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

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

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

起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商品经济的漩涡,落后的货币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 战争赔款需支付白银。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内通货紧缩, 人民负担加重, 另方面, 对外贸易计以黄金, 国家税收计以白银, 民间买卖计以铜钱, 反复折合造成甚大亏损, 引起商人不满。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设立币制委员会继续讨论币制改革问题。1 9 1 4年2 月, 国务会议颁布《国币条例》, 决定废除银两, 发行新银元。新银元正面为袁世凯像, 俗称“袁大头”。其辅币采取十进制, 有银镶铜三种, 可以自由铸造。由于《国币条例》规定的辅币成色比本位货币低, 于是承包商便大量铸造, 使银元与辅币的兑换率发生混乱。再加上各地银元名目繁多, 成色重量各异, 一些不法商人便争相熔化成色较好的银元从中取利, 遂使劣值银元大

量充斥市面。商人和市民为免受其害, 在商业活动中仍以银元含银量为计算标度, 于是出现实际支付使用银元, 交易结算仍使用银两的“两元共存”现象, 越发引起金融混乱。

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也受冲击而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33年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金三银一”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当时,将白银运到美国可获20%的利润,于是在华的商行大量套购白银出口。南京政府为了应对白银外流,立即通过增收白银出口税7%的提案,但所增加的税率仍赶不上世界银价上涨的幅度,不久又公布“废两改元”法,即取消银两作为通货流通,一律以银元作为流通货币。

措施:1 9 3 2年7 月7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银钱业代表谈话, 说明废两改元的原则: ( 1 )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 ( 2 ) 旧币仍准使用, ( 3 ) 每元法价

决定后即开始决定新币币值。

并初步拟定出实施废两改元的具体办法:( 1 ) 新银元成色减低为银8 % , 铜12 % ,总重量为2 6.6 9 7 1 公分, 含纯银2 3.4 9 3 4 4 8 公分, 计合上海规元0.6 9 9 2 3 0 5 两, ( 2 ) 两元之间的换算率为每元含银0.7 1 5两, ( 3 )新银元的推行应有运输及兑换自由, 并建立相应的保

证措施。

1 9 3 3年3 月1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决定“为准备废两, 先从上海实施, 特规定上海市面, 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 元, 或旧有l 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 以规元7 钱l 分5 厘合银币1 元为一定之换算率, 并自本年3 月1 0 日起施行”。3 月8 日, 又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规定新银元重量成色及型式, 宣布新银元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 规定“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及银本位币接受, 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作用和影响:第一, 废两改元彻底结束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 是近代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行使的银两, 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 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子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 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

商品经济发展。废两改元适应近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规律, 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货币改革。

第二、废两改元在一定意义上起了统一币制的作用, 为深入进行货币改革创造了条件。废两改元以前, 中国的货币极为混乱。币制随地而异各有不同。中央和各省政府甚至私人机关都可以发行货币。市面上各种不同的银铜铸币和形形色色的贬值纸币同时流通。新银元的统一银币之能力与信誉的建立, 打破了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况, 成为币制改革的新起点。

第三、废两改元冲击了狭隘的地方经济观念, 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民国建立后, 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军阀拥兵割据破坏了统一的经济结构, 而货币自铸发行则进一步助长了分裂趋势。在这种局面下,人们很难形成整休经济观念。所以, 北洋政府时期开发的全国性建设项目很少。实行废两改元后, 举国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制度, 从而使人们的整休经济观念得到提高。国民党政府趁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开始打破划疆而治的地方经济体系, 促进了全国经济统一发展。

但是必须指出, 废两改元并没有解决中国货币半殖民地化的根本问题。废两改元后, 中国货币采取银本位制仍存在严重弊端。中国不是产银国而是用银国, 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货币影响极大。中国的货币权仍被帝国主义控制。30 年代初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脱禽金本位,进行外汇管理, 并通过大幅度贬值以增加出口竞争力。中国货币缚于银本位之上. 银根有限不能通过大规模贬值的方式扭转外贸严重逆差局面, 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法币改革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三十年代的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货币多种多样,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民党政府在内外交困下为了自己的利益,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

实施措施和影响

第一,放弃银本位,实现管理通货制货币改革令规定,中、中、交、农四行的钞票为法币,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只能使用法币,不能使用银币。这就把白银从长期占据本位币的宝座上拉了下来,降格为一般商品了,从而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这样,世界银价的涨落就再也不会影响中国货币制度的稳定了。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进步都起到便利和促进作用。

第二,发行集中,货币趋于统一国民政府规定以中、中、交、农四行的钞票为法币,其它银行发行的钞票限期兑换中央银行钞票。这就使货币发行权相对集中,货币趋向统一。据统计法币改革前,除中、中、交、农四行外,全国有发行权的银行和银行机构共三十家,发行额达三亿元。至于地方银行发行的钞票和各种工厂、商店、钱庄或其它非金融机构所发行的私票,更是混乱已极。

