取 得的白银约在3亿元以上。同时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规定,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由中、中、交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从当时的效果来看,法币改革并没有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它没有对全国的货币进行统一,发行法币的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1月,财政部规定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以1万元为度,具有与法币同等的作用与职能。 第二,由于大量白银被兑换后不是作为国库贵金属进行储备而是被变卖牟利,使法币的发行成为没有实际财货支撑的空头支票,为后期的滥发和贬值埋下了隐患。 第三,在法币刚刚发行时,政府规定一枚银圆兑换法币1元,但在实际的兑换过程中,却是60%的白银就能兑100%的法币,这样,纸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但中间巨大的差价被各种官僚、富商获取,民众却要在枪口的威逼下白白损失这些差价。 第四,(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第318页记载,1937年的工业品总产值为122740万元,比1935年的110410万元增加了11.1%,但是1937年的货币发行量却是1935年的250%。从物价因素计算,法币发行后,经济不但没有丝毫起色,反而逐渐走向崩溃,钢铁厂倒闭的奇闻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受国际银价飚升的刺激,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行法币政策。 国民政府实行在限定期限内收回其他纸币的政策,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的形式来收付,将市面上的银圆收归国有,一法币可换银圆壹圆。法币在初期与英镑挂钩,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国民政府在1936年与

法币改革的影响

法币改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一、积极影响 其一、实行统一发行,采取管理纸币制度,不仅符合世界货币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其二、法币改革的成功实施,促使了物价回升, 促使了中国国内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抗战做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 其三、实施了法币改革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的影响,缓解了金融危机和财政困难,为准备战时财政,促进全国的实质统一创造了条件。 其四、法币改革的成功鼓励了国内储蓄的增加,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使侨汇、外资回流,增强了抗战前期的国力量增加。同时也促使了外资的回流。 其五、法币改革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调整和转变,支持了大后方的战时财政,为长期抗战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其六、法币改革的成功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给予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其七,法币改革使得英镑和美元与法币挂钩,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威信有所提高。这 综上所述,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对抗日战争的在经济方面的直接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统一了全国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使中国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稳定了外汇汇率,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集中了国内资金,大力支持了大后方战时经济。这些都在金融等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增强了抗战前期的国力,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消极影响 其一、法币政策实施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广大劳动群众辛苦赚来的钱,转瞬间便化为废纸,其惨状是难以想象的。 其二,法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大发国难财。他们利用强制手段夺取人民的财富,导致人心尽失,民众怨极。他们没有很好的调整社会经济,反而挑起内战,使得人民不堪重负,最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全盘崩溃。 其三,从对外关系来说,法币政策采取法币与英镑、美元发生固定比价的做法,从而使英美帝国主义攫取了中国的货币权,进一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金融,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在特殊的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国内市场,缓和了金融危机,解决了财政困难,为抗战积累了物质基础。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法币政策本身发展的阶级性,以及由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形势的变化,法币政策影响和作用,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从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的机会,并且它“生不逢时”在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一、民国时期货币的发行机构及种类。 民国初期以铜元(俗称“铜镭”)代清末铜钱为辅币,原来规定每个铜元可当铜钱10文(枚)用,10个铜元为1角,但以后1角只换得12个铜元。大约在1930年左右,竟贬值至1角只可换得32个铜元。 当时市面流通的银毫大部分是清宣统年间的福建、广东两省铸造的“龙毫”,有双角(2角)、单角(1角)两种,其他如“江南”、“湖南”和“湖北”等省铸造的银毫,在市区流通较少,甚至被拒绝使用。后来又有“福建官局造”的铸版,但只有双角而无单角。 1918年陈炯明率领粤军入闽,建立“闽南护法区”以后,曾铸造民国八年、民国九年两种双角银毫,质量比“龙毫”差,比值亦较低,而且使用不甚普遍,仅限于统辖地区。至1923年、1924年间,又铸造“三面旗”银毫,质量亦差,流通范围亦不广。同时广东省铸造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版的双角银毫,亦流通于漳属一带,但数量极少。由于各种银毫的质量不高,比值就降到十三四角为银元一元。 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州以后,在本市竹巷下南方巷右边大厝内,筹设造币厂,铸造民国十三年版的双角银毫,银质极差,而且逐版降低质量。张毅持其割据地方的势力,擅自规定以14角5分比值为银币1元,强迫在市面使用,人民慑其淫威而不敢拒用。 抗日战争期间,银毫、铜元由国家银行逐渐回收,并印发5角、2角、1角三种钞票代替银毫,另铸造5分、2分、1分三种镍币代替铜元,作为辅币流通。 我国自铸的银元极少,只有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1元(俗称“大银”)、5角的银元,由于铸造的数量不多,在市面流通的大部分是外国铸造而输入的银元,通称“大洋”。其中以日本的“龙银”最多,还有墨西哥的“鹰银”、英国的“执叉银”、荷兰的“妇女执花银”等外国银币。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逐步收回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银元。约在民国七八年间,曾收回民国三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版的银元,但不久又以原版铸造。 1926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建都于南京,由国家银行改铸了孙中山头像版的银元,其后又铸出帆船版的银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银元逐渐由国家银行回收,印发钞票(法币)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

