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

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

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导语的设计:悬念式语文教学导语.doc

语文教学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学生不感兴趣。一位德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那么,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 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好的导入既是一门艺术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异彩纷呈的导语。本文先将 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简述如下: 1、导语设计力求新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2、导语设计要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 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 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也就是说,设计导语要通过“言”和“声”来表现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善于 以情动人,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沟通彼此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以陶冶,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只有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大语文”的魅力。3、导语设计要有知识性和灵活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有了新奇 而忽略导语的知识性“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导语设计的知识性就是要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知识性是导语设计 的本质要求,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4、导语设计要有联系性和启发性。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语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语与内容脱节,不管导语 设计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语设计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我们明确了导语设计的要求,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 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与之相应又是德智美的统一,人文性注重的学生情感的挖掘、熏陶、感染,这与德育美育目标相统一。而工具性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旧知的利用,这又与智育的目标相统一。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德智美三方面的教育要统一进行,但依具体教学内容必然会各有侧重。以侧重点不同我们将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 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 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一)描摹实境、调动激情。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 ,激情澎湃。导语“不是无情物”,它的语言结构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利用导语的情感因 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 ,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描摹实境,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 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讲述故事、增强趣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十分集中,导

浅谈语文课前导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前导语的设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异彩纷呈的导语。本文先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简述如下: 1、导语设计达到新奇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达到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听了专家的讨论,感觉很精彩,也很深刻,现就自己的语文教学谈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重应试,轻素质。考试的指挥棒还是束缚着我们教师,语文教师的实用性强或是说功利性强。对于要考到的内容重视的较多,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朗读感悟只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扎扎实实的语文素养难以形成。 2、公开课与常态课脱节,公开课中表演成分居多,教师展示个人的环节较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常态课中教师的的新课程理念没有落实到位,还是以应试为目的。常态课是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教师在上公开课时生搬新的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给人以生疏之感。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课中学生读得太少,我们常见的公开课学生的读书时间很短,一般读上一遍,甚至一遍也未地读完老师便匆匆的进入下一环节,如不是公开课提前让学生熟读课文,教学恐怕不能顺利进行。在常态课中学生的阅读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给与学生的读书时间较多,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读几遍几遍,这几遍只是简单的重复,教师缺乏指导,即使是读书的时间多了,阅读的效果并不好。阅读教学应试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忽视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在读前提出明确要求,读中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读后及时进行评价,使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阅读教学中。公开课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发言的、朗读的就是那么几个熟悉的声音,他们的朗读水平高、发言到位,一节课仅仅是那么少数几个同学在和教师对话交流,多数同学都是在听课,并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在充当听众的角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3、阅读教学中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前大班额也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个因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不可能关注到更多学生的阅读情况,制约了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4、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素质高,语言生动幽默,充满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享受到语文的美,体验到学习语言文字的乐趣,爱上语文,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高效的成功的。反之教师语言乏味,缺乏激情,就很难使学生中获得激情,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教师的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我们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对教学充满激情。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成因 教育部新课程小学语文远程教育研修活动的开展,使我了解到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的课堂教学又出现了四个变:“教学内容由胖变瘦了,教学环节由碎变整了,读书训练由浮变实了,教学的形式由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一 课文内容分析: *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介绍画作内

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四下语文教案及反思

四下语文教案及反思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小编收集了四下语文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教材简析: 《尊严》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疲惫不堪、狼吞虎咽”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尊严一个人必须有尊严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难点: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谈话导入法 2、自读品悟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哈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四幅非洲难民的图片)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些人的家乡遭受了一场自然灾害他们长途跋涉逃到这里此时你们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语:正如大家所说他们流离失所缺衣少食生活极其艰难南加州的沃尔逊小镇上也来了一群逃难的人在他们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尊严》 板书课题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肥光华学校胡曼曼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学习领域的广泛渗透,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并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的变化,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从而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学习工具,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与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正文】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也同时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也必然要迎合这一发展趋势。信息时代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并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那么,面对这样的信息环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如何开展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创设乐学氛围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

用信息技术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1、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画面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如在用课件执教某些描写故事的文章时,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作者的资料、图片,用 FLASH 动画制成的短片,再加上给人物的生动配音,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激起其学习兴趣。 2、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时,我先播放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配以朗读和示意图的视频文件,不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赵州桥设计的科学、施工的巧妙,而且纠正了学生因科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不足,比如桥长和拱长的区别、道路有无坡度等。之后,我又组织学生通过网上查询石拱桥相关资料,开展交流,获得了巩固知识和拓宽知识的双重目的。 3、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