第三,白银收归国有,实行“汇兑本位”制布告规定:银钱行号商店及其它公私机关个人,均不得保留银币、金银。经限期兑换法币。这实际上是以国家法律强制手段将全国白银收归国有。这样国民党政府的财力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将搜刮到的这些白银运往英美换取外汇,作为法币的准备金。这就稳定了法币值,并增强了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能量。法币对内是不能兑现的纸币,没有法定的含金量,但还不能算是一种纯纸币制度,而是一种“汇兑本位”的货币制度,“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这是货币的买办性的基本特点”。法币不仅与英镑、且与美元相联系。据统计,抗战以前,存在英国伦敦的法币

准备金有二千五百万英镑,存在美国纽约的约有一亿二千万美元,合计约合法币11亿元。这么大数额的资金存在英美,无疑是增强了法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动量和信用。这种靠英镑和美元来维持货币币值的制度,使法币成了英镑、美元共同的附庸。这有利于英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紧政治经济侵略。故法币不是一种真正独立的健全的货币制,而是一种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的货币制。

但是,稳定货币对英镑的汇价,对内稳定法币的价值和安定国内金融活动,解除金融恐慌,对外可用法币购买外汇支付所欠各国的外债,以避免用白银偿还外债时所带来的许多损失和干扰。而且因为法币同英镑发生了固定比价(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即十四点五便士),就可走向世界市场去流通。这无疑将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后由于汇价较低而又稳定对出口有利,进口亦有增加。如“改革之后的头几个月之内,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出口超过了进口。”到1937年上半年,进口比一年前同时增加了40%,这是它有利的一面。

第四,效法英美,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增加货币流通量,使物价回升,刺激工商业的发展。物价的普遍回升又使商品生产有利可图,于是便刺激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

客观原因

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11月实施法币政策,是有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长期紊乱的货币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中国在实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是银本位国家,银两和银元是货币的主体。为了统一币制,国民党政府在1933年4月6日,公布了《废两改元》的训令银两的废止,完成了对币制真正而有效的简化工作,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并为法币政策的实施扫清了障碍。

白银外流、金融紧缩和经济萧条的现状

美国高价购银造成中国白银外流,金融紧缩和经济萧条,迫使中国必须放弃银本位而谋划新的改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其要点是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货币准备金改“金三银一”,为达到这一比例,就得高价购银十三亿银元。这样,它在金银的储备量上,均可居世界首位,即可“实现垄断世界金融之大权,藉以执世界盟主之企图”,又可刺激用银国的购买力倾销它的过剩商品,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的高价购银,促使银价暴涨,银价的上涨为投机家们造成了牟取暴利的良机,一时间投机商、冒险家趋之若鹜为了遏制白银外流,国民党政府于1934年10月15日开征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但因走私猖撅,效果甚微。尽管1935年白银正式出口数减至5,90O 余万元,但加上大量走私出口,仍接近两亿元。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恶果:一是人心浮动,在京、津等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迫使许多银行停业或倒闭;二是由于美国商品廉价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入超;三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仅以上海为例:1932年跌11.4%,1933年跌7.7%,1934年跌6.5%,1935年跌0.74%,总共1935年比1932年下跌23.94%6。由于物价下降导致商业萧条,金融恐慌,工厂倒闭,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仅上海一地1935年就有14家银行停业,资本额达2,700万元;9家钱庄倒闭,资本额达210万元;工厂倒闭共达238家;改组的839家;全国主要工业营业额大为下降7。财政金融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谋求新的改革。

政局的变更

国民党履行币制改革的另一主要原因是30年代政局的变更,进一步说,就是防范日本扩展对中国侵犯的战略须要。"九.一八"事变后,举国震撼,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大举侵华只是早晚的事情。固然蒋介石政府强调"捷外必先安内",将重点放在剿灭红军上,但对日

本咄咄逼人的侵犯之势也不能不有所筹备。一旦双方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光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质,能否经受住长期的战斗损耗是极为要害的。而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进步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公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剂和改变。

历史意义

消极影响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客观产物。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深深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权造成了机会。加上它“生不逢时”,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这就使币制改革的一点点进步性,又被急剧袭来的“通货膨胀”淹没了。然而,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应该看到,“法币政策”的直接后果不是“通货膨胀”,只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国民党政府支配下,把它作为“通货膨胀”实行的一个可用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这次币制改革的全部历史作用。