试述政府职能重构的目标。 答:随着开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政府职能在很多时间里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现在的中国迫切需要对政府职能作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而构建政府职能最主要一点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看法:首先,要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执政的核心。法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管理各种政务的主要依据。不完善的法制,成旧的法制都会制约政府职能的实现。就拿金融市场来说,我国进入世界八百强的银行有84个,资本占9%,但利润却占25%,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银行业务是一个暴利行业。许多银行现在还在实行信用卡“全额罚息”。不仅影起了消费者的不满,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我们的银行监管部门对此无能为力,原因是他们银行有法可依。不过法律还是70年代制定的,已不再适合当今快速发展的银行业务。其次,大力引进高学识,高能力的人进入政府管理机构中任职,大胆提拔人才。一直以来我们政府存在一种按资格,按年龄决定升迁的潜规则。这就使我们的政府部份存在许多结构老化的现象,也打击了有为青年做大事,做好事,做成事的积极性,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实现。最后:要重新培养政府的公信力,让政府真正进入到人们心中!政府职能的实行很大程度取决这个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由于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问题,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变的很差。比如一些假借集体利益强行征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比如乱摊派的事情屡见不鲜,还有仗势欺人的事情,一些公务人员服务态度恶劣的现象处处可见。老百姓都不信任政府了,政府能做成什么大事是不可能的。 试述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廉洁、勤政、规范、务实、高效的政府。首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府。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做到不迷失方向、不偏离中心;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不断增强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能力,做到指导工作不违背规律、不脱离实际;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矛盾的战术本领,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政府。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都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克服小富即安、温饱即满的落后意识,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再次,转换职能、转变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做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实现经济管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管理方式由行政控制型向行政控制和规范服务结合型管理转变;行政职能由全能政府向主要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转变。再其次,依法行政、讲求诚信,建设法治型政府。继续实施依法治市方略,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建设廉政型政府。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把为人之本与为官之道统一在党性原则之下,从点滴小事做起,当好表率,防微杜渐。 第3题(10) 分简述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应该具备的构成要素。 答:(一)要有明确的服务理念(二)要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完整正确的评议监督机制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三)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和现代化服务手段

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过去和未来

引言 改革开放25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把政府体制的变革趋势概括为治道变革,也就是政府治理之道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府组织得以越来越精简、高效;政府职能得到了迅速的转变,开始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行为日益法制化,开始依靠法律规则来施政;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社会、和基层政治领域,自主治理的市民社会结构正在逐步发育;政府人事选拔任命和决策逐渐公开化、民主化,人事任命的个人长官意志逐渐淡化;政府运作逐渐透明化,秘密行政逐渐转变为透明行政,公民的知情权逐渐得到了认可、重视和尊重;政府与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凸现,新闻媒体逐渐发挥独立道的作用,而不再仅仅是宣传工具。 本文将总结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果,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基本价值,以及隐含的基本逻辑,并分析其未来10-20年的基本走向。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五届政府的改革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在每一个阶段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这些改革包含着组织效率、职能效率和政治效率的基本价值,也隐含着组织效率发展、职能配置效率提高和政治效率改善的基本逻辑。从组织、职能和政治三个逻辑,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并猜测中国政府体制未来10-20年的基本改革走向。