谈一谈小学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谈一谈小学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发表时间:2014-07-14T17:25:23.54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1期作者:朱臣全 [导读] 如果教师能用几句言简意赅、精巧生动、富有诱感性的语言拉开“帷幕”,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河北省临西县摇鞍镇校区朱臣全 摘要: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入语的设计,要努力把导入语设计成一座让学生通向课文的桥梁,要使导入语成为教学中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思维就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促进整个教学过程高效进行。 关键词:课堂导入学习兴趣积极性情景 导入新课犹如说书人的“开场白”一样重要。如果教师能用几句言简意赅、精巧生动、富有诱感性的语言拉开“帷幕”,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教师要注意应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在设计导入语时,教师要坚持其实用性原则,不能盲目套用,追求形式主义,要根据教学目标,用较短时间引入正题。在导入时,教师本人要先融入到情境中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和精彩的语言感染学生,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利用图画,进入角色。 小学生的思维多以直观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画图又是他们最早学知识的方式,因此在课堂导入中,恰当的应用画图可以使课文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就采用画许多小鱼的方法。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直观的让学生说小鱼都生活在什么地方?如果它们被风浪吹到沙滩上,看到可怜的小鱼你在乎吗?这样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自然而然的为新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2、实物入手,活跃气氛。 小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大多来自具体形象的认识,使抽象的思维变成具体的实物演示,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教学《蓝色的树叶》时,我就找来几片树叶,通过让学生观察树叶,让学生说树叶的颜色,巧妙地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会好奇怎么还会有蓝色的树叶呢?很自然的进入课文中去,这样不仅活跃了气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体裁质疑,启发思维。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利用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迁移,对不同体裁的课文进行对比,从而巩固新体裁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日记两则》一课时,我先设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观察,观察这一课在写作形式上和前面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写日记的格式。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 4、猜测谜语,激发兴趣。 用一个小谜语来引入新课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他们对猜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就设计了关于云、雨、雪、雹的四个谜语。通过这四个谜语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学生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思想异常活跃,创设一定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打开,更易于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化。在教学《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是先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神笔的威力,然后,话锋一转,现在老师把这一枝神笔送给你,你想画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6、音乐导入法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7、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今天是大年夜,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怎样选择最适合的导入方法的选择,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二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认知结构等要求;三要考虑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情况。同时,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都有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设计导入时最好以具体、形象为主,直观性强一些,这样可以以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可以采用唱歌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中年级课堂教学的导入应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对比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阅历都比较丰富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事物都能很快的接受和理解,所以在设计导入时可以更理性一些。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方式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都要在老师认真的钻研了教材、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决定采用哪种导入方法。只有采用最好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导入方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思维的高效催化剂。语文课就是一台“电视节目”,要想牢牢地吸引小学生的眼球,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的教师就要做足活与新。我们常说的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从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下面是由出guo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内容,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教材分析《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 19 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瓶口小,水不多,它放进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乌鸦很聪明,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这个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设计理念创设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学情分析本篇是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又配有插图,它借助乌鸦喝水这件事,告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知理解课文,从而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感受乌鸦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兴的变化过程。能渐渐说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喜欢这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 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测。读词卡。找 1. 2. 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找朋友”的拍手游二、提出问题,合作初步解疑。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戏中巩固认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 【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学习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卜算子·咏梅》的意境,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的4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4篇课文的题目。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朴素生活的喜爱之情。)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从这最后一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天窗》,“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齐读这几句话,再次感受体会。 3.还有些句子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到课文里面找一找,读一读。 4.小结:以后我们要继续多多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这一题。 课件展示: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璀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街小巷 肥沃麦浪炊烟袅袅依山傍水鸡犬相闻 分行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说说从这些词语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第一行描写的是城市生活,第二行描写的是乡村生活。) 2.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二)第二题。 1.“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2.选一幅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1)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说一说。 (2)选一幅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①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绘成了一幅草原风景图。 ②山间流水潺潺,溪边树木葱茏,小鸟欢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水画。 ③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塑胶操场,再加上跑道上奋力奔跑的孩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3.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朗读“日积月累”中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2.学生齐读。 3.了解词意,体会情感。(托物言志,通过对梅花俏丽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常见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常见方式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它所用的时间虽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却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带来很大影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才能设计好一堂课的导语呢?导语设计有哪些常见的方式? (一)由介绍故事导入。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可把《骆驼祥子》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由对故事中祥子的理解引申到对课文中祥子的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永记不忘。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 (二)用谜语导入。 谜语最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猜一谜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蜘蛛》一文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同学们,在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指出答案后,再顺势引入新课:

“蜘蛛是怎洋捉飞来将的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样,就使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用教具导入。 教具是辅助教学的——种重要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讲授《小桔灯》这篇课文时,可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发出的光不如电灯那么亮,但它却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一盏小小的小桔灯如何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在小桔灯微弱的灯光的吸引下,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教师加以辅导和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就会迎刃而解。 (四)利用图画导入。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松鼠》一文时,可先画一彩图挂在墙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松鼠的外貌,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 (五)由介绍作者导入。 中学课本涉及的作者多是名家,由介绍作者引入课文。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也易激发学生的仰慕之心和学习热情。如鲁迅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作家,在学习他的第—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应作一下详细的介绍,一开始就使学生形成对鲁迅的深刻认识,