积极影响

首先,它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由于法币与现银脱钩,中国的货币就完全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并且由于法币与英镑挂钩,可以到世界市场去流通——这有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第三,法币发行之初规定银元兑换法币一元,但实际兑换时,却是白银60%可兑100%的法币,这样,纸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后来法币又逐次增发,这些都缓解了从前通货不足的局面,使物价开始回升,物价的回升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工业生产的发展。诸多现象表明,法币改革后,情况一直朝着对中国经济和其他国家在华利益大有好处的方向发展。

从长远方向考虑,法币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是进步的,它是中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不可跳过的一环。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它能够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

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金圆券——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描写了国共之间在经济战线的斗争,电视剧的描写较过去更为深刻而细腻,从而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在大陆的崩溃,给出了合理而逻辑的解读。电视剧中以较多篇幅写到了19 48年的金圆券改革及其前因后果,那么,金圆券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 自抗战中后期开始,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合法货币——法币的价值即日渐下跌,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国民党当局不能不关注的严重问题。 抗战胜利后,因内战再起,军费开支剧增,法币的过量发行问题无法解决,导致经济风潮的不断爆发。蒋介石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未反思这是打内战的必然结果,却寄希望于通过币制改革解决问题。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事不断失利,控制地域在缩小,物资产出在减少,而货币发行还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最多时达到了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数字。如此过量的发行,自然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

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法币几乎失去支付功能,濒临崩溃的边缘。 对于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蒋介石极为忧虑,认为“经济险恶,物价飞涨,以通货膨胀不能压阻为最可虑”;“应速谋彻底改革之道,方能挽救此危局”。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改组,地质学家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出版家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当家人,王云五虽然对于经济经管不能说是完全外行,但他既非财政金融专家,也与财政金融界本无多少瓜葛。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表现自己干实事的形象,王云五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奉蒋的旨意,推动进行酝酿已久而迟疑不决的币制改革。 金圆券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除了极少数人接触并审议过此议案外,外界并没有研讨过”。但即便如此,在事先知晓的国民党高官中仍不乏反对派。上海市长吴国桢认为,“只在城市控制价格,注定要失败。”行政院长翁文灏也心存犹豫。只是当时的经济形势已到了不改则难以为继的地步。 7月底,蒋介石在避暑胜地——浙江莫干山审议币改方案,在蒋介石询问前央行总裁、著名金融家张嘉璈的意见时,张告诫蒋,“根本问题在财政赤字太巨。发行新币,若非预算支出减少,发行额降低,则新币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 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 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在上海应以银两7 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上海以外应按4月5日申汇行市,先行折合规元,再以规元7钱1分5厘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 起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商品经济的漩涡,落后的货币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 战争赔款需支付白银。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内通货紧缩, 人民负担加重, 另方面, 对外贸易计以黄金, 国家税收计以白银, 民间买卖计以铜钱, 反复折合造成甚大亏损, 引起商人不满。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设立币制委员会继续讨论币制改革问题。1 9 1 4年2 月, 国务会议颁布《国币条例》, 决定废除银两, 发行新银元。新银元正面为袁世凯像, 俗称“袁大头”。其辅币采取十进制, 有银镶铜三种, 可以自由铸造。由于《国币条例》规定的辅币成色比本位货币低, 于是承包商便大量铸造, 使银元与辅币的兑换率发生混乱。再加上各地银元名目繁多, 成色重量各异, 一些不法商人便争相熔化成色较好的银元从中取利, 遂使劣值银元大 量充斥市面。商人和市民为免受其害, 在商业活动中仍以银元含银量为计算标度, 于是出现实际支付使用银元, 交易结算仍使用银两的“两元共存”现象, 越发引起金融混乱。 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也受冲击而发生严重通货膨胀。1933年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金三银一”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当时,将白银运到美国可获20%的利润,于是在华的商行大量套购白银出口。南京政府为了应对白银外流,立即通过增收白银出口税7%的提案,但所增加的税率仍赶不上世界银价上涨的幅度,不久又公布“废两改元”法,即取消银两作为通货流通,一律以银元作为流通货币。 措施:1 9 3 2年7 月7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召集银钱业代表谈话, 说明废两改元的原则: ( 1 )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以统一币制, ( 2 ) 旧币仍准使用, ( 3 ) 每元法价 决定后即开始决定新币币值。 并初步拟定出实施废两改元的具体办法:( 1 ) 新银元成色减低为银8 % , 铜12 % ,总重量为2 6.6 9 7 1 公分, 含纯银2 3.4 9 3 4 4 8 公分, 计合上海规元0.6 9 9 2 3 0 5 两, ( 2 ) 两元之间的换算率为每元含银0.7 1 5两, ( 3 )新银元的推行应有运输及兑换自由, 并建立相应的保 证措施。 1 9 3 3年3 月1 。日, 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决定“为准备废两, 先从上海实施, 特规定上海市面, 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1 元, 或旧有l 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 以规元7 钱l 分5 厘合银币1 元为一定之换算率, 并自本年3 月1 0 日起施行”。3 月8 日, 又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规定新银元重量成色及型式, 宣布新银元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 规定“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及银本位币接受, 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 作用和影响:第一, 废两改元彻底结束了中国封闭落后的称量货币制度, 是近代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中国行使的银两, 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 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子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 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