一、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果 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中国政府体制改革,包括整个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如中心与地方关系,党政关系,立法、司法、行政之间的关系等,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运作法制化,政府决策民主化,公务员制度建设等。从具体治理去看,还包括国防、公安、科学、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治理体制改革。 不过,从行政学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也就是如何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治理体制。其主要实践表现为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国家机构改革。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五年均开始一场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这一变革可以说构成了最近20多年来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 对于这些改革,社会舆论往往有一个误解:每一次改革,似乎都没有什么成绩,每一次改革之后,机构继续增加,人员依然膨胀,政府机构改革往往是表面文章。 这些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改革运动过去之后,

东北三省三校2020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

2020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2020.04 本试卷共47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 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体现出 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 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 25.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26.如图6所示,宋太祖时开始给官员的官帽加上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翅,其目的是 A.提倡大臣独立思考B.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C.加强皇帝集权专制D.彰显开国独树一帜 27.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B.社会结构的变化 C.皇室贵族的审美追求D.商品经济的发展

28.1887年王韬短篇小说集《淞隐漫录》刊载于《申报》,书中多有西方美女与中国男子相恋的题材。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国文化,并于危难之际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技术帮助丈夫渡过难关。这反映了作者 A.对中西关系的客观认识B.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 C.以拓展国人视野为目的D.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人 2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 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 30.图7为美国发行的《抗战建国》邮票。这说明 A.三民主义与林肯思想一致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C.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D.国民政府坚持三民主义 31.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等成果。这是中青年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被称作“莫干山会议”。此后,双轨制成为时代名词。这次会议 A.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B.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制定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D.响应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32.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大剧场可容纳15000人左右,为了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戏,雅典政府还发放一种观剧津贴。戏剧表演以竞赛的形式上演,由公民进行评判。由此可知A.雅典公民的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B.城邦公共空间向所有雅典人开放 C.公共活动巩固了政治生活的民主性D.公共闲暇生活促进了民主的产生 33.英国传统体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大街小巷中斗牛、斗狗、斗鸡、足球、拳击等活动都是寻常之事。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吴小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有着复杂而深刻 的原因。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此次币制改革在一定 程度上对统一全国币制市场、稳定经济、缓和危机等各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改革也存在着很 大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中肯而客观的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关键词:原因;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意义 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上世纪30 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 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 年的实施法币政策。“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本文试从1935 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的国内外原因、改革措施以及改革的两面影响等加以简要论述。 一、币制改革的背景 (一)国内货币市场的混乱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①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混乱的货币市场成为正常商品流通的绞索,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混杂的货币市场使国民政府意识到币制改革迫在眉睫。遂于1933 年4 月6 日公布了《废两改元》训令,规定“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顺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②这次改革的主要成就在于废除了把银两作为货币的使用权,确立了“银”本位制。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市场上仍有许多杂乱的货币存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次改革确立了“银”本位制,导致银价随着国际市场的涨落而动荡不已,中国的金融经济市场会随着国际银价的波动而受影响。正是基于上述缺陷,才导致了1935 年的法币改革。 (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1929 至1933 年,一场举世瞩目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饱受冲击以致贸易萎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则更为深远,它对各国政府都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这次危机,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贬低本国货币值,刺激出口,以达到向别国倾销本国剩余商品的目的。罗斯福于1933 年就任总统后,于1934 年6 月实施“白银”政策,规定白银实行国有,大幅度提高银价以达到刺激诸如中国这样以“银”为本位制国家的购买力。美国的这项措施使白银价格陡增,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据统计,1934 年中国共外流白银356,160,958 元,比上一年多流出25,000 万元。③白银的外流使得国内库存白银锐减,外贸逆差严重。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白银挤兑浪潮,国内的金融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虽然国民政府在1934 年后期制订了对白银出口课以重税的措施,但仍有大量的白银被偷运出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1935 的法币改革与上世纪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也与其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币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面对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 年11月初以《财政部布告》和《财政部长孔祥熙宣言》的形式公布了关于币制改革的命令,宣布实施“法币”政策。但是这次币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政府左右的,伦敦为了使其在华经济利益不受到损伤,遂于1935 年6 月派遣经济顾问李滋·罗斯爵士(Sir Frederick Leith—Rose)前往中国,帮助国民政府完成币制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自身在华经济利益而非帮助中国走出经济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