让语文课导语更精彩

让语文课导语更精彩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课堂是最恰当不过的。尤其是语文课的导语,如果导得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气氛,自然导入课文学习,更能发挥语文教师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教师上课艺术的魅力。导语是很有讲究的。 一、讲究意境美 用精彩的导语展现意境,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活动。如教《桂林山水》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这里有挺拔秀丽、千姿百态的山峰,这里有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的江流,这里有幽深瑰丽、曲折奇异的岩洞。这里奇峰秀水互相衬托,形成了风光如画、绚丽多彩的世界著名的风景区——《桂林山水》。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风光吧!“这样一开讲,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集中到《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上来了,自然地沉浸在《桂林山水》的意境中。 二、讲究语言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语文教师上课时的导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有一位教师在教《观潮》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过有关海的故事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丽;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飞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观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味。”如此优美的语言定能吸引学生。 三、讲究情感美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语文课开场,如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波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听一次市优质课竞赛时一位教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全国人民忠心爱戴和敬仰的周总理虽然离开我们整整21年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76年1月8日,总理因病不幸逝世,举国上下,无比悲痛。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城镇到乡村,到处都以各种形式深情地悼念,到处都是对总理深情的呼唤:“总理啊,您在哪里?” 这样的导语,美在真诚,美在亲切,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深情。 四、讲究含蓄美

语文课堂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docx

语文课堂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 爱问,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我认为主要从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和精心设计问题做起。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起点 在哪里?笼统地说应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 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学生都 关心、从教师最担心的问题开始。也就是说“问题”、“疑惑”是“教”和“学”的切入点。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在个人读书、 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解决提出的问题又 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 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 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 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和谐民主 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使学生敢想敢问。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走下讲台,蹲下身 子,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更 亲近,教学效果更好。这样的教师往往都把自己当成平等的

“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积极为学习共 同体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与学融为 一体。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加入学生小组,成为 合作者,共同讨论对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学生就自然把教师 当成他们中的一员,产生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传统的课堂教学 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教师按照备课预设的 环节进行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即 使有个别学生有问题要问,老师也害怕离题太远,一个手势 就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在摇篮里。新课改课堂关注的是学 生的表现和学习过程,教师在备课是要预设给学生创设问题 的情景,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让他们真正体会和 感受自我表现、互动交流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了课 堂的全程,不但学懂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学习过程的 乐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 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在整个施教过 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 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让问题成为学生教与学的纽带。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 的信息。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

2018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

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 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研究 城关回小马丽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叶老曾讲过:“教学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字,就含有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涵义。 课堂导入可以有很多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良好条件,课堂导入也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图片、影片、歌曲、flash动画,可以说各有千秋,异彩分呈。但是文学终究是语言的艺术,讲授文学的语文教学更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更多的老师在更多的时候也会选择语言作为导入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常说的导语。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课堂导语设计新颖得法,犹如掌握着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的精神只有在兴奋状态之中,对所学的知识方能记得牢,掌握得好。刚一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难免不集中,得法的一席导语,便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教学便可顺利地进入轨道,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好的老师总不免为之劳神费思、呕心沥血。那么,怎样让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潜在的作用,使其尽显提纲挈领的妙处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并无固定模式,在此,我只想把自己在短暂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在这里总结出来, 一、导语的作用和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虽然简短,但绝对不可小觑,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它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质最的高低。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钱威提出: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显然,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不仅仅在于烘托气氛和诱趣,更在于导入语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确定学习的起点行为方面的意义。教学伊始,由于老师在导语上下了工夫,学生很快地入情入境,兴奋点立刻集中在老师的几句话上,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珍珠泉》一课,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见过泉水吗?有一个人他要给我们介绍一个名叫珍珠泉的泉,为什叫珍珠泉呢?难道是像珍珠吗?今天我们就来去看看吧。还比如《一次成功的试验》一课,教师可以先让三位同学上讲台参与做“逃生”游戏,看是否都能拉着铅垂从瓶口成功出来,能是为什么,不能又是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升了。 (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导语的类型有很多,其中从巩固旧知识中获取新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课文与课文之间,课文与本组课文内容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1]老师要抓住这种联系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使学生不仅清楚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而且明白所学内容与前后课文有什么内在联系。例如在导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就可以回顾上一篇课文《燕子专列》,人类是如何的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然而有一个村子的人却和他们相反破坏自然,结果灾难降临了……。 (三).明确学习目的。老师上课伊始简短的几句话,会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训练重点以及学习的思路。例如在导入《将心比心》时,可以从课题上导入,点名本文重点的学会人与人之间要将心比心。 二、课堂导语的要求 高尔基说过,文章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像音乐定调一样。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那么,怎样的课堂导入是成功的呢?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一)、导语要有趣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