1948年国民党金融大崩溃

1948年国民党金融大崩溃:一石大米要金圆券4亿多元 文汇报李婷2015-01-24 08:49 [摘要]当时国民党推行币制改革,宣布实施金圆券方案,为的是取代业已破产的法币。1948年国民党金融大崩溃:一石大米要金圆券4亿多元 前期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以1948年的币制改革为背景,艺术地呈现了国民党金融体系是如何崩溃的,剧中,代号“建丰同志”的蒋经国很是神秘,虽未正面出现过,却不时亮一嗓宁波普通话,仿佛在各方势力的较量中他说话最管用。 日前,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做客上海市档案馆,以“国民党金融大崩溃——从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说起”为题举办讲座。在吴景平看来,作为艺术创作,《北平无战事》在剧本、人物塑造等方面可圈可点,但不能将剧中的内容和历史对号入座。事实上,1948年主导币制改革的不是蒋经国,那时的他还远没有掌控全局的能量;被人津津乐道的“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和国民党金融大崩溃也没有太大关联。 法币破产,金圆券仓促出笼 吴景平说,当时的币制改革跟蒋经国没有太大关系,他做的事情仅仅是上海地区的经济管制,真正的主导者是蒋介石。当时国民党推行币制改革,宣布实施金圆券方案,为的是取代业已破产的法币。法币是从1935年开始发行的,在8年抗战中,发行数额增加了390多倍,1937年的发行总数是14亿,到1945年已达5500多亿,而物价上涨比例更高,如重庆物价上涨达1795倍,上海86000多倍。因此,1945年抗战结束后,意识到法币不行了的蒋介石便要求当时的行政院、财政部、中央银行拿出币制改革的方案来。但当时主掌行政院的宋子文及财政部长俞鸿钧认为,币制改革须有基本前提,即社会和平、经济稳定、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有金银外汇作为准备金等等,而彼时战争刚结束,国民经济还很困难,没有这个底子来承担变革。 蒋介石没有因行政部门的审慎立场而停止推行币制改革的准备。1948年5月“行宪”之后,蒋介石任命翁文灏为行政院长,找来王云五担任财政部长。当年8月19日,在他主持下,通过了改革币制与管制经济各项文件。在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这样写道:“此为3年来一贯之政策与唯一之主张,因(宋)子文、(张)岳军、(张)公权、(俞)鸿钧等皆畏缩不决,未敢执行,而今日以事急势迫,不得不有此一举。然(翁)咏霓与(王)云五能毅然实施,亦可谓奋勇难得矣。” 据宝岛台湾的公开档案记载,此次币制改革根本没来得及详细讨论,当天的会议总共就两三个小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与会人员便匆匆举手通过了。 经济崩溃,一石大米要4亿多元 对于金圆券政策的风险,蒋介石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住局面,试图通过完全的高压统治来和市场较量。但现实的情况是完全失控了,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一石大米要金圆券4亿多元。有不少影视作品将原因归结于“上海打虎行动”的失败:蒋经国到上海督导经济管制,以铁腕手段抑制物价,准备查封孔祥熙之子孔令侃的扬子公司时,由于各方势力的干预,行动受到挫败。

考拉型人物性格综合分析(总结归纳)

考拉型(悲观)看 怕变化支持者(服从型)感性动物 考拉和善型,以人和为导向,追求稳定。 正面描述:考拉是一个有耐性、迁就、知足、忠诚的家伙,在事物关系中,他是一个倾听者,无攻击性,具有亲和力、平和、宽容、顺服的特点。 缺点表现人际关系自我调整 ?缺乏热情?保守 ?怕改变?主见差?胆小 ?优柔寡断?犹豫 ?参与感不强?迟缓 ?妥协 ?拖延 ?乏味 ?腼腆?多赞同、多推 动、多激励。 ?防止他们毫无 主见、漫不经心。 ?他们不善于做 决定,不要给予 过度压力 ?看似没情绪,但 压迫到极点,情 绪反弹很严重, 并且无法收拾 ?多尝试新事物、 新思想 ·明确工作责任 ·有意识地接受D或者 C的监督 ·多尝试表达与别人不 同的观点 ?接受新刺激,保 持好奇心;突破 潜力 综合描述: (1)考拉型(耐心型Pace/Patience) “考拉”属于行事稳健,不会夸张强调平实的人,性情平和对人不喜欢制造麻烦,不兴风作浪,温和善良,在别人眼中常让人误以为是懒散不积极,但只要决心投入,绝对是“路遥知马力”的最佳典型。对考拉要多给予关注和温柔想方设法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印度的甘地、蒋经国、宋庆龄

都是此类型的人,一般而言,宗教信仰者都是“考拉”,而中国正是考拉型最多的摇篮。 (2)个性特点:很稳定,够敦厚,温和规律,不好冲突。行事稳健、强调平实,有过人的耐力,温和善良。优点:他们对其他人的感情很敏感,这使他们在集体环境中左右逢源。缺点:很难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迅速做出决定。一般说来,他们不喜欢面对与同事意见不和的局面,他们不愿处理争执。 (3)考拉型工作风格的主要行为:面部表情和蔼可亲;说话慢条斯理,声音轻柔;用赞同型、鼓励性的语言;办公室里摆有家人的照片。考拉具有高度的耐心。他敦厚随和,行事冷静自持;生活讲求律规但也随缘从容,面对困境,都能泰然自若。考拉熊型领导人,适宜当安定内部的管理工作,当处于复杂、重技巧、烦琐、易冲突的工作环境中,或在气氛和谐且不具赶迫时间表等的职场环境中,他们最能发挥所长。如人事经理,渠道经理。当企业的产品稳踞市场时,考拉型的企业领导人是极佳的总舵手。但当企业还在开拓市场的时候,老虎型或孔雀型的人似乎较占优势。或许,勇于开疆辟土的老虎型的人当一哥,配以与人为善的考拉型人当二把手,也是好的搭配。无尾熊型领导人强调无为而治,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而不树敌,是极佳的人事领导者,考拉型领导在组建自己的团队时,有时他会有意识的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人和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对待考拉型员工,在设立工作目标和要求外,要与他说明公司的使命,要与他共同做好完整的工作规划。考核与工作检讨时,先请他自己进行反思,然后再给他提出改进意见。考拉型领导适宜在企业改革后,为公司和员工重建互信的工作。又由于他们具有高度的耐心性,有能力为企业赚取长远的利益,或为公司打好永续经营的基础。 总结: 不好冲突,亲和力高,人际关系不错; 行事稳健、强调安全,不愿冒险; 自我控制力强,为人处事有原则;

2020届 二轮: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专题卷)

专题十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 1.(2019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监督六部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最高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六部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在全国设立锦衣卫卫所,锦衣卫特务人员甚至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 ——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 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2.(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货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了经济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完成货币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1934年,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为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提供契机。1935年11月4日起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规定法币可无限制买卖外汇。这次改革中国放弃银本位制,以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国家集中发行货币,不仅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保存白银,完成货币的真正统一。法币政策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币制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国民政府也通过这次币制改革,可以无限制地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造成中国延续十几年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

2019-2020年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A.男耕女织经营方式B.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C.生产生活富足稳定D.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2. 中国古代留下了很多“治水”的神话传说和文献,这主要是因为治水 A.与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体现对“龙”的崇拜 C.可以显示“王”的作用D.给文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3.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4. 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对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政府推行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B.南方政治清明促进经济发展 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地区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冶铁技术的进步 C.农业耕作的需求D.井田制走向崩溃 6.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A. 休养生息政策 B. 禁止经商政策 C. 抑制商人政策 D. 盐铁官营政策 7.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县志》记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这说明当地 A.出现大量从事织绸的农户B.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C.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D.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8.约1008年,成都16家官商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画押、图 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交易凭证。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1000文收手续费30文。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纸币方便了商品交换 B.官商勾结牟取暴利 C.流通支付手段发展D.货币形式的多样化 9.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

考拉型人物性格综合分析 (1)

考拉型(悲观)看怕变化支持者(服从型)感性动物 考拉和善型,以人和为导向,追求稳定。 正面描述:考拉是一个有耐性、迁就、知足、忠诚的家伙,在事物关系中,他是一个倾听者,无攻击性,具有亲和力、平和、宽容、顺服的特点。 缺点表现人际关系自我调整 ?缺乏热情?保守 ?怕改变?主见差?胆小 ?优柔寡断?犹豫 ?参与感不强?迟缓 ?妥协 ?拖延 ?乏味 ?腼腆?多赞同、多推 动、多激励。 ?防止他们毫无 主见、漫不经心。 ?他们不善于做 决定,不要给予 过度压力 ?看似没情绪,但 压迫到极点,情 绪反弹很严重, 并且无法收拾 ?多尝试新事物、 新思想 ·明确工作责任 ·有意识地接受D或者 C的监督 ·多尝试表达与别人不 同的观点 ?接受新刺激,保 持好奇心;突破 潜力 综合描述: (1)考拉型 (耐心型Pace/Patience) “考拉”属于行事稳健,不会夸张强调平实的人,性情平和对人不喜欢制造麻烦,不兴风作浪,温和

善良,在别人眼中常让人误以为是懒散不积极,但只要决心投入,绝对是“路遥知马力”的最佳典型。对考拉要多给予关注和温柔想方设法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印度的甘地、蒋经国、宋庆龄都是此类型的人,一般而言,宗教信仰者都是“考拉”,而中国正是考拉型最多的摇篮。 (2)个性特点:很稳定,够敦厚,温和规律,不好冲突。行事稳健、强调平实,有过人的耐力,温和善良。优点:他们对其他人的感情很敏感,这使他们在集体环境中左右逢源。缺点:很难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迅速做出决定。一般说来,他们不喜欢面对与同事意见不和的局面,他们不愿处理争执。 (3)考拉型工作风格的主要行为:面部表情和蔼可亲;说话慢条斯理,声音轻柔;用赞同型、鼓励性的语言;办公室里摆有家人的照片。考拉具有高度的耐心。他敦厚随和,行事冷静自持;生活讲求律规但也随缘从容,面对困境,都能泰然自若。考拉熊型领导人,适宜当安定内部的管理工作,当处于复杂、重技巧、烦琐、易冲突的工作环境中,或在气氛和谐且不具赶迫时间表等的职场环境中,他们最能发挥所长。如人事经理,渠道经理。当企业的产品稳踞市场时,考拉型的企业领导人是极佳的总舵手。但当企业还在开拓市场的时候,老虎型或孔雀型的人似乎较占优势。或许,勇于开疆辟土的老虎型的人当一哥,配以与人为善的考拉型人当二把手,也是好的搭配。无尾熊型领导人强调无为而治,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而不树敌,是极佳的人事领导者,考拉型领导在组建自己的团队时,有时他会有意识的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人和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对待考拉型员工,在设立工作目标和要求外,要与他说明公司的使命,要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金圆券——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 ——1948年币制改革的前因后果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描写了国共之间在经济战线的斗争,电视剧的描写较过去更为深刻而细腻,从而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在大陆的崩溃,给出了合理而逻辑的解读。电视剧中以较多篇幅写到了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及其前因后果,那么,金圆券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 自抗战中后期开始,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合法货币——法币的价值即日渐下跌,通货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国民党当局不能不关注的严重问题。 抗战胜利后,因内战再起,军费开支剧增,法币的过量发行问题无法解决,导致经济风潮的不断爆发。蒋介石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并未反思这是打内战的必然结果,却寄希望于通过币制改革解决问题。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事不断失利,控制地域在缩小,物资产出在减少,而货币发行还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最多时达到了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

数字。如此过量的发行,自然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法币几乎失去支付功能,濒临崩溃的边缘。 对于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蒋介石极为忧虑,认为“经济险恶,物价飞涨,以通货膨胀不能压阻为最可虑”;“应速谋彻底改革之道,方能挽救此危局”。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改组,地质学家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出版家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当家人,王云五虽然对于经济管理不能说是完全外行,但他既非财政金融专家,也与财政金融界本无多少瓜葛。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表现自己干实事的形象,王云五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奉蒋的旨意,推动进行酝酿已久而迟疑不决的币制改革。 金圆券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除了极少数人接触并审议过此议案外,外界并没有研讨过”。但即便如此,在事先知晓的国民党高官中仍不乏反对派。上海市长吴国桢认为,“只在城市控制价格,注定要失败。”行政院长翁文灏也心存犹豫。只是当时的经济形势已到了不改则难以为继的地步。 7月底,蒋介石在避暑胜地——浙江莫干山审议币改方案,在蒋介石询问前央行总裁、著名金融家张嘉璈的意见时,张告诫蒋,“根本问题在财政赤字太

国民政初期的货币危机和废两改元政策初探(精)

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初探 【内容摘要】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终于实施了由来已久的“废两改元”政策。虽然步履维艰,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 【关键词】货币危机废两改元币制统一 从1931年末到1933年,随着西方工业国家以及印度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实行一系列购银政策后,国际白银的价格持续上升。这对于银本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它不仅导致了中国币值的升值和汇率的上涨,而且由于国外商品和资本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国内的资本大量外逃、外资和侨汇减少、国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作为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废两改元”不仅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金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推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通货市场的紊乱状态,而且也在技术上为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做了准备。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拟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1933年国民政府的“废两改革”进行梳理,并对其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 “废两改元”的准备 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我国已开始用银铸币。但因为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所以一直以秤重评色计价,“两”一直是计数基本单位。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重量、成色均有一定标准,且按枚计数的外国银元如“本洋”1、“鹰洋”2等大量流入中国。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甚至和中国银两进行不等价交换,致使大批生银流出中国,给中国近代的币制带来了混乱。公元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以“裕国用! 保利权”为由,奏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正面有满汉 (光 1又称“双柱洋”,是1519年西班牙铸造的货币,币面图案中有代表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的两根柱子,每枚重约库平七钱二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流入中国。2又称墨洋,是墨西哥1823年独立后开始铸造的货币。它的币面图案是墨西哥国徽,——一只雄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着一条蛇。1854年开始流入中国,很快取代了“本洋”的地位,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1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政府放权和退却的程度以(答案:B)的高低为限度 A.市场质量 B.社会质量 C.体制质量 D.组织质量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A.依法行政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依法办事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答案:D)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制定(答案:B)是规范审批程序、审批方式最有效的手段。 A.行政审批法 B.行政程序法 C.行政法 D.行政裁决制度 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政府结构更加扁平,由一个中心向多个中心转移,政府的权力配置呈现(答案:D)趋势。 A.集群化 B.统一 C.集中化 D.分散化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下列说法关于地方政府在政治透明方面不正确的是(答案:D )。 A.政务公开 B.警务公开 C.司法公开 D.干部竞争上岗 E.任前公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2

世界上惟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是(答案:C )。 A.法国 B.美国 C.瑞士 D.英国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答案:D)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有效政府以(答案:D)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答案:D)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答案:C)是社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A.组织质量 B.机制质量 C.市场质量 D.体制质量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答案:B)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重塑政府的改革趋向体现在“控制行政理念”向(答案:C)转变。 A.即使行政理念 B.信息行政理念 C.服务行政理念 D.人本理念 有效政府以(答案:D)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 D.配置效率 (答案:B)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议会监察专员公署的国家。 A.德国 B.瑞典 C.美国 D.英国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它是(答案:B )。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行政机构 C.最高司法机关 D.最高军事统辖机关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下列关于地方的专有权力不正确说法的是(答案:B)。 A.地方教育事业 B.维护社会治安 C.地方财产管理 D.本地区财政、税收、工商、贸易管理 邓小平关于对权力实施监督的观点主要是(答案:A,C,D,E )。 A.党内监督 B.舆论监督

民国时期的法币究竟值多少钱

民国时期的法币 2012-03-31 | 阅:转: | 分享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是国民政府在民国时期所实行的货币政策之一,也称法币改革。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一直都是以银圆 作为货币本位。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将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都是采用法币;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作为法币的 准备金;法币与英镑挂钩,实行外汇本位。 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称中、中、交、农)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圆在市面上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圆交由中央银行收兑。单这次白银国有政策施行后,国民政府取 得的白银约在3亿元以上。同时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规定,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由中、中、交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从当时的效果来看,法币改革并没有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它没有对全国的货币进行统一,发行法币的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1月,财政部规定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以1万元为度,具有与法币同等的作用与职能。 第二,由于大量白银被兑换后不是作为国库贵金属进行储备而是被变卖牟利,使法币的发行成为没有实际财货支撑的空头支票,为后期的滥发和贬值埋下了隐患。 第三,在法币刚刚发行时,政府规定一枚银圆兑换法币1元,但在实际的兑换过程中,却是60%的白银就能兑100%的法币,这样,纸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但中间巨大的差价被各种官僚、富商获取,民众却要在枪口的威逼下白白损失这些差价。 第四,(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第318页记载,1937年的工业品总产值为122740万元,比1935年的110410万元增加了11.1%,但是1937年的货币发行量却是1935年的250%。从物价因素计算,法币发行后,经济不但没有丝毫起色,反而逐渐走向崩溃,钢铁厂倒闭的奇闻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受国际银价飚升的刺激,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行法币政策。 国民政府实行在限定期限内收回其他纸币的政策,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的形式来收付,将市面上的银圆收归国有,一法币可换银圆壹圆。法币在初期与英镑挂钩,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国民政府在1936年与

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

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继法币之后发行的一种纸币,始于1948年8 月20日,停于1949年7月3日,历时仅十月余,是中国历史上贬值速度空前的货币。迄今,身历其事者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对于此段恶性通货膨胀史,应细密梳理,深刻总结,警惕世人。有关经济史教材、著作对此虽有所论及,然多语焉不详,缺乏具体研究。究竟金圆券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行的?币改方案是如何出台的?金圆券发行之初的效果如何?其最终崩溃的过程又如何?给人们什么启示?都需要做系统的探讨和回答。以下分而述之,不妥之处,敬请匡正。 一、遏制法币极度膨胀的失败--金圆券的发行背景国民党政府之所以取消法币,改发金圆券,是因为法币的极度膨胀给其财政经济、政治军事带来了致命威胁,迫使其不得不改弦更张,以解燃眉之急。法币在发行之初(1935年11月至1937年7月),流量不大,较为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抗战期间,因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发行量急剧上涨,发行总额达到5569亿元,比抗战前夕增长了约396倍。然这一膨胀速度,与日本投降后相比,不啻霄壤之别。国民党自恃实力强大,重燃战火,企图迅即消灭中共,以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赤字剧增,法币发行垂直上升。到1948年8月金圆券发行以前,法币发行额增至604万亿元,比日本投降时增加了1085倍,比抗战前夕增加了30余万倍。法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币的流通速度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的钞票还末出厂,已不及自身纸张和印刷成本的价格了。广东一家造纸厂,竟买进800箱票面100-2000元的钞票,当作造纸原料。(注:杰克·贝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505页。)法币完全丧失了价值符号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法币的极度膨胀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恐慌。行政院宋子文内阁、张群内阁相继采取措施,企图刹住法币膨胀狂势,无奈皆以失败而告终,币制改革遂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宋子文的杀手锏是抛售黄金。在日本投降前夕的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他就狂言:"我们的政策,不一定将所有的黄金都脱售,但是无论如何,政府有力量在手,就是黄金一项,也就可以控制金融。 "(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6页。)1946年3月8日,宋令中央银行将库存黄金按市价在上海市场大量配售。至1947年2月,共抛售黄金353万两,占库存黄金的60%,回笼法币9989亿元。(注:《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第156页。)但在同一时间,法币增发了32483亿元,(注:吴岗:《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96页。)黄金抛售所回笼的法币仅占其中的1/3。可见,黄金抛售未达到控制法币膨胀的预期目的。"黄金风潮案"的爆发,更宣告了这一措施的彻底破产。握有大量游资的达官贵人看到购买黄金比囤积货物更有利可图,于是大做黄金投机生意,黄金抢购浪潮日甚一日。中央银行黄金储备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宋子文被迫下令停止出售。就在黄金停售的前几天,一些投机商意识到中央银行存金已尽,更加紧抢购,以致黄金价格暴涨,商品市场大乱,此即闻名上海的"黄金风潮案"。宋子文承认"政策运用"不当,辞去行政院长之职,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则被撤掉职务。[!--empirenews.page--] 宋内阁倒台后,由政学系头目张群继任行政院长,王云五为副院长,俞鸿钧仍任财政部长,张嘉@①为中央银行总裁。蒋介石想走马换将,压住黄金风潮和通货膨胀。张内阁立即以严禁抛售黄金、取缔黄金投机和管制外汇等办法,取代宋子文的黄金自由抛售政策。同时,加强敌伪物资抛售,发行了4亿美元的短期公债和库券,以图回笼法币。但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徒劳的,通货膨胀速度继续加快,物价涨潮接踵而来,张群内阁也被迫下台。其间,张群曾提议由王云五特别研究财政,王认为:"只有改革币制,才能挽救财政经济日趋恶化的局势。"(注:王寿南:《王云五先生年谱初稿》第2册,转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48年1-7月),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206页。)张内阁也曾拟制币改方案,并要求得到美国资助,但随着张群的倒台,终成泡影。1948年5月,国民政府"行宪国大"后,蒋介石就职总统,改任翁文灏为行政院长。翁任命王云五为财政部长,俞鸿钧为中央银行总裁。蒋介石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并将此赌注压到翁文灏内阁头上。自此,金圆券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

法币改革的影响

法币改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一、积极影响 其一、实行统一发行,采取管理纸币制度,不仅符合世界货币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其二、法币改革的成功实施,促使了物价回升, 促使了中国国内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抗战做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 其三、实施了法币改革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的影响,缓解了金融危机和财政困难,为准备战时财政,促进全国的实质统一创造了条件。 其四、法币改革的成功鼓励了国内储蓄的增加,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使侨汇、外资回流,增强了抗战前期的国力量增加。同时也促使了外资的回流。 其五、法币改革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调整和转变,支持了大后方的战时财政,为长期抗战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其六、法币改革的成功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给予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其七,法币改革使得英镑和美元与法币挂钩,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威信有所提高。这 综上所述,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对抗日战争的在经济方面的直接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统一了全国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使中国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稳定了外汇汇率,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集中了国内资金,大力支持了大后方战时经济。这些都在金融等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增强了抗战前期的国力,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消极影响 其一、法币政策实施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广大劳动群众辛苦赚来的钱,转瞬间便化为废纸,其惨状是难以想象的。 其二,法币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大发国难财。他们利用强制手段夺取人民的财富,导致人心尽失,民众怨极。他们没有很好的调整社会经济,反而挑起内战,使得人民不堪重负,最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全盘崩溃。 其三,从对外关系来说,法币政策采取法币与英镑、美元发生固定比价的做法,从而使英美帝国主义攫取了中国的货币权,进一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金融,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在特殊的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国内市场,缓和了金融危机,解决了财政困难,为抗战积累了物质基础。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法币政策本身发展的阶级性,以及由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形势的变化,法币政策影响和作用,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从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的机会,并且它“生不逢时”在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